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力合作

通力合作

通力合作

通力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家长 家园合作 教育合力

合作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所谓的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地互相了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在家里和幼儿园中更好地生活、学习,能使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正如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威拉德・沃纳所指出的:“从理想的观点出发,家长和幼儿教师在以下两方面享有共同点:都希望事情朝着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却生活在不信任和敌意的环境中。都希望孩子好,但却是不同的‘好’,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可避免。”尽管家园合作的理念已为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但家园合作的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不同。

由于教师与家长双方的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

(二)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所抱态度不同。

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所造成的。如有的幼儿发展进度总是不尽如人意,也有的幼儿存有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多次,仍有反复。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不考虑具体情况就把责任推给对方。

(三)教师和家长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心理沟通。

教师和家长交往受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并没有一种组织隶属的性质,双方的关系是松散的,因此双方交往的内容、形式、数量也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此外,有时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心理沟通造成的。

(四)教师与家长合作中双方地位不平衡。

教师往往是“指挥者”,而家长是“服从者”,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教师指挥,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仔细分析起来,这里的“家长工作”成了“教育家长”,“配合”成了“支配”,“联系”成了单向的“信息灌输”。

鉴于这些问题,近年来我们着力探索家园合作的有效形式,以发挥家园共育的优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除了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常规活动开展互动外,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家园互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将家园互动渗透到教育活动中。

家园合作不仅有物质材料的支持,以及与幼儿园的教育思想行为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使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在主题活动“有用的交通工具”中,我们发动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参观各种汽车,观察各种车标等,在家里让孩子把当天发生的事讲述一遍,家长做记录。回园后让幼儿分享参观的所见所闻,说说家长们向幼儿介绍的知识,听起来十分有趣,这样一来,不仅让幼儿增长了见识,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讲述能力。

(二)组织家长沙龙,搭建交流平台。

以前班里的幼儿出现了什么情况,教师总是把家长请来谈话,或者组织家长会,告诉家长如何处理。这种说教的方式效果并不好,家长并不都能欣然接受,反而容易产生隔阂,引起误会。家长与家长之间有时更有共同语言,更能听得进对方的意见。于是我们尝试组织“家长沙龙”,把部分家长聚集在一起,以漫谈的形式对班里发生的某一事件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寻找最佳解决策略,从而悟出育儿的道理。

有一次我们对于“孩子间发生纠纷后家长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组织了一次家长沙龙。经过讨论,家长们对事件的认识变得比较客观,他们认为家长遇到这类事件要冷静处理,第一,不要参与幼儿的纠纷,不要教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别人”;第二,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行为;第三,不要为难教师,没有造成大的伤害就不要过于追究。“家长沙龙”之后,家长不但能更为理性地对待这类问题,而且渐渐开始关注幼儿交往中的问题,如“遇到两个好朋友在打闹,我应该怎么办”“我不小心打了同伴怎么办”“同伴打了我,我该原谅他吗”,等等。

组织“家长沙龙”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始终保持中立,为家长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把家长引入理性思考、妥善解决问题的思路中。

(三)开展家长自愿者活动,实现家园互动。

家长志愿者是家园合作的高级形式,我们不能要求更不能强迫家长像老师一样承担幼儿园的教育任务。首先我们要了解家长的资源,每位家长的职业、特长等,了解家长是否愿意为幼儿组织活动,以及擅长组织什么活动等。

家长志愿者活动的目标是拓展教育资源,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活跃幼儿园教育教学形式,从而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这种形式让幼儿、家长、教师共同体验到了不同寻常的快乐。“爸爸老师”“妈妈老师”的到来使幼儿感到惊喜,平时只有老师能给小朋友讲课、组织游戏,看到爸爸妈妈被邀请到班上来,教小朋友玩电脑、讲故事、做游戏、做面点,孩子们都说:“真是太有意思了,太好玩了!”幼儿园在幼儿的眼里更加亲切了,同时孩子对父母的崇敬之心也增强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园合作不单是指幼儿园教什么,家长就教什么,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家园合作方面,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

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否有威信,威信有多高,这不仅受老师自身的素质影响,而且受家长对老师的态度,以及家长与老师的关系所影响。因此,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家长应该注意在孩子面前树立和维护老师的威信。

