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学弈有感

读学弈有感

读学弈有感范文第1篇

课文中讲了两个学下棋时不同的表现。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一个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同时下棋,而三心二意的那个人却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学的好,看,一个小小的故事,给了我多少启迪呀!

的确,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三心二意不认真的人,比如,我的爸爸,有时就是个很马虎的人。有一次,早上起来,就看见爸爸皱着眉头,抓耳挠腮地像是在找什么东西,我便不耐烦地说:“爸,找什么呢?”“哎呀,我把笔记本弄丢了,上面记着重要东西呢,怎么办呀!”正找着,只见妈妈手里拿着一个蓝皮本说:“是不是这个本?”老爸双眼一亮,喜出望外地说:“在哪儿找到的?”“厕——所——里!”原来,爸爸每次在上厕所时都要翻看一下文件,怎么样,爸爸很马虎吧!而妈妈却是个很细心的人,每次爸爸找不到东西时,妈妈都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爸爸要找的东西。

其实,我也继承了爸爸这个马虎的坏毛病,有时候很认真,头脑清醒,而有时候心里却像长毛了一样,不开小差就难受。

记得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写老师留的作文,眼睛却一直瞟着桌旁的小闹钟,当三点十分时,我大喊一声;“到了!”便站起身来,一个箭步冲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起动画片来,那逗人的镜头另我捧腹大笑,演到高潮时,我正准备睁大眼睛看时,不只什么时候,妈妈出现在我的面前,“啪”的一声把电视机关上了,瞪着“杏核眼”(摘了眼镜的样子)说:“没写完作业就要看电视?快进屋!”我吐了吐舌头,快速返回屋里。

读学弈有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弈论;大学生活;经济人

[DOI]10.13939/ki.zgsc.2015.45.214

1 静态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在纯策略博弈中,通过画下划线的方法可以找到纳什均衡。然而并不是所有纯策略博弈都有纳什均衡。但倘若给参与人的每个策略附加一定概率,构成混合博弈,此时运用混合策略曲线法,结合数学推导,就必然能找到纳什均衡。假设A,B同学分别以“a1,a2”,“b1,b2”的概率选择自习和看电影,其支付矩阵为:

在此图形中,A,B同学混合策略曲线的两端点分别为(0,1),(1,0)和(0,0),(1,1)。两曲线唯一的交点(1/2,3/4)表示A,B同学以(1/2,1/2)和(3/4,1/4)的概率选择自习,看电影时,博弈达到均衡。此时双方均没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动机,期望支付也最大。

2 静态博弈下的古诺模型

一个大学食堂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同学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现假设某大学有两个食堂,第一食堂自主经营,第二食堂对外承包,现研究其在静态博弈下的策略选择问题。

静态博弈要求双方参与人同时采取行动,有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这里讨论前者。古诺模型下假定市场只有两个厂商,生产相同产品等等。一,二两个食堂可视为两个寡头厂商,他们提供相同的饭菜。为简单起见,假设成本为0,面临的反需求函数为P=24-2Q:

因此,当两个食堂均以8元的平均价格供应饭菜时,双方销量均为4000份,此时达到了静态博弈下的纳什均衡。联系实际生活,上外食堂一顿饭菜的平均价格还不足8元,比较符合学生的利益。

其实,上述案例若在动态博弈下,也可根据斯塔克伯格模型找到均衡点。如果一食堂先采取行动,二食堂在一食堂已经制定的产量上选择策略。其他条件不变时,最终会在Q1=6,Q2=3,P=6 处达到纳什均衡。与古诺模型相比,两种都是产量竞争下的垄断模型,不考虑市场价格的影响。但在斯塔克伯格模型中,先行动的参与人不再有反应函数。并且在一食堂先行动的情况下,其产量是二食堂产量的2倍,相比两者同时行动下的产量(Q1=Q2=4),一食堂提高了2000份,而二食堂则降低了1000份。这实际上也与经济学中的“先动优势”遥相呼应。

笔者以案例作为骨架,支撑起全文脉络,易于理解。相关案例更是从大学生活中找寻灵感,贴近实际,适用性强,便于引起读者共鸣。文章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近,步步为营。通过将经济学知识,数学知识,博弈论和大学生活四者有机结合,挖掘出简单生活背后的奥秘,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读者对博弈论的认知和感悟,巧妙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总之,学好博弈论,就不会在面临众多选择之时感到手足无措,就会始终站在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认真思考,做最正确的选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读学弈有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归化;异化;博弈

[作者简介]徐建国,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与日俱增,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一种表达,作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肩负着重任――架构起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艺术形式,电影语言应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而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第一形象和识别标志,其中文译名,更应同时兼具整齐匀称、雅俗共赏、精练生动、形神兼备、老少皆宜等特征,既要反映影片的主要内容和暗示影片的类别,还要简洁明朗、别出心裁,符合观众的文化欣赏和期待心理,能够在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观众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做到先声夺人,从而很好地为影片进行广告宣传。

