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毅诗词

陈毅诗词

陈毅诗词

陈毅诗词范文第1篇

读这首诗,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的形象,刚毅的面孔,勃发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

1934年秋至1935年春,国民党军以20多个师共20余万人的兵力向中央苏区进攻,红军和游击队在阵地防御作战中损失很大,为保存有生力量,开始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作为中央红军核心成员,时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的陈毅,因为在战斗中负伤,不能随大部队长征,就留下来领导了南方游击战争。

南方游击战争,比起长征,难度一点也不低,留守部队被国民党分割成小部分,不得不各自为战。陈毅也几经周折才于3月底到达赣粤边游击区的中心油山和梅岭,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

以陈毅元帅的地位与能力,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威逼利诱,如果选择投降,自然是高官厚禄,平步青云。但是,陈毅元帅却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胸怀的是革命的命运,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虑的是决不能丧失共产党员气节,不能丧失原则和立场,向国民党反动派妥协。在陈毅元帅的带领下,全体游击队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周围,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迎接困难,战胜困难,顶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雪般的压力。正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在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最凶险的一次,是1937年4月,国民党四十六师策划“梅山事件”。由于长期与外界得不到联系,深山老林中的红军派人去周围县城打探情报,但派出去的人经不住敌军的诱惑,叛变了。敌人和叛徒设下圈套,谎称中央派人到了大余城,企图以此诱捕陈毅。陈毅刚下山没多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在一家农户的帮助下,陈毅元帅撤到了梅岭。国民党军四个营的兵力包围了梅山斋坑,陈毅等人被困20多天!忍饥挨饿,缺医少药,在大山里转来转去。好几次,敌人的脚步就在眼前,红军的士气也渐渐衰落。为了困死山上的红军,也因为搜捕不到陈毅,敌人恼羞成怒,开始引燃山林中的树木,放火烧山。眼看着军队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腿伤始终未愈的陈毅元帅,视死如归地在衣间写下了经典诗词《梅岭三章》,其中最霸气的一句就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还好吉人天相,在此危急关头,突然下了一场暴雨,陈毅等人才得以脱险。随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共中央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和《告全党同志书》。8月8日,陈毅等人也发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宣言,国民党这才结束了对游击队的清剿。

除了陈毅,与松有关的还有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李大钊家乡临近的昌黎县城北边,有一座五峰山,山上扎根石缝一株劲松。李大钊“孤松”的笔名,取意于这株松树。1919年11月,李大钊以“孤松”的笔名,在《新生活》刊物上发表《牺牲》:“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五四运动时期,有一首嵌名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此处的孤松”即“北李”,皆指李大钊先生,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无疑就是那棵孤松的化身。

陈毅诗词范文第2篇

自明代起,云南诗歌集不断有整理和收集。最早的收集整理,当属明初大理感通寺僧法天(1333―1406)朝觐之应时诗集《朝天集》。《朝天集》收录朱元璋、释法天、李、宋讷(1311―1390)、王时、吴宗伯、张来仪、沈士荣、释弘道、释夷简、释如^、释情F等诗人12家,诗作48首。而后沐昂(1378―1445)编辑《沧海遗珠》四卷,共收21人275首诗歌,此书为明末清初明诗总集《明诗综》《列朝诗集》的取材,既反映了明初云南诗坛的创作情况,也表明沐氏家族及其创作群体的文学气象。

此后直到清朝中期,袁文典、袁文揆辑录《滇南诗略》四十七卷,其中卷二至卷十四为明代诗歌,辑录128位,1427首诗作。道光元年(1821)张履程(乾隆五十七年进士,1792)、赵本根据《滇南诗略》辑录《明滇南诗选》二卷,收录明代云南诗歌188首。光绪二十九年(1903)陈荣昌辑录《滇诗拾遗》六卷,皆为明代滇人诗作,共收明代诗人卷一至卷五8家988首,卷六75家141首,附录方外4家9首。宣统元年(1909),李坤辑录《滇诗拾遗补》四卷,收录明代诗家155家342首;民国间,先后由袁嘉谷、于乃义、方树梅辑录,约定稿于1960年代的《滇诗丛录》一百卷,卷二至卷十为明代,卷十一至卷十三为明遗民,收录300余家共1200余首诗歌。其他如王灿、刘淇、赵镜潜同辑《滇诗粹》、佚名辑《滇贤遗诗》、方树梅辑《历代滇诗选》《历代滇诗选补编》《历代滇游诗钞》皆为未刊稿,收明代诗歌具体情况不明。

