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崔颢黄鹤楼诗

崔颢黄鹤楼诗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第1篇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青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这是崔颢的一首著名诗篇,记述他登黄鹤楼触景抒怀的感慨。传说仙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令人惆怅。

故事;

巍峨耸立于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成为“江南三大名楼”。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女子所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黄鹤,告知,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画上的黄鹤复活,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此地起楼,取名为“黄鹤楼”。

另有一说为: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费文伟的仙人曾乘黄鹤在此憩息。故后人在此建黄鹤楼以作纪念。于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崔颢就据此传说作下流传千古的《黄鹤楼》。

黄鹤楼对历代诗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偶一日,个性豪放而又浪漫的他也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巨浪排空、滚滚洪流的长江水,李白无限感慨,才思泉涌,大发诗兴。正当他要提笔作诗之际,猛一抬头,崔颢的“芳草萋萋鹦鹉洲”赫然跃入眼帘。读着崔颢的这首七律诗,诗仙李白也不由得连连夸赞:“妙,真是太妙了!”李白一生写诗无数,什么是好诗他完全理解。他暗想:崔颢此诗可谓是登峰造极之作,自己虽然是一世英名,但也难有突破。恐怕对比之下不只会相形见绌,反而会自毁名望。思忖良久,李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哎,枉我李白一生作诗,今天是遇到强手了。‘此地空余黄鹤楼’,我留遗憾在心头哦!就写首小诗当做纪念!”于是,他挥笔而就:“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登高怀古;以史鉴今;愁;对比赏析

一、《登金陵凤凰台》简析

《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是天宝年间,由时值中年的李白奉命“赐金放山”时,南游金陵,登凤凰台而作。全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的见闻为线,将历史与现实连接,以景衬情,以史鉴今,表达了历史的感喟以及深沉的思索。本诗格律整齐,意境深远,思虑深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浑厚的思想情感。

一二句,诗人以“凤凰”传说起笔,昔日凤游于此,翔集山间,一时成谓,现今惟余江水空自流。今昔明显的对比,表达了对时空转换,时迁事异的感叹。“凤凰”乃东方神鸟,寓意吉祥。历史的辉煌鼎盛最终只剩一缕云烟,后人可见的只是江水悠悠。

三四句则进一步展开金陵之地的历史辉煌。此句用典颇多,“吴宫”乃三国时孙吴所筑之宫,“晋代衣冠”指东晋大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五六句,作者将思绪转为现实。凭台远眺,远处,三山隐约,南北相连,历史辉煌终将逝去,敌不过江山巍峨,岿然不动。而江横白鹭洲,分水为二。自然之力往往是那么让人惊颤,于天地而言,人之所谓丰功伟绩,只存一时;人之所谓伟岸挺拔,皆不过是井底之蛙的夸夸自谈。论雄浑,论壮阔,又有什么可以与它比肩?

最后两句,确是诗人登高吊古,感怀伤时的真正展现。诗人视角骤变,从金陵之城调转北望,诗人李白虽个性洒脱,超脱世俗,然心中却不时不关注着现实。在金陵之城凭吊,难以避免地就想起了现实。虽心之所向,奈何浮云蔽眼,徒留忧愁。这里李白化用了“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谗臣当道,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用,诗人的痛苦不言自明。

二、《黄鹤楼》简析

此诗为崔颢游览山川,登临黄鹤楼所作。该诗意境开阔,气象雄浑,以景衬情,表达了对世事苍茫的感慨,抒发漂泊思想之情。

崔颢此诗,语言简单自然,诗意清晰。曾经的仙人驾着黄鹤飞走,只剩下一座黄鹤楼孤立在这里。黄鹤飞走之后不再回来过,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这里驻足过。阳光之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绿草一片。天色渐晚,远眺前方,可是故乡在哪里呢?眼前只有沉沉的雾霭飘在江面,给人无限的哀愁。

