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给予就不贫穷

能给予就不贫穷

能给予就不贫穷范文第1篇

排除掺假等特殊因素,吃低保者贫穷应无疑议。在朋友看来,这些人如果到充满商机的汉正街工作,哪怕是当搬运工,收入也完全盖过吃低保。当然,这会苦得多,而且体力职业很难为附近居民所接受。

这类人如何才能不贫穷,《贫穷的本质》试图给出回答。此书初衷是研究贫穷的原因。为此,两位作者深入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

什么是贫穷?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据此标准,当时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为1.28亿人。而早在2008年,世贸组织制定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为每日1.25美元,全球贫困人口高达10亿。今天我们所关注的贫穷,更多是那些生活在国际贫困标准线以下的10亿人口,他们食不果腹,得不到基本医疗、教育,更遑论发展。关注这些人的生存发展,其实也是一直以来被频频提及的“穷人经济学”。

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小额贷款创始人·尤纳斯。30多年来,他创办的无抵押微额贷款银行帮助“数以百万计的孟加拉国贫民摆脱了贫困”。尽管有这样的“铁证”,但本书作者引用《援助的死亡》一书提出反证,“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导致一些援助机构形同虚设。”这样的担心并非完全没道理,但援助可以给那些渴望改变命运,并矢志奋斗者以希望。如果没有必要的援助,连这些微弱的希望,都可能湮灭于贫穷的呆滞目光中。

“贫穷陷阱”是学者观察思考贫穷现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实际上,对于许多贫困者而言,他们缺的不仅是资金、技术和市场机遇。

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土地承包制施行后,作为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运而生,但这种专门针对农村的小额信贷模式,显然未能起到制度预想中的理想作用。尽管不能排除贷款申请制度设计繁琐,可主因恐怕还在于农村家庭对贷款有天生的恐惧和抵触,不敢贷,也不知贷了能做什么。对好不容易吃口饱饭的大多数农民来说,与其贷款冒风险,不如守着温饱平安度日。不难看出,这种思想认知与汉正街的低保户有某些类似——贫穷者都缺乏资金,但资金并不能真正帮助多数贫困者脱贫。

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中国从上至下建立扶贫机构,行政力量主导因素明显更多。这种“大包大揽”不仅不利于激发个体致富创造热情,还可能因为行政决策失误,给贫困群体造成经济损失。现实中的失败案例并不鲜见,毕竟行政的好意,并不必然在市场上求得良好经济收益。

倒不是说对贫穷现象行政力量可以放之任之,而是既应就事论事,又应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逐渐将贫困群体引导培养为活跃的市场角色。这也是本书给除行政力量外的教育、NGO等组织的忠告。

或许因为历史上饱受贫穷困扰,所以我们习惯用“消灭”二字。从字面上理解,“消灭”贫穷之后,只要巩固成果,就可以有效抵御贫穷再度袭来。事实上,贫穷概念具备两大特征,即比较和动态。今天我们说富裕,是相对于过去的贫穷;说北欧的富裕,是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贫穷而言;国际贫困标准线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适当调整。只要比较差别始终存在,贫穷就会随之存在。

能给予就不贫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它影响、制约人们行动的倾向性与方式。人们如何看待贫困,既直接制约着其对待穷人的态度与情感,又左右着其对待穷人的行为方式,还影响着社会反贫困的思路与策略。

一、贫困观的涵义

所谓贫困观,就是贫困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它是人们如何看待、对待贫困主体的内在依据。一般而言,贫困观既包含对“什么是贫困”、“如何认定贫困”、“何以贫困”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又包括人们对贫困主体(穷人)的情感与态度,并通过人们对待贫困、对待贫困主体的行为方式得以体现。简言之,贫困观是指人们心中的解释、分析贫困现象的观念系统。

从贫困观的心理结构看,贫困观是对贫困的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体。认识并强调贫困观是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体,能让贫困研究者和反贫困工作者在面对贫困人员具有真切的人文关怀,这对开展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贫困研究人员和援助贫困人员的工作者,其中有不少人对贫困的认识可谓颇有见地,然而他们对待贫困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却明显地表现出对贫困人员的不屑甚至是歧视。在日常生活和反贫困中,人们和反贫困工作者对待贫困人员时认识与情感、行为的相互剥离,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普通大众尤其是贫困研究者和反贫困工作者面对贫困人员时认识与情感、行为之相互剥离,正是贫困对现代社会的困扰不降反升的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原因。

二、贫困观的内容要素

贫困观作为解释、分析贫困现象的观念系统,理所当然地要回答“什么是贫困”、“如何认定贫困”、“何以贫困”、“贫困意味着什么”这些基本问题。也就是说,贫困观的内容要素主要包含贫困的界定、认定尺度、成因、文化意义四方面。

