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汉大学专业

武汉大学专业

武汉大学专业

武汉大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81-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等因素,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铺路,将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1 就业情况统计结果

根据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统计数据,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2006届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17人,其中2004届本科毕业生123人,2005届本科毕业生60人,2006届本科毕业生34人。学院按照事业单位、企业、政府机关、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自主创业、未就业等七类进行分类统计。

1.1 总体情况分析

按照分类统计结果,从总体上看,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是到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38.7%,接近四成。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次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次是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总数的21.2%。去政府机关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排行第四,为7.8%。

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公共部门工作,即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从这样的结果来看,武汉大学该专业的学生近40%到企业单位就业,去事业单位工作的只有25%,而去政府机关工作的还不到8%,二者合计33%左右。主要原因是,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对于该专业学生没有特别的倾向。而政府体制改革也将大大缩减毕业生去事业单位的人数,加上近几年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进入事业单位非常的难。毕业生只能去企业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研究生。

1.2 各年份情况比较

我们再对各年份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从动态的变化中看到就业趋势的变化。

(1)毕业生去企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从2004届毕业生到2006届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由30.9%上升到50%。结合2007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截至2006年12月底)的就业情况,这个比例从2004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明显上升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涨,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法人机构也越来越多,这也给高校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像武汉大学这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外资企业招聘的很多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这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去企业的人数比例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比例显著上升与近年来事业单位招录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有一定的关系。

(2)毕业生去事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与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的趋势正好相反,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则是明显下降趋势。2004到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各年份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0.9%、20.0%和17.6%。截至到2006年12月底,2007届本科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到了10%以下。从2004年的三成到2007年的不足一成,事业单位这个本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对口单位却逐年遭到毕业生的冷落。

与其说是遭冷落,不如说是门难进。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更加强调的不是能力和实用性,而是学历。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事业单位比企业更加讲究“拥有博士学历的员工比例”、“拥有硕士学历的员工比例”等指标,而不是注重员工本身对于单位本身、对于社会公益的贡献。加上政府机制改革,众多原来在政府机关里工作的人员被调整到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使得事业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名额被挤占,名额少则只能用学历来抬高门槛。以上两点成为本科毕业生放弃专业对口,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原因。

(3)毕业生去政府机关工作比例的比较。

将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几年来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率略有下降,但趋势不明显。用χ2检验,按α=0.05水准,不能认为各年份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类型分布(构成比)不同。也就是说,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

由于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招考要通过多次笔试、面试,人才选拔相对理性客观,所以每年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会有明显变化。即使出现差异,也可能是受到每年学生的自身状况、考试难度、报考人数的不同的影响。

(4)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

由于各年份学生报考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的志愿,不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有较大差异,申请国外或者港台地区的研究生也存在偶然性,各年份的数据不便进行比较。由于本文主要是讨论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和趋势,在此就不对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进行讨论。

2 问题和讨论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的社会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高等院校扩招速度超过社会岗位增加速度,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成为学生入学时考生、家长都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也起着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

(1)科学认识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转变教育理念。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私人部门就业的比例超过了到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这并不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失败。这和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不佳有较大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本科阶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重在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在事业、学习方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四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及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加强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招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密切相关,可以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领会工作要求,为这些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学生到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下降,除了就业整体环境不佳的原因,和宣传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以后应当加强和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向他们推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达到双赢的效果。

(3)课程设置上增强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设置,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上可以看出,我们加强了对管理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管理的过程,这种管理取向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好处。不管是在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就业,熟悉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过程,都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教育学生面对现实,主动择业。由“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结果,大学生应从积极意义来看待和理解这种变革。对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抱正确的态度,应认识到这是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现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双向选择”,这种就业观最突出的价值理念是自主性和权益性,即就业双方的自主选择,该选择既是其权力也是其利益所在。因此,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大学生都应该在就学期间接受职业导航和就业辅导的相关教育,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改变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就业观念,主动出击,寻找适宜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

(5)顺应社会需求和传承专业学术的矛盾。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积极地参与,需要高校的教育。毕业生作为高校一个即将出厂的产品,一毕业就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合格与不合格,好用和不好用,不管是对于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很重要。任何机构都希望招聘、录用的人能够为机构创造价值,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岗位。学校作为产品的生产者,理应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研究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能够较快适应社会的学生,对于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会有较大作用。

