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遍两孩

普遍两孩

普遍两孩范文第1篇

2009年,宋兆普到郑州、平顶山、洛阳等地的福利院看孩子。他是个医生,见多了生老病死,可当他看到那些脑瘫孩子的时候,他觉得他们太悲惨了。“他们坐都坐不起来,浑身像个软面条。他们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

本来他只想领走20个孩子,但是看到那些孩子以后他决定,要领养100个孩子。当年5月,通过当地政府的民政厅,他从全省的福利院里,陆续接走了129名脑瘫患儿。

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他招聘100多名护工和康复师。不算孩子们的日常吃穿,仅是治病用的药物和医护人员的工资,一个月就要花费20多万元。宋兆普把家里的5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了进去,但还是很快就捉襟见肘了,甚至出现了“尿布危机”。

市面上,一包“尿不湿”要一二十元。100多个孩子,每人用一包“尿不湿”,就需要一两千元。一年算下来,这笔花费绝对不菲。为了节省开支,只能给孩子们用尿布。

为了有足够的棉质衣物做尿布,宋兆普把家里的旧衣服搜罗一遍又一遍,但不够。他号召员工捐,还是不够。后来,他给亲戚朋友挨个打电话索要,这才解决了100多个孩子的尿布问题。同时,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宋兆普又花了20多万元,买了个大型的消毒锅,每次把尿布洗净后都要对其进行消毒。

然而,比“尿布危机”更可怕的是孩子们此伏彼起发生的流行病。

脑瘫孩子的体质普遍较差,还经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比如营养不良、脑积水、自闭症、听力视力受损等。每当季节变换时,痢疾、感冒等流行病就成了洪水猛兽。

宋兆普清晰地记得,2009年9月,院里有60多个孩子一起拉肚子。自己的医院里没有儿科,他就把孩子们送到了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并在医院里守了整整四天四夜。

直到孩子们病好出院,他才离开那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宋兆普的头发白了大半,心脏病发作了好几次。

听说宋兆普收养脑瘫患儿的事情以后,有些人将自己生的脑瘫患儿也偷偷丢到宋兆普医院的门口。宋兆普也把他们捡了回来,悉心照料。那些别人不要的孤儿,在宋兆普这儿都成了宝贝。

宋兆普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在他的悉心调治下,孩子们有的会走路了,有的会说话了,有的能自己坐起来了……

但是,当人们看到为了照顾孩子,用光了所有的积蓄、头发白了大半、心脏病时常发作的宋兆普时,心里都隐隐作痛。有人劝他说:“救孩子,是社会的事,不是一个人能用家产和生命救得了的。”可宋兆普心里清楚,再难,也不能把孩子们送走。脑瘫的孩子如果不及时救治,就很容易夭折。这些孩子已经被他们的亲生父母抛弃,不能再被第二次抛弃了。

一些好心人在得知宋兆普的情况后,都纷纷向医院捐款,河南省残联等民政部门也向医院捐助了大量资金,这些都让宋兆普很感激。

普遍两孩范文第2篇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估算, 2000年和2010年较为可信的实际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6和1.63左右,显著低于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向中央报告和社会的1.8左右的高端。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2006年生育调查给出当年总和生育率为平均每个妇女生1.87个孩子,主要是因为该调查抽样偏误,即偏重调查了近年有生育的育龄妇女,非常严重地遗漏了年轻、未婚育龄妇女,尤其是遗漏外出打工的年轻未婚妇女,因而大大高估2005年-2006年总和生育率。

如果我们尽快启动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适当新增婴儿正可扩大当前急需增加的内需市场。

当这些孩子进入劳动年龄时,正好可以大大减轻2030年前后开始的劳力资源快速萎缩与老年比例迅增“人口负债”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如等到三年、五年、十年后再去调整生育政策,将大大加剧2030年后劳力资源快速减少,而且新增婴孩在2030年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需要抚养的少年儿童。

与那时“人口负债”期的老年人口迅增压力叠加在一起,则可谓雪上加霜,悔之晚矣! 变与不变的对比

我们估计2010年时期总和生育率为1.63,城镇和农村分别为1.24与2.01。我们的二孩政策方案假定城镇和农村平均每个妇女终生生育1.8个和2.27个孩子,在此基础上设计“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假定由于政府提倡鼓励和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推迟生育的综合影响,从实现软着陆的2015年到2030年的15年中,一、二孩平均生育年龄分别共增加0.75岁与1.5岁,即平均每年一、二孩生育年龄增加0.05岁与0.1岁左右。

