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擒七打八

擒七打八

擒七打八范文第1篇

1.般若掌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

2.韦陀掌 少林入门武功,虚竹以此对付鸠摩智的七十二绝技

3.散花掌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

4.降魔掌 少林武学,都大锦之绝学

5.大金刚掌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玄慈的绝艺

6.神掌八打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苦智之绝学

7.震天铁掌 武当之武学,宋青书使之杀死莫声谷

8.八卦游龙掌 武当之武学,毛东珠传于康熙

9.回风掌 武当之武学

10.绵掌 武当之武学,绵绵不绝,柔韧无匹

11.落英神剑掌 桃花岛之绝艺,五虚一实,七虚一实,与扫叶腿法合称狂风绝技

12.劈空掌 桃花岛之绝艺,以铁八卦练功

13.铁掌 裘千仞之绝学,刚猛虽不及降龙十八掌,招式却可胜之

14.降龙十八掌 丐帮帮主之绝学,阳刚无匹,当世第一

15.三花聚顶掌法 全真教武学,乃全真教中最厉害之掌法

16.天罗地网势 古墓派武学,使开时若天罗地网,滴水不漏

17.截手九式 峨嵋武学,灭绝老尼曾使之伤张无忌

18.金顶绵掌 峨嵋武学,宋青书使之与俞莲舟交手

19.飘雪穿云掌 峨嵋武学,灭绝老尼曾使之伤张无忌

20.四象掌法 峨嵋武学,暗合河洛四象

21.天山六阳掌 逍遥派绝学,可化解生死符

22.春蚕掌法 胡家武学,全采守势,作茧自缚

23.天长掌法 恒山派武学,法度严谨

24.伏虎掌 华山派武学,崔秋山曾传袁承志

25.混元掌 华山派武学,从掌法修练内功,由外至内,非比寻常

26.大嵩阳神掌 嵩山派武学,大开大阔,气势非凡

27.化骨绵掌 蛇岛阴毒武学,毛东珠使之暗杀董鄂妃等人

28.游身八卦掌 八卦门之武学,脚踏先天八卦,捷如脱兔

29.内八卦掌法 八卦门之绝学,由外至内,更为厉害

30.摧心掌 青城派之绝学,震碎人心,不露痕迹

31.八阵八卦掌 八卦门之武学

32.莲花掌 洪七公传黄蓉之武学

33.白驼雪山掌 欧阳锋之武学

34.黯然销魂掌 杨过自创十七招奇招,于黯然销魂之际使之方显威力

35.开山掌 江南七怪全金发之武学

36.三无三不手 李莫愁自创之阴毒武学,专攻敌人要害

37.赤练神掌 李莫愁自创之阴毒武学,掌中带毒

38.大风云飞掌 彭莹玉之武学,以此连伤五敌

39.寒冰神掌 左冷禅自创之绝学,冰寒澈骨

40.金蛇游身掌 金蛇郎君之武学,诡奇难防

41.玄冥神掌 玄冥二老之绝学,掌上寒毒唯有九阳神功可除

42.寒冰绵掌 韦一笑之绝技,中者全身无劲

43.庖丁解牛掌 陈家洛于迷城中领悟出的武学

44.阴山掌大九式 丐帮季长老之绝学,围攻谢逊时所使

45.碧针清掌 谢烟客之绝学,掌力可将松针裹住,历久不散

46.五行六合掌 贝海石之绝学

47.五罗轻烟掌 段正淳传秦红棉之武学

48.冰蚕掌 游坦之揉合易筋经及冰蚕精华之奇学

49.霹雳掌 文泰来之绝学,掌力威猛,中者立毙

50.黑砂掌 常氏双侠之绝学

51.伏虎掌 少林武学

52.达摩掌 少林武学

53.南山掌法 南希仁之武学,威力平平。

54.寒阴箭 瑛姑隐居黑龙潭苦练出的武学,一种掌力,十分阴毒。

55.摧心掌 九阴真经中的下乘阴毒武学,不知是否和青城派的摧心掌有关?

