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霜降诗词

霜降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霜降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霜降诗词

霜降诗词范文第1篇

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碲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霜降诗词范文第2篇

其实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随着一年的霜降即将到来,你们知道为什么霜降叫霜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霜降为什么要叫霜降_霜降三候是什么,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霜降为什么叫霜降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傲骨寒霜”从哪里来?

天降寒霜,那么这“寒霜”是从何而来的呢?霜是水汽凝成的,水汽又怎样凝成霜呢?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

秋天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因为霜只能在晴天形成,所以有“浓霜猛太阳”的说法。有《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霜降三候是什么一候豺乃祭兽。“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习俗有哪些赏菊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有一种小范围的菊花会,是富贵人举办的,不必出家门的。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菊花会。

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

霜降美食

柿子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在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加之吃柿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补筋骨,因此人们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板栗

霜降吃栗子主要有两个功能。其一,板栗具有健脾养胃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开胃,气血调畅之后自然可以治疗气血亏虚。除此之外,板栗有一定的补肾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对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抵御风寒作用。

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白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是“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期间喜食萝卜。在菜肴比较丰盛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白菜萝卜汤,不但味道鲜美,还可以加速消化,养胃暖身。

鸭子

霜降要喝老鸭汤。鸭是为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中医认为鸭肉性偏凉,鸭是为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也是秋季祛燥、霜降吃啥:润肺的养生食材。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霜降的诗句有哪些1、霜降水自落,春浓花欲迷。

——姜特立《偶题·霜降水自落》

2、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苏辙《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

3、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大水》

4、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张衡《定情歌》

5、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白居易《读汉书》

6、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7、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孙蕡《下瞿塘》

8、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吴嘉纪《九日寄徐式家》

9、暴流没马不加减,霜降石出不加增。

——何梦桂《愚石歌》

10、霜降百物肃,御冬必此须。

——李复《种菜》

11、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白居易《谪居》

12、霜降明朝节,坐雨声,红闪一灯如血。

——赵熙《秋思耗》

13、雪凝霜降不肯春,花神岂类妇人仁。

——李曾伯《又用韵·雪凝霜降不肯春》

14、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15、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王禹偁《放言·贤人虽学心无闷》

16、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

17、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苏轼《梨》

18、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19、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白居易《玩止水》

20、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屈原《远游》

21、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

——苏辙《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

22、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犹暮秋。

——高明《商调·二朗神》

2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24、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文天祥《山中感兴三首·山中有流水》

25、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舒岳祥《送达善归玉塘》

26、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王鏊《壬戌九月·季秋甫强半》

27、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28、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29、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王冕《舟中杂纪·其十》

30、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

31、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苏轼《和子由蚕市》

32、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岑参《送李翥游江外》

33、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34、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晁公溯《巴江》

35、猿啼山寂寂,霜降叶纷纷。

——王恭《秋山行旅》

36、霜降稻实,千箱一轨。

——苏轼《和陶劝农六首·逸谚戏侮》

37、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东方朔《七谏》

38、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39、山色秋分后,月华霜降前。

——曾丰《辛酉中秋前后舟行自英入韶晚与全真侄传杯》

40、霜降黄花酒,山空白日眠。

霜降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 点拨

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由此可见,古诗文都是有感而发,因情而作,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注意声韵和感情的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诗歌停顿按表音节奏划分为主。四言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七言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诵读过程中要注意停顿准确,到位。文言文中个别的句子需要注意,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此句中的“也”是表示句中提顿的,故应该读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诗中的绝句、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且一押到底。诵读时要对韵脚适当重读,非韵脚读得轻点,使上下句音节和谐对应。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偶数句都押“un”韵,诵读过程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的韵味和情感。总之,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霜降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诗词佳作 地理课堂教学 妙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3-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就是高度有效的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相关诗词的穿插使用,恰恰是语言和教学法的完美结合。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诗词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充满着对地理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脍炙人口,生动形象,感情充沛,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学中适时引用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能增加地理课的人文色彩,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享受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文学欣赏等能力,而且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下面仅就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例尝试与同事们共勉。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创作的这首诗词,境界开阔,气势恢宏,哲理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铺垫。

