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颤抖着

颤抖着

颤抖着范文第1篇

一、金鸡抖翎的练法

由轻步站右式起势。

前起式,进前步起前(左)手,双手同时上起,右手随着左手。前手行至与肩同高时,掌指转为向上,掌心向内,动作过程类似要手。双手继续向上、向前,至与面同高时,后手也转为掌指向上、掌心向内,从前掌掌外超出,又从前手掌翻下(即绕前手掌一周)至前手掌腕部。此时双掌心朝内,双手掌距身体30厘米左右。双腿稍弯曲,后脚上步,后手到后脚落,身躯微弯曲,两肩扣合,两胯扣合,两肘微靠胁,后脚落地的一刹那全身瞬时抖颤、抖放、抖弹,两手掌向下、向外抖弹,身体抖弹时两脚几乎离地,两腿微微弯曲,身体全部放松。抖颤回弹时,两臂同时也在距身体各30厘米处回弹、振颤。总之,周身之上下、躯体之阴阳、三弯之曲、四梢之间一颤无不颤,一弹无不弹,一抖无不抖,一振无不振,一放无不放,一瞬之间整个身躯像导弹初响、泰山坠地似的。然后全身放松落地,再上前(左)步起前(左)手。如此反复练习,就是金鸡抖翎的练法。

二、金鸡抖翎的眼法

金鸡抖翎与一般动作用法不一样,使用金鸡抖翎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众围之中,二是被人所困。

被人所围时,首先要看清地理形势,占领有利地形,其次视多寡选择击打目标、选择周旋之路,在旋战之中各个击破,战而胜之。

被人所困时,一般是被人从前面或后面抱住,或拦腰而抱,或连臂抱住,我要注意对方的角度,看清对方的速度,感悟对方的力度,在其似触没触之际、似贴没贴之间抖然爆发。使用金鸡抖翎之法,必须注意自己的动作在实用中既不能犯张又不能犯勾,要恰到好处。有歌为证: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周边人物一扫光;

地理位置心有数,

狂徒紧围把命伤。

三、金鸡抖翎的手法

金鸡抖翎动作一下式,不论是前起式或后起式,其姿势中均有引手、要手、抽手的动作,在伸手之中要有艺的表现,不能单纯地比画一下就过去了。金鸡抖翎一伸手,高度要适中,力度要适中,速度要适时,抽手的过程要有明显的抽拉回环手法,一定要体现出手法的转变。

金鸡抖翎的上步、后脚的进步与双手从回环到抖出的手法运行是上下一体的,速度迅猛,两掌外撑时掌沿向外、掌心向内,力度在掌沿上,从上往下有弧行下抛的动作,两手臂又借周身之力,集三节之功,发四梢之警,合六合之蓄,整而发之。其掌形始终如鹰之爪,不论是翻转还是抖弹,掌形不变,手法按中有接彼方招法之意,抛甩之中有分解彼方进攻的招法,外撩有伤彼下肢之意。总之,手法随着解彼方进攻的招法而随时变化。有歌为证:

引手出扬抽手藏,

扶按撩阴暗中张,

不顶不丢随和势,

抖擞一展两面伤。

四、金鸡抖翎的身法

金鸡抖翎身法的含存,决定着身法抖放的程度、束展的幅度和速度以及振颤的强度。怎样才能做到含存呢?首先是存意存气,在大脑的指挥下,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为做好金鸡抖翎的存气存力做好准备,一切为抖翎的弹颤服务,一切为抖放发力而努力,从内在各个器官的准备,到两胯的扣合、身躯的扣合、两肩的扣合,做到“前如瓦垅后如锅,两手只把腮来托”,三节的含存、四梢的惊警都有了相应的配合,气力的爆发及整个身体的束展、抖弹、颤发在一瞬间都能完成。整动发出的爆发力体现了金鸡抖翎的三弯伸展,胸腹的开合、两翅的抖弹、内意内气内力的发挥,体现了在六合凝聚中发出的寸劲。有歌为证:

周身抖弹一瞬间,

如雷崩炸震一圈。

不知庐山真面目,

狂进妄打被击歼。

五、金鸡抖翎的步法

金鸡抖翎的步法虽没有大起大落,但在稳中有抖弹,全身的抖弹又是在两腿抖弹的基础上发挥的,两腿在抖颤、抖弹之中,下意识地带动了整个身躯,使脚几乎离开地面。这也是金鸡抖翎象形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训练的角度讲,周身的抖弹震起弹性地使身体往上,这是脚踏实地周身用力内功发力的反映,就像篮球掉在地上会回弹一样,应在训练中反复体验、品味这种感觉。这种弹力越大,在实战中的作用就越强。

但是在实战中运用金鸡抖翎时脚是不能离地半分的,两脚要落地生根,那种抖弹、震颤的猛力、寸劲,全都要用于击打彼方的脚上,也正是由于这种弹力、寸劲、抖放劲在爆发之时受到彼方阻力,这种阻力的回弹又使我方脚踏实地,这就体现了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歌为证:

两脚随抖曾欲立,

周身边敌呼声急,

雷声惊处炮已响,

顽敌一片都出去。

六、金鸡抖翎的实战用法

金鸡抖翎练的是手脚及身法整动的抖颤、抖弹、寸劲,整个身法是寸抖、寸发、寸放,爆发力极强,可使近身者伤、搂抱者亡。

近战时运用金鸡抖翎之法,抖颤可以解脱,双翅可以伤人,也可与其他招法配合,如前可用青龙出水,后可以用白虎坐坡,左起可以用鹞子入林,右起可以用乌牛摆头,其势可以随机应变。

六合拳谱云:“不斩不黏,不黏不斩。”心意六合拳最善于贴身靠打。使用金鸡抖翎之法,围攻人群近在咫尺时,上肢两翅下抖可以伤两面,上用也可以伤两面,再配以头把艺,后可以用虎坐坡,彼搂抱我时可以用旱地拔葱、仙人摘茄:前打时可以使用黑狗入洞,被人前搂可以使用仙人扶首:两边可以使用栽膀和乌牛摆头;被人背后抱起,双肘又被捆于其间时,可以使用浪中鱼等等。金鸡抖翎已足以伤人,又与其他招法配合则敌必亡矣。有歌为证:

铁膀臂弹周身颤,

横扫千军胜一圈;

侧身可用狗撒尿,

夜马闯槽后腿弹。

又曰:

惊处雷声礼花开,

众中御敌胜千百;

金鸡抖翎内中势,

如不投机再重来。

金鸡抖翎从起手就含有斗艺,但训练时手的力度、高度要和整动的后续动作相配合。起手引要,抽手含弯,屈腿抖翎震颤,动作要一气呵成,不能间断。训练时眼要始终向前看,盯住目标,不论身体怎样弹抖,眼光都要始终如一。上肢的含存、腰的含存、两肩的扣合,都要和下肢的步法相一致。

从实战角度看,金鸡抖翎的动作路线没有远距离的大开大合,没有上下纵身的落差,起手就含有攻防,直接进入战斗状态,不论是前打后踢、左栽右撞,都含于一伸手的瞬间,含身的斗放、震颤,以及可能使用的后续动作的伸展都寓于其中,又微露形于外。总之,金鸡抖翎的动作全过程都富有战斗性,处处有艺,行行有功。有歌为证:

伸手一动如山崩,

惊警抖颤四梢灵;

颤抖着范文第2篇

心理学的答案是:这位朋友出现了“目的颤抖”。

什么叫目的颤抖?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事先激发他们不同程度的目的性,比如设置不同价值的奖品。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目的性越强,越全神贯注地努力,手越颤抖得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由于手的颤抖是目的性过强造成的,心理学家就把这种现象叫做“目的颤抖”。意思是说,超过一定限度,做事的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越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目的颤抖。太想写好字,你的手会颤抖;太想踢进球,你的脚会颤抖;太想做出创意,你的脑会颤抖。传说中的神射手后羿,原本有百发百中的功夫,却在夏王面前表演射靶心时,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他太在乎那黄金万两的赏赐,让双手颤抖了。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丝演员瓦伦达,原本有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却在最后一次演出中,从钢丝上掉下来。这是因为他过分在乎这最后一次的结局,使双脚颤抖了。

为什么会出现目的颤抖?

