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乡的女孩

故乡的女孩

故乡的女孩范文第1篇

这样,130多个“失母孩子”的新闻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与此同时,一些女权主义者的论坛上,我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的母亲之所以出走,是因为这些女人们是被拐卖过来的,而且他们的男人好吃懒做。这帮男人还存在严重家暴倾向,经常打老婆。

内心里,我也认为,一个地方大量女人出走,很大程度上,不应该只是贫困。因为据我的经验判断,很多地方也存在贫困,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出走。

“拐卖、家暴、懒惰”带着对这个地方男人的成见,我来到了黄荆乡采访。从失母家庭的孩子、父亲、邻里、村干部和老师等处,大量个案走访后,我发现:和我想的不一样。

农民质朴的回答,或许可以给出更原汁原味的答案:老婆不是用来打的。我们这个地方,本来就很难讨老婆,谁会故意把老婆打跑?

事实上,他们的结合,绝大部分是自由恋爱和自由组合的。懒惰也只是个别的情况。但共性是:出走的女人们,她们嫁过来的家庭,都不富裕,甚至在村里属于很穷。

我也相信人性是共通的。随机走访的13个失母家庭中,我发现只有一起的老婆“是花钱买来”―但所谓买来的,也不过是媒人介绍后,给点介绍费。女方过来后,没有强烈的反抗,更说不上通过暴力或利益的威逼利诱。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家暴、拐卖等,并没有代表性,不能整体说明这个地方的群体特征。

当然,深究或指责男人或女人的不对,就如同陷入“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的口水论争中一样,没有价值。但家庭条件不好,同时又看不到未来和希望,女人们确实更容易做出抛夫弃子的决定。但不能因此责怪女人,因为男人和女人的根是不一样的。理解这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行为。

“男人和女人的根是不一样的!”这句话是载我去农村采访的一位女出租司机说的,我觉得有道理。她向我坦白:女人,没有根深蒂固的故乡观念。

是的,从传统意义上讲,特别是在农村,女人都是嫁出去的。故乡诚然是生她们、养她们的地方,但她们成年后,就离开这个地方,故乡成了他乡。回家也成了“去娘家”。别人在对这个已嫁女人的归属地判断上,说她是哪里人,绝不是指她的娘家,而是指她嫁到了哪个地方。

这样,表面上,嫁入地成了她根系所在地方,也成了她的故乡。但内心里,她并不认可这点,因为这里和她的过去是割裂的。娘家本是她的故乡,现实中,她又在远离它,甚至故乡的称谓,在出嫁的那一刻起,就被剥夺了。

如一叶飘零,女人来到了一个“由很多早已熟悉的人聚集在一起”的陌生地方,男人需要给她们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更好融入这个新的乡土世界。

否则,因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她们不能很好融入,出逃是自然的。特别是云南、贵州、广西等异地嫁到黄荆乡的媳妇。这个地方,毕竟不是她们和丈夫过去打工结识的城市。以前,城市再好,融入不进,那是别人的世界,唯独陌生城市里,拥有真实的二人世界。可回到农村,熟人社会,谁混得好不好,天天都得去面对,会有强烈的对比感。

如果男人的经济很差,又长期在外打工,在有形和无形的排斥中,女人的情感要在这个地方植入和维系是很难的。除了小孩,她们在这个地方,是没有感情的,一切都陌生。

这样,当对小孩的情感,不足以深到环境对她的压抑和排斥,出走迟早是要面对的选择。对女人而言,故乡从来就不是一辈子的事。这个地方压根不是她们的故乡,未知的那些地方也不是。既然如此,她们便在思考,为何不选择一个让自己更舒服和体面的环境呢?

此外,必须承认的是,女人和男人的不一样还在于:除了通过读书、工作等来成就自己,许多女人选择通过出嫁来改变命运。正因如此,古代很多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女子嫁给王子,才成为了千古奇谈和疯传的爱情故事。可农村男人无论怎么甩,也甩不掉他们的故乡和身上的乡土烙印,故乡是他们的根基,所以男人注定跑不掉。

故乡的女孩范文第2篇

师:请同学们将图画和诗句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说说乡下孩子爱玩、爱做些什么?

