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央视教师节晚会

央视教师节晚会

央视教师节晚会

央视教师节晚会范文第1篇

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一场“重头”的现场直播出现“重大意外”――在首届全国喜剧小品大赛的颁奖晚会上,中国“小品第一人”赵本山的徒弟出演的小品(实际不过是个小二人转段子)因“格调不高”、“品位太低”而在直播中途被强行叫停,赵本山的徒弟让央视“赶”下舞台。随后出现了更惊人的一幕:(据多家媒体披露,这场面使直播现场的全体观众同那些评委都“呆”了,演播厅内“鸦雀无声”。)亿万观众盼着快上场“出彩”的赵本山出现在镜头前,他没有马上演“正戏”,而是脸色铁青地“炮轰”央视:“我知道你们这儿是中央电视台,那你们把人家演员请来了,也该让人家演完了,又没什么‘犯忌’的,演完了再批评呗……”

谁敢这样大胆,在亿万双眼睛注视着的“央视画面”上“叫板”央视的“权威导演”?在中国,怕唯有“没他的节目,中国人就过不好年”的小品大腕赵本山――我们的“本山大哥”。在这里,我们无意评说那天颁奖晚会上本山大哥的言行是否有点“过分”了,还是“央视禁忌太多”。我们倒想借此思考一下――当下,谁把“小品演员的艺术地位抬得这么高”。

提到小品,真正搞“戏剧艺术”的人都知道,小品是戏剧学院老师为学生上表演课时用以作表演教学的戏剧片段。当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哈尔滨体育馆首次“突发奇想”合演了一个“不是独幕话剧,不是电影片段,不是对口相声,不是化妆双簧”的“四不像”,但却逗观众捧腹大笑的节目――陈佩斯脑瓜聪明,怕报幕员(那时还不叫主持人)不知上台咋给这个“不伦不类”的节目报“演出形式”,灵机一动,临时想起自己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时曾做过小品,就让报幕员给报了“小品”二字。后来陈佩斯和朱时茂的这种演出样式的节目又被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搬上画面并获得巨大成功,从此,电视晚会导演便把这种样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员像化妆相声那样在舞台上“抖包袱”甚至“耍活宝”的“搞笑”节目称为“小品”,从而,根本上“颠覆”和“修正”了原来小品的本质。小品成了一大群曲艺演员活跃于荧屏和舞台的一夜蹿红、“扬名立腕儿”的“艺术形式”和“印钞作坊”。

其实,当年本山大哥在电视上的成名作还不能算现在电视上出现的只说不唱的小品,他和黄晓娟演的那个《麻将豆腐》连唱带说带“走场”――不过是东北二人转小段的一种“变异”表演形式“拉场戏”。刚上电视的本山大哥演的“小品”尽管很逗乐,但许多“有层次”的观众仍认为“太俗”,“太土”,并不怎么“宠爱”。天才的赵本山以独有的二人转“逗口”的口风和极富夸张但特有“台缘”的“肢体语言”最终奠定了在电视晚会上“小品王”的地位,让亿万观众拍手叫绝,让许多大艺术家击节再三。到今日,央视的春节晚会都怕没了赵本山的小品就会失去太多的观众,最后连黄金时段的广告也收不上高价。央视的导演尽管嘴上不服,但我们知道他们心虚,晚会办不好,总说今日观众的“口味”太高。赵本山来了,观众笑了,能让办得连年闹哄哄却一定连年挨骂的“春晚”多少找回点面子。说今日观众太挑剔,可为什么他们对本山大哥的小品就认可、就买账呢?央视的导演怕也回答不了这个简单的提问。近几年,他们也真不知电视晚会怎么办才会“火”。反正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赵本山一上场就火!于是,央视春节晚会对谁都可以说不,惟独对我们的本山大哥得“请”。毫不夸张地说,本山大哥在中国电视文艺上的巨大影响连带着提高了中国小品演员的艺术地位。陈佩斯这样有名气又拍演过多部电影的喜剧电影明星最终都被央视甩到了一旁,难怪陈佩斯曾不止一次地对媒体感叹:央视春节晚会是个名利场!可赵本山却靠着越升越高的人气把最初看家的老本行二人转演员的艺术地位也拔升了,演小品太“小儿科”了,拍电视连续剧上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方显英雄本色,一部《刘老根》又让央视尝到了赵本山上镜带来的甜头。赵本山的那些唱二人转的徒弟跟着师傅一块走红运,也使原本一提办节目就没“新辙”的央视导演眼前一亮。于是,首届全国电视喜剧小品大赛的颁奖晚会上不光请来了赵本山,还得带一对徒弟。徒弟知道师傅在央视导演这里牛气十足,审节目时演一样,上直播时“变卦”了,忘了这是央视直播,以为是铁岭的二人转小剧场。于是二人转搞笑的“脏说口”上来了:“巧儿我自幼许配大家,老赵家花钱了,让大家都沾巴点儿呗”这样“低级趣味”连在地方电视台都不能上的节目在部级电视台直播出来了。随后,还得宠着本山上场为晚会“氽底”――没想到,本山大哥上来没惯着央视的“面子”与地位,放开了“连珠炮”。能怪本山大哥过分吗?他太爱东北的本土文化二人转了,他意识不到徒弟的“说口”低俗,他觉得应该给受普通老百姓欢迎的地域艺术一条生长之路。而作为央视的晚会导演,明知这是喜剧小品大赛的颁奖晚会,却不担心观众误以为是二人转大赛的颁奖晚会,邀请唱二人转的来直播现场帮他赚笑声,发现苗头不对,又没等卸磨就杀驴,半道轰演员下台,谁之过?难道他以为凡是小品演员引爆的笑声就都那么让人舒服吗?近几年,小品演员在电视晚会上蹿红之后,纷纷去玩“纯艺术”――争拍影视剧。他们夸张的“曲艺范儿”在人物塑造上显露无遗,就连“大师级”的导演张艺谋为赵本山量身定做的《幸福时光》拍完后都使“张大师”觉得玩喜剧并不幸福。这次央视的首届喜剧小品大赛介绍评委时,本山大哥的艺术简历上也没提《幸福时光》,反倒耐人寻味地把在国际上比老谋子艺术地位还高的另一位大师陈凯歌执导的、本山大哥没露几个正脸的《荆轲刺秦王》提出来让主持人宣读,可见大腕的本山大哥也知道提哪个大师与自已的合作更显份量。

冯小刚说过,我的电影不是“搞笑”,不搞,让观众会心地笑才显幽默。当下小品演员“搞”的笑充其量算“滑稽”。小品演员大都不是什么正规的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文化较高的演员,也许被观众宠得真不知幽默和滑稽的区别,但央视的导演要给观众送健康的笑声却没幽默感怕讲不通吧?现学也不难,看看葛优的表演,重新虚心地欣赏一下《编辑部的故事》和《我爱我家》,再笨的人起码也能找到点感觉吧?稍带提醒一句,千万别迷信那个总爱在央视频频露面动辄就讲“文化”的某“大学者”捧本山大哥的那句话――“大俗才大雅”。世上不是什么事物都有逆定理,大俗的可能大雅,但大雅的未必都一定大俗。我们的小品演员缺啥补啥,万一以为学者的话就是真理,再俗大劲儿了,让低俗的笑声过分冲击主流文化就可怕了。说到这里,我们又想到了一个好演员――宋丹丹。尽管宋丹丹这些年许是因为演小品落了病,再演影视剧也有“老太太”的“撇嘴痕迹”,但她毕竟艺术修养和文化功底优于其他小品演员,是个戏剧家,2004年央视春节晚会早放风说赵本山和宋丹丹又要合作。观众的胃口提得老高时,又传出她因为本山大哥的一个“选”字伤了自尊心,罢演了,一般人会认为宋丹丹腕儿比高秀敏大所以毛病多,但我们也要反过来想想,宋丹丹毕竟知道上不上央视的那个春节晚会对她这种演员不是很重要,真正的艺术家的地位需靠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来证实。

