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香菇栽培

香菇栽培

香菇栽培

香菇栽培范文第1篇

论文提要:本文从北方半熟料开放式栽培香菇实践出发,对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常见毛霉、绿色木霉、黑斑病、褐腐病、褐斑病、褶腐病六种病害的危害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使用的药物有价廉、毒性小、对人畜无害等特点,可以为生产者提供有价值参考,防治方法简单实用,有效降低生产者损失,增加收益。

半熟料开放式栽培香菇是北方地区栽培香菇一种较为成功的技术,可分为块式、袋式两种,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管理简单、生长周期长、省时、省力、产量高等优点。成功的关键在于发菌期、转色管理期及出菇期病害防治。发菌期,各地早春气温回升快慢不同,适宜的栽培期有时并不易把握,尤其是气温回升较快时,极易发生病害,造成减产甚至绝产,给生产者带来巨大损失。转色期温度、水分、光照管理不当,出菇期水分、通风管理不到位,都将给生产者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在生产实践中,不同时期常见的主要的病害有毛霉、绿色木霉、黑斑病、褐腐病、褐斑病、褶腐病等六种。现将北方半熟料开放式栽培香菇中不同阶段常见的上述病害危害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发菌期常见病害有:毛霉、绿色木霉。

危害状绿色木霉是竞争性杂菌,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可与香菇菌丝争夺养分,分泌毒素阻碍香菇菌丝生长,绿色木霉能生长在生长势减弱的香菇菌丝体上,使香菇组织细胞溶解死亡。侵害香菇培养基时,初期为白色棉絮状,后期变为绿色,形成绿色孢子粉层覆盖在菌块(袋)表面,造成烂块(袋),导致减产甚至绝产。毛霉也可与香菇菌丝争夺养分,由初期的灰白色生长成黑灰色覆盖在菌块(袋)表面,虽不能阻止香菇菌丝生长,但能降低产量。

防治方法:低温早种早春气温达8-12℃为最适宜播种期,易早不易迟,利用低温条件控制毛霉、绿霉发生。这是半熟料开放式栽培香菇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决定了栽培的成败。

蒸料时,料中心温度达到100℃保持2.5-3小时,可有效杀灭多种杂菌菌丝体,同时增加培养料的腐熟度。

培养料中拌入0.1%的50%含量可湿性多菌灵粉剂,能有效防止绿霉发生。出现绿霉感染,早期可用0.2-0.5%多菌灵涂抹患处,并撒上一层白灰粉。感染严重的,及时清除并进行烧毁或掩埋,防止扩散感染其它菌块(袋)。

发菌环境要清洁干净,定期喷施多菌灵液以及其它消毒药品。如喷施石灰水、来苏水等。

2转色期常见病害有绿色木霉、黑斑病。

危害状香菇栽培转色期,光照、湿度、温度三要素失调,可使菌块(袋)呈白色或白色、褐色相间,极易感染绿色木霉,发生烂块(袋)病,严重的可达到绝产程度。转色不良且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也易发生黑斑病。菌块(袋)感染处出现成片黑色病斑,不再出茹,导致产量下降,造成极大损失。

防治方法确保香菇生长达到生理成熟时,脱袋转色。标志为菌块(袋)表面出现许多瘤状物,并有少量褐色水珠。转色温度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80-90%,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以促进表面菌丝生长,形成褐色菌膜,抵御外部杂菌侵入。适度增加提膜换气次数,保证转色质量。

加强通风换气,防止菌块(袋)长期处于高温高湿中,减少绿色木霉发生几率和烂块(袋)机会。

出现绿色木霉、黑斑病,用0.2-0.5%含量50%可湿性多菌灵液涂抹感染处,连续2-3次。感染严重的,要及时清除并进行烧毁或掩埋。

3出茹期常见病害有褐腐病、褐斑病、褶腐病,有时也发生绿色木霉。

危害状出茹期褐腐病发生时,香菇子实体停止生长,菌盖、菌柄、菌褶变为褐色,最后发软腐烂并散发难闻气味,子实体上常伴生绿霉。褐斑病发生时,菌盖上出现褐色不规则凹陷斑点,高温高湿条件下,出现白色霉层,失去商品价值。褶腐病发生时,菌褶初期出现少量白色菌丝,后期生长成团,布满整个菌褶,使菌褶相互粘连,导致菇体变软腐烂。三种病害均可造成香菇商品性状下降,降低生产者收入。防治方法出菇场地使用前,清除杂物,搞好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干净。四周喷施多菌灵液,地面撒一层白灰粉,清除病原菌。

