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熟语

熟语

熟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德语熟语 动物名 植物名 人物名

德语熟语也被称作德语习用语,是指那些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成语、谚语和习惯用语。这些优美生动的词汇在德语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如果德语学习者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表达方式,则往往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适当地学习德语熟语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

一、动物名在德语熟语中的应用

德语中有些带动物名称的表达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如下是一些常用的与动物名有关的熟语举例。

1.Huhn(鸡),其中公鸡为Hahn。如mit den Hühnern ins Bett gehen(直译:与鸡群一起睡觉),特指那些太早上床睡觉的人。而mit jemandem ein Hühnchen rupfen(直译:和某人一起拔鸡毛),特指因为某事同某人算账。这一点很像汉语中形容琐碎的事为“鸡毛蒜皮的事”,看来“鸡毛”无论在汉语文化,还是德语文化中,都被看做是微不足道的。又如,形容某人是Hahn im Korb(直译:筐子里的公鸡),则说明此人是众人瞩目的中心。

2.Hund(狗)。狗在汉语中经常被作为贬义词使用。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德语中“狗”有同样的用法。如果某人坏的出名,已经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则可晦涩地说Er ist bekannt wie ein bunter Hund(直译:他像一只花狗一样出名).Das ist ja ein dicker Hund(直译:这真是一只肥狗,实则指此人简直叫人愤慨)!

二、植物名在德语熟语中的应用

德语熟语中经常用花的各种特点来比喻特定的人或现象。比如,形容人的个性时说:empfindlich sein wie eine Mimose (像含羞草一样敏感);strahlen wie ein Primeltopf (像报春花一样灿烂)。

此外,Rose(玫瑰)、Veilchen(紫罗兰)属于在德语熟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植物名。例如,Geduld bringt Rosen(直译:耐心可以带来玫瑰,实则比喻耐心可以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auf Rosen gebettet sein(直译:用玫瑰作床,实则比喻某人生活的幸福安逸。这就好比汉语形容某人是蜜罐里长大的一样);Keine Rosen ohne Dornen(直译:没有不带刺的玫瑰,实则寓意再美好的东西都有瑕疵)。Veilchen(紫罗兰)在德国人心目中是美丽朴实的代名词,如wie ein Veilchen im Verborgen blühen(直译:像紫罗兰一样默默开放,暗喻默默无闻、低调做事的人)。同时,由于紫罗兰的颜色偏向蓝色,因此有人用ein Veilchen haben / jemandem ein Veilchen geben比喻在拳击赛中将对手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而形容醉汉也可以说 jemand blau sein wie ein Veilchen,因为在德语中blau(蓝色)有醉酒的意思。

熟语范文第2篇

一、考点梳理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从成语结构来看,所考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格成语;从成语的来源来看,绝大多数是教材中或报刊上经常见到又被人常用错的成语;从试题的组合来看,所涉及的成语大都从成语的意义、使用对象、感彩、语法功能等角度进行考查;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是成语使用正误判断的单项选择式。

二、答题方法

就高考命题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选项。

1.不合语境。成语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这就必须与所在的语境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犯不合语境的毛病。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濡以沫”用于困难环境中相互救助,而句中所给的环境却洋溢着幸福气氛,与语境不相吻合。

2.搞错对象。每个成语的使用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如果在使用时不分对象,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车水马龙”是说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这个对象不合。

3.望文生义。如很多惯用语的意义都是对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就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如“泼冷水”不是说“把冷水泼出去”,而是指“挫伤人的积极性或让人清醒”。再如“差强人意”“不刊之论”“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不足为训”“文不加点”等都可能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4.不合逻辑。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符合句意,没有错误,但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前后矛盾。如:“拖拉机司机急于赶路,不走公路,另辟蹊径,沿着江边小道行驶,不料驾驶失控,出了车祸。”“另辟蹊径”原意是另外开辟一条路,即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这里如用原意,与“沿着江边小道”相矛盾。

5.不辨褒贬。成语也有感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如:“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他的心中甚感迷惘与失望。”“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只能形容名声大,不能形容腐败。

6.重复累赘。主要表现在成语的部分意思与句中的某个词意义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如:“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辨析:“不虞之誉”是“没有预料到的赞扬”的意思,句中“没想到”与“不虞”意义重复。

7.一词多义。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8.谦敬不分。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能对自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只能对别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辨析:“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此词只能出于自己之口,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否则就会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之嫌。