央视教师节晚会范文第2篇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

生于1967年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现居天津

没有一种“趣味”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代表了绝大多数,而春晚作为央视的最重磅文艺节目,恰恰又是一向“以服务于绝大多数为己任”的。这才是年复一年失望和质疑声延续的最根本所在。

一年一度,媒体的娱乐版又到了发“天问”体标题的时间——自然是针对央视春节晚会。目前纠缠的话题是主持人、郭德纲师徒与赵家班。

三十年前,人们曾经多么喜欢春晚啊,如果那时有影碟机,我相信每家人都会把当年的春晚刻成光盘保留下来——电视节目单调的年代,春晚的丰富和喜庆,是人们一年的大餐、盛典。就像人们后来比喻的:它是另一种“饺子”“年夜饭”。

可是现在过年,谁家还只吃饺子或只吃年夜饭呢?恐怕有相当多的人,都已经记不起自己前年除夕吃了什么。但是他们照看央视的春晚。所以每年春晚,照例是会帮娱乐编辑们,省去不少找选题的时间:每年十二月、一月是对春晚筹备的猜想;每年一月底、二月是对春晚播出后效果的评论(大家自然爱看那些批评文字)。

其实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春晚每年的反馈市场,一直是负面议论更受欢迎。一来观众欣赏口味日渐多元,属于日益“吃过见过”的主儿了,不太满足于“中档偏下的时尚”层面(内地娱乐产品当时确属这个平均水准)。二来艺人的舞台日渐多元,央视虽贵为国家电视台,恐怕也很难在除夕那一刻垄断所有一线的艺人资源。三是观众在用“国家队”的规格要求春晚,主办者也在用“国家队”的庄重自我定位,彼此都少了一点放松:在宏观上大家都忘了这仅仅是一台节目,就它所能提供的服务而论,并未见得就能比香港TVB、亚视之类的春节晚会丰富;具体表现就是过审节目偏于拘谨、说教,是中老年人理解的时尚,暮气重。

就近年的春晚表现而论,2008年之后的几届晚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品质好于1990年代的许多晚会。尤其是在服装、舞美、镜头调度等技术环节。舞蹈类节目的现代感也正在跟上潮流。语言类节目大家虽然一直热捧赵本山,但像黄宏、蔡明、郭达这些艺人的表现同样很出色。春晚的节目质疑可能更多是相声类节目的式微,时尚歌曲的空间太少、同时又不能像1980年代那样在自己的平台推出新的流行曲目,另外也缺乏强势的魅力主持人。在商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见明星难,见群星荟萃的表演难,所以新鲜感强烈;而今天连买药广告都被明星占满了——哦,原来明星们也补肾、也闹妇科病!谁还会一直保有那份好奇感?何况时尚和趣味也都在无限碎片化,没有一种“趣味”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代表了绝大多数,而春晚作为央视的最重磅文艺节目,恰恰又是一向“以服务于绝大多数为己任”的。这种接受趣味与生产意愿间的错位,才是年复一年失望和质疑声延续的最根本所在。对于社会而言,这正表明了内地的进步;对于晚会生产者而言,“众口难调”也正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制作难度在增加。

接下来的问题或许仅仅是——

央视教师节晚会范文第3篇

为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彰显教育战线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亲切关怀,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心和自豪感,“立德树人,同心共筑江中梦”,特制定如下活动安排。

一、表彰20XX年XX中学优秀教师

1、表彰、宣传“优秀园丁”。9月9日召开表彰大会,授奖20xx年XX市XX中学“校优秀园丁”、镇骨干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励。

2、教师演讲、学生朗诵。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立德树人,同筑江中梦”。

二、学习楷模、立德树人

1、积极参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评选活动,认真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XX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特别节目。晚会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CCTV1联合主办,9月10日晚间,中央一套黄金时间段播出。晚会上将一年一度的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

2、优秀教师事迹版面宣传,深入学习优秀教职工先进事迹,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弘扬高尚师德”的理念,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拜师学教,师魂传承

为进一步提升新进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尽快使新进教师适应学校的管理,熟悉新课改的理念模式,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启动了“拜师学教”活动。专门制定方案,安排区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及优秀班主任负责结对指导。加强沟通,传递真情,共同提高,让新教师通过自身提高和借助外力的形式,努力进取,早日成为优秀教师队伍的一员,同筑江中梦。

四、组织开展为教师办实事活动

1、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文体娱乐等活动,进一步关心和爱护教师的身心健康,调节丰富教师业余文化生活。

央视教师节晚会范文第4篇

――余秋雨

一顶破帽子,一身过时的中山装,一张“鞋拔子”脸,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清一色的农村题材,家长里短。这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奇迹般的经久不衰,稳稳地占据着春晚的大舞台。

上了18次春晚的赵本山已然成为中国式娱乐的一个符号,成为春节那天全国人民最期待的面孔。

来自民间的赵本山,了解农民的口头禅,熟悉农民的喜怒哀乐,洞悉农民的思维习惯。于是,赵本山把他们的淳朴厚道,对外部文明的拘谨、不信任,甚至是狡黠、小聪明和小心眼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或许缺乏深刻和怜悯,缺少时代洞察力,可是最不缺的就是观众。

春晚路,弯又弯

1987年10月,中央广播说唱艺术团在团长姜昆的率领下,来到铁岭市演出。那时候,相声称霸曲坛,但他们没想到的是,看节目的人并不多,且笑声掌声不高。

铁岭日报记者对姜昆、郝爱民、郭全宝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他们向记者提出一个问题:铁岭人看他们的节目怎么不笑呢?记者告诉他们,铁岭出了个赵本山,谁都愿意看他演出。姜昆对赵本山全然不知,提出要见见他。

初次见面,姜昆打量一下赵本山的自然情况,说:“听说你演节目挺逗的,演给我们看看吧!”赵本山当场答应,演的是《1+1=?》和《大观灯》。看着赵本山演出,郭全宝紧拍巴掌叫好,郝爱民竖起大拇哥叫绝,姜昆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笑了出来,后来笑得离开座位坐在了地上,断断续续地对人说:“哎呀,我从来……还没有见这么招笑的节目。”

演出结束,姜昆拉住赵本山的手说:“演得好,演得太绝了,你太逗了!我一定把你推向中央电视台,如果做不到,我这个姜字让它倒写,让它不念字。”

回到北京之后,姜昆果真把在铁岭看赵本山演出的感受向中央电视台有关负责人讲了出来。由于姜昆力荐,中央电视台有关人员亲自来东北对赵本山进行考核。在一家宾馆里,他们让赵本山现场做表演。赵本山没有同意,而是给了他们几张票:“我现在正在体育馆演出呢!你们感兴趣可以去看。”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并没有看赵本山的演出,很快返回了北京。

不久,张超创作出反对迷信的拉场戏《驱邪》,由赵本山、李静、李海演出,观众反响很好。他们在哈尔滨和长春演出时,中央电视台做了录像。中央电视台摄制人员告诉赵本山,《驱邪》准备参加1989年央视春节晚会节目播放。

春节晚会节目展播时间到了。赵本山聚精会神地等待自己的节目露面。左等右等,直到电视打出再见的字样,赵本山也没有看到自己的节目。后来才听人家说,那次录音没有录好就没有放录像,不知是真是假。

1990年央视春节晚会筹备工作准备得早。赵本山虽然两次没有登上春晚的舞台,但已成为备选演员。一些编导认为赵本山只要再努力一下,就可以了。努力方向是:以普通话代替东北土语;形体动作再把握准确一些。到底上不上,还是悬而未决。