《庄子・达生篇》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我们也许会从中找到答案。

颜渊问孔子:“有一次我经过一个深渊渡口,摆渡人撑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撑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即使没看见过船也会熟练地撑船。’我问其中的原因,他却不告诉我。请问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撑船,这是因为他熟悉水性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没见过船就能熟练地撑船。是因为他视深渊为陆地上的小丘,视船翻为车子倒退一样。他对出现在眼前的翻船如车子倒退一样毫不在乎,心里若无其事,怎能不镇定自若呢?用瓦器作为赌注心里非常轻松,用带钩作为赌注心里就有点害怕,用黄金作为赌注就会心慌意乱。的技巧本是一样的,可是顾虑却越来越重,那是因为太看重身外之物了。大凡对身外之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就会笨拙。”

这最后几句的原文是:“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殉。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这个“外重者内拙”,也许是对目的颤抖根本原因的最好解释。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解释说,出现目的颤抖是因为,目的性越强,就越害怕达不到目的,就越害怕失败的结果。越是害怕失败的结果,大脑中反而越容易出现失败的图像。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把球打进水里”,这时,他的大脑里偏偏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这一情景会指挥他的神经,使事情偏偏朝他害怕的方向发展,结果呢,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由此看来,不管是手颤抖、脚颤抖,还是脑颤抖,都是心在颤抖,都是因为心量太小,对眼前的名利太在乎了,太看重了,以致乱了方寸。其结果是,渴盼消磨了自信,恐惧吞噬了成功。在追寻成功的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毁在目的颤抖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会不再出现目的颤抖,才能避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人生不能没有目的,目的本是引领我们前进的。但如果太看重目的,将其变成裸的功名利禄,当作重压背负在身,每前进一步,心里总计较着目的,那么,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会让心战战兢兢。如此方寸大乱,如何去约见那个成功的自我?

颤抖着范文第3篇

李先生今年64岁。30年前,他的手部出现轻微抖动现象,2年后,症状进一步加重,逐步影响到日常生活。为了治“抖”,他试过了各种治疗办法,吃过数不清的西药、中药和所谓的“特效药”,但症状还是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发展成只要用手去拿东西,全身就抖若筛糠,打翻碗盘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孝顺的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从父亲的病友那里打听最新治疗信息,在网上广泛查找资料,最终,带着父亲来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王学廉教授详细检查后发现患者脑萎缩明显,手术关键靶点Vim核属于不可视靶点,位置深而小,很难准确选择,这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很高要求。

相关检查和准备完善后,王学廉教授为李先生进行了立体定向手术。首先将3.0T磁共振扫描图像输入立体定向软件系统,进行三维重建,依据脑图谱与三维坐标精确定位靶点,并应用神经导航仪设计手术入点入路,监测进针路径,启动微电极记录系统,二次电生理细胞水平验证靶点准确无误后,采用预刺激靶点,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确认效果肯定,最后实施毁损。

1小时40分钟后,手术圆满成功,各种抖动症状彻底消失。看着恢复正常的父亲,女儿激动得泪流满面:“我爸爸不抖了,不抖了……”

王学廉教授介绍,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60%的病人有家族史。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数病人出现下肢震颤。当患者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症状暂时消失,但次日会加重。患者震颤时频率可高可低,低频者与帕金森震颤相似,但无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姿势反射障碍等症状。

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副反应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震颤的关键在于靶点定位,如果定位不精确,不仅会增加手术风险,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颤抖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声乐颤音 抖音 摇音 直音 对比分析

声乐颤音是指演唱时声音音高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一定的频率作出波动的变化。“在音高上至少有半个音的变化”而波动的“6~7的频率被确认为是平均的。”5~8的频率一般被确认为正常。在颤音中,除音高的变化外,还伴随着音强、音色的变化。良好的颤音平均、流畅、圆润、节律感好(“一个优秀的歌手使其速度成为颤音的倍数。就是说,他试图使他的颤音,就每一拍来说,是‘均匀出来的’),在音色上柔则给人一种绸缎般的流动和感,刚则给人一种波涛般激进昂扬的动力感,散发出浓烈的艺术芳香。