(二)只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就应尽力支持老师的工作。

新学期刚开始,我们班准备开设一个图书角,这也是培养幼儿集体意识、分享意识的好机会。于是我们鼓励每个孩子从家里带两本最喜欢的图书来园与大家分享,可是,第二天全班29位小朋友只有5位带来了图书,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有的孩子说:“奶奶不让带来,怕书被别的小朋友搞坏。”有的孩子说:“妈妈说了:你拿去,妈妈以后就不再给你买书了!”……

这么好的一个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却由于没有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自私、小气的机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三)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应作出积极回应。

父母对孩子学习进步的态度,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在我们的一项调查中就发现,孩子们喜欢某一门课的学习,那是因为他们学习回家后有人愿意听或看他们的“学习汇报”,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比如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或爷爷奶奶听。”“我喜欢手工,因为做的东西可以带回家给妈妈看”……相信,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成果”不听、不看、不表扬,那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通力合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入园适应;家长看法;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33-04

一、问题提出

对于幼儿入园适应,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这些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从心理层面研究依恋、分离焦虑等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有的从行为表现方面对幼儿适应及不适应情况进行总结梳理,有的着力于描述现象与分析原因,有的致力于提出对策。总体而言,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幼儿和教师出发的,较少从家长的角度来研究,对于家长的立场与感受关注不多,对于如何促使家长发挥作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适应也很少研究,对家长应做的准备工作的研究大多比较笼统、空泛。

实际上,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态度、教育对策直接影响幼儿的入园适应,如果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措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或家长对幼儿的入园过程抱有错误的观念,那么幼儿的适应势必会受到阻碍。…因此,家长与幼儿园和教师深入沟通和合作,是做好幼儿入园准备、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第一步。

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放在家长身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入园前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预期、担心、准备以及对幼儿园的期望,同时对幼儿入园两个月后家长对幼儿整个入园适应过程的感受和反思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幼儿园和教师了解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整个过程的看法提供线索,希望有助于在幼儿入园适应准备过程中家园沟通及家园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某一级园,在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园的时候,发放关于家长对孩子入园适应看法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问卷第一部分用于了解幼儿基本情况,包括平时的主要带养人等方面的信息,其余部分涵盖了适应预期、准备工作、家园沟通等内容。

2 访谈

在发放问卷的基础上,对幼儿入园适应过程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观察,对观察中发现的入园适应速度及程度不同的25个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过程的回顾、家长的担心以及入园前家长对自己为幼儿入园适应所做的准备工作成效的评价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入园前家长的预期与准备

首先,家长预期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普遍持乐观态度,并无过度担忧。有87%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在短期内顺利地完成过渡,适应幼儿园生活。有1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短期内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其理由是:孩子平时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人,幼儿园是陌生的环境,孩子在生活方面还不能自我照顾。另外,面对“如果孩子入园时出现较多不适应表现,家长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84%的家长仍然坚持每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幼儿园和教师所持的态度是信任和配合的。

其次,为孩子入园所做的准备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此意识,并且落实到了行动中。3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59%的家长表示,虽然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但自己感觉做得不够完善;8%的家长表示,由于不知道准备工作应从何做起,所以尚未进行。家长的准备工作大多集中于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如独立吃饭、大小便自理等),也有部分家长提到了增加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接触机会,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相比之下,家长在孩子入园心理准备方面做得明显不够。只有两名家长分别提到:“给孩子心理上做了准备,告诉她:宝宝长大了,可以上学了。”“给孩子讲关于上幼儿园的事情,让他对此有所了解。”

2 入园前家长对幼儿园及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对于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教育方法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家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71%的家长将其作为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最关键因素,认为教师的经验、性格等与孩子的适应程度直接相关。

关于最希望幼儿园做什么以促进幼儿入园适应,“提前开放幼儿园让幼儿熟悉环境”以及“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详细情况”是最受家长认可的两种方式,并且有一半家长特别指出,希望教师能够切合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家长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家园沟通方面,对于理想的沟通方式,家长和教师的认识有些不一致。大部分家长(77%)将接送时的交流作为首选。而从教师角度出发,接送交流虽然方便省事,但是限于时间、情境,很难深入,有效性不强。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频率方面,79%的家长希望跟教师尽可能多沟通,少数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不沟通也可以;对于沟通内容,84%的家长希望通过与教师交流得到孩子在园表现方面的信息,还有部分家长(32%)希望对教师的教育计划安排和侧重点有所了解。