于是,根据国内外人口学界公认的邦戈茨-菲尼公式估算,这15年间每一年的一、二孩时期总和生育率分别比妇女一、二孩终生生育子女数下降5%与10%,导致2015年-2030年农村和城镇时期总和生育率分别为2.15和1.67;2015年和2030年城乡合一时期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8和1.81。假定2030年后我国城乡都取消生育数量与年龄间隔的限制,完全由公民自由选择,平均生育年龄不再增加,至2035年时,城乡合一时期总和生育率由2030年的1.81略有回升至1.84;2035年以后虽然假定城乡生育水平分别保持不变,但由于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城乡合一的总和生育率逐渐下降至2050年的1.77与2080的1.74。

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假定农村、城镇时期总和生育率保持在2010年水平不变。但是由于人口城镇化的结构性影响,城乡合一的总和生育率逐年有少许下降。

在上述估测或假定的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各年份全国分城乡时期总和生育率基础上,我们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反映的三大区域分城乡的总和生育率区域差异,估得各年份各区域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分城乡总和生育率。 (一) 老年人口与空巢老人比例

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2050年和2080年的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分别高出11.7%和31.2%(见图1)。如此之高的老年人口与高龄老人比例是社会难以承受的。

无论现行生育政策不变还是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中国空巢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将大幅度增加。2030年、2050年和2080年65+岁空巢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分别等于2010年的2.4倍、4.3倍与5.5倍(现行政策方案)以及2.3倍、3.8倍与4.2倍(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

预测结果还表明,在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下,65+岁老年人口和空巢老人比例在2060年以后停止增长甚至稍有下降(见图1和图3),80+岁高龄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比例在2070年以后停止增长或稍有下降(见图2和图4)。然而,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65+岁老年人口和空巢老人比例在2060年-2080年期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二) 劳动力资源

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很快要进入老年,生育率早已快速降至显著低于替代水平,以及不可改变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未来几十年老年人数大增及其增长速度等于发达国家的2倍已成定局。然而,如果老年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能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老年人数大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老年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快速下降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快速上升。

预测结果表明,无论未来何种政策方案,中国劳动力资源在2025年以后将以较快速度下降,而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的劳动力资源萎缩速度大大快于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18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30年的9.14亿快速萎缩到2050年的7.34亿,然后继续加速萎缩到2080年的4.7亿(见图5)。2030年以后平均每十年减少劳力0.9亿。

另外,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下将面临短缺的劳动力资源本身的老化现象:55岁-64岁“老劳动者”占18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由2010年的16.4%迅速攀升到2030年、2050年的25.2%与29.7%,然后保持在这个水平。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30年后下降速度比现行政策不变方案要减缓很多,在2040年、2050年和2080年分别比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多出0.34亿、0.63亿和1.97亿劳动力资源(见图5)。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下的劳动力资源本身的老化程度亦比现行政策不变方案低得多。

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老年抚养负担将从2010年平均每8个18岁-64岁劳动者供养一位65+岁老人,快速下降到2030年、2050年、2080年的平均每3.5个、2个与1.4个劳动者供养一位老人,老年抚养负担分别等于2010年的2.3倍、4.1倍和5.8倍。显然,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如此之高的老年抚养负担将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削弱我国保护环境资源和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从而严重负面影响中华民族福祉的改善。

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虽然也面临劳动力资源显著减缩和老少抚养比较快上升的严峻挑战,但相对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要好得多(见图5和图6)。 (三)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影响

表1给出了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和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等不同方案的总人口变动趋势。

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的人口峰值在2023年,为13.99亿,随后开始快速下降,2040年-2050年间人口平均负增长率高达-6‰,2050年-2080年更将高达-10.7‰。毫无疑问,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 过快的人口下降将造成人口加速老龄化,劳动力严重短缺,社会保障与退休基金入不敷出和经济萎缩,还将产生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难以适应等一系列问题。

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下,2015年-2030年期间每一年的一、二孩时期实际总和生育率,分别比妇女一、二孩终生生育子女数下降5%与10%,同时又满足了城乡所有希望生二孩夫妇的愿望;中国人口总数在2029年达到14.45亿峰值(远远低于几年前提出的人口峰值15亿左右的国家人口战略目标),然后平缓下降,2050年和2080年总人口分别为14.2亿和12.43亿。毫无疑问,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绝不会造成人口失控。

现行政策不变方案在2030年、2050年与2080年的总人口分别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减少0.59亿、1.51亿和3.23亿。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减少的人口数中,2040年时五分之二,2050年近一半,2080年三分之二为18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其余均为0岁-17岁少年儿童,也是日后的劳动力资源。