抖音和摇音是指演唱中错误的颤音。如果颤音频率高于8以上且无规律难以控制,就成了抖音:而如果颤音频率低于4以下且无规律难以控制,就成了摇音。摇音振幅较大,有时会超过一个全音,而正常颤音振幅一般为半音以内。

直音是指演唱中没有正常的波动或颤动的声波微弱得让人耳不易识别,只有平直感觉的声音。直音在山歌和牧歌中常见,原生态民歌演唱中运用较多,给人一种空阔、辽远、质朴的感觉。

本文将在对三者(颤音、错误的颤音、直音)产生机理、气息运用、喉头状态、共鸣音色等方面作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声乐演唱的正确状态的规律,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一、三者产生的机理分析

(一)颤音产生的机理分析

颤音的产生是由于神经向机理输送神经能的结果。从其音高的变化来看,最直接的来源应是喉头的环甲肌的周期性运动。“最近的肌肉电图形迹指出颤音是在环甲肌中。”这个完整的刺激反射过程,要求从神经到所有参与发声的声带肌肉、呼吸气肌肉系统都能获得畅通无阻的支持。而“颤音的频率是在不同的协调水平上神经脉冲的正常频率的产物。某些较著名的协调能力程度的释放率如下:大脑皮质的能力程度为每秒8~10次:”可以认为颤音频率最高一般是8~10次,而从一般听众的感觉和审美习惯来看,5~8次的合规律性的颤音比较合适,演唱时由于各种因素偶尔的加快和减慢也是可以甚至是必要的。

(二)抖音摇音产生的机理分析

抖音的颤动频率过快(一般超过8次以上)且无规律不能被控制。其产生的机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脑皮质所输出的神经能频率过快且无规律,这类学生基本节奏感一般不太好。

2、喉部肌肉不堪强大的气息压力,不能正常执行神经能的反应,因而出现无规律性的颤抖。

3、演唱状态不对,气息压力、喉头、声带对所发音高的机能准备及意识未能协调统一。

4、从神经到所有参与发声的声带肌肉、呼吸气肌肉系统未能获得畅通无阻的支持,有其它无关肌肉的干扰。

摇音的颤动频率过慢(一般少于4次)且无规律不能被控制,其产生的机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脑皮质所输出的神经能频率过慢且无规律。

2、喉头包括环甲肌在内的肌群受到强制性的压力,不能正常执行神经能的反应,因而出现无规律性的摇动。

3、演唱状态不协调,气息压力、喉头、声带对所发音高的机能准备及意识未能统一同步。

4、从神经到所有参与发声的声带肌肉、呼吸气肌肉系统未能获得畅通无阻的支持,有其它无关肌肉的干扰。

(三)直音产生的机理原因分析

直音基本上没有颤动,其产生的机理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脑皮质所输出的神经能频率感未被诱发出来,意识中没有颤音的直观概念。

2、喉头包括环甲肌在内的肌群受到强制性的压力,不能正常执行神经能的反应。“音中缺乏颤音的一个解释可能是由于喉的调节是静止的,因而在肌肉间没有交替的拉扯、没有轮替运动:用那种僵硬的机理来工作,使如此微妙的颤音调节成为不可能。”

3、呼吸气肌肉系统僵硬,未能处于歌唱时的动态平衡调节中。

二、三者的演唱状态对比

(一)三者演唱时的气息运用状态对比

气息正确的运用是正确歌唱的根本。胸腹联合式呼吸是目前声乐界推崇的气息运用方式。林俊卿认为“从呼气开始到完成,所有吸气的肌肉不能丝毫放松,而要始终支持胸廓,使其维持饱满状态……呼气的动作,就在这两大群肌肉相对抗的情形之下,很稳健地完成。”[7]石惟正认为“呼气过程的开始也即歌唱的过程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力量的协调动作11、吸气完成时产生的肺部、胸廓、横膈、腹肌的回弹力。2、呼气肌群的使胸廓恢复吸气前原状的收缩力。3、吸气肌群在呼气肌群用力时保持一种小于呼气肌群的均匀的对抗力。”“呼吸机制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被认为是歌唱呼吸的重要因素。巴塞洛缪把这种协调说成是横膈膜与腹肌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横膈膜牵制腹壁向内向上的压力直到完全平衡。”

