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只恨一个人

只恨一个人

只恨一个人范文第1篇

上学的时候,学过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影响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世间有爱就有恨,有了最可爱的人,必定会有最可恨的人。那么,如今的大千世界,最可恨的人是谁呢?有人说贪官可恨,有人说乱收费的学校可恨,有人说各种行骗的骗子可恨,也有人说短斤少两的小商小贩最可恨。说恨,会有无数的恨。爱与恨,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世界谁最可恨?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曾经伤害过我的人最可恨。很正常,伤害过自己的人确实可恨。毛泽东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无论什么样的恨,都是自己受到伤害后在心里气愤时最常说的一句话:“这人真可恨。”

现实生活中的我,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官运,也没当过官。所以对腐败涉及不到。如果说可恨的人,只是身边的小人物。在我的身边,有过一些让我痛恨的人。冬天,北方的供热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当我在公交车上被小偷掏去了500元钱的时候,我心里感觉小偷是可恨的人;在我去市场买菜的时候,被短斤少两的商贩宰称了的时候,我感觉他们是可恨的人;当我在早市看到老太太被骗子骗去了金项链时,我感觉骗子是可恨的人;当看到女孩在新疆人手中买到假iPhone5而哭泣的时候,我感觉新疆卖假手机的人最可恨……许多时候的恨,都是受害人被伤害后的痛恨的心里。这些恨,说来说去,我要恨的是受害人自己。恨自己没长一双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每当这样的时候,便会想起“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这首《雾里看花》这首歌来。

谁是最可恨的人?如同什么是幸福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当官不与民做主的贪官可恨,无恶不作的坏人可恨,抛妻弃子的陈士美可恨,忘恩负义的莫嵇可恨……这是艺术作品中的诸多的恨。恨,是人类初始在克服困难进化过程中必有元素情感。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有太多的恨,给我们带来的凄美。《说文》中说:恨,怨也。长恨春归无觅处,是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别鸟惊心,是亲人离散鸟鸣惊心的离恨;不知心恨谁,是美人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怨己?说到恨,有太多的恨,让人感觉到凄美,也让人感觉到心痛。

恨,是一种感到不满的情绪反应而产生的强烈的敌意与反感。与“爱”相反,是人在自己的感情或尊严被损害时产生的反应。说到对别人的恨,许多时候我感觉最应该恨的是自己。当我在公交车上被盗时,怨自己没有提高“天天防盗,日日防贼”的警惕;早市的老太太被骗子骗去了金项链,因为老太太有种贪小便宜的心里,可恨的是自己:女孩儿在新疆人手中买到假的iPhone5而哭泣的时候,应该怨这女孩有了图便宜的心理。常言说的好:贪小便宜吃大亏啊!许多事情的起因是自己,痛定思痛后,应该仔细反省自己。所以,我想:许多时候,我们应该恨自己,怨自身。记得《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故事:有两人为狐所媚,倒在深山老林中,奄奄待毙,后幸被一猎人救起。这两人对狐恨之入骨,请猎人捕杀之。猎人说:“鱼吞钩,贪饵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你二人被惑,只应自恨,何须恨狐!”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狐固然可恨,然而被惑者为什么被惑,则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只恨一个人范文第2篇

我无法用一句唯美的语言来评说张恨水或者说张恨水的一生,尽管他的文字和故事的确如诗一般温婉又令人叹息,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人生嘈杂和凡俗的状况,反而在对比中令那些张恨水的追随者更加难堪。还好,我们是通过他的故事和文字来了解他的,也曾随着那些故事主观臆断过他,他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好的。所幸。

当我用白瓷茶杯冲一杯祁红,慢慢品味着它的幽香时,我会想起那个不安的年代,和那些认真生活仍飘零不堪的时命,会想起张恨水的每一个故事,想起那些主人公的面庞,好像相识了许久一般。他的文字如红茶般醇厚清香,故事也是红茶般的温润,或许是因为他的出生地安徽潜县与盛产祁红的祁门县相距不远的原因,张恨水的故事中总会透着一股淡淡的红茶的清香。他也如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一样有着反抗与尖锐的棱角,却比其他人更温和,更懂得沉思和怜悯,这就是红茶的性格,张恨水在有意无意中暗暗领悟或者巧合了这种性格。

这些只是从故事里渗透出来的张恨水。

信徒

我读过许多有关张恨水的文章,也有他的传记,然而这些或真或假的揣度没有一丝迷人的味道,更远远不及我们读到的张恨水在作品中对自己的描述。他是一个温和、正直、饱读诗书、很有书生气的文人,他是一个悲天悯人、浪漫多情的才子,他的骨子里没有丁点的尔虞我诈,没有哗众取宠等等一切强人的性格,他是一个文人,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才子。他并不自命风流,只是在期待一个能在旁红袖添香的知己,让他可以满足的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这样永远不孤独。