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做到以约求丰,生动活泼,绝非一朝一夕的成果,而是如严复先生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踯躅”,需要译者细斟慢酌地加以寻章摘句,尽可能使译名达到原名的效果,并准确传达英文电影中所蕴含、潜存的异域文化气息,力求做到形似,神也似。针对片名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合理运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二、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世界上存在许多民族,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性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多样性,这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正如爱森斯坦在《狄更斯、格里菲斯和我们》一文中的见解:“格里菲斯也好,我们的电影也好,其独特性都不是从自己身上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有它过去的深厚的文化渊源。”可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重综合归纳,对于语言,重暗示,主张慎言、戒言,即孔子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描写力求细微曲折,惟恐描写不周。

中国人文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的差别常常反映在电影的命名上,因此,电影片名翻译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因此,准确了解、把握中、西方影片的命名定位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总体说来,中国影片在命名上正如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追求高远、宁静、空灵、太虚之境,偏好于具有象征性的或富有诗意的文题。而西方影片更热衷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人性的独立、人格的完整,力图表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所以,许多影片都直接以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命名。

电影片名的翻译表面上处理的是单个的字、词或短语,实际上却是不同文化之间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行为,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字结构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跨文化的翻译中难免会产生“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况,既难以通过译文将某种语言所要蕴含的信息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但又必须准确做到这一点。在这种“举步维艰、难以抉择”的关键时刻,“异化”(foreignization或alien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或adaptation)就成为解决这一困惑和难堪的选择。

三、归化与异化――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凭借Translator's Invensibility将解构主义的研究风气引入到翻译界,率先集中而深刻地探讨了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并激化了两者之间超语言层次的矛盾,奠定了它们难以调和的理论基调。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归化,相对“异化”,翻译上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即以源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异化,相对“归化”,指在翻译上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异化翻译过程中应以译入语观众的需求――“洋味”为轴心,尽量保持原文的特点,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应以译入语观众的需求――文化认同感为轴心,要求译文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尽量向目的语的语文规范、文化习俗和读者接近,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例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异化翻译是《滑铁卢桥》,而归化翻译则是《魂断蓝桥》,这被认为是实施归化法最为精妙的电影译名之一;《Gone with the wind》异化翻译是《飘》,归化翻译就是《乱世佳人》;《Home alone》,异化翻译是《一个人在家》,归化翻译就是《小鬼当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自归化与异化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学者争论、辩解的关节所在,目前翻译界在承认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又展开了哪一个是主流之争。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各民族之间克服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正在逐渐淡化。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和“反文化同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各民族要求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意识也日趋高涨。作为语言、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仍然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继续发展。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重新认识和把握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呢?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盛情引入的博弈论。

四、翻译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一)“博弈论”的基本涵义

“博弈”一词的英文单词是Game,意为诸如下棋、打牌、划拳等游戏中的对策、游戏。现代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 “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博弈论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理性博弈者因其意向、通过策略互动产生非意向结果的策略方法,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实际上是当事人面对一定的信息量寻求最佳行动和最优策略的问题,即博弈论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并寻求最佳。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决策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博弈。

(二)翻译的博弈特点

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一种探索性的、单个进行的、尝试和犯错误的语言游戏(郭建中,2000),译者是“游戏者”。游戏包括一套固定的“规则”(如语言规则,翻译理论和原则,翻译技巧,文化折射等),但又鼓励个人的创造性和技能(Gorlee,1994)。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这种游戏的另一个特点,译者在游戏过程中既要必须明白其中的符号学模式受规则支配,同时他们又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则。这样,翻译就变成了一种具有知识性、创造性、抽象性、决策性,千变万化的博弈活动。

(三)翻译的博弈模式

在翻译中得以应用的典型博弈模式有“囚徒困境”(the Prisoner's Dilemma)、“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王斌,2004 )和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翻译中为了顾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利益:增进交流和理解,繁荣自己的文化,译者通常应该采取“囚徒困境”中的“优势策略”,即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囚徒困境中,背叛(归化)使得合作成为非常劣势的策略,其结果成为一种非合作均衡,即“纳什均衡”。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论的角度看,异化翻译是具有翻译优势的,而归化不是最佳的博弈策略。但是,在特定文化交际中过度异化,也会与翻译的交际目的“南辕北辙”。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高质量译文),无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如何,按照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多位译者(源语和目的语的)参与或合作翻译,如果这些翻译中有一种能使双方文化都能接受的话,无论归化也好,异化也好,对读者来说,都是最理想的,最有益的。它也体现出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