3 入园适应期过后家长的看法

幼儿的入园适应期通常为一个月左右,经过一个多月的适应性教育,新人园幼儿能基本适应主要生活场所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变。在幼儿入园近两个月后,部分家长在访谈中对孩子入园适应全过程进行了回顾。

家长反映的幼儿刚入园时的不适应表现普遍集中于:哭闹,不肯去幼儿园,回家后闷闷不乐或烦躁;没有朋友,不合群;因为吃饭和午睡的不适应,影响了健康,出现了消瘦、感冒、发烧等现象。这些不适应表现中,受访家长表示最担心的是孩子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并把孩子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大部分归结于社会性方面的原因。例如,觉得孩子抵触集体生活,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可能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怕孩子不合群,等等。

结合对孩子两个月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虽然有的幼儿社会性发展良好,乐意与同伴交往,但家长还是怕孩子不合群,没有朋友,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由此可见家长对于社会性的关注程度较高。吃饭是令家长担心的另一个问题,不仅身体比较瘦小的幼儿的家长担心,身体结实、能够独立吃饭的幼儿的家长也担心。还有四名家长提到了午睡问题,认为自己的孩子没能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在园午睡困难,这样会导致下午精力不济,影响正常活动。

对于入园前为幼儿人园适应所做的准备工作,大多数家长认为自理能力训练对孩子入园适应效果显著。还有几位家长提到入园前有意识地带着孩子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提供和小朋友相处的机会也有一定成效,其别提到了分享意识的培养。有一名家长提到了教授简单基础知

识,并认为这对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有积极作用。

另外,在对幼儿入园适应时间的判断上,家长出现了很大不同,从1周、2周、3周到1个月、2个月不等,有两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同时发现,对于个别幼儿是否已经适应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判断出现不一致:其中有一名幼儿,不论是从入园时的表现、一日活动中的情况,还是从情绪状态来看,教师都认为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是家长认为孩子不会主动要求上幼儿园,而且回到家中不愿意讲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觉得孩子尚未适应;还有一名幼儿,教师认为并没有达到很好的适应程度,可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已经适应,并在访谈时说孩子从未出现不适应表现及排斥情绪。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判断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有了沟通,才可能采取一致的行动,形成教育合力。

四、问题和建议

1 家长对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的认识不足

毫无疑问,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如果在入园前家长自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陪孩子跨入园适应这道坎时自己就会跨不过去,又怎么能成为孩子坚强的心理后盾呢。同样重要的是,家长在自己做好心理准备,正确认识孩子上幼儿园的必要性和坚定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决心时,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使幼儿对即将上幼儿园以及马上要面临的环境转变有所了解。本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做的大多数准备都是围绕着自理能力、作息时间、交往及社会性等方面进行的,为幼儿所做的心理准备明显不足。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在每次进入新环境,例如入托或入学、晋升、露营、就职、乔迁或退休之前,如果能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提供即将发生的环境变迁的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将有助于个体顺利过渡,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生态变迁发生之前,为幼儿提供关于即将发生变化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Weinraub和Lewis(1977)对分离焦虑的研究发现。2岁幼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出的焦虑反应,主要取决于母亲是否及怎样围绕自己即将离开的情况为孩子做准备。如果母亲一句话没说就离开,孩子会反应强烈;如果母亲提前告诉孩子她将离开或马上回来,那么在母亲离开后,孩子的情况会好很多。可见,让幼儿了解即将发生的变化,有助于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有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家长会、电话、家访、信函等方式,建议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几个月就开始有计划地将要上幼儿园这个事实告诉孩子,并对幼儿园的生活进行描述,对于上幼儿园后会发生的变化也要一点一点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对于将要上幼儿园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好奇与向往。同时,教师应该提醒家长,这种心理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反复耐心地进行。另外,教师还要提醒家长注意避免无意之言可能造成幼儿对幼儿园的负面情感。例如,在幼儿哭闹时恐吓孩子:“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在家这样还可以,到了幼儿园就不能这样了啊,老师会生气的。”这类话语很有可能会使幼儿惧怕上幼儿园,“先入为主”地给幼儿带来入园后的抵触与反感情绪。

