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底发言稿

年底发言稿

年底发言稿

年底发言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错报风险; 工作压力; 复核方式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需要消耗会计师事务所大量的审计资源。就审计时间这种审计资源来说,审计经理5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和全部审计人员30%以上的审计时间资源都要分配给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程序(Bamber and Bylinski,1987;Asare and McDaniel,1996)。此外,安然事件后审计监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电子沟通方式和电子工作底稿的出现缓解了审计人员在分配审计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电子工作底稿和使用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传输工作底稿的复核资料能够节约审计人员的时间资源,尤其是在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时。然而,工作底稿现场复核的方法由于可以体现审计复核成员之间的互动,加强参与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IFA)也比较推崇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多样化,并建议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程序中明确考虑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选择。一些研究文献也表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也很重要,复核的有效性、审计判断的质量和支持性工作底稿的作用,均受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的影响(Brazel et al.,2004)。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方式

(一)可选择的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用来记录他们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以及所得出的审计结论等,但这些工作底稿都需要高级审计师的进一步复核。对工作底稿的进一步复核能够确保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充分性和所得出结论的适当性。然而,由于审计复核程序占用了注册会计师大量的审计资源,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力图来简化这一程序。最近几年的技术进步(如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沟通方式的出现)已经向审计复核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审计复核方式的选择空间。随着审计复核人员逐渐转向电子工作底稿和电子邮件,电子复核方式已经变成了审计复核人员所主要依赖的复核手段。这种电子复核方式主要包括审计复核人员在线审查工作底稿,与工作底稿编制者采用电子沟通方式来交接、讨论和解决问题。

同时,其他的复核方式已经演变为主要依靠面对面沟通方式来进行复核,比如面谈复核(review-by-interview)与实时复核(real-time review)。面谈复核是指审计复核人员就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而向工作底稿的编制者进行提问。实时复核是一种与面谈复核类似的审计复核方式,主要指审计复核人员与工作底稿编制者之间更加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在工作底稿编制者实施审计程序之前所进行的讨论。IFA已经认识到对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底稿的复核中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电子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优势

电子沟通方式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各具不同的优势。面对面沟通允许相关参与方之间的同步交流,同时也能展示沟通中的一些非语言的表达和类语言的表达,比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感觉、情绪和口吃的表达,以及犹豫的反映(Brazel et al.,2004)。这些通过类语言和非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有助于参与者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人类的大脑生来就会对这些要素有自然的表达,因此,面对面沟通是沟通者之间更加自然的沟通媒介。而对于电子沟通方式来说,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比较分散的个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如不用专门安排沟通者之间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成本也比较小(减少了见面沟通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同样,在一个审计环境中,电子复核方式在审计复核中具有两种优势:一是它允许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复核;二是它降低了花费在行程上的时间。

虽然电子沟通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使得电子沟通(电子复核)变得相当普遍,但是它是否会带来与面对面沟通方式具有相似质量的决策,仍然存在疑问。最近的一些研究均表明,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会编制更加有效的工作底稿,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Brazel et al.(2004)比较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复核方式有不同的预期时,审计师们是否会有不同的专业判断。他们发现,当审计人员预期到复核人员会对他们的工作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复核时,他们较小可能受到以前年度审计判断①的影响,并且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他们将这种结果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复核方式使审计人员感知到了不同的需求,与电子复核方式相比,面对面的复核方式使得审计人员感知到了更大的需求(如感觉责任更大),因此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也会更加有效。Payne(2004)也发现,相对于预期到书面复核的审计人员,那些预期到面对面复核的审计人员会投入更大的努力,因此带来了复杂任务业绩的改善。Agoglia et al.(2006)发现,当预期到面对面的复核方式时,审计人员会作出更高质量的审计判断。

二、错报风险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在使用不同的工作底稿复核方式时,复核人员会形成对这些不同复核方式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实施工作底稿复核的决策。有文献表明,人们对沟通方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感知的某种沟通方式与其他沟通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Webster and Trevino,1995)。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师判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在实施工作底稿复核时会权衡电子沟通方式和面对面沟通方式的优缺点。

背景和社会因素(如沟通者之间的物理距离、沟通中人际风险的程度、对他人的责任等)也会影响沟通方式的选择(Webster and Trevino,1995),因为沟通媒介有不同的社会表征水平(同步性程度和语言/类语言暗示),对媒介的选择可能部分地取决于手中某项具体任务的背景或者社会因素,这样的因素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所讨论的问题的风险性。例如,当一个任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时,那么具有更多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如面对面沟通)明显会受到追捧,而具有较少社会表征的沟通媒介则可能会导致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因此在较高风险的环境下通常是不受欢迎的。