加强通风换气次数,保证空气流通,适当降低空间查对湿度,避免持续高温高湿环境,是出菇期几种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

菌块(袋)浸水(补水)时,控制好水量,切勿过度。以浸(补)水后菌块(袋)的重量为脱袋时的80-90%为宜。补水过度,易感染绿色木霉(危害状、防治方法同前述)。喷水保湿、菌块(袋)补水时均要用清洁无污染水源,防止使用不洁净水带入病菌,人为造成不必要损失。

发现病菇及时摘除,病害处清理干净暂停止喷水,待菌丝重新恢复后,进行常规管理。在安全范围内,可少量喷施农用链霉素、多菌灵、克霉灵、甲基托布津等来抑制病原菌继续扩展。要注意的是,每采一茬菇后,把留在菌块(袋)表面上的菇根彻底清理干净,并停止喷水2-3天,利于菌丝恢复生长,增强抗病力。

适时采收,最发在子实体尚未完全开伞时完成,既可保证香菇的商品性状,又可减少病害危害程度。

香菇栽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甘蔗叶;鸡腿菇;香菇;配方

中图分类号 S6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59-01

甘蔗是我国华南地区主要糖料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1-2],每年产生大量的甘蔗叶。我国甘蔗叶的综合利用处于起步阶段,利用程度相当低,每年约有2 000万t甘蔗叶被就地焚烧,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的浪费[3-5]。探索甘蔗叶栽培食用菌技术,有利于提高甘蔗产区农业种植效益[6],加快食用菌替代基质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4年在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基地进行。供试甘蔗叶为桂林市农业科学院糖蔗试验地2013年剥下的甘蔗叶,经晒干、粉碎后备用。其他基质购自农资市场。鸡腿菇品种为特白36(江苏省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香菇品种为香农49(江苏省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

1.2 试验方法

甘蔗叶栽培鸡腿菇配方试验设5个处理,各处理配方分别为:①棉籽壳80%、麸皮18%、石灰1%、石膏1%(CK);②甘蔗叶50%、棉籽壳30%、麸皮18%、石灰1%、石膏1%;③甘蔗叶60%、棉籽壳20%、麸皮18%、石灰1%、石膏1%;④甘蔗叶70%、棉籽壳10%、麸皮18%、石灰1%、石膏1%;⑤甘蔗叶80%、麸皮18%、石灰1%、石膏1%。

甘蔗叶栽培香菇配方试验设5个处理,各处理配方分别为:①杂木屑8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CK);②甘蔗叶20%、杂木屑6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③甘蔗叶40%、杂木屑4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④甘蔗叶60%、杂木屑2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⑤甘蔗叶8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

每个处理15 kg干料。配料后,装袋灭菌,移至接种室,冷却至28 ℃以下后接种。在发菌期和出菇期调查各品种菌丝生长情况和产量。2014年1月接种,3―5月出菇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叶栽培鸡腿菇配方比较试验

从表1可以看出,鸡腿菇产量随着培养料甘蔗叶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不添加甘蔗叶对照处理菌丝白而浓密,产量最高;配方③菌丝生长速度快,效益最好。甘蔗叶栽培鸡腿菇配方以60%甘蔗叶为最优,既能较好地利用甘蔗叶,又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2.2 甘蔗叶栽培香菇配方比较试验

从表2可以看出,培养料甘蔗叶含量越多香菇产量越低;不添加甘蔗叶对照处理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白而浓密;配方①、②、③经济效益相当。甘蔗叶栽培香菇以添加20%~40%的甘蔗叶为宜。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栽培鸡腿菇以含60%甘蔗叶的配方经济效益最好;栽培香菇培养料含20%~40%甘蔗叶经济效益与不添加甘蔗叶对照相当。

