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力平衡课件

二力平衡课件

二力平衡课件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第2篇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习,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平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平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平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习题三。2,练习册

8,板书设计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FeCL3+3KSCN===Fe(SCN)3+3,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KCLFe3++3SCN-===Fe(SCN)3

1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是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都使化学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弹性力学;教学实践;结构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45-03

引言

《弹性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上,主要学习非杆状结构如板、壳及实体结构由于受外力作用、边界约束或温度改变发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弹性力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等数学》理论基础,具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弹性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数学推证和力学计算分析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一、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感觉是,弹性力学理论抽象,都是数学公式与物理量符号,课程不如以前学习三大力学课程那样具体、实在,觉得弹性力学像数学。第二,理论学习中,感觉不出是在解决某个力学问题或结构的力学求解,学习动力缺乏。第三,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于学生数学知识的遗忘、欠缺,不能清晰理解《弹性力学》课程内容的力学本质,造成学不懂《弹性力学》,教学效果差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弹性力学》课程后,觉得《弹性力学》课程学习难度大,只是对圣维南原理及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留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很多学生也只是表面上有所记忆,能按部就班的对习题进行求解计算,能够在理论上透彻理解具体含义的学生往往很少。除这些典型的内容外,学生对《弹性力学》其他部分章节的内容,大都没有印象,体会不到课程理论学习的重点。

伴随近年的高校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调整,《弹性力学》课程的课时减少和内容精简已经是普遍现象。在《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上,无论教学计划学时是30~35学时或40~60学时,《弹性力学》课程体系大致相同,只是在一些章节内容的细节上、深浅上有所不同。不管学时多和学时少,平面问题的理论知识部分都是必须讲授的内容。

本文根据自身教学中的经验体会,以《弹性力学》课程平面问题为例,介绍在《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结构力学》力法、位移法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进行《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理论讲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问题基本理论原理,掌握基本方程的物理本质,进而轻松学习《弹性力学》课程知识内容,提高《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弹性力学》理论体系介绍

(一) 弹性力学问题描述

一个弹性力学问题,就是已知弹性体的形状和大小,已知物体的弹性常数和所受体力、边界上的约束或面力情况,求应力分量、形变分量和位移分量。其研究的方法是:在弹性体区域内任取一个微元体,分别建立三套方程,既根据微分体的平衡条件建立平衡微分方程;根据微分线段上形变和位移的几何条件建立几何方程;根据应力与形变间的物理关系建立物理方程。加上边界上的边界条件,通过进行数学的边值求解,解决所求的力学问题。

(二)平面问题的理论体系

徐芝纶编写的《弹性力学简明教程》中,第二章为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两种平面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推导出平面问题的三套基本方程,并介绍了一点的应力状态,和两种边界条件的含义及数学表达,为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做好最基本的理论准备。学生在学习建立这些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的表达上,基本没什么障碍,大都能轻松学习并理解方程式的含义。

得到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的描述后,理论体系接着介绍求解平面问题的两种基本解法,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和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讲解这个部分的内容时,学生会感觉不太理解。实际上,按位移求解或按应力求解弹性力学问题,都类似于结构力学的超静定问题求解。以平面问题为例,平衡微分方程只有两个,包含的应力分量却是三个,所以,只依靠平衡微分方程是不能求解的,还必须考虑几何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的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其思路和原理类同结构力学的力法。若以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既按位移求解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单从几何方程只能得到两个位移分量和三个形变分量的关系,当位移分量确定时,形变分量可以唯一确定,反之则不行,所以还必须联立物理方程和平衡微分方程,由三套方程求出八个物理量,其过程则类似于结构力学的位移法。

在教学中,采用结合结构力学中已经学习的位移法和力法,进行《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方程和轻松学习有很大帮助。下面以教材[1]中的按位移求解平面为题为例,介绍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的具体情况。

三、《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的教学实践

(一)教材内容安排

按位移求解就是以位移分量为基本未知函数,从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应力分量和形变分量,导出只含位移分量的方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求出位移分量后,再求出形变分量和应力分量的方法。

(二)基本求解方程的推导

几何方程

?着■=■,?着■=■,?酌■=■+■(1)

