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诗歌

新诗歌

新诗歌

新诗歌范文第1篇

《新中国颂――中外朗诵诗精选》是一部以歌唱新中国为主题的诗集。这是一部尽现名家风采和名篇魅力的诗集。各民族诗人共谱一支曲,中外诗人同唱一首歌。多样化的风格,多角度的呈现。编者翻阅几十年前的一摞摞泛黄的报刊和一部部珍贵的诗集,采撷近百名中外诗人的经典作品,欲与读者诸君一起缅怀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意味深长的诗歌世界。

本书的出版,实源于《诗刊》2009年9月推出的一本“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诗歌名篇珍藏版”专号。专号面世后,各方面反应之好、评价之高,为编者所始料不及。广大读者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读者,纷纷寻找、购买这期刊物。有专家认为,这期刊物是他近来看到的刊物中编得极好的一期。有一位中学老师说,没想到《诗刊》也能编得这么好看。这样的赞许让编者深受鼓舞,欣喜之余萌生了把这期专号变为一本书的念头,于是便有了这部诗集。下面,笔者还想就这部诗集的相关编选事宜向读者略作交代。

首先,编者将入选作品的时间范围限定为1949至1979年。这期间的诗歌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有其特殊成就和不可或缺的价值,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同样涌现出许多歌唱新中国的优秀诗篇,但因已有过多种选本,读者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读到,篇幅所限,就不再入选了。

其次,歌唱新中国的诗歌作品蔚为大观,我们不可能做到尽悉收入。而且,考虑到入选作者的广泛性,对创作此类作品较多的诗人只能择其一二。对长篇作品除了有选择地节选某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对多数诗人的作品还是尽可能地选其短章。因时间匆促,资料和目力所限,未能查找到某些著名诗人在当时的有关篇章,因此只能付之阙如,敬请给予谅解!

第三,编选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的诗歌作品,对编者是一种考验。编者遵循的是历史的和美学的标准。既尊重历史,考虑作品在当时的影响;也尊重艺术,掂量其文本在今天还能拥有的美感与内在含量。本书按内容大致分了五个栏目,排列顺序也主要依照内容,而没有严格按发表时间。

第四,对于入选作品的出处,或依据其最初刊登的载体,或依据较好的诗集版本,在作品的后面予以标明。如能通过编者的劳动,为广大的诗歌爱好者、朗诵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较为翔实的诗歌读本,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新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代诗歌 鉴赏 技巧

现代诗歌,或称现代诗、新诗,通常也包括翻译的现当代外国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有了明显的量增加,且内容不同、风格迥异,这意味着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取向、社会地位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切实回归,诗歌鉴赏也成为语文考试的一个重要考查点。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存在,多数语文教师带有功利性,加之诗歌鉴赏题又多考查古代诗歌,因此现代诗歌的鉴赏便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多数学生平时对现代诗歌的学习仅止于诵读,根本不能达到鉴赏的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了解诗的表现方法和语言特点,逐步学会鉴赏诗歌。其实,诗歌鉴赏题一般从对字词的理解、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方面考查学生,如果教师平时对学生有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高,考试时学生也就不会总是困惑不解了。

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技巧。

一、看作者

大凡有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清丽、或哀婉、或豪放、或沉郁,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例如:著名诗人艾青,虽出身地主家庭,但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对人民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后加入左翼作家联盟,目睹了祖国的满目疮痍。抗战爆发后,艾青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精神,激发了诗情,抗战期间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了解艾青的这些人生经历后,我们便不难认识艾青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了解艾青的这些人生经历后,我们便不难认识艾青诗歌的特点:抗战前的诗歌表达其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有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抗战期间的诗歌则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为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息,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读其《黎明的通知》,我们便不难体会到诗人向往光明、歌颂光明的可贵热情和高度责任感,以及其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

二、审题目

有些诗歌的题目就暗示了所写的内容,学生通过审题,可以了解诗歌的大意。

例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少男少女不仅是新生命的代表,更是热爱追求新生活,勇于塑造自我的形象代表;“歌唱”是喝彩的意思。因此,这首诗表达的就是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把握意境