1.贫困的界定

在汉语中,“贫”的本义是“缺少财物”,《说文解字》的解释为“贫,财分少也”,《庄子·让王》认为“无财谓之贫”。“困”是会意字,指生长于房的四壁里边的树木,本义为“废弃的房屋”,后来引申出“贫”、“穷”的含义。可见,贫困的最初含义仅指“财物的匮乏”。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大众正是在“财物的匮乏”这一意义上理解与使用“贫困”一词的。概言之,在日常话语中,贫困的含义是简洁、明晰的,并不存在明显的歧义。

与日常话语不同,学术界对贫困的理解却存在明显的分歧,迄今仍未见一个广为认可的贫困界定。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英国学者奥本海默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它随时间和空间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有些学者甚至不能对贫困予以科学的界定,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纵观学术界对贫困的界定显见,研究者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学术界对贫困的最初认识,与日常话语中的贫困非常接近,经常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之类的词语相联系,出现最多的诠释性字眼包括“匮乏”、“缺乏”、“困难”、“落后”等。可见,在早期贫困研究者眼中,贫困就是指“物质匮乏的生存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贫困的认识逐步拓展、深入,贫困所指的匮乏、欠缺状态已由物质、经济层面延伸扩展到能力、精神层面,甚至包括人的权利层面。

受时代背景、研究趣向、学术背景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所给出的贫困定义可谓五花八门、歧义纷呈。然而,进一步分析他们给出的贫困定义,不难发现,貌似歧义纷呈的贫困界定,其实仍包含着“贫困是直接表现为物质匮乏的生存状态”这一共同的内核。多数研究者在界定贫困时,通常把贫困标准(认定尺度)、贫困成因一并写入贫困的涵义中。由此,研究者给出的贫困界定实质上就是他的贫困观。由于贫困的认定尺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动,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研究者的贫困观出现分歧在所难免。事实上,研究者所持有的贫困观的差异,并不等于他们对于“什么是贫困”具有不同的解读。

究竟“什么是贫困”,或者说,我们当如何界定贫困。根据贫困的本义和潜藏于既有贫困界定的共同内核,笔者以为,贫困是人们藉由社会比较而对某一个体或人群的生存状态的社会评价,它直接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匮乏。

2.贫困的认定尺度

贫困的认定尺度即认定贫困的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贫困线”。贫困的认定尺度是贫困研究的逻辑起点,一直处于贫困研究的中心。所谓贫困线,就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维持基本的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的价值量。通常,贫困线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救济标准。对于“什么是贫困线”,虽然不同研究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在贫困理论研究和反贫困实践中,贫困线通常又有绝对贫困线和发展贫困线的区分。国内学者唐钧曾提出“生存线、温饱线和脱贫线”的划定方法;童星和林闽钢曾提出“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线)、发展线(脱贫线)”的类似划分。所谓绝对贫困线,一般是指人们最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量。绝对贫困线是根据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食物量来确定的。目前,学术界广为适用的“人均每天1美元生活费”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就是世界银行以1985年的1美元为基准,根据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食物量来确定的。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起,也按照国际规范设定了农村贫困线,把它作为识别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标准。其设定方法为:首先,确定一种营养标准,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每人每天2100大卡;然后,根据20%的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测定出满足这一营养标准所需要的各种食物量,再按照食物的价格计算出相应的货币价值;最后,参照整个社会的恩格尔系数或低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来确定贫困线。发展贫困线是在绝对贫困线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教育和医疗的基本支出。

至于贫困线确定的具体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其中,被学术界广为认可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反贫实践中进行了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Rowntree首创的市场菜篮法、Orshansky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法、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提出的国际贫困标准法、Townsend提出的生活形态法等。

3.贫困的成因

贫困的形成是人、自然环境、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能力差异、自然环境的优劣、社会制度的变更、价值观念的嬗变,都可能导致某一类人或某一地域的人陷入贫困。譬如,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设计,是导致城乡差异和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这已是学界的共识。在众多的导致贫困的因素中,笔者以为,在政府权力不断扩张的现代社会,政府的制度设计是导致贫困(不包含国家贫困)的根本性原因。无论是个体贫困还是区域贫困,都可以追寻到制度设计的不尽合理这一根源。就我国社会而言,早些年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制度设计,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但带来了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区域贫困。

