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范文第1篇

【摘要】目前,临床上抗HBV药物主要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药物为主,此外,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治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抗HBV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应用情况做一综述,以便明确其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发。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近年发现,IFN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 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1 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 是一种嘧啶核苷类抗病毒药,作为酶底物dCTP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及DNA多聚酶,终止病毒DNA链延长,故可使HBV-DNA很快减少。清除HBe和促进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减少血液和肝脏内的病毒载量。

2.2 阿德福韦(adefovir,ADV) 是为无环腺嘌呤核苷单磷酸,可绕过第一步磷酸化,后者常常是核苷类药物在细胞内转化的关键步骤并影响药效。

其他 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已经批准上市,其他一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克拉夫定(clevudine)Ⅰ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正在Ⅲ期临床研究中。

3 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

抗病毒药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抗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

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我国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其中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HBV感染后发病多呈隐匿性,持续 HBV感染会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死亡率很高。HBV引起肝细胞损伤及肝组织炎症、坏死,要阻断肝炎病毒引起肝脏病变的进行和慢性化,必须清除体内的肝炎病毒,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治疗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干扰素、免疫调节剂及各类中草药等。本文将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及其近年的治疗进展情况进行概述。

1 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是一类高效的抗病毒药物,迄今大多数有效抗病毒药物都属于核苷类。由于其抗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可以口服,使用方便,化学结构简单,并可人工合成等优点,成为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近年来,用于抗病毒的新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拉咪呋啶(Lamivudine)、泛昔洛韦(Famciclovir)、阿糖腺普(Vidarabine)、洛布卡韦(Lobucavir)、利巴韦林(Ribavirin)、无环鸟普(阿昔洛昔Acyclovir)、丙氧鸟昔(更昔洛韦Ganciclovir)等。阿德福韦酯(ADV)作为近年新合成的腺嘌呤类核苷类似物,具有抗逆转录病毒、嗜肝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广谱抗病毒作用,成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冶疗的新宠。其中阿德福韦双酯(adefovirdipivoxil)是ADV的口服制剂,口服后可在体内迅速水解为ADV,ADV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为92磷酸甲氧基乙基腺嘌呤(PMEA),这种代谢产物是其抗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

新的核苷类似物有以下共同特点:①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与核昔酸竞争性掺入病毒的DNA链,终止DNA链的合成,因此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②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③可以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学病变;④不良反应少而轻;⑤可以口服,使用方便。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是肯定的,其抑制病毒作用强、副反应轻、使用方便及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患者是其优势,然而其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亦有不足之处:①短期治疗,停药后复发率高;②长期治疗可发生病毒变异,病毒变异率随着疗程延长而升高,病毒变异可引起耐药,使HBV DNA可以重新出现及升高、ATL重新出现异常,引起病情的恶化。这也使临床医生在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时倍感困惑。

2 干扰素

干扰素(INF)是人体受各种诱导物刺激而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INF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生构型变化,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向细胞核内传递信息,使细胞的INF激活基因(SIGs)被激活,产生抗病毒蛋白和免疫调节因子,具有抗病毒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双重作用。IFN有α、β、γ3种,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活性。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主要是IFNα。IFN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治疗病毒性肝炎有效的药物。IFNα主要有四大生物学作用: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免疫调节和抗肝纤维化作用。IFNα的作用机制包括两条途径:直接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其直接抗病毒作用是抑制HBV的复制,主要作用靶位点是HBVDNA。同时还可以抑制病毒蛋白的表达,表现为HBV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均可能转阴。另外,IFNα还通过免疫调节机制,调节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以协助抗病毒效应。

IFNα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肯定,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不失为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之一。但其半衰期短等缺点也严重束缚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开发出的长效干扰素,如聚乙二醇干扰素、白蛋白融合干扰素及干扰素脂质体等,因消除缓慢、使用方便、疗效稳定,其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有逐渐取代普通干扰素的趋势,开发出长效、高效的干扰素也越来越成为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另鉴于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治疗后均易复发,临床可考虑联合用药。