武汉大学专业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把以培养学生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指导思想,该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放在首位;在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2武汉大学实践教学体系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上保证了随堂实验、课间实习、集中实习、课程设计,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业余科研、毕业设计和校外实习基地实战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环节可以归纳为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三个层次。

基础验证实验主要是对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试验学时的40%,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相衔接配套,且相对固定。主要包括随堂实验,课间实习。

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以培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为目的。该层次实验主要通过课程设计、集中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实战训练等方式实现。综合设计实验约占总试验学时的40%,其内容与课程内容相关,每年约有20%的项目更新,以反映最新科技进展。

研究创新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积累的经验,针对创新课题提出有创意的设计并加以实现,以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该层次实验主要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大学生业余科研、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技能竞赛与科研竞赛等方式实现。研究创新实验约占总试验学时的20%,且每年都会更新。

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又分为基础验证型实验、课程设计型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实习基地实战型实践、创新提高型实验和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3实践教学理念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思维、方法为主线索组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科研”。提出以“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的三层次模式组织实验教学,采用了计划式实验教学与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6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实验教学特色:

3.1从“教师为主”演变为“学生为主”

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直在实验教学中担任“指挥家”和重要的角色。这样做的好处是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化的展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属于内因,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属于外因。根据哲学上内因为主、外因为辅的基本原则。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试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据此,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的特点,在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实验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过去的“机械式实验”演变为“可扩展的个性化实验”。

3.2理论、实验、工程训练、创新并重

实验教学要注重理论、实验、工程、创新四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能通过实验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但独立的模块化实验与社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帮助学生加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通过设立更多综合设计类和工程类实验项目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如何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3.3注重能力培养,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方位能力培养

改变以往“一个题目”、“一套步骤”、“一个结果”的呆板模式,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研究创新类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命题,自已设计解决方案和实验步骤,并通过“群组式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的优点和不足,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条件及环境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实验环境。实验室可使用面积约7668平方米,仪器总价值约4400余万元。近五年里,学校和学院共同投资700余万元建立了两个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室”和“网络安全实验室”,实验环境和条件居全国一流。试验室仪器设备,见附件1。

实验室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人均1台。

实验室除了能够支持信息安全本科生进行教学实验外,还能够支持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和教师的科学研究。信息安全实验室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信息安全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5基础验证型实验和课程设计型实验

5.1实验教学内容

信息安全本科生的主要专业教学实验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应用实验、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验、网络安全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智能卡实验、电磁防护实验,等。

5.2实验教学形式

在具体实施时这些实验基本是以随堂实验、课间实习、集中实习和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

随堂实验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使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在授课教师亲自辅导下在实验室进行。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帮助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内容一般都有标准范例。

课间实习也是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的,但不占用教学时间。老师给出实习内容,同学们在课下抽出时间完成。这种实验不太复杂,但没有范例,一般是在已有算法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优化。

集中实习和课程设计一般在学期初或学期末进行,集中2-3周的时间,完成一个考察学生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实验内容。

5.3循序渐进,精心设计实验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属于新设专业,具体实验的开设和选择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设计具体实验时,充分结合了学生实验时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当前的实际安全需求、学生的潜力挖掘等因素,并且将课堂知识以及课外知识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每一个实验都经过了教师的精心设计、详细规划和不断实践修改,以促进学生能够综合、创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实验任务,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下面是“网络安全实验”的实验内容设计。该实验课程共安排了9个网络攻防相关的子实验,包括:

(1) 常用网络攻防命令使用

该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常见最基本的网络攻防工具和命令,包括:NET命令组的22个子命令、PsTools程序组、CACLS、TFTP、FTP、Telnet、NC,等。该实验属于基础验证性实验,这也是后续实验的基础。

(2) 网络扫描器分析与实现

该实验包括多个环节。首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各款流行网络扫描器和Sniffer工具,如Xscan、天镜、流光、SSS、SuperScan,以及SnifferPRo、Ethereal,等,这属于验证型环节,旨在促使学生熟悉工具;其次,学生在熟练掌握工具使用之后,需要使用Sniffer工具来分析网络扫描器在扫描过程中的数据包收况,具体分析每种扫描技术(如各种端口扫描技术、各类密码探测技术、操作系统探测技术…)的具体原理,该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分析出具体网络扫描原理之后,需要分组编程实现各自的网络扫描器,该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潜力、学习兴趣和热情。

