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范文第1篇

1、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侧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2、白描,就是用简括、精练、质朴的笔墨抓住人和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像,寥寥几笔,就能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它原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3、基本上,新闻大家都是运用白描方法的高手。常常用白描手法,只是轻轻几笔,便把各类人物与场景写得栩栩如生,使人感觉呼之欲出。

(来源:文章屋网 )

白描手法范文第2篇

1、劳老师大约有四十五岁,中等个子,肤色不太白,虽然她有些发胖,但走起路来非常稳健。她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既严肃又慈祥;她穿着朴实,性格开朗,不喜欢张扬,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她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是我最喜欢、最感激的老师。

2、灵妹的脸蛋圆圆的,有一头紫色的头发,脑门中间有一小撮刘海。她有两条棕色的浓眉,大大的绿眼睛上长着长长的睫毛。尖尖的小鼻子下面长着粉色的小嘴,可爱的小脸上每个地方都透着灵气。

3、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4、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5、我的好爸爸今年37岁,圆圆的脸上两条又黑又浓的剑眉使爸爸显得很英俊潇洒,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芒。1米73高而魁梧的身材是我和妈妈的档风墙,爸爸的模样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

6、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不要,“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

7、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8、他有一颗冬瓜头,生气的时候脸一下子拉得很长,非常像马。他单独面对你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的慈爱样子,同时不停地摇晃脑袋,远看像漂浮着的一个大灯笼。他的眼睛,你知道吗?大大的,灰黑色,很深邃,长在那张马脸上显得非常病态,他说话时喜欢对所有人乱飞媚眼,小心别让它撞到你,那会使你魂飞魄散的。他的胳膊啊腿啊细得像竹竿,衣服酷似床单披挂在身上,飘忽飘忽的,特别有神秘气质,这决定了我们在表演一切恐怖剧的时候都由他戴上假发来演女鬼。

9、她长得不算高,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五六岁。圆的脸,大眼睛,害羞起来脸庞绯红绯红的,额头发际有一块小小的青痣,看样子那是他妈妈留给她的标志。

10、在十字路口的中央,站着一位穿着警服的警察叔叔,他大约20多岁。他的额头稍微突出,水汪汪的大眼睛,黑溜溜的眼珠在眼眶里转来转去,无论转到眼眶里的任何部位都显得那样炯炯有神,可帅气了!

11、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起初,下的是雪粒,就像半空中有人抓着雪白的砂糖,一把一把地往下撒。不一会儿,雪就越下越大,雪粒变成了雪片,像鹅毛似的,轻飘飘慢悠悠地往下落,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天女撒下的玉叶、银花。那样晶莹,那样美丽。路边那些又细又高的柳枝,不时地晃动着身躯,把身上的雪晃落到底墒,可是它刚刚抖掉一些,马上又落下许多,渐渐地,大雪给它穿上了一件洁白无暇的外衣。夜2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

12、有一位老者,他的脸是属于放在人群中并不起眼,虽然不起眼,但我认为他是最美的人。

13、听,那是黄莺在歌唱,它像一位熟练的女高音,唱出婉转柔和的曲子,令人不能不拍手叫好。那雄壮的声音是谁哼唱的?哦,原来是一只老鹰,它的声音使人充满了力量。“知了!”一听这句话,就知道它是谁了,它是蝉,可是,难道它只会唱这首歌吗?许多虫、鸟的声音在我耳朵里汇成了一手独具特色的交响曲,它是多么另人陶醉、着迷!

白描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白描手法 孔乙己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14-01

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描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的形象,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仕途不得志,穷困潦倒,遭人鄙视的孔乙己的形象。主题鲜明并具有多元的意义,至今仍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刻画人物形象时,寥寥数笔,看似简单朴素,却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典型特征。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语言表情,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被作为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之一而保留。

1 白描手法再现生活场景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简洁,概括精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具有可信性,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在描述时能够及时捕捉到人物的神态变化及其特征,把叙述转化为描绘和刻画。例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特别,让读者先入为主,不能释怀:首先是行为举止与众不同,站着喝酒又穿着长时间没洗的破旧的长衫;其次是外貌与常人有别,身材高大却不修边幅,而且脸上总是伤痕累累。从他的外表形象就让读者感觉到孔乙己是一个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又好吃懒惰的穷酸书生。虽然笔墨不多,但给人的印象深刻。在孔乙己最后出场时,作者又运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他的形象:首先是面部表情,既黑又瘦,不成人样子;其次是行为举止,没有了长衫,替代的是短袄,已经成为了一个残疾人。鲜明地生活场景对比,看出他已经步入绝境。可见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一个迂腐、没落的旧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2 白描突出人物的表现手法

