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规矩

老规矩

老规矩

老规矩范文第1篇

这里的上桌,特指上桌吃饭或喝茶。

老北京的家庭,对子女上桌吃饭的规矩极严。平时,晚辈跟长辈是不能同桌吃饭的,按长幼有序的规矩,通常是长辈先吃。长辈吃过之后,才轮到晚辈。例如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饭菜做好,先上桌的是爷爷、奶奶,然后是父亲,最后才是子女和母亲。

因为老北京的家庭守旧,尊崇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爷爷和父亲可以同桌,然后是子女,最后是奶奶和母亲。

老北京的家庭基本上是“男主外,女主内”,即父亲到社会上谋差事(工作),母亲在家里操持家务。父亲在外劳作一天,非常辛苦,晚上回到家,母亲自然会对他格外体恤,先端盆温水,洗脸拂尘,然后泡壶酽茶,涮涮肠子、静静心,这才上桌吃饭。

此时此刻,当晚辈的切忌不能站在旁边,看着长辈吃饭,更不能过去动桌上的饭菜。

晚辈这时该玩儿玩儿,该做功课做功课。等父亲吃完饭,抹抹嘴,离了桌,母亲这才招呼儿女们上桌吃饭。

有些老北京家庭,直到现在还恪守这个老规矩。

大人只管自己吃,却不让孩子上桌。这个老规矩,看上去有点儿不近人情,也缺乏家庭民主气氛,但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当晚辈的不但已经习惯成自然,而且已经自然成当然了,也许正是这种特殊待遇,才能体现当长辈当家长的“独尊”。

40岁往上的北京人,年幼居家时,大概都有过长辈吃饭,自己不上桌的经历。时过境迁,现在北京人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有了独生子女家庭后,这种老规矩就自生自灭了。不过,这个老规矩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应该发扬的,那就是对长辈的敬重,还有“长者先,幼者后”的生活准则。

吃饭不能吧唧嘴

北京人吃饭时的规矩很多,吃饭不能吧唧嘴,是长辈给晚辈从小就立下的规矩。

人吃东西,不可能不出声儿。所谓“吧唧嘴”,不是不出声儿,而是有意识地拿上嘴唇去碰下嘴唇,舌头在嘴里搅动,发出的“吧唧吧唧”声儿。这种声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猪吃食发出的声音,所以,成为北京人的大忌。

老北京人对吃饭时的“吃相儿”是非常在意的。老派人家的规矩大,要求吃饭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出声儿,也就是不能聊闲篇儿,不能开玩笑,更不能大声喧哗,打打闹闹。

您看老年间说到聊闲篇儿时,总要说是“茶余饭后”。为什么要说“饭后”,而不说“饭时”呢?就是因为吃饭时是不准说话聊天的。

吃饭时不能狼吞虎咽,不许说话聊天,或者大声喧哗,是出于卫生考虑,现在叫养生了。吃饭要求注意力集中,这样可以细嚼慢咽,不得胃病。

另外,也是考虑到进食安全,吃豆儿、吃鱼、啃个骨头什么的,如果说话聊天,精神不集中,豆儿、鱼刺、骨头渣子很容易卡在嗓子眼儿里,尤其是小孩儿。所以,当初立这个规矩是有道理的。

北京人要面儿,也就是讲究体面。在北京人看来,吃饭吧唧嘴,是一种穷酸相儿。您想,都让人想起猪吃食了,那得多寒碜呀!

当然,北京人忌讳吃饭吧唧嘴,也是因为那吧唧声儿,实在是跟人的耳朵有点儿过不去。谁吃饭时,听了这声儿,不添腻歪?所以,北京人给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立下这规矩:吃饭不能吧唧嘴。

吃饭别舔盘子碗儿

北京人在吃饭的时候老规矩很多,除了吃饭不能吧唧嘴以外,吃完饭不能用舌头去舔盘子碗儿,也是当长辈的教育晚辈,从小儿就得知道的规矩。

在老北京,家里不管贫富,都有吃饭不舔盘子碗儿的老规矩。有钱的人家,不愁吃不愁喝,就别说了。

穷苦人家的日子紧紧巴巴,有上顿没下顿,经常揭不开锅,大人孩子有时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不容易,盘子碗儿吃干净之后,依然意犹未尽,看着盘上碗上的残羹,难免舌头尖儿痒痒。但是,舌头尖儿再按捺不住,也不能伸出来去舔盘子碗儿。