五、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博弈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博弈活动,异化和归化被看作翻译博弈中的博弈规则,博弈论介入翻译决策的过程,正体现了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既然翻译可看作是一种博弈,它同样遵循均衡原则,寻求最佳、最优的解决。任何矛盾均有主次之分,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也如此。这种主次关系从博弈论上说都是动态的,无休止地争论孰主孰次、孰轻孰重就博弈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无论是绝对化的归化,还是绝对化的异化,在博弈论看来都是不能到达均衡和最优的博弈,甚至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翻译结果。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博弈论还揭示出翻译归化和异化的最优来自于译者间的合作,归化和异化总是在一次次尝试、背叛、合作中交替进行着,善意的、宽容的、强硬的、简单明了的交流和翻译最终会赢得读者的认可。

在实际的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不完全被读者所理解或接受,尤其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民俗、谚语、比喻、双关语、历史人物或事件、专用名词、神话典故、特殊典籍制度等。译文如果顾及读者的接受习惯,原文特定的内涵要受损失;保持原文风貌,有时又与对方的思维或观念相冲突。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结合观众的实际需要,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既不能过于异化,让观众不知所云,又不能过于归化,造成原名语言和文化特色的丧失。

另外,电影片名翻译时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差异,正确把握观众的接受能力,确定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异化翻译就是充分相信观众的审美、接受能力,让观众直面异域文化;而归化翻译的要旨在于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影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译者应尽量地保持与原导演、编剧同样的创作心态,并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原片名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从而翻译出既与原编剧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观众所接受的好译名。

读学弈有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说;原型;生命力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鸯”和《越女剑》,金庸小说自创作以来就深受读者的喜爱。无论是神奇玄幻武功,还是荡气回肠的爱情,或是美丽温柔的女性,亦或是可敬佩的英雄男主角。它都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感染着读者。

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既与我国传统的武功有联系,如太极拳,又有作者的完全虚构,如辟邪剑法。在亦真亦幻的武功世界里,金庸尽量真实地“记录”现实存在的武功,让读者有现实关照。但在虚幻的江湖世界里,足够的想象才能增强小说的魅力,所以有了胡家刀法、夫妻刀法、如影随形腿、天罗地网等部分武功。

金庸的小说武功最具深刻性的当属武功透露出的文化意蕴。儒家文化博大精深,金庸小说就有运用儒家经典来命名武功名称的。如“养吾剑法”,其中“养吾”便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易经》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其中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九宫等。金庸小说就有八卦掌、两仪剑法等武功。金庸小说武功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这对于我们研究金庸小说是一个新的天地。

貌如天仙、聪慧善良,是金庸小说女主人公的典型特征。我们在品读金庸小说时,或为女主人的美丽所吸引,或为她的伶俐折服。而这些形象塑造的成功同金庸创作对人物形象的模仿和改造有关。香香公主的美貌倾城倾国,她在小说中被这样描述:

帐下诸将见到她的荣光,本已心神俱醉,这时都愿为她粉身碎骨,心想:“只要我的首级能给她一哭,虽死何憾?”兆惠见诸将神情浮动,正要斥骂,那斩杀亲兵的军事见她愈哭愈哀,不禁心碎,叫道:“我错杀了,你别哭啦!”拔出佩刀在颈上一勒,倒地而死。(《书剑恩仇录》第十四回)

这至美的容颜,其实源于《诗・大雅・瞻n》:“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在《汉书・外戚传》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金庸在塑造香香公主时就用这“倾城倾国”的美来震撼读者。

古代的女子深受儒家伦理影响,“发乎情,止乎礼仪。”《神雕侠侣》的程英温柔端庄,苦恋杨过却不肯透露。这与《莺莺传》里莺莺很相似。莺莺的悲剧是“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而程英的悲剧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因此,程英的感情注定是苦恋。

读金庸小说,感受武侠世界里男主人公的英雄气概,这与金庸创作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密不可分。

《山海经・海内经》有记载:“帝俊赐弈彤弓素D,以扶下国;弈是始去恤下地之百银。”弈射十日的救世远古神话,深深沉淀在民族心理。《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就是弈的化身。誓死守卫襄阳,救国救民,金庸将江湖的大侠蜕变为救世英雄。弈有射日的神技,郭靖有绝世的武功,他们追求的是解救世间疾苦。金庸借助远古神话的精神力量,展现郭靖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正在僵化的思想得到了滋养,焕发出新的生机。

萧峰是金庸小说的头号英雄,他的英雄形象屹立在读者心中。《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出场:

“西首座上一条大汉回过头来,两道冷电似的目光霍地在他脸上转了两转。段誉见这人身材甚是魁梧,三十来岁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以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的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视。”