后面的句子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副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遍”,江“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创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因被选编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学生非常熟悉,放在地理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欣赏的同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诗词的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学生更是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同学们从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位于京广铁路线上开始展开联想,想到了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注入洞庭湖,湖南省因湘江纵贯全境简称湘;联想到“橘子洲”的形成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对“洲”的理解,从“橘子洲”地名又联想到橘子是我国产量最大的亚热带水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学生不难理解是因霜所致,从而回归了“霜”的成因及其多发季节;从“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分析出了此季节湘江含沙量少;从“百舸争流”悟出湘江发达的航运,甚至于对运输货物产生猜想,同学们还进一步联想到了湘江流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联想到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联想到了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寥寥数语引发如此多的地理知识联想,无疑是地理命题的绝佳素材。最后我和同学们结合以上联想制出以下题目。

一、填空题

1. 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注入(洞庭)湖,贯(湖南)省全境,该省因此简称(湘)。省会是(长沙)市,位于(京广)铁路线上。

2. 湘江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流域内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流域内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是(红壤);产量最大的水果是(橘子)。

二、简答题

1.简要分析橘子洲的形成原因。

(橘子洲是河流携带的泥沙长期在河流中淤积形成的,是流水的堆积地貌。)

2. 简要分析湘江的水文特征。

(湘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量丰富;汛期较长;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

3. 霜为什么多发生在深秋到次年初春之间晴朗的夜晚?

霜降诗词范文第5篇

摘要 陆游《陇头水》一诗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内容单纯,语言浅显,率意造语,直吐胸臆。但在主题表现及人物刻画上,却有其匠心独运之处。诗人通过设置悬念、环境烘托、欲扬先抑及层层剥笋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爱国主题,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陆游 《陇头水》 主题表现 人物刻画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平生以报国为念,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呐喊,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陇头水》便是其中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云: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冬,时诗人已七十二岁高龄了,赋闲山阴七载。在悠长的闲居岁月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丝毫不减。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

诗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壮士夜不能寐,三更半夜爬起来,在霜凝大地的旷野里踽踽独行,想起在此虚度光阴,欲归不得,不禁泪流满腮,泣不成声。于是,“我”走来对这位壮士说了一番勉励的话:“好男儿应志在四方。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是平常的事情,怎么能够顾妻恋子,作儿女情长之态呢?”然后,这位壮士向我诉说了心中的苦闷:“屈辱求和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每年只见大车小车的金银绢帛送往胡羌,只求苟且偷安,哪管人民的死活!我夜观天象,太白星暗淡无光,可知朝廷无意于收复失地。我虽欲以死报国,可是报国无门啊。”全诗就在壮士的悲叹声中结束。

壮士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陆游始终想做一名操戈上阵的战士。在他心中,也一直燃烧着收复失地、赶走金敌的爱国信念。在陆游9300多首诗作中,吟咏壮士的多达四十余首,如“登临壮士兴怀地,忠义孤臣许国心”,“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字里行间始终激荡着一股滚烫的爱国之情,展现出了一位虽备受挫折但爱国之心至死不渝的志士形象。

而诗中的“我”则是诗人形象的另一半。在诗人的思想深处存在着无法排解的矛盾:一方面,诗人坚决主张抗敌御侮,为国雪耻,不管受到多少打击,他的“恢复神州”的爱国信念却始终坚定不移,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在他的诗作中常有表现,“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异梦》)。后人评价他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清赵翼语),可见其爱国热情的强烈和执着。另一方面,南宋小朝廷卖国求和的投降政策已成定局,诗人抗金复国的抱负以及个人的功名事业,都长久得不到伸展,理想变成了梦想、幻想。这不能不使诗人感到无比的悲愤和痛心。这个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解决,于是诗人只好将它寄托于梦境或幻想之中,通过这种非现实的境界,来表达自己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