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在劳动力资源和老年抚养比方面比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的相对优势,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必须尽快将现行生育政策调整为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避免我国走上日本和西欧债务危机国生育率过低、人口加速老化与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导致长期经济衰退的覆辙;避免未来参与竞争的年轻人群越来越小,伟大发明家和创新企业家相对越来越少的可悲结局。 现行政策不变的其他弊端

基于六普等数据的人口家庭模拟预测,前面几小节主要分析了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在加速人口老化、劳动力萎缩、人口结构与数量等方面的弊端。下面分析讨论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其他主要弊端。 1.助长出生性别比大幅偏高的倾向

全世界公认的正常出生性别比(指每100个出生女孩所对应的男孩数)是105-106。我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性别比正常,80年代初开始偏高,从1982年的107.1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116.9与2010年的121.2,高出正常水平16个百分点!

我国执行一孩半(即只允许独女户生二孩)政策与在晚育前提下普遍允许生二孩政策地区的2000年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24.7与109。客观现实数据令人信服地说明:在全国52.9%人口中执行的一孩半政策客观上助长了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据我们估算,我国一孩半政策地区有19%一胎女孩夫妇做性别鉴定与流产女婴保生二胎男孩;而二孩政策地区这一比例只有4.6%。

在一孩半政策下,很可能做性别鉴定、流女保男的一孩生了女孩的夫妇(占夫妇总数48.7%左右)被允许生二孩,而约占总数51.3%、一孩生了男孩、不会流女保男、将对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作贡献的夫妇却不被允许生二孩;一孩半政策本身导致二胎女孩数结构性减少,其影响占出生性别比超常部分35%以上。

我国已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将使2020年20岁-45岁婚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如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2020年后婚龄男性多于女性数字将高达四五千万,而找不到妻子的大量大龄男子中多为贫穷与素质低下者,势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 2.继续制造大量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

中年母亲丧失再生育能力以后,如其独生子女因疾病或天灾人祸先于父母死亡,则形成失独家庭。例如,四川汶川地震中死亡的青少年很大比例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母亲已丧失生育能力,这些失独家庭是何等悲惨!唯一孩子死亡的老年夫妇一方死后,另一方则成为孤寡老人,漫漫余生何其难!而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失独家庭和失独孤寡老人比例将越来越高,他们失独以后难以弥补的忧伤怨恨情绪,将严重危及社会和谐稳定。据新华社报道,近年各地失独家庭数量不断显著增加,他们“抱团取暖”,互联网串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将造成心理缺陷;独生子女军人容易因为小时父母和祖父母的娇生惯养,而形成怕苦怕累、感情脆弱、任性散漫等缺陷,较难适应部队纪律严格环境,严重危及军人心理素质,削弱部队战斗力与国防实力。独生子女家长们更加倾向于不让孩子参军。 3. “黑孩子”与人口素质“相对逆淘汰”

深入分析表明,我国政策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的十个西中部省中(其中四川和重庆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分别低达1.27与1.19),七个省排除漏报后的实际总和生育率接近或略超过2,三个省显著超过2,即存在大量从小因“非法生育”而遭受心灵创伤的孩子,其中很多孩子因其父母躲避罚款而未被登记,被视为“黑孩子”。

东中部较发达的15个省(市)排除漏报后的当前总和生育率大部分低于1.5,其中北京、上海显著低于1,天津略高于1。根据普查和其他相关数据推算,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农村生育率比城镇高得多的“相对逆淘汰”将使我国未来18岁-59岁青壮年人口中,文盲与小学文化比例分别比二孩方案高大约17.5%与11.4%,初中文化比例基本相同,而高中与大学文化比例分别比二孩方案低大约4.3%与6.8%。

毫无疑问,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极不利于中国实现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换的战略目标。 4.继续滋生超生造假和罚款敛财

只允许一部分人生二孩的现行生育指标审批和超生罚款政策是滋生民众超生造假、走后门行贿,基层计生部门编假生育数和超生罚款敛财受贿等诸多腐败的土壤。与贪污盗窃、买官卖官、侵占国有集体资产等腐败遭民众深恶痛绝截然不同,超生二孩产生的腐败治理难度特别大,因为很多民众与基层干部对它有同情姑息心态。正如有的基层计生干部所说:时间长了,老实人也搞得不老实了,不腐败者也变腐败了。

