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范文第1篇

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到来,看着他们脸上没有多大变化的容颜,仿佛又回来到了当时那些凌老师头疼的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代。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高三毕业的时刻。我们曾经说过,等到了毕业的那一天,我们一定特别开心,肯定谁都不会哭。毕业了,我们就解脱了,都要开心死了,哭什么啊。可是,当我们到了毕业的那一天,我们说着说着,眼泪就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谁都没有做到不哭。

同学啊,一路上帮助了我们很多,点点滴滴的这是三年里,又哭又笑,有开心,又生气,有快乐,有悲伤。可是这些并不代表我们的关系从此结冰。我们肯定会和好,并且会更加珍惜对方。

朋友,比同学更亲切点,我有个朋友,他都可以当我的闺蜜了。我们小学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初中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高中还是在一个学校但是却不在一个班级。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我们就各奔东西了。它陪了我整整十二年。心里感慨,时间怎样过的这样快。我们在这十二年里,经历了很多,也正超过,也绝交过,可是这些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我们几乎都是不到一天就和好了,嘻嘻哈哈的还是和往常没有改变。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角膜曲率;散光;年龄

【中图分类号】R7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34-03近年来近视眼的角膜手术已经被大家接受,角膜手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曲率来改变屈光状态。但人眼的角膜形态随年龄而有增长会有一定的变化。角膜曲率也随年龄增加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如何。本文对158例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角膜曲率进行对照分析。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入选标准:将我院2010年3月2日—25日期间的小儿眼科、准分子激光中心、白内障科三个科室的门诊患者,做角膜曲率检查。入选标准:1.常规查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和眼压,排除青光眼、各种角膜病变(包括角膜上皮不完整、角膜云翳、白斑、营养不良、大角膜、小角膜、圆锥角膜等)、活动性葡萄膜炎,2.无眼部手术和外伤史。

1.2基本资料: 我院门诊随机选自愿者233例,480眼。男132例,女101例。年龄3—87岁。排除圆锥角膜,无角膜外伤史及眼部手术史,无角膜瘢痕、云翳、白斑、异物,眼压正常者为入选标准。

儿童组:来自小儿眼科门诊,共80例,160眼。男35例,女45例。年龄3—17岁,平均11.56±3.16岁。

青年组:来自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共87例,男56例,女21例,174眼。年龄:18—39岁,24.53±6.01岁。

中老年组:来自白内障科门诊,中年组共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1.13±1.86岁。老年组共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70.71±7.56岁。

1.3循规散光: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90°±30°的散光。

逆规散光: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180°±30°的散光。其余为斜轴散光。[1]

凡双眼散光轴度数总和是180°±15°或及双眼散光轴均在180°的为对称性散光,否则为不对称性散光[2]。

2结果

2.1四组之间不同散光类型所占比例不同:

表1各年龄组不同散光类型的比例:

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眼(%)眼(%)眼(%)眼(%)循规散光142(92.50)153(87.94)24(48.00)20(24.39)逆规散光5(3.13)14(8.04)15(30.00)39(47.56)斜轴散光6(3.75)7(4.02)11(22.00)23(28.55)合计16017450 82循规散光的比例青年组和儿童组之间比较:x2= 2.4485 , p>0.05,

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之间基本上减去一半的比例。而逆规散光和斜轴散光的比例逐步增加。详见图一。

2.2各年龄组内左右眼不同散光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表2各年龄组不同散光类型在左右眼的比较

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右眼左眼右眼左眼右眼左眼右眼左眼眼(%)眼(%)眼(%)眼(%)眼(%)眼(%)眼(%)眼(%)循规散光74(92.50)75(93.75)76(87.35)77(88.51)14(56.00)10(40.00)11(26.83)9(21.95)逆规散光1(1.25)4(5.00)8(9.20)6(6.90)5(20.00)10(40.00)21(51.22)18(43.90)斜轴散光5(6.25)1(1.25)3(3.45)4(4.60)6(24.00)5(20.00)9(21.95)14(34.15)合计80808787252541412.3各年龄组内的左右眼角膜曲率无显著性差异。