生:乡下孩子爱劳动。你们看,那小女孩挖野菜,挖了满满一篮子。

生:她挖的野菜又多又好,小猪特别爱吃,小猪肚皮都撑圆了。

师:乡下孩子真能干。(板书:挖野菜)

生:乡下花草多,蝴蝶多,乡下孩子特别喜欢捉蝴蝶。

生:蝴蝶也喜欢跟他们玩,那女孩头上还有三只花蝴蝶在飞呢。

生:他们捉蝴蝶玩,还编织美丽的故事呢!

师:乡下孩子真聪明。(板书:捉蝴蝶)

生:我觉得他们最爱玩的是:逮小鱼,喂猫咪。

师:他们玩得真快乐。(板书逮小鱼)

生:你看,一条小鱼跳出水面,一只小花猫张着嘴巴跑过来,可馋了!

生:我真想去逮小鱼。

师:逮小鱼让你心动了,能读出逮小鱼的快乐吗?大家放声练一练。(生练读、展示)

生:“逮”字读得有味儿,我好像听到了猫咪的叫声。

师:“逮小鱼”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我们真想去乡下玩一玩呢!

【评析】 图文对照,从观察插图入手,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活生活画面,赋予文字以灵性,让心与文交互融通,体验“捉蝴蝶”“挖野菜”“逮小鱼”等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感悟诗情画意。

【片段二】 演诵结合,品味童年趣事

师:请同学们选一件文中的事,边诵诗,边演练。(先四人组合,互演互评;再在班级展示,群体评议)

生:我演诵“挖野菜”。(展示演诵)

生:他“挖野菜”的“挖”做得很形象,“诵”得也有情感。

生:她右手使铲,左手拈,动作灵活,演得真像。

生:她“撑”字读得形象,好像看到小猪“撑”圆了肚皮。

生:我觉得喂小猪动作有点像喂小鸡,喂小猪要边唤边喂,让它抢着吃。

师:演得好,评得也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演诵。

生:我来演“捉蝴蝶”。(边诵、边演)

生:他的脚步轻轻,“捉”的动作机灵。

生:“捉”字朗诵得好,演得也像。

生:他有爱心,两手慢慢合拢,生怕伤害蝴蝶。

生:编织故事,在脑门上比划,看出动脑筋,但“美丽”没有演示出来。

师:这是一个难题,研究一下,该怎么展示呢?

生:我觉得故事的“美丽”可以用诵读的语气、情感表示。

生:我认为可以用喜悦的眼神、手势表示美丽的故事。

生:还可以用笑容、目光,让人感受故事一定美。

【评析】 “演诵”诗句,把诵读与演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诗文的习练。一个“挖”字诵出丰富的内涵,感受女孩的心灵手巧;一个“撑”字,凸显丰富的想象,分享劳动的喜悦;一个“捉”字的细微演绎,触摸情感脉搏的跳动;尤其是“美丽”如何显现,同学们天真烂漫的想象,让人真切地感到“孩子是可敬服的”。

【片段三】 编讲故事,放飞童心童趣

师:“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这多么有趣呀!我们的心也痒痒的,让我们一道来编织美丽的故事好吗?

生:(兴奋)好!