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即使超保守地假定人均扶助标准维持2006年水平不变,政府这一专项财政支出将仅仅因为独生子女与双女计生户老人数大增,从2003年的9.3亿元迅速增加到2030年539亿元与2050年1433亿元;而在二孩政策方案下,政府这一专项财政支出在2023年达到157亿元峰值, 然后迅速下降到2050年的0.3亿元(见图7);2003年-2050年期间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合计支出25170亿元,等于二孩方案的6.3倍,多支出21160亿元。 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极不可取

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下,人口峰值在2027年,为14.22亿,随后开始比较快速下降,2040年-2050年人口平均负增长率达-4.6‰,2050年-2080年将高达-8.7‰。

这一方案下,2050年和2080年人口总数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少0.87亿和2.16亿,而这些减少人口数的100%是劳动力资源或日后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2050年和2080年中国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8.0%和33.8%,分别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高出9.4%和19.1%(见图1)。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下,2050和2080年最需要照料的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9.3%和13.4%,分别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高出9.8%和14.4%(见图2)。

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下,18年-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0年的9.4亿较快速萎缩到2050年的7.6亿,然后继续加速萎缩到2080年的5.2亿。2030年以后平均每十年减少劳动力0.77亿(见图5);从2010年平均每8.1个劳动者供养一位老人,快速下降到2030、2050年、2080年平均每3.6、2.04与1.5个劳动者供养一位老人,老年抚养负担分别等于2010年的2.2、3.9和5.3倍(见图6)。

这一方案既在人口老化、劳力资源和老年抚养比方面比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方案差得多,很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与新时期计生工作开展,是极不可取。

“只开放双单独生二孩”方案预测取自“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技术总监、神州数码行业战略发展总监史文钊等应用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软件、硬件和数据而开展的计算机微观仿真模拟研究成果。 具体政策建议与可行性分析 (一) 因地制宜

为了克服现行生育政策和只允许双单独生二孩的上述诸多“远虑”和“近忧”严重弊端,我们建议尽快启动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公开,取得民众理解和支持。建议人口计生部门以基层社区为单位,通过调查摸底搞清楚:

(a)已生一孩、希望生二孩以及近期可能生一孩的育龄妇女人数;

(b)当地所有小学合计每年最多可招收一年级新生人数;

将(a)与(b)向民众公布,如果(a)显著大于(b),则告示民众,为了避免生育堆积而负面影响你们孩子入托、上学、就医和长大后就业,请较年轻妇女适当晚一些生二孩,让年龄较大妇女优先生二孩。因地制宜,确定一个各地不同的当前优先生二孩年龄(例如,32岁-35岁或30岁-35岁)。然后,每隔一年优先生二孩年龄下降1岁-2岁,2015年前后实现城乡年满28岁妇女都普遍允许生二孩的平稳过渡软着陆。软着陆以后,生二孩的提倡低限年龄也逐步相应下降,时机成熟时予以取消,而由民众自行选择生育年龄。

大力提倡鼓励自愿适当晚育间隔,有利于母婴健康与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客观规律。对模范执行适当晚育间隔生二孩者予以公开表扬奖励,形成感谢他们为防止生育堆积、避免大家的孩子上学难做出贡献的社会舆论。对不符合晚育要求而怀孕二胎者予以公开批评教育,让他们为自己有损社区公众利益的行为感到内疚,但对他们生二孩决不视为违法,决不罚款,决不列为违反计划生育案例,不但允许而且要求其生下二孩,防止以不满间隔为由的性别选择流产女婴。建议加大鼓励女性青少年接受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先立业后成家的宣传、引导与扶持力度。

(2)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生育成本很高、晚育少育已成社会习俗的很发达城市地区,如果通过调查摸底得出的该社区近期每年预期生育一、二胎孩子总数并不显著大于该社区每年最多可招收一年级新生人数,则不必区分生二孩的优先和非优先年龄,即可以一步到位普遍放开二孩。

(3)定心丸。政府郑重地向群众承诺,无论在农村和不很发达城镇地区,还是在很发达城市,城乡普遍允许生二孩的新政策决不会再变,给群众一颗定心丸,彻底消除民众害怕因适当推迟而丢失生二孩机会的担心,以利于二孩政策平稳过渡。对女方36岁及以上、为避免难产和出生缺陷等问题不宜再生育的独生子女夫妇作为奉献一代,国家继续奖励补助。 (二)社会经济政治效益分析

1.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绝不会造成人口失控(详见表1)。

2.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不仅可以有效克服一孩半政策“一男孩等值于二女孩”心理暗示导向和二胎女孩出生数结构性减少两方面的副作用,大大有助于今后出生性别比较快地恢复正常,而且还大大有利于缓解已经发生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将造成未来大龄男子找妻难的压力。