二、新中国成立后明代云南诗歌的出版

1993年,张文勋选注的《滇云诗词》,收录明清诗歌60首,其中明代诗歌18首,并作了作者的简介、注释和说明,进行初步分析和赏析。2001年出版的《滇诗丛录(简编)》收录诗歌300首,其中明人诗歌38首,仅及十分之一强,并做了作者的简介和诗词的简单注释。2002年由张文勋主编的《云南历代诗词选》选取明代诗人93人的诗歌,其中兰茂6首、贾惟孝5首、李元阳16首、郭文6首、杨一清18首等。2014年由余嘉华等主编的《云南历代文选・诗词卷》则收录明代人82首诗歌。他们都对明代云南诗歌做了简单的注释和赏析,推进了明代云南诗歌的推广和研究。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古籍逐步印行,尤其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禁毁丛书》《四库全书未收丛书》《续修四库全书》《清人诗文集汇编》等丛书的刊行,其中杨一清、张含、木公、王元翰等人的文集得以公布,明代云南诗歌研究的局面得以改变。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云南丛书》,集部收录释法天、兰茂、贾惟孝、杨一清、王廷表、杨士云、张含、木公、李元阳、王元翰、禄洪、赵炳龙、陆天麟、高应雷、陈佐才、胡璇、孙继鲁、傅宗龙、杨绳武、王锡衮、雷跃龙、释读彻、释担旦、释大错等24人的18部文集或辑录诗集。相关的诗歌集也逐步得到整理,《兰茂诗词注释》《李元阳集》《担旦诗文集》《永昌府文征》《王文毅公集(王锡衮)》等,其他如《李贽全集》《杨升庵丛书》《小草斋集》等都有大量有关滇云诗歌的整理出版。

与此同时,明代云南诗歌集也得到文献学方面的关注。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根据《(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所载与《四库提要・集部》所录,举54人宦游云南。而《四库全书・集部》所收232明人文集,约占四分之一。冯良方《云南古代汉文学文献》中对释法天、兰茂、贾惟孝、杨一清、杨士云、张含、王廷表、李元阳、孙继鲁、木公、木增、王元翰、傅宗龙、释读彻、禄洪、赵炳龙、陆天麟、高应雷、陈佐才、释担旦、王锡衮、释释禅、雷跃龙、胡璇、文祖尧、文俊德等人诗歌集进行了解题和诗文概说。2014年出版的《历代文集西南边疆篇目分类索引(初编)》根据四库系列丛书中文集,按照篇目内容分为人物传记、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地理历史、文化教育、纪实诗作等大类条目,制作了篇目索引。其中纪实诗作,成为我们研究明代云南诗歌史的重要参考。

三、明代云南诗歌出版的特征

明代有关云南诗歌集散佚严重,收集难度大。袁嘉谷(1872―1937)曾感叹“吾滇文化渊远,通人志士世代相望,而文字放佚,湮没不宣。盖滇南图籍,一厄于蒙诏徙民;再厄于沐英一烬;三厄于李湖奉诏收书,归之私室;四厄于咸同兵事,劫余无几。”这表明云南诗歌集出版流传有两个特点:

一则有关云南的诗歌集散佚严重。仅以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艺文考》“滇人著述之书”,集部别集类五卷,著录历代已刊刻未刊刻云南诗歌集980余种,除去汉至元3种外,其余皆为明清两代诗歌集,而其中收录明代滇人著作286部,别集272部,总集9部,诗文评2部,词曲3部,而现存不足20种。明代滇人著作留存比例低于10%。再以经部为例,著录45部,经笔者考证,现存5种,留存率也仅达11%。

二则宦滇作家文集收集难。明人宦游云南者,著有诗歌集人数较多,但因云南地处边地,记述吟咏多关蛮夷之事情,清代文网密布,修撰四库全书时,有关南明及宦游云南作家,事多忌讳,文集散佚严重,收集难度大。《明别集版本志》著录3000余家明人文集,宦游滇南者为数不少,而明代文集遍藏海内外,收集不易。例如:杨慎选汪文盛《汪白泉先生选稿》十二卷,仅博物院存;邓《南中集》六卷,仅存日本尊经文库等。即使能够收集到相关著作,摘录考证出有关云南诗歌,于学者亦是莫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有关《沧海遗珠》和《沧海遗珠》的分析,看参看吴肇莉:《明代云南诗歌总集研究》,浙江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2]张文勋选注:中国名胜古迹诗词丛书《滇云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云南省文史馆选编:《滇诗丛录》(简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4]张文勋主编:《云南历代诗词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嵩明县史志办编:《兰茂诗词注释》,出版不详.

