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忆杭州

最忆杭州

最忆杭州范文第1篇

与此同时,同G20一起被拉回公众视野的还有以“印象”系为代表的实景演出。2004年,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桂林漓江山水剧场上演并一炮走红,这部实景演出投入了7,000万元,收益高达8亿元。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的新载体开启了中国大型实景演出的先河,同时成为国内文化产业成功运作的典范,也由此引发了旅游演出市场的热潮。

巨大的商业成功诱惑下,各个城市纷纷效仿,加上政府也乐意打造文化名片,各种文化实景演出遍地开花。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全国投资上百万元、有些影响力的实景演出已有200多台,实景演出已成为一个产值上百亿元的大产业。但是,随着新的实景演出项目迭出,市场竞争也是日趋激烈,短短10来年间,实景演出就从走出国门到巅峰,再走向了滑铁卢。众多的节目也是毁誉参半,既有《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成功案例,也不乏《印象・海南岛》等失败教训。即使这次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的原本《印象・杭州》,近年来经营也不尽如人意。印象系列光芒不再,成为旅游实景演出行业竞争加大的一个缩影。

然而,此次G20文艺演出再次走上巅峰,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唤醒人们对实景演出的期待,促进以印象系列为代表的实景演出市场复苏。与我们在各大景区看过的各类实景节目相比,《最忆是杭州》是不是更让人喜欢呢?文化还是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还是山水表演。最大的不同或许在于更丰富科技元素的融入对观众新鲜感的大幅提升。

比如佩珀尔幻象(Pepper’s ghost)全息投影技术在室外水上的使用就成为《最忆是杭州》整场演出被点赞最多的点睛之笔,他将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亦真亦幻的场景让观众如在画中,难分现实与幻境。总导演张艺谋也表示,自然场景中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在最近几年在室内表演中还比较流行,但用在室外、用在水面上、用在一个完全自然的环境中,基本没有过。

最忆杭州范文第2篇

在来西湖之前,相信许多游客都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事实上,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和西湖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西湖山水秀丽,让许多诗人流连忘返。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就大大证明了这一点。请大家跟紧队伍,准备好亲眼目睹杭州西湖的风采吧!

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宋代始称西湖。西湖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面积约5.68平方公里。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西湖十景”。其中平湖秋月位于白堤西端,淡雅朴素。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燥的心境,使人倍感景在城中立,水在景中摇,人在画中游。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幅素雅的水墨江南画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南宋孙锐诗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代洪瞻祖也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等都是赞美平湖秋色的美景。平湖秋月以湖称映出周围的山水、树木,演得格外静谧。好像一副美妙的画。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偶尔一条船划过,我们不由得抱怨道:“船把我们的画划破啦!”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的这首诗是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各位游客,愉快的西湖一日游已经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的配合。大家玩得开心吗?希望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在您美好的回忆中。

最忆杭州范文第3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bull

;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

最忆杭州范文第4篇

1、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2、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3、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来源:文章屋网 )

最忆杭州范文第5篇

俞楼地址就选在孤山广化寺六一泉西侧,于1879年春建成。因为楼外楼与俞楼接邻,又仰俞曲园的大名,所以当年店主就请他书写了楼外楼匾额(可惜匾额已经不存)。因了这些关系,俞曲园也常到楼外楼叫菜,这些菜自然都是出于名厨之手。如《曲园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

“初八日,吴清卿河帅,彭岱霖观察同来,留之小饮,买楼外楼醋溜鱼佐酒。”

光绪十八年(1892),他在《曲园日记》三月二十二日写道:

“吾残牙零落,仅存者八,而上下不相当,莼丝柔滑,入口不能捉摸……因口占一诗云:‘尚堪大嚼猫头笋,无可如何雉尾莼。’”

杭州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杭菜作为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清新本味的品质,在江南菜中独树一帜。这里的醋溜鱼实际上就是杭菜西湖醋鱼,而雉尾莼也就是西湖莼莱汤。日记记下了俞曲园以醋鱼飨客以及食莼菜汤的切身感受。

俞平伯是俞曲园的曾孙,他说:“公时年七十二,自是老境,其实即使年轻牙齿好,亦不易咬着它,其妙处正在于此。滑溜溜,囫囵吞,诚蔬菜中之奇品,其得味,全靠好汤和浇头(鸡、火腿、笋丝之类)衬托。若用纯素,就太清淡了。以前有一种罐头,内分两格,须两头开启,一头是莼菜,一头是浇头,合之为莼菜汤,颇好。”

杭菜中有一款叫“响铃儿”,也是曲园老人爱吃的。俞平伯后来回忆:

“我曾祖父来往苏、杭多年,回家亦命家人学制醋鱼、响铃儿。醋鱼之外如响铃儿,其制法以豆腐皮卷肉馅,露出两头,长约一寸,略带圆形如铃,用油炸脆了,吃起来花花作响,故名‘响铃儿’。‘儿’字重读,杭音也。《梦粱录》曰:‘中瓦子前谓之五花儿中心’,三字杭音宛然相似,盖千年无改也。后来在杭尝到此品,方知其差别。即如‘响铃儿’,家仿者黑小而坚,市售者肥白而松,盖其油多而火旺,家庖无此条件。唐临晋帖,自不如其,但家常菜亦别有风味,稍带些焦,不那么腻,小时候喜欢吃,故至今犹未忘耳。”

曲园老人食莼羹只能囫囵吞下,而响铃儿却吃得津津有味,原因就是松脆。响铃儿除了以肉为馅,还可以用嫩笋撕成丝裹在豆腐皮中,油炸后也松脆可口。不过吃时须备番茄酱与甜面酱各一碟,趁热蘸着吃,也是过酒妙品。俞曲园是很喜爱吃楼外楼的菜肴的。

对西湖醋鱼定型产生影响的,也就是俞楼主人俞曲园。俞曲园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是浙江德清县乌中山阳南埭村人。“曲园先生在杭居住时常以从河南学来的宋嫂鱼羹待客,渔歌樵唱,溢于湖上……置酒湖楼,习以为常”,又由于“中州鱼羹多用黄河金鲤,而江浙鲤鱼又不及其他河鱼肥嫩,曲园先生改用西湖草鱼,兼取宋嫂鱼和德清人烹鱼的方法,烧煮西湖醋鱼,受到宾客盛赞。”(见俞氏后人俞泽民《楼外楼命名由来》),俞曲园所著《春在堂全集》卷内也有诗曰:“宋嫂鱼羹好,城中客来尝,况谈溪与涧,何处白云乡。”诗后自注说:“西湖醋鱼相传为宋嫂遗制,余湖楼每以供客……皆云未知有此味。”当时楼外楼的厨师吸取了曲园先生之法烹制西湖醋鱼,遂使醋鱼味更鲜美,成为杭菜一绝。

但楼外楼西湖醋鱼制作工艺的基本定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之后,当时的楼外楼厨师阿文和(李)阿惠,根据游客意见,将历来做醋鱼的瓦块鱼形改为用全鱼烹制。自然,西湖醋鱼的出名,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凝结着数代人的智慧与心血,但其中俞曲园先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俞樾,字荫甫,后取《孝子》“曲则全”之意,自号曲园居士,人称俞曲园。他24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在进士复试时得了第一名,并以“花落春仍在”之句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清同治四年(1865),俞樾担任了苏州“紫阳书院”讲席,他在苏州筑有“曲园”。三年后任杭州西湖“诂经精舍”山长,先后共31年,在湖山秀美的杭州讲学,他非常高兴,在《春在堂随笔》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余每日凭栏俯瞰,湖光山色,皆在几席间,甚乐也。”

俞樾学识渊博,经学、史学精深,在音韵、训诂、文字、书法方面也很有造诣。“花落春仍在,好句足千秋”。俞樾居西湖数十年,著作达500多卷,总名《春在堂全书》。他在“诂经精舍”讲学多年,受业学生众多,其中许多成为杰出人才。吴大、章太炎、徐花农、吴昌硕、张幼樵等,都曾师从俞樾。1907年曲园先生辞世,享年86岁,葬于杭州三台山原法相寺旁。当时俞平伯只有7岁,所以他说:“从前曾祖父住俞楼时,我当然没赶上。”但是当老人返回苏州家里,因为爱吃楼外楼的菜,就叫家人仿制,有醋鱼、响铃、莼菜等等。这些家传的好菜,追根到底还是与楼外楼有关系。所以在俞平伯的记忆中相当深刻。俞平伯也喜食西湖醋鱼,后来他写《双调望江南》三章,其第三章记食品,词云:

西湖忆,三忆酒边鸥。

楼上酒招堤上柳,

柳丝风约水明楼,

风紧柳花稠。

鱼羹美,佳话昔年留。

泼醋烹鲜全带冰,

乳莼新翠不须油,

芳指动纤柔。

此词上阕写楼外楼环境,下阕言宋嫂鱼羹的来历(佳话)和西湖醋鱼的做法。带冰即带柄,大鱼之外,另有一小碟鱼生,即极薄的鲜嫩鱼片,这是20年代楼外楼供应西湖醋鱼的特殊方式。这从俞平伯传自曲园的制法和他的所见所载就可明白:“醋鱼要嫩,其实不烹亦不溜,是要活鱼,用大锅沸水烫熟,再浇上卤汁的,鱼是真活,不出于厨下。楼外楼在湖堤边置一竹笼养鱼,临时采用。我曾见过。……客人点了这菜,跑堂的就喊道:‘全醋鱼带柄’或‘醋鱼带柄’。……等拿上菜来,大鱼之外,另有一小碟鱼生,即所谓‘柄’。虽是附属品,盖有来历。”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艺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今日中学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