3 免疫调节剂

许多临床现象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展和后果,主要取决于宿主的免疫应答,故应用一些免疫调节剂,是另类清除HBV的方法。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非特异免疫调节剂有胸腺肽、胸腺肽1、白细胞介素2和12及左旋咪唑涂布剂等,它们对提高抗HBV的免疫功能虽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有限,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的研究多放在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因其能提高对HBV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以特异性识别、清除HBV。正在研究的有前S或S肽疫苗、免疫复合物疫苗、DNA疫苗等。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方法,将含编码外源蛋白基因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动物组织,外源基因于体内细胞表达后,表达产物被机体细胞提呈,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剂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不仅效果良好,而且具有以下优点:①副作用极少;②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嗜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无禁忌证;③获得的病毒学应答具有持续性,不易反弹;④停药后仍具有延迟的抗病毒效应;⑤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可提高应答率。

4 中药治疗

目前因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株的出现,故对中草药及其提取成分的抗HBV作用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在中药中已发现了许多具有抗HBV的单味中药或复方药物。但目前中医药在抗HBV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与乙型肝炎本身发病机制复杂及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各种因素有关,因此如何研发新型高效的抗HBV中药是当前研究的难题。

5 药物联合治疗

目前抗HBV 单药治疗的现状是:①病毒学应答未达到理想状态,即使最强效的抗病毒药物,也不能完全实现HBV DNA 阴转,HBeAg 阴性者,停药后复发率高;②血清学应答率低,HBeAg 血清转换率低,持续转换率低,HBsAg 血清转阴率很低,转换率低;③耐药现象是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2009 年欧洲肝脏病学会(EASL)乙肝指南对联合用药的阐述有:① 对于初治患者的联合:已有充分证据说明具有高耐药风险的患者(如基线 HBV DNA 水平高);发生耐药,可能危及生命者(如肝硬化)必须进行初始联合治疗,而初始联合用于一般患者的疗效优势,尚须进一步积累证据;②耐药患者:对于耐药患者,加用一种无交叉耐药位点的药物联合治疗是惟一有效的策略。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是抗感染领域常用的策略之一,联合用药的目的是获得疗效的叠加或协同作用,减少或延迟耐药的出现,但联合治疗的更多益处和前景还需要较多资料来证实。

总之,乙型病毒性肝炎最终的治疗目标是将 HBV从体内彻底清除。针对抗乙肝病毒治疗现状,目前已形成共识,对有适应证者,抗病毒治疗是首要原则,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目前抗HBV药物有效,但非特效,无论是干扰素类还是核苷类似物都对部分患者有效,都有适合的患者群,没有一种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是所有患者通用的。另外,抗病毒药物需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和患者的依从性等问题都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注意。

参 考 文 献

[1] StraderDB,Wright T,ThomasDL,et al.AASLD practice guideline:diagnosis,management,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Hepatology,2004,39(4):11471171.

[2] 袁雯霞,黄建荣.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4.

[3] 康传贞,张翠.长效干拢素α的抗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184186.

[4] 陈耀凯.胸腺素α1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4):284287.

[5] van ZonneveldM,Honkoop P,HansenB E,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alphainterferon treatment of patien 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Hepatology,2004,39(3):804810.

抗病毒药物范文第3篇

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可用于治疗儿童乙肝,用它治疗乙肝的疗程相对较短。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患者一旦获得应答,维持疗效的时间较长,病情复发的几率较小。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3种。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均可口服),适用范围非常广。除了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外,核苷类似物还可以治疗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那么,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乙肝患者应如何选用抗病毒药物呢?