【同步突击】

1.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2.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由于在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3.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C.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5.下列各句中,黑体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历经层层筛选,终于走到了飞行员选拔的最后一关,同来的二十多人只剩下他一人,这时已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B.小张,我劝你不要挖空心思赚黑钱,俗话说输钱只为赢钱起,你就不怕报应?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件丑事即使不宣传,也会有人知道的。

D.俗话说“无风不起浪”,生活历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没有生活基础,再好的文笔也写不出好的作文。

6.下列各句中,黑体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样的事如果先定调子,就难以集思广益了。

B.福利点人头攒动,到晚上十点购买的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熟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物熟语;对比;对应;意象;隐喻

一、熟语的概念和出现原因

在英汉词汇系统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的固定语句,这些固定语句结构紧密,言简意赅,具有独立的造句功能,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我们把其统称为熟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动物熟语也是其中有关动物的一些熟语,经常在生活中出现。

由于不同民族在社会习俗、文化心理上不同的特点和语言结构的差异,熟语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不尽相同。熟语是语言在长期习用过程中的产物。熟语的结构比词复杂,表义容量大于词,带有浓郁的民族地域色彩,具有超越一般词语的表现力和独特魅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引发不同的联想。两个有关联的语言意象在民族这个层级上又会有大不同,如果他们属于不同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概念意义,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定义,这种意象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之下才会展现符合民族心理的恰当意义,这就属于语用意义的范畴。一个民族世代生存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生态条件等,都是塑造一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而一个民族的心理自觉、文化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加深正是熟语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汉英动物熟语的对比

因为汉英语的一些相似性,一些动物熟语在汉英语中不仅结构一致,内容也相符合;也有一些动物熟语在表现形式上不甚相同,但其所蕴含的信息却是相同的;汉语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动物熟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不管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在意义上,他们拥有自己特殊的意义,分别表现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

1.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应的动物熟语

(1)一些动物熟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不仅结构一致,内容上也相符合,例如: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混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

水滴石穿constant dropping wearsawaya stone.

(2)某些动物熟语是从其它语言中借来的,这些借来的熟语应用很广泛,逐渐变成这种语言的一部分,有时连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都意识不到这些词是从别的语言中借过的,例如:

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汉语从英语中借鉴)

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clothes(汉语从英语中借鉴)

黑马darkhorse(汉语从英语中借鉴)

纸老虎papertiger(英语从语汉中借鉴)

我们能看到汉英语中确实存在极为相似的的动物熟语,他们不仅形式、字面意义相同,隐含的意义即文化的内涵也相同,但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的动物熟语各属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有一定关联的即半对应动物熟语

(1)一些动物熟语在自身意象构成上不同,但蕴含意义却几乎一样,例如:

露出马脚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in hotbricks

对牛弹琴like water off a duck’sback

(2)一些动物熟语有相同的模样,但其解释不同的意义或内容,运用也大相径庭,例如: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feather

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

“As light as a feather”常形容一件东西非常轻。“轻如鸿毛”却很少形容事物的轻重,不常用在口语中,只是在书面语中形容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为非正义的勾当而失去就可用“轻如鸿毛”来形容。

“Birds ofa feather”指有某些方面些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只要他们拥有相同的性格,无论好坏。“一丘之貉”形容一群之徒在一起,常有批评之意,是一贬义词。

(3)有些动物熟语由对等的词语构成,也表示一样的意义,但是却包涵着不同的寓意或感彩,例如:

亡羊补牢lock the stable after thehorse was stolen

人要衣裳马要鞍fine feather makesfine birds

“Lock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Wasstolen”表示尽力避免损失,但已经来不及了。而“亡羊补牢”意为现在采取措施,“为时未晚”。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表示好的外表和穿着打扮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才能和素质,极具讽刺意味。而“人要衣裳马要鞍”是说好看的衣服看起来更好,鼓励人们让自己穿着打扮更加漂亮。

3.汉英两种语言中非对应的动物熟语

汉语中由相当数量的动物熟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表达,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拥有自己特殊的意义,分别表现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

(1)有些动物熟语在这两种语言中几乎用的是对等的词语,但是他们的文化意义却是彻底不同的,例如:

狗咬狗dog eat dog

一只白象a white elephant

“Dogeatdog”指同类之间残酷无情的、尖锐的竞争;而“狗咬狗”说的是坏人为了不正当的利益而发生的恶斗,表达轻蔑的意思。

“Awhite elephant”指的是某种能够带来利润,但最后却无任何价值的事物。而在中国,“一只白象”只是一种动物,白颜色的大象,我们所见的商品中还有“白象”作为商标的,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就匪夷所思了。

(2)许多动物熟语在另一语言中根本没有对应,就是每个字也不对等,例如:

get one’smonkey up发脾气

狗急跳墙do something desperately

三、从不同语言的族群看汉英动物熟语的意象

动物熟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各种人们自身的感觉和感情,它们和由动物引发的一系列的联想一起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特性。

人类想象中的许多动物(如龙dragon,风phoenix)和现实中的动物(虎tiger,马horse,狗dog)都有其特定的意象,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好坏不

1.传说中的动物的意象差别

龙是汉民族的图腾,是汉民祖先伟大的创造。龙被认为能腾云驾雾,掌管雨雾风雪,能够带来吉祥,如带有“龙”的一些词语“龙王”“龙的传人”,同时龙也是权力的象征,如“真龙天子”“龙袍”“龙体”“龙颜大怒”等。其他的还有很多,龙马精神,龙头老大,龙争虎斗,画龙点睛,望子成龙,鲤鱼跳龙们,龙游浅水遭虾戏。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崇拜和喜欢。

但对西方人来说,dragon常象征着罪恶和恶人。在他们的意念中dragon是一种凶恶的野兽,能够喷火,并且常是三到九个脑袋,所以我们的成语“望子成龙”在西方人听起来是荒谬的。英国著名的神话故事《贝奥武夫》讲的就是一个能够杀死恶龙的英雄。

2.现实中的动物的意象差别

狗和许多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民族都有着亲密的关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远古的先民将其驯化之后,一直是人类忠实的伙伴。但是文化的不同还是把狗看得不同。在汉族人的眼中,仿佛看到的多是狗的缺点,如“摇尾乞怜”,这个在西方人眼中可能更愿意看作是友善可爱的动作,汉民族则情愿将其同谄媚联系在一起。“top dog”“big dog”“lucky dog”“sly dog”等,这一系列带“狗”的英文熟语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怎么能用狗来形容一个人好呢?而汉语词熟语的“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就感到惊讶了,如此忠实的朋友竟会是如此的待遇?

另外许多动物由于其形象和习性,汉英语言圈里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老鼠”“羊“虎”“狼”“牛”等。但就只因形象的话,“蝙蝠”就成了另类。英语中蝙蝠往往被赋予邪恶的形象,古老的吸血鬼传说永远离不开蝙蝠的陪伴,而在中国由于蝙蝠的“fu”与幸福的“fu”在读音上的相同,竟成了春节年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

3.从比喻的角度看英汉熟语

人们总是通过自己对动物的感官印象来给动物下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隐喻是人们联想过程中描述动物的重要手段。而动物熟语也通过这一手段在语言发展史上一步步形成。

(1)一样的喻体和一样的比喻义

人类不同族群的习惯和生活条件,取决于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和全社会的文化背景。这些东西存在并一直影响人们对外物和自己的思维。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都不同,甚至包括宠物。但我们仍然能在动物熟语中找到令人惊叹的相似点,甚至词的功能和翻译都一样。在这两种语言中,一些动物熟语在本体和喻体的选择上似乎达到了某种默契,例如:

如狐狸般狡猾as cunning as the fox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

胖的像猪as fat as a pig

在家如狮,在外如鼠a lion at home,a mouse abroad

(2)不一样的喻体一样的比喻义

使用比喻时,本体不同,但比喻的效果却一样。仍是由于各种生活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地理条件,英汉语言环境下的人分别生活在地球不同的位置,而世界上其他物种的分布也取决于地理环境,所以在汉英熟语的隐喻中有时,本体的动物不同,而喻义却相同,例如:

像落汤鸡(鸡-rat)like adrownrat

吹牛(牛-horse)to talk horse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Better be theend of a dog than a lion

(3)没有对应的比喻

有许多比喻仅存于一种语言,因为有些生物只引起了一种心理素质民族的共鸣,例如:

天鹅之歌,最后的作品Swan song

费九牛二虎之力make more thanhuman exertions

铁公鸡stingy person

熟语范文第4篇

一、利用成语、熟语本身具有的特定含义设置

无论是成语还是熟语,两者在意义上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在成语使用过程中没有顾及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望文生义或弄反了它们的意思。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成语、熟语题中许多错误选项,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设置的。

例1.(浙江卷)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分析:“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这里显然把它理解成了“遇到不好的人”。这就犯了成语使用中常见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2.(浙江卷)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分析:“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这里显然是望文生义地把它理解成了“从别的国家引进来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二、利用成语、熟语的特定使用对象设置

有些成语和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其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便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设置错误选项的。

例1.(安徽卷)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分析:“洋洋洒洒”是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这里用“洋洋洒洒”修饰“中华地方文化”,显然是用错了对象。

例2.(辽宁卷)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分析:“大人不见小人怪”旧谓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根据语境,句中“小人”应指说话者自己,而不是“你”,使用对象错误。

三、利用成语、熟语本身的感彩设置

成语、熟语不仅在意义上具有约定俗成性,同时也潜藏着鲜明的感彩。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也较多地利用了成语、熟语的这一特点来设置错误选项。

例1.(河南卷)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分析:“蠢蠢欲动”的意思是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属贬义词,此处用来指报考的学生,显然属于对成语的感彩理解有误。

例2.(江苏卷):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分析:“推波助澜”用来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以扩大影响。在这里属于感彩不合语境。

四、利用成语、熟语与前后词语的搭配不当设置

命题者往往会设置动态的语言环境对成语、熟语予以考查,这就涉及到成语、熟语与句子前后词语的搭配问题。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也利用了词语间的搭配来设置错误选项。

例如:(山东卷)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分析:“猝不及防”的意思是指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这里用“猝不及防”作定语来修饰“惊喜”,犯了修饰不当的错误。

五、利用成语、熟语的使用不合逻辑设置

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也可能会利用所提供的语境与成语或熟语在事理上的不相吻合来设置错误选项。

例如:(山东卷)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分析:“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自己跟自己的说法或行为矛盾。句子提供的语境显然不是“自己跟自己”。因此,该句中成语与句子内容相矛盾。

六、利用成语、熟语意义的轻重不当设置

汉语言中存在大量意义上相近的词语,但彼此间往往有轻重之分或大小之别,成语和熟语也不例外。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就利用了近义成语这一现象来设置错误选项。

例如:(广东卷)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分析:“南辕北辙”的意思是比喻背道而驰,行动与目的相反。原句只是说“我俩”考虑问题不同,因此用“南辕北辙”一词有些过重。

七、利用成语、熟语否定不当设置

有些成语或熟语本身就包含有否定的成分,但由于其表意的特殊性,其否定意义不一定就是其字面上的否定意义。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就是抓住成语、熟语这一特点来设置错误选项的。

例如:(辽宁卷)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分析:“无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前面加“不应”就把句子的意思弄反了。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都市的夜空真美,一到晚上,到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B.如果对童话中的所谓“惩恶扬善”不加注意,到小孩子那里就会变味,就算孩子的父母或老师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只能亡羊补牢。

C.上海汽车集团与南京汽车集团的控股方跃进汽车集团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并购案至此尘埃落定。

D.一场春雨过后,山上的花竞相开放,金黄的、粉红的、雪白的,老枝横虬,暗香浮动,真让人感到如花似锦,春意盎然。

2.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采血车每天上街采血,献血者络绎不绝,有在校的大学生,也有路过的旅客,还有进城的农民等等。

B.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无所不用其极,终于获得了成功。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期间,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备受感动和鼓舞。

D.元旦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像上半年那样走势平稳,他随时准备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抛出去。

3.下列各句中黑体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高山流水,知音无限。“知音”典故中俞钟之交的内涵也许仅仅指知音难觅,惺惺惜惺惺;而管鲍之交不仅于此,还包含了知人荐才,屈己奉献,更是可贵。

B.实行导师与研究生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C.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司马迁居然是须发飘飘的老者。他既然受过宫刑,为何还会长胡子?见过长胡子的太监吗?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D.刚刚过去的奥运会,有太多的风云人物让我们铭记。他们创造着奇迹,一如《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复制着让众生癫狂的欢笑和眼泪。

4.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看来,美英当局要想摆脱在伊拉克的困境,还得及早改头换面,如果继续一意孤行,更多更大的麻烦或许还在后头呢!

