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满中国

情满中国

情满中国范文第1篇

因为今年的12月27日,是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30周年,作为副会长的他自然不会“清闲”。

不过,纪斌从来就不是一个“闲人”,大学毕业后,就在亚运会组委会忙着,后来到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继续忙着,中间被派到荷兰做联络员忙着,在美国做议员助理忙着,到了中国欧盟协会依旧是忙。直至2007年,来到全国,他依旧在“忙”。

工作了22年,纪斌忙了22年,坐过多少次飞机,飞过多少个国家,早就无从算起,因为,这就是他的工作,这就是他的生活。

7月28日,本刊记者在全国采访了“忙人”纪斌。

“我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

“吃一个凤梨酥,这里面是台湾的味道。”纪斌笑着说。

一块凤梨酥包含着台湾的味道,对于他来说,这种味道既熟悉,又陌生。

纪斌的父亲是台中清水人,父亲在台湾的生活,就是电影《云水谣》里陈坤扮演的陈秋水的原型,后来因为“228起义”,被迫到了香港,最后回到内地。

虽然父亲自1993年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台湾,但是他一直告诫自己的儿子,“你是中国人,同时也是台湾人,作为台湾人的后代,对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有责任的。”这句话,直到今天,依旧铭刻在纪斌的心中,而且肯定会是一辈子。

因为父母都是外交官,而且都是做对日工作的。1974年,中日建交未满两年,父母忙得长期“不着家”,唯一的哥哥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光荣入伍,所以纪斌从小就过上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

当别的孩子坐到桌边享用妈妈做的饭菜时,小纪斌就自己当起了“大厨”――从国营副食店买回五毛钱的肉,先把肥肉剔出来炼油,再往肉上撒淀粉,加点糖,加点黄酒,踮着脚,够着灶台做起了青椒炒肉丝。30多年后的今天,当纪斌回忆起童年的“掌勺”成果时,他说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美味。

自己上学,自己做饭,自己回家,自己睡觉。就这样,“一个人”的纪斌长大了。

“为什么上大学的时候会选择北京大学英语系?”

“我本来想学物理,可是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又忽然想当一个文学青年,那么就要学文科。然而,我感觉学中文有些单调,这时候就有老师建议我学英文,说这个比较文学,还可以兼修法律和经济,可谓一举多得。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时常转换方向。”

1985年,纪斌骑着单车穿过北三环,“冲”进了北京大学,他还是一个人。

纪斌说:“我喜欢一个人的感觉,这可能不是优点。但我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

北大自古的传统就是民主与科学,所以从老师到学生,都在追求民主,追求科学。学生可以挑战老师,也可以跟老师说不。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内,纪斌求知似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

“我是一个忙并快乐着的人”

1980年代,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很受追捧,英语系的毕业生更是“香饽饽”,不少学生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收到了两三个工作邀请,其中也有不少人选择去国外“淘金”。对于到国外留学和工作,纪斌不是没有想过,但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纪斌顺利通过对外友好协会的考试,会外语的他接到第一个任务就是被借调到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做新闻官,出售电视报道权以及召开新闻会。

“1990年的亚运会可是举国欢腾,那气氛绝对不亚于北京奥运会。我感觉自己做的工作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意义。我当时参与了几个关于报道权的谈判工作,包括起草协议等,大概有十几万美元。菲律宾的电视转播权就是我谈下来的,虽然不是什么大的谈判,但是非常有收获。”说起自己与工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纪斌有些兴奋。

亚运会之后,纪斌回到了对外友好协会,开始了自己的正式工作。那时,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的外交相对比较孤立,对外友好协会承担的责任就是增强外交,打破尴尬局面。

1992年,中国同欧美某基金会进行合作,对方表示需要一名联络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一名好的联络员有助于我们同国外进行顺利交流,所以这个人选非常重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进协会未满三年,刚满25岁的纪斌居然被推到了“最前线”。

时任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的韩旭郑重地对他说:“你很年轻,也没有什么经验,就要代表一个单位到荷兰基金会去工作,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它是一个非常有人脉关系的有资金的基金会,在这里,美国政府上层的各部门、各个跨国公司都是它的会员,或许我们通过它可以进入这个欧美主流社会的上层,从而打开外交局面……”

带着重大责任,纪斌到了荷兰才发现,自己的职位其实就是一名实习生。由于没有在西方工作过,也没有从事过类似的工作,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加倍努力工作。基金会的工作特别繁琐,给会员提供各个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料、写报告、安排会员访问……

“我特别理解他们为什么招实习生,因为便宜,并且工作认真。很多人或许不愿意做这么繁琐的事情,但是我喜欢,我是一个忙并快乐着的人,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纪斌说,“当时,大量的实习生在一起,虽然难免有比较,但也是很好的交流,我们那个小组有4个美国实习生,6个荷兰实习生,大家一起配合着做各种课题,受益良多。”

因为实习期间表现出色,一年之后,纪斌被推荐到美国总部。

在这里,他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实习生,而是议员助理。如果说在荷兰的那一年是纪斌第一次比较深入地了解西方,全面认识一个自由度非常高的西欧国家,那么在美国,他就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世界强国。纪斌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方式是从荷兰学的,但是真正懂得西方的价值观,却是在美国完成的,“法治意识,契约意识,世界的法制秩序,都是在这里循序渐进了解的”。