这种以横膈膜为中心的包括肋间肌、背肌等形成了一种向下吸气状阻力和以腹肌为中心形成的一种向上向内的呼气状推力互相联系、制约、对抗,并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这是声乐演唱气息运用的根本。演唱中声乐颤音的形成、音量强弱的变化等都是维系于此。

正确的颤音在演唱持续音时,胸腹部都在维系着以上那种动态平衡,在中低音时还能感受到腹部对抗时同步的跳动。颤音“常常能在上腹部感到它,许多权威把它归因于横膈膜。”这种感觉也是很多声乐专家所说的“气柱”形成、上下一体的感觉。

歌者在演唱时声音发抖,首先表现的是声气结合脱节。无论他们气息吸得如何深,但一般只要一开口演唱,以横膈膜为中心的吸气状阻力便快速消失。没有阻力的呼气肌肉体系快速的把气息推向喉头,进一步使声带及环甲肌在不同音高的机能准备、气息压力二者不平衡的状态下不堪重负,发出不能控制的抖音。演唱声音发抖的歌手绝多数有膈肌功能薄弱和喜唱高音的不良习惯。

演唱时声音摇晃,从气息来看是腹部气息对抗失去平衡的结果之一。横膈膜向下的阻力在演唱时过大且僵化,导致气息过深过僵不灵活,同时又给予环甲肌一种强制发声的力量,这种过于蛮重的力量阻断了神经同相关发声肌肉的正常调节关系,形成了不应有的摇音。

演唱时声音发直,在气息上看是两股对抗的力量都趋于僵化的结果。呼、吸气肌肉系统屏住使气息不能灵活的流动,同时影响环甲肌等肌肉的独立调节能力,使声音发直。民歌中要演唱颤音中的直音时就要用到这些制动的力量。

颤抖着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工程;桥梁;影响

一、风静力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当结构刚度较大因而几乎不振动,或结构虽有轻微振动但不显著影响气流经过桥梁的绕流形态,因而不影响气流对桥梁的作用力,此时风对桥梁的作用可以近似看作为一种静力荷载。桥梁载静力荷载作用下有可能发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如现行桥梁规程中所规定的那样,主要考虑桥梁在侧向风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另外对于升力较大的情况,也需要考虑竖向升力对结构的作用。对于柔性较大的特大跨度桥梁,则还需要考虑侧向风荷载作用下主梁整体的横向屈曲,其发生机制类似于桥梁的侧向整体失稳问题以及在静力扭转力矩作用下主梁扭转引起的附加转角所产生的气动力矩增量超过结构抗力矩时出现的扭转失稳现象。

在考虑风对桥梁的静稳定性影响时,扭转发散是桥梁静稳定问题中最典型的一种。用线性理论方法研究桥梁的扭转发散时,认为桥梁扭转发散临界风速远高于桥梁颤振临界风速;但是随着桥梁跨度超出1000m以后,非线性效应逐渐增大,日本东京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全桥模型风洞试验中都在颤振发生前观察到扭转发散现象,这也是在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中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二、风动力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大跨度桥梁,尤其是对风较为敏感的大跨度悬索桥和斜拉桥,除需要考虑静风荷载的作用之外,更主要考虑风对结构的动力作用。其中对桥梁的动稳定性研究尤为重要。颤振和抖振是桥梁最主要的两种动稳定性问题。

1、颤振

颤振是桥梁结构在气动力、弹性力和惯性力的耦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发散振动,是在一定的临界风速下结构振动振幅急剧增加而会导致结构毁坏的一种发散振动。发散振动是一种空气动力失衡现象,它主要是因为结构的运动(振动)影响了气流经过桥梁时的绕流状态,因而影响了气动力,从而产生一种所谓自激力,结构在自激力作用下振幅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动力失稳。由于这种振动一经发生就会导致结构的整体破坏,因而在抗风设计中,要求发生颤振的临界风速大于主梁的设计风速并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