2 家长在给予教师充分信任的同时,有必要与教师有效沟通

幼儿进入幼儿园不仅要适应物质环境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变化,而且要适应主要照顾者从家人到教师的转变,在学习如何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时幼儿通常会以家长为参照,家长对教师及其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到幼儿对带班教师及其教育的接纳程度,因而新入园幼儿在入园适应的过程中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中多项结果都反映了家长对于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以及积极配合的态度。例如,71%的家长将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教育方法作为影响孩子适应情况的最关键因素,反映出对教师作用的肯定与重视;对于如果孩子入园时出现较多不适应表现,84%的家长选择仍然坚持每天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并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也体现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对教师的信任。这对于促进孩子入园适应无疑能起到正面影响。

但同时,调查中发现,对于个别幼儿入园近2个月后是否已经适应,教师和家长的判断不一致,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的描述和评价甚至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够,或者说沟通的有效性欠佳。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中间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微观系统间的关系构成了重要的中间系统。如果家庭和幼儿园能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能协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那么会有助于幼儿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幼儿入园适应也同样适用,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教育方式与措施方面达成一致,就容易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的合力;反之就可能造成教育偏差,阻碍幼儿适应。因此,家长与教师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和变化以及行为和心理层面的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通力合作范文第3篇

1 仿照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练笔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精彩句段比比皆是,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善于利用其模仿力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练笔,这样做,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课文《松坊溪的冬天》中这样写道:“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子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学完课文后,我及时鼓励学生分析其写作特点,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仿写。一位学生描写春雨:“像细丝一般的雨,像牛毛一般的雨,像绣花针一般的雨,从空中飘落,干涸的大地湿润了。野花像美丽的小精灵在细雨中轻快地舞蹈;小草像调皮的孩子贪婪地吮吸着妈妈的乳汁;杨树像一个个哨兵昂首挺立。”学生的仿写朴实真挚,流露出了一种纯真美好的情感,多么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啊!不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语言欣赏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

2 及时写学习文章后的感悟

有些真挚动人的文章,师生学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或激情满怀,或深受启迪,都想一吐为快。教师应善于抓住最佳时机,鼓励学生用笔把此时真实的内心世界写出来。如描写细腻、文笔流畅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文,重点写了海伦・凯勒饱受失明、失聪的痛苦,但她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单凭触觉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生活的美好。学后,学生们折服于海伦・凯勒那种珍惜生命的强烈情感,愧疚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表现。这时学生们心中有许多话要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写作资源,及时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合理宣泄。有学生写道:“海伦・凯勒不但是伟大的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对世界充满热情的想象家。在惊叹海伦・凯勒的成就时,我对自己的表现充满愧疚:一位双目、两耳严重残疾的人还能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可我们这些身体完好的人面对千姿百态的世界、五彩缤纷的生活,竟熟视无睹、无动于衷,真是对自己天赋的白白浪费。在海伦・凯勒面前,我感到无比的悔恨,我真想把眼睛和耳朵献给她,让她看到真实的景色,得到更多更大的欢乐,那么,她会给世界留下更多的财富。但我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我要从现在开始,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如海伦・凯勒所说:‘把活着的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样才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学生带着诚挚、愧疚的情感学习这篇文章,心灵与文章的主旨不断发生碰撞,不断有新意油然而生,并想大肆宣泄。这样,由真挚地读到坦诚地写,实现了读写的完美结合。

3 把想象中的情景大胆写出来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一旦插上翅膀,便会在脑海中缔造出大胆新颖的意象。在大人们眼中觉得幼稚可笑一些意象,在孩子们心中可能是美好的画卷。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们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进行丰富的想象,然后把想象中的情景大胆写出来。如《心的翅膀》,写狐狸干坏事时喜欢在夜里,但公鸡叫过后,黑夜很快就过去了,白天很快就来到了。狐狸认为白天是公鸡叫来的,于是就把公鸡咬死了。可虽然公鸡死了,白天却仍然来到,于是狐狸……文章后面写了几个续编的故事,有孩子的有大人的,但孩子续编的故事比大人续编的故事读起来生动得多。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也鼓励学生大胆续编。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公鸡死后,白天仍然来到,狐狸又认为是太阳叫来白天,就想吃掉太阳,但它够不着,于是想了个鬼点子,把许多气球拴在一起,它拽着气球向天上飞去,不料碰见一只大老鹰,老鹰‘啪’‘啪’几下啄破了气球,狐狸掉下来,摔死了。”多么分明的感情,多么奇特的想象。通过想象练笔,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真是一举两得。

通力合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组活动 口语交际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即把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集体,并且确定每个小组的组民和记录员,共同完成口语实践课前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做好记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口语课上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达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口语活动,都有机会开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在口语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