(3) 木马、后门及RootKit原理分析与实现

本实验首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几款常见的木马、后门以及RootKit,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木马、后门和RootKit的功能和危害,使学生学会手工检测、清除木马、后门和RootKit。然后要求学生自己编程实现简易的正向、反向连接后门。最后学生还需要课后分组实现RootKit以及RootKit检测程序。

(4) 监视工具以及恶意代码行为分析

本实验首先要求学生熟练使用RegSnap、FileMon、RegMon、File2000等监视软件,然后学生需要对几款实际的正常软件或恶意软件样本的行为进行分析。譬如,要求学生从QQ的登陆过程分析出本地密码文件;或者分析一个实际病毒样本对本地文件、注册表的修改情况,等。作为课后作业,我们还要求学生分组查询资料,分析出各款监视工具的具体技术原理,并自己尝试实现简单的软件行为监视程序。

(5) ARP欺骗实施、原理分析与检测

本实验首先要求在内部实验网络中利用各种ARP欺骗工具(如局域网终结者、网络执法官等)实施ARP欺骗攻击,然后学生需要使用Sniffer工具抓包分析各款工具的ARP欺骗原理,最后要求学生熟悉ARP欺骗检测工具和具体原理、并编程实现自己的ARP欺骗与检测程序。

(6) 系统漏洞分析与Exploit编写

本实验要求学生实际分析操作系统或邮件服务器软件的具体漏洞,使得学生加深对缓冲区溢出攻击原理的理解,学会进行漏洞分析和调试。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实现针对具体漏洞的Exploit程序。在本实验中,实验教师需要提前选择一款难度适当、具有特定漏洞的服务软件并事先做好调试分析,对整个实验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整个实验的可实施性。

(7) Web系统漏洞攻防

本实验将给出几个具有特定漏洞的流行Web系统(如文章系统、留言板、论坛等),要求学生分析并利用相关Web系统漏洞对双方服务器进行实际入侵渗透。

(8) Web服务器安全加固

本实验要求学生分析各种实际的安全日志,并能够根据已学安全知识对各种具体的安全威胁针对Web服务器进行安全加固。

(9) 网络攻防实战

本实验将学生分为多组,每组又分为红方、蓝方两方,两方彼此互为假想敌,各方根据需要架设己方服务器,各方在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的同时,还需要对己方服务器进行安全防护。本实验设计多种类型的漏洞和缺陷供学生进行安全攻击和防护,本实验分多轮进行。该实验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安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与创新设计能力,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6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

实验室建设有软件工程实训平台、网络工程实训平台、信息安全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采用目前最新、使用广泛的技术,配备大量工程案例,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缝衔接。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有效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7创新提高型实验和实习基地实战型实践

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武汉大学计算机大学科的优势,联合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课题(课外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挖掘他们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我院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 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武汉瑞达信息安全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天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驰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珠海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科智创岩土技术有限公司、东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电器有限公司、武汉奔腾网络有限公司。每年暑假我们将选派优秀的学生赴实习基地参加实习,使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准备在07级学生中启动新的“3+1”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前三年学完课程,第四年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基本上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旦毕业,就能立即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员工。对于推免或准备考研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导师的课题组,提前承担研发任务,提早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同时学院还为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动手的能力。

近三年里,信息安全本科生参加校院两级科研立项40余项,其中校级科研立项见附件2。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各项创新研究取得实践成果14项,发表科研论文12篇。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数模竞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近年来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参加创新研究试验的情况,见附件3。

我院信息安全学生参与的科技作品《基于免疫原理的计算机病毒预警系统》、《移动终端上的GPS系统》分获2003年、2005年全国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在各类学术科研竞赛和评比中,获奖人数达150余人次,约占总数的2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微软IMAGING CUP嵌入式专题大赛中,我院赵波老师带领的信息安全小组获得了全球第6名的好成绩。

8实验仿真平台

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正在积极研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访问实验平台,获得良好的软件以及模拟的硬件设备实验环境。

本软件主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密码学、信息隐藏技术、计算机病毒和网络安全的实验进行软件平台仿真。包括各部分内容的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以及这些内容的综合性实验。

