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范文第1篇

1、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2、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来源:文章屋网 )

亚热带湿润气候范文第2篇

中国气候分布及特点分别是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和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亚热带湿润气候范文第3篇

第一、地形因素:因为田纳西河流域处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夏季来自海洋(墨西哥湾)的温暖气流受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坡的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造成此山东侧降水多,而田纳西河流域处于温暖气流的背风坡,所以夏季降水少,冬季来自极地的冷气团,在南下的过程中,随着纬度的降低,冷气团变暖,经过五大湖地区湿度变大,这种气团受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而田纳西河流域处于变性的冷气团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第二、锋面气旋因素:北美大陆面积比欧亚大陆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东亚强,北美大陆东部虽然冬季风和夏季风也随季节而变化,但不稳定。在加上北美大陆中间低,是纵贯南北的中央大平原,平原内部无高大的东西向山脉阻碍,冬季强烈的极地冷空气可长驱南下,造成所经地区气温急速下降,从墨西哥湾吹向陆地的温暖空气也经常伸入大陆内部,带来短期的反常温暖。大陆内部没有东西向的高大山脉无法将从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空气和从墨西哥湾吹来的温暖空气隔开。冷暖气团不断地在大陆内部交锋,破坏季风环流,形成锋面气旋,引起降水,这种锋面气旋往往在冬季尤盛,使得北美大陆东部降水不象东亚集中在夏季,降水季节分配比东亚均匀一些的特点,因此田纳西河流域冬春季降水多。

第三、亚速尔高压的影响:夏季,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大西洋上的高压带称为亚速尔高压。夏季该高压中心向北移动到35°N附近,其控制范围西伸可伸到北美大陆东南部,田纳西河流域在盛夏时节也在亚速尔高压控制下,所以夏秋季节降水相对较少。

亚热带湿润气候范文第4篇

1、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占大陆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平均气温超过20℃。冬季远比北美洲暖和。而南美洲西部则有呈带状分布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安第斯山脉则为高山气候,在南美洲东南部则有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2、南美洲(South America)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

(来源:文章屋网 )

亚热带湿润气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气候;农业;贵州威宁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能源,是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农业的丰欠受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制约。了解威宁喀斯特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威宁喀斯特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增产潜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自然概况

威宁自治县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地处滇东北高原的顶端,有贵州屋脊之称。全县平均海拔2 220m,2 000m以上的面积占83%,2 300m以上的冷凉气候区面积占30%,半凉山温凉湿润气候区约占53%,河谷温和气候区只占17%。

威宁中部为较完好的高原面,四周山高谷深,水系发育、地形破碎。三条山脉在本县中部横向贯穿,在高原面形成丘陵景观,并从西北到东南形成分水岭和冷空气的屏障线,使云贵准静锋在该县中部一带摆动,低层大气环流再分配,导致威宁气候南北西东差异极大;灾害频繁,具有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和“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冬”的独特气候。

2气候特点

按地理纬度,威宁处亚热带,高海拔;按热量条件划分,该县大部分地区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凉山地区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南部、西部1 800m以下河谷为亚热带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但较冷,夏季温凉宜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春干旱,夏秋潮湿,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按气候均温划分1 900m以上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由于云贵准静止锋在该县中部摆动,致使冬半年东北半部多为阴寒雪凌天气;西南半部多为连晴天气,冬暖如春,春旱严重。夏半年除降水的地形差异外,光照和热量资源在水平方向上趋于平缓。威宁县的光能资源为全省之冠,光能的季节分配是春夏多秋冬少。由于雨季开始晚,雨水落后于光能,加之生长季气温低,热量不足,故喜温作物的光合效率低。但利于喜凉作物、药材和牧草的生长繁殖。

2.1气候资源优势对农业的影响

威宁县气候资源的优势是:日照多、辐射强、光质好、日温差大,利于作物营养的积累。6~9月晴雨相间、阳光和煦、光能丰富、温凉湿润、光合效率高,是喜凉作物生长旺盛、果实膨长的季节。

2.2气候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威宁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气象灾害以低温霜害为主,冰雹、风灾、干旱极为常见。威宁是温带水果之乡,水果花期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3月下旬到5月上旬倒春寒伴雪凝霜灾,易造成花期冻害和幼果脱落,据60年资料统计,半凉山2 000~2 300m出现0℃以下最低气温倒春寒天数占39.6%,特重的占13.2%;近10年来重的占50%,特重年占20%。

夏季低温容易对玉米、水稻、烤烟造成危害。初夏低温冷涝使作物生长缓慢、生育期推迟,为延迟型冷害,此冷害占统计年的41.5%,近20年有所减少,只有20%的年份发生危害。8月低温则对玉米扬花灌浆造成危害,60年中,有39.6%的年份发生低温危害,18%的年份低温严重。近20年来严重低温减少,仅占10%。冰雹风灾在近20年有所加重,重雹灾年占45%,几乎2年一遇。重雹灾年每年经济损失在4 000万元以上。近20年暴雨减少,平均每年1次,但乡镇单点暴雨增多;特定小流域(如二塘河、哈喇河)大暴雨增多,造成局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是由特定地区生态失调、空气热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极不均匀所造成的。