以农田废弃物替代食用菌培养基质,既能提高农田废弃物的经济价值,又能节约林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由此证明,做好了配套技术的研究工作,甘蔗叶栽培食用菌是大有可为的。目前,我国甘蔗叶利用率不足20%,甘蔗叶的基质化、肥料化、能源化利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罗娟,李秀金,袁海荣.不同预处理对甘蔗叶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6,34(1):32-36.

[2] 卢敬铭,李明,韦丽娇,等.甘蔗叶粉碎还田技术推广存在的现状及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2,36(6):43-45.

[3] 唐峰,何达崇,曾维铭,等.甘蔗叶(梢)栽培毛木耳配方优化试验[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31(2):136-138.

[4] 葛畅,李明,韦丽娇,等.热区甘蔗叶机械化还田技术探讨与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6(1):32-34.

香菇栽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甘蔗叶;鸡腿菇;香菇;品种比较

中图分类号 S6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13-01

甘蔗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每年产生大量副产物。当前,甘蔗副产物综合利用主要集中在对制糖副产物的利用上,迫于环保压力和经济效益的驱使,制糖副产物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甘蔗渣除用于燃烧锅炉实现热电联产外,基本上被用来造纸。对甘蔗叶的利用程度则相当低。截至目前,被开发利用的甘蔗叶不足20%,且利用形式简单,基本上在田间就地焚烧[2]。栽培食用菌,需要消耗大量林木资源,寻找替代的培养基质,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以甘蔗叶栽培食用菌已经做了一些研究[3-5],探索甘蔗叶栽培食用菌技术,有利于提高甘蔗叶的价值,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

鸡腿菇和香菇,是世界上栽培广、产量多、消费普遍的食用菌。鸡腿菇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品种,肉质细嫩,鲜美可口,且兼有多种药用功效,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香菇是一种世界性食用菌品种,产销前景广阔。本试验对适宜甘蔗叶栽培的鸡腿菇和香菇品种进行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鸡腿菇品种:CC900、纯白978、特白2004、特大9201、CC200(引自江都天达食用菌研究所),特白33、特白36、特白39(引自江苏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香菇品种:申香10号、香农983、香农881、L26-1、武香一号、高香2号、香农49、801(引自江苏高邮市科学食用菌研究所)。

甘蔗叶以当年新剥的甘蔗叶晒干粉碎后备用,其他基质购自农资市场。

1.2 试验方法

鸡腿菇培养料配方为甘蔗叶70%、棉籽壳10%、麸皮18%、石灰1%、石膏1%。香菇培养料配方为甘蔗叶40%、杂木屑40%、麸皮15%、玉米粉4%、石膏1%。

每个小区10 kg干料,3次重复。配料后,装袋灭菌,移至接种室,冷却至28 ℃以下后接种。在发菌期和出菇期调查各品种菌丝生长情况和产量。2012年10月接种,2013年3―4月出菇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蔗叶栽培对鸡腿菇产质量的影响

在发菌期,通过菌丝生长圈划线标记,由所测得的两标线间平均距离计算菌丝日生长速度。从表1可以看出,特白2004、特白36、特白39的菌丝生长较快,纯白978、特大9201、CC900、CC200、特白33的菌丝生长较慢。

从表2可以看出,特白36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7个品种。特白39、特白33、特白2004的产量较高。CC900和CC200的产量较低,显著低于其他品种。

2.2 甘蔗叶栽培对香菇产质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申香10号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武香一号、高香2号、801其次,香农881、香农983、香农49较慢,L26-1最慢。

从表4可以看出,香农49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7个品种,香农881和香农983的产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筛选适宜以甘蔗叶为主料的鸡腿菇、香菇品种。

结果表明:鸡腿菇品种特白36的菌丝生长较快、长势浓密、产量最高,是甘蔗叶生产鸡腿菇的适宜品种。香菇品种香农49的菌丝长势浓密粗壮,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适宜甘蔗叶栽培。从试验中可以看出,适宜甘蔗叶栽培的食用菌品种菌丝生长速度中等,长势浓密。目前以甘蔗叶栽培食用菌还处于起步阶段,甘蔗叶的预处理和配方筛选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卢敬铭,李明,韦丽娇,等.甘蔗叶粉碎还田技术推广存在的现状及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2012,36(6):43-45.