前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从楼得名的原因起笔,“仙人之说”为黄鹤楼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昔人”于黄鹤楼处学仙得道,羽化而进入仙境。那黄鹤楼之地也处处透显着仙风道骨。千百年来,时迁事异,白云悠悠,人生如此短促,宇宙永恒。此句,仙风之痕明显,继而回归至苍茫青天,浩瀚宇宙,人生短暂。

五六句,转换角度,写登楼观景之感。晴阳之下,汉阳之景历历在目,鹦鹉洲近在眼前,然不管如何登高,故乡之地难以窥见。人之能力着实是有限的,时间短促,地域狭小。不及仙人之力,难比宇宙之一瞬。看自然之雄浑,方才知道人之渺小。

三、对比分析

在传言之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登黄鹤楼》,只见还颇有一段渊源。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实以此诗为格调两次起笔。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若细观《登黄鹤楼》,亦不难发现其中颇有相似之处。

首先,从当时的背景来看,李白与崔颢是同一时期之人,二人出生时间也仅几年之差,可以说是同龄人,同处于盛唐年间,成长与生活背景相似,经历影响认识,这也算是二人诗文相通的一个原因吧。同时,李白一生之中,算是郁郁不得志的,在庙堂之上并不是硕果累累。在这一点上,崔颢与他是极其相似。崔颢一生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皆是无足轻重的小官。仕途不顺,使得李白历游山川。同样的,崔颢也是足迹遍及江南塞北。如此看来,二人算是同时天涯沦落人了,若是得见,必是惺惺相惜了。种种相同,使得二者在作诗之中的笔法与感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让我们来细看诗句:

李诗与崔诗同为登高怀古诗,二者在行文思路,起笔手法上十分接近。《唐宋诗醇》卷七:“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子心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崔诗前三句,“黄鹤”一词出现三次,然因为入声字的多次使用,读来有急促感,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李诗一二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同样是“凤凰”之词出现三次,同样的,由于声韵的安排,读来短促有力,避开了重复嗦之嫌。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第3篇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黄鹤楼,立在长江岸畔,漫步在云端,听涛鸣波涌,像是在思索,抑或在等待?

江上船影如织,龟蛇静,江水动。

作为凡夫俗子,捧起那些文人骚客的笔墨,不知我的文字,将流落何方?我只能远远地仰望。不敢轻易动笔,只怕我浅薄的文字,弄脏了黄鹤楼诗意飞扬的名字。

黄鹤楼,前世今生,到底有多少人,想做你的一块砖或者一片瓦,随你一起流芳百世?一些人,一些事,却似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心中禁不住思忖:“黄鹤楼,谁的楼?”

【神话的黄鹤楼】

一座楼,一个神话故事,一个名字的由来。黄鹄矶头,门可罗雀的小酒店。店主是一位姓辛的寡妇,正愁生计艰难。衣衫褴褛的道士飘然而来,酒店里白吃白喝。老板娘却不计较,乐善好施。道士颇为感动,画鹤为顾客舞蹈唱歌,略施小计让井水变美酒,“黄鹤楼”的名字声名“鹤”起,从此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怎奈老板娘富而忘本,歧视穷人。 道士云游归来,见此情景,招鹤而去,酒店生意从此一落千丈。

“行善为图报,贪心比天高”,这是老道的离别留言,也许老板娘至死都在忏悔?黄鹤楼几度兴废,故事却鲜活不老。神奇的黄鹤,千百年来,依然衔着那剂道德良药!也许这不是黄鹤楼得名的缘由,但我宁愿相信,任凭江水浩荡,管他岁月悠悠……

【孙权的黄鹤楼】

三国的风云,托起伟岸的黄鹤楼。我垒起三国的梯子,登上黄鹤楼,去拜会江东的霸主。孙权“以武治国而昌”,居险筑城,建楼瞭望,扼守烽火硝烟,抵御虎狼之师。战争,权谋,欲望!一座军事瞭望楼,将孙仲谋的雄韬武略,向北伸展 ……多少旌旗招展,轮番上演;多少杀伐决断,逐鹿中原。逐老了青春,逐瘦了国脉,逐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鼎峙之势,猝然崩溃,三国一统归晋。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孙权的霸业,周瑜的倜傥,小乔的美貌,鲁肃的智谋,溅起了大河东去的浪花朵朵……