在这里,他发现,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有人权,有假期,却是把人“往死里用的”。没有在西方社会接受过教育的纪斌要开始学着适应那样的工作强度,因此,每天6个钟头的睡眠时间几乎是奢望。除了对西方经济文化进行全面了解,他还分析了日本、韩国、越南的政治经济状况。“因为我是东方人,美国人觉得对这些国家进行研究,我更为合适,也更符合标准。”

“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1996年,纪斌又“换”了一个国家,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这一年也很辛苦,虽然按规定有三个假期,但真正的假期只有一周时间,因为这期间你要写文章、写报告、写论文。”纪斌回忆道。

“那时候很多中国留学生都选择了留在国外,你有那么辉煌的海外工作经历,现在又有了高学历,为什么最终还是回来了?”

面对记者的困惑,纪斌笑了,“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我是公费生,去之前都要和单位签协议。有些没回来的公费生都是以赔款解除合同,我不能这样,既然签了协议,我就必须回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到了西方,了解了其他国家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虽然中国有自己的道路,但是你起码了解了世界上各国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再回到自己的祖国,就像看着一个孩子长大,这种感情是不一样的,多有乐趣啊!我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幸福?”

的确,纪斌体会到了中国发展的幸福,感受到了中国逐渐强大的喜悦。而有了这几年国外求学、工作的积淀后,再回到国内从事对外友好工作的他,显得更为成熟。

1999年,中国加入某国际组织,纪斌代表亚太地区与联合国进行对话,在国际会议上发言数次,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倘若没有曾经的积淀,他不会这么从容。作为一名国家代表,面对巨大考验,他不辱使命。

两年之后,在中国海口举办了亚太地区 大会组委会第一次会议,虽然参会的会员很少,但是,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第一次在亚太地区有了合作理念,具有里程碑意义。当纪斌宣布会议开始并请嘉宾――亚太区主席、澳大利亚某市长致开幕词后,所有人都在讨论亚太地区这次开创历史的合作。

“其实,这些年来,我切身体会到了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以及在国际地位的提高。就像秘书长金溥聪,他是爱新觉罗皇室,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新闻学博士,是位非常有才华的人,我们私下里也是朋友,但是在很多政治问题上,我们会有争论,而这些争论他永远处于下风。”纪斌说,“不是因为我比他强,而是因为我背后是强大的祖国,无论是国际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以及文化上的软实力都在不断提高。我们在国际组织里面的原则是:不卑不亢,我们以诚相待,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我们。”

“回家的路走了40年”

2005年,纪斌“回家”了,第一次回到台湾。

在这之前,台湾在纪斌的印象中和内地的普通人一样,就是个美丽的宝岛,能感受到的味道就是亲戚们捎来的凤梨酥。

因为是在台湾参加国际会议,所以短短的5天中,纪斌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饭店度过的。最后游览市容,也要遵循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不能有任何影响一个中国的行为。

“当时的东道主台北市政府做得非常好,马(英九)市长完全按照事先跟我们的协议游览市容,只是远远地看看。我个人也很尊敬他,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我记得当时走了仁爱路、忠孝东路,都是台北的主要街道。”匆匆一瞥,纪斌感触颇多。

两年之后,任职中国欧盟协会秘书长的纪斌被任命为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2007年2月,他参加了一个台湾大学生来大陆的冬令营。“这些孩子都是台湾的原住民,非常朴实,因为是少数民族,生活比较艰苦,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多,能读到大学已经非常不容易。”当这些孩子生平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在东北的雪场兴奋得哇哇大叫的时候,纪斌感动了,他知道自己责任的重大,他有责任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知道大陆是什么样的,共产党是什么样的。

2008年,纪斌第二次回到台湾,他带着大陆的和平小天使去交流。这期间,纪斌请了半天假,回到故乡扫墓,这是他第一次回到故乡。“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整个血液在沸腾,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很强,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台湾人。或许正是由于我对台湾乡亲有感情,所以在为台湾同胞涉及交流、解决纠纷、推行惠台政策等问题时更有动力,因为乡亲情谊在。”

而在闭幕晚宴上,纪斌的一席话更是感动了所有人,“我回家的路本来不用这么长,但我走了40年,我希望随着两岸新形势的发展,孩子们回家的路不用这么长。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不是附庸风雅,这就是两岸的现实,大家一起努力。有时候人的认识很重要,要让台湾人民认识到,就算将来统一了,台湾也不损失什么。”

对话纪斌

――“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了解大陆”

《中华儿女》:2011年7月10日,全国2011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在北京举行开营仪式。1700名来自台湾和海外的台胞青年,在北京等大陆各地参观并与大陆学子交流互动。本届夏令营活动是“两岸同心 我们同行”两岸万名青少年大型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怎么看待此类活动?