无巧不成书。冯巩有事来到剧组。他一听大家在谈论赵本山,立刻来了精神,在编导们面前大赞赵本山:“小品《老有少心》,让赵本山演绝了!今年春节晚会他没上,他回东北使足劲儿演,演红了。”冯巩还拿来《东北最红笑星赵本山专辑》录像带,在编导前放了起来。

赵本山一上场,就把看录像的编导们逗乐了。继续往下看,他抖出的包袱个个叫响。编导大笑,回味无穷。“就让赵本山上这个!”剧组小品类组负责人、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愚说。

剧本最终改名为《相亲》,在1990年春节晚会上一炮打响。

小品不小

打《相亲》登上央视春节晚会舞台之后,全国的小品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小品样式。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陕西的石国庆开始了“陕角戏”的实验,并于1980年荣获全国大奖。“陕角戏”实则是一种“独人话剧小品”,也有人称为“独角小品”。

随后,北京的王景愚、游本昌将西方传统的哑剧艺术与中国传统杂技中的小丑表演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哑剧小品”,揭开了新时期演出性小品的序幕。王景愚的《吃鸡》和游本昌的《洗澡》成为名噪一时的哑剧小品的代表作。

接着,一批话剧、曲艺演员或导演将王景愚、游本昌的独人哑剧小品变成多人话剧小品,将话剧教学小品从考场和课堂搬上演出的舞台和屏幕,首开新时期话剧小品之先河。岳红、丛珊等戏剧院校学生表演的《卖花生》和斯琴高娃、严顺开在中央电视台1983年春节晚会上合演的《虎妞、阿Q逛北京厂甸》,带有戏剧教学小品的明显痕迹。

紧接着,夏钧寅、澹台仁慧和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小品糅进了较多的艺术加工,去掉了戏剧教学小品的某些痕迹,使演出性小品与戏剧教学小品逐渐拉开了距离。特别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喜剧小品,从《吃面条》到《拍电影》,再到《烤羊肉串》,通过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最早将“喜剧小品”这一名称响亮地提到全国观众面前。他们的小品制造喜剧效果的主要手段是京味的语言包袱和巧妙设计的人物关系。除了语言特色外,北京小品的地域特色不够鲜明。

赵本山的《相亲》具有东北喜剧小品特征。它区别于其它各派的小品。它的出现是对京派小品的一种挑战。《相亲》反映的是老年人婚姻内容,形式是从东北地方戏二人转演变而来的。可以说,《相亲》是曲艺小品,里面有不少二人转里的“说口”,一套一套的。赵本山的小品都是内在“包袱”,轻松地抖响。

赵本山掌握的民间语言多,文化底蕴厚。他靠语言力量取胜,不易让观众“拔毛”。所谓“拔毛”,即台词让观众给说了,漏了“包袱”。演出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赵本山恰恰不用原话,很自然地用另外一句话说出,“包袱”同样被抖响;或用手语和动作替代,并不是他记不住词了。这样处理,艺术效果更好,观众笑得更开怀。

赵本山在表演时,常常对观众笑,看起来像是笑台,其实这是他与观众拉近感情距离的一种方式。他从未因这样“笑台”而失去观众。而在演出中随机应变是他的另一个特色。小品《相亲》中有这样的台词:“你哭啥……一会儿警察来了咋整!我连身份证都没带。”这是赵本山临时加的。当年,刚刚实行身份证制度,赵本山抓住这样的时髦事作包袱,甩得很响。

谁是搭档谁就火

小品不同于唱歌跳舞,自身条件再好的演员也唱不了独角戏,总需要一个好的搭档来撑起台面。十几年来,与赵本山合作过的演员不计其数,像黄晓娟、杨蕾、潘长江都是实力不俗,连央视当家主持崔永元都两度与他携手亮相春晚。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谁与赵本山搭档都会红。可能正基于此,就连央视主持人朱军都说:“如果本山找我,我就演。”

甘当绿叶的高秀敏

高秀敏与赵本山搭档在春节晚会亮相5次,收获了一个二等奖,四个一等奖。合作的《卖拐》是春晚上难得的精品,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笑声爽朗的东北大姐。

其实,早在1994年,高秀敏就在春晚上表演了小品《密码》。那时,她是绝对的主角,大部分“包袱”都由她抖出来。可在与赵本山、范伟合作的小品中,高秀敏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大绿叶。他们俩一个是坏人,一个是傻人,而高秀敏则是个好人。好人往往就是最不出彩的,可就是这样一个话不多、戏不重的角色,让高秀敏演绎得恰到好处。

抢尽风头的宋丹丹

“山丹丹”第一次合作是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崭新的阵容、独到的角度,着实让观众们眼前一亮。之后,“山丹丹”又四次登上春晚,使宋丹丹成为和高秀敏一样与赵本山合作次数最多的女演员。

论到实力与功底,宋丹丹丝毫不逊于赵本山,甚至在有些方面更胜一筹,20年前她演出的《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至今让人难忘。所以,首次与赵本山搭档,她便强势登场,戏份丝毫不少于赵本山,很多“笑果”都由她制造。近两年,宋丹丹表演的“白云”越来越生动出彩,使得赵本山越来越像舞台上的配角。

而且,在“山丹丹”的组合中,常有一个无彩之人,无论是崔永元、牛群还是刘流,面对这样强势的两个人,表演已经毫无自我。

相得益彰的范伟

范伟是与赵本山合作次数最多的演员。1995年起,他便和赵本山搭档出现在央视春晚上,今年是秘书,明年是司机,后年再当模特教练,角色不停地变换。这一方面锻炼了范伟,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出于角色的需要,使得范伟一直无法形成自己的角色风格,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是他身边那个外表老实巴交、内心有点儿蔫儿坏的农民老汉。范伟的“默默无闻”,倒也越来越成就了赵本山的辉煌。

直到2001年的《卖拐》,范伟以“小平头、脑袋大、脖子粗”的伙夫造型亮相,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接下来的几年里,范伟一直保持了该角色的特色,与“大忽悠”接连过招,表演毫不逊色,终于从一片不起眼的绿叶变成了赵本山身边最耀眼的明星,开始与他平分秋色。二人配合时间最长,站在一起就有戏,说出话来最逗乐。更有人说,如果没有范伟,赵本山的小品就会逊色很多。

赵本山也毫不吝啬对范伟的赞美。“人们可能都认为范伟是因为跟我才红起来的,但我的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如果自己没有真东西,我也不会同他合作这么长时间。我认为范伟非常有表演才能,他是非常有潜力的。在小品这块,除了我,也就是他了。我觉得他比黄宏和郭达都要强。”

只是,除了赞誉之外,春晚带给范伟的更多的是压力。2005年演《功夫》,范伟一上台就把台词说错了。虽然又圆了回来,范伟却因此而诚惶诚恐,他向赵本山提出:再也不上春晚了。

此后,范伟将精力放到影视作品上,在荧幕上与赵本山有了更多的合作,从刘老根与药匣子,马大帅与彪哥,再到王大拿与王木生,每次合作,二人的表演都迸发出精彩的火花。

随着高秀敏的去世,范伟的婉拒和宋丹丹的坚决表态,这三位赵本山的好搭档一个一个地从春晚的舞台上消失了,赵本山也闹起了“搭档荒”。或许他也在苦苦追寻:谁将会成为我下一个好搭档?

春晚,上还是不上?

春晚造就了赵本山。19年的春晚生涯,让赵本山从一个农民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赵本山也支撑着春晚。春晚开办已经26年了,当年的一些老艺术家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已经淡出了舞台。观众的评论越来越苛刻,春晚的道路越来越难走。对导演来说,这些年来,他们最大的“杀手锏”、最后的“王牌”就是赵本山。

然而,对于赵本山自己,春晚也从一块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2008年春晚结束后,传出了赵本山要退出春晚的消息。数日后,一纸声明出现在《辽沈晚报》上。

春晚命悬赵本山?