[6]施立卓总主编:《李元阳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余嘉华主编:《担旦诗文集》,出版不详.

[8]陆文虎等主编:《永昌府文征》,云南教育出版社.

[9]王武科编:《王文毅公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10]朱端强、许新民编:《历代文集西南边疆篇目分类索引(初编)》,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陈毅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选》;挽歌诗;陈元晋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20-01

挽歌,本意即送葬时执绋挽拉丧车者所唱悼念死者之歌,后代挽歌逐渐脱离了这种执绋挽拉形式。挽歌诗流行于魏晋时期,由于战乱动荡,人们面临死亡,感到生命的短暂脆弱,而流露出对生的眷恋、死的畏惧,这促使人们深入思考生死问题。《文选》选录缪袭一首、陆机三首、陶渊明一首共五首《挽歌诗》,有如下共同点:一是虚拟地叙述了自我死亡;二是出丧场景或墓场景物虚拟化且幽深;三是对死的畏惧、生的留恋。其抒发的感情层次各有不同,如缪袭诗感情较积极,不因死亡而悲;陆诗抒发对生的留恋;陶诗是对生死自然规律抱有达观的心态。

动乱环境是魏晋挽歌诗产生流行的特定时代背景,当时代趋于安稳,生活安定,挽歌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创作于特定的场合,而鲜见于文人集子。而宋代旅桂诗人陈元晋《渔墅类稿》卷八却存有八首挽歌诗,分别是《挽饶武傅二首》、《代挽寺丞吴公》、《挽德庆涂守二首》、《信国鲁夫人挽歌二首》、《挽刘金部》。本文将这八首与《文选》的挽歌诗进行比较,试图总结它们的异同点,阐述后世挽歌诗的固定模式。

一、不同之处

(一)后世挽歌诗所挽对象不是虚拟化自我,而是固定丧者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中指出挽歌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是古辞《薤露》、《蒿里》,咏叹概括化的人生想象,不指向具体事例、人物;二是汉代时期,因订制乐曲而盛行;三是汉末建安时期,挽歌时转向社会性吟咏;四是晋宋时期,挽歌诗以死者第一人称口吻出之。这四个阶段之后,挽歌诗遂专为某人而作。《文选》所录五首,缪袭和陶渊明直接以“我”抒写,陆机则假借死者。中古之后,挽歌诗专为一人而作,不再虚拟性抒写,而是对逝世者的真诚哀悼。陈元晋的八首挽歌诗,从诗题即看出所挽对象是仕宦之人,如寺丞吴公、德庆涂守等。

一是时代因素所导致。中古时代,特别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敏感的诗人们感到人生短暂,生命脆弱,不免忧生患死,“杞人忧天”地虚拟自己死亡场景的凄清、恐怖,如“四面无人居,高坟正”、“万鬼邻”、“丰肌饷蝼蚁”等。王瑶《中古文学史论・文人与药》说“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宋代社会趋于安定富强,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文人社会地位提高,文人积极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随之膨胀,故他们不会设想自己死亡场景。宋人的生命大都终老病死,而少遭到杀戮。宋人即使怀才不遇,遭到贬谪,但不会忧生患死,因宋朝立有誓不杀文人之碑。故观陈元晋挽歌诗,不再对自身生命隐忧,而是哀悼已逝者。

二是个人因素。所谓知人论世,陶渊明看尽官场的黑暗后,毅然归隐田野,但在社会动荡大背景下,陶仍忧生患死。而陈元晋是愤世嫉俗之人,生平伉直不谐于时者。其挽歌诗亦不做忧戚状,对逝世者的哀戚趋于平和,“齿我子侄行,情如兄弟亲……回头更怆神”(《挽德庆涂守二首・其一》)。

