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范文第1篇

《太液荷风图》 佚名 团扇绢本 设色 纵23.8厘米 横25.1厘米博物院藏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为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内碧叶连天,莲花掩映,浮萍丛生,几对野鸭正徜徉于湖面之上;空蝶飞舞,乳燕展翅,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色。叶、花皆双钩填彩,以色彩之深浅绘出俯仰向背的关系。用笔十分精细,得院体画之精髓。

《荷花图》 佚名 团扇绢本设色 纵25.8厘米横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近写一支荷花,工细精致。莲瓣以粉罩染,又以桃红由瓣尖晕染。以金丝细线钩勒花瓣的脉络纹路。用笔精细,形成一种光华灼灼、流彩溢光的效果。

《残荷鹰鹭图》 吕纪 立轴 绢本设色 纵190厘米 横10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面描绘了秋日荷塘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苍鹰俯冲搏击白鹭,白鹭冲进苇丛深处,希图逃脱。众鸟或纷纷躲避,或受惊鸣叫。劲风吹动芦苇残荷,更添肃杀之气。作者把握住禽鸟的自然特征,赋予了戏剧化的情节表现,使画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画家用写意的笔法画出枯败的荷叶,效果逼真,体现出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尤其是画幅下半部,用错落纷披的笔法,写芦苇、残荷、莲蓬,增添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突出了悲剧效果。

吕纪(公元1477年-?),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明代画家。浙江宁波人。明弘治年间曾为宫廷画家,以画花鸟著称,其典型风格为工笔重彩画法,亦能工笔淡彩和水墨写意。题材多吉祥富贵寓意,形式追求富丽华美的审美意趣,带有鲜明的宫廷艺术特色,在明代宫廷花鸟画中影响最大。

《荷花图》 王问 长卷 点金笺纸本 设色 纵26厘米 横90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在9米多长的画面上,展现了荷花由“小荷才露尖尖角”开始,经历含苞待放、初展芳颜、盛开如霞、晚荷似火、花叶飘零,到最后的一池枯索、莲蓬挺立的生命过程。以纵逸的笔法,淡雅的色彩,写出荷花清雅高洁的气质。全卷以写意的没骨手法绘花描叶,在色彩、构图上都有连续的变化,没有孤立突兀之笔,自有一气呵成之感。

王问(1497-1576年),明代书画家。字子裕,学者称仲山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王问的画名大于诗名,所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风格独特。

《花卉图》(部分) 沈仕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4.6厘米 横429.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卷原共分十段,分别写牡丹、玉兰、玫瑰、荷花、石榴、、水仙、山茶、梅花。每段花卉前自题五言诗两句。在这里选择其中描绘荷花的一段,用笔沉稳,敷色高洁,风流潇洒,脱尽俗气,可见画家清韵纵逸的笔意。

沈仕(1488―1565年),宇懋学,一字子登,号青门山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所作山水花卉,得陈淳笔意。工山水,风神气韵,高出流辈。花鸟亦佳。

《莲渚文禽图》 周之冕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93厘米 横47.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图中几株荷叶欹正仰俯,荷花或含苞,或盛开,姿态不同。苇草丛立,水草点点,湖水清澈见底。一对鸳鸯正嬉戏水中,毛羽丰美,情趣盎然。一只翠鸟停于荷杆上,正欲展翅掠出。该图写景写物,形象生动,画面清秀,兼工带写。以没骨写叶,以粉白钩花,工笔与写意和谐统一,笔墨自然,设色淡雅,意境清俊舒朗。

周之冕(1521-?)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吴门画派代表人之一。卒年不详,活跃于16世纪。其画取法陈淳、陆治二家之长,兼工带写,作品设色艳丽雅致,独具神韵,创钩花点叶画法,注重观察体会花鸟形貌神情及禽鸟的饮啄、飞止等种种动态。善用钩勒法画花,以水墨点染叶子,画法兼工带写,人称钩花点叶法。所作花鸟,形象真实,意态生动,颇有影响。

《平安瑞莲图》 陈栝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90.4厘米 横46.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以瓶插荷花为题,极其新雅别致。画家以没骨法绘荷花,细致工整,更以花青写叶及苇草,清新秀逸。墨笔钩勒古瓶,色彩与荷之花、叶相合,互有呼应。笔法不同,形成插花的柔润轻灵与花瓶古拙坚实之间的质感对比。背景不设一物,却愈显出荷花洁净脱俗的品性。

