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绅的悯农

李绅的悯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绅的悯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1篇

倘若我们只是对《悯农》熟读成诵,你一定会认为李绅是个生活俭朴、心地善良的人。但当你得知李绅其实是个穷奢极欲、人品低劣的官吏时,你又会有何感想?文品与人品有时并不一致,“文如其人”之说,对李绅而言绝对是个谬论。

我不否认李绅是个才子,他27岁就考中进士,迈入仕途。他从国子监助教做起,平步青云,晚年官至宰相,敕封赵国公,位极人臣。但发迹后的他却再无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受之人。史书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钱。他酷爱吃鸡舌,每餐一盘,需耗费活鸡三百多只,他家院子后面被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李绅不单单是生活奢侈,做官后还爱摆架子耍权威。唐记《云溪友议》记载,李绅考中进士前,与一个叫李元将的人是忘年好友,他每次见到李元将都按辈分称呼“叔叔”。而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不得已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可即便这样,李绅还是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由于李绅为官残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横渡淮河外出逃难。部下向李绅汇报说,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却不屑地说,你用手捧过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就让那些秕糠随风而去嘛,这点小事何必报来!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2篇

一、《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3、相关考题。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3篇

图景・图画

无锡别名梁溪,简称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早在七千多年前,无锡就有原始氏族聚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定居梅里(现梅村镇),号称勾吴。无锡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巨匠: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唐代大诗人李绅、元代大画家倪瓒、明代旅游家徐霞客、国学大师钱锺书、美术大师徐悲鸿、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等。此外,无锡的太湖、贡山、东林书院、惠山书院也是举世闻名的景点名胜。

解说・解读

一泓二泉洗客心

朱茂林

“无锡是个好地方。”大凡读过曹禺先生《雷雨》的人,谁都不会忘记这样一句台词。

无锡怎一个“好”?

“上家山,家山依旧好。”唐代诗人李绅晚年唱出了这样的心声。这里的山即惠山。在李绅心目中,惠山的“好”是他一生的福祉。

提起李绅,一定要说到他的《悯农》诗。唐代中叶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赋税加重,加上灾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尤其是农民,在官府、地主的敛剥下,生活犹为窘迫。在无锡梅里长大的李绅,耳闻目睹农民生活的惨状,愤笔写下了《悯农》诗两首: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不仅是李绅所处时代农民生活的写照,也是几千年来在剥削阶级统治下农民生活情况的白描,因而世代传诵,成为千古绝唱。后人因此誉李绅为“悯农诗人”。而惠山作为这位“悯农诗人”的读书地,在诗人心中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和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被亲切地称为“家山”。

千百年来,惠山一直以“祠多、庙多、泉多、园多”而著称于世。这是惠山辉煌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吴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缩影。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二泉就位于惠山东麓的二泉庭院内。探寻这镶嵌在惠山的珍宝,仿佛看到了无锡的前世今生。

二泉原名“惠泉”,位于无锡锡惠公园内,始凿于唐大历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两山,惠山有九龙十三泉,尤以第二泉闻名于世。“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唐代杰出品茶专家陆羽尝遍天下20多个有名的泉,评定此泉为第二,世称“天下第二泉”。而我们的“悯农诗人”李绅则称赞这泉水为“人间灵液”:

别石泉

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清澄鉴肌骨,含漱开神滤。茶得此水,

皆尽芳味。

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渡竹风涵淅沥,细浮松月透轻明。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香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醒泉清。

李绅把二泉水带至京城,同宰相李德裕、元稹品饮。李德裕十分喜爱,命专人递送泉水至京城。晚唐诗人皮日休把李德裕嗜饮二泉水与杨贵妃爱吃荔枝相类比,写有讽刺诗:“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二泉,从此名扬天下。

到了宋代,无数文人墨客纷纷驻足惠山,畅饮这“人间灵液”。梅尧臣、王禹、蔡襄、黄庭坚、秦观、杨万里等都有佳句称颂,就连坡也不甘落后。他任杭州通判时,来无锡,汲泉煮茶,挥笔写下了一首诗: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风万壑传。

苏轼对二泉赞誉备至。在诗中,诗人似乎已羽化成仙,身携皓月,从天外飞来,与惠山钱道人共品这闻名于浩瀚苍穹中的人间第二泉。真可谓咏茶品泉辞章中之千古绝唱。苏轼离开无锡回杭州后,仍然对二泉念念不忘,特意差人送信给当时的无锡县令、好友焦千之。焦千之派人将泉水密封进罐子里送至杭州,这才了却苏轼的心愿。在《游惠山并叙》中,苏轼写道:“虚明中有色,清净自生香。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