56.翻天掌 福威镖局林家的家传武学,平凡武学

57.闯少林 少林武学,少林瘦长僧人与郭襄交手时所使。

58.天山折梅手 逍遥派之武学,蕴含诸般兵刃招式,永无止境。

59.一拍两散 全套只有一招 威力惊人

60.分解掌 苦智VS.火工头陀曾使

61.千手如来掌 方证VS.低俗作品请删除曾使

62.须弥山掌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使前须聚气良久,但极具威力。

63.黑煞掌 丁家武学,丁不四曾使。

64.抽髓掌 星宿派的武学。

65.碧波掌法 桃花岛的武学,傻姑偷看曲灵风练功时学会。

66.白虹掌力 李秋水追逐虚竹时曾使。

67.震天三十掌 卓天雄的武学。

68.快活三十掌 赛孟尝孟伯飞的绝学。

69.震山掌 武当派武学,俞岱岩战殷野王时曾使。

70.毒砂掌 药王门武功。

71.金刚般若掌 西域少林外门武学,刚相曾使之打张三丰。

72.铁沙掌 长乐帮展飞的武功,使之打石破天助其内力融合。

73.红砂掌 昆仑派武学,冯锡范使之击毙关安基。

74.佛光普照 峨嵋派绝学,只有一招,张无忌接灭绝三掌之三。

75.风雷掌 苗人蓝天和之绝学,外门武学。

76.大阴阳手....嵩山派.乐厚的武学..掌力分阴阳两道..被令狐冲以'破掌式'破之

77.截心掌——常遇春和番僧相斗时所中之掌。

78.大慈大悲千手式 少林武学,海老公曾授韦小宝。

79.虎爪手 少林武学,少林僧人擒拿萧峰时所使。

80.寂灭爪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鸠摩智与虚竹交手时所使。

81.龙爪手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空性之绝艺,三十六式皆凌厉狠辣。

82.少林擒拿十八打 少林武学。

83.鹰爪功 少林武学,少林僧人擒拿萧峰时所使。

84.千叶手 少林武学。

85.因陀罗抓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鸠摩智与虚竹交手时所使。

86.拈花擒拿手 少林高深武学,以内力为基,出手平淡冲雅,不带霸气。

87.波罗密手 少林武学。

88.大力金刚抓 少林武学。

89.大擒拿手 少林武学,海老公曾授韦小宝。

90.小擒拿手 少林武学,假太后曾授玄烨。

91.虎爪绝户手 武当武学,俞莲舟从虎爪手化出,阴损狠辣,不可轻用。

92.虎爪手 武当武学,张三丰所创。

93.大摔碑手 武当武学,陆菲青所使。

94.兰花拂穴手 桃花岛武学,出手优雅。

95.天罗地网势 古墓派武学,以麻雀练功。

96.飞凤手 崆峒派武学。

97.醉拳 书剑中蒲田少林寺大苦大师的绝技

98.龙爪擒拿手 范家武学,如附骨之蛆,极难摆脱。

99.鹰爪手 华山派武学。

100.铁琵琶手 洛阳韩家武学,十分凌厉。

101.分筋错骨手 妙手书生朱聪自创之武学。

102.凝血神抓 陈近南之绝学,中者三日后血液凝结,无药可治。

103.鹰爪擒拿手 白眉鹰王殷天正之绝学,狠辣无比,

104.九阴白骨爪 黑风双煞误解九阴真经的武学,破人脑门厉害无比。

105.蟹钳功 褚万柳之武学。

106.锁喉擒拿手 马大元之武学。

107.缠丝擒拿手 白世镜之武学,以此换取薛神医救阿朱。

108.大力鹰爪功 荣彩之武学。

109.鹰爪力 鹰爪?阈忻胖溲А?110.九阴神抓 九阴真经之武学。

111.丁家十八路擒拿手 丁不三、丁不四家传武学,丁当曾授与石破天。

112.三阴蜈蚣爪 星宿派武学,出尘子曾使。

113.鸡爪功 西藏密宗武学,鹿鼎记中巴颜大师的武功。

114.三阴手 昆仑派武学,倚天中西华子曾使。

115.岳家散手 花铁干的武功。

116.弹指神通 桃花岛武学,黄药师恃之在华山论剑争锋。

117.拈花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玄渡与鸠摩智曾以拈花指交手。

118.无相劫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无声无息。

119.一指禅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澄观老和尚曾使。

120.摩诃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

121.大力金刚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外功路子,可捏碎骨头,捏扁金锭。

122.多罗叶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鸠摩智在少林寺逞能时所使。

123.大智无定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鸠摩智在少林寺逞能时所使。

124.去烦恼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鸠摩智在少林寺逞能时所使。

125.天竺佛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玄寂在聚贤庄使之对付乔峰。

126.金刚指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

127.一阳指 大理段氏之绝学,威力强绝,点法亦独树一帜。

128.夺魄指 郑家武学。

129.幻阴指 成昆之绝学,中者阴毒附体,非纯阳内力不可消解。

130.透骨打穴 欧阳锋之点穴秘技,极其难解。

131.千蛛万毒手 殷离苦练之奇学,练时以花蛛噬体,但威力极大。

132.二指禅 桑结喇嘛所使。

133.参合指 慕容世家绝学,慕容博在英雄大会上曾使。

134.袖中指 慕容博在英雄大会上曾使。

135.玄天指 黑白子成名绝技,在梅庄化水为冰

136.黑风指

137.罗汉拳 少林入门第二套武功,铁罗汉所使武学,张君宝以此拳法击败何足道。

138.韦陀杵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威猛难当,玄悲之绝技。

139.五行连环拳 少林武功,平凡无奇。

140.查拳 少林武功,平凡无奇。

141.少林长拳 少林入门第一套武功,平凡无奇。

142.伏虎拳 少林入门第三套武功,平凡无奇。

143.大金刚拳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波罗星所盗三绝技之一。

144.太极拳 张三丰以百年修为创制之拳法,讲究圆融之道。

145.武当长拳 武当入门武功。

146.无极玄功拳 武当绝技,张召重所使。

147.美女拳法 古墓派武学,每一招皆有个美女名称。

148.长拳十段锦 华山派入门拳法,兼练轻功。

149.落雁拳 昆仑派武学,阿珂所使之杂学。

150.七伤拳 崆峒派镇山之技,内力不厚者练之将导致严重内伤。

151.灵宝拳 仙都派之武学。

152.破玉拳 华山派武学,威力强大。

153.上清拳 仙都派之武学。

154.太极拳 太极门之武学,似与武当之太极拳不同。

155.沐家拳 云南沐家之武学,流传甚广。

156.伏虎拳 五台山清凉寺之武学。

157.六合拳 韦陀门之武学。