[2] 钟祝烂,张明华.甘蔗叶栽培打球盖菇试验[J].食用菌,2009,31(2):29.

[3] 黎金锋,覃培升,刘斌.甘蔗叶栽培平菇配方筛选试验[J].食用菌,2009,31(3):37-38.

香菇栽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香菇;栽培技术

1.菌种选择

品种选择应具有抗逆性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整齐、优质高产、耐贮运等特点的优良品种;根据不同生产区域气候、不同销售目的、不同栽培量进行不同品种合理搭配;根据香菇栽培子实体分化所需的温度不同香菇品种可分为三种类型,高温品系、中温品系、低温品系。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是秋季接种,冬春两季出菇,因此要选用早熟种。常用的有087、农7、856、 1363、L26、C66等。

2.栽培季节和生产周期

日光温室栽培香菇,是秋季点菇,冬季和春季出菇,一个生产周期约10个月左右。最适接种时间为8月至9月,当地日最高气温不高于28 ℃时为接种始日。9~10月自然气温是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季节。11月初或中旬完成转色。11月下旬出菇,直至次年5月。共可收5茬左右。

3.栽培原料

组成香菇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大的碳素营养物质,主要是阔叶木屑、玉米芯;木屑最佳选择为阔叶树硬杂木屑,如果混入针叶树木屑,其含量不应超过木屑总量的15%,含农药残留量多的果树枝条及甲醛浸泡过的木材所加工的木屑禁止使用;玉米芯粉碎成黄豆粒大小较为适宜。

组成香菇栽培基质的辅助原料是培养基中占数量比重较少、用来调节培养基质的C/N比,增加必需营养而配合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麦麸、米糠、玉米粉等。要求原料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

4.配制

4.1配方:

4.1.1木屑79%、麦麸20%、石膏1%。

4.1.2玉米芯50%、木屑30%、麦麸10%、米糠9%、石膏1%。

4.2配制方法过筛混合搅拌

配制时先把木屑用竹筛或铁丝筛过滤,剔除小木片,小木条及其他块状、有棱角的硬物,以防装料时刺破塑料袋,然后按照配方要求的比例称取主要原料和辅助原料进行混合。

主料倒入清理好的拌料场上,再把麦麸米糠等辅料从木屑堆的尖顶倒下,均匀散开,把石膏粉均匀洒在四周,把上述干料搅拌均匀再加水搅拌均匀,含水量达到55%―60%,用手紧握培养料成团,指间稍有水渗出,但没有水滴落下;或用拇指和食指捏培养料,指间有水迹即可。

5.装袋

装袋是先将料袋一头用绳系紧,然后用装袋机或手工装袋,装袋时要尽量紧一些;装完料袋后用线绳把袋口双道反折系紧,准备灭菌。灭菌后搬进接菌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5.1袋规格:折径15-18cm×45-55cm×0.05mm的低压聚乙烯筒袋

5.2装量:干料0.9-1.0kg,湿料2.1-2.3kg

5.3松紧度要适宜,检验方法:五指握住料袋稍用力才出现凹陷,手指托起料袋中部,两端不向下弯曲。

5.4轻拿轻放。

6.灭菌

为了避免培养料变酸或感染杂菌,要求装袋后及时灭菌,井字形装锅灭菌。香菇熟料袋式栽培多采用常压灭菌锅蒸袋,常压灭菌锅一般采用铁板卷成圆桶或用砖、水泥砌成;灭菌前锅内注满水加热,水位线距蒸帘30厘米,上大气维持加热16小时以上,停气后,当料温降至60℃以下时出锅,搬进接种室或接种帐内,准备接种。

