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日金句

生日金句

生日金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近代汉语 不是 假设连词

一、引言

“是”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关于“是”的用法,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作过详细的归纳。一般认为“是”是判断动词(如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等),王力先生则称之为“系词”(《汉语史稿》)。判断动词“是”可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用在句中作谓语。根据前人概括,“不是”的性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A.词组、B.名词、C.副词。

除此之外,“不是”还有一种假设连词用法,如在《红楼梦》里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为你这个不尊重,恨的你哥哥牙根痒痒,不是我拦着,窝心脚把你的肠子窝出来了。”(《红楼梦》第20回)

在这一句中,“不是”的句法功能是连接两小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假设,进而指出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起关联作用。现代的一些工具书、语法著作,对“不是”的这种用法较少提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考察。

表假设的连词“不是”(为了便于区分,下文称“不是2”)在明清时期的语料中已较多出现。我们以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金》《醒》)为语料,对其中出现此种用法的用例进行考察、分析。

二、性质辨析

“不是2”出现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反事实的假设与结果,即无论是假设还是结果都在事情的反面。“不是2”在假设复句中的位置,一般出现在假设小句前。我们用“S1”代表假设小句,“S2”表示结果小句,那么“不是2”所在句式基本结构框架是:“不是+S1,(那么)S2”。此外,“不是2”还可位于结果小句中,形成“不是+S2,(只因)S1”的结构。

(一)“不是2”位于假设小句中,形成“不是+S1,(那么)S2”结构

可以出现在小句主语前,也可以出现在小句主语后,小句主语在特定语境下可以省略,主句往往是反问句,常有关联副词“就、也、才”等与其呼应。共58例,《金》24例,《醒》34例。

1.“不是2”用于小句主语前,前后主语可相同也可不同,后续小句主语可省,共38例。

(1)来保这厮,常时吃醉了,来月娘房中,嘲话调戏,两番三次。不是月娘为人正大,也被他说念的心邪,上了道儿。(《金》81)

(2)今日不是你老人家叫住,还不敢相认。(《金》90)

(3)掉了雪娥口气儿,走到前边,向蕙莲又是一样话说,说孙雪娥怎的后边骂你是蔡家使喝的奴才,积年转主子养汉,不是你背养主子,你家汉子怎的离了他家门?(《金》26)

(4)不是你急忙相救,我这命昨晚已是断送他手。(《醒》96)

2.“不是”位于主语后,后句主语可省,后续句主语与前小句主语相同,共5例。

(5)孟玉楼便道:“二娘今日不是因与六姐做生日还不来哩!”(《金》14)

(6)那人临去,还趴在地下与那猫磕了两个头,说道:“我的佛爷!弟子不是一万分着急,也不肯舍了你。”(《醒》6)

(7)你叫我出去便罢,实要不叫我出去,我不是抹了头,一根绳子吊杀,把这点命儿交付与你,我那屈死鬼魂可也在北京城里游荡游荡。(《醒》77)

(8)晁邦邦说:“我齐头里不是为这个忖着,我怕他么?你看他赶尽杀绝的往前撑。”(《醒》32)

3.“不是”所在主语省略,后续小句主语可有可省,共9例。

(9)昨日才过了他五七,不是怕五娘怪,还不敢来。(《金》14)

(10)不是明年上京会试用这几两银子,他也还舍不得卖哩。(《金》62)

(11)魏三说:“你看这话!不是为堵挡那族里的嘴,要俺这孩子做甚么?要不是有这点绕弯,晁奶奶可不就轻易的一家给他五十亩地呀?(《醒》46)

(12)张茂实道:“不是为计,我舍钱请他哩!且叫他这会子家里受罪,咱三个且这里自在吃酒。”(《醒》66)

4.“不是”后接名词,共6例。

(13)不是恁大人情,平白拿了你一场,当官蒿条儿也没曾打在你这忘八身上,好好儿放出来,教你在家里恁说嘴!(《金》14)

(14)伯爵道:“等住回吃的酒阑,上来饿了,我不会吃饭儿?你们那里晓得,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里剔出来都是香的。好容易!公道说,就是朝廷还没吃哩!不是哥这里,谁家有?”(《金》52)

(15)张瑞风对着众人笑道:“好个札手的人!刚才不是咱,这们些人也撵不动他。”(《醒》43)

(16)吴推官笑道:“不是潘公子的姊妹,如何使得好棒椎,六百下打得狄经历一月不起?(《醒》97)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不是2”后接名词,相当于省略了谓语的小句,如例(15),“刚才不是咱”结合语境可知,言外之意是“刚才不是咱撵动他”,属于谓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省略。

(二)“不是2”位于结果小句中,形成“不是+S2, (只因)S1”结构

这种用法比较特殊,特点是“不是2”置于结果小句前,并把结果小句提前,具有强调原因的作用。这种用例较少,《金》中共见8例,《醒》中未见。这种结构中,“不是2”可位于结果小句主语前或后,小句主语也可省略。