在《孔乙己》中,作者成功地用白描突出了表现手法。一是孔乙己的性格是通过传神的语言和行为举止来表现的。当因为他拿了丁举人家的书,被同在店里喝酒的人看到他脸上有新的伤疤开始取笑他时,他的开始表现是不愿意回答,想用这种方式来掩饰,结果欲盖弥彰,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好硬着头皮说出“窃书不为偷也”等让人费解的狡辩之词来掩饰自己。等事实已到了不可掩盖的地步,打破了他内心的底线时,依然想争辩,想为自己捞回一点面子。直到最后腿被打折,靠双手支撑身体来到酒店喝酒时,面对他人的取笑,明知争辩已经不能掩盖事实时,说再多的话语也不起任何作用时,才不再反驳,用近乎哀求他人的语气让周围的人不要再去取笑他。白描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只想用虚伪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空虚,好逸恶劳,维护那种子虚乌有的所谓尊严。另一方面,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孔乙己的外貌,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让读者印象最深的是他与众不同的一点:穿长衫而站着喝酒,这样的描述揭示了矛盾的一面,也指出了其穷困潦倒,被人另眼相看的命运的症结所在。

3 白描艺术手法的典型运用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孔乙己的形象刻画的一步到位,一针见血,具有摄魂夺目的威慑力。孔乙己的一生遭遇似乎都与他的这身打扮不能分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关乎孔乙己的一生命运。在旧社会,到酒店里喝酒是有讲究的,不同身份的人喝酒的派头和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穿长衫都是些有地位的人,都是踱着方步进入酒店,被店小二点头哈腰地领着进入包间,排排场场地坐着慢慢品酒的,而穿短袄的人都是社会下层的人物,他们进酒店都不太讲究,只是站着喝酒。可是孔乙己的服装和喝酒的风范自相矛盾,和这两种人都跟不上趟。另外从孔乙己的外貌描写让读者知道,他的身材很高大,按理说,即使读书不能取得功名,做不了官,不能靠俸禄生活,也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劳动,和短衣帮一样,过上一种不算富裕但很快乐,也很有自尊的生活,虽然贫困一些,但活得有价值,有做人的尊严。但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脏又懒,既好逸又恶劳,生活检点又存在问题的人,摊上这样的命运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有关,更与自己的个性脱不开关系。

4 白描手法含蓄的美学价值

作者在小说中对孔乙己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他的形象,给读者的印象较为深刻,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简笔画,虽然没有作彩,只有寥寥几笔,简单的勾勒,却让人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给读者的感觉是既含蓄又有美学价值。从美学角度上来讲,有浓墨重彩,也有淡淡墨痕,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就属于淡淡的墨痕,简洁的几笔把人物形象勾勒得完美无缺,如身临其境。孔乙己最后出场时没有了读书人的包装,长衫已经变成了破夹袄,原本高大的形象已经变得矮人一截,名副其实的残疾人。再从心理来分析,没有了读书人的尊严,还不如那些短衣帮,更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的困顿再加上心理的摧残,严重创伤到了他的心灵深处,已经不成人样子了,濒临混乱之中,处在死亡边缘线上,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至此,最终的命运和结局不言而喻。前后两次白描一次是表明身份和地位,一次是暗示遭遇和结局,所反映的文学意义和价值也有所不同,但都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穷困潦倒,没落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

总之,小说《孔乙己》中用白描的手法对孔乙己的外貌的描写,不管是从语言还是行为举止方面来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价值。人物的刻画含蓄而简略,笔力所及已不仅仅是对人物的外部特征和行为举止的简单描述了,早已触及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参考文献:

[1]董秋成.一面深刻观照社会现实的镜子――孔乙己[J].语文月刊,2010(01).

白描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书画合一;表现手法;基础作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86-01

白描是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中一个重要的绘画内容,是利用线条来进行造型塑造、物体表现、层次展示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衡量画家本人国画创作造像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可以说,白描是国画创作的艺术基础。从目前我国高校的美术学院的国画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白描已经逐渐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由此可见美术教育领域对白描造型基础的重视。下面根据白描艺术的艺术特征以及应用范围等情况,来研究白描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性。

一、书画合一的艺术境界

由于中国画是由毛笔来进行线条勾勒和墨色晕染,所以在白描创作中带有写意性和书法性,强调白描的传神写意。另外,在运笔手法的规律上,白描的创作也与书法艺术相契合。在运笔的时候,白描是用单色的线条,通过行笔的轻重缓急,中锋、直锋、偏锋用笔,来创造出长短不一、粗细不等、浓淡相宜、虚实融合、抑扬顿挫的多层次的富有韵律变化感的线条造型,这些手法与书法艺术的创作用笔道理是相通的。我国古代一直强调书画同源,两者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各自具备了完备的体系,但同时也在不断融合和借鉴,既保持了自身的艺术特征,又相互促进,产生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共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的提升可以促进白描手法的革新与运用,白描手法的运用自如又可以促进书法艺术上的领悟与技法运用。