158.赤*连拳 韦陀门之武学,走近身搏击路子,尉迟连与袁紫衣比武时所使。

159.苦恼拳 韦陀门之武学,据称极为难练故名。

160.八极拳 八极门之武学,秦耐之与胡裴比武时所使。

161.一十八路登堂拳 华拳门之武学。

162.一十二路入室拳 华拳门之武学。

163.霹雳拳 成昆授谢逊之武学。

164.斩蛟拳 渤海派之武学,洪胜海所使。

165.僵尸拳 辰州言家之武学,使时宛如僵尸,诡秘古怪。

166.逍遥游 洪七公传黄蓉之武学。

167.铜锤手 洪七公传黄蓉之武学。

168.灵蛇拳 欧阳峰苦研创出之武学,招招向不可思议的方位打出,宛如灵蛇。

169.空明拳 周伯通创出之武学,共有七十二招,以柔克刚。

170.金蛇擒鹤拳 夏雪宜写入金蛇秘籍为袁承志所习得。

171.百花错拳 袁士霄撷取天下拳掌武功精华所创出来的似是而非之绝学。

172.回风拂柳拳 郑长老对付谢逊时所使。

173.太祖长拳 赵匡胤打天下之武学,萧峰在聚贤庄使之对付少林二高僧。

174.鲁智深醉跌 少林派武功,马行空使之对付阎基。

175.空空拳 朱聪的绝技

176.鹤形拳 碧血中吕七先生曾使

177.孟家神拳 孟伯飞的家传武学

178.通臂拳 书剑中某太监首领曾使

179.鸭形拳 鸭形门的武学

180.燕青拳 马行空、梁子翁皆曾使

181.辽东野狐拳法 梁子翁的绝技

182.梅花拳 梅文馨、梅芳姑的绝技

183.地堂拳法 彭连虎的武功

184.二郎拳法 二郎拳门的武学

185.沧州大洪拳 铁罗汉在悦来客店与胡桂南相斗时所使。

186.鲁智深醉打山门拳 同上。

187.铁指诀 华山

188.摔跤 蒙古

189.混天功

190.大韦陀掌 少林-都大锦

191.如来千手法

192.袖里乾坤

193.闲过信陵饮

194.五岳倒为轻

195.纵死侠骨香

196.丁氏掌法

197.豹尾脚

198.如影随形腿

199.连环迷踪腿

200.弹腿

201.扫叶腿法

202.灵鳌步

203.无影幻腿

204.铁帚腿法

擒七打八范文第2篇

擒拿是以击打掐拿要害部位、抓经拿脉、分筋错骨为主要手段,融踢、打、摔、拿为一体,刚柔相济,阴阳互变,周流网活,以巧取胜的一种实用技击术。擒拿是徒手搏击中最重要的实战技法,其理博大精深,其法奥妙无穷,其术千变万化,是中华武术中一种非常适合进人校园的技击术。

1 文蕴深厚、技理精绝

中国文化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是擒拿取之不竭的巨大宝藏。例如,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无极诀”、“两仪诀”、“三才诀”、“四象诀”、“五行诀”、“六合诀”、“七星诀”、“八卦诀”和“九宫诀”,各个口诀都是以中国传统哲理来阐述擒拿的技理,其技理的精绝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五行诀》讲的是劲力运用的总的原则,它以五行的特性,来阐述五种劲力(整、透、圆、活、巧)的运用原则,(见表1)。再如,擒拿八形(龙盘、猿攀、鹰翻、蛇缠、隼扣、豹闪、虎扑、熊截)和擒拿八手(乾坤手、带旋手、刁扣手、剪子手、挫切手、分龙手、缠龙手、斩别手)又分别和八卦的理论相合。(见表2)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对擒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擒拿的文化底蕴可以和有着哲拳美誉的太极拳相媲美。学生在学习擒拿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传统哲学的启迪。这种有亲身体验的学习则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更鲜明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国家非常重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擒拿成为武术进校园重要内容的巨大优势。

2 内功修身、以德为本

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首个口诀――《总诀》中就有“人我门来心宜静,修身养性筋骨坚”的明确表述,可见擒拿对性(德行)命(生命)双修的重视。擒拿还有全面论述武术内功心法的口诀,专门阐述了擒拿的内功心法。擒拿注重对形(体态、行为举止)的塑造;对霖(内气通盈、五脏六腑得安、却病强体)的培养;对神(感知、认知能力,敏锐的应激反应能力,思想意识、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修炼。它讲求内外双修,而绝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或一招一式的身体技术,不能只单纯追求擒拿之“术”,而舍其“道”。通过武术进校园,学生可以在学习擒拿术的过程中对“道”有更贴切的认识和了解。

擒拿对习练者的品德要求更为严格。中华武术传承尤以“武德”为重,而作为武术中的精髓武技――擒拿更是如此。《九宫诀》第一句:“先祖传技法为用,袖里乾坤舞东风”。其寓义是:自己掌握了擒拿技术,千万不能到处炫耀,要谦虚、谦和。最后一段还特别强调:“武以道载,技以德承。艺源于思,功成于勤,术承通变。内外双修,理、技、劲、法相合,乃得大成。”“道”是武术之舟,它承载着武术,没有“道”或不遵道,武术就会因之覆灭而不存。而“德”是中华武术之本源,是研习擒拿技术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在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必须要上升到道和德的层面上,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谦和的态度为人处世。而擒拿则是从正形、通气、明神等几个方面人手,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后才是外功――擒拿技术的学习和修炼。擒拿技术随着内功修为和道德水平的深入而精进,同时外功的修炼推进着内功修为与道德的升华,所以称为内外双修。这样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擒拿技术就可以一同提高。习而修德,这是擒拿能成为武术进校园重要内容的又一巨大优势。

3 超强实用,安全保险

擒拿技术是由擒――分筋错骨,反挫关节,以及拿――抓经拿脉,掐拿穴位两大部分所组成。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三才――行功诀》中说到:“抓经拿脉消其力,分筋错骨鬼神哀”。“分筋错骨”所指的擒技,“抓经拿脉”所指的拿技,两者都是针对人体如:关节、经脉和穴位,还有咽喉、、心口、重要脏腑等薄弱部位设计。这些薄弱点都是难以承受打击与掐拿的部位,一经击打或掐拿必使对方酸疼难忍,从而削弱或使其失去抵抗能力。正是由于擒拿技术攻其要害的特点,擒拿的实用性超强,才有“擒拿法之妙,技击法之冠”的说法。擒拿成为我国军警格斗技术体系的主力技法,就是擒拿实用性强的明证。