全诗紧紧围绕着“报国欲死无战场”这一中心题旨来展开。为使行文有波澜、有起伏,诗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误会手法,先抑后扬,逐层推进。首四句为一层,写戍边壮士难以排遣的乡愁,是一抑。首句“陇头十月天雨霜”即突出边地早寒,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哀伤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点明所写对象的身份是戍边将士:“壮士夜挽绿沉枪。”诗人以一个“夜”字,既隐约地表达了壮士终夜难眠、抚枪兴叹之意,又为下文抒写乡愁作了铺垫。三、四两句写战士的乡愁。古乐府《横吹曲・陇头流水歌》有“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之句,《陇头歌辞》也有“陇头流水,呜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的内容,都写征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由此而导发的愁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即化用此意,显见思乡之切。

“我语壮士”四句为一层,写“我”以长者的口吻勉励壮士以天下为志,为国家立功,鼓励他从哀伤中解脱出来,又一抑。诗人抓住壮士正值立志之年的年龄特征,有意指出,好男儿应志在四方,不应割舍不断故乡之恋、家人之思。为了加强说服力,更有效地激发壮士的爱国热情,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从正反两面加以劝勉:先用马革裹尸的英雄壮举从正面鼓励这位士兵,以豪语激奋将士。“裹尸马革”典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用“马革裹尸”这一成语形容英勇作战、献身国家的意思。接着再以困守闺阁、足不出户的妇女作比,从反面进行戒勉:男子汉大丈夫,本不应作女子态,留恋家庭小天地。“妇女不下堂”,典出《春秋》襄公三十年《谷梁传》:“妇女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岂若”意即“怎么可以像……那样呢”,语气中带有明显责怪的意思。

“生逢”四句为第三层,写战士对劝慰者的回答:乡愁固是难禁,但最可悲伤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金银布帛每年数以万计的送到金人那里以求苟安,国势日衰,身为战士却不能为国出力,报国无门,怎不令人气愤和悲伤!全诗至此戛然而止,“我”还能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对方呢?留给读者的只是一片无言的沉默,在这沉默中又分明回响着作者与戍边壮士的愤恨共鸣。

“和亲”指与敌人议和,结为姻亲。《史记・匈奴传》:“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这里指南宋朝廷先后两次与金人签订的屈辱和约。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小朝廷与女真贵族达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缴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隆兴二年(1164),宋金又订立了“隆兴和议”,议定金、宋之间是叔侄之国。诗中“和亲”、“岁辇”即指此而言。“岁辇金絮输胡羌”,是说每年要用车子装了无以数计的金银丝帛,送到金人那里苟求偏安。句中“辇”原指用人拉的车,秦汉以后专指皇帝用的车。这里作动词用,指用车载运。“金絮”指金银布匹。“胡羌”指胡人,羌人,都是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金人。

这里,诗人通过将士之口,表达自己对南宋投降派屈膝辱国、耻事敌虏行为的痛心疾首之情。“夜视太白”两句,又从上两句中化出,是上两句内容导出的结果。“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是“上公大将军之象”,主杀伐。故诗中多以此比喻兵戎之事。李白《胡无人》即有“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之说。“夜视”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金星的光芒收敛,象征朝廷苟安半壁江山,无意收复失地,一统天下,以致有志之士无舍身报国的机会。

这末四句绾结全文,点明题旨。它既是紧承中间四句而来,回答劝慰者的误解,又同开头四句遥相呼应,揭示了壮士之所以抚枪难眠,悲戚忧伤的原因。原来前线战士“三更起坐泪数行”,绝不仅仅是思乡之泪,更重要的,是因为报国无门,一年年过去,老死疆场,徒劳无功,叫人怎能不悲伤!