另外,从色彩上来看,白描画稿的创作也与书法相同,二者都是通过单一墨色来对文字或物象进行一元化描绘。古代人形容白描说“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白描脱去了工笔画的浓墨重彩,以其特有的简洁、纯净、质朴、自然来产生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虽然是工笔绘画的基础,但是又可以独立于工笔绘画而自成体系。书法艺术也是如此,通过对现有字体字形的富有韵律和动感的线条变化,将书法家的感情、风骨等融入到线条的走势、轻重、缓急当中,产生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体验。

二、勾勒手法与表现形式多样

白描的勾勒手法有单勾和双勾两种手法。利用线条一次勾勒成实单勾,其墨色有浓淡之分,适于表现不同的景物摹写,比如淡墨勾画,浓墨勾叶,线条流畅生动。先以浓墨将造型全部勾好,再以浓墨对局部或全部进行勾勒叫复勾,可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和质感,利用线条的墨色浓淡变化来传达出层次感和立体感。在绘画中,描摹物体的形状、神韵,光感、质感、立体感,都依靠单线的线条来确立和表现,由此可见白描艺术对于绘画创作的重要性。我国历代有很多画家同时也是白描大师,比如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赵孟坚、张守正等,历代画家对白描手法的看重与掌握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随着历朝历代画家的手法革新与技法实践,白描的勾勒技法也在不断增多,按其绘画手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别:铁线描法,兰叶描法,减笔描法。铁线描法没有线条的粗细变化,包括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琴弦描、铁线描等手法。兰叶描法具有线条的粗细变化,包括钉头鼠尾描,蚯蚓描、马蝗描、柳叶描、枣核描、橄榄描、战笔水纹描等技法。减笔描法具有快速简化的线条特征,包括撅头描、竹叶描、混描、折芦描、枯柴描、减笔描等。丰富多样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让白描绘画可以描绘更多的物象内容,不仅在人物画、花鸟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时代的发展中与山水画、风景画、宣传画等领域展开运用,扩大了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

三、白描的绘画基础作用

好比素描是油画创作的基础一样,白描也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自从白描绘画被古代作家所重视和推崇之后,随着各个朝代画家的发展和应用,白描的基础造型作用越来越被国画学习者和爱好者所重视。无论是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都要以线条来构成基本形态,以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疏密、顿挫、浓淡来表现出不同的物体特征营造描摹物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和空间层次感,是国画创作在塑形上首先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具备一定的神韵和风格特征,再进行下一步的随类赋彩时,能够将这种神韵和艺术风格更好的表现出来。

总之,白描艺术在国画创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它与书法艺术的共通性,以及各种表现技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都促进了白描艺术的独立性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丰富我国传统绘画体系的结构构成。认识到白描的重要作用,就要在国画学习时重视白描绘画能力的培养,为更好的学习国画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白描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修辞格 容貌 喻体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乏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刻画人物容貌栩栩如生,其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格,利用修辞给人物添上更多神采。修辞格按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的分类,可以分为描绘类、引导类、换借类和变形类。这四类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材料上、意境上、章句上、词语上的修辞格的分类几乎一致。通过对《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容貌描写修辞手法的统计,一探古今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容貌描写中的修辞差异。

一、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常用修辞格概览

(一)描绘类修辞格

1.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最常用的修辞格就是比喻。《诗经・{风・君子偕老》用“I发如云”将乌黑浓密的头发比作乌云。《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用大量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用比喻手法描绘人的容貌,在辞赋和小说中最普遍。宋玉《神女赋》中用“朱唇地其若丹”来形容巫山神女。白居易《长恨歌》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比喻杨玉环的面貌和眉毛。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这些具体的修辞手段,在人貌描写中比比皆是。

2.衬托

衬托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画人貌时常用的修辞格,不直接描摹眉眼,而是以他物来衬托所言之人,从侧面说明其容貌的美丽。宋玉《神女赋・并序》赞巫山神女之美,曰:“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毛嫱和西施都是著名的美人,但神女的美丽,却能让这样两位美女相形见绌。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之人见到这位美女,便驻足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她,竟然忘记吃饭。从见者的痴迷中,可知美女姿色绝伦。