韩皓月

“铁打的老赵,流水的导演”,春晚剧组中的这句戏言,充分表明了赵本山在春晚剧组中的“坚不可摧”。同样,从网民对赵本山“缺席春晚”的反应程度看,老赵已然成了春晚的代名词,老百姓娱乐年夜饭中一道不可缺少的“硬菜”。春晚依赖赵本山,这个苗头冒出来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一次春晚彩排时,因为一些明星大腕纷纷缺席,有媒体用了“春晚命悬赵本山”这样的标题来形容他的重要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赵本山成了春晚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少不得也碰不得,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如往热锅里撒了把盐。

自1990年登上春晚舞台后,赵本山唯一一次没上春晚是1994年,据报道没上的原因,是因为家中有事,赵本山到剧组报道迟了,惹怒导演组被封杀。1994年的赵本山还未大红大紫,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语。今天的赵本山对于春晚来说,用救命稻草形容夸张了些,但比作顶梁柱丝毫不为过,我想,不到万不得已,春晚剧组都会不惜代价力邀他捧场,同样,别看赵本山近两年不把春晚当回事,只要有可能,上春晚还会被他当作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演出任务来对待――春晚和赵本山,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

当赵本山上春晚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春晚剧组被动和尴尬的局面就已经形成了。如果还能像1994年那样对迟到的赵本山坚决封杀,春晚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这样年年办年年挨骂的的地步。封杀一个大腕对观众来说可能是一个暂时的损失,但这却是敞开大门办春晚的必要态度。春晚年年吆喝要创新,但到头来仍然是那些老面孔,归根结底还是和它的胆小守旧分不开的。一方面是十数年如一日地折腾一帮老演员换尽花样也取悦不了观众, 一方面却对那些一直徘徊于春晚门外的优秀演员视而不见。郭德纲、李宇春、陈佩斯……每年春晚到来之前,这些或久违于春晚或被热切期待出现于春晚的名字,总会被人们千呼万唤,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对于今年赵本山有可能缺席春晚,一些评论和网民也发出了叫好声,这些声音在以前并不存在,即便存在的话也非如此强烈。人们在普遍期待赵本山的同时,也开始对他有所质疑:已走下坡路的赵本山春晚小品还能带来多少新意?拿残疾人取乐是赵本山小品百试不爽的妙招?离开了赵本山的春晚是否就会被置之于死地?既然赵本山已经成了春晚最敏感的神经,何不以此为契机为春晚干脆动一次大手术,给春晚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只有不再依赖少数大腕的支撑才能吸引眼球的时候,春晚才有可能成为群星的春晚、人民的春晚。

赵本山的大智慧与小聪明

王小峰

每年都说赵本山上不上春晚,这也说明观众对春晚的失望,能看的只有赵本山,换句话讲,只要赵本山能在春晚上出现,其余四个小时你就是一直播放《如何养猪》节目都会有人等着看。这是一个国家电视台几十年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悲哀。

其实我一直觉得,春晚就是一个让大家娱乐的节目,弄点相声、小品就行了,但是这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做加法,赋予了春晚各式各样的意义。

我见过两次赵本山老师,都是采访,感觉赵老师是个很实在的人。我是东北人,东北人之间的交流,会有一种相通的东西不用解释,可以心照不宣。

第一次联系赵本山,先跟他的手下联系,我把电话打过去,说明采访来意,对方说:“《三联生活周刊》是一本什么杂志啊?是新华社办的吗?”我说:“不是。”对方说:“那我们不接受采访。”原来他们知道中国的媒体除了中央电视台就是新华社。我说:“虽然我们不是新华社,但是新华社归我们管。”对方一听来了兴趣:“是吗?那我们考虑考虑吧。”我说:“别考虑了,我们的影响很大的。”于是我很顺利地可以采访赵老师了。

赵老师还是很没架子的,跟你说话,句句都能掏心窝子。“一会儿采访完咱们吃饭,我准备了杀猪菜,没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了。”作为农民,我的理解是:你赶紧问,我们该吃饭了。东北人,农民式的交流方式,让我多少心领神会。这才叫东北话。

我眼中的赵老师,跟我们村的某个农民兄弟没什么区别,即便他成了一个中国最牛的小品明星,我也这样去看他。这不是对赵老师的不尊重,恰恰相反,我很敬重赵老师,敬重他的艺术才华,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在敬重他的同时,也看到了他跟我们村的人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是那种天生的农民劣根性或者冠冕堂皇的说法叫做“淳朴”,或者说是一种农民式的狡黠。

什么是农民式的狡黠?你看看《亮剑》里面的李云龙,就知道什么叫农民式的狡黠,你看他跟国军将领打交道使的那种无赖,你看他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显露出的那种小聪明,这就是农民式的狡黠最好的写照。

赵老师很聪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说什么,也知道该获得那些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赵老师不仅仅是一个小品演员,他是一个生意人。他在东北有很大的企业,这让他足以利用他的优势把他的想法变成现实。他独特的表演方式成了他打通任何障碍的敲门砖,因此他成了春晚的台柱,谁敢忽视这个“靠山屯”的农民?所以,赵老师敢叫板央视,但是他没有像陈佩斯和朱时茂那样被央视封杀,用我们东北话讲:赵老师会来事儿。

但是,农民式的狡黠,毕竟是有它的局限,它仅仅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赵老师在舞台表演方面的确有他的大智慧,但在舞台之外,农民式的狡黠恰恰又限制了他很多东西,只要放在他的农民式逻辑中,就能体现出他的智慧,但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三联生活周刊》是新华社办的吗”这样的局限。

赵老师玩足球,结果被玩了。那时候他接手辽宁队,其他俱乐部的老板都很喜欢赵老师,好,看在赵老师的面子上,我让你一场,但是之后我们可就不客气了。所以,赵老师产生一种幻觉,以为玩足球也行,其实人家是出于对您的喜爱友情赠送,动真格的您肯定玩不过这些老江湖。所以赵老师被足球玩了。

同样,他这种农民式的狡黠在最近又被局限了,这次可不像输掉几场球那样简单。可偏偏又在春晚这个节骨眼儿上,假如赵老师不那么哥们义气,或者他看得更加高远,不至于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这恰恰就是农民式的狡黠的局限,小聪明永远代替不了大智慧。

希望赵老师能顺利上春晚,给全国人民带来快乐,虽然他的忽悠广告给很多人带来了痛苦。

没有赵本山,春晚将怎样

张魁兴

从1983年到2008年,春晚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而其中就有18年没有离开赵本山。赵本山的小品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也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语录。尽管春晚一年不如一年之声不绝于耳,尽管赵本山忙得脚打后脑勺,但春晚还是如期而来,赵本山还是在春晚中亮相。然而,赵本山心中更多的却不是欣喜,而是责任和压力。

作为观众,对赵本山有这样的责任和压力表示欣慰,但是有责任和压力是不是就可以演好节目?同样,对春晚的导演们来说,有责任和压力是不是就可以办好春晚?在我看来,春晚不缺责任和压力,缺的是好节目,对春晚之所以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议论,就是因为春晚缺少好节目。

按说春晚应该越办越好,而实际上,要好却很难,因为办好就需要创新。竞争胜出的导演一般只图稳只图不出错,比如,开门办春晚喊的声音很高,却往往只有雷声不下雨,观众在被动地观看春晚,怎么会给春晚打高分呢?