【书圣的黄鹤楼】

鹅池依旧。羲之爱鹅,众所周知。这里有雄伟气势,也有乡野闲逸;有深厚历史,也有当下风雅。怎么能不来呢?来了,又不舍走了。牧鹅吧,在黄鹤楼下。我仿佛听到王羲之面对一池碧水不由地说。鹤飞走了,鹅姗姗来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从此一代书圣在此牧鹅、观鹅,多像陶潜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挥毫泼墨,多么陶然啊!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软,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悟!可爱的生灵,道不尽书法奥妙无穷!“鹅”碑亭里那个古朴、儒雅的“鹅”字,仿佛正静待着王羲之的归来……

【崔颢的黄鹤楼】

悠悠的白云,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黄鹤楼华丽转身,已是一个俊采星驰的大唐王朝。黄鹤,也许是乡愁的鸟儿,从崔颢的诗歌中起飞回家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实,黄鹤楼,并不是一座楼,而是一只高飞不肯回头的鹤,一只驼起了浓浓乡愁的鹤 。崔颢路过黄鹤楼的时候,大概是喝了一壶老酒。看着烟波浩淼的大江,想起了失意的人生,想起了家的温暖,他的愁绪蔓延开来,诗句止不住一行行在脸上流。得道成仙、驾鹤飞升又怎么样呢?最终还不是踪销迹渺!还不如做无心的白云,悠游千年,多么自在!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了悟,诗人逐渐从怅然失落中摆脱出来,开始远眺、欣赏……虽然仙人的黄鹤早已逝去,天空中漂浮的未必是从前那朵云彩,但是诗终于留在那里了,乡愁也始终留在那里了。

崔颢走了,带着“乡关何处是”的感慨走了!也许,谁也不知道,他究竟领悟了什么。也许无意中,他一下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幡然醒悟,回家吧,和至爱亲朋叙叙天伦之乐吧!

【李白的黄鹤楼】

李白来了,正欲把酒临风,吟诗酬韵,猛然看到崔颢的题诗,顿感文思枯竭,自愧弗如,搁笔而去,嘴里念叨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如何得不甘和叹服呀,最终是走了,遗憾地走了。

游于斯,宴于斯。在黄鹤楼饮酒聚会,当时一件酒惬意的事了,尤其在风清月明之夜。黄鹤楼有过明媚的相聚,也有过淡然的别离,生命的旅程在风景中流淌,寄情思于天地,化愁绪为江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叶孤帆从唐朝启程,柳絮纷飞,繁花似锦,黄鹤楼上,饯别相送,挥手,孟夫子已成为天际的孤帆远影。醉过,方知酒浓;聚过,亦知情重。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远。不知道这是李白第几次来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太白先生的泣哭,仿佛看见了他在黄鹤楼上踮脚张望。

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义,是一种文人相惜的情义,是被山水风物浸染的情义。遥想在盛唐三月,他们背着诗囊行游天下,在这个叫做黄鹤楼的地方邂逅,把酒言欢,结伴登楼,看尽长江万里,感叹历史风华。拾几片风景装进行囊,裁一段情义写入诗笺,不为千古留名,只想记住这个感动的瞬间。在这里,他们也许怅叹过仕途的坎坷,抱怨过现实的磨砺,可是面对这壮丽河山,风物人情,更多的是滋生心中那份诗意的梦想。我知道,黄鹤楼是他神笔攀登的巨峰,是他情感梦游的瑶台。 从此,诗意和友情,源源不断地倾泻而来。黄鹤楼,当人们念着你的名字,立即就会想起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杜甫的黄鹤楼】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读到诗圣杜甫在黄鹤楼上留下的墨宝,难道他老人家一生没到过黄鹤楼吗?为什么不写一点呢?是不是贫困没有盘缠呢?他的人生太沉重了,他的诗跟他的人生一样沉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不愿意在黄鹤楼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们读到他沉重的心情呢?真是一个谜啊!