7.接种

待料温降到30℃以下进行接种,接种前要求环境清洁、用具及菌种瓶表面用0.2%新洁尔灭溶液或3%来苏儿擦洗消毒;接种前准备一个接种室,面积大小根据需要而定。接种室在使用前按每立方米用3克―4克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杀菌,40分钟后接种人员方可进入室内接种;接种人员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双手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

接种操作时,速度要快。一般4人―5人一组配合操作,先用75%的酒精进行袋面消毒后,再用打孔器锥形木棒或铁棒在袋面按照等距离打接种孔,孔直径为1.5 c m,深2 c m ,打孔后迅速将菌种接入孔内,每袋打4个孔,用透明胶布或液体石蜡封口,或者在菌袋外再套一个塑料袋;接种量按每瓶750毫升菌种接种17袋――20袋,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和混种,禁止多瓶菌种混在一起使用。

8.发菌管理

袋栽香菇,接种室和培养室共用。接种后的菌袋在培养室以“井”字形排列,接种点朝下叠放8层―10层;培养室的发菌温度最好控制在15―25℃之间,接种后7天内菌袋一般不要搬动,以免影响菌丝的萌发和造成污染;

发菌一周后要进行一次翻堆,疏开菌袋培养,“井”字形排列改为“”形排列,室内温度控制在22℃左右为适,同时剔除污染的菌袋,菌袋每7天―10天要翻堆一次;

正常情况下,当菌袋在发菌室内培养20天以后,菌丝向接种口上的四周蔓延,菌落直径达到8厘米―10厘米,这时,脱掉外袋或揭开接种口上的胶布,让氧气进入菌袋内,以利于菌丝生长,此时,要将室内气温调节至22℃以下,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以内,并加强室内通风。

8.1脱袋

当菌袋在室内发菌40天―50天,营养生长已趋高峰,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这时可将菌袋移入出菇场所,为促进生殖生长,在菌丝走透后要逐渐加大通风量,这样到了60天左右,培养基与塑料袋交界间逐渐形成菌膜,接着有波皱柔软的隆起物,且在波皱间逐渐分泌出褐素,这时菌丝完全成熟,隆起物约占全筒面积的50%时,就可以脱袋。

选择阴天或晴天的上午为适,脱袋时用锋利的小刀或用两面刀片轻轻地将塑料膜划破,撕下,但可留住菌袋两端的一点薄膜,作为“帽子”,以避免上架时感染杂菌。

8.2菌袋的摆放

有地畦内斜放、覆土栽培、床架上平放、菇菜间作四种摆放方法。我处常采用的是地畦内斜放。方法是:作深20~25厘米、宽1~1・4米、长5~6米东西走向的畦,挖出的土堆于畦四周,用作人行道。道宽40厘米。在东西畦梗上每隔20厘米横放细木杆或竹杆,并固定牢,菌袋在1/ 3处靠于横条,与地面呈70°―80°的倾斜角,袋距5厘米―8厘米,形成鱼鳞状,菇床湿度保持在85%―90%为宜。

脱袋地畦栽培

8.3转色

脱袋后的菌袋,由于全面接触空气、光照及适宜温度、湿度,加之菌袋内营养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殖生长成为主要的方面,4天―7天后菌袋表面逐渐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色水珠,菌袋开始由白色略转变为粉红色,通过人工管理,逐步变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菌被,这就是菌袋的转色。

这种转色,通常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需要12天左右结束,再经过3天―4天的温差刺激后,便萌发菇蕾,若气温低,还得拖延一些时间;由于菌种不同,转色表现也有差异,一些品种边转色边出菇。

8.4催蕾

香菇具有变温变湿结实性的特点,人为地创造冷热差和干湿差来刺激菌袋,能促进菌蕾大量发生,同时还必须结合通风和光暗差刺激。

8.4.1温差刺激

白天把菇床上的薄膜罩严,不作通风,使床内温度升高2℃―3℃,夜间12时后气温下降时,揭开菇床覆盖薄膜一小时,让冷空气袭击,这样日夜温差可达10℃以上,连续进行3天―4天的温差刺激,菌袋表面就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很快,菇蕾就长出。