系统包括实验内容模块、实验结果验证模块、实时授课模块、实验报告生成模块、交流模块和系统功能六大功能模块。

系统的实验具有原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实验过程形象化和可视化。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内容取舍和扩充。

9实践教学成果

9.1编写出版了一套有关实验方面的教材

通过6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已经编写了一套有关实验方面的教材,有《信息安全专业综合实验教程》、《信息隐藏技术实验教程》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设计》,等。

9.2信息安全专业获“湖北省品牌专业”

由于我们成功的办学实施,2006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本科“品牌专业”建设。

9.3完成并承担着多项教学科研项目

创办信息安全专业6年来,我们完成并承担了多项教学研究项目:

① 部级1项

2007年,“信息安全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张焕国,等。

② 省级4项

2006年,“信息安全专业设计型综合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的研究”,杜瑞颖,等。

2004年,“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研究”,张焕国,等。

2004年,“信息安全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黄传河,等。

2003年,“信息安全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辅助工具研究”,王丽娜,等。

9.4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究”,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9.5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表了十几篇教学研究论文,与兄弟院校进行了学术交流。

10结论

本文重点介绍了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成果。根据我们6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实践教学是信息安全专业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实践有成功之处,也有不成功之处。本文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与大家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张焕国. 试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J]. 信息安全纵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

[3]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张焕国、王丽娜等. 信息安全综合试验教程[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武汉大学专业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e enrollment guide of ten full-ti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history and enrollment number, development of each major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ach major, divers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fitting degree with reg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future direction is to be closer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关键词: 湖北省;高职;发展格局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developmen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6-02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格局如何,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选取了湖北省内10所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全日制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分别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商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从他们的招生简章来探讨这个问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1 各高职学校的历史与招生人数比较

在招生简单中可以明了地了解湖北高职学校发展的历史,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武汉民政职业学院隶属于湖北省民政厅,是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创立于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是湘鄂两省近代师范教育的发端。2004年更名为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2007年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武汉市政府主办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是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和管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湖北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主管、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唯一一所高职的本科院校。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湖北省交通厅主办的唯一一所院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举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的主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从2013年的招生简单中,作者对各学校的招生人数进行了比较(表1)。

以上的学校都是全日制院校,大部分的历史有40年以上。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有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有市政府主办的,也有民政厅和中外运长航集团主办的。办学的主体多样化。十所院校中,几乎90%以上的学生从湖北省内招生,可以看出高职在湖北省内招生的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其中举办本科的高职院校只有湖北商学院一所,其余都是专科学校,高职教育的层次还十分单一。除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6890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4700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4600名以外,其余都在4000人以下,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的高职招生是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紧紧跟随而其余学校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高职群落。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船舶技术学院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是高职类的偏重于交通和船舶方面的专科学校,虽然现在这两所学校已经向综合性高职方向发展,但其本身交通和船舶方向的发展功底还在。

2 各学校专业的比较

设立有建筑工程学院的有两个学校的是武汉职业技术院校和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但这两所院校的偏重又不太相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偏重的是适合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建筑工程类学生,而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则偏重的是工业用空调的安装人员和大型场馆建设人员。

除民政学院外,其余九所学校都设有工程学院或相关学院。大部分的学校工程学院都涉及有机电一体化、模具和汽车行业。而有些高职设有特殊的工程专业: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设有石油工程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设有交通与工程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轮机工程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学院。这十个学校都设有经贸方向的专业,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虽没有单独的商贸学院但设有航运物流系。另外机电与计算机在这十所学校中所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除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外,所有学校都设有艺术方向的专业。除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余七个学校都设有旅游方向的专业。另外有些学校设有一些特殊的专业:如武汉民政学院设有民政管理系、老年事业服务与管理系、康复医疗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武汉商学院设有体育与马术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

3 各学院对专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各学校在发展自己相同的大专业,如艺术专业,但各学校有着不同的对艺术专业的理解。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院拥有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数字传媒艺术方向。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拥有装饰艺术设计(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方向和环境艺术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与策划(奢侈品文化与营销管理)、初等教育(美术)、新闻采编与制作(包括网络编辑和影视制作两个方向)、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武汉商学院的应用艺术系则拥有动漫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其中包括一个汉绣方向)、艺术设计方向。我们发现,各学校对艺术专业的理解不一样,或者因其发展历史不一样,其艺术专业中小的培养方向也各不相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偏重于通过对整个艺术通用的整体分类,来发展自己的艺术专业;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因其师范的历史,在其专业发展中重视对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关注现在中国的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开设了针对奢侈品方向的文化创意与策划小的方向;武汉商学院则以传承和发展汉绣为已任,开设了汉绣方向的服装设计专业。