【岳飞的黄鹤楼】

背负着母亲“精忠报国”的叮咛,年轻的岳飞,跃马握枪,纵横疆场,襄邓大捷,封侯拜将,屯守武昌。燕雀怎知鸿鹄之志,英雄志在杀敌立功,鹳雀楼上长吟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的繁华景象,如今在胡虏铁骑蹂躏之下满目疮痍。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保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我似乎看到了壮志难酬的岳飞,正站在黄鹤楼上,眺望故乡,那悲愤的眼神,那握紧的拳头!黄鹤楼啊,你可否知道岳飞的忧重心事?你可否让那黄鹤驮上英雄,早日率师北伐,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伟人的黄鹤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位位文坛名流,宛若一只只黄鹤,杳然而去,飞向历史的深处……

韶山冲那位湘牙子,来了,从大革命的十字路口走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伟人指点江山的激越壮志,铺开了唐诗截然不同的意境。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第4篇

在唐代,一首诗歌的魅力不容小觑,它既可以成为仕途的敲门砖,又可以让人很快名扬天下。

《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祖咏,盛唐诗人,在长安应试的时候,考官出的考题是《终南望余雪》,按规定应该写十二句诗,可祖咏只写了四句,即“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完后祖咏就交卷了。当时的考官看后觉得写得非常好,就是不符合考试的规定,于是提醒他补上剩下的八句。但是祖咏对考官说,意思已经完备,再写就是画蛇添足,说完就出了考场。后来,考官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上级,上级爱惜人才,就赐祖咏进士及第。祖咏因为一首诗而考中了进士,可见这首诗的魅力。

无独有偶,在天宝年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在公元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被要求作一首试贴诗。这种诗歌有严格的韵律规定,限用韵脚,很难做好。当时,钱起以《省试湘灵鼓瑟》为题,挥洒自如,很快就写好了前十句,即“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而后面的两句,钱起百思不得。这时,钱起忽然听到一首悠扬的曲子,他抬眼望了望窗外粼粼的水面,苍翠的青山,灵感顿起,瞬间写下了千古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由于这首诗,钱起不仅中了进士,还赢得了诗名,成为了“大历十才子”之一。

唐代的进士取士,不仅要看卷面成绩,还要参考应试者的作品和社会声誉。因此,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称为“行卷”。唐代比较有名的行卷诗是中晚唐诗人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即“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当时的主考官是大诗人张籍,于是朱庆馀就写了这首诗向张籍求教,其实就是探探张籍的口风。张籍读后非常欣赏,于是也巧妙地回诗一首――《酬朱庆馀》,诗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能够得到当时主考官兼大诗人张籍的赞赏和推许,朱庆馀自然声名鹊起,中进士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一首好的诗歌还可以成就一个诗人的美名。崔颢,盛唐诗人,成就不是很高,名声却很大。古人多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尤其是在仕途不顺的时候,而崔颢就是这样。他当时虽然中了进士,做了官,但是很不得意,于是遍游山川,出关边塞,风格变得雄浑自然。一次,他在游历了武昌黄鹤楼后,一时兴起,感慨万千,提笔挥毫,写下了《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意境深远,绘景写情,形象真切。据说,李白在看完这首诗后,大为赞叹,并为之搁笔,写了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还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记其事。大诗人李白的这一番评论,使崔颢一举成名。一首诗歌,成就了一个诗人,成为了一桩美谈,让我们在登临黄鹤楼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崔颢的《黄鹤楼》,这不能不归功于李白的这首打油诗。