实际上,审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会对审计师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当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时,审计师通常会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通过审计投入的增加来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影响。

已有的研究还表明,审计师通常会对高风险作出反应,通过增加审计投入,他们预期这种努力的再汇集会对审计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Davidson and Gist,1996)。而专业文献普遍认为,审计复核人员应当根据每个审计领域/账户的风险来分配审计资源,当审计资源的投入从低风险领域转移到高风险领域时,效率/效果的权衡就会在不同的账户之间得以调整(Sprinkle and Tubbs,1998)。当然,在不同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复核人员会在不同的审计程序之间转移他们对审计资源的投入,如做好书面审计复核记录,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或者对审计证据进行再次评价,对客户进行实地观察,并最终决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所搜集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性(Sprinkle and Tubbs,1998)。再者,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者和审计复核人员来说,改变复核方式代表着审计方向的重点转移,因为相对于电子复核方式,面对面的审计复核表明审计人员对相关的当前年度的证据进行了更大的审计投入,明显会使审计复核人员作出更高质量的判断。因此,当错报风险比较高时,复核人员当然会更可能选择实施面对面的复核方式。

三、工作压力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方式的影响

除了错报风险之外,审计人员工作压力的强度也是影响审计复核人员对沟通媒介选择的重要的环境因素。考虑到电子复核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那么在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时,复核人员更可能选择实施电子化的复核方式。

人们对审计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师的工作压力,增加的工作压力相应地也会对审计决策制定有重要影响。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六十三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要求提高之后,许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工作压力大大增加,因而导致审计师的流失和转行,这种情况对那些留下来的审计师又造成了更大的工作压力,即使是那些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师也不例外。这些增加了的工作压力会对审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产生影响。一些审计文献研究认为审计人员较高的工作压力/负担会造成较低的审计质量。这些都表明,审计行业忙季的强烈需求会降低审计人员审计业绩的质量。因此,研究者们对工作压力给审计质量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由于沟通的同步性和方便程度会随着沟通媒介而变化,因此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某一种审计复核方式,这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比如说,使用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通常会提高效率,因为在等待对方给自己回复电子邮件的过程中,复核人员还能够进行其他的工作。当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和竞争性的客户需求时,审计复核人员可能会偏好电子沟通方式,因为电子沟通可以尽快地完成谈判,甚至还允许他们在等候对方的回复时有机会进行其他的任务/谈判。此外,电子沟通方式使得复核人员不需要实地到达客户与之沟通,节约了审计时间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审计复核沟通方式。总之,当承担大量需要投入精力的繁重的工作任务/项目时,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审计复核人员很可能会选择一种更加方便的复核方法,从而增加了对电子复核方式的偏好。

总之,审计技术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审计复核人员与他们的审计团队的沟通方式。审计人员对电子工作底稿的依赖,以及对电子沟通方式的使用,都潜在地影响了审计师们的判断。由于审计复核人员通常对如何实施复核有很大的认识上的偏差,因此复核方式的选择被适当地认为是一种可控制的审计投入。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复核方式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同的环境压力,导致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底稿和审计判断(Brazel et al.,2004)。因此,复核者对复核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小组的审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错报风险和工作压力这两大因素对复核方式选择的影响,推动了我们对影响审计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的理解,这对实施审计复核的审计人员、有关的企业、监管者与政策制定者等都有一定启示。我们只分析了两个可能影响复核方式选择的因素,未来的研究也可能会调查其他影响复核选择的因素,以及对复核行为和工作底稿质量的影响,这类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影响复核方式选择因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Agoglia,C. P.,R. C. Hatfield,and J. F. Brazel. The effects of audit review format on review team judgments. Working Paper,Drexel University.2006.

[2] Asare,S. K.,and L. McDaniel. The effect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preparer and task complexit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udit review proces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 71(4):139-159.

[3] Bamber,E. M.,and J. H. Bylinski. The effects of the planning memorandum,time pressure and individual auditor characteristics on audit managers’review time judg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87,3(Fall):501-513.

[4] Brazel,J. F.,C. P. Agoglia,and R. C. Hatfield. Electronic versus face-to-face review:the effects of alternative forms of review on auditors’performa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4):949-966.

[5] Davidson,R.,and W. Gist.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audit planning and total audit effor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Spring):111-124.