才子佳人的故事也如流言一般,本是不可信的东西,传来传去就成了真相,有多少人毁于流言,就有所少人毁于才子佳人的美好幻想。“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当我们执迷于这样的浪漫情怀时,却发现原来这首诗的作者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淫棍,而我们却成了他的信徒。

张恨水是这样一个信徒。

从懵懵懂懂的少年,到男大当婚,甚至到了不惑之年,张恨水一直在追逐那个才子佳人的浪漫梦想。后来在他36岁那年,他认识了周南,那个小他十几岁的女孩。他以为他找到了知己。那个女孩美丽聪慧,和他有着共同的爱好,她仰慕他欣赏他,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愿意为他放弃名分,甘当他的外室。那些品读张恨水的人说,自此,张恨水终于找到了他的红颜知己,实现了他才子佳人、红袖添香的理想。36岁,张恨水即将步入四十不惑的年龄,对年少时的梦已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对自己曾经的执着和已经得到的,应该有了新的认识了吧。

周南不是他要找的人。

我说这样一个故事:小的时候,我们看到某一个玩具非常喜欢,就嚷嚷着要大人给我们买,但是那个玩具太昂贵,我们只看到有钱人家的小孩玩过,同伴们也都没有拥有过。那个时候我们暗暗发誓说长大了一定要多挣钱买一个这样的玩具。后来我们长大了,有了足够的钱,有些童真未泯的人总觉得心里有些遗憾,就去市场找那个玩具,无奈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所幸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很类似的玩具,高高兴兴的买回来,安置在家里,可惜那种心境和欣喜已经完全走了样。

或许要把这个故事套给张恨水和周南,会对周南有些不够尊重,然而这里面的道理却有些类似。20岁的张恨水如果能认识18岁的周南,和36岁的张恨水认识不足20岁的周南显然是大不相同的,这点我们不能不承认。张恨水等待的女人应该和他才华相当,这样才能切磋,也要美丽温婉,才可共处,就像《春明外史》里的李冬青和杨杏园,方能称心。然而周南却远远不够。周南认识张恨水时,张恨水已是人人追捧的名人,周南对张恨水而言,残酷的说只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粉丝,可以仰慕他,也可以倾听他对文学和时事的见解,却不可能给予他令他敬佩的指点。寻找了大半生的张恨水已经疲惫,当然也不会再像当年那样苛求。有了周南,他已经很感激了。

尽管有了周南,我们依旧无法给予他和他的人生更多的美誉,对于张恨水我们更多的是感激,感激他笔耕不辍的编织了这么多浪漫的故事。我们把所有的美誉给予的是他笔下的故事,和他书中的人。我们无视了张恨水的凡此种种,就像张恨水当年一样执迷不悟,只是这次,我们是他的信徒。我们也会执着的追逐故事里的浪漫与梦想,随着岁月流逝,我们也会慢慢醒悟,对于当初的天真,我们或许会后悔,也或许会怀念。

后来,我们跳出了他的书,才明白,原来他也如你我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平凡的人,很多时候做着一些和常人一样的决定。

风花雪月

正当娶妻年龄的张恨水,远远的看着那几个相亲的姑娘,最后目光锁定了她。她眉清目秀,在这几个人里算得上出众,或许这不是他最理想的,单至少也是可意的。他说就是那个徐家姑娘了。新婚之夜,当他满心欢喜的掀开盖头时,却大失所望,甚至是惊吓住了,被掉包的这个女人实在丑的没法看,更何况她竟不能识字读书。张恨水绝望了,对这个女人厌恶之极,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却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第二任妻子胡秋霞是张恨水在北漂时倍感孤独的情况下,听从朋友的建议,从北平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的。略能识字的胡秋霞把张恨水当成了恩人,全心全意的爱着他,为他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也为他及时贡献自己所能拥有的。可惜张恨水没有善始善终,以双方差距过大,感情破裂为由,离开了她,也可以残酷的说,张恨水在捡起了她后又丢弃了她。然而我们在品读张恨水的时候却把目光全都给与了周南,同样是女子,张恨水却只为周南的离开惋惜,完全忘记了在他孤苦时全心全意爱着他的胡秋霞。

最后,名噪一时的张恨水认识了周南(原名周淑云),成就了文人口中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其实自忖起来,他们未必不怅惘。