将(1)代入用形变分量表示应力分量的物理方程(2)中

?滓■=■(?着■+?滋?着■)

?滓■=■(?着■+?滋?着■)(2)

?子■=■?酌■

得用位移分量表示的应力分量

?滓■=■■+?滋■

?滓■=■■+?滋■(3)

?子■=■■+■

将(3)代入平衡微分方程(4)

■+■+fx=0

(4)

■+■+fy=0

■■+■■+■■+f■=0

(5)

■■+■■+■■+f■=0

另外,应力边条和位移边条表示为

■l■+?滋■+m■■+■■=■■■

(在S?滓上)(6)

■m■+?滋■+l■■+?滋■■=■■■

(u)=■,(v)=■(在Su上)(7)

式(5)即是平面应力问题按位移求解的基本方程。因其为偏微分方程,所以求解还需要联立边界条件既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构成平面应力问题按位移求解的方程组。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方程本身的推导及边界条件按位移分量的表达上基本没什么困难。这个时候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往往被这些方程的形式牵引,重点是去感觉这些方程是数学方程,却忽略了对方程所表示物理含义,或者说减弱了它所表示的力学含义的关注度。

(三)解决办法

参照教学中的经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时,先根据弹性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公式的推导,在得出方程式(5)和边界条件后,结合学生已学的《结构力》学概念,对照《结构力学》接着,在经过复习回忆对比结构力学的已有知识概念后,位移法求解的概念和基本方程,讲解基本方程(5)的本质。目的是在结尾时刻,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力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上。主要细节安排如下:

首先,进行方程(5)的推导。

其次,复习《结构力学》中位移法典型方程:

r11z1+…+rlizi+…+rlnzn+R1p=0

r21z1+…+r2izi+…+r2nzn+R2p=0(8)

rn1z1+…+rnizi+…+rnnzn+Rnp=0

方程(8)是考虑了几何条件、物理条件和力平衡条件,得出的用结点的位移基本未知量所表示的静力平衡条件,与之对比,强调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的基本方程(5)和结构力学推导位移法典型方程(8)过程一样,都用到了几何方程(对应于几何条件),物理方程(对应于物理条件)和平衡微分方程(对应力平衡条件),所以方程(5)的本质也是用位移表示的力平衡方程。

根据学生理解情况和课时安排情况,此时最好进一步讲透各自对应方面的含义或者说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即《结构力学》位移法中的几何条件,体现在分析结构的变形情况后,得到求解结构所需的独立的结点变形位移基本未知量,它和弹性力学中根据微分线段的形变和位移条件,建立几何方程是同样的考虑;《结构力学》位移法考虑的物理条件,实际体现在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上,也就是考虑了内力和变形位移间的对应关系,它和《弹性力学》中根据应力与形变间的物理关系建立物理方程是同样的含义;《结构力学》中的力平衡条件,体现在分析附加刚臂(有结点角位移)或附加支座链杆处(有结点线位移)的受力平衡后,得出附加反力矩或附加反力应等于零,它和《弹性力学》中的平衡微分方程是同样考虑。

《结构力学》力法,根据满足三方面条件的典型方程求出基本未知量,即独立的结点位移后,便可由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各杆的杆端内力,再根据单位荷载法可求结构中任意截面的位移。这和《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从基本方程(5)中求出位移分量,就可根据几何方程(1)求出形变分量,再根据物理方程(2)求出应力分量的思路过程完全相同。只不过弹性力学中各物理量都是位置坐标X、Y的函数表达式,结构力学中的物理量却是某一具体截面处的物理量数值。

然后,再次回到弹性力学的课程任务,接着复习、回忆、对比讲解知识概念后,总结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就是使位移分量在区域内满足基本微分方程式(5),并在边界上满足位移边界条件(7)或应力边界条件(6)。求出位移分量后,用几何方程(1)求得形变分量,再用式(2)求得应力分量[1]。