[6] Payne,E. A. An examination of audit workpaper review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reviewee performance. Working paper,Xavier University.2004.

年底发言稿范文第2篇

咸丰《安顺府志》出自湘中名宿邹汉勋之手,对是书《续修安顺府志》晚近学者无不交口称誉。余曩昔撰方志之文,亦必将其置诸佳志之列,以为参考。至于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则因长期以稿本形式秘藏于安顺市图书馆(余所见者为1983年之整理刊印本),而所刊印者仅为全书之极少一部分,除安顺府所在地之安顺(约为今安顺市西秀区所辖范围)外,其他府辖州、县、厅,如郎岱、镇宁、永宁、普定、安平、清镇、归化等,或因整理工程巨大浩繁,或因经费开支一时难以筹措,均未经整理,故是书虽著录于余所撰之《贵州地方志考稿》,然以其未成完璧为憾。

近受安顺有关方面之邀,忝列审读工作,乃知历时数年的《续修安顺府志》点校本已大体告竣,不日即可付梓问世,遂不觉大喜过望。

《续修安顺府志》虽修纂于民国年间,其重新点校出版,仍属古籍整理范畴,理应遵循古典文献校勘通例。

有鉴于此,该书整理者为方便今人阅读取用,遂依古今校雠通义,逐字逐句比对核准,务使其成为可靠完善之定本。尤须提及的是,该书原本或称“初稿”,或称“访稿”,或称“志材”,史料价值虽极为珍贵,然仍系尚未编定之半成品。其中之“初稿”略有甄别去取,粗具志书文本性质;而“访稿”则为采访材料之汇集,内容颇多杂沓重复,且未作排比编次,仅可称为原始素材;至于“志材”,则介于“初稿”与“访稿”之间,略有剪裁排比,尚待磨勘之处颇多,还需加以修润。该书从“访稿”而“志材”而“初稿”,最终成为定稿,整理工作之艰辛,远非一般古籍点校工作所能比拟。而校注编次者之甘于寂寞、坚毅笃实,令人深心折服!

其间,点校者订有两大指导原则。一为“内容体例不变”,即尽量保持书稿原貌,决不任意调整增删。凡必须调整、不能不增删者,均说明原书来源根据,有裨于保存原稿全面信息。再即对“初稿”“访稿”作分类处理,即先将“初稿”与“志材”合为一类,一概按原有秩序编排;次依材料来源地特征,既考虑地区分布格局,又兼顾卷次排列秩序,酌情部次类居“访稿”,尽可能避免杂乱无序之弊。部分来源地之下类别应分而未分者,均酌情拟定标题,重新编次排比,务使一一清晰具体,既显示内在修纂理路,亦遵循固有著述体例。

整理古籍文献,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以及版本、校雠、目录诸多学问,非特工作量甚大,亦反映学问功力。即使通常之校雠注释,亦非一般浅学者能为之。纵观历代文献编纂考证源流,以清人整理之古籍数量最夥,校雠学成果亦最为精审。其中如阮元之《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昭之《群书拾补》,甚至独立为专门之校勘学名著。而陈援庵先生总结之“校法四例”:对校、本校、他校、理校,更构成校勘学之一般通则,始终为后来整理古籍者所遵循。该书之校勘方法,则着眼于稿本之固有情况,或互校或自校。而无论互校或自校,具体方法大要仍不出陈先生“校法四例”之范围,非仅校正全书文字,减少大量原有错讹,而且有裨疏通文意,扫除不少阅读障碍,可谓甚得校勘精义。以余所审阅之《职官志》为例,反复通读之后,竟未发现任何句读错讹,至于校勘识语或注释之精当,更令人称叹。清人顾广圻尝有言:“凡校书之法,必将底本透底明白,然后下笔;必将本书引用之书透底明白,然后下笔。”(顾广圻手札,见《汪氏学行记》卷四)其所谓“透底明白”则可多作此书点校之评语。

校勘要义,必须慎而又慎,非明显错讹,且有来源根据者,则决不轻易妄改,仅辅以必要校(勘)记,有所说明而已。细读该书《点校凡例》,何者当改,何者不当改,均一一有所交待,甚合校勘通例。《凡例》又特别交待:“原稿誊写中讹误极多,尤以‘访稿’为甚。考原稿中之文字讹误,大略有错字、脱字、衍字、误倒、误合等几种情况。校理过程中,对明显为某字之误书、误脱、误衍者,整理稿径作改动并加以注明;而对虽有明显讹误而未能完全确定为何字之误书、误脱、误衍者,或因文义不通或文气不畅而疑为讹误者,则一般不改动原文,仅在注文中交待说明。”整理者区分改与不改之两种方法,诚可谓通达合理。余通读原书第三卷《职官志》整理稿,则知其方法实已贯穿全书,凡改与不改,皆无不符合《凡例》要求,且一概出以说明根据之校记,颇契合原作者之本意耳。