崔颢黄鹤楼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题壁诗;文化现象;人文景观;唐代

中国的古代诗歌有大量的标明为题诗之作。题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形态的一大类别,是古代常见的诗歌创作和传播形式,也是古代文人富有艺术意味的生活内容。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也而构成的景观,具有历史性。所以不难理解,题壁诗也成为了一种人文景观。题壁诗的起源很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逐渐流行,在唐代盛行。唐代是一个意识开放,活动丰富的时代,学子的流动性增加。不管是思乡怀远还是人生感悟,都会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人生感受,而在途经的驿站名胜古迹等地方留下诗词墨宝,就产生了唐代的题壁诗,保留到后世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一p题壁诗的材料性质

题壁诗并不是专指流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随手题壁、墙屏风、竹树等物质上面的诗篇,书写上随性直观,除了题留在建筑物上的诗句外,也有诗人把诗题留在石壁、竹子、树叶等山间的自然物质上。如唐代僧人玄览的题竹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就是因为在山野中一时找不到笔墨纸张,而不得不使用其他工具代替。这首诗显然是以竹叶为纸,将笔墨直接写在自然物质之上。为了方便诗人留诗,唐代的一些寺院和驿馆都设有诗板供人题诗所用。诗板也叫诗牌,是一种用木头制成的薄板,颜色是木料本身的颜色,用墨色在上面书写。诗板的存在也成为了人们观赏的一个内容,故郑谷诗句”胜地昔年诗板在,清歌几处郡筵开。江湖易有淹留兴,莫待春风落庾梅“,写的就是文人雅士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诗板的情景。

二p唐代题壁诗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唐人的思想更加广阔,唐人喜好游历交友,热爱山水名胜,外交活动颇多。而在征途上的文人士子达官番属数量更多,层次更高,性情豪放,促进了题壁诗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时尚。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数百十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这种爱好。崔颢最有名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题在黄鹤楼墙上的诗。据说李白有一日上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题壁,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太上头。”李白在黄鹤楼不敢题诗但又不死心,跑去崔颢诗中提到的鹦鹉洲也题上了一首诗,想和崔颢一比高低:“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前四句有三句重复鹦鹉,第四句用叠韵“青青”,显然是故意模仿黄鹤楼。虽然李白的名气要比崔颢大但后人对这首诗并不买单,只有宋人的《瀛奎绿髓》有记载。而李白自己似乎也觉得不如崔颢的《黄鹤楼》,于是后来去凤凰台再仿一首:“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人评:“今观二诗,真是敌手也”,“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这也体现了题壁诗出人意料的沟通信息功能,也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观,同时黄鹤楼也因此闻名遐迩。

三p特殊场合下的人文景观

题壁诗也有很多是留在驿馆古寺,如元稹的《见乐天诗》云:“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唐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元稹从江陵返回长安,题诗于沿途各驿站。同年秋,白居易从长安赴江州,走的是元稹的旧路,心中充满了对元稹的思念,便一路寻找元稹的题诗作为慰藉:“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种留在驿馆的题诗就如一张纸便条留在驿馆表达着友情和亲情,成为了特有的人文景观,而留在开放公共空间,不受时间限制的供后人浏览,加上诗人亲笔书写留下的书法效果会产生更大的视觉刺激与记忆,因此观赏历代的题壁诗也成为了一个旅游亮点。

四p人文景观与文化符号

}壁诗是一种古人的涂鸦,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怀,也道出了时代的变迁,以特殊的书写形式传递着种种信息。诗人薛逢看到白马驿满壁的题诗后,写下了“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来表达题壁与观壁时候的感受。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唐代题壁诗的兴盛,形式内容的丰富,成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景观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此时此情此景有感而生,遂赋诗泼墨,是即兴的。所以题壁诗的名篇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更直接更生动也就更能打动人心,而这种人文景观也成了我国独有的灿烂篇章。

【参考文献】

[1]刘洪生.唐代题壁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崔勇,刘玲娣,刘金柱.古代题壁诗词丛考―中华文史新刊[M].上海:中华书局,2012.

相关期刊更多

贵州文史丛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

航天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临床与病理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