B.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C.现在有些青年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津津乐道,对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则一无所知,这真可谓数典忘祖。

D.你读了那么多儒家经典,应该懂得做人要正派的道理。像现在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很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5.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有了极大提升,确实是今非昔比了。

B.当法国总统希拉克宣布放弃参加下任总统选举时,这意味着他即将告别纵横捭阖40余年的政治舞台,也标志着法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C.从教育孩子的这个角度来看,老师和家长的目的是一样的:家长望子(女)成龙(凤),老师更期望学生飞黄腾达。

D.对这么严重的问题,有的同志还处之泰然,不以为意,我们就有提醒这些同志引起注意的必要。

本期参考答案

《语言表达讲练之成语、熟语》

1.D(A项“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B项“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C项“尘埃落定”指一件事情已经有了结果。D项“如花似锦”形容衣着华丽或前程、风景等十分美好,错在望文生义)

2.A(B项“无所不用其极”是指做坏事的时候什么手段都使出来;属于感彩不当。C项“见微知著”是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属于望文生义。D项“一张一弛”比喻治国宽严相结合,也比喻工作、生活上劳逸结合;使用对象不当)

3.D(A项“惺惺惜惺惺”泛指性格、才能或境遇等相同的人互相爱重,同情。B项“乱点鸳鸯谱”指把不能合作共事的人组织在一起或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随意安排人力。C项“滑天下之大稽”形容事情非常滑稽可笑。D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含贬义,感彩不合语境)

熟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军事熟语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语言实践中反复加工锤炼而成的哲理性语言。它具有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联系发展的动态理念和把握全局的宏观视角;具有历史性:以谋为本的文化倾向,以治为胜的治军传统和追求全胜的最高境界;具有民族性:爱好和平的心理愿望和团结一心的民族气节。

汉语的军事熟语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语言实践中反复加工锤炼而成的,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文化观念,是我国传统军事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军事熟语的文化特征,大致表现在哲理性、历史性.民族性三个方面。

一、军事熟语的哲理性

(一)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

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军事熟语的辩证思想涉及军事领域的诸多矛盾,其中包括众寡、强弱、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迂直、勇怯、治乱和胜败等,如军事熟语:以卵击石、避害就利、以疾 掩迟、以治 待乱、以逛待饥、避实南虚、声东击西、以近待远、以静侍哗、以逸倚劳、以众击寡,无有不胜、以我之锐,击彼无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都是以矛盾的对立性为出发点,通过激化矛盾的一个方面,形成对已方 的绝对 优势,以达 到克敌制 胜的 目的。以逸待劳源自《孙子兵法 ·军争篇》:“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苦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是指注重人心理变化规律的作战谋略惊慌必然手足无措,将心摇则军心动。自古兵家都把镇定持重、处变不惊视为将帅修养要则。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才是掌握军心的方法对待军事问题应注意两点论、两分法,避免用片面观点观察事物。三是军事熟语的~大特色,如:义必有两、奇正相生、远而示近、文武兼备、以弱示强、治而形以乱、知已知彼,百敞不殆、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示之以柔,迎之以刚、智者之虑,杂于利害、用兵之法,主客无常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武的一句名言,强调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是确立韬略和用兵的客观基础。知彼知已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思辨命题,知彼既有赖于知己,知己也有赖于知彼。知彼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过程,知己是主观通过客观比较进行自我认识的过程。在战争中,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还要阻碍敌人知己,因为敌我双方情况的预测和把握是胜利的关键。故孙子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 ·谋攻篇》。“知彼 知己”的 目的在于料敌决策,但也仅仅是掌握了敌我双方的必要信息。要克敌制胜 ,还必须对已经获得的材料进行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全面认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敌军的真实意图。孙子提道:“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兵法 ·九变篇》。“故不尽知用兵 之害者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兵法·作战篇》。所 以只有充分考虑到矛盾的两方面,才能真正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军事熟语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揭示了万事万物相克相生,赢缩转化的自然规律。如:居安思危、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以柔克刚、以战代守、以攻为守、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变客为主、以退为进、欲速形以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以迂为直 ”、“以患为利”是孙子运用哲 学辩证思维提出的又一军事范畴。战争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对抗,双方都力争实现自己的企 图而破坏对方的计划。因此,战争的进 程不是径直发展的,而是曲折迂回的。孙武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兵法军争篇》。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可以先走一段弯路。为了取得全局胜利,可以先作局部的牺牲。“以迂为直”的奥妙在于暂时处于劣势的一方,往往能深谋远虑,后发制人,夺取战争的最终胜利。孙子还提道:“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孙子兵法·势篇》。可见,治与乱,勇与怯,弱与强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恃治而怠则生乱;恃勇而骄则生怯;恃强而懈则生弱。也就是说,事物都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以上军事熟语都反映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论观点,是哲学辩证思想的直接体现。