纪斌:这场活动意义深远。我来了之后,参加了五年的夏令营活动。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出一本小册子,里面有营员们的见闻和感想。有的小营员写着:“来之前,爸妈都说我们要去的大陆是水深火热的地方,很落后,人民生活很苦,也很危险。来了之后发现,这儿的人和我们都说国语,福建人也讲台语。这儿的大学生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法都差不多,也都很时尚,甚至比我们对世界还了解,信息来源都很快,这里的官员都很和蔼可亲。差别和原先设想的蛮大的……”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两岸的青年能够直接交流。特别是这次,7月12日,总书记那么忙,还抽时间来接见台湾青年,一起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台湾学生蔡炳宪说,“没有想到,中共的最高领导人能和台湾学生近距离接触,而且非常可亲,我们都很放松。去之前都很紧张,一见到之后都感觉没有什么隔阂。”孩子们都很兴奋,包括那个晚会,用时尚来吸引年轻人,来感召年轻人。

《中华儿女》:台湾的大学生来到来到大陆以后,跟大陆的学生进行交流,您认为这样的活动对结束后,他们回到台湾会带去什么影响?

纪斌:台湾学生深入我们的高校,比如北大、清华、人大,和内地的大学生开座谈会和辩论会。要知道,年轻人一定有一些共同兴趣,或许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存在一些交锋,我们不求在短短的半天时间当中谁说服谁,但起码有了相互的了解。在台湾,我也和一些当地青年聊天。他们讲起参加大陆夏令营的经历,都表示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一个转折点,提高了对大陆的认识,对大陆人的了解,甚至是对世界的认识。

《中华儿女》:这个“转折点”对您来说指的是什么?

纪斌:在来大陆之前,有人认为祖国大陆是很落后的,有人认为共产党是很可怕的。他们来过以后,觉得祖国大陆的发展模式很成功,共产党积极向上,有追求。百闻不如一见,台湾青年来大陆看看,会使他们的世界观更全面。其实台湾很难回避大陆。作为台湾人,他们对大陆应该有一个了解。

我们夏令营的行程,会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会安排讲座,而讲座并不是宣传性的,是知识性的。例如一些学者讲中国历史、文化,讲思潮,是真正的文化学术交流。你可以不喜欢大陆,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个学生是带着对大陆的否定回去的。

《中华儿女》:对于您刚才说的原住民,我们会对他们提供什么帮助?

纪斌:一个是对台政策,一个是民族政策。他们认为大陆的少数民族,不管是政治参与,还是经济发展,在分享繁荣方面,都比台湾的少数民族拥有更好的空间。所以全国在这些年,也非常注意帮助台湾的少数民族去发展。我们会办一些才艺班、烹饪班,希望他们更为全面。输血不如造血,我们想要帮助他们持续发展。

我觉得在全国,能够为台湾乡亲真正做一些实事儿,能够让他们受益,这是很有意义的。

“我是一个不太容易紧张的人”

《中华儿女》:2010年,您当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这个副主席会让您有很大的压力吗?

纪斌:我只是代表台湾青年,展示台湾青年人的形象。我认为自己还算不上精英,青联里有很多成功人士,和他们相比,我还有差距,希望自己可以给青联带来新东西。我除了能够做好一个方面的代表,还要让两岸走得更近些,不止是外在,更要体现在精神上,类似于思想上的交锋,倘若能够做到的话,就算我成功了。

《中华儿女》:很多委员都说青联是一个大家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您怎么看待这句话?

纪斌:我经历过了四届全国青联,从25岁到今天,基本上人生的一半都与青联相关,20多年前,青联里都是大哥大姐,各界精英,那时候感觉自己很幼稚,压力很大,我就在想,自己能带给大家什么呢?不能带就先学吧!那时候对“聚是一团火”很有体会,虽然有的委员已经事业有成,但是在这里,大家都很平等,这是一个大家庭。冯小刚还没出名的时候,在密云山庄放他的电影,他还说每年都要带作品来。青联作为人民团体,就有这样一种精神,能带给每一个年轻人向上的力量。

“散是满天星”,我非常有感触,很多人回到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让别人感受到我们青联的光彩。有时候,我不是以青联的身份到地方,有人会说这个年轻人很优秀,交谈之后,才发现,原来是青联委员。我认为青联委员的优点就在于回到岗位后,能够把先进性和创新性发扬光大,他们一直在奉献,不怕吃苦,不辱青联委员这个称号。到2015年,我因为年纪原因,不可能连任了,那个散才是真的散,到时候大家才会真的怀念这一段经历。但是,我们的后半辈子依然要以这种精神去要求自己,这是我对青联的理解。

《中华儿女》:您有压力大的时候吗?如何放松自己?

纪斌:我是一个不太容易紧张的人,不太能感受到压力。人生,除了工作,还要有生活,生活中,我会穿得很休闲,喜欢运动,晚上可以去游泳,再打打球,听听音乐,我的接受能力很强,什么音乐都听,古典、民歌、周杰伦的歌,我都可以。(笑)相对来说,我的兴趣比较广泛,人活一辈子,应该尝试各种东西。

《中华儿女》:您现在陪家人的时间多吗?