(二)后世挽歌诗缺少超然、达观的心境

中古时期的挽歌诗上升到哲学范畴,传达一种超然达观的心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敢于哀悼死亡,并把葬礼的凄凉变成悲壮,把死亡的灰白变成辉煌”,“对死的悲哀意识正标志着对存在的自觉。从而它就不再是动物的临终或临‘刑’前的生物式的哀号,而是在日常生活甚至在欢愉嘉会时对死亡的时刻关注”。晋人在诗中好说死,因其恋生,故能以达观态度对待死,以飞动神思想象死,以抒情诗笔描绘死。陶渊明的笔下,死亡构成了生存的另一种方式,这是一个旷古未有的伟大发现,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

而陈元晋挽歌诗无此超越,其表达之情是对逝者的赞颂、哀悼和惋惜,是纯粹的悼念,并没有对死亡的深入思考。让人读时虽感其情深,读后却无回味之念,无再思之想。这是挽歌诗发展的一个瓶颈,呈模式化,是应承之作,专为丧者而作,犹如墓志铭,多是赞颂生前事迹或表悲哀之情。

二、共同模式

(一)已无送丧队伍或墓旁环境的景物描写

陶渊明《挽歌诗・其三》虚拟的凄凉景物来渲染气氛,情感表现更为浓烈悲凉,而后世挽歌诗却很少描写刻画外部景物。陈元晋八首挽歌诗只有《挽德庆涂守二首・其二》提到了对墓旁景色的描写,受时代背景影响。宋代是文化转型期,诗人往往 “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知识储备丰富、广泛,故他们无需深入现实便可创作许多优秀作品,如黄庭坚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又如“闭门觅诗陈无己”等。宋代诗歌一般单纯就事论事,绝少牵涉其他,这种风气必然影响诗人的创作理念。

(二)所挽对象为王公贵族或士大夫仕宦

胡大雷《文选诗研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丧歌,《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陈元晋八首挽歌诗中亦有此区分。如《信国鲁夫人挽诗二首・其一》“薤露”、“曾是王坐上人”可断定信国鲁夫人的身份,是王公贵族之妻。其他六首,也都是士大夫阶层的,如寺丞、涂守。

(三)颂所挽对象的美好德行

随着所挽对象的转换,挽歌诗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转变。陈元晋八首挽歌诗,所挽对象是逝去者,回忆逝去者的事迹,歌颂逝去者的德行,传达自己的哀思。如“抗伪一门诚节谊,明伦数语最精忠。郎替勇退声名重,使传贤劳惠利丰”、“九京嗟已矣,今吏孰如君。律已严三尺,活人宽一分。清名寒蜀雪,嘉诵蔼南云”,逝去者生平大多是骁勇、正直清廉,陈元晋不惜笔墨,不吝啬地加以赞赏、褒扬。再如《信国鲁夫人挽诗二首》先从正面直接歌颂,再从侧面以王、孟母等道德高尚的典型人物再次进行褒扬。再如陆游《冯县丞挽歌词》所挽的冯县丞是名流赏识,仕途腾跃;苏轼《陆龙图诜挽词》描写对象是一位逝世时家无十金,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廉官员。

(四)感情基调是沉痛又压制

受挽歌诗性质决定,其总体情感基调是悲哀,这点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改变。然宋人独特的思维特点,当情感要喷涌而出时,理性思维立马出来干涉,感情戛然而止。“朔风吹老泪,泉路湿寒鳞”,但又极力压制,此情感表达方式少了主观的充沛自然,更多的是客观的叙述。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0106020501MB5

参考文献:

[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一七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4-356.

[4]王瑶. 中古文学史论.文人与药. 王瑶全集(第一卷)[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5]张思齐.宋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李金荣.汉末魏晋挽歌及其流变论――兼谈挽歌诗的产生[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45-49.

陈毅诗词范文第4篇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评析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年)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

写作手法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陈毅诗词范文第5篇

花溪公园位于花溪风景区中心,花溪风景区地处亚热带,海拔1100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早就公认的旅游度假胜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岩花溪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青岩花溪导游词1贵阳花溪公园位于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建于1937年,占地800余亩,是贵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它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三颗“高原明珠”之一。

花溪公园位于花溪风景区中心,花溪风景区地处亚热带,海拔1100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早就公认的旅游渡假胜地。离花溪公园不远处,有天河潭风景区,浓缩贵州山水精华。花溪公园处于贵州著名学府——贵州大学花溪校区的中央位置,是联系贵州大学南北两校区的纽带,园内成为高校生交流与休闲的极佳场所。