说起这个老规矩,也是当长辈的打出来的。吃饭不舔盘子碗儿,大人绝对能做到,可是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可就难了。

孩子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总是贪得无厌。孩子吃饱了,大人不让他吃,他还闹呢,何况孩子还没吃够,看到盘子碗儿里的残汤剩汁儿,自然想再满足一下自己的味觉:用舌头去舔。

逢到这时,当长辈的便会瞪眼睛了。但挂碗的吃食,对孩子的诱惑力太大了,他宁愿长辈瞪他,也要去舔这盘子碗儿,于是,便会招长辈的动怒,身上难免不留下点儿印记。

许多老北京人说起这个老规矩,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为舔盘子碗儿。被家里大人数落或挨打的经历。笔者算是老北京,小时候就因为舔盘子碗儿,挨过母亲的巴掌,所以,长了记性,而且终生不忘。

为什么老北京人有这种家教,或者说要立这个老规矩呢?

老规矩范文第2篇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老北京的家庭,讲究生活要有条理,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乱放,尤其是出门穿的衣服,包括出门时戴的帽子,忌讳乱扔。所以,一般的家庭添置家具,除了桌子、床、衣柜这“三大件”之外,必须要置一个放衣服的衣架。

置这个衣架,一方面是家里人自己用,另一方面,也是给家里来的客人预备的。通常,家人的外衣和帽子都挂在衣架上,所谓“归位”,其实就是放回衣架上。

为什么老北京人忌讳外衣和帽子随意乱放呢?一是,这么一来,屋子显得乱,怕让外人来了,看着笑话。

二是,外衣也叫“逛衣”,也就是出门逛街的时候穿的衣服。街面儿上什么人都有,衣服上难免带回点儿什么不洁的气味儿,而且赶上刮风、日晒、雨淋的,衣服上会有一些尘土,所以,对“逛衣”要另眼看待。

三是,“逛衣”都是自己比较中意,出门也显得体面的衣服,如果随意乱放,必然会弄得褶皱麻花的,出门时影响情绪。

所以,北京人有个老规矩,出门时穿的衣帽一定要归位。哪儿拿的,还放回哪儿。

这个老规矩跟北京是皇都有一定关系。早年间,在有皇上的时候,朝廷的大臣每天一大早儿就要上朝,上朝,就要穿朝服。北京人把朝服,叫“官衣”。

“官衣”要求板板正正,不能起褶子,所以,不能叠起来放,只能找固定的地方挂起来。当官的早起出门穿朝服,回到家,便把朝服脱了,归放原位。

这种习惯越来越普遍,后来衣帽归位,也就成了北京人的一个规矩。

坐有坐相

老北京人讲究坐要有“坐相”。什么叫“坐相”?就是坐着的姿势,坐着的样子。

好的“坐相”什么样?按北京的老规矩,叫“坐如钟”,即坐在那儿,像钟似的。这钟可不是家里挂着或摆着的钟,是庙里或从前村口挂着的那种大铁钟!

这种大铁钟有上千斤重,别说风吹人碰,就是五六个大小伙子也挪不动。一个大活人坐在那儿,像这种大钟似的纹丝不动,那不是坐,是受刑!谁也受不了。

所以说,“坐如钟”,只是象征性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坐在那儿要像钟一样,不能一会儿抠鼻孔儿,一会儿掏耳朵的,乱做小动作。

明清的古典家具中,有一种直背座椅,M面比较窄,有的直背的背板上面雕着花纹儿,看上去很精致,但您坐上,却会觉得太板正,有点儿不舒服。您可能会问:干吗不设计得更舒适一些呢?

实话告诉您,这种椅子是专门为妇女和小孩儿设计的,所以也叫“坤椅”。为什么要做成直背的呢?就是让您坐在那儿,端端正正的,像钟一样,不乱动。

北京人有关“坐”的老规矩很多。当然这些规矩,主要是针对跟长辈或客人在一起的场合。您一个人的时候,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没人管您。

不跷“二郎腿”

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一只脚跷着。这种坐姿叫跷“二郎腿”。

为什么叫“二郎腿”?有人认为跟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二郎神有关,并且有人说,曾在四川都江堰的庙里,看到过跷“二郎腿”的二郎神坐像。

有人认为,二郎神是秦代四川的郡首李冰的二儿子,史书上有李冰和他的二儿子治水的记载。因为李冰的二儿子治水时非常神勇,被当地的后人神化,因为他行二,所以人们叫他二郎神。

其实,二郎神作为神话人物,来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书里的二郎神叫杨戬,跟治水的那位是两回事儿。