纪斌:不是太多,有时候想一起吃顿饭,但是没有时间。我觉得很愧疚。西方的人都说,儿子和父亲的关系是3岁以后才发展的,可能我小时候就比较独立,所以我也尽量培养儿子坚强独立的性格。有一次,我看见一个父亲帮一个大约4岁的孩子上厕所,我感觉很不可思议,至少我的孩子绝对不可以这样,所以我现在开始带他运动。男人嘛,要靠自己。

《中华儿女》:那您现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多吗?

纪斌:几乎没有,去年跟我们两会长请假,他说休息要结合工作,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当然我在工作时不愿意把私生活带进来,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所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情满中国范文第2篇

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素有“东亚之窗”的美誉。满洲里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名城,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向北开放的窗口,亚欧大陆桥的枢纽,承担着中俄70%的陆路运输任务。

“一声声汽笛传递我海关的情意,一桩桩枕木装订我百年的传奇。啊,鲜卑走进历史,猛犸走出神秘,达赉湖水正霞光流淌蕴育生机……啊,蓝图描绘未来,儿女创造奇迹,塞外明珠正光芒四射名扬国际……”一首《我爱满洲里》唱出了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1992年满洲里在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后,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CCTV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十几个部级荣誉称号,2010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边城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据统计,今年1~5月份,满洲里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开工项目49个,完成投资额17.9亿元,实现了众多指标开门红。数字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彰显出的是满洲里开发开放试验区不可阻挡的前进动力。

走在满洲里的大街小巷,你总会被这座城市的发展节奏所牵动、所感染:那一辆辆在建筑工地上轰隆作业的塔吊,那一个个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工业项目,那一项项事关民生发展更新改造的公用设施……166个重点项目,900多亿元的总投资,把满洲里市的“项目建设年”诠释得清晰透彻。

红瑞木、紫丁香、灌木柳等多种类型的绿树被细心的市民注意到:从4月开始,这些新栽植的绿树将满洲里的各大广场、休闲绿地、人工湖等装扮得绿郁葱葱、生机盎然。满洲里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也不忘对人居环境大力改善,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造福边城百姓。

如今的满洲里,你已找不到昔日荒漠边镇的身影,这个边陲小城现在显得格外热闹和生气蓬勃。在这里,不同风格的建筑,无时无刻地不在给人以美的联想,生的跃动,春的苏醒,归的宽慰。自2006年满洲里市重点开展了城区建筑外立面改造工作至今,满洲里市的楼体外形都极具欧式艺术特色,凸显了该城市独特的韵味和风情。魅力四射的满洲里,它不仅萃取大自然的美丽,还把人工的美镶嵌其中,将魅力与功能巧妙的一体化。漫步在满洲里的街头,你时刻都会有心驰神往的美妙感受。在这个城市的空间里活动,总能体会到一种舒适感、开阔感、幽静感。登上天桥极目远眺:市区四周满目碧绿,犹如绿色的大海翻腾着绿色的波浪。向西望去,既可以看见俄罗斯境内后贝加尔斯克的白色房屋,也可以看到我国西北方宝石山上边防哨所的望塔。人行道旁的建筑群中,不仅有近十几年来造型美观、气势浑然的高大楼房,而且还有从本世纪初开始建筑的那些富于异国情调的俄罗斯式的木刻楞房和石屋。

“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独特地缘优势,决定满洲里这座城市拥有中西交融之美。三国文化、三国风情兼收并蓄,处处洋溢着迷人的风景、浪漫的情怀和多元的文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满洲里魅力。“满洲里给我的感觉很独特,来到这里总会让我有种幻觉,好像自己此时正走在欧洲某个国家的街道上。”来自广州的游客张先生不停地按着快门,想把满洲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收揽在相机里。随着城市知名度及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满洲里犹如一张“烫金”的名片,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据统计,今年1~5月份,满洲里进出境旅游人数达44.7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97.1万人次,一度呈现火爆局面。

近年来,满洲里市不断加大旅游投入,第五代国门精彩亮相,红色旅游展厅向游人开放,婚礼宫也投入使用……

2008年9月25日――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会载入满洲里史册。就在这一天,满洲里第五代国门落成剪彩。还是在这一天,32名红色革命后代应邀来到满洲里参加红色后代展厅开馆庆典仪式。在展厅现场,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苏兆征外孙子杨东曾回忆说,他当时从苏联回来的时候路过满洲里,1990年代由于执行任务也来过满洲里,那个时候满洲里偏僻得像个农村,现在看到满洲里的变化太大了。他认为现在的满洲里好样的!