花溪乃取其繁花似锦、溪水长流之意。花溪河畔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绵亘。那里山环水绕,水清山绿,堰塘层迭,形成方圆十多公里的名胜风景区域。它包括“十里河滩”、“天河潭”、“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青岩古镇”、“黔陶幽境”等8个景区。那里风景优美,溪水碧绿,四季花木争奇斗媚;园内的平桥、坝上桥、放鸽桥、芙蓉洲、松柏园各逞风姿,麒山、凤山、龟山、蛇山景色别致。陈毅元帅游花溪后,曾留下“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诗句。

青岩花溪导游词2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花溪公园位于距贵阳市区17公里的西南郊花溪区内,秀美的花溪融真山真水、田园景色、民族风情为一体,被誉为“高原明珠”。陈毅元帅游过花溪后,曾留下“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的诗句。花溪公园历史悠久、景色宜人,就如陈毅元帅诗里写的那样,公园内真山真水到处是,山水缠绵、相映成趣,小巧别致的秀美山峦,耸立于花溪河的两岸,山内多有溶洞贯穿,有暗河流淌其下。蜿蜒曲折的花溪河,清清流水婀娜多姿。

河水贯山过崖,越桥撞壁,形成了许多小湍流、小瀑布、小湖潭、小河滩。沿溪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巧夺天工的楼台亭榭、步磴飞桥、宾馆别墅,给这山环水绕、堰塘层迭、河滩十里的绮丽风光增添了醉人的情致。溪畔附近的麟山,高不过百米,远望恰似一座天然大盆景。小山之上碧翠层岩、小径曲环、溶洞横穿,“飞云阁”巧建山间,游人登至山顶,可俯视花溪全景。历史上有众多伟人、名人都成造访过花溪公园,如今的花溪公园也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

花溪公园处于贵州著名学府——贵州大学花溪校区的中央位置,是联系贵州大学南北两校区的纽带,园内成为高校生交流与休闲的极佳场所。

青岩花溪导游词3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贵阳市花溪公园离贵阳市1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异常美丽且安逸清新的公园,这就是贵州省有名的花溪公园了。地处市郊使幽静而清新的花溪公园避开了城市的喧嚣与霓虹灯的闪烁成为在都市中奔忙的人群的理想休闲地,同时,花溪的幽静也引来了不少中外朋友和领导人的光临和吟诗弄墨;其中,以陈毅将军的赋诗尤为朴实:

真山真水倒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

十里河滩明如境,几步花圃几农田。

花溪公园的风景以鳞、凤、龟、蛇四山为中心展开。麟山是花溪公园主峰,外型酷似凶猛的麒麟,披绿挂翠怒目向天发出千锤之音,故而有"云卷青麟"之名。由麟山石条小路盘曲而上,到达半山有一个名叫"飞云岫"的天然石洞,洞外的"飞云阁"在危崖之际可供游人休息观景。山巅悬岩峭壁,状如麟角峥嵘,顶端"倚天亭"气势苍劲,依山指天,大有玉树临风之态。在麟山顶向下鸟瞰,整个花溪公园美景尽收眼底,饱览无遗。使人有了"一览众山小"的凭空驭气之感。

凤山处于田圃阡陌的平地之中,在山顶可见村寨小径如银蛇舞龙盘伏在花丛中田野上,龟山如同一年迈老匍匐于公园之中,"山势西来,河水东去"山中一阁,供游人闹中取静,山左"玉棋亭"依稀可见,山右有坝上桥伸出臂膀,与来宾客握手相别。蛇山与龟山遥相呼应,山势盘曲为三个小岫,岫顶左、中、右分别为"柏亭"、"蛇山亭"和"观瀑亭",并在坝上桥与龟山相连。

在花溪公园的深处,有名的百步桥就在那里,百步桥是用一块一块的石头放在水中在水中蜿蜒盘曲,当夏天水流急的时候,在百步桥上行走就如同西游记里会踏波踩浪的神仙一样的感觉,真是踏浪而来,逐波而去……

而继续走下去就会到了花溪公园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了——黄金大道,一条长长的路,左边是山,右边是河,两侧是整齐的法国梧桐,秋天的时候,梧桐的叶子变成金黄色掉落在地上,就像扑满了金子的道路让人回家后还难以忘怀呢,毕竟,钱谁不爱呀……