笔者认为:二郎神跟“二郎腿”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中国古代的人是没有跷“二郎腿”这个习惯的。据考证,唐朝的时候才有马扎一类的凳子。我们现在坐的椅子和凳子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此之前,人们或是席地而坐,或是以榻为椅,所以不可能有“二郎腿”这种坐姿。

都江堰寺庙里那位二郎神的塑像,是上世纪80年代立的,塑像者并不知道唐朝以前中国人是没有座椅的,因此,塑像的时候有点儿想当然了,后来这个塑像已经拆了。

既然“二郎腿”跟二郎神没关系,那么为什么叫“二郎腿”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跟“吊儿郎当”这四个字有关。有人认为“吊儿郎当”是成语。这是不对的。不信,您去查《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肯定没有这个成语。

其实,它是一句北京土话。“郎当”,应该写成“啷当”,在北京土话里,它只是个象声或象征意义的词缀,吊儿应该念去声,两条叉在一起坐着,一条腿自然就“吊”起来,看上去确实是很随意的样子,因此,北京人也说“啷当着”腿。

吊,还郎当着腿,于是就有了“吊儿郎当”这句土话。这句土话说快了,就变音成“二儿郎”了。后来,人们就直接把随随便便、不正经的样子,叫吊儿郎当了。

显然,在北京人眼里,是不待见跷“二郎腿”这种姿势的。您看,它原本就是吊儿郎当。

所以,北京有个老规矩,在长辈和客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更不能跷着“二郎腿”,腿还乱抖,身子也跟着乱晃悠。当然,不跷“二郎腿”,身上也不能乱抖。

为什么老北京人这么忌讳跷“二郎腿”呢?

一是因为跷“二郎腿”的样子不雅观。二是由于这种坐姿看上去过于随意和散漫,您在会客或跟长辈、领导谈话时,跷“二郎腿”,意味着您对对方的轻慢,换句话说,就是看不起对方,拿人不当回事儿。

虽然,时过境迁,北京人已经对跷“二郎腿”的坐姿,给予了较大的宽容,老规矩也不像过去那么讲究了,但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还是要求不能跷“二郎腿”。

近两年,医学专家发现,经常跷“二郎腿”,被垫压的膝盖受压后,容易引发腿部静脉曲张或血栓基。同时,骨盆和髋关节由于长期受压,容易出现骨骼病变式腰肌劳损,并导致脊椎变形,引起驼背。

老规矩范文第3篇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每个红勾都一样大小并且上下对齐,日期写在评语的右下方,“订正”则统一写在左下方,龙南小学四(2)班的陈双俊同学展示了自己语文课的生词抄写本。记者看到不仅是学生作业的格式工工整整,老师批改的格式也整齐划一,记者采访得知,这项作业规矩从本学期初开始已经实行了3个星期。

在校长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份长达4页的《龙南小学各科作业要求》,这份要求分不同学科详细标明了学生作业的规范,从作业日期的填写,标号的划出,到订正的规格都有明文规定,一些容易疏漏的地方还特别用粗线划出。

“不仅是学生有规矩,老师改作业也有明文规定”,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告诉记者,此前一些老师批改作业符号大小不一,作业评语、订正的位置也都很随意,现在作出规定希望老师能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开始少数老师的确还有些不以为然”,学校蔡老师告诉记者,这项改革让少数老师感到不是特别习惯,“对那些按照自己规矩来的老师来说,教了5年、10年还是第一次听说改作业也有要求”。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施行,大家都已经接受。因为这样有利于在学生面前塑造严谨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老规矩范文第4篇

从医院回到家里,只见婆婆从兜里掏出一根一尺多长的红布条,站在门口,边量边自言自语,似乎正在为什么事情拿不定主意。我问她,她说:“在门口拴个红布条,为的是提醒外人‘俺家里有坐月子的,不要过来打扰’,农村里都是按照男左女右把红布条拴在门鼻儿上,让人一看就知道生男生女,可你们城里的大铁门光秃秃的,这可怎么办?”我一听就乐了,防盗门平平整整的,哪有拴布条的地方呀。婆婆摇摇头,无可奈何地把红布条放回兜里。

女儿出生后的第六天,在省报社工作的同学打来电话,说刚刚在我们市做完一个采访,准备过来看看我和孩子。我俩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再没见过面,意外的消息使我惊喜万分,可婆婆紧皱眉头,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不行,不能叫她来,今天是宝儿出生第六天,万一中了‘四六风’就麻烦了。”