“那大汉桌上放着一盘熟牛肉,一大碗汤,两大壶酒,此外更无别物。可见他便是吃喝,也是十分的豪迈自在。”(《天龙八部》第十四回)

而这种场景在《水浒传》中描写武松时相类似:

“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同样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萧峰与武松都是英雄。梁山好汉吃醉了酒,一言不合便抬拳打斗,萧峰酒量惊人却不粗鲁莽撞。金庸在塑造英雄时,巧妙对古典文学进行借鉴,使英雄人物多了些精神气质。

任何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真诚的情感渗透,都会缺少色彩,更不会触动心灵。金庸先生在世事纷繁的时代,牢牢把握理想之光,在浓厚的文化积淀中,盛开出梦想之花。以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真挚愿望,以精心的艺术改造来增添作品的生命力,这正是金庸小说受追捧的动力,更是武侠小说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金庸.金庸作品集[M].广州: 广州出版社,2009,12.

[2]苏小松.金庸小说文化意蕴透析[J].华文文学,2002(3).

[3]赵萍,刘浪.射日的弈―论金庸小说中郭靖形象的神话原型[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11).

读学弈有感范文第5篇

一、汉字溯源法

文言文字词古今异义现象经常出现。有的词义转移了,如“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涕”指的是“眼泪”,而现在多指“鼻涕”;有的词义消失了,如“志在高山”中的“志”为“心里想的”,而现在多指“志向、志愿”“志气、意志”;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洋洋兮若江河”中的“江”“河”,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在泛指河流;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其臭如兰”中的“臭”意为“气味”,而现在一见此字,人们想到的只是“难闻的气味”。要解决古今异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学生把握古义,尤其是其本义。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因意构形的特点,即使经过隶变和简化,造成汉字形象物性消失、形体变异与混同、构件粘连,使汉字构形理据无法从字面获得,我们仍然可通过复形找到字形来源,追寻其本义。如上文提到的“志”,金文写作“志”,形声兼会意字,上“之”,下“心”,本义为心意、意念,《说文》解释为:“志,意也。”经这么溯源,“志在高山”意为“心里想到高山”,就不会产生歧义了。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执教的《杨氏之子》中也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禽”什么意思?

生:就是兽。(众笑)

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字的。(课件出示“禽”的造字变化: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禽”上部是“今天”的“今”,是“禽”的声旁,记住,“禽”是前鼻音;下半部分是有长柄的捕鸟网,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禽”字。

师:(指刚才的学生)现在,你说”禽”指什么?

生:(不好意思地)指“鸟”。

师:“禽”指鸟。这一句中,“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让人听明白。(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自由练练。

“禽”是本课的生字,音、形、义都是教学难点,王老师追本溯源,展示了“禽”的构字理据及演变过程,将正音、识形、释义及准确断句完美结合起来。

二、以今通古法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年代差距,所以文言文的学习,总让人有遥远感。但现代汉语毕竟是由古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有些词汇的某个语素仍保留了古义,我们可以先唤醒学生潜在的语言知识经验。学生熟知的语言现象一经唤醒,便可以与学习目标对接,就可以达到以今铺路、以今识古的目的。

一是结合成语。成语是保留古义较多的现代汉语词汇,且大量出现在人们日常口语交际及书面语言学习中。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词汇库里都会有丰富的成语积累,可借其推知文言文中的词义。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在教学《学弈》时,就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诲人不倦”“与时俱进”“了若指掌”“唯利是图”等成语,引导学生推知“诲二人弈”“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惟弈秋之为听”等句中“诲、俱、若、惟”的词义,既省时高效,又贯古通今,加深了学生对已知成语的理解。

二是结合同类词。王菘舟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关于“绝弦”是这么引导学生理解的:

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

生:绝交。

师: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

生:绝笔。

师:“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

生:封影。

师:不对,叫“息影”

……

师:所以,不再弹琴了,叫――

生:绝弦。

@理解过程看似有点绕,其实是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语言经验,使之与陌生的知识接通,成为打开文言词汇的钥匙。

三是结合俗语。一些俗语或俗称也保存了某个古义或古汉语的句式,对理解文言文词义也很有帮助。施茂枝教授指导学生理解《学弈》中“弈秋”一词就是这么做的。

师:(在“弈秋”下面板书“刷子李”)还记得“刷子李”的意思吗?

师:是的,刷子李是一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刷子”表示他擅长用刷子刷墙,“李”是他的姓。谁能根据“刷子李”猜出“弈秋”是怎样的一个人?

师:真好!你们会触类旁通。一个名叫“秋”的人,擅长下棋,被人们称为“弈秋”。

三、比较分析法

相关期刊更多

简牍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

成都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市人民政府

国际病毒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