每年想上春晚的人可以说多如牛毛,按说挑选几个好节目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几个照顾张三照顾李四的歌唱组合。赵本山倒是不用挤,因为他是春晚的保留节目。然而,他却忙得几乎没有时间上春晚,本子出来得晚,排练的时间短。虽然他的节目还说得过去,甚至比其他一些节目还好,但是与他自己的节目相比,也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说法。赵本山在谈自己上春晚时说,“累死也得上春晚”。其实大可不必,央视没有累死赵本山的权利,观众也是只想看赵本山的好节目,未必想看不得已而上春晚的赵本山。

春节年年有,但不一定年年有春晚、年年春晚都有赵本山。虽然央视办了26年春晚,但之前没有,就是有之后,在那些没有电视的贫困家庭里也等于没有春晚。在有春晚的26年中18年有赵本山,18年前没有,就是有之后他的节目也未必都让人喜欢。一言以蔽之,没有赵本山没有春晚老百姓照样过年,有了更好,没有也无所谓,所以央视和赵本山都别把春晚当负担,老百姓也没有那种渴望和期待。

对于那些想上春晚的人来说,春晚是他们的一次机会;对于央视来说,春晚是一本万利。春晚演员的酬劳都不高,像赵本山这样的大腕也不过2000元,再加上他们的食宿,央视也出不了多少“血”。然而,央视去年春晚广告总收入已达5亿元。对老百姓来说,没有赵本山没有春晚照样过年,对央视就不能这样说了。既然春晚是央视的重要收入“项目”之一,在看电视付费的年代,央视要办春晚就应该越办越好。

小品不分南北

兰恩发

小品不是京剧,一定要分出个“梅、尚、程、荀”。小品就是小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春晚小品人为地分成“南派”、“北派”有点勉强。但不知何时起,小品被人为地分成了南派北派,于是每每春晚前,都会有人谴责北派“霸权”,为“南派”鸣不平。

谁最幽默谁为王

小品所以分出南派、北派,实在是因为北方演员一直主宰着春晚,南方演员渐渐被边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很简单:因为北方演员表演的小品更幽默。小品本来就是带给你快乐的艺术形式,当然谁最幽默谁为王。相声也一样,真正幽默的相声演员也多出自北方,为什么呢,水土异也。

北方人骨子里有一种特有的幽默感。有幽默感的人演出的小品就是有人缘。看《卖拐》,人们牢牢记住了“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这样“东北风格”的台词;看《卖车》人们会瞬间记住“你别整那个,就咱这个智商抠出来上称约,比你多二斤”这样沈阳风格的幽默。而崔凯创作的小品《送水工》,戏剧冲突设计合理,包袱抖的恰到好处,范伟演的儿子、高秀敏演的妈基本符合人物的性格,本山的角色表现得十分到位……人是靠真情打动的,假爸爸真情打动了儿子,也被真妈妈的真情打动了,做不下去假爸爸了,于是就实话实说,这时小品达到了戏剧高潮,人间有爱有真情。这样的小品,怎么能不被春晚导演赏识呢?

谁有人气谁上场

赵本山惹“众怒”是必然的。

到2007年春节,赵本山已经是第九次蝉联“小品王”。据央视工作人员介绍,在小品类节目评选中,赵本山小品《策划》的票数一直遥遥领先,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第一名。从第一次拎着礼物闯春晚,到今天春晚导演千里迢迢地上门拜访,赵本山凭借自己的实力,不仅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导演。现在对于春晚导演来说,更多是将成功的宝押在赵本山身上。

有人说赵本山十次蝉联“小品王”实属悲哀。如果说真的是悲哀,哀在十年居然无人超越赵本山。

春晚导演选择演员,更看重的还是演员的人气。像赵本山,虽然他平时埋头于影视创作,但每年还是能最早地接到春晚的“英雄贴”,而他也不负众望,每年都能给观众惊喜。相反,近两年南方演员表演的小品虽然冲击春晚成功,但演出“笑果”还是不及北方小品。2007年,南派来自武汉的小品《招聘》和来自四川的小品《粑耳朵》亮相春晚,因为南派的小品包装成“汉普”、“川普”之后就失色了很多。现在能说出名字来的南方小品演员,还真没几个。

派别是风格并非地域

小品分成南北两派,很勉强也不科学。因为没见春晚的歌舞分成南派歌舞和北派歌舞,也没见将歌手分成南派歌手和北派歌手,为什么到了语言类节目就一定硬分出南北之别呢?

小品一分派就摆出“对垒打擂”的架式,就要分个你输我赢,哪一方输了,春晚就可能落下“不公正”话柄,甚至是“地域歧视”的罪名。

如果实在要分派,可以考虑按风格划分,而不是按地域区分。比如《卖拐》、《卖车》应该是幽默小品,《送水工》煽情小品,而《招聘》和《粑耳朵》则可以归类为方言小品。这样,观众选择的余地就大了,喜欢搞笑的可以关注赵本山、喜欢煽情的可以关注冯巩、喜欢火爆的可以留意黄宏、喜欢方言的则聚焦在南方小品上。

春晚就是一台晚会,甭管南北,带来欢笑才是硬道理。

教授研究的对象

余秋雨

据说传媒间有人对赵本山是艺术家这一点还表示怀疑,这很可笑,本身就是喜剧材料。这些人我很了解,由于长久的文化自卑,把学院派学历或外国的奖项当作评定艺术等级的基本标准,而完全鄙视这片土地上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文化事实,鄙视被几亿人长期喜闻乐见的壮阔审美现象。在文化学理上,他们只是停留在浅层艺术教科书的概念上,而还没有进入文化人类学、戏剧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范畴,更不要说对喜剧美学的了解了。

早在14年前,我还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见到了刚刚受到社会欢迎的赵本山。当时就有人问我:“有人说本山还必须到大学深造,能不能让他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几年?”我说不,他现在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们必须研究的对象。

在我看来,赵本山作为当代杰出的喜剧表演艺术家,是受到全中国数亿观众评判的,而且考验时间长达十几年。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曾经接受过这么大的时空范围的评判和考验呢?

在这充满欢笑的年代,你可以无视赵本山,却不能无视几亿人民对于欢笑的选择。

在喜剧表演学上,赵本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宏观的喜剧判断能力。他熟悉人类产生笑的基本机制,这一点,世界大多数戏剧美学家都承认,比引发观众流泪更加艰难。难能可贵的是,赵本山又充分熟悉中国民间社会,知道其中哪些机制特别适应广大中国观众,例如,对于智慧幽默的运用,一般中国观众快速接受的极限在哪里。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地感知每一个历史阶段广大中国观众最能感应的喜剧因素和荒诞因素是什么。这种对喜剧类既有整体把握又能具体伸发的表演艺术家,在国际间也并不太多。

二、准确的角色心理塑造。这往往是很多“搞笑专家”的败笔所在,却被本山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他不管演什么角色,心理图谱都是准确的、完整的、连贯的,因此也必然是叠加的、鲜明的、强烈的,而不是破损的、枝蔓的、自我消耗的。他在表演上的极大夸张,都以准确为基点,正像优秀漫画家越夸张越让人感到逼真。应该说,他演过的那么多作品,就文学剧本而言有高低精粗之分,有的也不一定非常适合他,但他只要接手,一定能给自己的角色一种连贯的心理、准确的夸张。这不是一般的表演艺术家都能做到的。

三、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俄国著名表演艺术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对自己早期过于强调内在体验作出了重要修正,充分强调了“表现”的极端重要性。其实,任何“体验”都会有“表现”,但当“表现”作为一个重要命题被独立研究的时候,就要求演员具有超乎寻常、醒人耳目的体态造型,这在喜剧中尤其重要。赵本山来源于角色心理体验的体态造型,不仅是夸张的,而且具有独立的形式感,为属于美学范畴之内的“丑”,增加了一系列中国现代下层社会的典型范式,从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到整体神态,莫不如此。这一点其实是继承了东方表演艺术的优良传统,即不管文学旨意如何,也必须“把功夫做到家”。如果文学剧本好,赵本山的这点体态功夫是画龙点睛;如果文学剧本弱,那么赵本山的这点体态功夫就成了精髓独具。