是书之缺点,余所发现者仅一处。即《整理说明》有言云:“此书稿所记史实起自清代咸丰,而迄于民国时期(约1861至1940年)。”其上限断自咸丰,盖承邹汉勋主纂之《安顺府志》,其下限止于道光末年而来,所言并无任何错失。惟通览《职官志》,则时见“补旧志遗”者,材料来源大多为咸丰以前之人或事。所谓“补旧志遗”云云,即为补咸丰《安顺府志》之遗阙,则断限可不受“续修”之拘。余以为此虽细末之事,亦当一并在《说明》中有所交待。

年底发言稿范文第3篇

1、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是参加演讲比赛或者指定发言,之前肯定会有一段用来准备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要精心准备好一份演讲稿,稿件写好之后,可以请朋友或者专业老师帮忙看看,看是否有不妥或者不通顺的地方,在稿件没有任何问题的时候,就要背熟稿件,反复演练稿件。

如果是即兴演讲又该怎么办呢?即兴演讲一般是谈心得,讲感受,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脑海里面要有一些素材,这样即便是即兴演讲也能发挥自如。

2、着装大方得体

演讲按道理跟着装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不是的,好的形象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假设演讲的当天,你穿的衣服扣子有一颗松动了,我想当你站在万众瞩目的台上时,心里多少会有些担心,担心这粒扣子不会突然掉下来吧。所以,在这种正式场合时,一定要穿上大方得体的衣服,充分展现出你的魅力。

3、了解听众,了解场合

不同的场合要演讲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听众更加要有不同的演讲内容。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比如台底下的听众是一群刚退休的老人,那你演讲的内容就不应该涉及到当代年轻人的用语,更不应该开些不庄重的玩笑。又比如,如果是参加别人婚礼发言,那发言的内容肯定都要是喜庆的,祝福类的。

4、精神状态要好

演讲的时候,如果精神萎靡不振,眼睛上还有两个黑眼圈,这种情况是不行的,所以在演讲的前一晚上,一定要有充分的睡眠,不要再想演讲的事情,看看书,看看电视,甚至找朋友聊聊天,要早睡早起,要有一个好的精气神。

5、放松心情

年底发言稿范文第4篇

一、审计取证单

审计取证单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而编制的审计证据,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依据,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运用复核、分析、筛选、判断、整理等审计方法,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工作就是围绕审计目标的取证过程。没有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作支持,审计披露的事实和做出的审计结论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酿成审计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审计公告制度逐步推行的情况下,审计风险更加放大。因此,加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依法取证工作,提高审计取证的风险意识,是提升审计质量,应对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

(一)审计取证单的格式内容

审计取证单的格式内容如下: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审计事项、审计事项摘要、审计人员、编制日期、证据提供单位意见(盖章)、证据提供者(签名)、日期、附件页数、审计取证单页码和页数。

(二)编制审计取证单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围绕审计事项采集的相关审计资料都必须编制成审计取证单,只有编制成审计取证单才称得上审计证据。有观点认为审计取证单是审计人员亲自填制的,带有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很难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应该把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页复印件直接当作审计证据,作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依据。本人认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没有经过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而把被审单位会计资料的复印件直接作为审计证据难以保证其相关性。众所周知相关性是审计证据的灵魂,如果审计人员抄写了一大堆审计记录,可是与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毫无关联,无形中浪费了审计成本,所以,审计人员对收集的审计资料一定要运用分析、筛选、整理等审计方法,把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事实归纳记录在审计取证单上,再把采取的相关审计资料附在其后,这样的审计取证单方能作为审计证据。

2.审计取证单是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加上证据附件反映的客观事实而形成的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被审单位会计资料的复印件和其它现场审计分析结果应作为审计取证单的证据附件,它是编制审计取证单的基础。譬如某单位店租收入漏交税费,复印的原始收据只说明被审计单位收到店租,但不能说明店租收入漏交税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编制审计取证单记录说明被审单位漏交税费,同时附上店租收入收据复印件作为审计取证单的证据附件。