8.4.2变湿刺激

喷水后空气越流通,菌袋越易转色,因此白天基本不掀动薄膜,减少通风,使菌袋保持湿润;夜间低温时打开薄膜,让低温刺激菌丝,使菌袋温湿有较大的变化,人为地创造干干湿湿的条件,促进转色。

8.4.3通风刺激

除变温湿外,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30分钟,通风后覆盖薄膜,若气温超过25℃,两头不必密封。

8.4.4光照刺激

春末初夏,随着气温上升,相应增厚顶棚覆盖物,做到 “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线刺激;入秋随着气温下降,疏散覆盖物,逐步调整为“七分阳,三分阴”。利有于转色和诱导原基分化。

9.出菇管理

出菇期温度15℃―20℃,长菇最优相对湿度85%―95%,秋末冬初多寒流,白天揭开棚顶草帘,引光增温,同时缩短通风时间,中午气温高时打开通风口通风换气。

10.采收

10.1采收时间

菇从原基形成期到成熟为3天―4天,如果环境条件不适,也可以延后6―7天才能完成,管理得当15天可完成一个菇潮;采收应在菇盖未完全展开,菌盖边缘还在向内时采摘最为适宜,大面积栽培时,菇盖直径达到商品规格标准的上限与下限之间为采收适期。

10.2采收措施

采收人员要穿戴工作服、手套、口罩、帽子,以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所以容器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采收前一天停止喷水;采收时需将菇体全部采下,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菇体基部,左右旋转,轻轻拧下,不要碰伤周围小菇,边熟边采,采大留小,及时加工处理。

10.3料面清理与养菌

采完一茬菇后要及时清理料块表面,将死菇、菇根和料面碎渣清除干净;停止喷水3天―4天,有利菌丝恢复,积累营 养,第5天后按正常喷水;提高日光温室内的温度使之达到25 ℃左右,促进菌丝恢复生长,此时要把薄膜盖上草帘。一般经10~15天,当看到采菇面有白色菌丝生长时,说明香菇菌丝已经恢复生长。再经过催蕾后进行出菇管理。

10.4浸水催菇

第1潮―2潮菇时用喷水方法保持水分,3潮―4潮菇时,菌袋失水较多,含水量降到40%以下时,可以用冷水浸泡菌袋或向袋内注水等方法,使菌袋达到60%―70%的含水量再按正常管理,经过催蕾后进行出菇管理。

浸水处理作用

10.4.1增加培养块内含水量,使菌块内含水达到60%左右,供出菇阶段子实体所需要的水分,可免去出菇期喷水,而影响产量;

10.4.2菌块浸水后可减少菌块内氧气含量、促使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

10.4.3 用冷水浸泡后,可起到变温刺激的作用,促进原基分化。

香菇浸水的具体做法:

浸水前,要修一个浸水池,规格是长2.2米,宽1.1米,深1.1米,一次可浸200―250袋。

将可以浸水的菌袋,按顺序放入浸水池中,摆满后,菌袋上放木板,用石块压好,以免菌袋浮起,再加水以深井水为好,水温越低越好,但是不低于5度,水加满后,浸4―24小时,浸水时间长短,可根据菌袋水量多少、菌膜薄厚、菌袋出菇次数来决定。

浸水后涝出,放回原处,菌袋上面盖一块塑料膜,以免菌袋干燥,经2―4天后,菌蕾大量形成,菌盖长到2―3厘米时,去掉盖膜,让菇长大,及时采收。

实践证明,浸水出菇,出菇整齐,管理方便。

如果高温高湿季节,菌袋不适宜盖膜发菌,可按浸水出菇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菌丝恢复生长后,采菇点又转为酱油色,菌袋含水量降到40%以下,再进行浸水催菇,正常情况下,菌袋可进行4―5次浸水催菇,每次间隔时间增长,浸水时间缩短,产菇量减少,菌块内的营养逐渐被消耗,至出菇结束。