陈栝,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子正,号沱江,江苏苏州人。陈淳之子。能诗善画,长于花鸟,有徐熙、黄筌遗意。笔致放浪,却有生趣。王世贞、姜绍书都认为他写花卉似胜于父,惜其年不永,先其父而卒,遗作更为人珍视。

《莲石图》 陈洪绶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151.9厘米 横6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中屹立一块嶙峋的湖石,背后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石下流水滢洄,浮萍几片,画面幽雅静穆,写出荷花情趣。荷花用双钩法钩勒,富有质感;几片荷叶与浮萍,则以泼墨写成,墨色浓淡、变化有致。湖石以折带皴兼乱柴皴,不加烘染,其阴暗处,仅钩草点苔;章法稳妥,笔调清新,含有浓郁的装饰趣味。

《水木清华图》 朱耷 立轴 纸本墨笔 纵120厘米 横50.6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山人爱画荷花,构图多以一花片叶并留大片令人寻味的“余白”为特色。此画也不例外,画之左侧伸出几片荷叶,大笔重捺,或泼墨大写,荷茎圆转苍劲,曲折舒张,荷花轻柔婉转。与之相对写一倒悬危石,只略加钩皴,石顶一丛芙蓉,墨韵盎然。荷石在上相接,下方留白,中似无物却有空潆幽远之意。整幅画墨气纵横,用笔似游龙盘旋,充分体现了山人的绘画特点。

朱耷(1626―约1705年),清代画家。谱名统婪,字雪个,号个山,后更号人屋、个山驴、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为僧,又当道士。擅画花鸟、山水,画风雄奇隽永,自成一家。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用笔凝练沉毅,形象夸张奇特,山水师法董其昌。与弘仁、髡残、原济合称“清初四画僧”,对后世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影响极大。

《荷花芦草图》 恽寿平 立轴 纸本 设色纵131.3厘米 横59.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了秋风萧瑟之中,一茎新荷凌空而出,盛放的花瓣娇艳动人,与凋残半枯的荷叶以及枯槁无色的莲蓬形成鲜明对比。荷花以恽寿平特有的没骨画法绘出,色调清丽冷艳,用笔洒脱飘逸,营造出一派空潆的韵味。画幅左上自题:“此帧数年前在东池上醉后涂抹,残荷离披芦草交横,略得荒汀寂寞之至,置乱纸残帙中,不知何时为书老所得,今秋偶出示,余恍然如房次律遇故物于破瓮中也。因书老索题戏为拈笔。”

恽寿平(1633―1690年),清初书画家。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能诗,精行楷书,擅山水,尤擅花鸟。后人把他与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或称“四王吴恽”。

《荷花图》 唐艾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48.4厘米横81.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取荷塘一角,红荷盛开,新荷残叶映带成趣,塘水清澈,水草飘动。呈现盛夏荷塘一派蓬勃的景象。此图用没骨法画成,荷花的染色,以粉带胭脂,由瓣头渐入而成;荷叶以浅色作底,又以深色渲染让出叶脉。

唐艾,生卒年不详,字子晋,号匹士,江苏常州人。工画荷花,与恽寿平齐名。世有“唐荷花”、“恽牡丹”之称。

《莲塘双禽图》 黄慎 立轴纸本设色 纵136.9厘米 横58.7厘米 无锡博物馆藏

映日荷花别样红范文第2篇

一、兴趣,因错误而激发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常见的现象,关键是教师在处理这些错误时,不要一棒子打死,统统否定。其实错误分为好多种,有的因为学生粗心出错,有的因为学生不理解犯错……总之,如果能对这些错误巧妙地进行利用,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不害怕出错,勇于找出自己的错误,这样,反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9页时,碰到这样一道应用题:

西街小学四年级同学去公园春游,一班有48人,二班有49人,三班有52人。

(1)每班分别购票,各需要多少元?

(2)三个班合起来购票,共需要多少元?

我把题目用小黑板一挂出来,要求学生读题,一遍题目还没有读完,有的学生就急不可耐地喊:“老师,我会。”“我会。”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只让学生说说对购票人数1~50,每人票价25元的理解。当时,我选了一个最不善于表达的念回答,她说:就是指1个到50个之间的人,去买票每个人都需要花25元钱。听到学生说的头头是道,我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第(1)小题,完成的情况也出乎意料地好,全班只有两人因为计算出错,这里的错误完全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对学生完成第(2)小题充满信心,我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然后汇报交流。交流时,我叫了一个平时成绩蛮好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算式及想法。他的算式是:1200+1225+1196=3621(元)。理由是三个班合起来购票就是把三个班的总钱数合起来。当我听完他的叙述,我认为肯定有同学和他的想法不同。于是我问:他的做法对吗?“对”全班学生一起喊。我有点懵了,但我还是希望有学生,哪怕是一位学生能有不同的想法,于是我说道:“认为他回答对的同学请举手。”除了几位没做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不甘心:“请再读一下题目,再想一想。”

最聪明的锋说:老师,是这样的,没错啊!