4.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

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指基于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对贫困人员(穷人)的价值评判,通俗地说,就是指贫困在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一直是贫困研究的“盲区”,迄今未见专门的探讨。笔者认为,在普通大众的相互贫困观中,贫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直接制约着人们对待贫困人员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贫困人员与非贫困人员的社会互动方式,它直接影响贫困人员对区域性的社区资源的获取,是揭示贫困影响贫困人员成长与发展的关键。从既有的贫困研究看,研究者对贫困成因的系统、深入的理性思考与分析,着力回答的是“何以陷入贫困”这一问题,对“穷人为何难以摆脱贫困”却没有予以正面的回应,因而,难以有效地诠释贫困是如何影响、制约贫困人员的成长与发展的。

在中国社会,财富一直是衡量人的价值、社会地位的重要依据。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的当下,财富甚至是权衡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核心指标。当财富成为度量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最重要的指标时,直接表现为财物匮乏的贫困,自然而然地被赋予消极的社会文化意义。自古以来,“家财万贯”一直被视为人生价值实现和成功的标志,而贫困、贫穷却常常被作为人生失败的代名词。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俗语中,还是在当下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中,贫困通常都被赋予消极的社会文化意义。传媒中的穷人经常以消极的刻板印象出现,“面黄肌瘦、衣履不整、言语粗俗、行为乖张”是大众传媒中典型的穷人形象。

贫困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下被赋予消极的评价意义,其直接结果是贫困人员与现实的社区生活圈的疏离,难以获取身边的社区资源。“笑贫不笑娼”的价值取向、“门当户对”的婚嫁要求让多数人对穷人“敬而远之”,“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更是对穷人被疏离的辛酸处境的血泪写照。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

[2]奥本海默.贫困真相,伦敦:儿童贫困关注小组,1993,83.

[3]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社会学研究,1997,2:60-71.

[4]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3,3:86-98.

[5]Alcock,P.Understanding Poverty.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3.P104-106.

能给予就不贫穷范文第3篇

一、察实情,精准靶向

摸清贫困人口实情,是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乡党委认真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前期调研,为扶贫决策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按照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开发项目“三个全覆盖”的要求,对全乡14个贫困村、4199户贫困户、12852名贫困人口,逐村逐户进行走访调研;采取“一看房子、二见本人、三算收入、四问成因”的办法,甄别、查核实际情况,准确掌握贫困人数、状况、分布及类别。二是找准原因。通过多轮实地调研,重点分析贫困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及生产情况,找准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及其脱贫面临的现实困难,进而将精准扶贫对象锁定为暂时型、资源能力型、特殊型三种类型。三是明确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一年夯实基础、四年整体脱贫”的脱贫时间表,整合各类资源,对所有贫困村因村制宜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确保到2019年,全面实现贫困村整体出列、贫困人口不落一人全部脱贫销号,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与全国同步奔向小康。

二、出实招,精准施策

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现状,落实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金融支持、农民主体“四位一体”的脱贫攻坚方略,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一是整村推进“换穷貌”。整合资金8000余万元,对11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从根本上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二是易地搬迁“挪穷窝”。按照集中居民点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原则,以统规统建的方式,在三年内对628户1780人进行搬迁安置,并为每个搬迁户“配套”一个脱贫方案,做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确保所有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精准到户“拔穷根”。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00万元,对14个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一户一策”,确保所有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教育扶持、生态补偿、政策兜底等项目脱贫致富。四是金融信贷“破穷障”。统筹财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对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落实脱贫责任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带动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计划到2019年底金融扶贫贷款规模达5000万元以上。五是社保兜底“改穷境”。全乡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兜底756户1780人。

三、下实功,精准调度

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和区域特点,坚持差异化、精细化帮扶,注重激发干部群众创业动力,整合乡内乡外资源合力攻坚,实现资金、项目效益最大化。一是精确化配置扶贫力量。市领导包乡帮扶,市长苏勇多次到联系点屯堡乡、罗针田村现场办公,“解剖麻雀”,协调市直驻村部门加强项目规划和资金调度,加快推进水电路改造、农贸市场建设和茶叶、土鸡养殖产业发展,将罗针田村打造成产业扶贫示范村;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州市直驻村单位、乡组建扶贫工作队53支,选派第一书记14人、驻村工作队员100余人;干部结对帮扶,全乡677名乡村干部、86名人大代表结对帮扶4199户贫困户,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企业参与帮扶,发动乡内外20家龙头企业、130家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村企共建”,花枝山村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与村7年共建,共建设环山公路16公里,帮扶90%的农户建好特色民居,吸纳160户贫困户入社稳定就业,在全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标杆作用。二是精细化落实扶贫措施。坚持“扶志、扶能、扶业”三措并举。以扶志为前提,通过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花园屯堡建设的美好前景,破除部分贫困群众“人穷志短”、自暴自弃、畏难发愁和“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以扶能为基础,组织500名贫困户子女参加“雨露计划”,对4199户贫困家庭实行能人帮带,在生产知识、就业技能、致富经验等方面给予帮助,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以扶业为核心,突出“壮两茶、强林药、稳烟畜、兴旅游”总体思路,乡财政年预算304万元的产业扶贫奖励资金,坚持“绿色、生态、有机”标准,着力做强8个茶叶专业村、2个烟叶专业村、4个油茶专业村、4个旅游扶贫示范村、20家扶贫龙头企业,“一村一品”基地规模达到10万亩。同时积极发展宽带乡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打造“智慧屯堡・光网屯堡”,贫困户依托“旅游+”“企业+”“互联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发展。三是精深化推进扶贫文明。坚持“基层组织、美丽乡村、文明家庭“三项建设”齐抓。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重点补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短板”,探索光伏发电项目扶持等新路径,5万元以上收入村实现全覆盖;建设“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美丽乡村,建成了恩施大峡谷生态走廊屯堡示范带、新街村省级移民美丽家园和坎家村市级移民小康示范村,以绿色生态文明激发群众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为载体,建设文明幸福家庭,促进乡风文明,做到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断穷根。