近年来,满洲里依托其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同时,借沿边开放之力,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强的特点,成功地举办了多届中俄蒙国际旅游节、冰雪节、选美大赛、科技展等节庆活动。2010年满洲里市又成功地举办了以“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俄蒙国际美食文化节,成功打造了一次国际性美食盛会,宣传了中俄蒙三国餐饮美食,推动了中俄蒙三国餐饮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力提升了满洲里市饮食文化的品味,同时以美食促旅游,提升了满洲里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起满洲里旅游崭新形象,从而更加吸引了中外游客。据统计,2010年满洲里市旅游总人数已突破55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近427万人次,俄罗斯和蒙古国入境旅游人数120多万人次。

在成功举办了多次节庆活动的基础上,6月25日,满洲里市举办了“2011中国・满洲里第二届中俄蒙国际美食文化节,暨食・色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摄影节”。以“品国际特色美食、游边城异域风光”为活动主题的“2011中国・满洲里第二届中俄蒙国际美食文化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东部地区旅游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满洲里毗邻俄蒙的优势,推进了中俄蒙餐饮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本届美食节推出了四项主题活动,分别是6月25日至7月15日在满洲里市市民广场举办的中俄蒙国际特色小吃美食节和食・色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摄影节、6月25日至27日在满洲里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的2011中国火锅产业大会、赴俄罗斯和蒙古国毗邻城市开展的中俄蒙美食文化之旅。这四项主题活动把“美食”、“美景”相结合,具有较强可观性、娱乐性和可参与性。

满洲里是一个非常具有魅力的城市。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以及周边的自然风景,让来到这里的人流连忘返。为了把这美景、美境永久收录在记忆中,本届美食节同时还举办了“食・色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摄影节”,在尝美食、观美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以及摄影图片带给人们心灵的启迪。既有品尝之品味,又有文化之品位。“食・色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摄影节”分为展览、拍摄、比赛三个部分。展出“食・色・中国”――中国著名摄影家18人展、蒙古国和俄罗斯摄影展、满洲里国际摄影照片墙。拍摄活动将安排20位摄影大师在满洲里进行拍摄,镜头中的满洲里将展现改革开放30年来沿边开放20年来满洲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满洲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窗口的崭新形象。美文、美境、美景、美食和美乐,将为中外游客展示一个宜居、繁荣、和谐的新满洲里。

情满中国范文第3篇

根据县政府富政纠〔2009〕4号“关于印发《××县2009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和要求,结合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实际,我局于2009年8月至10月对13个基层国土资源所认真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整个工作按要求经历了全面部署,广泛动员;征求意见,自查自纠;反馈意见,整改建制三个阶段的工作,通过自查自纠使我局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工作作风和行风有了较大转变,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我局各基层所开展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局下辖13个基层国土资源所,现有干部职工51名,其中:新华所5名、板仑所3名、归朝所5名、里达所4名、者桑所3名、剥隘所4名、那能所4名、谷拉3名、阿用所3名、花甲所3名、木央所5名、田蓬所5名。多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关心、重视与支持下,各基层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完善制度、政务公开、强化监督等措施,初步形成了具有国土资源管理的特点,在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上充分发挥了基层基础性职能作用。

二、这次开展的行风评议情况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自我局13个基层国土资源所被列为今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重点单位后,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及时召开局班子会和股、所级干部会进行了认真研究布署。

一是认真传达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基层所干部职工对行风评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文件,传达精神,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对基层所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特点,注重建设和谐国土,做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工作,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基础,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的,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认真开展13个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做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两项工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同时,明确我局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遇,认真抓好每个阶段的工作,使这次各基层所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扎扎实实抓出成效。

二是为确保评议活动顺利开展,调整充实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四位副局长任副组长,13个基层所所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夏振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鲁绍平任副主任,负责行风评议日常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所所长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二)精心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县国土资源系统特别是基层所的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全力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国土管理干部队伍,根据县政府富政纠〔2009〕4号“关于印发《××县2009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了《××县国土资源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本次评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评议对象、评议内容、组织实施、方法步骤以及工作要求。

(三)大力宣传发动,掀起民主评议行风的热潮

一是于8月3日召开全县国土资源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动员会,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志宏作动员讲话并组织学评议政风行风等相关文件,对本次活动做了细致的安排部署,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基层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各项工作。

二是掀起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热潮。通过宣传发动,统一全系统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引导各基层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增强他们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形成“人人了解行评、人人参与行评、人人重视行评”的良好氛围。

(四)扎实开展问卷调查,接受社会监督

为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系统行业的评议和监督,我局以各基层所为单位,按照对基层所的行评内容,即:执行国家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情况、收费公示及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政风行风建设情况、廉政建设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共21项内容,制作民主评议行风问卷调查表发至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服务对象及各站所等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和征求意见,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评议结果为:新华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6份,收回26份,其中满意的12份,基本满意的11份,不满意的3份,综合满意率89%;板仑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5份,其中满意的20份,基本满意的5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归朝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33份,收回33份,其中满意的20份,基本满意的13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洞波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5份,其中满意的20份,基本满意的5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者桑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5份,其中满意的14份,基本满意的11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那能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4份,其中满意的13份,基本满意的11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96%;剥隘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0份,收回20份,其中满意的16份,基本满意的4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谷拉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0份,收回19份,其中满意的19份,基本满意的0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95%;花甲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5份,其中满意的18份,基本满意的7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阿用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30份,收回30份,其中满意的26份,基本满意的4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里达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3份,其中满意的16份,基本满意的7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92%;木央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5份,其中满意的25份,基本满意的0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100%;田蓬国土所发出问卷调查表25份,收回22份,其中满意的18份,基本满意的4份,不满意的0份,综合满意率88%。