另外,除了生死攸关的对敌格斗,擒拿多不以杀伤对手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制服对手为第一要务,是一种不伤害而能制敌的高超技能。擒拿技术多采用缠、滚、挫、绕等以柔为主的手法。这种以擒服为目的的技法,在学校中推广不会有受伤率高的担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武术“止戈为武”和“以巧制拙,以柔克刚”的文化内涵。

4 内容丰富,动静结合

擒拿技术内容非常丰富,有健身增力的基本功法,有柔缓似太极的单练套路,还有招招制敌的对练套路,有与踢、打、摔相互组合的攻防单操,更有适合女性防身的一招制敌,还有能擒杀匪徒空手夺凶器的实战技法。

擒拿的养身、健身功法更适合年纪稍大,或者体质不好的人群;擒拿基本功是基础,应该在中小学成为重点;擒拿套路是类似太极拳的套路,比较安静,可以在高中、大学成为重点项目;擒拿的攻防单操,可以两个人打靶练习,也可以两个人模拟实战,是动感十足的激烈内容,对年青人吸引力更强,在大中小学都非常适合;至于空手夺凶器则应该是有一定的擒拿基础之后再学习,在大学或者研究生中可以重点开展。擒拿有偏静的功法和套路,也有以动为主的对练、单操和实战。这些内容足以胜任学校的教学内容。或者说擒拿的内容较一些武术拳种更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5 技术精巧、以弱胜强

擒拿之所以是中国武术的精华,被各个门派视为珍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擒拿技术的巧妙,能够以弱小胜刚强。中国人普遍身材瘦小,在搏击中如果仅凭力量很难和比我们强壮的欧美人种相抗争。这也就孕育出像太极拳、八卦掌、擒拿等以柔弱、灵巧为主旨的拳种和技法。擒拿秘籍《九重天》中的《三才――行功诀》有言:“欲擒巧字必当先,术巧劲巧法更巧。”就中国武术最上乘的技法――擒拿技术而言,巧是擒拿技术的灵魂,擒拿的巧主要表现在:技术巧、劲力巧和技法巧。这种尚巧的技术对学生的吸引是强烈的,同时也是适合体质相对不是非常强健的中国人学习的。

擒七打八范文第3篇

(一)三拆聚宝楼

何谓“三拆聚宝楼”?其实是前人借助武侠评书中的典故来对一种中局杀棋技巧的推崇而称谓。那么“三拆”是一拆、二拆、再拆吗?非也!请看以下,则不言自明矣!

图1黑棋多子多卒大有“三军压境城欲摧”之势,但其右翼十分空虚是致命弱点。读者朋友:您能视图以“三拆”之术攻城拔寨,捷足先登吗?

1、前车平六 …………

运子次序切莫颠倒,倘若错误?

走后车平六象5退3,车八进一,马6退5,红棋攻势将半途而废。

1、………… 士5退4

2、车八进四 士6进5

3、炮六进七 …………

远程炮轰底士炸开九宫城角,黑棋双车炮三子组合杀势被俗称“三拆聚宝楼”而不是一拆、再拆。

3、………… 将5平6

4、车六平五 …………

弃车砍士摧杀精妙绝伦!

4、………… 炮1平5

当然不能马7退5吃车,因红有炮六退一杀!

5、马三进五 …………

关键!如改走仕六进五,则象5退3,“倒脱靴”打车,反而节外生枝。

5、………… 象5退3

6、………… 炮5退4

7、炮六退五 将6进1

8、炮六平四 马6退8

9、马五进四(红胜)

小结:本局“三拆”乃经典车炮组合,体会其“做棋”精华技巧必获益良多。

(二)平淡寓三拆

在平淡和缓局势下极易使人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往往与稍纵即逝的战机擦肩而过,所以应盯住敌方“空当区域”,寻觅“三拆”的蛛丝马迹。从表面看图2似乎风平浪静,而实则却暗流汹涌………

通过对上局“三拆”的联想,现在寻找突破第二道防线的刀口已不是难题,答案您想出来了吗?

1、车八进五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倘若改走车二进五兑车,虽然平隐有余却味同嚼蜡。

1、………… 士5退4

2、车二平六 士6进5

3、相五退三 …………

借退相弃马捉炮之机,为实施“三拆”打开通道。

3、………… 炮9平3

只好强吞生咽。如改走炮9平7,炮四平六,车9平7,相三进一,车7平8,帅五平六,红棋有杀对无杀,胜势。

4、炮四平六 将5平6

5、炮六进七(红方胜势)

小结:运用“三拆”战术向空当区域袭击,往往会收到奇妙效果。

(三)潜艇式三拆

粗看之下,黑棋多子多卒具有较大物质优势,而且其强大的攻势正蓄势待发,似乎红棋已在劫难逃。但经仔细判断,就会发现黑棋这艘“泰坦尼克号”有致命的死穴,只要驾驶思维的潜艇在底线发射导弹即可反败为胜。读者朋友,通过对上两局杀法技巧的联想,现已找到取胜之路了吧?

1、炮六进五 …………

平地起惊雷,虎口献炮,精妙绝伦!