3.要运用科学合理的取证方法以保证审计取证单“四性”,即:充分性、合法性、相关性、客观性。其中相关性特别重要,审计证据要与审计事项相关,审计事项要与审计目标相关。审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或审计目标相关程度越高,其证明力越强;相反,则证明力弱,甚至不能作为审计证据,所以应找准审计取证的范围,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减少审计成本。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审计现场要根据不同审计事项,灵活运用检查、监盘、查询、计算、分析、复核等方法,使收集审计证据过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这样审计取证效果就更好。

4.审计取证单的审计事项栏是以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为依据来进行填制。也就是以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账户为对象进行编制,查出的同一类型违法违纪问题的事实归集到同一张审计取证单上。在现实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都是按账户逐个进行审计,审查其是否存在异常,当发现某账户存在违法违纪事实,就以此会计账户作为审计取证单的审计事项,一般填写一级会计账户名称,根据具体情况再填二级或三级会计账户名称。与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无关的审计事项不属于审计取证范围。

5.审计取证单上的审计事项摘要栏应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记录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但对该事实不进行定性,更不要写定性依据。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编制的审计取证单,必须要求被审单位相关人员签字,如果不签字审计人员应在上面说明原因,编制审计取证单体现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编制人员应该在审计取证单上签字以示负责。

6.审计取证单上的项目名称栏填写分三种情况。若被审计单位是有财政资金收支的单位,对其进行一年一次的常规审计,则一般就填“某年财政收支审计”;若被审计单位是没有财政资金收支的单位,审计对象范围主要是国有企业,则一般就填“某年财务收支审计”,在基层这样的审计范围对象越来越少;若对被审计单位领导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则填“某年至某年某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对被审计单位某年的某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调查,则填“某年某项专项审计调查”。

二、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实施方案执行审计措施的活动。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个审计事项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无需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支持基础。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

审计工作底稿格式内容如下: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事项、审计人员、编制日期、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包括审计过程、审计认定事实摘要及审计结论)、审核意见、审核人员、复核日期、附件页数、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页码和页数。

(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1.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取证单及证据附件并没有对审计事项进行定性,只是对被审单位存在问题事实的完整真实记录,属于审计证据范畴。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都完整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包括对审计事项的定性,存在问题的定性依据,处理处罚依据,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离开了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就不能够撰写审计报告,就无法形成正确的专业审计意见。

2.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单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审计取证单是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取证单的载体。只有审计工作底稿而没有审计取证单,这样的审计工作底稿就是空中楼阁,缺乏支撑基础;当然,只有审计取证单而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就难以编制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更不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也就是说审计取证单和审计工作底稿是不可分割的审计记录。

3.审计工作底稿的审计认定事实摘要及审计结论栏,要反映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简明扼要地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事实;第二,对违法违纪事实的定性依据;第三,对违法违纪事实处理处罚的依据;第四、对违法违纪事实的处理处罚意见。在审计工作底稿填制过程中,应做到审计认定的事实和结论表述简明、清晰,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定性,要注意定性准确,要根据《财经违法行为审计处理处罚手册》中对应规定进行定性,不能随意自取名称定性,该手册概括了绝大多数定性问题,定性引用的法律法规要正确,处理处罚意见及建议恰当。

4.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考核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明确其审计责任的主要依据。根据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人员分工安排,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应该按照确定的审计事项,采集相应审计证据,不仅要编制审计取证单而且还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程序是否合法,选择的审计方法是否合理,所作出的专业判断是否准确等都直接反映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因此,要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可以通过审阅其审计工作底稿来判断。一旦对某项审计项目有异议,可通过审核其审计工作底稿来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5.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履行审计复核程序,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上,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在审计组内部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执行复核程序。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程序做了明确规定,审计组的审计人员都应按规定严格执行,复核人员要对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底稿的要件是否完整,审计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定性是否准确,定性依据以及处理处罚依据是否正确,处理处罚意见是否恰当等内容进行复核。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不符合要求和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应退回责成有关审计人员去补做或重做,直到符合要求为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和监督措施落到实处,以规避审计风险。

6.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作用。很多审计项目是每年必审的常规审计项目,一个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作为下一年度审计的参考。一般说来,当新年度审计开始时,首先要仔细阅读被审计单位上一年度审计档案中的审计工作底稿,了解该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在哪里,掌握重点审计的内容是什么,作为制定本年度审计实施方案的参考依据。

年底发言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四库全书》 底本 稿本

分类号 G255.1 G256

《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是研究《四库》修书过程的重要资料。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根本性的区别。目前学界对此两者的概念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而前人的相关著述又往往将它们混用,以致于人们莫衷一是。因此,本文尝试就它们的范围、特点与来源作较为深入的辨析,希望对四库学研究有所助益。