1.新教材的特点赋予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新教材》采用的是当前国际上较先进的、适合我国中学生外语学习的编写体系,教材选用的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有人物介绍、风土乡情、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等。此外,新教材中丰富的知识面和词汇量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了素材上的保证。每个单元包含相关的四课,围绕一个主题或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Speaking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型活动,有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有真实生活任务,它们图文并茂,听说结合,并融入《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功能的内容,每课至少设计一个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背景的任务(Task),以便学生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运用于真实语境,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些任务的完成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或通过某个学生个人的努力就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每一个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材料、制订方案,最后汇报成果。

2.合作学习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1)符合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交往尤为重要”。在英语的教学课堂当中,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语言交流和实践活动,共同完成课前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做好记录,然后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练习到口语,互相交流意见,弥补了由于班级人数多,时间有限,提问面窄,教学任务重而无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缺陷,达到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需要。

据统计,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和年龄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到高年级,举手的人数反而减少,只有一部分学生很积极很踊跃地举手发言,而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主动发言,这就阻碍了这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第一,有些学生害怕自己在课堂上说得不好或者说错,而遭同学笑话或者老师批评,因此,他们往往不敢举手发言来掩饰内心的恐惧;第二,有些学生本身比较内向,从来都不会主动争取机会来发言,所以,他们往往等到老师点到他们名字的时候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考试拿到好成绩就行了,口试占的比例比较少,为此,他们往往比较忽视口语,忽略口语练习的机会。

三、合作学习的现实意义

英语教学需要给学生较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但我国目前的学校普遍具有班额大、学生多的特点,再加上新教材教学任务重、课时紧,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难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足够的“说”的机会,根本无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而小组活动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方法之一,学生围绕教师所给的话题进行交流活动,或操练语言知识,或发表个人见解,或通过讨论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师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发言机会将增加几倍,从而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量。

另外,合作学习不同于强调竞争的班级授课,它使竞争环境转向合作环境,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使课堂具有一种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气氛。这种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尤其能消除那些性格胆怯或有自卑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重拾失落的自信,达到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目的。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

1.合理分配小组

划分学习小组应当考虑到学生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且每个组成员的基础力求平衡,以免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和冷热不均现象。每个小组都应该有一个核心人物,即组长。对于组长的人选一般由成绩较好的、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担当,并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另外,选择一位字迹较端正且负责的记录员,记录好每次活动中各个成员的工作安排及所获的评价。小组的分配可以是固定的成员,也可以是按照英语教学的需要分成的小组,或者是开放式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

2.指导准备工作

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之前,由于各个任务所遇到的话题不同,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些任务所牵涉的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而有一些任务所牵涉的话题比较专业,或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还欠缺一定的知识。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必须对组内各个不同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兴趣或是基础分配不同的工作。如在“Have a good time”这一课中。在最后的口语课中,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推荐一位同学谈谈他们的trip的体会。任务布置后,我发现有个小组中的一名男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讲起trip却是津津乐道。因此我指导他如何利用自己对trip的兴趣,来完成自己组内这个活动,并放手让他去做。结果他所做的题为“Our trip to Hangzhou”这个专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最后在介绍他去杭州的体会时,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赏,这个学生也找回了许多自信。

3.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在经过查询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后,最终要在口语实践课中展示自己的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有的小组根据找到的材料自编了对话、或是小品,通过pair work和role play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设计一些不同的口语课活动。如在“English is Changing”这篇课文的口语实践课中,我就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形式。(1)Monologue:要求每组有一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平时学习英语的方法。(2)Dialogue:根据本单元提供的语言功能编对话(同样围绕如何学好英语的方法)。(3)Competition:每组派出几个学生参加竞赛,每个学生负责一个竞赛项目,竞赛包括:A.用所学的名词性从句造句。B.对课文中的一些含有重要句型的句子进行中译英。C.另设抢答题,针对课文中提到的一些为适应时代要求所出现的新词汇和一些委婉语以考查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不仅明确了课内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注意到英语在不断变化的事实,且要掌握好英语须付出努力。

4.把握评价标准

在口语实践课中,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以及其他同学的欣赏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合理地评价他们的成绩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错误地评价或是一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会使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在一些“role play”和“pair work”中,我总是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他们的优点。

五、挖掘多方资源,实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三结合”