3.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将避免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导致的老年比例太高、老年抚养负担快速大幅上升和劳动力资源快速大幅下降等十分严重后果,而大大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在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方案下,我国人均水资源与人均耕地在2029年人口峰值前后达到最低值,分别只比2008年下降2%与6%左右,而2029年以后我国人均水资源与人均耕地将因人口总数平稳下降而逐渐缓慢上升(见图8和图9)。

同时,许多国内外研究表明,大规模人口城镇化导致生态脆弱农村地区大批人口外迁,而使当地效益差的农耕地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好转。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政府关于环境保护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强有力政策的实施,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二孩政策平稳过渡会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保护资源环境为由反对改变现行生育政策确实是不科学的。

4.普遍允许二孩与提倡适当晚育将避免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继续产生大量独生子女“高风险家庭”,将使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及其导致的家长们的紧张心理不复存在,迁就、娇惯子女的做法将大大减少,孩子们从小学会谦让、合作,家庭成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军人中独生子女比例不断升高而严重危及军人心理素质、家属支持配合程度与国防实力的极不利趋向。

5.二孩政策平稳过渡有利于执政为民,提高人口素质,在西中部十个省将使屡禁不止的已发生与正发生的大量所谓“非法”二孩生育合法化,将使很多孩子彻底摘除“黑孩子”帽子。更加合情合理的二孩提倡晚育政策将大大有利于遏制多胎生育,在现今社会经济条件下绝不会出现“允许生两个,实际普遍生三四个”的现象。东中部较发达的15个省(市)实现二孩政策平稳过渡后,这些发达地区(尤其是城镇)的很低生育水平将有适度回升,这正可以改变我们多年来心中有数、但在公开场合避而不谈的人口素质“相对逆淘汰”趋势。

6.二孩政策平稳过渡将避免现行生育政策滋生超生造假和罚款敛财等诸多腐败,并降低计生工作难度,大大改善党群关系。 (三) 可行性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实行二孩晚育间隔政策的甘肃酒泉市、山西翼城县、河北承德市与湖北恩施州的实践证明,二孩晚育间隔政策十分成功。20多年来,这些地区年均人口增长率与时期总和生育率比其周边实施一孩半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并不比它们差的地区低或至少差不多,出生性别比多年来一直保持或接近正常范围,并大大低于其周边一孩半政策地区。20多年前这些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二孩晚育间隔政策时,其社会经济水平与生育观念远远落后于当今全国实行一孩政策(大部分为城镇)以及一孩半政策农村地区的平均水平。既然四个相对欠发达试点地区20多年的二孩晚育间隔政策能够不约而同地获得成功,并全部持续发展至今,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经济起飞之后,生儿育女成本大增、人们生育观念显著变化的今日中国实行二孩提倡晚育政策的可行性。

普遍两孩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暑假现象;留守儿童;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4-02

一、暑假现象

暑假是孩子们的期盼,也是父母们的担忧。两个月的时间,对孩子们放松身心该是多么地充裕,但对上班族的父母来说却是无限地煎熬。把孩子丢在家里吧,担心孩子会给陌生人开门,或者在家里出一些诸如开煤气、玩火、弄电器等危险事情。

一次,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听到邻座一位母亲接听留守在家孩子的电话,大概是害怕吧,说要把门反锁上。母亲可能知道以前类似报道:孩子反锁在家,结果电器起火跑不出来,被活活烧死……这样危险的例子太多了。所以,该母亲反复劝着孩子不要反锁门,“万一妈妈回来了,你睡着了,我开不了门怎么办?你只要不给陌生人开门就是了。”可能孩子又要求母亲回家吧,母亲无奈地说:“妈妈还没到单位呢,等妈妈报个到,早点回去好不好?”电话一直持续到母亲下车。这位母亲工作起来会安心吗?

我不禁想到自己10岁的儿子,暑假一开始他就从4年级直接降级去了附近的幼儿园,他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有什么法子呢?我和他爸单位离家太远,要转车的,中午都回不来,孩子吃饭是个问题,留在家里也会像那位母亲一样魂不守舍的。

有人会说: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吧。是啊,70多岁的老人可能会让孩子吃饱肚子,但报纸上接连不断地报道:奶奶痛哭溺亡孙子,外地打工父母尚不知情……为防止再次发生儿童溺亡悲剧,报纸上甚至向市民发出SOS征集令,请广大市民出谋划策。有的说沙滩浴场派专人管理,有的建议游泳馆给暑假孩子特价,还有人建议巡防队不可或缺。

但这些是拯救孩子的根本对策吗?暑假现象里,那些泡在网吧的孩子们,坐在电视、电脑前的孩子们,视力越来越弱,情商越来越低……跪在马路边乞讨的孩子们背着书包,低着头面对自己写下的“遇难,请资助6元钱。”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到哪里去了?