1 《四库》底本

1.1 《四库》底本的范围

《四库》底本,即《四库全书》馆(以下简称四库馆)馆臣据以校办并抄人《四库》的四库馆书。例如,当时四库馆采进本原书,就多是《四库》底本。关于《四库》底本的概念,刘小琴《八十二种四库底本删改浅析》一文作过一些分析‘“。笔者结合刘文的研究成果,对《四库》底本的范围作如下限定:①《四库》底本,必须是被抄入《四库》之书。因此,当时送入翰林院《四库》修书处校办的图书,有的并未被抄入《四库》,故不能视为《四库》底本。②四库馆有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书的多部复本,只能以抄入《四库》的那一部为《四库》底本。因此,尽管某书被抄人《四库》,但只有被抄入的那一部为《四库》底本,而其它复本或该书的不同版本则不是《四库》底本。③存目之书,不能视为《四库》底本,而只是《四库》存目书之底本。同样,原已抄入《四库》,后来又撤毁的,也只能视为《四库》撤毁书之底本。④敕撰本多是新修之书,一般不存在底本问题。至于大典本,是新辑佚所得,近似于新修之书。因此,若一定要说大典本之底本,那只能是《永乐大典》,而四库馆辑佚时形成的辑佚散片(篇)、辑佚初稿及修改稿,都只能算是《四库》稿本。因此,《四库》底本一般是指采进本、内府本、家藏本、通行本而言的。⑤《四库》底本,以送人四库馆校办之当时书籍为准,而送入者本身之底本,则不能再视为《四库》底本。如:有的书,在征书时,为各省书局转抄而来,则此转抄本即为底本,至于此转抄本所据之底本,则不应认为是《四库》底本。

1.2 《四库》底本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四库》底本范围的分析,再参照目前所见《四库》底本的具体情况,可归纳出《四库》底本一般有如下特点:

1.2.1 加盖翰林院印 有的《四库》底本书前有满汉文“翰林院印”,如《四库》底本《春秋金锁匙》一卷、《春秋别典》十五卷,书前均钤有翰林院满汉文大官印。官印一般加在每部书的首册首页(序文或目录)上。有的《四库》底本书前则有“翰林院典簿厅关防”满汉文长方印,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四库》底本《师友诗传录》一卷,首叶钤的是“翰林院典簿厅关防”。又如《四库》底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有翰林院典籍(簿)厅关防。也有的《四库》底本同时盖有“翰林院印”、“翰林院典簿厅关防”两印。

1.2.2 书内有删改涂乙处 目前所见《四库》底本,多有在原稿上的朱、墨笔改动,如前述《春秋金锁匙》、《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二书均有校改痕迹,与《四库》定本亦相合。又如《嘉业堂藏书志》亦载:“《张文僖公文集》六卷,……此本乃浙江巡抚所采进者,中间馆臣墨笔窜改之处不可缕举。……有满汉文‘翰林院印’”。馆臣所作的改动,除了删改、增添、调整文字外,还有很多是关于抄写格式的,如《四库》底本《来斋金石刻考略》,叶启发题识云:“稿本书名上著一墨圈,撰人下著二墨圈,夏字上著一墨圈,衡山岣嵝峰石刻上著二墨圈,均系抄副时以一圈为一空格之标识”。

1.2.3 书内有校签 《四库》底本多贴有纂修官、总裁官、分校官的签条。这些校签,是四库馆臣校阅底本的重要标志。例如,《四库》底本,一般先分发下由纂修官校办。纂修官校办时校出的错讹字句或所加的其它意见,有时会书之于签,贴于书中,故《四库》底本书前或书中常有纂修官夹签。据《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载:“《春秋别典》十五卷,旧抄本。书中校签颇多,卷首序文上粘有‘翁方纲’三字楷书朱印签”。纂修官校办后,一般要送总裁官审阅。在审阅时,总裁官也会将其意见通过夹签体现出来。故纂修官的一些夹签旁,又可见有总裁官的夹签。以上校办好之书,即送人武英殿发抄。在正式发抄之前,还会让分校官校勘。据《八十二种四库底本删改浅析》所引《四库》采进本《晏元献公类要》内附“移送单”载:“《晏公类要》第十九卷底本十页,武英殿于三月初五日发出,分校处于口月口日签出口处,发交誊录张宸写成十页,于口月口日收到写本,于口月口日校毕交覆校讫,覆校处于口月口日收,于口月口日覆校毕交殿”。可见,纂修官校办好之书,经由总纂官等复核后,交武英殿;武英殿先将其交分校处由分校签校,然后才交誊录;誊录本交分校校勘,再交覆校审核,最后交回武英殿。在这一过程中,分校官、复校官均被鼓励校出原书错误,故目前所见《四库》底本,亦有分校官、复校官之夹签。如《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载:“《春草集》五卷,……此为《四库》底本,中有分校李檠校签可证”。总裁官以及分校官所作的改正,有时会用朱笔出签或径加在原签上,如前述《四库》底本《师友诗传录》中粘有“分校钱綮改正”朱笔浮签。