4 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很多样

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各学院的学生就业企业来看,几乎所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在它的学生就业名单里。如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公司、上海大众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烽火集团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慧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百度(中国)有限公司、腾讯网、淘宝网、新浪网、网易网等;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雅高酒店集团、迪拜金棕榈集团、大韩航空、南方航空等,学生的就业单位是社会上你几乎可以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大、中、小型企业。

除了就业上与企业合作以外,企业与各学校合作办了不少的定单班,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宁波逸东豪生大酒店设立了酒店管理的订单班,中国国旅集团――武汉国际旅行社设立了旅游管理订单班,富士康集团设立了应用电子技术订单班,武汉地铁集团设立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订单班和机电一体化的订单班,马士基航运集团设立了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的订单班。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则与企业更深度的合作,学校利用企业的培训的品牌,而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合作培训学生,与民政学院合作办学的企业有武汉宏鹏咨询有限公司、武汉海天世纪航务有限公司、武汉雅博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与光谷金融港合作的公司以及武汉四维创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上述的深度合作,学校收取学生学历培养的费用,而企业则收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学生的就业由学校和企业一起给予推荐,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已经在高职学院展开,其多种形式不胜枚举。

5 与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拟合程度不高

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政府真金白银地投入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力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在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产值达到25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新能源装备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等等。

但是我们发现,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许多高职院校鲜有涉及,而大部分学校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但是其进入程度比较浅,而且进入面比较窄。如在生物产业中涉及了四个方向: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方向,但是,许多学校则偏重于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的比较浅层的方面,学生大部分进入的是医药企业的流水线上,做着最基层的工作,学生的创造性和工作满意度都不太高。

对湖北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

湖北高职院校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发展群落,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这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为龙头,第二集团和第三集团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学校有相同的方向,但因为各种原因,有自己发展的不同方向,形成了既竞争又互补的共同发展之路。在湖北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各院校有着自己展的思路,发展手段灵活,发展形式多样,有着鲜明的自我特色。

但是由于高职的发展历史普遍不长,最长的高职学校的武汉城市职业学校的历史也才60年,其发展经验不足,发展模式也有待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也有待贴合,以及其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这是需要湖北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2]http://61.183.207.205:8080/zsjy/zs/index.php?action=class&

武汉大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151-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基于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江西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批准号:12YG47)

【作者简介】张华伦,九江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张振华,武汉大学商学院博士生,九江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江西九江332005)

一、武汉市产品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武汉市现有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7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光谷软件园为核心,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为依托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位于服务外包业产业链的高端——研发中心2011年密集落户武汉。IBM全球服务外包中心在汉启动,惠普、IBM、法国电信、联想利泰、印度硬件技术研究院、华为、方正等知名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使武汉占据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的制高点。目前,在武汉设立的服务外包研发中心超过40个,位列中部之首。2011年武汉软件与服务外包业总收入达到407亿元,比上年增长42%,产业规模与增幅稳居中部首位。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表示,武汉市未来将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产业,争取到2015年全市服务外包的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外包城市。

二、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分析

1.交通与通讯信息优势

武汉是我国三大黄金水道十字路口之一。武汉是京广大动脉铁路与长江的黄金水道交汇处,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各种物资在此集聚、分发。在电讯通信上,武汉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光纤通讯会接中心,是中国电讯数据业务节点和中国移动通讯会接中心之一。目前,武汉可与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视讯联络和互联网通信交流。

2.发展环境优势

(1)政府政策的支持。为了培育武汉市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已在2006年通过了《促进服务外包发展基础浅层化的若干意见》,将投资1亿元进行服务外包发展的专项扶持,还将继续在政策上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高新科技园区的建设,力争形成一个系统的、独立的服务外包聚集区。在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面,武汉将继续对积极参与服务外包发展的企业进行人才培训方面的补贴,积极扶持承办企业的产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同时,在外包的经营许可方面,武汉将酌情放宽限制,在国际认证、外包行业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相关行业的聚集。相关行业的聚集趋于加强,为服务外包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武汉一大批重大项目陆续得到顺利的审批,或已动工建设,或已开工投产,如神龙二厂、武汉三冷轧和三硅钢、东风本田等重大项目已经投产并交付使用;另外,武广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武汉“1小时城区经济圈”得以实现,各产业间的聚集效应不断加强,产业间的裙带关系为服务外包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3.人力资源优势