暑假里孩子们的其他现象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怎样让祖国的未来――孩子们,把两个月的假期过得缤纷多彩、更有意义、丰富自我、提高素质?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社区教育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很有名的,普遍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社区非学历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社区学院把自己看作是社区的一部分,时刻关注着社区的建设、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尽量从教育服务的角度,从培养训练专门人才,从提高社区民众素养的角度,积极参与其中。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州政府拨款、联邦政府资助、学生所缴学费和其他收入,不过学生学费所占比例很小,只占20%以下,地方税收和州政府拨款是社区学院的主要经费来源。社会各界对社区学院也普遍予以关心和支持,各种基金会提供资助是常见的形式,由企业提供相关的教学设施,商店为学员提供打折服务等也相当普遍。

目前,我国研究美国社区教育多为高职高专教育借鉴之用,其实触类旁通,完全可以用在暑假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它与周围社区及整个社会有着联系。在美国,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乃至中小学校往往就是社区教育的基地。社区学院对教师都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有人说社区学院院长在1年中有9个月时间在搞教师考核。

鉴于此,我们也可以为暑假留守孩子成立社区学校,教育基地可以是中小学校,也可以是其他有条件的场所,聘请的老师一定要有爱心、负责任、懂教育、有才艺,也可以是离退休的教育爱心人士。在暑假社区学校里,孩子们可以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学习书棋琴画,学做人,学做事……

三、结语

普遍两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出生人口性别比 偏高 分析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出生人口大国,男女性别比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计划生育在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直到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律至今,全国生育率水平迅速降低。“中国人口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跨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①但是,生育率水平的降低带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90年开始持续攀高,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20.56,从2009年开始下降为119.45,2010年降到117.94,2011年降到117.78,直到2012年降到117.7,首次出现了“四年连降”现象,这显示了我国近年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开展了综合治理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虽然四年连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仍高出警戒线十多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从目前数据分析,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同时出生118个男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目前我国人口19岁以下年龄段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据此,将有上千万“剩男”面临“难娶妻”问题,我国男性人口持续偏高已面临严峻形势。一个社会中男女比例失衡,必然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建设。

2 出生人口性比偏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因素

亚洲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的私有经济体系多以家族经济为主,子女都有继承权。儿子的养老功能逐渐消失,但“维持家族社会名望的功能”却逐渐放大。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排名却位列第87位,远未迈入发达国家行列。随着私有经济成分扩大,男孩在不更改家族经济姓氏前提下,普遍被人们推崇。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农村落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促使人们想要生男孩,以增强家庭劳动力。

2.2 文化因素

中国古代“三从四德”的道德伦理逐渐形成“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文化。据调查,在广大农村,人们意愿生育男孩主要是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男孩结婚是“娶”,而女孩结婚是“嫁”,儿子和儿媳被称为“自家人”,女儿女婿则成了“别家人”,儿子能“延续香火”、“传宗接代”,而“嫁出去的女儿”则成了“泼出去的水”。另外,家庭财产继承一般都是“传男不传女”,儿子作为名正言顺的财产继承人、作为一个家族延续的象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农村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养老保障, 但政府扶助金远不能满足养老需要;其次,某些宣传不到位。计划生育早期,广大农村普遍推行独女户可再生一个子女的政策,客观上为性别选择提供藏身之处;最后,社会普遍存在性别歧视。随着社会发展,妇女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许多领域还存在性别歧视。如在教育领域,认为女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经济领域,女性与男性同工不同酬等等,这些信息普遍向人们传递男孩偏好的观念。

2.4 技术因素

尽管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非医学的胎儿性别鉴定以及人工终止妊娠,但某些人还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有些家庭为生男孩不惜代价进行性别鉴定以及人工终止妊娠,有些不遵守医德的医生则从中谋取利益。这些技术设备初衷是好的,但其滥用却扰乱了正常的生育环境。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一个家庭为了生男孩,就非法使用科技发明,导致性别比异常偏高。