全班学生表情惊讶:是啊,没错啊!

我想了想,笑了,说:“你们想想,我们为什么要把三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购票?100人以上购票只需要20元,难道你买东西的时候不想便宜?”

宇说:对呀,把三个班合起来购票是为了便宜。

瑶说:三个班的人数加起来,肯定比100多,可以便宜。

……

一个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我高兴极了:“同学们,请再算一算这道题目,看看三个班合起来购票,共需要多少元。”

几分钟后,每个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答案:“48+49+52=149(人),149×20=2980(元),真见便宜呀!”学生兴奋极了。

这次错误是因为学生对题目不理解而引起的,其实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

二、思维,因错误而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误了,表明学生正在进行一种尝试和思维创新。我们教师如果怕学生犯错误,那就相当于阻止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师应该具备“不怕出错,就怕不做”的新理念,看到“错误”背后隐藏着的价值,对错误加以有效地利用,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第2题时,就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错误。题目是这样的: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对于第1个钝角三角形和第2个直角三角形,学生都能准确无误的做出判断,而对于第3个图形的判断,全班有40人,38人判断是锐角三角形,只有两人(慧和逸)认为不是的,当我把目光转向慧时,她正忙着更改自己的判断,我问:为什么要改自己的判断?她回答说看错了。当时,我真有点哭笑不得,不知应该怎样批评她的没有主心骨,但转念一想:她之所以更改自己的判断,还是对自己的判断不能确定,也可能是在瞎蒙。我又把目光转向逸,逸的理由是:这个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我问:你们认为逸的判断是否正确?有的学生摇头,有的学生点头,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我请摇头的学生说说摇头的原因,回答是: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到底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呢?我想这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考。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应该比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印象更深刻。于是我说:请同学把你的想法画一画,并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映日荷花别样红范文第3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体会“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含义,理解古诗大意。

3. 通过想象,品味诗歌描写的美景,感受六月西湖的壮美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引导学生感受“无穷碧”“别样红”的美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受

1. 师:同学们,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学生读课题,正音。

3.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反复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设计意图: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初读中,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这样一幅天然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想象诗境,赏读共悟

1.(课件播放名家吟诵的录音)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莲叶 荷花)

2. 赏读莲叶。

(1)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辅以课件体会莲叶的多。

A.品味“接天”。引导理解“接天”的字面意思;想象“接天”的壮美画面。

B.品味“无穷”。“无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数不胜数,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把这两个词送进诗句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抓住“六月中”“碧”来想象体会莲叶的绿。

师:读着,想着,谁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来想象一下,此时的莲叶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教师相机板书:碧)

小结:对呀,六月西湖的莲叶是那样的碧绿、青绿、深绿、墨绿,还带有点黄的绿,它们互相辉映,互相重叠,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这样的画面多么——壮阔,多么——有气势!把这种感受带到诗句中读吧。(指导读出诗句的壮美)

3. 赏读荷花。

(1)默读描写荷花的诗句,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理解“别样红”及“荷花别样红”的原因。

师:什么是“别样红”?为什么此时的荷花会这般——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不一般的红呢?(引导学生体会是无穷碧的莲叶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是太阳的映照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

(3)句式训练。

师:瞧,火红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话,细细地想。待会儿请你来说——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内容:

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

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引导学生抓住“别样红”“映日”读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美。

4. 辅以课件引读感受古诗的对仗美。

5. 欣赏荷塘,激情诵读。

(1)欣赏荷塘美景。(多媒体播放荷塘画面)

(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西湖荷塘美景。(课件出示:?摇西湖景)

(3)激情诵读。

师:此时,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才能读出这番的美景?自己练练,注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味呢?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化象为画”“化象为情”,就能走进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中去。因此,紧扣“莲叶”“荷花”这一“诗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平面的诗句就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