表3双眼角膜曲率均值比较

右眼左眼x2p老年组44.39±1.7444.46±1.752.7261p>0.05中年组44.70±1.6544.67±1.691.9767p>0.05青年组43.42±1.2543.41±1.301.6956p>0.05儿童组42.56±1.2643.08±1.171.4642p>0.05 角膜曲率随年龄变化的散点图如下:

2.4四组之间角膜曲率的比较: 青年组和儿童组比较,角膜曲率稍有增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年组和老年组之间角膜曲率无显著差异,p>0.05。

中年组和老年组角膜曲率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大,p

各年龄组织间角膜散光度和散光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老年组的标准差明显增大,也说明角膜的不规则性增加。

2.5各年龄组双眼角膜不对称散光比例如表5:

表5各年龄组双眼不对称散光例数比较

总例数不对称散光%儿童组801417.50 青年组872022.99 中年组251976.00 老年组412356.10 合计2333824.05中年组与青年组比较:x2= 25.9951 ,p

2.6老年组斜轴散光眼30例中,最小曲率子午线在30°-60°之间和120-150之间者分别是:

表6中老年组斜轴散光眼轴位与眼别

最小曲率子午线右眼左眼X2p30°—60°63120°—150°9165.048

3讨论

3.1人眼角膜的形态随年龄增加而变化。40岁以上年龄组角膜的平均曲率高于其他两组,尤其以水平子午线方向为主,所以表现为角膜散光向斜轴和逆规变化。有文献报告人眼有一个从循规向逆规性散光状态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转变。40岁以后是逆转过程的转折点,且这种逆转大多双眼同时进行[2]。而人眼的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本研究支持该结论。有人认为散光轴随年龄而改变的机制可能是随年龄的增长,双跟上下眼睑逐渐松驰,减少了对角膜垂直经线的压力,同时内外眼肌的水平向牵拉.久之可使角膜水平经线曲率半径变小,屈光力增大。但是这不能完全解释儿童组和青年组之间并无明显区别的现象,因为内外直肌的牵引是持续存在的。同时,女性的角膜曲率变化较大,是否与激素的分泌有关还未得到证实。至于中老年组的这些变化是否与老年环或者老年角膜组织学的变化如老年环等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3.2角膜曲率的变化无明显左右眼差别,但老年组表现为双眼散光轴的不对称性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尤其表现在斜轴散光的患者,双眼的不对称性也明显增加。同时,虽然各年龄组之间角膜散光度和散光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老年组的标准差明显增大,也说明角膜的不规则性的增加。

本研究用角膜曲率仪做检查,虽然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在测量角膜曲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3]。但是由于角膜曲率只反映角膜中央3-4mm直径范围的形态,不能反映角膜的全部形态,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3.3老年组的斜轴散光者双眼均以120°—150°子午线方向的最小曲率为多见。而儿童组和老年组以60°—120°为主。由此我们推测,双眼的角膜散光轴有增大的趋势。也就是说,双眼的散光轴均有向(患者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倾向。

3.4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中我们曾经尝试将散光度全部切削到0度,而随年龄增加角膜散光向逆规性变化,这可能会导致40岁以后与老视和白内障无关的视觉质量下降甚至视力下降。所以角膜屈光手术应考虑到这种变化特点,而不是只考虑了暂时的形态角膜态,以达到更好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瞿佳,葛坚,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5年8月:370.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范文第3篇

空气中弥漫着未曾散去的氤氲湿气,打湿了微翕的睫毛。

连日的阴雨不仅吞噬了仅有的一丝温暖,也在人内心布下一片纠结错综的阴霾。清晨的地上仍泛着潮意,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像是有一支空的气筒,不断地向里面打气,让人无法喘息。屋内的阴沉更是使精神萎靡,于是打开家门,向外走去。