威宁县东南季风影响晚,所以春旱特别严重,影响播种和出苗,严重春旱占34%,3年一遇,特重春旱占19%,5年一遇。夏旱对玉米造成勒包干危害,近20年来夏半年雨水减少,夏旱频率增加,高原面30%的年份有夏旱,20%的年份夏旱严重,西部水西河谷50%的年份夏旱严重。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大力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耕地和林地要适当配置,特别是石山周围和高原面的北方风口地带,南北向槽地的两头应造好防风林[1,2]。森林覆盖率增加,蒸腾作用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森林扰动可增加低空云雾,减轻霜害;森林的合理布局可拦切山洪,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森林增加可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热力梯度减小,可减轻热对流;防风林可减轻大风的冲击力,从而可减弱对流性天气和风灾。搞好防雹也是减轻风雹灾的有效办法。

3区域气候与农业调整

3.1半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中部高原面缓丘盆坝区海拔2 000~2 320m、北部1 880~2 250m、南部山区2 000~2 400m之间统称半凉山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0.0~12.4℃,5~9月平均气温15.3~18.0℃,≥10℃的积温2 100~3 200℃,年日照时数1 600~1 900h,年总降水量900~1 000mm,生长季降水量770~870mm。该区目前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荞子、豆类、果树为辅。该区夏半年气候温凉湿润,制约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马铃薯有喜凉的习性(光合适宜温度15~18℃,比玉米低5~6℃),不受低温影响,且马铃薯在半凉山区生育期长,吸收有效光辐射多,光合效率高,加之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故半凉山区的马铃薯品质好、产量高,因此半凉山区应以马铃薯生产为主。为适应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玉米生产的比重应作如下调整:2 000~2 100m为6∶4;2 100~2 200m为 7∶3;2 200~2 300m为 8∶2。南部和西部1 900~2 100m,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光质好、光热水匹配恰当,生产的苹果品质优良,应大力建设精品苹果基地[3]。2 200m以上荒山坡和退耕还林地带应着力发展花椒、山楂、弥猴桃、杜仲等经济林,以遏制山地石漠化发展。

3.2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威宁县2 300m以上为凉山冷凉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4~6.4℃,≥10℃的积温2 100~2 900℃,年日照时数1 500~1 800h,年总降水量950~1200mm,5~9月平均气温13.0~15.5℃。该区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冷凉湿润,风大、多云雾。因热量不足,种玉米品质差、产量低,适宜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生长。马铃薯、苦荞生育期比半凉山长,吸收的光辐射多,品质和产量不亚于半凉山,而且不受低温危害,因此凉山区应大力发展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牧区耕地应采取马铃薯和饲料作物轮作[4]。畜牧业应以圈养为主,计划轮牧为辅,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3河谷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河谷区分3个亚区,第1亚区为北部河谷、东南部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1.6~14.0℃,夏季(6~8)平均气温18.5~20.0℃,≥10℃的积温2 800~3 800℃,年日照时数1 300~1 600h,年总降水量930~1 200mm,该区冬季多阴寒雪凝天气,夏半年温和多雨湿润,二塘河流域夏季多大暴雨,常出现特大山洪泥石流灾。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经果林,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耕地应采取冬油菜豆、夏半年烤烟绿肥玉米轮作模式。

第2个亚区为南部可渡河谷、西南部哈喇河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南部1 800m以下为亚热带半湿润气候。该区年平均气温12.0~16.4℃(夸都),夏季平均温18.5~22.0℃,≥10℃的积温3 000~4 650℃,年日照时数1 500~1 850h,年降水量800~930mm。该区1 800~2 000m的山坡,常为山腰暖带,霜寒害轻,利于温带水果、特产的越冬,应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弥猴桃、花椒、山楂、生漆等经果林,应建立精品苹果基地。耕地应采取夏烤烟、玉米冬菜豆的轮作模式。1 800m以下河谷温暖半湿润可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水果。

第3个亚区是海田、水西河谷温和半干旱气候区,水西河谷包括中水镇和玉龙乡,该区年平均气温12~16℃,年日照时数1 700~1 850h,年降水量570(玉龙)~780mm,该区1 800~2 000m的山坡适宜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等经果林。耕地应大力发展烤烟、玉米生产。1 800m以下温暖半干旱区可大力发展杜仲、油桐、山茱萸、花椒等经济林。

4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充分利用威宁独特的气候优势,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使绿色农副产品上档次上规模,标准化生产,对威宁新农村建设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5参考文献

[1] 谢立勇,郭明顺,刘恩财,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展望[j].农业经济,2009(12):35-36.

[2] 宗晓鸿,孙卫卫,朱霞.沾化县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36-237.

相关期刊更多

亚热带植物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亚热带水土保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水利厅

亚热带农业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