3 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对策

3.1 树立先进的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核心是男女平等。传统性别文化认为,男性天生优越于女性。现代科学证明,社会性别差异形成的根源并非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而是决定于后天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法国作家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生就的,而是变成的。”只要消除后天社会环境中束缚女性成长与发挥才能的抑制因素,女性同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社会性别普及教育,倡导先进、公正的性别平等意识,使人们在观念中普遍接受与认同“生男生女都一样”。

3.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在广大农村,人们普遍认为生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而女孩迟早是“别人家的人”,此种观念直接导致人们意愿生男孩。从这点来说,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需要国家的政策以及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加大养老金的投放力度、放宽享受养老保险的条件、推行政府集中养老,在农村地区地区统一兴建公共养老院,让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的老人入住,使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就能降低公民对养儿防老的需求,形成“养儿养女都一样”的模式。

3.3 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目前,我国女性除了受教育程度增幅基本赶上男性外,其它指标都明显落后,如在经济生活方面,女性虽然广泛参与社会职业劳动,但声望和收入都明显低于男性。要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使女性的尊严与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受,首先,优先照顾女童享受良好的教育机会;其次,为女性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机会;最后,营造平等的社会氛围,让女性平等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活动,使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发挥同等作用,彻底消除社会性别歧视。

3.4 加大“两非”整治力度

近年,我国政府机关以及医疗机构明令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但由于监管不到位,某些人受利益驱使仍在变相的从事性别鉴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严禁非医学需要地胎儿性别鉴定,构成犯罪的按非法行医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刑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具体所应追究的刑事责任。因此,在刑法中应考虑增设“破坏计划生育罪”,对于从事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及人工终止妊娠的单位或个人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以罚金。

注释

普遍两孩范文第5篇

6 鼓励5~6岁的孩子阅读、运动、旅游。

骆: 对6岁左右的孩子,家长怎样教育?

秦:在欧洲,家庭教育的普及读物是很多的,一般家长在生小孩之前就会看大量的儿童教育方面的资料,他们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总的来说,他们比较注意根据年龄特点来施教。3~6岁时,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小孩学习进入社会。他们会把小孩送到幼儿园,不一定是全天候的,可以是每周、每天1-2个小时,让小孩和其他儿童一起接受社会生活的教育。还有一种让小孩进入社会的方式,就是参加体育活动,如游泳、散步等,文娱活动也很多。很多家庭的小孩3~4岁时,家长就给他买个乐器开始学音乐。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小孩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接触的人和事越来越多。

骆:有没有到国外旅游?有没有参与家庭的劳动?

秦:旅游度假在西方国家是很普遍的。这种旅游使小孩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很多。

在孩子2~3岁或更大点的时候,家长就会给他买一些工具和一些半成品,给他加工制作,比如说做一张椅子。家长会给一些指导,给他提供一些劳动的条件。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

骆:进入小学后,家庭教育有没有新的变化?

秦:进入小学后,家庭教育从内容上是减少了,因为小孩在家待的时间明显减少。在这阶段,小孩除了上课外还有不少课外活动。小孩上学后认识了很多小朋友,他们可以自己活动,不一定要家长照顾。有固定监护人的场所,比如足球场,家长把小孩送进去玩两个小时,而自己就离开了。在我看来,因为这类活动的增加,家庭教育就有所减少。

骆:孩子上小学时,家长亲自接送的现象普遍吗?

秦:很普遍,一般至少一二年级的小孩都是由父母接送的。

孩子的入学年龄,瑞士和德国都是6岁,但这是正规的小学。瑞士的小孩一般4岁就进学前班。学前班很普遍,相当于正规的小学,有父母接送,有固定的教室、老师和教学内容。学前班就是小教的一部分。

7 反对“神童教育”和拔苗助长

骆:智力开发普遍不普遍?我们这里有“神童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专门的训练,像写字、背唐诗等。在西方,这类情况怎么样?

秦:那里的父母对这类现象比较反感。他们认为应该让小孩自然发展,过多的拔苗助长反而会引起相反的效果。他们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启发性,不灌输什么知识或急于让小孩成才。所以,我国普遍存在的小孩智力培养方式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他们觉得创造性是最重要的,教育小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创造性是逼不出来的。

8 家长与教师联系频繁但不接受家访

骆:小学阶段,家长与老师的联络一般有哪些方式?