四、灵动的舞台行为节奏。对很多喜剧演员来说,找到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本不容易,一旦找到就会一直固守,处于僵滞状态,结果体态造型反而成了他们自设的障碍。赵本山没有这种障碍,他在表演中对于每一个喜剧因素的收纵来去,都灵活多变,节奏徐疾自如,绝不端着一个既定的姿式应付不同的情节。在一些关键性的“戏眼”上,他有迅雷不及掩耳的爆发力。人们可以模仿他的姿式腔调,却很难复现他那种即兴的节奏张力。

以上四点,很多喜剧演员能做到其中一点、二点或三点,却很少像他这样能聚集一身。而且,这种聚集,并不是他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凭着天赋和直觉,协调于顷刻之间。

但是,赵本山又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敏于领悟的表演艺术家。十几年来他一直处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涡旋处,凭他洞悉世事、深谙利弊的本领,对艺术文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法则也有足够的了解,程度未必低于很多评论家。有一天我听到他在给其他演员论述文化对于表演的意义,我惊喜地发现,他居然没有说文化的知识系统将有利于演不同背景的戏,而是单刀直入地说:文化就是分寸。这实在说得很好。一切文化沉淀最后作用于表演,特别是喜剧表演的,其实就是分寸。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反复论述“度”对于美的重要性,以及“度”的如何形成,这个“度”,正合我们口语中所说的“分寸”。本山未必读过亚里斯多德,但他所领悟的文化精髓,可以说是切中命脉。

赵本山的无奈

在小品这个行当,赵本山确实“太有才了”!他浑身上下都是戏,一举手、一投足、一眨眼、一声咳嗽、一个鬼脸就能让人乐半天。但美味终究不可多食,他的小品虽如山珍海味,但让观众连着吃,反而感觉不如粗茶淡饭,这就是观众为什么会对他产生审美疲劳的道理。

赵本山也曾几次流露出无奈,想退出春晚的舞台,但每每到最后关头,他又说:只要春晚需要,只要观众需要,我就上。

对于演员来说,演技到达一定程度很难再自我超越,赵本山也不例外。他虽然年年都有新作问世,但风格依旧,难脱旧貌,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况且,他的小品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在逗乐搞笑的同时,对弱势群体的感受注意不够。

赵本山也坦言对自己近几年的作品并不满意。在他看来,时间是造成作品不完美的主要原因。

“这几年春节晚会的作品准备得比较仓促,都是挤在年底最后十几天才开始准备。”每年一进春晚剧组,赵本山就睡不着觉,有工作人员给赵本山算过,他常常一两个星期内,平均每天就只睡2、3小时觉。上春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每年的春节晚会下来,“小品王”的光环赵本山想甩也甩不掉,拿奖拿到手软,让参加演出的演员看的眼睛直红。也许是已经获得很多,如今获不获奖对赵本山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也很心疼未能获奖的演员,希望别人多获些奖。“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得第二第三的,因为这些年我已经都不在乎得奖了,我倒觉得大家都挺屈得慌,只要作品好,他们得奖,我不会在意。”赵本山回忆,当初为了上春晚成名,可谓费尽心思,拿出兜里的全部家产买茅台贿赂晚会导演,低三下四地厚着脸皮结识名人……随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已经不再为上春晚而去操劳,现在都是导演主动找上门来,他曾巴结的那些名人的名气远远比不过他了。

赵本山口中说的最多的字就是“累”,他“太渴望轻松一下,自己有这么大的压力,同时大伙对你的期待太大,更有压力,反倒是你变成一种责任了,这太累了,过节的时候应该是最快乐的时候。过年了休息一下,就在这个时候,你都休息不到,天天都在天亮睡,想每句话怎么说,小品这东西比其他难得多得多,不是简单地让人笑一笑就过去了。”

而对于春晚本身,赵本山也有话说:“春晚看起来是极力扶持相声小品,这只是表面现象。相声小品是从群众中来的,在电视台发挥不出它的优势,它的表演需要观众。春晚的观众太少,应该把相声小品的表演放在大型歌舞厅里录制。如果还不改变方式和模式,再加上春晚的大肆删改,相声小品早晚会被春晚逼死。”

“我想,我不会总在外面这么折腾,等我到60岁了,就不出去折腾了,好好在家里陪家人,但现在还要忍耐,忍耐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美好。”

善于经营的“刘老根”

孟静

2005年,辽宁民间艺术团升格为本山传媒,赵本山完成了从喜剧演员到文化商人的转型。2008年初,他的企业被文化部授予除事业单位以外的“中国文化经济实体30强”称号。

赵本山很有危机感,他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他认识到,只做一名小品演员会被央视控制,如果有了自己的影视产品,即使央视不播,还可以在各省台播出。

央视曾为《乡村爱情2》开过一次研讨会,会上白岩松报告说:“这部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收视为11.62%,超过了‘新闻联播’,破了十几年来‘央视’的收视纪录。”赵本山过去执导的《刘老根》1、2,《马大帅》1、2、3都有很漂亮的收视数字,这似乎也印证了他从未失过手的说法。以农村小人物为背景的群戏《乡村爱情》,被认为是小品的集合,剧情散漫,为的是让所有演员都有表现的机会。才从“中戏”毕业的吴一迪在剧中扮演女大学生陈艳南,现在上街要戴着帽子遮挡以免被观众认出,她说:“别人100元能买的衣服,摊主都要卖给我200元。”她2007年6月份来到本山传媒,9月份参加演出,转年就成为沈阳“名人”,而她的同学演了四五部戏的“女一号”,到现在一部也没有播出。“小沈阳”说:“上这儿来不是为了挣钱。”

因为是农民的儿子,赵本山在成本控制上非常有一套。首先,他每次选景都只在一个地方――家乡铁岭地区的开原市,政府为他一路绿灯,从不收取场租。《刘老根》中的外景“龙泉山庄”、“凤舞山庄”就是当地投资建设,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其次,基本上他所有的演员都是自己的徒弟和员工,过去还有宁静、范伟等外人加盟,据说,以后“要全用自己人”。自己人意味着片酬几乎为零。电视剧的演员全是唱二人转的,白天拍戏,晚上演出,开一份工资就得。开原距沈阳只有1个多小时车程,演员们两头跑,白天黑夜都不耽误干活。不仅演员,每个职员也绝不能只做一份工作。像吴一迪这样既演戏又当总裁助理的不止一人,赵本山本人的助理阿豪就在《马大帅》中扮演一个也叫阿豪的混混儿。演出总监秦浩,既要监督舞台效果,又要担任钢琴伴奏、音响指导,白天他又是工会宣传。就连员工公寓的服务员,晚上还要到剧场检票,一个萝卜好几个坑。二人转演员在台上分饰好几个角色,同时兼任演戏、配戏、打板,甚至乐器,必须要最大化地利用人员,节约成本。

赵本山在投资上极其小心,入主“辽足”被外界认为是失败的动作,他后来也非常不愿意提及这一段,说足球“太脏了”。可实际上,本山企业并未在足球上投入一分钱,赵本山觉得上当是因为他浪费了时间、精力,被人忽悠了。

现任本山传媒总裁刘双平,在中央歌舞团工作过很长时间。他说,部级院团每年演出100场左右,收入2000万元。本山传媒和中央歌舞团人员相当,2007年演出了1990场,收入5800万元,超过了任何部级院团。

赵本山提出的口号是“打造中国文艺界最多的明星、打造中国最大的笑产业”。他的“经济链”是:二人转弟子们通过电视剧提高知名度,再回到舞台,名演员只要站在台上观众就会大把往外掏钱。

霸道的“王大拿”

1989年,日本富山举办了国际话剧节,辽宁民间艺术团派出3个节目:潘长江的《猪八戒拱地》、黄晓娟的《梁祝》和李静、赵本山的《马前泼水》。日本宾馆里都有冰箱,谁也不敢吃,太贵了。赵本山说:“我请客,都在我屋吃。”别人都把衣服泡澡盆里洗,只有他送到洗衣房。最后一结算,是大会报销,其他人后悔得捶胸顿足,说便宜都让赵本山占了。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胆量,敢花他认为该花的钱。