“什么是‘四六风’啊?”我大惑不解。“这是咱们的老规矩,孩子在第四天、第六天的时候,外地人进屋,容易把邪气带给孩子,中了这种邪气可是没得治啊!”看着婆婆一本正经的样子,我觉得很好笑,但又不忍反驳她,只好和她商量,取个折中的做法,就是同学来看望可以,但是不准碰孩子。

真是怕什么有什么。当了两年记者的同学泼辣干练,和我寒暄过后,转身直奔我女儿:“小baby,阿姨看你来啦,让阿姨抱抱。”然后不由分说,轻轻把女儿托起来放到嘴边去亲。婆婆没料到她有这一手,想伸手去抢又怕伤了孩子,在一旁干瞪眼。

晚上,婆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小块烧纸放在门口点燃了,边烧边念念有词:“送送瘟神,祛祛邪气……”得,我的同学好心不得好报,还变成了“瘟神”。

女儿过了“十二晌”(我们这里一种庆贺小生命诞生的民间习俗,通常在出生后的第十二天举办),我可以在屋里四处走走了,饭食也不再仅限于小米稀饭和鸡蛋。多亏婆婆照顾,我恢复得很好,但她不准我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吹风,不准洗浴,她说一旦月子里落下毛病就不好治了,还是小心点好。在婆婆的严格“监控”下,我像坐监狱一样闷在家里,心态变得越来越焦躁,婆婆也看出来了。

这天有人敲门,是对门邻居小杨,婆婆显得很高兴,一个劲儿说:“我这乡下老婆子只能管孩子,不懂你们城里人的事,你以后就多过来和小玲说说话吧,这些天可把她给闷坏了。”婆婆的直爽把我们都逗乐了。

我忽然想起今天并不是公休日,小杨怎么没去上班呢?小杨抿嘴乐了:“我向单位请了长假,在家里好好保胎。”“啊,你怀孕了,恭喜你啊!”我真为小杨高兴。我们正兴奋地谈论着,婆婆却忽然一反常态,她很不自然地对小杨说:“你坐到那边椅子上去,我给孩子换换尿布。”其实小杨坐的地方并不碍事,我不明白婆婆为什么要这样做。敏感的小杨认为婆婆这是在下“逐客令”,起身告辞了。

小杨前脚出门,婆婆就愤愤地小声嘟哝:“你们城里人怎么这样呢,光顾着自己,一点儿也不替别人想想。”“妈,又怎么啦?”婆婆无端赶走客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啦,你不知道吗?孕妇是不能坐到产妇床上的,如果坐了,就会把产妇的奶水带走,孩子没奶吃了怎么办?”“嗨,那是说着玩的,没有一点科学根据嘛。”“什么科学不科学的,反正老一辈的人都这样说,你要是真的没奶水了,我非得找她理论不可。”看着婆婆不依不饶的样子,我忽然想起那天她在门口烧纸的情景,真担心她又弄出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小杨已经两天没来了,既然在家休养,为什么连面都不露一下,该不是生气了吧?我不愿把邻里关系弄僵,就想过去看看她。和婆婆说起时,满以为她会反对,没成想她只是愣了一下,然后狡黠地笑了,极力赞成道:“去吧,去吧,这不算到外边,多玩会儿啊。”我到小杨家,才知道这两天她除了逛街之外,就是待在家里保胎,见她没有记着婆婆的不是,我放心了。

老规矩范文第5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为人处世观念是:做人要光明磊落,方方正正,要按照原则办事,不可耍小机灵,不可圆滑世故。也就是,在人们的思想理念里:方正圆和。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方圆作文高中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方圆作文高中600字1孔子在一日春游途中,发现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道:“斯善矣!”人生难道不是这样?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则能方正处事,遇善良弱小之人则能温和谦卑,也只有深悟方圆之道,才能达到至善之地。

有“民族之魂”之称的鲁迅,因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千古警句。鲁迅更是以笔为武器,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敬文化。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淫威;他的圆,是对百姓,对青年学生的爱,更是对祖国未来的爱!鲁迅凭借着自己的方圆并济,成就了他的大爱与至善。

巴金,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语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坚定信念,毅然与封建礼教相抗衡,追逐广阔的新天地;在**期间,尽管身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依然追逐光明,永不放弃。他的方,是不屈于黑暗的环境;他的圆,是注力于天下苍生。他也同鲁迅一样,成就了他的奉献与至善。