(二)联系发展的动态理念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事物的存在不可能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应当是联系、发展的。军事熟语中所描写的军事也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相联系的。它必须以经济为基础,以综合国力为后盾,以政治为有力保障,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先决条件,必须作为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加以考虑。军事熟语如:富国强兵、天时地利、允文允武、兼资文武、文武兼备、四战之地、地势便利、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文为植 ,以武为种等都体现了联系的哲学观点。《孙子兵法 ·行军篇》也提道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武,代表力。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文、武之道并行,是古代治军的基本手段。“文武兼备”、“文武双全”,是古代选择将帅的理想标准。古代之所以要求将帅文武兼备,是因为将帅必须懂得统领士卒,既要教育,也要执行纪律。“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源 自《孙子兵法 ·地形篇》:“故日: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杜佑注:“知地之便,知天之时。地之便,依险阻,向高阳也;天之时,顺寒暑、法刑德也。既能知彼知己,又按地形法天道,胜乃可全,又何难也。”“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揭示了战争的一条普遍规律:天时、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懂得运用天时地利,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争形势的发展、战场状况的更迭千变万化,这就要求对待军事问题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策略,而应根据临场状态随时做出调整,这体现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观。军事熟语如:因利制权、因势而动、因机权变、随机应变、机诈权变、因敌制胜、立谋虑变、践墨随敌、胜败乃兵家常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有定论,兵无常势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指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犹如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因敌制胜”指根据敌情变化而使用不同的作战策略,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两条熟语皆源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象水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把用兵形象地比作水流,强调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而决定其取胜方针不能墨守某种作战方法。

(三)把握全局 的宏观视角

联系、发展的哲学观点决定了中国人看待军事往往从全局性的高度出发,以更为宏观博大的视角把握战争的进程当军队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会选择放弃个人利益。当战略全局的胜负与局部战争的胜负发生矛盾时,会选择放弃局部战争。军事熟语如:完全之计、计出万全、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全局观。“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源自《寤言-二迁都建藩议》。这其中包含了三层含义:一要深谋远虑,照顾战争发展的全过程,预测战争发展趋势,做到“事未至而预图”,“此策阻而彼策生,一端致而百端起,前未行而后复具。百计叠出,算无遗策”(《兵经》卷上);二要周密、万全,全面分析关系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包括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设计应付各种局势的对策;三要叠筹选优 ,在设计定策时,提出上、中、下三策以至更多的方案。比较其优劣得失,从而选出最佳方案。

二、军事熟语的历史性

(一)以谋为本的文化倾向

前面我们谈到军事熟语的哲理性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个善于思考的民族,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军事文化必然产生注重谋略的文化倾向。我国历代军事家一向主张“先谋后战”,强调战略决策和谋略指导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谋为本”的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我国军事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百计千谋、深谋远虑、足智多谋、多谋善断、先计后战、诈谋奇计、谋臣武将、用兵在先定谋、多算胜,少算不胜、以计代战一当万、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军事熟语都充分印证了这种文化倾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指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 ,为不得已。”孙武非常重视“智”战,他主张“全国为上”、“全军为上”、“全旅为上”、“全卒为上”。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谋略取胜。所谓以谋略取胜,并非取消军事斗争,而是要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有时还必须同“伐兵”、“攻城”相配合才能达到目的。“以计伐战一 当万”语出《晋书·杜预传》,指用计谋来代替战斗,一人就可以当万人使用。明智的将帅都十分重视计谋的运用,而不愿施匹夫之勇。以计伐战,可以少流血,而同样获得好的效果。