师:那我们就以诗文中的场景、画面为内容,选择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乡间趣闻趣事来编织故事。

生:我想编一个“蝴蝶妹妹迷了路”的故事,说的是一只小蝴蝶飞入五彩的花丛,找不到家了。

生:我编的故事是“奶奶的蝴蝶结”,讲的是奶奶打的蝴蝶结特别好,引来一群花蝴蝶。

师:赞美奶奶的手艺,故事很有想象力。

生:我想编一个“小鱼回娘家”的故事,讲外婆家后面的污水塘,水变清了,荷花开了,小鱼又回来快乐的游玩了。

生:我讲一个 “大肚子母猪”的故事,一头大母猪生了20头猪仔,小猪仔唱歌、跳舞真好玩。

师:小朋友们编的故事真好,我也想听,请大家写出来,我们开个故事会。

故乡的女孩范文第3篇

“一个也不能少”的尴尬

又到人民路小学新生入学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忙开了。

“你们收了那么多农民工的娃儿,我的娃儿怎么能在那里念书?”辖区内有的居民对上门劝说的老师说。

与此同时,人民路小学教育研究部部长程晓杰正为一组数字担忧。统计表明,自2004年人民路小学成为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以来,辖区内适龄入学的城市学生数目从70多人下降到十几人。

2003年,市政府一纸令下,要求将全市25.9万农民工子女“一个也不能少”地纳入定点公办学校。

从此以后,人民路小学校长王卫便频频接到城市学生家长的投诉:“那些农民工子女不注意卫生、出口成‘脏’、蹲在过道上吃饭,弄得我的娃儿都沾染上这些坏习惯。”

2005年,在主城区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小学升初中考试可以参加保送生评选。

这一举措再次激起波澜。

“我们娃儿生在渝中区,长在渝中区,拿着渝中区户口,凭什么让农民的娃儿来占用保送生名额?”渝中区学生的家长按捺不住了。

矛盾还在蔓延。

2010年2月的一天,下午放学后,班主任陈早还在忙碌。第二天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要参观人民路小学,她正在准备第二天的接待事宜。

“叮……”清脆的电话铃声打断陈早的工作。

电话那头,学生马力的婆婆怒气冲冲地说:“明天英国大使来参观,凭什么我的孙子要到其他班去上课,那些农民娃儿就可以在教室里呢?”

原来马力所在的班教室太小,容纳不下参观人员,学校就动员班上的一部分学生第二天到其他班上课。

最终,一名农民工子女主动要求和马力调换,此事才暂告平息。

“探索的路上少不了利益纷争。”人民路小学科研规划部部长刘杨陷入思考,“如何让城乡子女共享同一片蓝天?”

揭去身份标签

人民路小学开始探索城乡子女“共享教育”模式。

“不仅让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里读书,还要让他们和城里孩子深度融合。”程晓杰说。

从此,人民路小学禁止老师使用“农民工子女”等字样。“他们是小‘新市民’。”刘杨说。

另一个问题是,小“新市民”和城市孩子如何相处?前者始终摆脱不了“农民工子女”的意识,后者又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要让他们忘掉彼此的身份标签。”刘杨说。

不久,人民路小学在全校播放了一部动画片――《雄鹰成长的故事》。影片讲述一只小鹰在老鹰帮助下,经历磨难,终于能够展翅高飞成为雄鹰的故事。

动画片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趁热打铁,人民路小学随即展开“雄鹰翱翔”、“雏鹰争章”活动。

孩子们被分成四人小组:由一名“雄鹰”、一名“小鹰”,加两名“老鹰”组合而成;对符合要求的可以提升为“老鹰”,对优秀的升级为“雄鹰”。“雄鹰”是靠个人的智慧与努力去争取的,退步的将被降级。

“老鹰!”农民工子女刘豪和张云珠喊道。

城市孩子安永之转过头去,笑嘻嘻地回应:“什么事,两只小鹰?”