四、重实效,精准考评

能给予就不贫穷范文第4篇

大家下午好。

我是甘堰中心完小的学生于婷,很高兴站在这里做这次的演讲,我的题目是《感恩资助,诚信自强》。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给我的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海洋;老师给我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一片花海。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而我们要感恩的人很多很多,今天,我就来讲一讲感恩国家的资助。

国家资助,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的下一代不再贫穷。

我们谁都不希望贫穷,谁都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可当我们别无选择的遭遇上贫穷时,我们就要学会把我贫穷给予我们的力量,因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当获得学校的资助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和学校对我们贫困生的关怀。也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是你们给了我学习上的支持和鼓励。

能给予就不贫穷范文第5篇

本人是__级__专业__班学生__,因家庭经济困难,特申请贫困补助。

我来自__省的一个偏僻山区。那是一个生活简单中小农村,从我懂事开始就知道父母都是认为只有凭读书跳出山区,跳出农村。所以爸妈不尽辛苦的让我跟妹妹上学,在农村来讲,有两个儿女可以读书的真的是件很惊奇的事情,同龄的孩子都羡慕我们,可是又有谁知道背后的父母是多么的辛苦与劳累,尤其是交通不怎么方便的农村。妈妈是一个文盲,什么都不懂,就只会在家里种田,种一些可以换钱的农作物。由于山路不方便,有东西爸妈都得提前一天准备马车,将货物托运到市场。爸爸是一个给别人修房屋的建筑工,考的是苦力,每当我小的时候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爸爸在给别人拌水泥浆,那汗水直往下流的时候,我那幼小的心灵就告诉我一定不要辜负爸妈的期望。爸虽然是做建筑,但收入很不稳定。在我大一的时候,更是雪上加霜,爸爸在一外地修建筑,在送水泥浆的时候升的木架子突然断掉,爸就摔了下来,从此脚就开始行动不便,也就不能再去工作,但是他却还是要我坚持读书,不要就这样放弃。否则就浪费了他的一条腿。从此家里就只有妈妈了,妈妈比往常更累,而现在我妹妹正在处于高考阶段,营养是最重要的,而我在学校里也是时常做兼职,赚取生活费。村子里看到我家这样的环境,都让我和妹妹不要读书了,我爸爸却是死都不同意。就这样村里没有办法,也只能每年补助一些口粮。

在校期间:我始终以“奉献学院,服务同学”为宗旨,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代表同学们行使合法权益,为校园建设尽心尽力,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进取,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有错就改,有好的意见就接受,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学生利益的面前,我坚持以学校、大多数同学的利益为重,决不以公谋私。在班级,积极参与院里的各项活动。最终,我连续两年被授予“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所在支部连续两年被授予“校先进团支部”荣誉称号。

我们班的贫困生是比较多的,我想有贫困生也不是什么坏事,贫困能更磨练我们的意志。我是一名贫困生,我有我自己的经历,我的经历使我认识到,贫困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阻碍,我们最大的阻碍在我们心中,只有你克服了自己的贫困心理,你才能做的更好,“人穷志不穷”, ‘穷且益坚“,这么一句古语已经告诉我们了,我想我自己不会被贫困击倒。而且会更加努力。来改变我们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贫困,否则我们会一直贫困下去。贫困不是我们的绊脚石,相反塌实我们的动力。 我会更努力!!

因此希望能够得到学院的补助,缓解一点父母的经济压力。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相关期刊更多

农家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妇联

厦门航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交通运输局

环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