武汉拥有8所教育部授权的特色重点大学,涉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201 1年武汉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100万左右,武汉市高校庞大的学生群体,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4.科技竞争优势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展开,武汉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武汉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崛起发展思路的提出,武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以软件研发为龙头,通过信息与计算机软件的服务,形成武汉市独具特色的高新科技园区。现在在IT业界传开了一句通俗的话:北有中关村,南有武汉光谷。已经上升为部级别的自主创新区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赞誉为“中国光谷”。近几年武汉在软件研发、技术创新、新发明的专利申请上在逐渐地走上成熟,走向系统规范化,这也为服务外包在武汉的发展提供着科技支持。

(二)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劣势分析

1.专业人才短缺

(1)人员流失严重。服务外包领域,由于其发展程度的局限性,对高校的就业人才吸引力有限。相比而言,国外企业发展的成熟度及其规范化操作管理,则受到越来越多国内青年的青睐,故而将就业目标转向国内外包服务行业的人才则相对减少。大量的专业人才流失,是武汉外包发展所遇的瓶颈之一。

(2)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低。由于相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实训机会少等原因,待就业的学生与外包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形成很大的差距。

2.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且聚集度低

在服务外包发展初见端倪的武汉市,其衍生的专业从事软件研发的企业基本规模都是百人以下的数量。有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的人数规模仅仅维持在100人以内。相比国外的企业,如美国著名的软件外包企业海隆软件,其员工数达到了几万人之多。

大多数的外包企业都是分布在武汉三大区的独立工业科技园区内,甚至只是存在于某些写字楼里。如此分散的企业格局,不仅阻断了企业裙带发展的联系,更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产业设施,同时也使整个行业规模发展始终停滞在低层次化的环节。

3.品牌建设滞后

服务外包需要一个相对成熟的综合商务环境,如政务环境、工作环境、教育环境、城市生活质量、生活成本等。武汉市在这方面与国内服务外包发展较快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武汉市服务行业垄断现象较普遍,存在比较多的市场准入限制,尤其在银行、电信、保险等服务领域,对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和非国有资本的要求尤其严格。

三、提升武汉市服务外包竞争力的策略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政府协调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湖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配备最先进的官网系统,为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服务;对来武汉创新创业的产业人物,最高给予500万元的资金资助;把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和工程,能够对外外包的,尽可能地外包给服务外包企业;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支持担保公司为服务外包提供贷款担保;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扩大到5000万元,今后将根据需要逐年递增。

(二)积极做好武汉发展大服务外包规划

立足武汉各经济开发区,辐射武汉城市圈,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应当在进一步发展东湖高新开发区示范园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武汉(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建设,立足武汉各开发区的制造和物流业,积极围绕这些产业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做好相关软、硬件环境建设。如对于武汉(沌口)经济开发区而言,应当以汽车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这样的顺序,在制造业、物流业已经齐备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实力较强、有一定服务外包经验的企业来落户,完善产业链衔接。同时,应当将服务外包能力辐射8+1城市圈,在城市圈内大力实施对外开放先导战略,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并围绕这些产业发展服务外包业。

(三)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融资及通关便利服务

加快构建区域性的金融后台服务区。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力度,拓宽服务外包企业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信贷支持模式,鼓励省内各类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推动社会投资机构加强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对接交流,鼓励创业投资向服务外包企业倾斜。支持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境内外上市加速扩张。

完善对服务外包企业的外汇管理制度和通关监管模式。积极研究网络传输产品的出口监管方式,为网络传输产品的出口退税创造条件,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给予账户开立、资金汇兑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建立和完善与服务外包产业特点相适应的通关模式,提供相应的通关便利。

(四)加强自主品牌创新

武汉市可以将低工序的研发,以及装备制造等数控软件的研发外包出去,从而发展更高端、尖端技术的软件研发。加紧打造全国离岸服务外包交付中心,树立“中国外包——武汉交付”的品牌形象,利用其科技和人力资源丰富、营运成本低廉等优势,把发展重点放在承接业务等后端运营方面,争取绝大多数服务外包业务在武汉交付,努力提升武汉服务外包产业的品牌效应与品牌知名度。