(17)西门庆道:“同众位兄弟到大酒楼上吃三杯儿,不是也请众兄弟家去,今日房下们都往人家吃酒去了。”(《金》15)

(18)西门庆道:“不是我也不恼,那日应二哥他们拉我到吴银儿家,吃了酒出来,路上撞见冯妈妈子,这般告诉我,把我气了个立睁。(《金》18)

(19)西门庆笑道:“到不是此说。我不是也叫他去,恐怕他东京蔡太师府中不熟,所以教来保去了。(《金》26)

生日金句范文第2篇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日记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句关于时间与金钱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让我不禁心头一颤,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贪玩,不认真学习,浪费时间,真有点儿后悔。这又让我想起老师教给我们的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缩短生命。真是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呀!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低吟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这两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因为,当我刚到湛江时,没有一位朋友,只有邻居的一位大姐,每天都热心地帮助我们。有什么麻烦,这位乐于助人大姐都十分热情地帮助我们,和我们一起克服困难,而且从不说半点怨言,真是邻居好赛金宝呀!

刚来这个城市,我们一家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买东西时,那些黑心的商贩就趁机抬高价钱,用我日记里的话就是:当面是个人,转脸是个鬼!

我十分爱读书,手中总是捧着书,写作也不错,使我总有些得意洋洋,沾沾自喜,当然也证实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俗话。

在班里,我的人源不是很好,因为我心直口快,心里沉不住气,因此常惹人生气。但我知道:人心齐,泰山移;众人一条心,石头变成金。因为我是班上的主力,所以我也十分努力地去完善自己。

生日金句范文第3篇

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二)

树合秋声满,村荒暮景闲。

虹收仍白雨,云动忽青山。

(三)

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

疏烟沉去鸟,落日照归牛。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史学家。以元灭金(1234年)为界,元好问生活主要分两个阶段。前期,诗人长期过着逃避战乱的流亡生活,宣宗贞元年(1213),蒙军一支由太行山南下,入山西,次年屠戮忻县城,死者十余万人,其兄好古也遇害,贞佑四年,蒙军又围太原,诗人携家流亡河南福昌三乡镇,不久,又流亡他乡,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移居登封,并在昆阳后湾,置田买宅,期盼过上安定的生活。金灭之后,诗人决心隐遁不仕,在故乡秀容读书山下著书赋诗,度过晚年的遗民生活。

《山居杂诗》共六首,是诗人家居登封时写的。元好问的这些诗继承了谢灵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艺术成就颇高。

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村幽居图。诗的第一句,写山竹遍野,刚健瘦削,遮天蔽日,野藤缠绕着修竹奋力往上爬,细细的藤蔓斜挂下来,摇曳多姿。第二句,写山中杂草丛生,百花竞发,红绿相间,斑斓多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了这里花多草密。环境清幽。第三句,写林中的动态美,远近高低,古木参天,山风排过,树梢摇曳,似海浪起伏,蔚为大观。第四句。一个“滑”字,照应上文“幽”字。凸显了这里润湿幽深的环境,“水无声”写溪水静流,以静衬静,突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全诗一句两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融情于景,委婉含蓄。

第二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暮雨图。前两句,先从听觉写树林中的秋声,一个“满”字,尽写声之杂乱繁复,鸟声、虫声、风声、水声、落叶声充溢林间,接下来一个“荒”字写出了山村杂草丛生的景象,一个“闲”字,流露出了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写彩虹消散又下起了秋雨,青山中云雾飘浮,这两句对仗工整,写景动静结合,美不可言。

第三首诗描绘了一幅落日归牛图。远山枫林散尽,深山中溪岸佳竹葳蕤,这两句写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后两句,写山中疏烟缕缕,归鸟急急,落日沉沉,归牛悠悠,此情此景好不悠闲!

生日金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写魏晋士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所记之事,自后汉迄于东晋,共分三十六门,保存了大量魏晋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反映魏晋士人的思想状况。其中,《世说新语·文学》一门,以言说轶事这种独特精省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古时期在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斐然成就。

一、《世说新语·文学》的“文学”观念

《世说新语·文学》篇共计104条,第1至65条涉及经学、玄学、佛学等内容,主要记录了关于注解经文的轶事;第66条以下至最后104条,则主要记录了创作诗文的轶事,涉及到更多的是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等具体的文学活动,与今日所谓的“文学”观念相接近。这两个部分之间的排列在《世说新语》中是非常特殊的。《世说新语》的其它各篇,大都是按照时代的先后编纂相关材料。而《文学》篇从第66条,曹植“七步中作诗”则重新回到曹魏时代,以下始自成时序,于是在《文学》篇中就呈现出两个时序系统就内容而言,按照今天的分类观念,大体可分为“学”系统和“文”系统。