只恨一个人范文第3篇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剧中,那个所谓的坏人,做了许多坏事,因为,那个人仇恨别人。想尽一切办法报复,即便最终成功了,也不快乐,至少,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快乐。因为,恨别人,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因为恨,强烈的恨盖住了所有一切,其心中所有的情感都消失了,只剩下恨。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种情感,不论这种情感是什么,最终带给他(她)的,都是无尽的痛苦。

将一把污浊的剑放入清水中,无论它有多么的污浊,终究有一天,它的污浊会被水冲洗干净。仇恨,就像这把污浊的剑,而时光,就像是这汪清水。仔细想想,没有什么人能做到恨别人一辈子。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成长,不管是孩子,或是青年,还是老者。

当你已到暮年,回想起过去的一切,都会觉得美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已经变得更加豁达了,你更懂得珍惜。就算是面对以前痛恨的人,你也会觉得,算了,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为什么总是觉得孩子是最快乐的?因为孩子是最单纯的,没有那么多的猜疑、顾虑。他们与同伴也常常会争吵,但往往是早上吵,下午又手牵着手一起玩耍了。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恨。

当多年以后,你在大街上,偶然遇到了昔日痛恨的人,你不妨尝试着,给他(她)一个微笑,我相信,他(她)一定也会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岂不是美事一桩?多年的怨恨能够解除,我想,对你,对他(她)来说,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恨一个人范文第4篇

被逼出来的通俗文学大师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被称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

1895年,在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地区),一位张姓游宦之家,降生了一个哭声异常洪亮、圆头大脑的男孩,这就是张恨水。1901年,6岁的他启蒙于景德镇一家私塾。塾里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书本不一样,因而学习的进度不一样。在以后的十几年间,他读书的地方多次变换。张恨水好学,除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也使他学到了不少“腾挪闪跌”的写作方法。

1912年,张恨水的父亲因急症于南昌去世,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他被迫退学,随母亲返回潜山。失学的打击对一个17岁的青年实在是太大了,他既感到前途渺茫,又为母亲和弟妹的生活担忧。这时的苦闷和焦虑实在无法排遣,只好钻进书房,埋头看书写作,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一呆就是七年。这漫长的七年,为他日后的写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书房里“出关”后,24岁的张恨水为继续求学,只身出游。先后在上海《申报》驻京通讯社、北京《益世报》编辑部、北京《朝报》、《今报》编辑部任职,每日忙于奔波采访和撰稿。

1936年初,张恨水到了南京。在这里他和张友鸾共同创办了《南京人报》——这是他一生中自己创办的惟一报纸。他的长篇小说《鼓角声中》和《中原豪侠传》就是此时发表的。“七七”事变后,《南京人报》面临困难境地,雪上加霜的是张恨水又病倒了。1937年11月,他离开南京前往芜湖就医。就在此时,日军开始向南京进发,张恨水的人生也迎来巨大的转变。

穷困潦倒的生活光景

很快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央政府先后迁往临时首都武汉和重庆。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张恨水也不得不跟随逃难的百姓一起来到重庆。

张恨水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子,在重庆市郊南温泉桃子沟停下了脚步。这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前面是南泉建文峰,后面是仙女峰,常年雾霭茫茫。张恨水将自己的家安在了此处,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客渝生涯。

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涌入后方的人多如潮水,加上重庆大轰炸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民屋夷为平地,市区尚存的房屋通通被塞了个满,许多人纷纷到乡下建起“国难房子”——就是在废弃的野地里,用些活木七歪八斜的撑起来,黄泥裹竹片涂成墙壁,屋顶则是野草铺蔑作为屋顶。张恨水的家也安置在临溪的这样一座茅舍内。茅舍有三间小屋,其中有一间是张恨水的书斋兼卧室,临窗置有短案一张,短案上堆放着书报和文房四宝,这是张恨水读书写作的小天地。下雨天茅屋常常漏水,张恨水及家人得随时备好盆盆罐罐,以应急需。他风趣地给这漏雨的茅舍取了一个极富情趣的雅号:“待漏斋”。

当时陪都一些爱好文学青年,钦慕张恨水之名,常到南温泉来拜访请教于他。有人曾问他何以用“恨水”这个笔名,张恨水便回答说,“恨水”两字是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中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之意,为的是时刻勉励、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大好时光像流水一样任其白白消逝而无所作为。

名气虽大,张恨水在重庆的生活却十分清贫。全家人时常过着“过了黄昏抹黑坐,无灯无烛把窗开,等她明月上山来”的生活。除了住在这逢雨必漏的茅草棚、笆笆门的“待漏斋”外,家徒四壁,别无长物,相伴只有“相濡以沫”的年轻妻子周南。