二泉的盛名一直延续至明清。在当时,以二泉水品茗、斗茶是一种时尚。一年一度的惠山茶会盛况空前,明代画家文徵明所绘的《惠山茶会图》生动详实地描绘了这一盛况:每年的清明时节,二泉畔一年一度的惠山茶会上,云集了天下各地名茶以及有名的品茶专家,以二泉水为煮茶用水,各路高手进行斗茶、品茗,评委藉此评出海内名茶,优胜者可获得“贡茶”的盛名,专供宫廷御用。

清康熙、乾隆两帝历次南巡都曾到二泉品茗题咏。雍正年间,王澍在方池北边墙上题刻“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二泉从此有了“二泉三绝”之说,即“陆羽品泉” “苏轼咏泉”和“王澍书泉”。

这二泉的水哟,不仅滋润出文坛妙韵,还孕育出了一曲天上乐――《二泉映月》。

近代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就是这二泉的主人。他执著地面对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多舛的命运,用自己的心血谱写那二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让我们感受到阿炳那无限深邃的感情。

这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阿炳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自己一生的苦难遭遇。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那受到的苦难与心灵上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在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而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倾诉,倾诉,倾诉……

这首命运抗争之曲,充分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流浪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不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哀痛,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泉映月》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应该跪下来听”,“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日本的《朝日新闻》还特别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每当现代化的气息淹没在浓重的夜色里时,悠扬的二胡声便弥漫了锡城的古街小巷。一曲《二泉映月》把我们带入了悠远的历史。无锡的文化精魂就蕴藏在二泉深邃的波光中。这是一条自然、历史、人文交融互会的文化隧道,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更是它最难得的珍宝。

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繁华而又宁静的二泉,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她在这座城市流淌,也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名迹・名篇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沪教版初中语文)

题惠山寺

唐・张祜

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东林书院楹联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教版初中语文)

鬲溪梅令

宋・姜夔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4篇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还通晓岐黄之术,在《西游记》中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药名诗,读之脍炙人口,回味无穷。

在第二十八回中写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听说手下的小猴被打猎的弄死很多,后来又看见有千余人马进山打猎,不由顿生怒气,念了一首《西江月药名词》: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地,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首药名词,共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种中药名称。全词用药名嵌文巧妙,真正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文字技巧,从另一方面也弘扬了中药。作者于词中运用药名的谐音转旨另一人或事物,如“附子”指父子,“红娘子’指女性,“朱砂”指血流成河后的红色。这首词上片写的是飞沙走石后的一个惨不忍睹的场面,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尸体遍地,血流成河。词的下一片宕开一笔,用“附子”代表人,说人死了,尸骨将永久与黄沙衰草为伴,不能再与家人团聚了。而最可怜的应当是那些们。这些以中药名填词无不用巧恰当,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在《西游记》三十六回中,太上老君收了金银2童子,唐僧师徒继续西行,“水宿风餐,披霜骨露”,倍感辛苦。经一座深山,唐僧见山势险竣,猛兽凶恶,心中凄惨,兜住马,喊了声“悟空啊!”念道: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导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9味中草药名,这些药名含蓄地揭示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颇具匠心。“益智”指的是唐三藏奉唐王之命,赴西天(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唐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3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一起“乘危远征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

诗的前半首是写唐僧回忆从长安出发取真经,唐太宗亲自送出关,叙述途中收3名徒弟及白龙马的经过。诗的后半首写取经途中虽遇各种艰难险阻但不能阻挡拜佛取经的决心,表达了唐僧功成回乡的急功思想。全诗妙用借喻、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字与中药名形一体,一气呵成,琅琅上口,并没有斧凿之痕。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像“兜铃味苦寒无毒,宜喘消痰有大功。通气最能除血蛊,补虚宁嗽又宽中”(第六十九回)一诗,则将马兜铃一药的性味、功用、主治病症等说得异常清楚。又如“万寿山中古洞天,人参一熟几千年”(第二十六回);“屏开玳瑁甲,槛砌珊瑚珠”(第六十回);“斑毛(斑蟊)前后咬,牛猛(虻虫)上下叮”(第七十四回)等中药诗举不胜举。另外,作者还将黄精、山药、胡桃、龙眼、莲子、枸杞、茯苓等搬上了国王和妖魔鬼怪的筵席,读之别有一番情趣。(赵春媛)

“悯农”诗人吃鸡舌

一提起李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说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首诗,知道的人可不少。李绅正是该诗的作者。其代表作《悯农二首》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李绅的悯农范文第5篇

1、锄禾日当午全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翻译: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禾:谷类植物的统称。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4、《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审计与理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审计厅

神经药理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