1、“文”与“学”的相通

《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与“学”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学”的部分记述了许多经文注解的轶事。当时江左玄风大盛,清谈是当时名士的重要活动,正可发露才性、标榜风流士人们看重与推崇的不仅在于学识,更在于能独辟蹊径、提出卓见。因而.“学”的部分对“新异”的个人见解十分推重。而“文”的部分记述了很多有关诗文创作、评论、欣赏的轶事,也非常强调才思的敏捷。曹植“应声便为诗”(第66条);阮籍作劝进文(第67条);王确作奏折(第95条);袁虎倚马前写露布文;桓玄作诔(第102条)等事都是在称许制作诗文的迅速。“文”这种对才思捷悟的赞许,与“学”对妙悟卓见的称许是相通的。

可见,不管是文章的写作还是学理的辨析,二者在才思妙悟方面是贯通的。

2、“文”与“学”的区分

《世说新语》开篇立目便承袭“孔门四科”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在儒家正统的观念里,“文学”应以经籍典章为核心,《世说新语》也是首先沿袭了这一观念的。但是治学思路的改变,“文”与“学”的关系和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东汉的章句之学,到汉末通儒的融会贯通,到正始玄学的据玄论理,再到东晋讲求妙悟的发挥性的谈辩,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由忠实于文献典籍,到重新阐释、重新领悟的过程,其中显露出的个性与创造性使‘文’的特点变得突出起来”。魏晋玄谈对才思、文辞的注重,使“文”中更多地注人了主观的才与情,进而强调了“文”足以动心骇听的审美功效,终于使“文”成为一种特殊的创作活动而与“学”相区分。在“文学”中独立出来。

“文”与“学”的联系与区别,显示了文的特征及其逐渐独立的发展方向。

二、《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创作观

1、反对芜杂不裁

西晋时代,除左思等少数作家以外。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轻浮绮丽,文采繁富,片面追求辞藻的华美。《文心雕龙·明诗》的作者刘勰曾给予批判:“晋世群才,稍人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针对这种不良倾向。当时或稍后的有些文人亦感到不满,如《世说新语·文学》就记载了孙绰的评论,他说:“陆文深而芜。”(第89条)我们姑且不论孙绰本人的创作如何。仅就其上述评论来看,还是能击中当时文坛要害的,道出了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芜杂不裁的不良倾向。

2、重独创,反对事事模拟

文学的本质之一就在于它的独树一帜、不可重复。魏晋士人很看重创作的独创性。《文学》篇中的许多条材料都反映了创作要注重创新,不要因袭模拟的思想。如第95条:“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问一字。”王殉作文不仅不愿重袭他人之文,甚至不愿重袭自己之文。第103条:“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人。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桓玄不仅创作速度快,而且五篇文章各有特色,并不重复。第79条:“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于此人人竞写,部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谢安明确否定了事事拟学不只多余浪费,而且狭隘逼仄,一方面表明其反对当时文坛上单纯模拟的恶习,另一方面也宣告了汉朝兴起的大赋,发展到东晋时代已成强弩之末,甚至走向绝路了。

3、重声律

在魏晋士人热爱音乐、重视声律的社会大背景下,文人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也注意到了音律的问题。如《文学》篇中:

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

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成嗟叹之。时王殉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日:“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这两则材料都讲到了文学创作中声韵的问题。第一则材料为第77条,庾阐为避庾亮之讳,将“亮”字改为“润”,而为了与“润”字押韵,又把“望”改为“俊”,说明文人已经自觉注意押韵问题。第二则材料,袁宏作《北征赋》。王珂认为用“写”字韵结尾更好。刘注引《晋阳秋》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宏尝与王殉、伏滔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可见,当时人对于文学作品韵律的认识不仅是押韵了,他们还重视韵律对于文章气势的影响。 此外在文学批评中,东晋人也开始注重从声律角度品评作品:如第86条:“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孙绰认为自己的《天台赋》优美铿锵,掷地会作金石声,而范荣期则说其金石之声不一定与富商之音调相合。可见魏晋人对于文学作品合于宫商的重视。

三、《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品评

1、诗文品评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文学品评也因之展开,《世说新语》中的品评之风随处可见。尽管是以人物才性品藻为主,但也可窥见文学品评的风貌。如《文学》篇中: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日:“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简文帝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日:“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以上例文依次为第72条、第84条、第85条、第89条、第98条。《世说新语》中的诗文品评或叙述主观感觉,或作形象比喻,或就某方面特点概括言之,或并列诸人进行比较,然后用简洁精练的词语作出归纳性的描写。