武汉大学专业范文第5篇

(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以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对武汉市开展技术转移的优势分析,解析武汉市技术转移体系的构成及建设现状。

关键词 :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体系;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04

武汉市是全国较早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地区。1981年,武汉举办了全国第一个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启了我国技术市场的先河;1987年,武汉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引领了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的新模式;2000年,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首批部级科技园,成为产学研深度结合的典范;2010年,湖北省获批为首批中国创新驿站试点省份,成为国家技术转移服务网络的关键节点;2014年,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科技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方案》,支持湖北省发挥中部地区枢纽、科教资源丰富集中、创新创业活跃的基础和优势,打造部级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和模式创新示范区。

1武汉市开展技术转移的优势

1.1武汉科教资源丰富集中

武汉是科教资源大市,科教资源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科技产出源头。截至2013年,拥有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01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两院院士62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55亿元,比上年增加43亿元,占武汉市GDP比重为2.74%。

同时,武汉科技成果产出丰富。2013年,全市承担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 500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 019项。市级登记科技成果405项,获奖科技成果404项,其中国家奖30项。专利申请25 680件,增加1 575件。其中,发明专利9735件,增加1 664件。专利授权15 901件,增加2 20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 17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03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20亿元,增长29.6%。

1.2武汉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中部辐射作用显著

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在最近一次国家考评中,东湖示范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二。全市科技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技术扩散、人才流动也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重要支持,辐射作用日益明显。

在人才辐射方面,武汉市聚集了大量专业性人才和专家,已经成为推动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每年,武汉市高校毕业生向全国大量输出,为外省的企事业单位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武汉市各领域专家也不断与外省合作,为外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和技术服务,不断支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技术辐射方面,武汉市长期是技术输出大省之一。2013年,武汉市输出技术合同数12 278项,成交额达254.79亿元,输出金额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在技术输出中,超过50%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省外所吸纳,武汉市技术成果正以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入股等多种方式转移到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区域,辐射范围广,技术支撑作用明显,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在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方面,武汉市储备了丰富的科技条件资源,基本实现了覆盖全省、辐射华中地区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集成了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国知网、国研网、EMIS数据(新兴市场资讯)、盛大图书等国内主要数据资源提供商提供和自建的100多个中西文数据库,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知识共享。“湖北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按照“整合、共享、创新、服务”原则建立了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的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该网现有共享仪器7 000多台,并对湖北省境内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使用入网仪器从事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活动,实施企业研发测试补贴,为提高华中地区仪器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1.3武汉市创新创业活跃

武汉市全民创业工作大步迈进,创业环境不断优化,除了武汉本地孵化平台和“青桐计划”支撑,还有阿里、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巨头设立创业扶持基地,武汉市创业者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腾讯公司2014中国城市&高校创新创业排行榜中,武汉创业者人数位居全国第八位。

2013年,湖北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通过出台系列政策,积极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平台等方面资源向科技企业孵化器一线聚集,系统优化科技创业的条件与环境,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生快长。2014年,仅东湖高新区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 855户,同比增长62.33%,其中新登记科技型企业4 293户,每个工作日新增科技企业数由2012年9家增加至2014年22家。截至2014年底,高新区注册企业达到2.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409家增加至829家。

2013年8月,武汉市正式启动实施“青桐计划”,分步推进青桐计划、青桐汇、青桐学院等“青桐三部曲”,围绕大学生创业全过程所需,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者打造“私人定制”的创业环境,形成“市场+市长”双驱动、“导师+资本”双助力、“平台+服务”双支撑、“物质+精神”双激励的大学生创业格局。目前,“青桐计划”实现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超过1 000个,已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4项,提供了1 110万的科技经费专项资金无偿资助;促成大学生创业项目40多个,累计融资达5.6亿元。

2武汉市技术转移体系构成

2.1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武汉市为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打造高水平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相关产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地球空间信息、IC与半导体、物联网与云计算、智能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动力汽车、新型显示、激光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新材料、环境保护、新医药、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武汉已有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8家,其中部级7家,覆盖光纤接入(FTTx)、地理信息系统(3S)、光纤材料、激光加工、高档数控系统、空间信息、油菜加工等领域。