1、………… 车2进1

无奈。如改走将5平4,红则车四平五绝杀。

3、炮六平四 …………

构成“三拆”的战术组合。

3、………… 将5平4

4、车四平五 …………

前仆后继,为了整体战局牺牲局部利益。

4、………… 车2平5

5、炮四退八 象5退7

弃象敞开通道防止闷杀,是中局常用手段。

6、车一平三 车5退1

7、炮四平六 炮1平4

7、马六进八 炮4平8

8、马八进六 炮8平4

9、马六进八 炮4平5

10、马八进七 将4进1

11、车三退一 车5进1

12、车三平五 将4进1

13、马七退六(红胜)

小结:十分巧妙的中局战术技巧,颇具实战借鉴价值。

(四)底线单摘耳

棋谚云:“缺士忌双车”。所以对第二道防线突破时实施弃子“单摘耳”是攻城擒王十分有效的战术手段。那么“单摘耳”是什么兵器呢?因士(仕)好像两支耳朵在将帅左右守护,如强行掠去其中一支则俗称“单摘耳”。

初看图4似乎一片和平景,象而实则红棋却可利用先行之机,巧施“单摘耳”一炮定乾坤!您现在找到攻击的目标了吗?

1、前车进五 士5退4

2、炮四进七 …………

弃炮轰士强行摘去一“耳”,造成黑棋唇破齿寒之势。

2、………… 车6退3

倘若改走车8进9,炮四平六红棋亦胜定;又如走将5平6,前车平六,将6进1,车八进八,将6进1,车六平四杀。

3、后车平六 将5进1

4、车八退一 将5退1

5、车八平六 士4进5

6、后车平八 士5退4

7、车八进九(红胜)

小结:“单摘耳”技巧战例很多,因篇幅所限仅简介一则,希望读者认真体会“单摘耳”的目的和意义,以利于在棋战中加以运用,从而克敌制胜。

(五)凤凰三点头

“凤凰三点头”是突破第二道防线的基本战术之一。因其具有锋利杀王的优良性能而被神化,把车炮组合三步擒王的杀着冠名为“凤凰三点头”。“凤凰”乃神话中的神鸟,可见棋人对“三点头”战术技巧是何等喜爱和推崇啊!

图5红棋面临“断将亡”危境,您能快速杀死黑棋吗?

1、炮八进三 士5退4

无奈!如改走象3进1,车六进三杀。

2、车六进三 将5进1

3、车六退一(红胜)

小结:车炮组合三步杀王俗

称“凤凰三点头”。也许这简单朴素最基本的杀法有点令人不屑一顾。但笔者不得不忠告朋友们:当您掌握了这个小小杀法之后,解析以下各局,就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

剑穿心三点头

“兵在精而不在多”

是古老的军事谚语,在弈战中更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图6黑方可谓兵多将广,而红棋兵单将孤,大有寡不抵众之势………

读者朋友:在上局

的启发下会使您灵感突发带领红军以冷剑穿心之术突破防线擒王吧?!

(图六红先)

1、炮八进一 …………

倘若炮八平四贪车只能是自取灭亡。

1、………… 象1退3

2、车九平五 …………

冷剑穿心石破天惊,任凭黑士有众子相护也无济于事,充分显示兵在精而不在多。

2、………… 将5进1

无可奈何,如用其它子吃车则遭闷杀。

3、车六进五 将5退1

4、车六进一 将5进1

5、车六退一(红胜)

小结:简单而实用的杀法请牢记!

(七)飞马狂踢三点头

看图7黑棋三军守城似乎固若金汤,而实则却有致命的弱点,现在只要依托“凤凰三点头”威慑之力飞马狂踢,攻城擒王将不费吹灰之力。

1、马六进五 …………

飞马踏士使凤凰三点头的威力顿现。

1、………… 象5进3

只好敞开城门,另有二种选择:(一)车7退1,马五退七,马3进4,车四进四,将5进1,车四平五,将5平4,马七进八,红胜。(二)将5平4,马五退七,将4进1,车四进四,红胜。

2、马五进七 马3退4

如改走将5平4,车四进四,将4进1,车四退一,红胜。

3、车四进四 将5进1

4、车四平五 将5平4

5、车五平六 将4平5

6、车六平五 将5平4

擒七打八范文第4篇

一、“快”,唯快最破敌

“快”是指完成动作在速度、速率方面的技术要求。拳谚有“快打慢”、“拳似流星”、“发腿如射箭”的说法只有快速地出击,才能达到“先发先中”和“后发先中”的打击效果。快表现在反应快、动作快和位移快三个方面。

1.反应快,即从观察、判断到操作动作,迅速敏捷。主动进攻时,能寻找战机,制造战机,利用时间空当、动作空当,快速出击。防守反击时,对方欲动就能准确知道他要发出什么动作,从而进行防守或防守反击,迅速转换战机。

2.动作快,即动作从起点开始启动,运行到击中目标,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使用拳法、腿法、摔法和各种组合连击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完成动作的速度与转换动作的速率要快。

3.位移快,即身法和步法的移动要迅速。擒敌实战中的击打动作是在不断移动的动态中进行的,身体姿势状态和移动的方向、距离、角度、位置要恰到好处,这是保证攻击动作效果的前提条件。身移主要是通过步法实现的。所谓“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长”。唯长最打敌

“长”是指完成进攻动作时,应具有伸展性的技术要求。长,表现了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特征,一个进攻性的动作,在重心、支点稳固的前提下,需要参与活动的各个关节尽量伸展,向前协调运动,这样既扩大了自己火力点的射程范围,又增加了对方发出动作的难度,这就是“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在技术训练过程中,不管是做空击练习,还是做击打沙包、手靶、脚靶练习,都要求放长击远,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三、“重”,唯重最震敌

“重”是指完成动作力量方面的技术要求。格斗比赛比较讲究“以巧制胜”、“以巧制力”,提倡技术型的打法。但是,这些和动作需要功力并不矛盾。巧,是对整体技术运用的能力而言;重,是对单个动作的力量而言。实践证明:片面追求功力,不全面掌握技术不行;掌握了技术,动作没有功力也不行。巧与力各有各的功能,它们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统一的。技术动作需要力量,其根在脚,转换于髋腰,达于拳脚,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合力。在力的表现形式上,要求爆发力和聚合力,力戒僵力。