三、搞好自查自纠,坚持边查边改

在宣传发动、学习教育、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局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坚持“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在牢牢把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基本要求及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认真搞好自检自查:一查领导重视情况,看是否落实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是否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查政务公开落实情况,看行政权力是否公开透明运行,是否方便群众办事;三查行政许可、职能履行情况,看是否依法行政,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有无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四查执法监督情况,看是否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五查廉洁从政情况,看有无“吃、拿、卡、要等问题;六查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情况,看是否有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低效率等不正之风;七查事项办理情况,看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否及时得到维护;八查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情况,看是否建立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八查八看,各基层所均未出现不作为、乱作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和“吃、拿、卡、要”等现象发生。

对各所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局行评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归纳梳理,共整理出四条意见和建议,即:一是农村宅基地建房用地手续办理过程太长,时间太慢;二是基层所干部职工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有待加强;三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干部职工对信息化(微机操作)还够熟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提高。这些意见和建议,涵盖了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集中反映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行政执法、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我们要求各所本着鲜明和坚决的态度,认真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扎实整改,实实在在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推动和促进全县国土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让上级满意,更让群众满意。

情满中国范文第4篇

【摘 要】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上提出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各方目光聚焦在高等教育学习满意度的问题上。美国作为第一个将满意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国家,已经具有相当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将我国与美国在开展学习满意度的背景、理论及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做比较,希望能为我国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12-03

作者简介:李康弟,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数学、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上海电力学院“学校发展和改革”课题“我校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过去,高等教育还只是少数阶层才能享受到的精英化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精英化教育已然不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截至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4.5%,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类似的外部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高等教育也曾经历过。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体系中,每个持份者(stakeholder)或者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持份者,他们的判断一方面可以帮助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提高一所大学的教育质素;另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也是对学生、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权享受高质量教育的一个重要保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大学生的满意度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早,到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满意度调查通常涵盖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各个方面。相比之下,我国相关研究开展时期较晚。本文将对中、美在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开展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个比较论述。

一 、中、美关于学习满意度研究背景比较

在我们对学习满意度理论研究做中美比较时,一个重要的比较方面聚焦于为何在某一个时期,高等教育领域开始高度关注学生对自己所受高等教育的主观感受。深入探究美国在上个世纪中叶开展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查的原因,我们需要分析当时美国总体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1.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20世纪60年代是二战结束后美国战后经济及社会恢复的一个关键时期,同样也是美国高等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是战后婴儿潮出生的孩子即将步入大学校园,二是1944年美国国会希望帮助退伍军人,让其有重新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颁布的《军士权利法案》,促使大批的退伍军人走进了大学课堂。学生数量的增多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快速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学生数量的增长直接导致高校数量的增加,尤其是美国四年制公立学校的数量。这种增多从长远来看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相互竞争,比如优质生源以及更多的经费,而要想占有多的资源必须靠不断提高学校自身实力,即这所大学本身的教育水平。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大学校园已不像过去那样平静,孙益在《校园反叛——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与高等教育》一文中对这个时期的大学有过这样的描述:“在这个特殊时期里,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憧憬……美国校园里到处充满反叛的声音。”学生运动在这一时期促使学校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迫使大学不再守旧,而是积极思索如何通过变革来适应时代变化。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根植于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点则是市场经济。人们越来越希望看到切实的证据来表明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而大学所能给出的有力证据之一则是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自己所受的教育——即商品的评价。

综上所述,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学习满意度是有三个方面的诱因,一是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的推动下,大学之间竞争加剧,因此使得大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固步自封,而是必须考虑学生对所受教育的认知和态度;二是当时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青年人主动要求大学教育进行变革;三是根植于美国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观念,让人们对教育投入和产出十分重视,学生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有力回应了上述问题。可以说美国开始的学习满意度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主要是为了回应青年学生对大学教育体制的质疑,而迫使上层决策者的反思和行动的结果。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国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研究的重视起因则与美国是截然相反的模式。首先,我国开始重视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经历了当时美国相似的外部环境,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开始于20世纪末,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反,并不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是带有政府主导色彩而开始扩招,这样的开端带来的一个隐患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下滑。其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相继实施收费制,由国家和私人承担教育成本,市场经济渗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和公众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问责力度加大。2012年我国在中共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界对学习满意度研究进一步深化。上述背景因素充分说明中国对于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走的时自上而下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并没有主动自发地提出变革的要求。

由于我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走自下而上的道路,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这个特点要求学者们在进行学习满意度理论或是实践研究时要充分将学生作为参与者考虑其中,在设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量表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量表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将学生的视角作为考量,才能有助于得出更加真实及符合我国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满意度情况。

二、 中、美研究中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定义比较

学习满意度的概念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总体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以美国学者Tough为代表的对学习满意度所作的整体性概念,这种观点侧重于满意所代表的心理学含义。Tough认为,学习满意度是一种对学习活动的感觉或态度,这种感觉或是态度的形成是由于学习者喜欢学习活动,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期望和要求得到满足所产生。我国学者谢川玲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或是态度。”王喜洲和田晓漫两位学者也同样是整体性概念的支持者,并指出学习满意度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性。二是以Domer为代表的,运用心理学中的差异理论来解释学习满意度,Domer认为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取决于个人的“期望水平”和“实际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比较,如果期望水平和实际所得结果相差很小,则学生越感到满意,反之,差距越大,则学生越感到不满意。三是以台湾学者马芳婷为代表,早在1989年她在研究台湾成人教育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关系时提出了学习满意度的要素概念。大陆学者文静和史秋衡对学习满意度的要素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他们认为,依据大学教学中教师,环境和学生三个主体来看,学习满意度分为教学引导、环境影响和学生群体三个一级要素。