参考文献

香菇栽培范文第5篇

关键字: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

1 香菇市场的现状

香菇是一种典型的应季型菌类。因为香菇属于变温结实性真菌,所以每颗香菇的保鲜期大约为3-5天,而香菇的盛产期在每年的5-10月份,每到这个季节香菇就会出现供过于求,而过后又会出现鲜香菇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无货可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采用反季节大棚种植香菇技术,可以使香菇这种应季型菌类蔬菜能够全年候供应鲜菇。

2 香菇品种的选择及栽种时间

2.1 香菇品种选择

最好选择早熟耐高温性的品种,并且适宜在12月中旬至第2年2月下旬种植。这段时间正是鲜香菇的空缺期,生产出的香菇必然畅销。选用的品种不仅要适应本地气候,而且要求抗逆、抗高温,如金选1号、金选2号、LE202、LC236、LC2161等高温、中温菌株。

2.2 合理安排制袋时间

如香菇的出菇期大约是5-6月,需在3月下旬-4月上旬制袋,这样5月末就可以出菇,制袋地点要选取地势平、酸碱度适宜、通风好、水源足、太阳照射时间较短的栽培场地。

3 香菇栽培技术

3.1 “三匀一充分”技术应用

3.1.1 栽培料配方:木屑76%、麦麸皮17%、玉米面3%、糖1.2~1.5%、石膏2%-2.5%、尿素0.3%、硫酸镁0.5%。配料的含水量以55%为宜,要求达到手握即可成团,松手后出现裂缝而又不会松散为最佳,一定要注意不能偏湿。

3.1.2 配制方法:首先要按照配方准确称取各种配料;其次进行拌料,要求先进行干拌再进行湿拌。步骤如下:①将石膏和麸皮混合均匀;②将混合物再与木屑进行干拌混匀,一般拌混2—3遍;③将其余物质溶于水中,均匀地喷洒在料上,并要一边喷洒一边翻料,以保证湿度适宜,酸碱度适中,直到完全均匀才可以装袋。

3.2 栽培料装袋成型

调制好的栽培料一定要及时装袋,要求当天调好的料一定要当天装袋,并且上锅进行灭菌处理。袋子的选用规格为:内袋17cm×35cm,厚6丝;外袋19cm×38cm,厚2丝。装袋前,先将内袋一头扎紧,装袋完成后再将另一端扎紧,以防内袋漏气;装袋时一定要注意密度保持均匀,不能太松也不宜太紧;装袋完成后人工整理时,袋下要放麻袋片或者小枕木,放袋过程要小心保持袋的完整性,以避免造成微孔。内袋装好封严套上外袋,外带两端均扎成活结。

3.3 料袋灭菌

采取常压蒸气灭菌法,袋装好后及时装锅灭菌,将培养基装入灭菌锅后,用较厚实的麻袋片之类的材料将锅筒包住,培养基一般放入3-4层以后中间用薄木片垫住,以防止受热不均匀,然后用猛火旺烧,争取在4-6小时内使下部温度达到100℃,这个过程一般持续8-10小时,以保证灭菌彻底。

3.4 香菇的抢温接种

3.4.1 所用物品灭菌。待灭菌料袋降至28℃后,将接种所用的用具、菌种、衣服等物品放入接种室,同料筒一起薰蒸灭菌。

3.4.2 菌种处理。一是入接种室前用75%的酒精或其它杀菌药剂将菌种袋(瓶)擦洗1遍。二是接种前再用75%的酒精将菌种袋擦1遍。三是接种时从瓶(袋)底开始接,上部留1~2cm不用。

3.4.3 操作规范。一是接种必须3人一班,一人运袋擦袋,一人打眼封口,一人接入菌种。二是接种速度要快,随打眼,随接种,随封口。三是接种时间安排在晚上9点以后或阴天,以免灰尘大增加污染。四是短时间内1次接完,接完后再用气雾消毒剂薰蒸1次。