就全诗来看,首尾四句都是实写,中间四句是虚写;写报国无战场是实,是本旨,语劝慰之意是虚,是引言,只是为了引出“报国无战场”的感慨。所以,就整首诗看,诗中感情的抒写是逐层深入的,诗中的内在联系是极为紧密的。

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首诗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前线战士的哀伤,而是反映了全国广大人民对朝廷妥协投降政策的不满和批判,表现了一切爱国仁人志士的无限悲愤。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但他始终不能忘怀恢复中原的大业。“报国欲死无战场”,也就深刻反映了诗人这种强烈的舍身报国的热切愿望和深沉的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主题的完美表达,有赖于诗中壮士形象的成功塑造。作者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匠心独运,将一个舍身报国的爱国者形象凸显于读者的面前。诗人首先运用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手法,简笔勾勒出壮士所生活的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以及陇水呜咽、角声四起、肃杀萧条的边塞氛围。“陇头”,即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此处系特指壮士所处的边防前线。“雨”在句中作动词用,“雨霜”即降霜,点出了天气的苦寒;“十月”则表明寒流来临之早。此时的南方正是天高气爽,冷暖适宜的金秋季节,可在这西北边陲,寒冷却过早地降临了。这就抓住了北方气候的特点,点染环境气氛,为下文人物登场作铺垫。诗中虽没有一字涉及到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而其痛苦艰辛之状,已尽在不言之中。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勾勒点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有“层层剥笋”之妙。先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因为是在晚上,看不真切,只看见一个大概轮廓,所以不作细致的刻画,而只突出一个基本特征:带枪。表明身份:是一位在边地打仗的士兵。一个“挽”枪的动作神态,又写出了士兵形象的“这一个”。他既不是昂首肃立,高度警惕的哨兵;也不是运筹帷幄,决胜疆场的将军,而只是一个思想上极度苦闷,精神颓废不振的守边战士。

接下来再写人物的内心苦闷。作者以追叙的笔法,揭示人物思想情绪的转变过程。先是“闻”,因为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所以陇头流水的哗哗声就格外刺耳,这就自然引起了“壮士”的怀乡思归之情。接着是“思”,思归而不得归。不仅如此,现在功未成,名未就,在此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日月逝于上,形体衰于下;国耻未雪,失地未复,虽有为国捐躯之志,却无杀敌报国的机会。

由己而家,由家而国,家国之恨,身世之感,芳草之思,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积越厚,终于使得这位壮士难以自恃,无法入睡,就只好起来,接着写“起”。夜深人静之时,这位壮士轻轻地披霜起坐,独自抚枪兴叹。一个“夜”字,隐约地表达了壮士终夜难眠的苦况。最后写“哭”,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眼前这位壮士三更起坐,泪流成行,可见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难以排解的伤心事。这就自然过渡到下文的主客对答。诗人以外写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腻深刻,真切感人。

再次,诗中悬念的运用也很成功。开头四句作者先用浓墨重彩之笔,渲染出边地浓浓的乡情,这就给读者和“我”留下一个错觉,即壮士抛洒热泪似乎是因“思故乡”而起。接着即引出第二层“我”对壮士这种儿女情长行为的批评,不像志在四方的堂堂男儿。显然,“我”认为这是壮士“泪数行”的原因。其实,这是“我”故作误解。第三层通过壮士的回答,解开了悬念,原来壮士洒泪是因为“报国欲死无战场”,说明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诗意的展开,一波三折,别具一格。

用韵方面,本诗采用的是颇有民歌风味的一韵到底,句句押韵。这种每句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这种格式写不好容易使声韵密集,结构板滞,但陆游采取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既保存了乐府的“古直悲凉之气”(《唐宋诗醇》),使人感受到诗人犹如江河奔涌,澎湃倾泻而出的感情,又具有灵活折宕之势。

最后,文章以对话作结,一方面是作者有意借“壮士”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完整。另外,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情节,揭示本质,明显地是采用了古代民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它不仅使诗形成了自然的过渡,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矛盾通过人物对话逐层表现出来,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议论,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宋)陆游,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 向彤:《陆游诗词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王树溥:《陆游诗作中自我形象的塑造》,《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相关期刊更多

青年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福建省委

现代妇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