把握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读一首诗,如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具体的意象,因此要从诗的意象营造的具体氛围中,把握它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即诗歌的主题。以席慕蓉的《乡愁》为例:诗歌中的意象“笛”“月”,无不渲染着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古人的“羌笛何须怨杨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诗句中的“羌笛”无不渲染着离愁别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月”也在诉说着诗人对家乡、亲人、故国的思念。因此我们就能深切体会到《乡愁》中诗人那一腔深沉浓郁、永远都挥不去的思乡之情。

四、品味诗歌的语言

古人是非常注重锤炼语言的。唐代卢廷让就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更有贾岛“推敲”的故事传诵至今。分析鉴赏诗歌,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意境外,还要对重点词语悉心体味。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以下几种:或工巧或典雅;或明快或深沉;或轻灵或凝重;或热情奔放或委婉含蓄。但每一首好的诗歌语言都讲究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例如《纸船――寄母亲》中的诗句:“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其中“叠”这一动作,不是随意的,而是“含着泪”的,这三个字就将女儿对母亲的眷恋、思念流诸笔端,这一小小的例子足见诗歌语言的精练。

五、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记叙往往明确过程,描写使对象更为具体生动,议论抒情往往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纸船――寄母亲》一诗,前两节运用记叙、描写,叙写了叠纸船、抛纸船的过程,蕴含了对母亲的思念。第三节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象直接抒情,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状态,让人怆然不已,这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中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设问、对偶、反问、排比。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可帮助读者更明确地理解意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主旨。例如:余光中在《乡愁》中将“乡愁”比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读者就更深切地理解四个意象寄托的一种情思――乡愁,从而更好地把握主题。

(三)表现手法。现代诗歌中常用到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衬托、象征、引用典故。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第一节中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并用“比喻”把这种联想表现出来,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对牛郎织女新生活的想象,则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必须多读现代诗歌,我们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于朗读、背诵,少做无谓的分析。也只有平时注重对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对现代诗歌鉴得准、赏得真。

参考文献:

新诗歌范文第3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是这样规定的:“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我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诵读的基础上,把古典诗歌还原成故事。比如教《静女》和《氓》时,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而后通过想象,把这两个一喜一悲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表现出了对古典诗歌空前的学习热情,想象力之丰富,表达能力之强让我惊叹。这两首诗歌被学生还原成了具体可感的画面,学生很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歌中的喜怒哀乐。比如学生在《氓》的第四节这样讲到:“走在淇水河边,我思绪万千,我在这里等过你,我在这里送过你,淇水见证过我们美好的爱情,淇水听过我们美丽的誓言,如今物是人非,淇水汤汤,打湿了我们的誓言……”学生的讲述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重要的是所有的学生就此理解了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于是在后来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我沿用了这种方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把诗歌还原成故事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主动深入地研读文本的时间

把诗歌还原成故事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先完成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在头脑里勾勒一个大致的画面轮廓,这样才能为后面的还原故事做好准备。故事的原材料是文本的诗歌,不能脱离文本去讲故事。所以自主学习是后面想象的基础,是讲好故事的先决条件。

2.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熟悉文本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教师可以通过对疑难字词的讲解,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或采用让学生讨论、质疑等方式进一步熟悉文本,走进文本所描写的情境。也可以老师引导学生找到诗歌的跳跃点、空白点,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去想象空白点可能的内容。

3.把诗歌还原成故事要分步骤进行

在还原故事的第一个阶段,可以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要求,如注意忠实于文本,故事要完整,语言要流畅;在第二个阶段,要求学生利用想象去填补诗歌的留白部分,故事要丰满,语言要生动;在第三个阶段,可以要求学生注意叙述的方法,找好故事的切入点或者变换叙述的角度。如执教《孔雀东南飞》时,提示学生可以用倒叙插叙的方式叙述,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如可以从刘兰芝焦仲卿二人自杀讲起,可以从二人分别开始讲起,可以从刘兰芝再婚讲起等等。也可以变换成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梯级的训练方式,学生就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故事讲得完整生动,既忠实于文本,又能讲出自己的个性。同一首诗歌,原材料是一样的,却被学生讲得绚烂缤纷,学生从而自发产生了对古典诗歌浓厚的阅读兴趣。

