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四数学

初四数学

初四数学

初四数学范文第1篇

一、预习关

预习好比打仗前的侦察,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打胜仗。预习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一边预习,一边做好记号。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这样,当老师讲课时,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集中注意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听课关

初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知识深度加深不适应,很容易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听课时既要专心听课,又要注意方法。不能囿于老师讲你就听,老师写你就抄,老师停你就停的传统听课方法,而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角边角定理”时,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角边角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通过自主探究,从而证明“角角边定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时,要通过整式乘法运算,推导出上述公式。这样才能做到理解掌握。在学习例题时,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授,而要主动思考,问自己,问老师,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堂课结束后,自己要能小结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掌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听课,才能提高听课效率。

三、练习关

只听不练,就会理论脱离实际,所学知识就得不到巩固与应用。练习时,要独立思考,不懂就问,但不可抄。课内练习,争取课内完成;课外练习,有选择性地完成。一看就会的可不做,一看不会的一定要做,有的可只写出简要的步骤,有的则要写好每一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做练习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第一,从问题入手,不同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例: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AC,DB=DC,DEAB,DFAC,垂足为E,F,求证:DE=DF

方法一:从所学的新知识出发,连接AD,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AD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再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得DE=DF

方法二:从所熟悉的三角形全等出发,证明BDE≌CDF

方法三:从三角形等积出发,证明

,

证得DE=DF

第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利用线段图,可轻松解答一次函数应用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P60 C组第2题:某城市一种出租车,当行驶路程小于3千米时,车费都为10元。大于或等于3千米但小于15千米时,超过3千米的那部分路程,每千米收费1.6元。大于或等于15千米时,超过15千米的那部分每千米收费2.4元。乘客为了估算应付车费,需要一个较简单的计算公式。假设路途上没有停车等候,你能给出估算车费y(元)与行驶路程x(k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解答时画如下图的线段图:

容易得出:

四、复习关

初四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主体参与型 交流——互动型 辨析——应用型 多媒体教学 创新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于这一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或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探究——主体参与型”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在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一开始,教师要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提出开放性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的开始环节,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而是围绕教材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新的问题。其目标指向常常是:可做什么?该做什么?

其次,观察情境,形成问题猜想。要让学生针对教师或本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操作等。

再次,调动发散思维,研究问题。如今的初中数学题目大都是比较灵活的,有着多种解题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能力,深入研究问题,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发散性地解决问题。

最后,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学生从问题中得出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以单一思维方式解决多个不同问题。

二、“交流——互动型”教学方法

今年,观摩了我校的一堂“整式加减中的同类项”数学实验课,授课老师就较好地实施了这一模式。他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设计: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同学们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2把1角的硬币十个十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两个两个地拿出来……(二分钟后报出共8.3元)

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

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后报出共8.3元)。

老师设问,哪一位同学数得最快,并且不容易弄错?为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学生3既快又准,因为采用了分类计数。”

至此,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

三、“辨析——应用型”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可采用这种方式:问题实例——分组研究——探索分析——归纳结论。但须注意,实例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举个例子,新教材“打折销售”一课的教学设计,首先由电脑显示服装店海报,教师提出问题:

①你知道打6折是什么意思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标价、售价的概念:售价=标价×打折率。

②这家服装店老板将衣服打6折售出,果真是“跳楼价”吗?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③假如老板将一件衣服的成本价提高80%后标价,又以6折出售,出售价为216元,老板是亏了还是赚了?设成本价为x元,列方程:(1+80%)60%x=216,得x=200,结论是赚了16元,进而导出利润、利润率的概念。

④如果将上例中“若出售价为216元”改为“结果仍获利16元”,你能求出这件衣服的成本价吗?你还有其他的改编方案吗?

⑤假如你是一名老板,你将如何提高你的投资利润?假如你是一名顾客,你又最关心什么?在当今促销热中,面对抽奖、打折、大削价,你有何感想?

⑥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数学语言构建生活中打折销售的有关实际问题,与同伴交流。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交流探究。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能按照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把相应的课本、练习、习题、解答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学都是非常有利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难点;其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颜红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新课程,2011,9。

初四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有效性 策略

“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到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本文提出如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c自主探索。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三、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四、重视复习效果的优化

复习是初中阶段教学最紧张的时期,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学生的复习效果作用凸显。

1.贴近教学实际,确定复习目标.在初中复习教学中, 教师应贴近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和规范的复习目标,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明确的目标对提高复习效率意义重大。复习目标的制定建立在数学教师精准把握教学大纲的精髓,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此外,教师还应有步骤研究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以便制定出贴近学生客观实际的复习目标和方案,使学生既得到个性发展,又得到共性发展。

2、将基础知识作为复习重点.在初中数学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各种因素,,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将数学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重点。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将教材中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作为复习的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数学概念知识的内涵及外延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各种概念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快速地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

3 学生自主复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 课堂上总是让教师来讲并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学习和理解一些东西,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自主学习在学习学习过程中作用显著。在复习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是采取“一言堂和满堂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学生不仅无法积极主动的学,而今在厌恶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要想达到复习目的就必须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跳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拓展创造性和思维深度和广度,最大程度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因此,在数学复习课上,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数学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效率。

初四数学范文第4篇

1 精彩引入环节

“导学”即导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喜新厌旧是常人的心理规律,当然初中生更喜欢新鲜东西。因此,在学习中恰当的给学生提供新题型、新题材、新教具、新问题、新方法、新数学故事、游戏等新鲜东西,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前都是老师出题来考你们,今天则让你们出题来考老师好么?你们随意写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我就能马上回答出这个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各是什么。”同学们感到很新鲜,马上动手出题考老师,我一一进行了回答,并让他们进行检验。全体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快乐地求知,整节内容在热烈的气氛中学完。可见,只要有特色地“导学”。便能使处于身心发展的初中生激起兴趣,开始美好的一节课。

如情景导入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新教材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材提供的引入材料可直接使用,但也有一些用起来不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处理,开发更好的情境材料。笔者认为情境引入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承上启下,消除学生的知识陌生感,降低学习难度。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情境引入中采用不同形式,尽量使每节课的开端收到一个良好效果。情境引入的设计上我会考虑学生的现实背景和知识背景,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兴奋度。

2 数学活动环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改精神要求我们的数学学习必须以数学活动为基础,新教材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活动,数学课已不是老师讲数学,学生听的老模式了,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次活动,只是应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内容,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怎样才能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使之不成为形式,笔者体会到:数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的准备,这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

比如,在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时,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准备足够的小棒,平面图形的密铺也要让学生课前剪好所需的三角形、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图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美丽的图案。有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是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步骤,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还能节约时间,增进师生情感,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 教学反馈环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反馈知识的时间段更长、方式更多,通过看、听、问、阅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和学生一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看”,可通过观察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表情来判断其得失;“听”,听取学生的汇报、听取学生的讨论,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问”,采取随机抽问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可较好地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阅”,则是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4 教学评价环节

初四数学范文第5篇

1. 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已知: a>=0,b>=0, 且 a+b=1, 求证:(a+2) (a+2) +(b+2) (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 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1), (a+2) (a+2) +(b+2) (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 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