一、应首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抗病毒效果均较好,而且适合长期使用。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和用药疗程结束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现象较少。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的疗效。一般来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的用药疗程比其他抗病毒药相对短一些,约为6个月至1年。该药适合年龄较小(如儿童、青少年等)和准备结婚生育的乙肝患者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和出现黄疸的乙肝患者不能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进行治疗。乙肝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会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不良反应。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的价格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的推广使用。

2.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疗效。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主要用于治疗成年人的乙肝,暂时不用于治疗儿童乙肝。这两种药物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乙肝患者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这两种药物抑制病毒的速度也较快,尤其在促使乙肝病毒DNA转阴方面疗效显著。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DNA转阴的几率可以达到60%以上。但是,该病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与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较为困难,在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与e抗体血清学转换的几率只有20%左右。乙肝患者若使用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要在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与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后才能停药,因此疗程必然会相当的漫长。对于乙肝病毒e抗原呈阴性的乙肝患者来说,则必须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后才能停药。极少数乙肝患者在使用阿德福韦酯时会出现肾功能损害,此时必须换用其他抗病毒药进行治疗。

从用药期间出现病毒变异耐药的情况来看,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要优于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乙肝患者在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后,出现病毒变异耐药的几率为3%左右。在使用恩替卡韦治疗2年后,出现病毒变异耐药的几率小于1%。

二、应次选普通干扰素α、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进行治疗

1.普通干扰素α的疗效。普通干扰素α的疗效不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在治疗亚裔乙肝患者时疗效更差。亚裔乙肝患者使用普通干扰素α进行治疗的有效应答率只有20%左右,而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的有效应答率为50%左右。

抗病毒药物范文第4篇

1.普通干扰素α-2b:普通干扰素α-2b被应用于临床的时间最长,已经超过了10年。该药对于非亚裔乙肝患者的疗效较好。此类患者在使用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半年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转阴率约为40%,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率约为18%。

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是目前国内外都比较认可的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乙肝患者在服用此药后,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转阴率约为60%。在使用此药一年后,大约有50%的乙肝患者可出现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但是,用干扰素(普通干扰素α-2b或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治疗亚裔人种中的乙肝患者时,其疗效远不如治疗非亚裔人种中乙肝患者的效果好。这是因为亚裔人种的乙肝患者多数是由围产期母婴垂存在,但肝功能趋于正常,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载量较高。最近的随访研究证实,此类患者在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后,即使出现了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仍有91%的患者在其血清中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测到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其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仍较高。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乙肝的疗程约为6~12个月。不过,此药的费用较为昂贵,难以普遍推广使用。

3.拉米夫定:拉米夫定在我国的使用时间已超过了7年, 累计治疗病例数已超过10万人次。此药抑制乙肝病毒的速度较快。80%以上的乙肝患者在使用此药2个月内即可使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载量明显下降;在使用此药12个月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转阴率可达到60%左右。但是乙肝患者在服用此药进行治疗时,发生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比较困难,一年内的转换率只有39%。乙肝患者在长期服用拉米夫定后,还可能引起病毒变异而发生耐药现象。这会导致抗病毒治疗的失败,使病情恶化。据调查,在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中,发生病毒变异的人数以每年15%~25%的速度持续递增。因此,在美国最新修订的乙肝治疗规范中,拉米夫定已经退出了一线药物的行列。该规范建议,乙肝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其理由是,患者在长期使用这两种药物时不易发生病毒变异,疗效也较为持久。

4.恩替卡韦: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的速度最快,早期应答率可高达90%以上。大多数乙肝患者在使用此药进行治疗后都可获得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阴的效果。据调查,乙肝患者在使用此药的前两年内不会发生病毒变异现象;在使用此药3年后仅有约2%的患者会发生病毒变异。而且从抑制病毒的速度和效力上看,恩替卡韦的疗效也最佳。但是,此药正式上市的时间较短,其长期效应尚难以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在已经使用此药进行治疗的乙肝患者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转阴率相当高,但是发生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则比较困难。这就说明,乙肝患者需长期、持续地服用此药。但是恩替卡韦的价格较高,许多患者无能力长期使用此药。