高秀敏曾讲过她和赵本山第一次合作时的趣事。“我第一次和本山合作是1998年的《拜年》,在没和他合作之前,我已经独演过一个小品。当时我心里挺不得劲儿,包袱都在他那儿,我这儿没包袱怎么演?他有一个包袱是:春雷一声震天响,来了小范当乡长,领导农友闹革命。他使了两次没有使响,我说哥你气用得不对,你把这句话给我,我连着说是不是会好一点?他寻思了半天说,给你吧。我说你包袱就够多的了,赏给我一个吧。腊月二十八录备播带的那一天,我把这包袱用了,一下就响了。第二天他两眼通红,我说赵哥你眼睛怎么这么红,他说,我一宿没睡着,高秀敏你把这个包袱还给我吧。我就想,这个人演戏怎么这么霸道,包袱给完还兴往回要。他说,我琢磨了一宿,我这个包袱怎么就没有使响?我应该再说得含糊一点。他说,秀敏我知道你心里不得劲儿,但是你陪我演戏你就得多担待点。我没有怪他,他挺坦诚的。结果春节晚会上,他真的就使响了。”

2008年春晚是赵本山最累的一年,他在演出前7天7夜没有合眼,自己偷偷哭了几回,决定以后再也不上春晚了。年后,他带着家人和高层员工,到美国玩了一圈,才缓过劲来。在迪斯尼乐园,他强迫自己11岁的儿子坐飞流直下,什么危险就逼他坐什么。不仅逼儿子,他还逼公司其他老总坐太空船,不坐就表示不够勇敢,甩得刘双平眼泪飞出来,工会吴主席耳鸣打点滴。赵本山开玩笑说:“没听说过迪斯尼死过人,不死人就没事。在基地也整个过山车,刘总犯错误就让他坐。”

在用人方面,赵本山有非常大的随意性。他某次拍广告,认识了厂家的代言人吴一迪,立马就让她来自己公司上班;去云南拍《落叶归根》,他从当地带个司机回家;去满洲里谈合作,把一个舞蹈演员及其父母都带回来;在开原拍戏时抢救的一个司机,也成为他企业的员工。他看人只凭第一印象,如果第一眼不对,他就再也不会喜欢这个人。赵本山的员工基本都是他的“粉丝”,刘双平认为他非常神奇,“1万元一沓的钱,他捏一下就知道少一张还是两张,车速多少迈他不看表就知道”。马力也认为赵本山是“全中国最聪明的农民”,他只学过三四天钢琴,还是在不怎么认识简谱的情况下硬背的,就敢上台表演,虽然指法全错了,但比在音乐学院学习过两年的马力弹得还流畅。

赵本山有很唯心的一面,除了依靠直觉和面相识人,他还不和属兔的人交往。他父亲属兔,从小不管他,尽管他为父亲养老送终,内心还是有阴影;他做生意时吃过几次属兔的人的亏, 他自己又属鸡,于是深信鸡兔相克。赵本山前半个小时还在舞台上唱歌、拉二胡,后半个小时就在同一个地方开大会给员工讲经营管理,他的角色转换没有凝滞。在东北,不是所有人都对赵本山没有微词,但要具体说他的缺点,众人都保持沉默。

赵本山的经典“包袱”

《红高粱模特队》:

范: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范,我只不过是搞一点服装设计和模特表演的训练工作,大家就管我叫小范吧。

赵:哎,不行,叫小贩是绝对不行的,小贩是倒腾服装的,您是设计服装的,最起码也得称呼您范师傅。

范:从仿生学的角度讲,就是猫步。

赵:家猫?在散步?

范:不是猫在散步,是猫在走直线。

赵:猫走直线?

范:对。

赵:范师傅,我觉得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你看,耗子如果拐弯了,猫还走直线,你说的是不是瞎猫?

《昨天今天明天》:

崔: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叔您先说。

赵: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赵:挺简单。

崔:不是,大叔我不是让您说这个昨天,我是让您往前说。

宋:前天,前天俺们俩得到的乡里通知。谢谢。

崔:大妈呀,当时大叔他是怎么追的你?

宋:他就是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儿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向我暗送秋波呢!

赵:别瞎说,我记着我给你送过笔,送过桌,还给你家送一口大黑锅,我啥时给你送秋波了?秋波是啥玩意儿?

崔:秋波是青年男女――

宋:秋波是啥玩意儿你咋都不懂呢,这么没文化呢。

赵:啥呀?

宋: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崔:我听出来了,这个定情物实际上就是没送成,那结婚的时候就得有像样的彩礼,有没有?

宋:说出来都不怕大伙笑话,他家穷的,啥玩意儿没有。

赵:别巴瞎,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

崔:还有家用电器呀?

赵:手电筒么!

赵:距离拉开了,美没了!吃饭也不喊了,打电话――哈喽啊!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

宋:有一天晚上,咣咣凿我房门,我一开门,他木头桩子似的两眼直钩盯着我,非要给我朗诵首诗。

赵:别说了。

宋:“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乐队奏乐)

崔:大叔啊,后来怎么样?

赵:涛声依旧了呗。

宋:我年轻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吹,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我一眼就浑身发抖。

赵:哼,拉倒吧!吴老二脑血栓,看谁都哆嗦!

《小崔说事》:

宋:哎哎,俺们那旮旯有个挺老大的养鸡场,开业那彩都是我剪的。

赵:是,她剪完了第二天就禽流感了,当时死了一万多只鸡,最后送她个外号,叫一剪没。

赵:哎呀妈呀,一听说白送的,全乡都去买书去了,回去全糊墙了,那家伙是左一层,右一层,左一层,右一层,后来上厕所一看,还有这么厚一摞书呢。

赵:那这话是真的,那憋得是相当难受啊,那村长啊就上俺家堵着门告诉我,别让你媳妇乱走了,赶紧写《月子2》吧,村头厕所可没纸了。

宋:怎么那么烦人呢,你说你这人,我不说你那些事儿就拉倒了,给你留着面子。你说就他吧,就好给人出去唱歌。你这嗓子能唱吗?那天呢,就上俺们敬老院去给人唱歌,拢共底下坐着七个老头,他啊噢一嗓子喊出来,昏过去了六个。

崔:那还有一个呢?

宋:还有一个是院长,拉着我手就不松开,那家伙使劲摇啊:大姐啊,大哥这一嗓子太突然了,受不了哇,快让大哥回家吧,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啊!

宋:你就别装了,你在大叔大妈这儿,装啥玩意儿呢你这?都写你脸上了。

崔:是吗?

赵:过去你那张脸都哭笑不得的,现在跟紧急集合似的。

赵:你瞎说啥实话。对不起,她那不是这个意思,我老伴说那意思是都喜欢你主持那节目,哎呀,全村最爱看呐,那家伙说你主持的有特点,说一笑像哭似的。(乐队奏乐)

赵:不是,哭像笑似的。

《心病》:

高:我把我老头领来了。

赵:在哪?

高:在你家门口站着呢!

赵:在我门口站着?

高:啊!

赵:哎呀,你敢把一位三百万的富翁放在我门口站岗,看来你很有思想!

《拜年》:

赵:完了,你让我玩鱼塘行,让我玩语言好有一比呀。

高:比啥呀?

赵:瞎么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

高:我们没啥事儿,我们那都是小事儿,乡长你说你这一年这事儿太多了,你给咱们全乡办了多少好事啊?你说从普及科学种田,到开发粮食项目,你今天去银行,明天跑科委,你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

赵:还给寡妇挑过水呢!全乡都知道这事。

《小九老乐》:

赵: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家情况。我家媳妇名叫小九,纯牌我们家二把手,我说八,她不说九,啥事我说定了,她马上举手,我说你给我站往!