(二)以治为胜的治军传统

“以治为胜”是吴起的治军名言,出自《吴子·治兵第三》“武侯问日:‘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日:‘不在众乎?’对 日:‘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吴起治军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军,恩威兼施 ,主张依靠严格的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团结一致的“父子之兵”。他认为军队有投有战斗力,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以治为胜。治由法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军队才能做到平时秩序井然,战时威武雄壮,前进后退都有节度,左右运动服从指挥,虽然处于绝境仍能阵势不乱 ,虽然分散行动也能保持战斗序列;将领与士卒同安乐,共危难军队上下同心,“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吴子·励士第六》。这样的军队,才能所向无敌。否则,即便有百万之众,也无济于事。

要做到“以治为胜”,具体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要以“教戒为先”,通过严格训练增进官兵的作战技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军事熟语如: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军士不练,百不当一;练而用之,一可当百、久练成勇士,苦练出精兵、练兵必先练心、功夫要练好,三百六十早、好兵靠练,好日子靠干、兵要天天练,贼要天天防、兵可以百年不用,但不可一 日不练、兵不练不精,将不斩不齐、兵不练难上阵,树不剪不成林、弓箭越练越熟,扎枪越扎越准等,都强调了训练对军队的重要性。吴子在《吴子·治兵第三》中提道:“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把教育训练列为治军的首位。诸葛亮在《将苑·习鳓中也谈到:“军无习练,百不 当一;习而用之,一可 当百。”认为训练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关于训练内容,一方面要练心(练兵要练心),另一方面要习武(功夫要练好,三百六十早)。“所谓练心包括将帅士卒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和战斗作风的培养教育,目的是用统治阶级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统一军队的思想。所谓习武,内容不单指练技击、阵法,而且包括用兵韬 略,方 法注重实用,强调实练 。”

以治为胜二要做到“赏罚分明”。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无不重视军纪军法的作用,都把严明军纪作为培养、维护和增强军队战斗精神的重要方略和手段。《周易·师》言:“师出以律,失律凶。”将严明军纪视为治理军队、培养军队战斗精神、克敌制胜的前提条件。《孙子兵法》将“法令熟行”作为预测战争胜败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之一,再三强调,要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必须严明军纪。军事熟语如:令行禁止、令行如山、发号施令、信赏必罚、赏罚严明、赏不逾日、赏不当功、赏功罚罪、军无戏言、军令如山、三令五申、论功行赏、军令无私亲、军听将令草随风、治兵以信,求胜以奇等都体现了这一治军原则。“令行禁止”源自《逸周书·文传》:“令行禁止,王之始也。”指能做到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禁止就立即停止,这是统治天下的开端。令行禁止是军队纪律严明的重要标志。“赏不逾日”语出《孙膑兵法》:“赏不逾日,罚不还面。”即论功行赏在当天进行,惩罚有错不待转过面再处理。强调要把握好赏罚的时机与尺度,做到及时适当。

(三)注重“气”、“势”的作战风格

“气”和“势”是军事熟语中经常涉及的两个概念。气指士气,即战斗精神。在军事领域,士气是军队精神、气质和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军人信念、思维、情感、意志和品质的综合反映,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孙膑兵法·延气》中云:“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徒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 ,务在厉气;战 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这里“气”指军队的士气,意谓编组军队动员民众,一定要激励士气。连续行军,到达集结地区,务必要整顿武器装备,振奋军队的士气。兵临边境、接近敌人,一定要鼓舞士气。打仗的日期已定,就一定要保持持久的高昂士气。…由此可见,士气在战争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士气的军事熟语如:一鼓作气、杀气腾腾、锐不可当、锐气益壮、鼓衰力竭、一鼓而下、一鼓而擒、气冠三军、惕威夺气、兵打一口气、胜在得威,败在失气、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三军可夺气,将帅可夺心等,后三条熟语皆出 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张预注:“气者,战之所恃也。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若激其士卒,令上下同怒,则且以不战挫之,伺其衰倦而后击;故彼之锐气,可以夺也。”明智的将帅都十分重视激励自己部队的士气,同时又施谋运计、想方设法地挫败敌人的锐气,如此才能使己方军队保持高昂斗志,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鼓舞士气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对敌方形成压倒性的态势。“势”指事物本身态势所形成的内在力量,孙子解释为:“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李靖在《卫公兵法辑本 ·将务兵谋》中谈道 :“兵有三势:将轻敌,士乐战,志励青云,气等飘风,谓之气势。关山隘路,羊肠狗门,一夫守之,千人不过,谓之地势。因敌怠慢,劳逸饥渴,前营未舍,后军半济,谓之因势。”气势、地势、因势,构成“势”的三个环节,也是将帅用兵任势的三项主要内容。如果能恰当加以利用,就能在态势上压倒对手,形成战略优势。军事熟语涉及“势”的有:势如破竹、势不可当、势如累卵、大势雄兵、大势所趋、强弩之末、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势均力敌、择人任势、审时度势、兵败如山倒、势弱只因多算取胜,兵强却为寡谋而亡等。“择人任势”语出《孙子·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择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事上的势,通常指在军事实力基础上,发挥将帅指挥作用,所造成的态势和强大冲击力。择人任势,从字面上是说选择适当的人才,利用和造成有利形势。其含义是指作战要充分发挥将帅的指导能力,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作基础,造成一种猛不可当,压倒敌人的有利态势。 