如今,人民路小学的孩子们已经习惯这样彼此称呼。

孩子们就这样演绎着“老鹰”带领“小鹰”成长为“雄鹰”的故事。

“这里没有城乡的隔膜,只有共同成长、进步。”刘杨说。

同享一片蓝天

城乡家长是否融合,关系着“共享教育”的成败。

“其实家长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孩子之间关系处好了,家长之间也不会存在矛盾。”刘杨说。

农村孩子“被城市化”,城市孩子“被乡村化”,这个过程让城乡孩子彼此学到了更多。

“农民太苦了。”徐再赢从璧山回城后,这么跟父母说。

2009年暑假,人民路小学组织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结对子”到璧山,开展“做客农家,体验快乐”活动。

在璧山,徐再赢与农村同学肖绍星结成对子,体验到了捉河虾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劳作的艰辛。

肖绍星家的简陋房子给徐再赢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要多帮助从农村来的同学。”徐再赢说。

听着儿子的话,徐再赢的父母很欣慰,在城市长大的独生子开始关心别人了。

回到城市后,徐再赢便邀请肖绍星到家里做客。在徐再赢的帮助下,肖绍星懂得了如何上网,也逐渐习惯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在结对子中,城乡孩子们“共享城市,共享农村”,逐渐了解彼此的生活。

“他们也许是中国最了解‘城乡二元结构’国情的小学生。”刘杨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八年前总理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话;八年后,总理的梦想正在重庆悄然实现――在同一片蓝天下,城乡孩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城市的文明。

故乡的女孩范文第4篇

初夏时节,山里的绿草间就被这些火红色的百合,粉白色的芍药,紫色的石竹,还有洁白的玉竹等等野花竞相点缀着。故乡美丽的山是天赐的宝园,那里有供乡亲们采撷不尽的山珍野味、奇花蕙草。春夏秋冬,岁岁年年,人们只要走进它的怀抱,就会有丰美的收获。故乡人世代靠山吃山。

小时候,我也经常上山,却不记得自己曾经为家里采过任何野菜野果之类,也不怎么采那些好看的野花。我们小孩子上山只是玩,只是去寻找各种好吃的野草和小山果。凭这一点,我的童年要比哥哥们幸福的多,他们很小就随着父亲上山砍柴、为家里采山货了,诸如榛子、蘑菇、药材什么的。

父亲不知道怎么注意到我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喜欢养花种草的,他就常常在上山归来时,为我采来大把大把的百合花。父亲每次将百合花交到我手上的时候还要感叹一句:咱家的闺女怎么不喜欢花花草草呢?我没有向父亲强调,我不是不喜欢花草,只是不喜欢侍弄它们罢了。

我有四个哥哥,我出生以前母亲已经夭折过两个女儿。可想而知,我的出生给这个全是灰不溜秋男孩的家带来了怎样不同的鲜亮之气。我享尽了父母兄长予我的娇宠。也许正源于此,父母更希望我能具有女孩家应该具有的种种脂粉之气吧。可是我偏偏生来不像女孩儿,不喜欢穿花衣裳,不学女红,不喜侍花弄草。拒绝一切女性的碎琐与麻烦。直到长大了的人生也是喜欢过简单的日子,愿与人交往坦坦荡荡。可能父母忽略了这一点,我的性格发展正是受了家里男孩子多的影响啊。

虽然那时很小,也能懂父亲为女儿着急的心思,每次从父亲手里接过那一大束火红时,都会精心地把它们插在几个瓶子里,让那淡淡的馨香弥漫于家里的各个房间。再把那些带根的小伞载在房子西面的山坡上,常常浇水锄草,直到它们像初采来时那样灿灿烂烂的活。我能从中感觉得到那一朵朵盛开的花伞寄托着父亲对女儿多么深婉的情意!

故乡的女孩范文第5篇

回乡路,颠簸中晃如坐摇篮,昏昏欲睡中到家乡。提着行李下了车,扑鼻而来迎接我们的是久违的泥土气息。秋雨似乎理解我这次的归乡之行,早早擦干眼泪,再让风儿吹散泪痕。只可惜,数天秋雨绵绵,再怎样也无法立即把路面吹干。我踏着泞泥的乡村羊肠小路,高一脚低一步,累得气喘吁吁,念叨着数月不见面的父母,归心似箭,这路再难行也得行啊!