4.教给学生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

首先告诉学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可以在叙述的同时穿插描写,可以适当抒情;其次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等;再次教给学生一些修饰语言的方法,如常见的比喻、排比、引用等。如有同学在讲《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的时候,学生这样讲:“刘兰芝正在织布,突然听到达达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直走到家门口,刘兰芝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归人,不是过客……”这里就巧妙引用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因为引用,故事显得更生动更有意境。

二、把诗歌还原成故事的好处

1.学生开始主动地研读文本

要想讲好故事,必须先要熟悉内容,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目标,便开始主动地研读文本,利用注释还有主动查找工具书以及搜集资料,完成对课文的自学,完成对作品的初步理解,这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理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淡化了老师讲解的束缚,学生的想象有了广阔的空间,在文本的基础上自由驰骋。比如教读《辛夷坞》时,诗歌只有短短的浅显的四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老师如果讲解难免乏味而且画蛇添足,于是我采用了还原故事的方法,竟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的叙述:

寂静山林中传来第一声清脆鸟鸣。歌声远扬,从谷底清澈的流水,一直回荡到最接近苍穹的那一株碧绿。晨光熹微,如那和着薄纱在秋千上耍得香汗微发的女子双颊上的绯色一片。

阳光的暖意慢慢透过谷顶的荫蔽,将暖意打在每一寸有生命的地方,唤醒了整个山谷。她便驻足山腰上――一个听得见流水,看得见朝阳,却在苍翠掩映下略显幽僻的地方,不争、不骄、不卑、不亢。她是那一树辛夷里长在树梢上的一朵,格外飘渺,格外脆弱。可这并不影响她在那稍纵即逝的花季中,使出最大的气力,张开她光泽如蜡的红瓣,仰起脸微笑着接受暖阳最圣洁的亲吻。

我从不相信,世间万物有哪一种,是生来便守得住一生平静的。未曾见过繁华的明眸如何能沉淀出彻底的澄澈?因此我宁可相信,这些一生恬淡的红英定是从风尘走来,洗尽铅华,只留着一片朱唇,转世到这辛夷树梢,沉湎一世寂寞。她许是秦淮河畔的苏小小,许是跃然于彩笺上的薛涛,在酒乐爱恨中轰轰烈烈地舞蹈了一生,所以现在要停驻在辛夷梢头恬淡地静养一世。

我大抵是这谷中的第一个来客罢!只是自觉悔恨惋惜:我来了,却没有碰上她最绚丽的时候。她淡然:她的绽放与迟暮,美丽与哀愁,从来未曾想过要予人。辛夷树上这一世,她只为自己绽放。

我久久伫立。她们并没有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贞烈,也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雍容。她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静悄悄地美丽了一生。她将去往何方我无从得知,许是重返元宵的蛾儿雪柳,许是又零落成泥化作香尘。山腰上的那一树辛夷花依然兀自开落,或许,重生的香萼里,会有她的身姿。

我想,我能为她做的,只有在月夜,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为她唱一曲凄美的哀歌。

哪位老师的讲解会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哪位老师的诠释会有如此的想象力?哪位老师能在学生的头脑里定格如此美丽的画面?这些都只能得益于学生自己对文本独到的理解,想象的翅膀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扇动,凭借想象的翅膀,学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丰满而生动的故事,从此这首诗便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3. 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学生平时写应试作文,完全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语言干巴枯燥,缺乏灵性,而把诗歌还原成故事,学生有着写作的兴趣,于是一些美丽的文字便从心里汩汩流出,学生沉睡的语言潜能和多年的积淀被唤醒。试看下文:

罗袜香尘散了,我的目光又再一次的定格在了你离去的方向。如若只有春天才能够明晓你的心思,我多想能化作一缕春光,流过月桥花院,沁进菱窗朱户,与你一起,度过锦瑟华年。

可怜我不是春光。

我只好独向蘅皋,独向黄昏。落寞地把我断肠的思念题写在溶溶流云上,兀自地将笔杆折断,因为这一生,我只为你而挥毫。

知否?知否?

