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齐越朗诵节

齐越朗诵节

齐越朗诵节

齐越朗诵节范文第1篇

吸引学生注意力书写训练朗读训练背诵训练

我所在的学校是所乡级中学,也是西昌市第一所通过验收的普校,近年来,学生家庭越来越富有,可不重视读书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加上学校夹于三所完中之间,好的学生都流失到城里及好的学校去了,留下来的都是些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面对这样一些学生,怎样减负、高效成了我备课、上课中的重中之重,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成了我每天的必修之课,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文素养的提高,首先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先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最开始给这类学生上课时,就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铃声对他们而言是听而不闻,对教师是熟视无睹,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用一些老师的话说,跨进教室犹如进了菜市场。对此情况,我最开始是采用激励的方式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调整课文安排,不按教科书安排的顺序讲课,初一教材,先将《皇帝的新装》提前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播放搞笑版的音频,现代的音乐节奏,搞笑的诵读,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完全融入到学习情景中来。听完别人的诵读,再听听自己的诵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最后连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尽管他们连一小段文字都读得结结巴巴,毫无美感,我也予以表扬,给以加分,让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到快乐,并提升起自信心。差生行为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反复性强,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扭转的,这对教师的耐心和爱心极富挑战性,光有激励性措施还不行,还需要教师将课堂变得丰富起来,不照本宣科。在上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项链》,学生听得非常专注,很有兴趣,教室里非常安静,让我以为进错了教室,结果安静的课堂、有趣的故事与课文有机的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我的提问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不能做虚荣心强的人。有了上述良好的铺垫,接下来的训练也就容易多了,每天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是要求学生捧着书,放声朗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每听到上课铃声响起,所教班都会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大声整齐地朗读,成了校园的一大风景,成了每节语文课的课前预热。

二、语文素养的提高,从重视书写做起

农村学生及家长平时均不注重书写,进入初中来,经常是连自己写的字也不认识,作业纯粹是应付了事,面对此种情况,作为语文老师我知道不能急,我首先从自己做起,身教重于言传,每次板书务求漂亮,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做下一步的要求:买字帖临摹。课下学生无法控制自己,难以见效,我便每周拿出一课时练字,教以正确的书写方式和方法,每周一练、一评,和自己比,和同学比,在比较中寻找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课堂上尽量抽出五分钟时间书写生字,以巩固良好的书写习惯,久而久之,既磨练了学生的性格,培养起认真书写的习惯,又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字,看见自己的书写漂亮,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品尝到一丝快乐。

三、语文素养的提高,还需重视诵读训练,从而培养语感,提升理解能力

现在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离书越来越远,读书更多的是被做题所取代,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难以从读书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指出“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读。故而在创新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予以保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诵读体验,读中学,读中悟,读中思,只有朗读才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或用文字不能直接表现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朗读,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不能只用繁琐的分析去机械的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会吟悟。学生要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朗读,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同的朗读决定着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而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选择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学生喜欢哪一节,就可以自由选哪一节,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课文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己评,学生听了别人的朗读(包括录音、范读、指名读等),内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或赞同或欣赏,或提出异议,这正是学生对课文不同理的结果,教师切不可命令学生怎么读,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评,评中学读,例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该怎样读?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如此,学生往往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能在交换意见,互相切磋中提高朗读能力,并达到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四、语文素养的提高,还需重视积累,而积累的最佳方法就是背诵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诵读体验,在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背诵的能力,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如在上《孙权劝学》一课时(校级优质高效课),我安排学生读书的时间多,先是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参照注释,解决生字;抽学生读;全班齐读;纠正错误读音;再读课文,揣摩文中人物语气,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做为朗读范文,听后再让学生齐读,模仿。由于给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读得环节中做足了功课,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愉快,我也教的轻松。课后,我布置作业背诵这篇文章,第二天就能背诵的学生占了一大半,学生说好背诵,一改往日一听说要背诵就愁眉苦脸的样子,半个月后抽查,所背者还寥寥无几的状况。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还需给予背诵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到高效背诵的快乐。

总之,不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就能在工作中找到突破点,从而取得好成绩。

齐越朗诵节范文第2篇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淡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原因是他们认为,朗读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愿意起来朗读,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因而朗读在教学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且在课堂上的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妨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由此,重新引起教师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朗诵这一环节切实有效地一经贯之呢?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朗诵欣赏。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齐越朗诵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诵读 情感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93-02

1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现状

教育部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它从教育法规方面肯定了阅读的必要性。“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诗句也说明古人很重视诵读在学习上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强调了阅读对创作的重大意义。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在当代语文教学的改革大潮中,我们应该用现代教学理念对其做一些新的诠释,认识并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路途中开辟一条蹊径,引导学生在语文诵读过程中尽快地领悟文意和情感。开展诵读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有声朗读,对于传统的有声朗读应该有所突破。朗读者应该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试着用“音”和“乐”表达出来,艺术地再现和创造原作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技能的培养,一种方法的训练课程,而不再只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意的浅层次阅读。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朗读也是一种艺术行为,古诗词朗读和音乐结合起来,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诵读曾经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亮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录音机和磁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早读课堂上和语文科前,优美而标准的播音员录音在各个教室回荡,师生均以他们的读音为范本,纷纷加以效仿,教室里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同一时代,与诵读有密切联系的小说演播曾经风靡一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王刚等一大批艺术家的广播小说曾经吸引了各阶层的听众。可见出色的诵读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纵观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状况,诵读练习几乎退出了教学环节,有些学校一度在课表上取消了语文早读课时的安排,许多语文教师也不再下大力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诵读过程领悟文意。于是早读课堂上鸦雀无声,安静得像自习课。语文课堂上教师范读不见了,学生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默读,听读代替朗读。缺少诵读声的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课堂上发言极为被动,一旦被教师叫起来,辞不达言,语不成句,洋相百出。这种现象除了心里紧张因素以外,恐怕就是不善表达的因素造成的,而诵读正好是治疗这种病症的一剂良药。