6. 对比研读。

师:同学们,诗人杨万里一生特别爱荷,而且爱荷爱到痴狂的地步,老师能查到他描写荷的诗作就有二三十首,难怪人们称他是“全方位描写荷的第一人”。我们曾经就学过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们又学了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同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如从时间上、内容上、地点上、静态与动态、形状与色彩等方面去感受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突出西湖荷塘的壮阔美。)

7. 品读前两行诗。

(1)引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前两行诗的意思。

(2)链接播放西湖四季风光和诗句,深入感受西湖六月风光的特点。

(3)指导朗读。

8. 整体回归,配乐齐读古诗,欣赏古诗的特色吟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教学,设计了两处比较:同一诗人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同个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把这些从内容到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诗歌优化组合加以对比,既加深学生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三、巧妙质疑,升华主题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疑问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想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

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还知道哪些送别名句?(生交流)

2. 教师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出示同题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引导学生抓住“月尚残”一词理解“晓出”是“清晨很早的时候”,从而领会短短的路程诗人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想象: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

3. 借助课件链接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别样红”。(课件出示并播放录音: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他们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

师:听了这些介绍,你还觉得诗中的“别样红”仅仅是指荷花的颜色特别红吗?(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情景交融)

4.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通过质疑问难,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教学中链接了与诗文、诗人相关的资料来丰厚文本,努力让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从而感悟本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古诗的古为今用。

2.教师总结:同学们,同一首古诗,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愿经典诗文能陪伴你们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在生活中的运用,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映日荷花别样红范文第4篇

春天,花儿红的胜过火焰,显出一派生机勃勃,是白居易笔下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夏天是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叶生长,蜻蜓点水;秋天是刘禹锡眼中的“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澄澈透明“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冬天是暮色苍茫、山路漫长,刘长卿写下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哦,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迷人的之处。

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我爱花,夏天的花,特征最显著的,莫非是荷花了。杨万里就写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在缕缕微风的吹拂下,在烈日的炙烤下,满眼尽是繁花的争奇斗艳,荷花那样的形形色色,那样的亭亭玉立,白里透红,红里透青。在一池的荷花中,形态各异的荷花,每一朵都散发着不一样的“气质”。有的还未盛开,含苞待放,样子像一滴大型的水珠,又似一张白里透红的脸庞;有的已经盛开了,舒展着美丽又有魅力的衣裙,荷花上到处是蜜蜂的飞舞。荷花虽美,但也离不开绿叶的衬托。荷叶是圆的,结 构 非常紧密,滴上一滴水珠,水珠只会在上面滚动,却不会渗下去,碧绿碧绿的荷叶,粉红粉红的荷花,别有一番景致。哦,“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夏天的来临,茉莉花也盛开了,它的花是那么的玲珑、小巧又可爱。它的花瓣一层层的分开,有层次感,轻如纱,茉莉花有着淡淡的清香。还有那含苞欲放的骨朵,白色的花瓣在绿叶的映衬下,似碧玉盘上镶嵌着的颗颗透亮的珍珠,又如同黑夜里悬挂的点点繁星。

花开,盛夏的旋律。绚丽、芳香、美丽,夏天的色彩,夏天的花儿,夏天的景色。静静聆听,花儿绽放的声音。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蝉鸣引来了夏天,花儿点缀着夏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范文第5篇

——题记

夏日正是荷花盛开之时,古有周敦颐独爱荷,今有我亦爱荷。

待放

当第一声蝉鸣划破天际,夏天也悄然而至,荷塘中又将迎来满地盛开的荷花美景。瞧,池塘的一片绿叶中探出几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有的已经快要褪去绿衣;有的还裹着绿衣不肯绽放……

“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儿听闻夏日的到来,早已按耐不住喜悦,跑来一睹为快。一条条鱼儿在莲叶间嬉戏捉迷藏,庆祝着夏日的到来,也欢愉着荷花的将要盛开。走了鱼儿,迎来了风。风带着夏日的燥热,赶来吹动荷花花苞的绿衣。枝蔓随着风儿舞动,你听见花骨朵儿的笑声了吗?它说它就要开放。视线集中到一只蜻蜓上,振动着翅膀,正欲去扑住它,它却扭头向塘中飞去。噢!原来它要去哪儿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它也这么喜爱荷花啊,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荷花低声细语地与荷花聊天呢!嘘,不要打搅它们了。

盛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碧绿如翡翠,铺满了整个荷塘,接到天边的无穷碧叶中,盛开的荷花映着日边的红霞显得别样得红。

荷花终于开了!