四、“准”,唯准最胜敌

“准”主要指击打要准确。攻击时,要看得准,打得准,力争招招命中,提高攻击效率。要做到击打准,必须有充沛的体力、娴熟的技巧、良好的时机感和准确的距离感。在击打准的同时,还要做到击打动作着力点(拳面、拳峰、脚掌、脚跟、脚背、肘尖、膝盖)准,以增强杀伤力和防止自伤。发力准,是指动作的力点、参与运动的肌肉收缩一定要准确无误。

五、“稳”,唯稳最防敌

“稳”是指完成动作需要稳定的技术要求。在激烈的对抗搏击中,保持身体的稳定,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身体的重心也就越不稳定,越不利于控制反作用力。

2.动作击中对方后会遇到阻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迅速调节姿势状态和稳固重心,为发起下一个进攻或防守动作做准备。

3.擒敌技术必须在身体重心稳固的前提下追求“长”和“重”。擒敌技术虽然有“长”和“重”的技术要求,但必须是在保持身体重心稳固的前提下进行,并尽量避免偏移身体重心的现象,以免给对方创造出“四两拨千斤”和“顺手牵羊”的机会。

六、“无”,唯无最惊敌

“无”是指动作需要隐蔽性、突发性和没有任何预兆的技术要求。所谓预兆是指无意识地预先暴露进攻意图的附加动作,这是练习者比较容易产生的错误。常见的预兆动作有发力前的龇牙咧嘴、怒目瞪眉、呵呵发声,以及出拳击腿时先回收的习惯等等。发出动作之前,任何“欲动”都可以提示对方进行防范,学习擒敌技术之初应尽力克服预兆,以免形成错误的动作习惯。

七、“活”,唯活最扰敌

“活”是指动作与动作之间快速灵活转换的技术要求。要实现动作的灵活转换,一定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脚跟要微微提起,以保持弹性,便于移动;四肢肌肉适度放松,不要僵滞,便于快速启动;身体重心处于两腿中间,便于转换动作;下颌微收,头不偏不倚,中正安舒,便于大脑指挥,有利于完成动作的操作思维。活的技术要求,还涉及练习者动作的操作能力、步法移动的范围、技术动作的容量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等。

擒七打八范文第5篇

译文:防备周密,往往容易导致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常见的事情就不会产生疑惑以致丧失警惕。秘谋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的。最公开的行动当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计名由来:本计的计名出自一个传说。相传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三十万御驾亲征高丽国。这一日,太宗来到海边,但见白浪滔天,汪洋一片,漫无涯际,禁不住对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与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却面面相觑,一筹莫展,只有部将薛仁贵于情急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张士贵听了这话,十分高兴,连忙要薛仁贵把他的计策如此这般地说了出来……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将海水变干,可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奇老人,龙颜大喜,立即命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引领下,穿过一条用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处所,只见这里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候。太宗召见了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张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饮宴作乐……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倾倒,周围一片摇晃,太宗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波涛汹涌?这时,张士贵,薛仁贵才从实奏道:这是微臣用的“瞒天过海”计,得一风势,三十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就要到达东岸了。

这就是传说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计。可见,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以后,人们把“瞒天过海”作为用兵打仗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这个“天”的含义就非常广泛了,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指应忠心的维护的“天子”,而且指应该予以消灭的敌人。

精评: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习惯认识,对于熟视无睹的现象经常是信而不疑的心理,利用人的错觉,以假象骗人。一般军事上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假乱真,最后以假代真,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在商业经营中,也可以假象为基础,达到渔人之利的目的。但此计不同于“掩耳盗铃”,那是一种愚蠢的自欺欺人的办法,而瞒天过海则恰恰相反,它是愚弄对方于股掌上的高明之策。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计名由来: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招募八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军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这时,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设下伏兵,以逸待劳,做好充分准备。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而归,赵国之围也很快被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可见,此计主要是用于解围的。它的特点是:以迂为直,避实就虚,攻敌所必救,以解除敌军的围困。具体地说,当本军某部遭敌围困不得突围时,救援的军队不是直接进攻围困的敌军,而是以迂为直,选择敌方防守相对空虚,而又地处要害的地区进行攻击,以迫使敌方撤围回援,并趁敌军在回援途中,发起奇袭,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精评:围魏救赵在军事上是一个成功的谋略,历代屡用不鲜。围魏救赵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围攻第三方,从而解救处于险境的人。这里围攻的情况又有多种。如果把围魏救赵提高到哲学角度加以分析后,就可以看出这是事物辩证发展普遍存在的一条规律。当人掌握与使用它时,就是一种策略;当人们具体运用与操作时,就是一种方法论。不但古代战争可用,现代战争也可用,各行各业都可用,并且都会获得奇迹般的效果。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需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义的逻辑推演出来的。

计名由来: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刀杀人”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元昊进攻,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害范仲淹的故事。

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矛盾,借敌方内部的力量,或者是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键所在,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的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想方设法使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自相争斗,或是引起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因此,在军事上,此计的运用多是与使用间谍相联系的。

精评: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打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借刀杀人,巧在一个借字,但借刀必须有条件,或陈明厉害,或许以重利。现代商战中,有些人为谋取私利刻意制造他人的过失,以图掩饰自己过错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其所用谋略也可称之为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使其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计名由来:本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侍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虚实篇》也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本计的特点是,强调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疲劳敌人,然后捉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