最后,安排一个实例进行具体问题的求解,体会上面总结段落的实现过程,达到消化所学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对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基本方程的理解和感受大有转变,特别在最后的实例讲解后,学生能很好地领悟所学方程的力学本质和力学功能,消除了以前很多学生的错误感觉,学弹性力学基本就是在学数学。这样,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落脚点回到对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上,理解弹性力学中出现的数学方程及解析过程,都只不过是在借助数学知识工具进行力学问题求解的需要。

经过这种教学安排,结合已有的结构力学知识理论,对比进行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弹性力学知识理论,理解方程式的力学含义,以及读透课本中的文字结论(如上面的结论段[1]),减少学习弹性力学理论的抽象感等方面,帮助很大。同理,将这种教学方法实施在弹性力学课程其他章节内容中,对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弹性力学课程理论,不偏离力学的教学主线,提高弹性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廉锟.结构力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京红,等.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4]王雁然.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5,(6).

[5]原方,吴洁.研究生弹性力学教学方法及问题探讨[J].力学与实践,2005,(2).

Accomplis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lastic Mechanics Combine with Structural Mechanics

HE Lin,ZENG Fan-xia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主副科教师 均衡度

袁贵仁于2009年11月强调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2010年7月13日)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是关键。广泛开展的各种均衡评估活动,都离不开对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的评价。目前教育资源的均衡度评估通常包括区域、城乡、群体等的均衡发展的评估。但现行的评估体系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憾,那就是对农村初中学科师资均衡度关注不足。本文希望通过探索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影响因素,构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模型。

一、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比较早,主要为:(1)在经费投入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实行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经费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1];(2)在师资上,美国通过经费保障、专项培训和相关的政策导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人数不够、素质不高等问题,日本为促进师资均衡发展,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3)在法规上,制定了一系保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法律、法规[2];(4)在学科方面,美国1993年以法律的形式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外语、地理和艺术制定为必修课程。国内学者对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区域发展不均衡;(2)城乡发展不均衡;(3)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均衡;(4)义务教育均衡度、均衡发展指数模型构建等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至少有两方面的不足:(1)对学科发展均衡的关注不足;(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模型还有待改进。翟博[3]首次建立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量指标、测量方法及测量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如其评估体系有4大项25小项,而与师资有关的只有2项,其权重是很小的,这显然与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是不相符的。所以,科学地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发展的因素,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农村初中合理配置高素质的各科教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建立

(一)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的借鉴

目前普遍认可并使用的顾客满意度指数(American Customer’s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ACSI)模型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它可用下图所示的模型表示[4]。

该模型把顾客满意程度及其决定因素――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联系起来,同时也把影响利润水平的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联系在一起。这一指数模型ACSI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相似于图示模型,副科教师顾客相对主科教师的均衡的评价是通过诸如道德纪律与法律意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工作成效和评价体系等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的。其中副科教师顾客对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质量感知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副科教师对教育教学地位的感知价值,直接决定主副科教师均衡度。因此,要研究副科教师对农村初中的顾客期望及感知质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即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体系内容有哪些。

(二)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内容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由顾客感知价值决定的,而感知价值是主、副科教师感知质量比较产生的,顾客期望是副科教师同等享有主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地位及名誉等的先期期望。因此,对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提高了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就提高了主副科教师均衡度。因此,构建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测评体系,归根到底就是构建农村初中副科教师感知质量测评体系,这对促进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指副科教师对农村初中教育教学的感知效果与他们对主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均衡状况。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中副科教师预期质量(即主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是指副科教师期望享有主科教师同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是实际感受到的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的总体评价;主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差是指主副科教师在享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评价;主副科教师均衡度是主要用标准差、变差系数等指标来测度主副科教师在享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等方面存在的离散的程度。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是关键。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对教师考核和评价内容及相关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的访谈,把影响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因素归为四方面。

(1)道德纪律与法律意识:师德水平、法制意识(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等)、教师纪律(不缺课、迟到、拖堂、提前下课等)、课堂被占(副科上课时间被用来上主科的课、搞劳动、开会等)。

(2)教学管理科研能力:备课情况、课堂纪律管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板书、作业布置批改、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等)、班级工作管理、教学改革及教学论文。

(3)工作成效: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和提高学生能力。

(4)评价体系: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教师地位(学校、社会、家长、学生的评价)。