回到家,迎接我的是侄女,跑过来拥抱我,再瞅瞅我身后,再无人。满脸失望。懂事地拿下行李,端来一杯茶香满溢的茶,然后冲我一笑,继续做作业。她的笑,牵强,略带羞涩,我发现小女孩忧郁的眼神,只在一瞬间,继而显得心事重重,小小年龄为何,有如此忧郁神态?父母见我回,抛下农活,满心欢喜的忙这忙那张罗。问哥嫂咋没一起回来,我摇头。天下父母都这样,无私为儿女付出,无时不想念着儿女。感觉儿女永远都长不大,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同时深感内疚惭愧,连常回家看看这点起码孝心都没做到啊,我能为父母付出什么?

乡下的夜晚,没有霓虹灯闪烁,没有汽车喇叭声鸣叫,更没有来往人群喧哗之声。一入夜便听见蟋蟀,躲在小院草丛轻轻吟唱,一只低唱,两只二重奏,三只大合唱。组合成乡村合唱团,为幽静的乡村夜晚增添无法领略的蟋蟀演奏团。

皓月当空,皎洁月光在银盘衬托下,异常纯净明亮。被哥嫂留守在父母身边的侄女,小鸟依人似的坐在旁边,脸上带着恬静的笑容.少年老成的心事重重,长长睫毛下的眼,望望月饼,再望望月,仿佛在掂量哪一个更圆!

侄女是我父母带着生活。哥嫂都外出打工,几年回家一次,与孩子沟通少。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孩子有时候变成骄纵蛮横的性格,有时候变得自我封闭。女孩把心事藏在心里,身边没人倾听,说了也等于白说,毕竟是隔代。爷爷奶奶忙于农活。哥嫂奔波在外,侄女的生活上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心理上缺少与父母的温情、沟通,学习一落千丈,迷恋上网络。或许孩子想在网络上倾诉自己的心事吧?爷爷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怎舍得打骂?父母含辛茹苦,带着留守侄女。仿佛这也是他们的责任、义务。望着父母脸上的层层“梯田”。突然发现,父母的苍老,是岁月赋予的艰辛不可忽视。田间劳作,早出晚归,还得为子女照顾孩子,或许这就是人生存在世间的必须完成的,流传下来的责任与义务吧?

“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担忧在外打工的儿女,可是在外打工的儿女,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及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想过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想到这里,我心伴万种酸瑟之感,更担忧小侄女的成长是否快乐!小侄女此时则用清澈的眼瞧着皓月,呆呆的出神,不知是在看月亮里有没有嫦娥,有没有玉兔?还是在思念外地的父母?眼睛雾朦朦,大大的眼睛还挂着丝丝忧郁。不知道外地的哥嫂,会不会也这样望月思念故乡,会不会思念父母及自己留守父母身边的女儿?

中秋月圆之夜,皓月圆又圆,人却未团圆!望皓月,倍思亲,皎月明,欲照归乡路,迎亲归故里!我紧紧的搂着小侄女,让她感觉还有亲人在身边爱她。小侄女不再羞涩,睁大两汪小明月,眼睛呼闪呼闪的指弯月。问:月亮里面有没有月宫、仙女?有没有月饼?能不能带几个给月饼爸爸妈妈吃?

小女孩稚气的问题,满带忧郁的眼神,疑惑阵阵,令我鼻子酸酸的,异常感动,令我汗颜!在外打工的人啊!你把子女交给父母代管,让孩子留守在年迈父母身边,自己却找借口潇洒在外!于心何忍?亲爱的哥嫂,你们不怕孩子教育受到耽误、影响?你们因无文化知识,只能用体力、苦力,挣钱的打工簇岗位,难道要让你们的孩子来继续你们的后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们明白吗?能理解吗?血浓于水,知道吗??现在,你们吝啬的连问候,不让月光捎带,连祝福也藏在天边!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没亲情概念了吗?如今,父母还在想着你们回不回家,还在念叨再次出发将捎带的土特产。你留守的孩子在挂念,你有没有月饼吃······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气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气象局

文学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作家协会

草原歌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