一望无垠的平川上,生长的不是烟草,是我对你绵绵的爱恋。

三千繁华的城市里,飘洒的不是柳絮,是我对你无尽的思慕。

黄昏时节落向万家的不是雨,是我苦苦的,相思意……

这是一个平时很不擅长写作的学生把《青玉案》转换成的故事,语言的华美和准确令我惊叹。原来学生不是不会写作,是写应试作文写傻了,这样的写作让学生重新找回了写作的自信。长期训练下去,对应试作文的写作必将大有裨益。

4.训练了记叙文写作的叙事能力

在还原故事的时候,教给学生叙述的方法,找好叙事的切入点的方法,变换叙述人称的方法,组织情节的方法,这些都是写作记叙文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样的训练方法真正地实现了读和写的结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5. 为学生读懂诗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我们教给了学生许多种读懂诗歌的方法,包括通过想象去填补诗歌的空白和跳跃部分,但是这样的方法也仅止于空洞的方法,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学生还是一片茫然,对古典诗歌的畏难情绪依然存在。这种把诗歌转换为故事的方法,首先就打破了时间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只不过表达形式不同而已,这样学生的畏难情绪自然会减轻许多。其次长期进行这种方法的训练,学生每读到古典诗歌,自然而然地在头脑里就留下了一帧一帧的图画,这样就很容易走进古典诗歌的意境,进而理解诗歌。

新诗歌范文第4篇

一、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诗歌创作往往都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之下,对人或物所产生的心境的体现。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也往往会被深深地烙上时代的痕迹。这为学生学习诗歌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要想读懂古诗就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和处理。要准确把握好诗歌创作时的时代气息和作者的独特心情,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做到知人知事,从而为准确鉴赏诗歌打好基础。而完成这一学习环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有效的学习时空。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为学生安排了实践活动,到学校图书室或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有关王维的生平材料以及当时与作品有关的“登高”等习俗的资料,并要求各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安排每个小组对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展示与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进行课堂整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拉近了同诗歌、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诗歌在学生心中不再神秘,为学习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学法指导,降低诗歌学习难度

读懂诗句的意思是学生学习古诗最枯燥的任务。如果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生硬的传授模式,学生不但不理解诗歌内容,而且会感到古诗学习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研讨失去兴趣。更让人可怕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教师的讲稿。然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开放封闭的课堂结构,还课堂主体于学生则会大大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采取扩、补、留、换、调等方式解决诗歌语言为学生学习带来的障碍。诗句的今译是古诗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扩(将单音节词扩为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补(在古诗用语中往往会省略一些内容,在今译中要补充)、留(一些汉字古今意义没有区别就今译时直接可以保留)、换(古今字意区别较大的字词要换为现代汉语)、调(古诗中为了保证诗歌韵味或增强表达效果,往往会对一些词语的顺序进行了特殊的安排,我们在今译时要对这些词语的顺序进行调整)等一些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不再占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为学生总结合适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于渔”的目的。

2.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在古诗意义的了解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小组的作用,让他们在自主形成的学习小组中,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不统一句式,不统一标准,只要学生的理解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信心。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

诗歌通过物象表达情感,而物象又是记忆的基础。古诗学习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积累,为了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整合课堂。一方面,教师结合所教学的古诗制作一些形象生动的课件来展现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在体验诗歌的审美价值的同时,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印象,从而有效地积累古诗。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之中可配一些音乐。人们对音乐的心灵感应是较为敏感的,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选取一些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在学生诵读过程中配合教学,让音乐的旋律与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鼓励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

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意象又是通过语言进行再现的,这为学习古诗创设了想象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这些时机进行丰富的想象,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与意境,这不仅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又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想象当时的天气情况,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想象寒冷的江面,特别是对柳宗元当时的神态与心理的想象。并组织学生对想象的内容进行整合,同时还鼓励学生将联想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生争先恐后的交流中,较为有效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制度对在志之士的冷漠与迫害,并全面体验了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心态,完成了体会作者感情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学生参与面广,讨论交流的学习高潮迭起。