颤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扭转颤振,美国塔科马悬索桥即是因其主梁为流线性型较差的钝体而发生这类发散振动而毁坏的;二是弯扭耦合颤振,常见于流线性较好扁平截面梁情况,其发生机制类似于机翼的古典颤振。

桥梁发生何种颤振与主梁截面的气动外形有这密切关系,通常来讲,主梁截面的流线性越好,气动稳定性越好。因此,在大跨度桥梁的初步设计阶段,有必要对主梁截面进行比选或通过风洞试验对基本截面进行优化,以保证结构的抗风安全性。

值得指出的是,同一主梁截面在施工状态和成桥状态,在来流的不同情况下所发生的颤振形态也有所不同。对于扁平截面箱梁,施工阶段在水平来流条件下绕流较为平顺,通常发生的是弯扭耦合颤振,但在成桥状态安转了栏杆和隔离防栏后,则可能发生扭转颤振。同样,当来流具有一定夹角,截面在垂直于风向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增大,因而使主梁钝化,也有可能发生扭转颤振。

桥梁弯扭耦合颤振的临界风速与桥梁自振时的扭转频率与竖向弯曲频率之比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扭转频率比愈大则临界风速愈高,而扭转颤振则主要与桥梁的最低阶扭转频率有关,临界风速与之呈正比关系。总之,桥梁的抗扭刚度对于保证桥梁的抗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 抖振

抖振又称为阵风相应,它主要由大气中的紊流成份(即脉动风)所激起,是一种随机强迫振动。虽然是一种限幅振动,但由于发生抖振的风速低,频率大,会导致结构局部疲劳,影响行人和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因此桥梁抗风设计时也要进行抖振相应分析。近年来,随着对抖振机理的深入认识,提出了一种新的抖振响应分析方法,在频域抖振相应分析中考虑了任意运动的自激力,以及在大变形下桥梁结构非线性的是与抖振响应分析方法,提高抖振响应分析的可信度。同济大学对桥梁抖振相应分析方法进行了简化,给出了实用的计算公式。

对抖振的研究表明: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结构的柔性增加,抖振也会相应增大;且随着风速的增大,抖振相应(振幅及结构内力)会成倍增大。因此,对于设计风速较高或跨度较大的各式桥梁,尤其对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抗风设计中必须对抖振相应进行检算。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努力,在桥梁抗风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于桥梁抗风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以下两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桥梁断面的气动参数

桥梁断面的气动力(力矩)系数,气动导数和气动导纳是桥梁抗风设计中的重要气动参数。气动力(力矩)主要用于桥梁的稳定性分析,通过节段模型可以准确进行测量。

气动导数主要用于桥梁的颤振分析,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的方法进行测量,气动导数的测量精度对确定桥梁颤振临界风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桥梁颤振是多振型、多变量耦合的形态时更是如此。在风洞试验中用节段末年高兴测量气动导数时,要求在耦合振动试验中,模型以纯单一模态运动,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因此,如何从风洞试验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这两方面来提高气动导数的测量精度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如何从风洞试验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这两个方面来提高气动导数的测量精度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另外,通过不同桥梁断面形状在不同风速和不同湍流度下的系列试验建立一个气动导数的计算公式,亦是一个研究内容。

气动导纳主要用于考虑抖振动的非定常效应,在研究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时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流线性的桥梁断面可采用平板或翼型气动导纳的Sears函数来考虑抖振力的非定常效应,但是,对于复杂的桥梁断面形状,这种方法会产生误差。因此,对气动导纳的研究亦应十分关注。气动导纳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湍流场中如何准确建立钝体的非线性、非定常气动力学模型。

2、桥梁的拉索振动

桥梁的拉索振动的形式有涡激振动、尾流振动、参数共振和斜索雨振等,其中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斜索雨振。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地质学会

国外文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