花溪是山的天府,是亭的世界,更是奇花异草斗艳争香的圣地也是溪流小河汇集之所在。阳春三月,蝶阵花潮,让人目不暇接,正是:蝶来风有致,溪去人留影。

青岩花溪导游词4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中心城区的北部,距离贵阳市中心仅12公里,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在环境上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形成丰富多样的风景地貌资源。

陈毅元帅曾赋诗:“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天然的河流花溪河,周围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多样的湿地类型,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也为开展湿地公园的科普、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十里河滩景区以花溪河为纽带,集山地、水文、生物以及人文景观为一体,主打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牌。景区内目前已经建成的大景点20余处,小景点近百处。主要的景点有:玉环摇碧、蛙鼓花田、月潭天趣、溪山魅影、水乡流韵、葱茸彩地、花圃果乡、溪边问农、梦里田园等。

公园两岸多漫滩,河流平缓,河道蜿蜒曲折,河道内有20多个弯道。景区内青山环绕,河水回曲,鱼翔浅底,鹭鸟翩飞;河中沙洲、小岛千姿百态,跌水浅滩星罗棋布。

湿地公园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运用植物景物景观功能进行造景,具有季节分明、色彩缤纷、生物多样的野趣特征,展示出一幅由河滩、花海、苗圃、沼泽、鹭鸟、古树、民居村寨构筑的美丽画卷。

这十里河滩是花溪湿地公园的灵魂,是一幅由河滩、花海、苗圃、沼泽、鹭鸟、古树、民居村寨构筑的美丽画卷!

走进十里河滩景区,无论是伴着习习的河风乘坐电瓶车体验浪漫的野趣花海,或是在钙化滩边细数清清溪水中的游鱼,还是扶老携幼攀登山体公园登高放眼,都能欣赏到一幅幅生机盎然、色彩缤纷的美景。

青岩花溪导游词5六十二年前,美丽的花溪见证了巴金先生与妻子萧珊海枯石烂的爱情。在花溪,这对相恋了八年的恋人,情定终生!

花溪河蜿蜒曲折的,流水婀娜多姿。河岸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成碧绿碧绿的,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远离尘世的浪漫感觉。怪不得花溪河被誉为“中国第一爱河”,我想,也许是因为著名作家巴金和夫人萧珊曾在这里渡过他们新婚蜜月,也有可能因这里的绝美胜景,触动了人内心的深情,成就了无数的旷世情缘和爱情故事!

花溪有“两舍”,是东舍、西舍。它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两层小楼。西舍曾留下周恩来、等许多伟人的足迹;西舍被称为“憩园别墅”,曾见证了著名作家巴金和夫人萧珊的海枯石烂的爱情!

1944年,正是抗日战争烽火正炽的时候,相恋八年的巴金和萧珊,在桂林留下旅行结婚的柬帖,便来到贵阳,来到风景如画的花溪河畔,住进了“花溪小憩”。

1944年5月的一个早晨,他们来到花溪。“花溪小憩”里客人很少,平时几乎看不到人。人称贵阳是个“天无三日晴”的地方。这一年的五月,或许是老天为祝福这对患难情侣,多雨之季却一连晴了好些天。花溪公园枝茂叶繁,浓荫蔽日。

当时的“花溪小憩”,只供住宿,不管饮食。新婚之夜,巴金和萧珊步行半小时,去镇上的小饭馆就餐。一碗清蒸鸡,两碟炒素菜,

就算作喜庆之宴。饭后,踏着如水的月光,说着话,他们挨傍在一起缓缓散步,回“花溪小憩”去。

“花溪小舔”很简陋,但十分清洁干净的客房,是他俩的新房。莹光闪闪的清油灯花中,两人彼此倾诉着国家的苦难、民族的悲怆,倾诉着友人的流亡、别离的凄凉,倾诉着对于未来的追求、对于美好明天的向往。而淙淙流淌的花溪河水,彻夜不息,倾诉着巴金和萧珊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

“巴金纪念馆”。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花溪公园在建设之初,这幢白色小楼房便应运而生,那时,它只是一层简陋而萧条的小小招待所,空有其名,却很少有人问津。也许正是由于它的荒冷和孤寂,曾迎来了一对有情人:巴金和萧珊在此终成眷属。

相关期刊更多

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