抬头。透过路边梧桐树参差的枝桠,隐约看见浓雾渐渐散去,微光正在浮现。一丝微凉的寒气从脖子悄然滑下,我不禁打了个寒噤,然后意识到原来冬天已经来了。

沿着马路慢慢地走着,除了包裹得严严实实、匆匆忙忙赶着去上班的路人,整条马路几乎就是再无他人了。在喧嚣的车流间,在一排排高楼的某个角落里,一缕阳光聚焦到两个瘦小的身影上。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都是四五岁的模样。女孩仰起脸,下巴轻轻地挑起,淡淡的阳光轻轻笼罩着她那张稚气的脸,带着些模糊,但又是那么的棱角分明。小男孩手持一根细长的麦穗似的假花,从女孩的脖颈中轻轻划过,女孩霎时绽放笑靥,铃铃笑语熙熙而现。那微微上翘的嘴角,那未曾淡去的笑容似乎凝聚成一个越来越亮的光点,向四周发散耀眼的强光,照射到每一个人内心阴郁已久的角落中――宛似晨曦微光,照亮我们最为珍贵的童趣与纯洁。仰头望着天空,雾早已散去,阳光也毫不吝啬地撒向这潮湿已久的土地。今天阳光灿烂――是纯真的笑容,照耀于失落已久的角落。

将视线渐渐地收回,却又无可避免地被迎面而来的一对情侣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很普通,但也很特殊。女生的一只手插在了男生的口袋里。我无法说袋子里的两只手是不是紧紧地十指相扣。那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袋子里的两只手一定都不会感到寒冷。阳光将两人包围成一个整体,然后向周围传递温暖。经过他们身边时,一股暖意从心底滋生,是那只口袋里散发的温暖还是阳光的温暖呢?他们都是这冬日的太阳吧。今天阳光灿烂――是口袋间的温暖,融化冬日的风霜。

“哎,走慢点……”回过头去,一对老夫妇正徐徐而来,六十过半的样子。老奶奶走起来步伐稳健,身后的老爷爷则有些佝偻,走起来慢慢悠悠,有点拘束。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范文第4篇

马家胡同寂静而深远,却渐渐消失在眼前。

其实从我记事的时候,马家胡同已经在风霜雪雨中矗立了不知多少年了。青砖碧瓦炊烟弥漫,时刻飘荡着鸡鸣犬吠牛哞马嘶的声音。胡同保持原状尚好,屋顶上一片一片青色瓦片映衬在阳光里,荡漾起一片迷蒙之色。有一些野草从瓦片的空隙中倔强而生,随风摇曳,虽然孤单,却立在墙头处在高位,比院落里的枣树还要高出半头。我总不解,明明只有拇指般大小的泥土墩和闭塞的小缝,它们却在上面生长茂盛俯视众生。它们从何处而来又怎样无缘无故的在院墙头上扎根发芽的呢?我问过很多长辈,他们或是抽一口呛人泪下的烟袋,或是疑惑地看着我,然后哼哧哼哧回答了共同的答案:当然是风吹来的。风把这些生命吹进马家胡同,把这些人吹到马家胡同,也把这些故事吹进马家胡同。我把长辈的答案写进小学作文时,竟然被老师当成了范文。

院落里的鸡鸭鹅狗,圈子中的猪牛羊马,都成了野草们俯视的对象,一春一秋虽然短暂,但快意人生啊!这些野草在马家胡同里,从生到死从死到生,是和胡同共而存之的。它们一样久远。