2、佳句品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批评中.佳句欣赏的风气流行是比较晚的,这契合了“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的创作现实情况。同时,早期的诗歌理论,主要着眼于“美刺比兴”,还没注意到对诗歌的欣赏玩味。在文学批评专著中,树名篇、摘佳句的做法,钟嵘《诗品》是比较早的。而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料中,佳句欣赏的历史,见于记载的,应以《世说新语》为最早。如《文学》篇中: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以上分别为第76条、第86条、第i00条、第101条。佳句品评这种不见批评的批评方式极具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它十分强调读者的整体直觉。古人认为诗歌的意味、妙处往往很难用明确的言词加以解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读者直接从原作中领会。《文心雕龙·隐秀》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批评家必须能“辩秀”,“如欲辩秀,亦惟摘句”。佳句品藻可以直接明确地传达评论者的审美态度和思想观点,还可以引发读者的鉴赏与思索,《世说新语》中的佳句品藻,不仅是南朝摘句之风兴起的反映,同样也成为后代摘句批评模式的范型。

唐宋以后。佳句品评大量出现在诗话、词话、曲话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篇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鉴赏诗句的例子。见于《文学》前之“学”系统部分的第52条。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公日:“‘舒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这条鉴赏诗句的例子常被后人作为《世说新语》中佳句品评的范例。而《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却为何将其置于《文学》的前部分“学”系统?笔者认为,在这里,谢安未认可谢玄所举《小雅》中的《采薇》句,而提出《大雅》中《抑》的两句。可推想谢安之意,更侧重于政治风度之品评,再则《毛诗》属经籍,因此编注者将谢氏之评议视作经学之讨论,而将其纳入“学”之系统中。

综上所述,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与“学”的贯通与区分,以及“文”从“学”中脱胎而来的演变轨迹。由此还可看到中古时期反对芜杂不裁和事事模拟、重声律的文学创作观。《世说新语·文学》还为我们保存了许多诗文品评、佳句品评的史料,这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世说新语》在文学批评史上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

这两则材料都讲到了文学创作中声韵的问题。第一则材料为第77条,庾阐为避庾亮之讳,将“亮”字改为“润”,而为了与“润”字押韵,又把“望”改为“俊”,说明文人已经自觉注意押韵问题。第二则材料,袁宏作《北征赋》。王珂认为用“写”字韵结尾更好。刘注引《晋阳秋》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宏尝与王殉、伏滔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可见,当时人对于文学作品韵律的认识不仅是押韵了,他们还重视韵律对于文章气势的影响。此外在文学批评中,东晋人也开始注重从声律角度品评作品:如第86条:“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孙绰认为自己的《天台赋》优美铿锵,掷地会作金石声,而范荣期则说其金石之声不一定与富商之音调相合。可见魏晋人对于文学作品合于宫商的重视。

三、《世说新语·文学》中的文学品评

1、诗文品评

魏晋时期人物品评之风盛行,文学品评也因之展开,《世说新语》中的品评之风随处可见。尽管是以人物才性品藻为主,但也可窥见文学品评的风貌。如《文学》篇中: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日:“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简文帝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日:“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以上例文依次为第72条、第84条、第85条、第89条、第98条。《世说新语》中的诗文品评或叙述主观感觉,或作形象比喻,或就某方面特点概括言之,或并列诸人进行比较,然后用简洁精练的词语作出归纳性的描写。

2、佳句品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批评中.佳句欣赏的风气流行是比较晚的,这契合了“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的创作现实情况。同时,早期的诗歌理论,主要着眼于“美刺比兴”,还没注意到对诗歌的欣赏玩味。在文学批评专著中,树名篇、摘佳句的做法,钟嵘《诗品》是比较早的。而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资料中,佳句欣赏的历史,见于记载的,应以《世说新语》为最早。如《文学》篇中: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以上分别为第76条、第86条、第i00条、第101条。佳句品评这种不见批评的批评方式极具东方人的思维特点,它十分强调读者的整体直觉。古人认为诗歌的意味、妙处往往很难用明确的言词加以解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读者直接从原作中领会。《文心雕龙·隐秀》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批评家必须能“辩秀”,“如欲辩秀,亦惟摘句”。佳句品藻可以直接明确地传达评论者的审美态度和思想观点,还可以引发读者的鉴赏与思索,《世说新语》中的佳句品藻,不仅是南朝摘句之风兴起的反映,同样也成为后代摘句批评模式的范型。

唐宋以后。佳句品评大量出现在诗话、词话、曲话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篇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鉴赏诗句的例子。见于《文学》前之“学”系统部分的第52条。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公日:“‘舒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生日金句范文第5篇

紧承上句“问君何能尔”,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人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怀。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今译:长安街头的霏霏春雨,像酥油一样滋润大地。远眺那春草已有一片绿意,但近看却又什么也看不出。

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过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下是初春草色的特点吗?诗人的高超诗笔,犹如一架摄影机,通过兼摄远近,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摄了下来。真是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

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