结合中外学者对学习满意度定义的阐释,共同点是将学习满意度放在心理学范畴中去定义,认为学习满意度在总体上来讲都是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描述。不同点在于国内学者更注重将教学三要素理论与学习满意度研究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师、学生和学校环境三个方面去考虑学生的满意程度。按照我国学者文静和史秋衡综合得出学习满意度的定义:“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大学生体验高等教育之后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期望,过程和收获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在大体上对学习满意度有所界定,而且这两位学者所提出的学习满意度要素结构的理论框架是较为适合来国内大学研究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理论立脚点。目前国内外在学习满意度的理论建设中,国外普遍将学习满意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维度,纳入学生满意度这个大范围概念之下。对学习满意度的理论内涵研究并不十分系统,国内对学习满意度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多年也多是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去开展实践调查。由此看来,我国学者史秋衡和文静在2013年所作的学习满意度理论研究文章非常具有开拓性。

综合国内外对学习满意度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学习满意度可以定义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期望实现的结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进而产生的一个愉悦感的值。

三、 中、美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比较

1.美国所研发的CIRP、CSS以及SSI量表分析。美国学者大多将学习满意度作为学生满意度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维度进行测量,而单独以学习满意度为立足点去进行测量的研究数量则非常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开始之早、调查以及分析数据之全面、研究内容的完整性上领先于世界各个国家。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He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最先开始进行大学生满意度的前情调查,即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earch Program (CIRP)。通过调查,了解首次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群体总体情况,建立起学生与学校沟通对话的桥梁,了解学生期望,以便学校在其后的改革时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在1993年,同样是加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大学生调查,即College Student Survey(CSS),它是对学生学习期间的情况调查。笔者认为可以将它作为对CIRP报告结果的一个后续研究。美国目前比较常用的对学习满意度的调查量表是1994年由 Noel-Levitz公司开发的学生满意度量表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SSI量表)。该量表列出了一系列学生对大学经历的期待,学生首先标示每一个条目的重要性,然后对每一个条目标示出自己的满意度,采用7分制的Likert量表。SSI报告包括三个数据,一个是重要性的平均值,二是满意度的平均值,三是用重要性值减去满意度值得差距值,这个差距值越大表明学校的这项服务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差距值越小表明学校的该项服务越让学生感到满意。从上述对CIRP、CSS以及SSI量表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开展学习满意度研究是非常系统的,CIRP作为新生测试,是学习满意度的一个前期调查,CSS则是服务于大学生学习进程的一个中期评估,SSI则从整体上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评估。

2.我国所开展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我国开始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以2007年田喜洲和王晓漫两位学者所作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为开端,此后相继出现2008年欧阳河等人制定的《学生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量表》等,自2010年之后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比如涉及到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工科大学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等。这些实证研究比较分散,并且局限于某个地区和学校的情况。这一局面在2011年开始转变,先是在2011年七月开始由全国各个高校统一发出通知,要求学生填写“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同年10月,由国家教育部所属专门机构“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学信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评选出满意度前50的高校。这两个调查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出现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学习满意度的大规模调查。

通过上述对中美开展学习满意度实证研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我国由于开始大规模调查的时间较晚,前期的实践研究也相对分散在各个高校,与后来2011年所开展的国家范围内的学情调查联系不够紧密,这就使得虽然制定出不少量表,但各个量表不够具有普遍性,所得数据也只能为某个高校服务,在这一点上与美国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在开展学习满意度的背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充分说明:首先,我国在开展学习满意度研究时不能够照搬或是完全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必须充分认识到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评估,这是开展学习满意度调查的关键点,将学生视角纳入考量范围,充分倾听学生意见是制定学习满意度量表的前提;其次,在学习满意度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应该结合其他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对学习满意度做更加深入的分析,建构出多样的理论模型,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最后,在学习满意度的实践研究方面,我们可以以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习满意度量表。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xxgk_171144.html, 2014-07-04.

[2]高嵩.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形成[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

[3]孙益.校园反叛——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与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

[4]党昱,李芳.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J].学园,2013,(5).

[5]Tough,A.Some Major Reasons for learning.[J].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 ED 033251,1982.

[6]谢川玲. 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分析——以重庆A大学为个案[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

[7]Domer.Understanding Education Satisfaction[J].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 232600,1983.

[8]马芳婷.社教机构短期研习班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满意度之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90.

[9]文静,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要素与结构探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3,(1).

[10]Sanderson.R.A.Cooperativ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gram 2006 Freshman Survey Results[R]. Organ: Organ State University,April 2007.

[11]OEA Assessment Group.1998 College Student Survey(CSS):Methodology and Response Frequencies[R]. OEA Assessment Group,Octor,1998.