五、加强朗读指导,体验作者情感

古诗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诵读。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在对学生进行诵读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加强必要的方法指导:诵读前,要渲染气氛,激感,以引起共鸣;诵读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要读出诗人的情绪,将诗的感情转化到深情诵读中来。在学生诵读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点评与鼓励。同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情感朗读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情感朗读活动,让整个诗歌课堂教学充满感情。如,我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让学生听课件范读先把握好节奏,对需要重读的地方做出标记,然后安排一些诵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后,有意对他们读得比较到位的地方进行点评,肯定了他们的做法,随后安排一些平时不愿表现自己的学生进行朗读,在他们朗读结束后,同样对他们进行鼓励,并安排他们多次诵读,以达到情感朗读的效果。为了提高同学们诵读的热情,我还安排了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的诵读比赛。这些教学环节,不但让学生当堂完成了积累诗歌的学习任务,而且让学生在情感诵读中体会了杜甫为国而欢的爱国情怀。

新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山居秋暝》;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117

一、课例背景

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句都体现了朗读的重要;今天在《语文课程辅导》中对古诗文朗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2. 《唐诗宋词鉴赏》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中也会往往陷入误区,有人把诗词鉴赏课变成了《唐诗鉴赏辞典》和《唐宋词鉴赏辞典》串讲课,让学生获得辞典里的内容;还有人把诗词鉴赏变成一道道的鉴赏题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以上种种做法都违背新课标的初衷,新课标强调: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更是体现了盛唐“山水田园派”的创作风格。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鉴于学生已经上高二,基本具备了高中语文学习应该的各种习惯、规范和方法,因此,教授这首诗时,就对学生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二、课例回叙

1. 初读体会节拍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再读分析结构

位置意识、方向意识――生成关系意识。

首联 点 引(上点题、下领句)

颔联 承 接(由前总写到分写)

颈联 递 转(由景致转到人事)

尾联 归 结(景到情而抒情怀)

3. 复读理解内容

首联 时 空(这一联是总写)

颔联 景 致(表现诗人修身养性的妙境)

颈联 人 事(以人事表现诗人理想的生活方式)

尾联 情 怀(反用《楚辞 招隐士》之句意,自成佳构)

4. 熟读想象画意

首联 远景(仰俯摇移)

颔联 中景(光影同步)

颈联 近景(声画对位)

5. 品读把握要点

(1)首联 你如何理解“空山”(到底“空”还是不“空”)

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空山”二字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之情。

(2)颔联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天色已暝,仍有皓月;群芳已谢,乃有松林。加之山泉清洌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下犹如素练一条,何等幽清明净!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3)颈联 诗人为什么抱有这样的欣赏心态?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4)尾联 诗人为什么有如此的想法?

“空山”中有如此称心的一方美地。在诗人心目中,“山中”比“朝中”好,她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5)特点

首联 虚实相间

颔联 动静相谐

颈联 天人相合

尾联 物我相为

(6)比读联想禅境

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复背总结诗作

诗情、画意、禅境的《山居秋暝》:

空灵清幽的山谷吸引着我们去探寻人居山中之所求;内蕴丰厚的画卷需要我们去解读画中美景之本真。

山水田园诗的背后:

A. 与归隐、隐逸紧密相关。

B. 描摹山水时,往往包含着对官场的厌弃。

C. “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的对峙。

D. “达则兼济天下”与“穷则独善其身”的对立。

总结:山水田园诗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高洁精神,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者 沈中尧)

三、课例反思

1.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文本”,不可过分地强调它的功利性,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从文本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净化,从而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而上述教案设计中,合理地定位了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基于现成的教参,学生也不依赖教师给予的答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了独立性。在教授中,教师通过认真研习该诗,大胆设问;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思考和讨论,获得情感的感知,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做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倡导独立性。

3. 该案例充分体现了朗读的重要性,从诵读、美读、研读等方面出发,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的美感。在一般诵读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大胆地读出声,从而可以纠正读音,找出节奏,感受激情,自然而然就可以把握诗歌的音韵美。“美读”可以把读者带进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意境的创设并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反复诵读去寻找里面的物象,根据物象的特点去想象当时的宁静、幽谧的环境。另外,美读通过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强烈的共鸣,诗歌节奏的变化也体现了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研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创造性”的答案。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唐山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