一般来说,《四库》底本中,既有馆臣在原书(包括抄本与刊本)上的径改,又有粘签。但是,由于校签容易脱落,故目前所存的《四库》底本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校签之实际情况。校签的内容,与在原书上的径改一样,既有对原书的删改、增添、调整文字,也有很多是关于抄写格式的。那么,校签与原书上的径改,在具体操作上有何区分呢?就笔者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其区别在于:能在原书径改清楚的,就用径改;径改不清楚的,就出签。如关于书写格式,若在卷前卷后,由于原书空白处较多,往往可直接用文字或符号加在上面,以示例表明;若在正文中间,不方便直接添加在原文上,一般用出签说明。关于文字内容,一些简单的文字删改或调整,如勾乙、涂抹等,就在原书上径加;倘若需要解释说明的、有存疑的、增加文字较多或改动较多的,就要出签。复审、复校所加的意见,往往也要出签。

2 《四库》稿本

从《四库》底本到定本,是需要有一个修改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均可称为《四库》稿本,如初次誊抄本及历次的修改稿。《四库》稿本与底本不同,因为稿本是在底本基础上的加工。《四库》稿本与定本不同,因为定本是在稿本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四库》稿本与副本也不同,因

为副本是对正本或原本的复制,而稿本与所据原本往往有所不同。

本人目前所见的《四库》稿本主要为大典本稿本,这可能是因为大典本是由辑佚而得,需要较多的修订加工,故所存稿本较多,而一般的采进本,原书内容本身较为规范,不需要过多修改,所以稿本较少。而在存世的《四库》大典本稿本中,以大典本二次修改稿本及三次修改稿本为多,下面分述之:

2.1 二次修改稿本

大典本二次修改稿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十余种。最近,李晓明女士著文介绍了其中的六种:《澹轩集》、《尊白堂集》、《山房集》、《剩语》、《临安集》①。兹在李文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二次修改稿本介绍如下:

《山房集》八卷《后稿》一卷,宋周南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二册。卷二、五、七、八之卷端均有翰林院印。书口无“钦定四库全书”,只有“山房集,卷之一”及页数。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卷二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书中有校改痕迹(主要是改错字,也有添字、删字),有对书写格式所提意见,如卷一页十七“后太后春帖子”,中间注:“另行写”。另外,在书写格式上,常用墨圈“o”表空格数,一个“o”表示空一格。书中也有一些校签,如卷二页二有一签:“又字另一行写,同题目,低二格。朕至公云云,另一行顶格写。”页五有一签:“爪讹瓜。”此书所抄字体不如《四库》阁本之规整。

《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宋华镇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书前有“诗龛藏书印”,为法式善(号诗龛)所藏。其内容与《四库》阁本大致相同,只是卷三十的疏、青词、致词等几十篇阁本无,为馆臣所删。书中有校改痕迹,但绝少。书中还有十数条粘签,如目录卷三十有一签:“青词四首删去不录。”卷三页五有一签:“口口应作瞬息。”

《渔墅类稿》八卷,宋陈元晋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卷五、七之卷端有翰林院印。书中有校改痕迹,较它本为多,包括提示书写格式、改错字等。另有一些校签。

《澹斋集》十八卷,宋李流谦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每卷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文中多有圈改,《四库》阁本多从之。书中有馆臣校签,如卷十八“荐母开转大藏经疏”,上有馆臣校签:“下不写”。

《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宋谢采伯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一册。卷前题:“钦定四库全书”。书中有个别校改痕迹,主要是对文字的删改。一些对音字,也作了调整。