精评: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主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若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逸”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文: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机会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夫卦“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计名由来: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国,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七十多间,僧客二百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以让他开开眼。于是,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二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可晚上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了火,火愈烧愈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唯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这时,观音院正南山上一个妖怪洞里的妖怪被火光惊醒。此间妖怪与观音岩方丈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火光中,只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壁残垣,为有方丈室内有一青毡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锦镧袈裟,乃佛门至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

可见,本计的主要特点是,趁敌人处于危险混乱的时机,坚决果断地攻击敌人,从中取利。按前人的说法,此计是从《周易》夫卦中推演而来,“夫”卦是五阳一阴,即五刚对一柔,刚占绝对优势,自能决定柔的命运;但“刚”要求坚决果断,否则,即会坐失取胜的良机。

精评: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劫掠别人财物或有某种个人企图而把别人搞垮,一言以蔽之,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当敌人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出兵攻击,制服对手。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当对手内部有乱或处于险境时,要趁机打击他,这同落井下石有相通之处。在现代的经济斗争中,其应用与政治和军事有相同的含义,即趁对手处于危险境地时,落井下石,从而使自己获得利益。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计名由来:声东击西计,出自杜佑(735-812)所着《通典》第一百五十三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本计的特点是: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采用灵活机动的军事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攻,攻而不攻,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伪装攻击方向,出其不意,夺取胜利。

精评:声东击西讲的是出奇制胜,其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的目标,使其疏于防范,然后再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是干任何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的阻力,减少本身的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此计的用法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很重要,那就是本身的企图和行动要绝对秘密,这样才能时刻争取主动,否则就会处处被动,处处受牵制。

第七计 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用虚假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在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中,隐藏着大的军事行动;大的隐秘的军事行动,又常常在非常公开的,大的军事行动中进行。

计名由来:本计计语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有的称为兵家)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尉缭子 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安所信之?”主张以无的假象迷惑敌人。可见,本计的特点是,制造一种假象,有意让敌人识破,使之失去警惕,然后又化无为有,化假为真,化虚为实;真的攻击敌人了,而敌人却仍然以为是假的,不做防备,从而为我所乘,战而胜之。

精评: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以假乱真,以真代假,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无”是假的现象,目的是为了掩盖真的意图。无中生有的妙处在于使敌人防不胜防,其关键在于掌握对手的心理。可以说,无中生有的应用是高级将领斗智的最高境界。在当地商战中,“无中生有”常被用作骗术,欺骗顾客,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故意采取佯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计名由来: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与刘邦的守地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的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的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韩信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由来。本计的特点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规的,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渡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精评:“暗渡陈仓”与“声东击西”之计有某些相通之处,都有迷惑敌人,攻其不备的作用,但“暗渡陈仓”之计的使用更为复杂。它指在双方对峙的时候,故意另树假目标,明示自己的企图,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而暗地里却积极地进行另一个进攻计划。按兵法上说,这是一种奇正相生的战术,也就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战术。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此计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然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动,就能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

计名由来: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参胜雅律《智谋》一书第一百五十七页)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自相残杀,自相削弱。当着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精评:隔岸观火,意同“坐山观虎斗”,使用的正确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但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观并不等于消极的观,除了观之外,还要想办法让火烧的更大,甚至还有趁火打劫,从中渔利。当然,当火未烧起时,敌人内部矛盾尚未激化时,不是隔岸观火,而是趁火打劫,那就错了,因为火候不到,一施加压力,敌人就会消除矛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文:表面上要做得使敌人深信不疑,从而使其安下心来,丧失警惕;暗地里我方却另有图谋。要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采取行动,不要引起敌方发生意外的变故。这就是外表上柔和,骨子里却要刚强的谋略。

计名由来:本计语出唐代白居易的诗《天可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拊己,微忤意者,则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资治通鉴》评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也与此义相近。本计的特点是:以表面上的友好,善良和美丽的言词,举止作为假相,掩盖阴险毒辣的用心和企图。在军事谋略上,一般指通过政治外交手段,欺骗麻痹对方,以掩盖其突然的或重大的军事行动。

精评:笑里藏刀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表面上装出谦恭敦厚,和蔼可亲,以假诚恳争取真诚恳,以假同情换取真同情,而实际上却使对方不知不觉陷入自己设的圈套中。因为笑是美丽的,哭是丑恶的,所以上哭的当的人少,而上笑的当的人却多。即所谓哭声不会淹没英雄,而笑声则足以埋葬豪杰。由于口蜜腹剑的人太多,所以饱经世故的人,最提防的是见面笑嘻嘻,握手亲亲热热的人。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文: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文:当局势发展到损失已不可避免的时候,要舍弃局部的利益,以求得全局更大的增益。

计名由来:本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诗中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此诗的本意是比喻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后人借“李代桃僵”的成语,表示为借助某种手段,以一事物的损失,牺牲来换取另一事物的安全与成功,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转危为安的谋略。三国时,曹操与袁绍的南皮之战,曹军故意沿途抛弃粮食,衣物,使袁军争夺,曹军乘势反击,获取大胜。就属于运用此计。

精评:“李代桃僵”在军事上指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为了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必须放弃局部的利益,要勇于做出牺牲。此外,“李代桃僵”之计还广泛运用于现代的经济领域和管理实践中,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原文:微隙在所比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译文:敌人出现微小的漏洞,必须及时利用;发现微小的利益,也一定要争取到。即使是敌人的微小疏忽,过失,也要利用来为我方的微小胜利服务。