三、提高农村初中主副科教师均衡度的途径

(一)提高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

农村初中的副科教师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教学服务理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面无表情,教师感叹学生缺乏求知欲,学生抱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副科教师应重视师生课堂人际合作并运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来体现教学,即交往的理念。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首先,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晰事理,让学生认为一堂课下来,感觉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启示。其次,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课堂教学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有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有利于挖掘潜能、激发学习情趣。最后,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重在激励,引导参与,鼓励并帮助学生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副科教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犯错时,不能变相体罚学生、挖苦学生或侮辱学生人格等。上课前要充分备课,不缺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副科课程不随意被主科教师占用等。在课堂中的教学要情绪饱满、稳定;语言表达流畅,用语规范,语音准确,口齿清晰,感染力强;板书书写、绘图规范、准确、工整、美观,电教及实验演示操作稳健、熟练、从容、自如,适度布置作业,作业有批改有讲评有订正。这些方面都有利于提高副科教师的感知质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增强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

增强副科教师的感知价值,使农村初中副科教师享有主科教师同等的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及地位,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均衡创造充电机会,均衡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针对农村初中副科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低的实际情况,必须为初中副科教师均衡创造充电机会。各地教育管理机构要真正将副科教师的“充电”放到重要位置,鼓励学历没有达标的农村初中副科教师参加脱产学习、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采取诸如带薪参加培训、报销培训费用、培训与职称和考核挂钩等积极措施,提高学历水平,提高专业化水平。

其次,均衡提高教师地位,均衡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地理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待遇不平等,自尊心受到伤害,致使他们地理教学态度不认真,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要尊重地理教师,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和心理需求。实行均衡政策,均衡教育经费的投入、均衡校舍条件和教学仪器设备、均衡职称评定的指标。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或法规,提高农村或者落后地区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高于而绝对不能少于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教师。在实行绩效工资时,要从均衡思路出发,关注薄弱学校、关注薄弱教师为学生做出的更多付出。教育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副科教师的教育研究要以教学行动研究为主,是为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

最后,均衡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重发展。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阻碍了农村初中副科教师的发展与提高,副科教师要有实施新课程的热情,必须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建立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师德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态度、能力与水平、工作绩效、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师生关系、法制意识,等等。在建立评价机制上,由应试教育的评价转向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敬仰教育规律,不要用“分数崇拜”干扰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思想,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三)降低副科教师的抱怨度和提高副科教师的忠诚度

当农村初中的教师,特别是副科教师对教育教学条件、待遇和地位等产生抱怨时,一定要及时进行补救,防止负面的口碑效应。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时代,更需要关注网络上口碑的“乘数”效应,小问题扩大化,“滚雪球”不断衍生新的报道。因此,各校领导应建立及时快速的补救通道对抱怨的教师进行妥善处理,如可以通过咨询室、校长信箱等通道来缓解,还可通过定期座谈、意见箱等方式。最主要的是通过听取副科教师对学校领导及其教育教学情况的意见,及时改进自己的领导方法和提高自己领导的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洪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杨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3]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4]胡晓辉,王唤明.对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的初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33-38.

二力平衡课件范文第5篇

一、“三要素”:基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

1.均衡教育的现实基础:办好每一所学校

着力办好各级各类学校,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均衡为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办好每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建设标准化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硬实力”上,更体现为制定、实施一系列“软实力”意义上的区域教育政策。

2.均衡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好每一位学生

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重视教育机会、过程公平,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营造校园文化、课堂文化、班级文化,采用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实现均衡教育的核心理念。

3.均衡教育的内涵条件:开好每一门课程

课程是学生发展“奔跑的轨道”,多一门课程,就为学生的发展打通了一条新的路径,学生就多了一种发展的可能。开足、开齐、开好课程是“减负增效”的有力保证,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在微观层次上的具体化,是教育发展的内涵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以课程政策、地方实情、学校状况为基础,在确保学生每天休息活动时间的同时,致力于三级课程的全面实施。

二、“五举措”:基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1.抓好学校规划布局,实现办学条件均衡