从我记事起,胡同里的大人们都轻言轻语,一般不会大声喧哗,好像胡同里藏着不知名的神灵一般,让他们心存敬畏。胡同拐弯抹角,房屋纵横交错,像一座小型迷宫。奶奶曾说,这是诸葛亮的八卦阵,生门与死门并存,陌生人只能进不能出。果不其然,某年有个贼人进了胡同,盘旋了三天之后终是逃不出去,只好缴械投降。倒是那些货郎们,挑了担子拿了手鼓,盘坐在胡同口咚咚敲个不停。他们从来不进胡同,鼓声会把人们引出来,挑选着针织、顶针、线团,我们则会选择一两块冰糖、三四张画纸。最让人惊叹的是邻村的一个老盲人,经常挑着一担小葱坦然走进胡同。他的吆喝像唱,很是动听。老盲人卖葱,从来不要钱,但可以用鸡蛋来换。两个鸡蛋一撮,五个鸡蛋半斤。他一手接过鸡蛋,一手掐起小葱,大小一样均匀。有好事者恐其拿葱的分量不足,曾用秤约过,竟然一两不差。盲人走进胡同不会迷路,他摸索而进摸索而出,分得出生门和死门。换做其他人,比如卖豆腐的、卖糖人的,还有钜盆钜碗的,卖针线的,都不敢进来。不过,这种地方却适合捉迷藏。我们总喜欢那些小旮旯,窝在里面像一只猫。孩子们的天真在于从不觉得胡同陌生,而是把它当成了一件容器。有一次,我窝在一个角落竟然睡着了,伙伴们遍寻不见失去了兴趣,各自悻悻回家。我醒来时天色已晚,天空中已挂满了零散星光,斑斑点点洒落脚下。母亲站在门口喊着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我爬起来拍打身上的尘土,然后颠颠地跑了回去。饭香正浓,而母亲早已去忙别的事情了。

随着年龄增长,我却对胡同有了一种恐惧之心,这种恐惧慢慢而来,无声息钻进骨头里。斑驳的墙皮像极了一双双眼睛,空洞深邃且有灵性,我的灵魂暴露在目光之下一览无余。哪怕轻微的、细小的微尘都在这些目光里悄悄落定。灵魂是尘土,尘土是灵魂,这一切都躺在久远的怀抱里不肯醒来。

马家胡同的墙壁横亘而立,和村子同时存在。

胡同中偶尔有一只鹅、一条狗会昂首挺胸走过,它们把自己当成了将军,目不斜视心无杂念,悠闲地跑回家安然入睡。当然,这些家禽家畜也会莫名其妙地惊慌失措起来,鹅伸长了脖子狂叫,牛大口的喘气长哞,狗则寻了逼仄的角落在可怜地低吠。这时它们成了做错事的孩子,惊恐无助。

马家胡同太安静了,哪怕掉落一根针,你都会听到它的声响。谁家的青花碗打碎了,谁家的老婆骂街了,谁家的孩子尿床了,谁家的母鸡下蛋了……都会清晰地听到这些声音。它们源源不绝如河水一般,滚滚而来呼啸而去,从来不曾驻留。马家胡同是拥挤的、闭塞的,甚至有一些让人透不过气来,它是天上浓浓的乌云。但这种安静却空旷辽远,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是点点精华星星之火,从不曾熄灭。即便在白天,我们对这胡同口大声喊一嗓子,连绵不绝的回声就会碰落墙根上蓬松的尘土,像极一串激烈的鞭炮,密密麻麻地把这些声音反馈回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听到自己的声音。胡同里住着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光棍,闲散得有些慵懒。他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且似乎一年四季就这么一身衣服。凌乱的毛发像秋后的野草,蓬松中透着酸酸的味道。老光棍整日里醉醺醺的,整天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子,走两步喝一口。有一次他竟在半夜哀嚎,他大声嚷着:给我个媳妇吧!胡同用回声答应了他。声音突然爆发开来,轰鸣中震响了屋顶上的每一层瓦片。在这种轰鸣中,老光棍的声音戛然而止,似乎受到了某种惊吓,然而胡同却还未停留。“给我个媳妇吧”走进过去穿越未来,留在我幼小的心底深处,直到今天,我仿佛还能够听见老光棍那中渴望、无助甚至悲伤的声音。那是一记春雷,燃起了正在发育阶段的每一个男孩的烈火。而马家胡同,则是这团烈火的助燃器。