计名由来:本计当出自《草庐经略。游兵》:“伺敌之隙,乘间取胜”。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向敌人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机的一种谋略。关汉卿所着元剧《尉迟恭单鞭夺槊》台词中,就出现了本计计名。《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写道:“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尚,劈面抢来,把马灵一禅杖打翻,顺手牵羊,早把马灵擒住。“但都不是说的战争。战争史上”顺手牵羊“之计,不乏其例。如春秋时,晋献公途径虞国灭掉虢国,回师途径虞国时,又乘其不备,灭掉虞国;秦穆公攻打郑国,兵至滑国时,知郑人已有戒备,灭郑已没有希望,就顺手灭滑国,然后班师回秦,都是典型的例子。这里,“顺手牵羊”的“羊”,指防守有间隙、有薄弱环节的地区。在不影响进攻主要目标、完成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利用时机,出动小股部队,神出鬼没地发动攻击,获得意外的,原先未料到的小的战果,就叫“顺手牵羊”。

精评:顺手牵羊是想充实自己的力量,其方式是和平攫取,比趁火打劫稍为高明些。但毕竟和平攫取的机会不常有,想创造机会的英雄也不会寄希望于和平。不管是明贪暗贪,暗动明动,方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把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因此,如果把顺手牵羊看作平常的谋略,或是“富贵逼人来”的幸运,那将是大错特错。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真相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查,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须的手段。

计名由来: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谋略。原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搅动,蛇便受惊而走。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出自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薄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在任当涂县令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为自己捞取钱物上。一天,老百姓联名控告他手下的主薄贪污,王鲁因自己屁股不干净,胆怯心虚,故而在看状纸时,便下意识地信手在状纸上写下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字,此后,“打草惊蛇”一语便逐渐流传开了。

精评:蛇一般是隐藏在草丛中的,要发现蛇就要打草,打草惊蛇是为了打蛇做准备。如果打蛇的工具没有准备好,或地形不利,这时已经发现了蛇,也不能打草,以防蛇跑掉。打草惊蛇用在军事上,是指地方兵力没有暴露或者意向不明时,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和运行状况后再说。打草惊蛇除了惊蛇走避之外,还可以避免被蛇咬,从这一点看,此计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原文: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文:凡是自身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难以驾驭和控制,因为不能为我所用;凡是自身不能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需要依赖别人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就有可能为我所用。将自身不能有所作为的人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其中的道理,正如与幼稚蒙昧之人需要求助于足智多谋的人,而不是足智多谋的人求助于幼稚蒙昧的人一样。

计名由来: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有关“八仙”之一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曾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得久了,见师父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便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刚刚断气不就,尸体还很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魂魄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经截然不同。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杖喷了一口仙水,竹杖立时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们忘却了。铁拐李借尸还魂的故事还见于元代岳伯川所写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后《东游记》也有记载,只情节不尽相同罢了。借尸还魂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传说,后来被人们用来喻指某些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的现象。有时也可以用来喻指某些新的事物或新的力量借助某种旧的事物或旧的形式求得发展的现象。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谓“尸”、“魂”、“借”、“还”的寓意便都不尽相同了。

精评:借尸还魂的涵义是自己在失败之后,要凭借或利用某种力量,以图东山再起。用在军事上、政治上,即扶弱国、继绝世的豪举,这在东周列国时代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发生在商场上最多。但使用这一计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尸”是不会白借,也不可以乱借的;如果僵尸入屋,不仅搞得自己家宅不宁,也会招来不少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的人。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译文:利用不利的天时、地理条件困扰敌人,用人为的方法诱惑敌人,主动进攻有危险,诱敌来攻则有利。

计名由来:”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自《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山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则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之中时,人们就会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王是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就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幽谷而走进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们捕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威风。做君王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幽谷深山,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这里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计”的说法。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写着孙大圣对如意真仙说:“才然来,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清代钱彩着《说岳全传》第三十四回也写着:古清道:“我前日在青龙山,中了这番奴调虎离山之计。”

精评:调虎离山是打虎计策之一,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的形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才可以取胜。在政治斗争中,这一计用的最多,且一代又一代,亦渐神话。从其应用中可见,此计是一个阴险的谋略。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文:逼得敌方太紧,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消减其气势。追击敌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其溃散时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我方流血。这是《周易》需卦卦辞“需。有孚,光享贞吉……”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计名由来:计名“欲擒故纵”,它的哲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的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属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是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

精评: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下,使敌人丧失警惕,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因此,使用欲擒故纵之计,必须有过人的忍耐力和不惜牺牲的决心,表面上做的干脆利落,骨子里都要磨刀霍霍。但在一个尖锐复杂的战斗场面,手到擒来而又顺手放走,有时又有纵虎归山的危险,自己也会吞食恶果。所以此计使用时也一定要慎重为是。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用相类似的东西诱惑敌人,乘其迷惑懵懂之时去攻击他。

计名由来:“抛砖引玉”一语在中国古今文字和口语中较为多见,其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的两句优于常建的前两句,便说常建是“抛砖引玉”。然而,常建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中的进士,两者相距115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可能的。然而由这个有悖历史事实的讹传,引出一个有关“抛砖引玉”的一词来源的说法,却已是一个历史事实。另一种说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高僧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子。”这句话来源于一个佛门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同参禅悟道。刚入座,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已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息虑凝心,静坐参禅,惟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缓缓地说: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此语后来还见于元代贯云石(1286-1324)所作的《斗鹌鹑。佳偶》曲:“见他眉来眼去,俺早心满愿足;他道是抛砖引玉,俺却道因祸致福。”又清代李汝珍着《镜花缘》第十八回:“紫衣女子道:’如此易事,谁知还是吝教!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

本计的特点是:强调以小利去引诱、欺骗敌军,以夺取更大的胜利。

精评:“抛砖”就是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弱点,先给一点甜头,诱人上当,然后再慢慢把“玉”引出来。此计使用范围很广,不受时空限制,小施小效,大施大效。银行家提高存息就可以吸取巨大的游资即为一例,不一而足。这都是“抛砖引玉”之计的妙用。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相关期刊更多

报告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