秦:家长和教师的联系非常频繁。因为家长每天接送学生,所以很自然与学校就有很多的来往。老师发现学生有不遵守纪律或在学校做了坏事,一般会把情况反映给家长,由家长来处理。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专用的笔记本,用来给老师和家长做记录和签字。

这一方式使老师和家长形成固定的联系,家长有什么问题,可以打电话、约老师见面。除此以外,每个学期还有几次家长会,开学后没几天后就组织一次,由校领导或班主任主持,各科教师参加,给家长介绍新学期情况,开那些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组织什么校外活动,都要给家长讲。家长有什么要求也可以立即反映给学校。

骆:班主任去家访吗?

秦:这在西方国家是不被接受的。因为私生活在他们看来是神圣的。如果老师没经邀请进入学生家庭住宅,在某种意义上是外人私入民宅,是对他们隐私的一种打扰、侵犯。如果需要老师和家长当面谈话,他们都会约在学校见面,或在咖啡馆、饭店里谈。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比方说学生得了病,老师跟家长联系后可到家里探望学生。

骆:那么,一般家庭之间的来往多不多?比如我到你家去,你到我家来。

秦:西方的人际关系是比较冷淡的。人与人之间相对比较疏远,尤其在瑞士、德国等国家这种现象更加严重。根据我的观察,人际交往在西方国家是十分有限的,就是亲戚之间一般也不到家里做客,没有预约更是互不探访的。在瑞士,一般是家庭成员之间或早年的关系,如中小学时的同学、小时候的邻居,这些人之间才有来往,以后的同事或者熟人,关系相当疏远,不一定有私人来往。

9 尊重孩子的兴趣

骆:在小学阶段,家长一般会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

秦:补充学校空缺的内容,比方说音乐、体育、交往等方面。很多家长专门开车几十公里送孩子去踢足球,送他到几十公里以外的游泳场游泳,去会一个朋友,这是很普通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他们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朋友一般都互请的,家长会把小孩送到几十公里远的生日晚会上去,然后还要接他。父母为了孩子的兴趣会花很多时间,他们很尊重小孩的兴趣,不会说一个小孩迷上了足球会影响学习,就限制他不许踢足球,这种现象我从来没见过。

10 看重的是孩子顾及他人的能力,也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能力

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成绩怎样看待?

秦:我觉得西方父母对分数看得不是很重要,看重的是能力和个性,他们觉得智力的发展不一定体现在考分上,所以,有的小孩的学分并不怎样,但发展比较全面。从小身体长得很好,兴趣广泛,个性发展比较好,尊重人,懂道理,在社会上不干坏事,这些家长看得很重,就是学习成绩一般,家长也觉得很满足,不会去责备孩子。尤其是知识分子家庭,相对社会层次比较高的家庭,更是如此,家长认为子女学习成绩不好,不一定以后就没有好的出路。

骆:他们看重什么?

秦:父母注重对孩子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小孩在很多事情上有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不是家长说什么他就听什么。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这方面的能力家长们非常看重。

有的家长听到别人说他的子女在学校不够聪明之类的话,他会争辩:“我的子女虽然考分不怎么样,但他的记忆力多好,他能想到的你我都想不到。你能说他不聪明吗?你能说考分低就不聪明吗?”家长之间的这种争论我是亲身经历过的。

骆:家长比较看重的个性品质有哪些?除了独立性、责任感以外,像谦虚、诚实、进取是否重视?请您通过具体例子来说明。

秦:西方父母有一点是非常看重的,那就是小孩顾及他人的能力,也就是社会能力。比方说,自己的子女有一种比较新颖的玩具,其他小朋友对此发生了兴趣,用一种渴求的眼光看着这玩具的时候,家长会提醒自己的子女:“你玩一会儿,就把这玩具给其他的小朋友玩会儿吧。”又比如,小孩特别喜欢荡秋千。如果只有一两个秋千,但玩的小孩有五六个。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提醒自己的子女玩少一点时间,让其他小孩玩。通过具体的场合,家长用提示、建议的方式来培养孩子顾及他人的习惯。

11 要求孩子节约用钱和不追求华丽

骆:一般的小孩零用钱多不多?在花钱方面家长会不会比较严格地控制?

秦:在花钱方面,西方父母的要求相当严格,限制很严紧,他们对零用钱有明确的规定,他们是按月、按年龄来安排的。比如说,零用钱一般从四五岁开始给,一个4岁的小孩一星期他给5毛钱。小孩从小就知道怎样爱惜钱,珍惜自己的财产,而且他对自己与财产的关系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是说这5毛钱是自己的,不能再向家长要了。家长的钱再多也是家长的了。在这方面是非常严格、明确的。

骆:对儿童的穿着是怎样的态度?

相关期刊更多

第欧根尼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

芳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建筑与预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