(突然发现老婆来到了面前)……她可以随便走。

《送水工》:

赵:你出口多少年了?

范:是出国,六年了。

赵:我听你妈说你在那儿研究爹呢?

范:没有,研究木乃伊。

赵:究竟是研究奶呀还是姨呀?

范:不是,是古尸。

赵:啊,研究古诗。唐诗三百首我都会,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要不及时擦,整不好就得脏。

《卖拐》:

赵:对头,就是你的腿有病,一条腿短!

范:没那个事儿!我要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话,那卖裤子人就告诉我了!

赵:卖裤子的告诉你你还买裤子么!

《卖车》:

央视教师节晚会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32-04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历史必修、选修教材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时期的不断弱化都未直接表述。这就形成了一个知识上的盲点。2011年全国卷第31题,“考查的是对当时历史趋势的认识,而不是东南互保问题……这道题看似超越范围,但答案的要求仅设定在‘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的层面上”,恰恰切中了我们一线教师通常会忽略的“晚清中央集权问题”。所以,我认为教学中应适当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一、晚清中央集权是怎样弱化的

晚清中央集权是怎样弱化的?教师自己理解好并能够指导学生去认识这一问题,是教学中适当涉及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基本前提。虞和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对相关内容的阐释,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系统认识。

该书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对清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以及双方力量的消长,都起了重要作用”。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在曾国藩图像的下方也配文:“清朝八旗兵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咸丰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创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我据此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史料,引导学生挖掘《课程标准》和必修、选修教材的相关内容,拓宽视野和拓展思维,理清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由于八旗兵和绿营兵一败涂地,清政府需要依赖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以维系统治,不得不赋予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尤其是汉族官僚越来越大的权力,从而导致了地方军事化的出现、督抚专权局面的形成和汉族官僚势力的增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因此被逐渐削弱。在此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进行了如下归纳。

在太平天国等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地方士绅为了自卫纷纷组建团练等地方武装。但是,“地方军事化的出现改变了清朝地方的政治统治秩序,扩大了地方士绅的权力。……使清政府对乡村的影响力日益下降”。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督抚专权、内轻外重的局面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有洪杨内乱为之因,遂生曾、胡、左、李迭握朝权之果”。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再破江南大营,加之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天津,咸丰帝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节制所有巡抚和提督。曾国藩又举荐李鸿章、左宗棠、李续宜和沈葆桢分别担任了苏、浙、皖、赣四省的巡抚,这也是近代督抚专权的开始。而且,地方督抚通过自筹军饷逐渐控制了地方财政,同时又掌握了地方用人大权并影响清廷的决策,政治分量越来越重。继曾国藩之后,李鸿章更是晚清的中枢人物,“因为当时要人之中以他最能对付外人,又因为他比较勇于任事,而且他的淮军是全国近代化最得力的军队,所以从同治九年到光绪二十年的中日战争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中心人物。国防的建设全在他手里”。李鸿章、刘坤一和张之洞等大批汉族官员担任地方督抚十数年之久,集军权、行政权、财权和用人权于一身,并左右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二、为什么应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通常“一边倒”在中国古代史。为什么要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从而调整这一倾向呢?我的认识和理由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提出:“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就政治制度的学习列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在《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中,作为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至清代中期的]变,知识脉络清晰明了。但是,这一重要政治制度在步入近代社会后、在晚清时期是如何]变的却不甚明了,教材给人的感觉是戛然而止了。教学中如果不涉及晚清的中央集权,对于这一重要政治制度的“了解”,“探讨其……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无疑是不起作用的。

而且,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空间和更多的探究机会。在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有了一个基本的探究之后,对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与其革命性变革的影响,以及民主共和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学生就能够迎刃而解。这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课程标准》“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设计思路,进一步达成“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的课程目标。

其次,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必要的历史通感。高中历史课程分模块和专题式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整合学习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教材强调的是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仅仅通过必修一专题一的学习,学生是不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完整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历史影响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所列的必修一专题二、三和必修二专题二以及选修一专题九、选修二专题六的相关内容,结合补充的史料,提炼出有关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信息,并将其置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变的整体历程中去认识。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就整个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而言,占中国近代史2/3时长的晚清中央集权制度,应该引导学生对之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从纵向上贯通和宏观上把握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而能够比较完整地整理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更好地认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和特色,形成必要的历史通感和正确的历史意识。

最后,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说,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贯穿当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如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辛亥革命爆发和辛亥革命成功帝制的重要历史背景,选修一专题九中提及:中各省地方官员除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外,都对新政或明或暗的抵制。教师通过补充说明光绪帝从1889年3月亲政至时已经整整10年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除却守旧势力的抵制和反对,这其中当然也反映出清王朝的王权危机。又如,结合选修二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课程标准》所列的必修一的专题一至专题四实际上呈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大致进程,即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专制再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近代社会各阶层对变革政治制度的努力与对民主进步的追求也穿插在其中。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当中的一个环节。教学中如果不涉及,学生是难以发现并挖掘出这一内在联系的。

三、如何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呢?根据《课程标准》,以人教版为例,我尝试着从三个角度去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第一,在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时涉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也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最后写道:“这样,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此后,教材对这一制度鲜有提及。晚清中央集权的不断弱化,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衰落与终结的缩影。在学习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根据课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表述,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试归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的走向。经过探究,学生清晰完整地总结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变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的大致趋势:萌芽(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发展(汉朝至元朝)——加强(明清)——弱化(晚清)——终结(辛亥革命)。

在总结中央集权制度时,还可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结合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第21题对华盛顿主张加强中央权力的考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的减弱,是清王朝统治被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终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是明显不同的。从中进一步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很多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主题内容。

第二,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是难以绕开的。如,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中写道:“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我就此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拓展延伸:这场农民战争对清朝中央集权予以直接的沉重的打击,是清王朝中央集权逐渐衰落的一道分水岭。再如,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权力的下放特别是兵权的下放,成为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政治的根源之一。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北伐战争,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封建军阀统治”,都必须提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选修二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更是直接写道“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因此,我在教学中就适当说明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是民国初期军阀割据政治的重要背景。并通过补充两段材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概括起来,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中央失去把握之权。这两点是清廷颠覆的诱因,也是民国时代军阀割据的诱因。

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所部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我们不能不归咎于湘军。

还有,中央权力的下移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是洋务派兴起与洋务运动得以开展和维系的重要历史条件。我指导学生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比分析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使他们认识到:林则徐、魏源等是最早具有“洋务”思想的清朝爱国官员,但是他们人数少且权力不大。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之所以能够掀起洋务运动,除了他们在与英法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形成的强烈思想意识外,他们自身已经实权在握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由于大部分企业是地方财政筹资的,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实际上也就掌握在地方势力手中。这又导致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对话的资本进一步增强,清王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弱化。

第三,在高考二轮复习中涉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 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的小专题式是近年历史高考主观题的一个明显特点。因此,历史第二轮复习通常是专题式复习。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而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则是一个隐性知识。在历史第二轮复习时,我通过挖掘现行教材的相关知识,涉及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帮助学生以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专题,梳理出其发展的大致历程:古代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晚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与终结——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这样,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古今贯通,引导学生树立起全局性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观念。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适当扩大视野,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与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行关联和比较。在对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选修一第八单元《明治维新》和选修二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进行关联式的学习后,帮助学生归纳出:1875年法国历经近百年的较量确立了共和制,1871年德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889年日本颁布了君主立宪国家宪法。同一时期在晚清统治下的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清王朝虽然做了一些改革,但在本质上还是抱守着日益衰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直至其统治终结。通过这一中外关联的对比过程,学生切实理解到了政治制度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相关期刊更多

贵阳文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阳市委员会

海洋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海洋石油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