胡同里最热闹的是春天。春天里,老奶奶把拐棍拄的震天响,她的声音冗长缓慢,像一曲久远的咒语,又像吟诵村间野调。她颤巍巍地穿梭在每一户人家:该刷机了,该织布了,该活动活动手脚了。无论是七大婶姨,还是大姑娘小媳妇,把纺了一个冬天的棉线拿出来,染颜色、刷浆水,把织布机擦得铮亮,等着老奶奶坐上去穿上一两下线梭子,盼望个好兆头。老奶奶脱去棉袄,换上对襟小褂,一头白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在胡同里洒下点点银光。她被后辈们扶上织布机,哐当一下又哐当一下,讨了个头彩,赢了一片赞叹。人群中一片惊呼,惊叹老奶奶的技艺,羡慕她健康的身体。老人家这时候才有些娇羞,一抹红晕涌过,拄着拐棍走到一边坐下来说,想当年我可是在胡同里第一把好手。

那一年的春天来得尚早,老奶奶似乎预料到自己的寿限将至,她穿上早已留好的手织衣服,脸上擦了淡淡的白粉,嘴唇上沁了淡淡的胭脂,打扮的大方得体,像要出阁的新娘子一般。老奶奶走后,胡同里所有的人为她剪了一尺五颜六色的老粗布,把她衬托的像四月里的牡丹花。马家胡同似乎格外寂静,沉寂无声默默不语,袅袅炊烟低沉缓慢,水一般忧伤。

胡同口两旁各有一株国槐,并不高大,但枝叶繁密亭亭如盖,遮挡了大奶奶和三婶子的半个院落,他们家的南屋坐落在国槐树下,剥落的墙皮和槐树苍老的树皮默默对视默默无言。槐树的内心是空的,看不到年轮。内心里面驻扎了两窝马蜂,浩浩荡荡似千军万马。奇怪的是这些马蜂并不主动去招惹人群,飞来飞去,进进出出,一整天忙忙碌碌。两头老牛分别拴在槐树下,悠然地静卧在斑点阳光里,咀嚼一整天的时光。货郎停在槐树下乘凉,同时不断摇晃着古铜拨浪鼓,叮咚叮咚打碎了树叶的影子。清晨时候,邻村的一位老人推了车子来,两边是柳条编制的草筐,里面摆列着一排排用红荆树枝串起来的金黄色的油条。他吆喝几声,老奶奶便颤巍巍地从胡同里踱出来,剥开叠得整整齐齐的花手绢,掏钱买上两根。香味弥漫了整个胡同,慢慢地把我们勾出来。我觉得那时候的油条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食品了,它有着金黄色的光芒和迷人的芳香。这时候老奶奶便用手尖掐成一段一段的,分上一根。我们小心翼翼地接在手里,半天舍不得吃。老奶奶笑成了一朵花,她说,你们这群小家伙,赶上了好年景。她颤巍巍的身体沉浸在初升的阳光里,让人觉得花开正艳,一路芬芳。

马家胡同里林立着低矮却又错落有致的土坯房,青色的砖头褪去了光鲜,剥落下一层历史的尘埃。燥热的夏季来临,胡同里清风自在,厚厚的甚至有些笨拙的大门全部敞开着的,门阶也被拿了下来放在门后。人们坐在过道里乘凉、喝茶、聊天,或是铺一张席子午休。胡同中没有风景,看不到树木、野草和河流,它在广阔无垠的平原上,在沉厚的村庄里,仅仅是一条纹络或者血脉。当然,也可以把它比做是一条沉睡着的河流。我见过南方的一些胡同小巷,大都傍山伴水,安静地沉积在迷蒙蒙的雾霭中,像少女般宁静,吴侬软语、轻舟荡漾,画儿般美丽。马家胡同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沉默无言,在寂静的时光中静静地睡着了。过道里时不时地传来欢声笑语,男人们渐渐响起了鼾声,女人们则压低了声音说起了悄悄话。有时候她们脸色绯红,又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她们的秘密,也是胡同里的秘密。

胡同越走越远,当一切光环褪去时,它便沉寂于平静和无奈,但这种平静只不过是一丝黎明前的黑暗。村子开始南移,一些院落在时间的风向里自生自灭,红砖碧瓦的院落、楼房遮挡起了巷子里的缕缕阳光,它们隐藏在昏暗之中。这些院落、楼房遮蔽起胡同的呼吸,倍感压抑。就连沉重的叹息也只能在自己的内心里涟漪,并不扩散。它们也无法扩散,没有地方扩散,也没有地方宣泄。马家胡同越来越老了,风烛残年,摇摇欲坠。好几年,那些曾生长着茅草的屋顶轰然坍塌,回归于土地。