1.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是人们交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的交际活动中展开的,如学生与教师的面对面的交谈,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活动。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培养其交际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英语来表达感情、交换意见、提出问题,使其语言在交际活动中得到充分利用,最终实现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我经常使用自己的表情、神态和各种身体语言让学生生动快速地掌握字母的符号、音标发音、单词释义,可以说,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际过程。如在教sit,run,draw,read等这些单词时,我总是用动作把单词的意思表达出来,让学生根据我的动作猜出单词的意思,学生很快会把意思说出来。这时我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一边自己读单词一边把动作表演出来。在活跃的气氛中,这些单词很快学习完了。而且在下一次见到这些单词时,我一做动作学生很快就能把单词大声地说出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课堂上正确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是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我价值、进一步发展自我的必要方式。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家长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为学生在家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受家庭环境影响很大。因此就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将家庭学习英语的环境变成学校学习英语环境的延伸。如让家长提供条件让孩子每天听与课本配套的磁带和英文童谣歌曲,看有关少儿英语电视节目等,这样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新课,练习准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英语听说能力。由于家长的支持,学生口语训练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3.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社会交往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我主张让学生参加英语俱乐部举行的活动,街上碰到外国友人主动打招呼等,这都可以使学生在享受用英语和别人进行交流带来的快乐感觉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与人交往的能力。总之,教师要贯彻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鼓励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语言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成功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通力合作范文第5篇

国产奶总体向好

我国已成为全球奶业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奶类产量3900多万吨,乳品产量2700多万吨,乳品进口160多万吨,折合成原料奶,奶类消费总量5000多万吨。同时,奶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目前,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将近50%,比2008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机械化挤奶率超过90%,牧场管理更加现代化;散养加快退出,牧场加快升级,产业模式不断优化。

“由于我国奶业发展历程比较短,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告诉笔者,“2013年奶荒,供小于求,出现了高奶价。2014年以后直至现在,主要还是市场增长缓慢的问题。”近一段时间,奶农倒奶、卖牛的现象时有发生。谷继承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营者自身的问题,也有养殖大环境的问题。要通过各种办法,让奶农渡过难关。

他认为,要促进奶业健康发展,首先在养殖方面要有降本、提质和增效之策,在加工方面要因地制宜调整产品结构;其次,乳企与养殖者要建立起契约关系,对于乳企因收购生鲜乳而过剩的,应给予适度补贴;要确保乳品安全,让国人喝放心奶,放心喝奶。

奶类消费潜力大

从消费水平看,我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从2000年的7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33.8公斤,但距离亚洲平均水平75公斤和世界平均水平110公斤还有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改变、城镇化进程加快等,乳品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巨大,奶业发展前景广阔。”谷继承告诉笔者,这也意味着国产奶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

按照农业部规划,到“十三五”末,全国奶产量将达到4080万吨,年均增加40万吨;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比现在提高15个百分点,使规模养殖成为畜牧业主导力量。

对此,谷继承表示,要加快奶业一体化建设,实现“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只有通过一体化,才能真正建立起多方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真正解决“种养加”、“产加销”不协调的矛盾,进而达到数量和质量的更加可控。同时,要加快现代奶业建设,这是我国奶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可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奶业“小、散、低、差”的矛盾。具体而言,从养殖方面,要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从加工方面,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让百姓喝上放心奶

当前,国内市场上进口液态奶销量很好。对此,谷继承认为,无论是从营养角度还是从卫生安全角度来说,奶制品都是越快进入人体越好,国外乳制品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与这一营养原理有悖。未来奶业的发展方向是巴氏奶。

巴氏奶有哪些好处?谷继承说,巴氏鲜奶是采取低温杀菌工艺加工而成的,最大限度保护了营养成分不受损伤;其次,巴氏鲜奶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奶中虽然量很小、但种类很多而且功能强大的活性物质;第三,发展巴氏鲜奶可以增强民族奶业的竞争力,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液奶消费量中巴氏奶占绝对数量,而在我国所占的比率虽然不断增大,但离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四,发展巴氏鲜奶可以促进我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一体化建设,以及推进奶源基地的建设,近而保障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巴氏奶,绝非排斥常温奶。受国情的影响,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常温奶都会占据市场较高份额,都是改善国人营养的重要载体。为了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民族奶业竞争力。”谷继承认为。

此外,饲料品质也直接关系到奶品的质量。“好畜只有吃好草、用好料才能产好奶、产好肉。”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说。

相关期刊更多

物理通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药理通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