3.5 培菌方法

培菌期间保持室内干燥、暗光、通风良好,菌袋一般摆5-6层,不要压住接穴,影响菌种呼吸。在整个培菌阶段,推广采用“发菌阶段和转色促熟阶段”2段管理培菌法。发菌阶段主要是增温、降湿,室温保持20~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在温度偏低发菌时,可刺孔增氧,提高袋温,促菌快发。发菌前期当接穴的菌丝直径达到4-5cm左右时翻堆1次,促使发菌均匀一致;当接种穴之间菌丝连接后即可去掉外袋。转色促熟阶段主要抓好袋温管理,适宜温度是15-25℃,最适温度为18-22℃,此外,还要求给一定的光照并保持通风良好。通过这个阶段的管理,要求3月底以前转色结束,菌丝生理充分成熟,在此基础上进入出菇期。

4 反季节香菇栽培设施

4.1 大棚降温设备的运用

目前有一种多功能水温空气调节器,具有夏季降温、冬季升温双重稳定温度的作用,实验证明这种调节器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在菌种发育的7-8月间,可以使培养室的温度保持在13-25℃;而在低温季节进行升温操作时,只需要少量的煤、柴等燃料。

4.2 下田覆土技术的运用

为防止菌棒底部出现生菇情况,在下田之前要查看天气,要求在温度较高的晴朗白天下田,尽量避开早晚的低温,下田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的晴好天气;若天气预报下田后几天有阴雨天气,则不要下田,防止菌棒立即长菇。

4.3 菌袋转色

按常规生产程序进行菌种生产以及菌袋生产,待其全部完成发菌后,可以将菌袋以四边形形制逐层码高,并覆盖塑料塑膜、草席等使其升温,但注意通过调节草席的多少和塑料薄膜的覆盖与否以及夜间的揭盖,来促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丝倒伏以及增加菌袋的温差,促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转色完成。

5 反季节香菇栽培出现的问题与预防措施

5.1 香菇的灯罩形菌盖有时表现出尖头的灯罩形状,明显薄或者又小又薄

此类菌盖即使采用延长生长时间也无法长大,并且在食用时不会表现出鲜香菇所应有的香味。这是由于基料营养不足,或者生长的温度偏高所引起的。出现这种状况的一般是没有转色或者转色不完全的菌袋,补救措施是一定要调控外部条件,促使菌袋尽快转色。可在浸泡菌袋时适当延长时间或补充营养剂,另外也可采取人工“叶面施肥”的办法,如喷洒食用菌专用的营养精素;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则应采取有效地降温措施,如夜间通风,人工制冷等,会收到较好效果。

5.2 香菇的茵盖不周正

具体表现出菌盖歪七扭八,或长短不一,或三角四方等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香菇在幼蕾阶段没有及时切开菌袋,致其菌盖在生长过程中直接顶在菌袋上导致挤压变形,或者所产生菇蕾比较多,没有及时对菇蕾进行梳理处理,等到其长到一定阶段,菌盖分化后挤在一起,致使其变形,无法再重新圆整。预防措施:及时割破菌袋,并对菇蕾及时梳理处理,一般只选留2-3个幼蕾,不要保留过多。

5.3 香菇的茵柄从裂缝中长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菌袋含水率过低,导致培养基开裂,形成条状裂口,而子体可以在裂口内长出,有的在没有完全钻出来的情况下就出现菌盖,菌盖在裂口内逐步生长,导致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商品价值。预防措施:一定要坚持进行菌袋浸泡处理,不使培养基形成裂口。

5.4 香菇的茵柄扭曲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菇棚空气湿度偏低,受光照较强或光线角度变换过于频繁。预防措施:菇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并保持较稳定的光照。

5.5 香菇的茵柄空心

主要表现有菌柄细长、空心,从而引起菌盖偏小,主要原因是培养基料含水率不足以及菇棚湿度达不到要求等原因所致。预防措施:每次采收后,即应对培养基进行泡袋处理,一般浸泡23-25h即可,使基料恢复原状,并保持菇棚空气湿度在85%或者更高水平。

5.6 香菇的茵盖波浪形

相关期刊更多

食用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中国食用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食用菌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