留守在老的村子里的老人们,依旧畏缩在低矮的房屋里,行动迟缓,慢慢老去、死亡,回归于尘埃。爷爷曾拄着拐杖敲打着炕沿,慢悠悠地说:我生在这间屋子里,以后还要死在这间屋子里。爷爷说这句话时,我看到他古井无波,脸上没有丝毫情感。他说,你们走吧,越远越好。

村子里越走越远的不仅仅是脚步,还有匆匆的身影。马家胡同不喜不悲,好像这就是宿命,无法避免也不能避免。人们离去时不曾告别,也没有人挥手甚至不曾回头,就像浪花一样,争先恐后地逃离。在轰隆的时光中,马家胡同已无处可逃,只能停留在原地,像一个无助的孩子。

我有时候回老家,必去马家胡同看一看。绕过新的村子一直往北走,便会走进一片荒芜。倒塌的房屋、斑落的墙体和东倒西歪的院墙,一切熟悉却又陌生。我熟悉每个角落,但却对这些角落失去了理解。它们越走越远,空留躯体,灵魂却已经不再。那些曾经引以为豪的迷宫,早已显露出本来的面目――胡同的一切布局,原来是十分简单的构建架构。这些迷宫蜿蜒起伏破败不堪,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容颜和自信。

太阳绕过新的村子的时候,才会从天边射落下一抹余辉。马家胡同沉寂在暗红色的余光之中,化作一堆泥土。老槐树早已不见,鸡鸭牛羊早已消失,曲折的小巷长满了低矮的野草,同时,散落着零星的脚印。阳光落下去的时候,我看见一株光辉飘来,像孤魂里四处飘荡的鬼火,在眼前漂浮不定。我把它抓到手里,久久不愿意松开。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范文第5篇

但凡城里人,几乎每天都要进行逛街、遛弯、散步等运动,一般都是在公园、广场、街道、商场和小区内外活动。可我老家的村庄地处县城边缘地带,离县城五六十里。一般没有事情,村民们不会到县城去。而离得较近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也就一条街而已,除非办事,如买菜等,平常也很少有人去。如今,村里老人、小孩、妇女多,又没有多少活可干,大家平时就在村里走动走动,站一站,坐一坐,说说话,打打牌,喝喝茶等。

我在城里养成了每天早上和晚上散步的习惯,所以来到村里,也想利用这个时间在村里散步。我们村有40来户人家,一家挨着一家,出门就是庄稼地,村四周被庄稼地包围。而庄稼地和村庄又被水泥马路环绕。当时,田里种的全是小麦,再过20来天就要收割了,所以小麦呈浅金黄色,在阳光及月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

散步中,我经常会遇到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在村里的路上边走边说说笑笑,甚至嬉闹。早上遇到了,我以为他们要去赶集;晚上又遇到了,我以为他们要去哪村看戏。我把我的猜测跟三哥说:“都不是,他们这叫‘逛田’,就是在田间散步,这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自从水泥路修好后,除非大风大雨天和冰天雪地天外,他们天天都坚持‘逛田’。

我们大队有三个村,成三角态势,相距1~3里路,村民们都这样通过“逛田”走动,见面互打招呼,嘘寒问暖,偶尔也会说说村内外的短新闻等。

你看,时值夏天,这一望无际金色的麦浪,小麦散发出阵阵清香,在田园中散步,是多惬意的事啊!我想,秋天的庄稼可能是玉米、棉花、豆类、谷类、高粱等,那时的田园更可谓是五彩缤纷;冬天,可能是“麦(苗)盖三床被”,田园一片雪白,在光下熠熠生辉;春天可能是一片麦苗碧绿,野花盛开,莺歌燕舞,还有村边的小树林或竹林里,各种鸟儿在其间跳跃鸣叫。这些,都会使散步的人们心情舒畅。

相关期刊更多

光谱实验室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广西党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

眼视光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