张恨水喜欢穿长衫,终年一袭蓝布长衫,穿了洗,洗了穿,外出时套上马褂,既可遮丑,又能御寒。但他只有一单一夹两件马褂,轮流替换着穿。当时穿马褂的人已不多见,所以他和潘梓年先生被称为新闻记者中的两位“马褂先生”。

“待漏斋”的隔壁还住着另外一户人家。这家人姓尹,男主人是一位内迁的大学穷教授。两家相处倒也十分融洽,尹教授的小儿子叫尹兆琦,还常常跑到张恨水家里玩。

在旧中国,知识分子大半都是很穷的。但小偷却不这么认为,毕竟张恨水名气颇大,在外人眼中这位名动华夏的大作家一定很有钱。有一天夜里小偷竟然来“光顾”了张恨水的“待漏斋”。不想黑灯瞎火,小偷却摸错了地方,钻到了邻居尹教授家里。谁知尹教授也是穷教授,除书以外别无长物。小偷在房里翻了许久,找不到一点值钱的东西,一边找一边咕哝:“今晚硬是倒霉,名气恁个大的张恨水,啷个恁个‘干’嘛!”实在没有东西可偷,只好把尹教授的“拜客衫儿”给偷走了。张恨水却因此幸免于难,未遭劫洗。

从《金粉世家》到《虎贲万岁》

此前的张恨水以擅长描写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啼笑因缘》和《金粉世家》便是其红极一时的佳作。

不过到重庆后,张恨水却写出了一部罕见的纪实长篇小说《虎贲万岁》。这是张恨水一生中惟一一部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创作的纪实小说,显得尤其出挑。一向擅长写通俗文学的张恨水为何突然写起了纪实小说呢?这背后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1943年10月,日本侵略军分别由沙市、岳阳渡过长江和湘江,大举向湘西重镇常德进犯。当时,驻守常德的是代号“虎贲”师的陆军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师长余程万率领全师8000人在日军6万余人的四面包围中,背水一战,苦撑十余日,与援军合围,致使日寇丢下上万具尸体退回长江北岸,而五十七师仅有83人生还,这就是抗战后期有名的“常德会战”。

战后,余程万便有了把这些壮烈事迹记录下来的想法。一天,张恨水在重庆南温泉的住所来了两位抗日英雄——余程万的部下。他们带来了余程万的请求:为五十七师阵亡将士请命,希望张恨水能够写下“虎贲”师的感人故事。

张恨水从未涉及过战争题材,感到十分棘手,便婉拒了这个请求。然而余程万并不死心,多次派部下去跟张恨水讲述英雄们的故事,讲述爱国之心,还给张恨水提供了大量素材——地图、油印品、贴报册子、战士们的日记本、相片本等。事后,张恨水在回忆录里写道:“于公于私,都不能拒绝”。

初次描写战争的张恨水十分认真,对于稍有不懂的细节,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余程万的两位部下更是把关键的作战场景表演给张恨水看:哪天下雨、炮是如何响的、子弹在夜里发什么光等等,都给予了详尽解释。张恨水为了进一步掌握写作此书的素材,还特地找来了两位经历过这次战役的常德籍老百姓,进行了几次长时间的访谈。

只恨一个人范文第5篇

羡慕在前。1982年出生的李娜从6岁开始打网球,到这次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她创造了许多个关乎中国人甚至亚洲人的第一;她在年初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世界网坛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三四个月后,她便美梦成真。在这场龙虎争斗中,李娜的梦想、意志、力量和个性,都得到了尽情绽放。还有,她幸运地请到了两个月就让她发生根本改变的教练,还有一个那么好的老公在支持她、鼓励她。当然,让人嫉妒的,还有李娜开心时的笑容和幽默天分……

嫉妒在侧。一场赛事的奖金高达170万美元先搁下不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中央台新闻联播用时3分钟报道、政治局委员致贺电、一亿多观众收看决赛……一场“单飞”者的赛事最后演变成了全民狂欢。这样的“礼遇”,要说同道人不嫉妒,观众们不眼红,那不是装,便是麻木。当然,这种嫉妒心理只是一种本能的内心反应,随之而来绝不会有诽谤啊中伤啊一类举动。在大多数人看来,“有一点嫉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于人于己,都不是什么坏事。

恨在自己。人,当然不能憎恨强大,也没有理由憎恨强大。李娜是那么出色,她在红土球场上无畏无惧,凌厉地抽打,精准地回击,一场又一场地过关斩将,令整个球场为之振臂高喊,甚至全世界的神经都为之亢奋。现实中,我们却经常被生活中的小困难绊住,为工作中的一次次失败感到气馁,完全没有体育竞技场上的兴奋和激情。对比之下,除了一个“恨”字,我们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对自己的失望,并以此表达内心对成功者的敬仰?

相关期刊更多

治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