抗病毒药物范文第5篇

精神药物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而精神病治疗药分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和抗焦虑药等几大类。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或强安定剂、抗精神病药物中毒往往与用药剂量偏大有关,但也可发生于一般治疗剂量时。其临床表现:早期呈嗜睡状态,表情淡漠、缄默少动或兴奋不安、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血压轻度下降、尿潴留、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增高等;有的可有急性锥体外系反应,如静坐不能、动眼危象和角弓反张等。严重中毒时,呈昏迷状态,腱反射消失、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达40℃,大汗淋漓、脱水、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有的可有癫痫发作,呼吸抑制,体温降低、血压持续下降、四肢远端冰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尿量减少,进一步可有肾衰、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和肝功能损害而导致死亡。通过近几年对多例中毒患者的抢救及护理,针对不同病人病情特征,对症处理,加强对此类病人的护理,提出几点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以及应用抗精神药物治疗中如何做好护理。

1 急救原则

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防止毒物继续吸收,排毒解毒,对症处理,维持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

2 急救及护理措施

(1)应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室,设专人护理,加强基础护理。立即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遵医嘱给予洗胃、吸附与导泻。(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意识障碍的程度,针对不同症状对症处置,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3)遵医嘱给予利尿、解毒保肝药物静脉滴注,必然时给予留置导尿。(4)低血压的处理: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仍未回升,可给予升压药,禁用盐酸肾上腺素。(5)中毒引起的高热应用一般的解热药多不见效,应给予物理降温,体温在36℃以下时应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时防烫伤,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和清洁,定时翻身,防褥疮发生。(6)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随时吸痰,间歇或持续吸氧,做好二便护理,预防并发症。(7)意识不清病人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能量代谢平衡,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昏迷病人给予抗感染治疗,可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素以控制或预防感染。(8)若有兴奋不安躁动者,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防止跌伤、坠床等意外发生。(9)因抗精神病药物可降低大脑皮质抽搐阈值,故易发生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癫痫发作,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发作先兆,尽早采取防范措施,为防止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癫痫发作造成骨折、窒息或舌咬伤。发作时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原处平卧,松解衣领和裤带,迅速将牙垫或压舌板放入口腔内上下臼齿之间,并用手托起下颌,在胸背部及腰部各置一薄枕,适度保护四肢关节,给氧,随时吸痰。遵医嘱肌注或静滴安定,密切观察详细记录抽搐发作的频度、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注意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及意识的变化,保护肢体,防损伤,做好基础护理,加强皮肤、口腔、二便护理,及时作特别护理记录,落实各项安全护理、躯体生活护理。同时保护好静脉通道,以利抢救,做好各种记录,认真交接病情。(10)在中毒症状缓解后,仍需密切观察48~72h,以防再次发生虚脱和昏迷,嘱病人多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床,防止血压下降发生虚脱。

3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护理

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较多,且有些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较接近,作为护士必须了解药物的性能,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应急处理的能力,坚持执行服药制度,并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3.1 认真执行服药制度,确保治疗效果 精神病人由于自知力缺失,不承认有病而拒绝服药,或由于诸多原因对服药持消极态度,出现拒药、藏药等行为。故服药时应做好三查八对:三查,取药时查、摆药时查、放回药时查;八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病人面貌。做好拒药病人的说服解释工作,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手、口、杯,防止病人藏药,影响治疗或发生意外,注意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及时交班并报告医生处理。

3.2 掌握药物治疗相关知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士应掌握常用药物的开始剂量、增加幅度、治疗剂量、中毒剂量等有关知识;必须熟悉药物的基本知识及其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认真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3.3 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

3.3.1 做好饮食护理 对兴奋和抑郁病人,应督促进食,保证营养摄入。吞咽困难是常见的副反应,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

3.3.2 做好二便护理 便秘和尿潴留也是常见的副反应,应鼓励病人多活动,多饮水,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养成定期排便习惯,或给予缓泻剂;尿潴留时,应采取各种方式,诱导病人主动排尿,必要时给予导尿,并做解释以消除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

3.3.3 做好皮肤护理 部分病人服药后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样、荨麻疹样、湿疹样病灶,皮色素沉着,多发于春末夏初季节,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头发、手、脚、面部的清洁,卧床病人应勤换内衣,床铺平整,定时更换,严防褥疮发生。

3.3.4 协助病人料理好个人卫生 恶性症候群、锥体外系反应者,大多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应协助病人料理好个人卫生,防止跌伤、坠床等意外发生。

相关期刊更多

结核病健康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