(四)追求全胜的最高境界

将帅如果能以深谋远虑之谋,势如破竹之势,军令如山之法去指导、调动和治理军队,那么追求全胜的最高境界就成为理之所宜,势之必然。体现全胜思想的军事熟语如:天下无敌、不攻自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百战百胜、百战不殆、战无不捷、无敌于天下、立于不败之地、兵不血刃、战必胜,攻必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百战百胜、天下无敌虽然也是一种全胜的境界,但并不是我国兵家推崇的最高境界。孙子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指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高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仅是历代军事家用兵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兵家谋略运用的最高形式。孙子认为“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在既定条件下,以一定的优势力量为后盾,充分发挥指挥员的谋略,做到不战而使对方屈服,从而避免双方的流血冲突,使人民的生命免遭涂炭之灾,实在是一种绝妙的全胜策略。孙子既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略决策的最佳选择,也作为具体战术的手段。

三、军事熟语的民族性

(一 )爱好和平的心理愿望 

前面我们谈到的“慎战”思想以及兵家所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心理愿望。而这里我们主要从“民本”和“厌战”两个方面分析这种心理。古代进步的军事家、政治家大多数用以仁为本的观点看待战争,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利害得失则是人心向背的物质基础。他们认为富国强兵要以民为本,本固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民本思想为主题的军事熟语如:人心所向、吊民伐罪、禁暴诛乱、国泰民安、以战止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民为本,国为重、民为帮本,本固邦宁、天戈所指,到处称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敌人不足畏,百姓不能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泰民心顺,人和万事兴等。“民为帮本,本固邦宁”源自《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指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会安定。“以战止战”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古者以仁为本”,“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些熟语都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心理的具体体现,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战争在乱世的环境中,就变成了禁暴诛乱、维护和平的工具。但在治世的环境中,这种心理则表现为一种厌战的心态。军事熟语中以厌战为主题的有:兵凶战危、兵连祸结、止戈为武、洗兵不用、化干戈为玉帛、大兵过篱笆破、宁作太平犬,不为乱离人、一年大仗,十年穷、国破民遭殃,国强民安宁、兵过如火烧,百姓活不了等“化干戈为玉帛”源自《左传·鲁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指苍天降下灾祸,使我们两国的国君不是友好相见,而因此引起战争。“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引申为战争。“玉帛”指玉器和丝织物,古时诸侯会盟用玉帛作为互赠的礼物,故引申为和平。“化干戈为玉帛”指将战争转变为和平。

(二)团结一心的民族气节

中国五千年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并不是一味地苟安于和平。在面对外敌入侵或国家危亡时,中华民族往往体现出惊人的凝聚力,满怀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的豪情。这种团结一心的民族气节在军事熟语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如:万众一心、军民团结、协同作战、众志成城、众心成城、同仇敌忾、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上下不和虽安必危、不和于国不可出军、不和于军不可出阵、不和于阵不可进战、不和于战不可决胜、人心齐泰山移等。语言的真谛使我们相信:团结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也是一支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司马法·严位》提出:“三军一人,胜。”《左传》也明确指出:“师克在和,不在众。”《管子·形式第二》中言:“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指上下级不和睦,表面上虽然安定,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吴子·图国》中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意为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兴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能摆兵布阵;临敌行动不一致,不可以同敌作战;战斗部署不协调,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强调了团结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军事熟语在其哲理性、历史性、民族性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深邃的逻辑思维,内容详实,系统完备,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李兵.中华兵书宝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338.58.367.

[2]中华传统文化大观[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相关期刊更多

数字技术与应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电网公司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