然而有一些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顾历史与人民,最终自取灭亡。

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与周兴便是落得如此下场。他们两人用严酷的刑法,杀人如麻,丝毫不顾及人民,最终两人均被百姓所杀。他们的确“方”,方的刚正不阿,但却缺了“圆”。而缺了“圆”,“方”便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成善。

我不禁想到西子湖畔,雷峰塔下的传说。法海之所以会被人们谩骂,也许正是因为他过于方正,不肯行圆,最终拆散了白娘子与许仙。不过,最可惜的莫过于他终日面朝西湖,却不懂得人性如水,方圆皆备之道。

方圆之道,在于心之思,手之行,方圆之道,其实就在方寸之间。

方圆作文高中600字2“小心,小心,别画歪了!”同学们大喊着。你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吗?告诉你吧!喻老师让我们做一个游戏。要我们同时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这个游戏叫“画方圆。

第一场比赛开始了。红红自信满满地举起了右手,喻老师让她来挑战一下“画方圆”。红红胸有成竹地走上了讲台,她接过了喻老师手中的笔,拔下了笔盖。当喻老师喊完“1。2”的时候,红红紧张了起来。当喻老师数到“3”时,红红不管三七二十一,手就落到了黑板上。只见她的手颤巍巍的,眉毛也皱了起来。接过画的圆不像圆,方不像方,圆像一个洁白的大门牙,方像一个刚煎出来的大饼,似乎还冒着热气呢!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局是PK赛。小明VS刚刚。他们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只听喻老师一声令下,小明和刚刚都迫不及待地画了起来。小明把直线画成了弧线,刚刚把弧线画成了直线。他们都画的歪歪扭扭、丑陋不堪,同学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第三局是同桌PK赛,我VS王小帅。王小帅心想:哈哈!他输定了!正当他暗暗自喜时,我已经开始画了!他看后,也开始行动了。可能是因为他太骄傲自大,他的圆画的像猪八戒的耳朵,方画得像个大袋子。而我的圆画得像圆,方画得像方。因此,我胜利了。

第四局是总决赛,我VS喻老师,当同学们喊“开始”时,我们就开始动笔了。画时,喻老师的手很不听话。她把直线画成了弧线,把弧线画对了。而我的手很听指挥,把所有的线都画对了。当我们都画完了的时候,同学们先观赏喻老师的。当他们看了喻老师的杰作后,都大笑起来。“哈哈哈!喻老师,你画的是两个圆的双胞胎吧!”喻老师也被逗得笑起来。该看我的了。我把圆和方都画对了。“画得太好了!”“是啊!画得太像了!”

顿时,下面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时我得到了冠军。这次习作课真是太有趣了,这个游戏让我明白了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

方圆作文高中600字3最规矩的东西,反而是没有棱角的。倍受网络关注的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原为一场放松的开车自驾游,后因女游客擅自中途下车而致一死一伤的老虎伤人,不免让人心痛且唏嘘。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应以此且行且深思:规矩是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与习惯。成方圆者,规矩也。

何谓规矩?“规,圆也;矩,方也。”规矩并非世态无情于无法让步,而是有情于保护遵守规矩的任何人。“规”和“矩”即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具有规矩和行为制度,是共同遵守办事的规程和行为规则。只有规矩完备了,这个世界一切才能各就其位。

违规者,规矩制裁之;守规者,规矩保护之。规矩固然重要,但做一个守规矩的人则更重要。本可以一家合欢的游玩之行,但女游客偏不,她的草率、过失、漠视,活生生显露了她扮演一位与规矩背驰的“游离者”,直到走到死角,后悔却已来不及,给自己换来一场痛失亲人的亡命之旅……女游客的悲惨结局,是可恨、可叹,但同时可悲,可悲她已不可挽回逾越规矩的局面。由此,理应对各种规章,遵之,从之,敬之。

规矩,是社会的里程碑。在本质上,是每个人坚守思想的防线、遵守规矩的界线、自我约束的警线。话虽规矩限制了女游客的行为,束缚私人权利,但说来规矩也是诠释保护每个人。当他们签订安全合同,便成规矩;当路过每块警示牌,便是规矩;当人员极力劝告女游客上车,也是规矩……莫说规矩无温度,而是从自身条件找出残缺。与其笃信人性的神话,不如青睐制度的价值;与其盲目推崇虚幻的规则教条,不如选择现实的规章制度。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矩办事、做人,是人们的基本准则。谈如私闯禁池后酿成溺水亡而家属推卸于水局看管不全;谈如幼童因看护不周全从三楼坠落身亡而该母亲指责于商场电梯安全问题;谈如插队挂号不成而大闹医院……人生在世,熙熙攘攘,万态叠生。在此生活中,破规例子俯拾皆是,为此,需要重树规则权威。