3.夸张

古代描写人物容貌,为了强调人物的美丽,也常常使用夸张手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美人高一点就太高,矮一点就太矮,脸上施粉就太白了,涂上丹寇则太红。极力形容东家之女天然清丽。《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列传》中李延年赞美李夫人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回头整个城的人都会为她倾倒,再回头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用这种夸张的说法,达到传达李夫人的美丽的效果。唐代韦庄《秦妇吟》:“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和上例相同。

4.感叹

《神女赋・并序》叹神女之美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用“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六句,连连赞叹神女之美给人的直观感受。感叹修辞格在上古和中古并不多见。

(二)引导类修辞格

1.错综

《诗经》中描绘人貌的句子,由于受到《诗经》整体上重章叠句特点的影响,也有许多错综修辞格的出现。错综主要分为词面的错综和句子的错综。《诗经》中常出现的是词面的错综。词面的错综主要是指词的变化和更新。一般以同义词或近义词做替代。这样可以避免相同词语反复出现,避免枯燥单一的句子,给人新鲜的感觉。《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下章的“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便在词面上构成错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均形容人经历磨炼修为;或形容人文采美好,素质纯正而有修养;“如金如锡”,“金”和“锡”都比喻受过陶冶锻炼,像金、锡那样精纯;“如圭如璧”中“圭”和“璧”都比喻人治学有成就,像圭、璧那样已琢磨成器。

2.对偶

描摹人的容貌,对偶自古以来不可或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都是运用对偶,造成严整的文句格式,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3.排比

这两种修辞格相对来说使用的情况较少,排比是指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而且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依次排列起来使用。《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便是一例。《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和“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也是典型的排比。

(三)变形类修辞格

这类修辞格的使用在整个古典文学世界中是很多见的,但是单独描写人物容貌时使用的情况则比较罕见。只是吉光片羽地出现在少量句子中。例如《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文章作者“为了节约文字或者调节节奏的需要,将两个原来要合着说的词,特意在上文中省略去下文应出现的词,并且在下文中省略掉上文中应该出现的词,而在解释的时候,仍然将两个词合在一起讲,使之参互成文、互相补充、合而见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登徒子好色赋》一例的意思是说,东家之女嫣然一笑,能够迷惑阳城和下蔡两座城市的人们,这样才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二、古今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容貌使用修辞格的变化

(一)修辞格种类减少

古代诗歌词赋中描摹人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词语章句上,都使用大量修辞格。《神女赋》和《洛神赋》等文章大量内容都在描述人的容貌,仅《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女的一段:“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仅仅一段,就有夸张、比喻、排比和互文等修辞格。

白话小说出现后,尤其是在白话小说繁荣的明清之际,人们较重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容貌的刻画则有削减。《红楼梦》写袭人容貌,只用“细挑身材,容长脸面”。小说写人,常常直接用数字表示人物身长几尺,髯长几尺,给人以确切直观的感受。比喻、夸张、衬托等较少使用,出现较多的是对偶修辞格,修辞的重心不再放在语句意境方面。《水浒传》写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写李逵:“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写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直至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修辞格的使用就更加少见。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刻画:“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张爱玲《等》中写阿芳“是个大个子,也有点刨牙,面如锅底,却生着一双笑眼,又黑又亮……”不难察觉,除了比喻,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人物容貌的刻画也很少使用修辞格。

(二)多用白描手法

与古典文学作品相比,修辞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中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白描手法。鲁迅描写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老舍《骆驼祥子》描述祥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写克荔门婷:“顽劣的稻黄色的头发,烫得不大好,像一担柴似的堆在肩上。满脸的粉刺,尖锐的长鼻子底下有一张凹进去的小薄片嘴,但是她的小蓝眼睛是活泼的,也许她再过两年会好看些。”这样纯粹的白描手法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白描手法能够真实细致地描摹人物容貌,从而取代各类修辞手法成为现代人物容貌描写的新宠。

(三)频繁使用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对人物容貌的刻画,大量使用比喻,再加以其他修辞手法。经过明清之际白话文学的过渡,至五四以后,这方面修辞格的使用渐渐被白描手法取代,但是比喻修辞格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中。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女孩翠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张爱玲在《封锁》中写车上的老头子“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尽管白描手法是白话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的主流,但修辞格的使用并不会消失,白描手法细致精确刻画人物容貌,修辞格则能使人物容貌跃然纸上,两者相辅相成,使人物容貌的刻画更加准确丰满。比喻恰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大量的白描加上适当的比喻,能够为人物容貌增添更多光彩,因此,比喻这一修辞格依然是人物容貌描写的点睛之笔,可见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在描摹人物容貌上,比喻修辞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描写方式。

参考文献:

[1]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千帆.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M].扬州:广陵书社,2004.

[4]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J].南都文学,2004(24).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美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传播与版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