情满中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舍;民族意识;小说

老舍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满族情感的少数民族作家。这可以从他本人的言语、作品以及在其亲人的言论和研究者的著述中鲜明地体现出来。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在讲到老舍的创作经历时,赫然写着:“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其父舒永寿,是一名皇城护军,其母姓马,均为满族旗人。老舍自幼便生长在旗人中间,可以说他的人生之根和创作之本都深深地扎根于满族文化之中。老舍身上流淌着满族儿女的热血,并且深受满族文化的熏陶,从里到外都是一个真正的满族人。在老舍成年之后,仍然始终保持着与旗人社会的密切联系,包括他娶了一位旗人妻子,还与许多旗人如罗常培、白涤洲、董鲁安、宁恩承、富少舫等成为挚友。

一、老舍的民族意识早期形成阶段

老舍出生在一个满族家庭中,在他的人生成长阶段中,受到了来自于家庭、亲人方面的满族文化的熏陶。无论是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心理素养以及个性气质等都受自身家庭成员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之深,延及老舍的一生。

北京西北角护国寺附近的小羊胡同是老舍的生长之地,他的童年就是在此度过的,可以说这是老舍生命的摇篮,是他的人生之根,创作之本,他的众多经历、感情,都是从这开始生成。在老舍开始上学一直到师范毕业这一人生阶段,影响老舍性格形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来自于家庭及亲戚方面的满族文化因素影响;一是来自社会(主要是学校)方面的汉族文化因素影响。从师范毕业进入社会以后,对老舍人生与性格发展的主要影响依然是来自于家庭亲戚方面的满族文化的影响和来自社会的汉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来自家庭亲戚方面的满族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来自社会汉文化因素的影响成为主导因素。从上述的分析看,老舍幼年的成长环境及个性气质的形成都受到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老舍性格的文化因子主要是满族的文化因子,因此可以说老舍是一个充满丰富满族情感的伟大的满族作家。老舍自己也不讳言自己是少数民族作家,曾公开表明自己是满族作家,并为此感到自豪。

二、老舍创作道路上的“隐式满族文学”时期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老舍曾对自己的满族身份予以隐瞒,但在其创作的一些作品中却一直隐约的暗示着这一点。他强调家庭、尤其是母亲的影响,这可以看作是在暗示其满族民族的性格特征及在创作中的反映。我们强调老舍的民族身分,且深受满族文化的滋养熏陶而具有满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在老舍的创作过程中或隐或显地体现着满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及审美特征。可能有人会说老舍除了建国后创作的极少数作品如中篇小说《正红旗下》、话剧《茶馆》中写到了满族的生活外,其他的大多数作品尤其是建国前的众多作品几乎都是反映汉民族的生活。其实这只是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那就是作家的意识必然与生俱来地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只要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作家,那么民族意识便必然地存在于他的意识活动之中,并进而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我们从老舍创作的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骆驼祥子》中可以看到那些居住在大杂院里,奔波于街头巷尾,尤其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恰恰正是清末民初满族旗人从优越的社会地位沦为中下阶层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主人公车夫祥子身上体现的那种正直的倔强的性格,正是清末满族旗人由吃“铁杆庄稼”到要靠自食其力生存的中下层满族人的典型心态和性格的折射。

三、老舍民族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明确反映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在平等自治的原则下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这样的社会背景为老舍创作满族题材的文学作品,营造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在这一时期,老舍担任了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并分管少数民族文学的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学比较关注,写了许多有关的文章和讲话报告,如《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兄弟民族的诗风歌雨》、《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等,积累了一定的民族文学理论基础,民族文化情感,其民族崇拜情结不断增强。老舍通过20世纪20、30年代搜集的创作素材和个人积累,终于水到渠成,创作出了《正红旗下》这样一部当代满族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说它是一首各民族团结的伟大赞歌。1961年至1962年创作的《正红旗下》是老舍第一次公开地、全面地描写满族人民生活题材的作品,从中透露出浓浓的满族社会、民俗、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满族文学作品。尽管《正红旗下》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只是一部长篇的开头,但所写的11章,八万七千多字,也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中篇,它在中国当代满族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四、老舍最终超越族群意识,在其作品中洋溢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

当清兵入关时,满族是被汉人视为异族的,可是经过几百年历史长河的洗礼,满汉已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尽管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旗人曾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但绝大多数旗人仍是认同中华民族的。老舍曾借《茶馆》中的人物常四爷之口,表达了这种认同:“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正是这种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使老舍超越了狭隘的族群情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外抗强敌、内主团结的时代主题。作为与八国联军作战阵亡的旗兵的遗孤,老舍从小就对侵略者充满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作为辛亥革命前后饱受歧视的旗人,他比其他作家更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御敌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外抗强敌、内主团结的时代主题。

总之,老舍的满族身份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作品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老舍对狭隘的族群意识的超越,使他的作品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能够得到包括旗人在内的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可以说老舍是满族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关纪新.老舍图传[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舒乙.再谈老舍先生和满族文学[J].满族研究,1985,(1).

[3] 马国栋.略论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气质[J].满族研究,2004,(1).

[4] 杨春.老舍与满族文学[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4).

相关期刊更多

清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报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今日辽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