娉娉多姿的荷花正如古人所说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过荷塘底下的肮脏淤泥,你根本想象你面前的荷花从淤泥中长出并且毫无可言之处。荷花用清水洗涤,却使你无法用“妖艳”来形容它。它就似古代的君子一般,不受尘世肮脏环境的影响,依旧保持着自己最干净最纯真的本质。荷,花之君子者也。

荷花香气散入风中,香远益清,比起浓郁的香水味,这荷花香不知要淡雅清新上好几倍。须得细嗅便越发沁入心脾。为你驱走夏日恼人的烦闷,像是也在你心田上种下一株清丽可人的荷花。

又见鱼儿在荷花中嬉戏,亲身如此靠近荷花。可叹自己不是一条可在塘中嬉戏的鱼儿,我也多么想近距离一睹荷花芳容。忆起前人说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荷花只可以远远观赏它的美丽,却不可以轻蔑地玩弄它。这也正好似君子不可侵犯的道理。但也正是这样才能在远处如此盛开,人不可轻易靠近玩弄。

映月

夜幕降下,月色撒在荷叶上,水波粼粼,亮闪闪的光。

风中带着白日少有的凉爽徐徐吹来,荷花们乘着风儿跳着月光舞曲。皎洁月光比舞台上的任何一种灯光都要梦幻美妙,荷塘就是舞台。

月光下的荷花显得如此娇羞美丽。映着月光的荷花好似身着粉红纱裙的可爱姑娘,对着月光跳上一曲最爱的舞蹈,也借着月光,诉说所有心情。月光怜悯,毫不怜惜地将所有光辉都为荷花披上。

渐渐地,风不再吹拂,知了忘记了鸣叫,夏天的夜晚一片宁静,只剩下荷花与月光交相辉映,也不知,是月光恋了荷花,还是荷花恋了月光,只觉此刻岁月静好。

终于邂逅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雨打

“轰隆隆……”一声惊雷,驱走了太阳,唤来了云雨。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雨打夏荷,滴答声里凉了夏日所有的燥热。荷塘被雨打湿,放眼望去朦朦胧胧中远处荷花佳人依在,影影绰绰。荷花被风吹得站立不稳,眼看就要倒下,却又万幸地从新挺直过来。风雨中显得格外坚强,与它外表柔弱的外面不同,它也是可用“铿锵”二字抒写的。

荷花粉红衣裳被雨水淋湿了,娇美之态虽不及雍容华贵的牡丹,不比婀娜多姿的水仙,却有另一幅与众不同的雨中夏荷图,更有清丽可人之味。真可谓“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雨珠蹦跳着在碧叶上玩耍,一时滚在了一起,碧叶笑弯了腰,将它们一一送入荷塘中,与荷花们作伴,几滴调皮的雨珠更是抓住碧叶不撒手,还招来更多的小伙伴。雨珠点缀着碧叶,一丝阳光偷偷透过云彩,闪烁着的雨珠更似晶莹剔透的珍珠。忽然“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荷塘深处传来一阵碧叶露珠的欢笑声。

枯榭

夏风逐渐被秋风取代,荷塘失去了蝉鸣的欢愉,添了一缕萧瑟。在夏天的最后日子里,荷花也渐渐枯榭了。往日里的鱼儿们放慢了节奏,似是不愿打扰荷花们正要入眠的寂静。

这里,那里,一朵朵荷花美丽的粉色舞衣被丑陋的黄色一点点侵蚀,枝蔓也在悄无声息地变得弯曲,一向美丽昂首的荷花一点一点地低下了头。叶子紧紧包裹在了一起,像是女孩哭泣时捂住的双手,它耷拉着头。屏息凝神,你能听见它在低声抽泣,它也不愿离开。碧叶也卷起了裙边,残碎的叶面诉说着将至的离别。鱼儿来与她道别,风儿来与它告别。

秋风吹来了,你听见了吗?我听见它说:“孩子啊,花开花谢是必然之事,不必为此难过许久,夏天虽走了,可是来年的夏日依旧会来,到时的荷花会开得更美,它们现在只是累了,要去荷塘底下休息了,等来年,还会相见。”挥手辞别秋风,荷花们借着秋风,舞起最后一曲生命之舞。

曲终人散,花谢了,“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花儿们,来年再见。

……

我等待过,她的待放;

我震惊过,她的盛开;

我欣赏过,她的映日;

我感叹过;她的雨打;

我悲伤过,她的枯榭。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边疆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京支部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