综上所述,二次修改稿本的特点有:①大多数二次修改稿本还有不少改动,但这些改动较之辑佚初稿的改动已经不大,主要是改错字及书写格式上的进一步规范,间或有增减文字的,但不多;②既有在原书上的直接校改,也有不少粘签。其中有些地方有朱、墨两色校改及先后两次签改,说明有初校、复审之分;③所抄字体不如三次修改稿及《四库》阁本之规整;④在格式上已经很接近定本,均为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⑤均用《四库》馆专用的红格抄纸;⑥对青词、疏语等提出了删除意见;⑦多有翰林院印,有个别有“诗龛藏书印”,另有个别无任何藏印。

2.2 三次修改稿

大典本三次修改稿本存世较多,且多曾为法式善收藏(关于此点,下文详述),钤有其“诗龛藏书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此类稿本数十种,如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北海集》、《初寮集》、《大隐集》等。这些稿本与定本已很接近,例如《山房集》九卷,宋周南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国图善本部藏,二册。每册卷端有“诗龛藏书印”。每卷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书口题“钦定四库全书”、“山房集”、卷数及页数。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全书无校改痕迹。统观大典本三次修改稿本,其特点有:①格式已完全同于《四库》定本,二次修改稿中格式不符者,在此稿中均已改正;②书中基本没有校改痕迹;③抄写字体虽不如定本之规整,但较前一修改稿为优;④此稿是在前一修改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前稿所指出的问题,此稿基本都改过来了(包括改错字、文字增减、格式改动等),但也有个别并未遵从,如青词、疏语等,前稿虽提出了删除意见,但可能是因为这些书均只需抄录而不用刊行,故此稿中仍予保留。

除大典本初辑稿本外,大典本二次、三次修改稿与采进本的稿本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值得注意:

・格式统一。一般有如下两种格式:①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首行顶格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书名,三行低二格题作者,四行低二格题篇名,五行顶格写正文①;②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首行顶格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书名、卷数、作者,三行低二格题篇名,四行顶格写正文(如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翰林院抄本《性情集》六卷)。这两种格式的惟一区别是作者是否另起一行。这两种格式在《四库》定本中均有采用。可见,《四库》稿本均是依《四库》定本的格式誊录的。

・红格抄纸。红格抄纸是四库馆之专用纸,故《四库》定本、稿本均用的是红格抄纸。如以上所提到的《四库》大典本稿本,均用红格抄纸;《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著录的《四库》稿本《搞文堂集》、《竹轩杂著》、《南湖集》,亦均为红格抄本。

3 《四库》底本、稿本的下落

《四库》修成后,《永乐大典》(《四库》大典本的底本)一直藏于翰林院,咸丰后遭盗窃,散失严重。1900年庚子事变中,其一部分被焚毁,一部分被盗掠,几乎散失殆尽。

其它《四库》底本,在《四库》编修过程中即续有散失。《四库》修成后,按原先的计划,那些私家进呈的《四库》底本应发还各家。但是,由于当时图书管理上的混乱、书籍清理困难、大臣缺乏责任心等原因,除发还两淮300种外,其余发还工作没有实施。剩下的《四库》底本、稿本均被移送至翰林院收藏,供士子查阅。据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大臣议奏:“查《四库全书》各种,其由《永乐大典》采掇裒辑者,俱属稿底现存,若系旧本流传,更有原书足资检览。应请俟《全书》告竣后,各藏副本于翰林院署,……如翰林及大臣官员内欲观秘书者,准其告之领阁事,赴署请阅。”乾隆从之。这里所说的副本,实指《四库》稿本和底本。

这些《四库》底本、稿本,和翰林院的《四库》采进书复本及存目书一起,储藏非常混乱,法式善曾负责对其进行过整理。据《梧门先生年谱》(阮元编,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载:“乾隆五十七年,……文成公又以《四库全书》告竣,各省所进遗书,有应销毁本,有应发还本,重复错乱,堆积如山,清理殊难,委先生治之。先生立道、德、仁、艺四号,缮写书名,分册掌之。”《存素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一“洞麓堂集序”载:“嗣全书告成,其稿本储翰林院宝善堂,余奉掌院章佳公命,清理其事”。又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清福申手抄本《掌录》所附其跋语云:“辛未入词馆,闻有《四库书》蓝本,贮署之东西库。其未入《四库》而仅存目者,分藏讲读、编检二厅,心艳羡之,恨不获一见。乙亥受职后,亦理院事,适曹俪笙、秀楚翘二夫子有查书之命,遂得遍阅奇书,觉满目琳琅,目不暇给”。从上述可看出,经过整理后,《四库》稿本、底本是与其它书(如存目书)分开来存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