2.2科技工业园区

武汉现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部级开发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产业配套完整。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主打电子高新技术产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打汽车产业,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则以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产业为主。经过逐步的发展,武汉的科技园区还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特色。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内聚集了一批园中园和产业基地,如光谷软件园、光谷生物城、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武钢高技术产业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专业化园区。

2.3科技企业孵化体系

武汉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祥地。1987年6月,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成立,揭开了我国孵化器建设的帷幕。2010年,武汉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8+1”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和孵化器国际培训基地。截至2013年年底,武汉已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58家,其中部级(含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8家,全市孵化场地面积达到659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创业企业达到3 190家。武汉已建成了“科技创业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的三级梯次孵化服务体系,为培育初创科技企业、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服务。此外,武汉启动了3A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开通“湖北科技创业服务热线”,省级以上孵化器全部建立了“科技企业创业服务站”。

2.4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

截止2013年,武汉市共有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27家,工业技术研究院10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6家,位居中部之首。全市登记注册的技术贸易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达4 000余家,具有附属中介服务功能的科研单位有近万家,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科学技术类别或部门。武汉市已逐步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核心,省、市级技术转移机构相支撑,连接各种性质科技中介机构和各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覆盖全市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

2.5区域创新体系

目前,武汉市区域性创新体系包括国家创新驿站以及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

国家创新驿站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建设,湖北创新驿站以武汉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为区域站点,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湖北省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作为基层站点,并在湖北黄冈、孝感、黄石、荆门、安陆、襄阳等地设有7个工作站点,这12个站点以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为网络支撑,广泛联系本地区各行业专家及技术经纪人,并与全国各地区创新驿站开展协同合作,提高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武汉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则由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牵头,联合黄石科技信息局、仙桃生产力促进中心、天门市技术市场办公室等“8+1”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共同成立的。目前,由城市圈内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等参加的联盟成员达500余家,服务城市圈企业千余次,初步建立了枢纽中心+专业性分中心+联盟中心的城市圈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2.6国际技术转移体系

武汉市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国际技术转移品牌。2001年,湖北技术交易所建设了由UNAPCTT成员国共同发起、亚太地区14个国家积极参与的政府多边合作项目——“亚太传统医药网(APTMNET)”,开展国际生物技术与传统医药专业技术培训、技术转让、展览活动,为亚太各国提供传统医药信息化技术支持和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与咨询服务,促进亚太各国传统医药学术与产业交流,成为UNAPCTT中小企业国际技术转移网中国节点机构。湖北中俄科技合作中心已在俄罗斯中俄科技园设立办事处,多次组织湖北省与俄罗斯的有关企业与研究机构进行互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光谷与以色列施拉特公司合作共建“中以国际生物农业加速器”,同时光谷在欧洲也建有孵化器,该孵化园区位于比利时瓦隆州新鲁汶大学科技园内,占地8.27万m2,包括生物技术中心、光电通信中心、绿色工程中心、物联网工程中心和孵化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还配套有中比技术转移基金。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通过“欧洲企业服务网络华中中心(EENCC)”平台,实现与欧洲企业服务网络EEN的对接,使企业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欧洲中小企业的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信息。

2.7综合型技术服务网络平台

武汉市搭建了科技政务网、科技成果转化网、科技对外交流合作网等覆盖全省、辐射华中地区的技术服务网络平台,及时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有志于科技创新创业的相关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科技创新创业的效率。如“湖北省技术交易网”,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让、拍卖、招投标的交易中心和“永不落幕”的交易会;“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站式服务平台”涵盖了科技成果管理服务的全流程,提供科技成果鉴定评价、登记、、统计、分析等网络化全方位服务;“武汉科技供需对接平台”,自去年正式运行以来,已征集了企业需求近千条,成为供需对接的有效平台。2014年,湖北省科技厅搭建了“科惠网”,打造湖北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出台《湖北省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考核补贴实施细则》,专门用于推进网上技术转移活动的发展。

一个由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产业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园区、区域创新体系、综合网络服务平台构成的武汉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及产业化上,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技术转移机构都在发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的建设,将更有利于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技术转移中介机构、重塑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现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科技局.2013武汉科技创新报告[R]

2武汉市统计局.2013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