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制定学校建设规划,建立学龄人口预测机制,有重点、有步骤地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落实到每所学校,使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硬件设施的差距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加快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在资源配置、政策保障上优先向农村学校倾斜,做到扩优与扶弱同时进行,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此外,筹集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功能配套建设,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搭建共建共享平台。

2.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确保师资资源均衡

一方面,出台《关于加强非考试学科课程设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采用巡回教学、按需支教、集中上课、专兼结合等措施,为学校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及综合实践学科教师,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配备问题。另一方面,实施农村校长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不断提高校长素质和水平;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专家讲座、教育考察、现场观摩等途径,打造卓越农村教师队伍;实施校长、教师专业水平考试,每年在小学、初中、高中一个学段组织一次考试,三年一轮,以考促学。此外,按照“区校统筹、城乡互动”的原则,完善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一是倡导实施“区管校用”机制。将中小学教师统一管理、统一调配,逐步缩小校际间师资水平差距。二是制定教师流失补偿制度。流入学校对流出学校做出经济补偿或流入学校为流出学校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三是继续搞好支教活动。统筹规划学校和教师资源,大力推进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并作为晋升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教育质量均衡

一方面,全面部署落实“一校一品”创建工作,倾力打造文化强校办学特色品牌,以卓越课堂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学校的带动作用,采取行政推动、项目带动、研训驱动、特色联动等措施,改变课堂教学中最深层、最隐性的东西,形成能够影响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室文化、班级文化、学习文化、管理文化和课堂文化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建立区级、学区、学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各学段教学质量进行各层面的分析,实行教学质量监测通报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保障教学质量均衡发展。此外,加强教学管理,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建立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4.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促使教育优质均衡

一方面,打造学区共同体,学区内各学校紧密合作、联动发展,实现学区共同体内各学校间“四共享,八统一”,即“共享教育理念、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制度、共享教育成果”和“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通过优质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实施“领雁工程”,建立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和引领,逐步缩小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此外,探索实行联合办学模式,由省市级名校直接参与区县新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主导新学校开办并使其实现名校化,提升新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等方面的软实力,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

5.切实关注弱势群体,保障特殊教育发展

一方面,全面实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计划,积极推广当地特色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工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网络,以学校为主体的管护网络,以家庭为基础的监护网络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呵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安全有护,使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另一方面,安排专项资金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专用设备设施条件,关爱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成立爱心助学基金,结对扶持和开设“绿色通道”,帮助特殊学校学生完成学业。此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入学,解决好转户居民子女入学问题。

三、“五关系”:基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通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举措,义务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良好状态,但义务教育不均衡的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笔者认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处理好五个关系。

1.谋划全面系统的方案:均衡发展与规划建设的关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规划建设并不矛盾,义务教育均衡不是低位均衡,也不是静态均衡,而是高位均衡、动态均衡。在追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原则下,要加大推进中小学规划建设工作的力度。对农村自然条件好、社会认同度高的学校,按标准化建设要求予以改善;对自然条件差、社会认同度低的学校,要创造条件予以兼并,兼顾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中小学合理布局。

2.树立高位均衡的目标:均衡发展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均衡的需要。必须正视“两个差异”即学校差异和受教育者个体差异,不仅要考虑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校的特色发展,应鼓励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立发展目标,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

3.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均衡发展和教师流动的关系

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城区教师缺口随之增加,很多地区采取通过“考调”的方式,公开选聘农村教师到城区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师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可通过两种方式恰当处理均衡发展与教师流动的关系。一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把尊重教师主观需求和专业发展客观需要相结合,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师资均衡。二是实行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不能单一、机械地进行教师按比例轮岗交流,应兼顾教师自身的主观愿望和教师配置的客观现实。

4.建立动态竞争的机制:均衡发展与教育创新的关系

在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建立竞争机制,激活学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要使教育均衡不断向深度、广度和高水平阶段拓展,必须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激励学校之间、学区之间、区域之间向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目标发展。在处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上,既要有城乡教育之间的相互合作,又要有城乡教育之间的良性竞争,且这种良性竞争应建立在“创新”因素这个评价标准基础之上,避免传统重硬件的评价标准使薄弱学校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抑制学校的创新与发展。

5.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均衡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

农业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