大千世界,唯有自己塑造美的风景;如诗年华,规矩以此成就每个人的幸福;如花岁月,规矩抚慰世人的失意。所谓成方圆者,规矩也。

方圆作文高中600字4仰望天空,北雁南飞,定成一个人字,抵南御寒;俯视大地,群蚁来往,定是有规有矩,化渺小为神奇。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恰恰表明,规则是社会正常、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人进步的保障。

合理合情的行为却不总是合法。近日,一名女子阻拦高铁发车,原因竟是为了等老公,导致所有乘客陪她一起“等”下去,造成了许多损失。“等老公”这件事若是放在正常,你愿等多久等多久。可是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该名女子是否尊重了他人的权利,是否遵守法律了呢?同样地,老人杨治国时不常在自家小区门口上演一起“飞来横砖”,严重损害了过往车辆。老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闯灯车辆长教训”。看似合情合理,可是,这样却是违法行为的管中一斑,危害社会。

良好的规则意识往往能体现一个集体的凝聚力。30多年来,我国海陆空三军仪仗队增国辉、壮国威,参加了几千场阅兵仪式。其中,一名官兵忍着痛楚,被牛虻足足吸了20分钟血,最后眼睛竟不得睁开。他一动不动,自始至终都展现了良好的风纪,舍弃小我,投身集体,让规则排成了气宇轩昂的方阵,展现了仪仗队百人合一,千人合一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向心力。

有人说:“规矩都是人定的”,“人定胜天”。这两句话若是放在现代社会,可能给人以规则可打破,不必循法的感觉。可若放在生态社会,人却只是渺小的一粒沙,一滴水。近几年来,全世界的生态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盲目引进新生物,造成“生物入侵”,食物链被破坏,被砍伐的树木变成了温室效应。这都是人们没有遵守自然规则,不顾后果的行为。常此以往,人类终尝恶果。生态平衡无疑是我们最该遵循的规则。

纵观全局,道德、纪律、规章、法律,无一不是对人们行为要求的准则。我们不盛行丛林法则,不提倡胜者为王,可是人的行为都有底线,那就是不违法。只有拿正我们手中的尺,端正我们心中的规,才能做个守规则、懂规则的人,才能让规则促进整个社会正常,持续稳定发展,促进我们个人的进步。

方圆作文高中600字5自古至今,规矩渗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规矩的匡正,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规矩,方为万事之本。

规矩是照耀清晨的阳光,为你指引努力的方向;规矩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你坚定前进的步伐;规矩是人生旅程的指南针,为你引领航行的坐标。

遵守规矩,增长知识,丰富人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当然也有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名鼎鼎的衡水中学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讲并不陌生,可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出名呢?因为他们的学生遵守规矩,把能用的时间都用在了增长知识上。衡中最出名的就是时间表,那里每位学生的吃饭时间都是五分钟,不管干什么都是跑步的,午休也只有五分钟,学生生怕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知识储备不足。试想一下,如果衡中的学生没有这样的遵守规矩的习惯,那会是什么样子呢?正是因为他们遵守规矩,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人生。

遵守规矩,养成习惯,保障安全。守住规矩,才能守住安全的底线,否则就会出事。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女在过马路时不遵守交通规则,不走人行道还公然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老人当场去世,孙女被送进医院。这就是不守规矩的恶果。规矩在时刻保障着我们的安全,时刻提醒着我们的做法是对或是错。在生活中总有人想摆脱规矩的约束,那么就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正是因为有了规矩的约束,我们的生命安全才有了相应的保障。如果人人遵守规矩,我们就能放心地走在人行道上。

遵守规矩,和谐发展,走向富强。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内斗,争抢地盘,民不聊生,人心涣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反复无常,国家内部一片混乱。规矩被打破,社会一团糟。而现在法律越来越完善,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这难道不是遵守规矩的结果吗?因为遵守规矩,人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规范;因为遵守规矩,各个行业人才不断涌现;因为遵守规矩,社会越来越和谐。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守规矩,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动荡不安?人们又怎么会安心学习知识,安心搞科研来推动祖国的发展呢?因而遵守规矩,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可以使国家更加富强。

相关期刊更多

环境保护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致富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农业厅

中国宗教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