2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环节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语文诵读过程中掌握技巧,通过大声诵读课文,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以为朗读者首先应该“披文入情,表情达意”。古人曾云“诗缘情”(陆机《文赋》),“情动而辞发”。应该先行了解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初步将自己融入作品中去,用作品中的人物主宰诵读者的情绪,在诵读过程中,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最终才可能设法吃透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如苏轼的《赤壁赋》要结合作者的坎坷经历与乐观旷达的胸怀,读出豪放旷达之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则要结合诗人弃官归隐、喜归田园之经历,读出幽雅闲致之情。如果情感复杂不单一,朗读时更需留心在意。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划准断句,读好语气和语势。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古文及诗词作品中有很多多音字,音读错了意思也就错了,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语气语势读不准,就无法准确表达出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要读出文中的那些整句和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

(2)指导学生理出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段落大意之后诵读。如果对文章大意一无所知,只管摇头晃脑大声诵读,背诵的速度肯定快不了,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掉。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诵读,这样,利用段落层次还可以将记忆内容化整为零,分层诵读记忆,然后合总为一。可以指导学生每层先齐读,再分组读,又自读,后自诵,最后齐诵,分这样五步诵读。用这种诵读方法既可以降低记忆的难度,又可以提高记忆的速度。

(3)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关键句、名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记住文中的这些支撑句,然后再向句子前后延伸记忆。笔者在自己的班级运用效果非常好。

(4)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避免学生因诵读形式单调而产生厌恶和抵抗情绪,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因此,为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诵读过程中可用领读,分组读(也可男生女生分组),齐读,师生对读,自读及配乐读等形式;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初读、熟读、析读、品读、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中完成诵读任务,达到理想之效。

(5)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范读经典课文。教师自己应该首先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以激情昂扬、情感饱满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和灵魂受到震撼后,常常会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诵读过程中,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诵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练就过硬的诵读基本功。

3 诵读环节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诵读有助于文中潜藏的情感的抒发和宣泄,能激发读者的情感活动,使诵读者、作者和听者三者融合在一起,化为一种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力量,震撼人的灵魂,撩拨人的心弦,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诗文,使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的意境就会在联想和想象中产生,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获得种种体验,进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诵读还与写作密切相关。我们在诵读中,可以涉猎众多的知识和生活,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多诵读,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知识。诵读记忆的诗文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上接93页)

提高。

诵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承受作者及作品中美好思想的滋润,在潜意识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逐渐具备较高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可以使学生的人生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诵读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曾说过:“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斋规》)。只有大声诵读,才可以读出语感,体会到词语的妙用,让学生在“融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还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

齐越朗诵节范文第4篇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中“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风俗。“晓风”是清晨之风,凉侵入骨,身凉心更凉。“残月”中的“残”字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出了凄清的氛围,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试着读看看。

生根据指导齐声诵读本句。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这如何理解?

生1:这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并没有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那么这份“孤寂”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去年复一年,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对我来说也应该是形同虚设,毫无意义,为什么呢?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说呢?”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真是“千种风情”啊!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时要读得稍重、稍停,“便”字要有点拖音。请一位同学试着读看看。

请一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对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生齐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生齐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指出相关点明情感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他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句说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种难舍难分之情。(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不仅是古诗词中可用“点染”,在我们现在的写作中也可运用,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词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下课!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现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雨霖铃》的教学中,笔者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而在诗词鉴赏环节,笔者抓住了“点染”这一艺术手法串联全文,进行文本的深入鉴赏。此外,笔者还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得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均衡又有个性地发展。

当然,本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一节课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进行艺术手法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觉得时间上有些“o”;二是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有些唆,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齐越朗诵节范文第5篇

尊敬的新闻中心的各位贵宾、九小的全体师生:

大家下午好!

《论语》上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今天我们齐聚九小,用诗朗诵的形式,共同缅怀英烈、悼念先人,往小里说,就是用这种仪式感很强的形式对远去的英烈、先人寄托我们的哀思,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道德情怀。往大里说,这也是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马上到来的4月4日的清明节和前一天4月3日的寒食节都和一个人有关。

我先卖个关子说说寒食节,根据传统,寒食节这一天是禁火、禁烟的,只能吃冷食。全国各地保留下来这一节日的地方不多了,但是山西很多地方都保留下来了这一节日,为什么?这还和刚才说到的那个人有关,这个人叫做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臣。晋文公未当国君时因为政治动荡到别的国家逃难,有一次因为找不到食物快要饿死了,这位介之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做了一碗肉汤,给他喝下后,晋文公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晋文公成为国君后赏赐功臣时发现,介之推居然背着她的母亲到绵山隐居了,晋文公为了想要报答介之推,就派人去请,但是他就是不肯接受邀请,反而躲了起来。晋文公听信了手下人的馊主意,在绵山三面放火,想把他们母子逼出山来,可是大火过后还是不见介之推的踪影。他派兵继续搜山,最后发现介之推背着她的母亲被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懊悔不已,随即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火、禁烟,只能吃冷食,以纪念介之推。他们随后又发现了介之推留下的遗言,劝谏晋文公要成为一个清明之君,于是晋文公就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时间一久,清明节就成为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在这一天扫墓、祭祖、郊游、踏青。我们常说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慎重地对待清明节就是很好的一种继承形式。

相关期刊更多

乐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智能制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