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依帕内玛女孩

依帕内玛女孩

依帕内玛女孩范文第1篇

因为显赫的血统,还有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她本可以当个自在的名媛,与华服和派对为伍,

但这并不是她的人生追求,她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珠宝设计师,还拥有自己的香水品牌。

成就帕洛玛・毕加索自己的事业,才是她毕生的目标。

特约记者 在许多资料图片上,年轻时代的帕洛玛・毕加索硬朗而且漂亮,她曾被社交界评价为“有一张高贵美丽的脸庞,如同出自她父亲新古典时期的画作”。在相貌上,她有遗传自母亲的轮廓和深刻五官,侧脸的线条特别优美,因为和父亲如出一辙的下巴,她算不上是个绝色女郎,只是依靠独特的气质,塑造出了一种兼有神秘与美艳的形象。年轻时,她一直都是自己作品最好的模特,也为自己的品牌香水拍摄广告照片,那些经典的黑白照片广为流传,把毕加索之女的艳名散播开来。

最近,她来到中国,宣传自己设计的珠宝,还有父亲的展览,这不是帕洛玛・毕加索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但Tiffany为她在北京北海公园快雪堂所举办的派对依然让人难忘:静谧的湖边小径被烛光照亮,琼岛和白塔依稀可辨。快雪堂取自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曾是乾隆皇帝到阐福寺拈香时更衣小憩的处所,在书圣之地展示艺术大师之后设计的珠宝,是主办方的精心安排,珠宝的光芒与模特儿们的衣香鬓影交相辉映,期待已久的主角终于登场。

今年62岁的帕洛玛・毕加索已经不能再用美艳来形容,她的个子娇小,脸上有岁月的痕迹,出场的时候着黑衣黑裤,加一件黑底带红色盘花的外套,一片浓黑衬托出自己设计的红宝石项链,别致又大气。

合作三十余年来,她已经为Tiffany设计了超过一千件作品,从洋溢喜悦传达爱意的Loving Heart、Crown of Hearts和Graffiti系列,到呈现简洁动感之美、手工精细锤制而成的Hammered Circles;从旖旎绚丽、五彩缤纷的Sugar Stacks和100 Carats,到闪耀着摩洛哥异域光芒的Marrakesh和Zellige系列,再到2011年展现威尼斯水城古韵致美的Venezia系列,“我的珠宝承载着生命的喜悦和超越时尚的永恒之美。”在北海幽静的古旧院落中,帕洛玛开始讲述她所设计的珠宝,还有她的人生故事。

姓氏的代价

人们对帕洛玛的误会,是时常认为身为名门之后的她生活轻松,有血脉里带来的优越,但她自己从不这样认为,“人们往往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只因我是毕加索的女儿。”17岁开始,她就将这个显赫的姓氏视为某种负担,她有自己的志向,“我必须站出来,成为我自己,成就自己的事业,把家族姓氏传承下去。”

父亲的光环,对她来说绝对存在。毕加索62岁那年和她的母亲,21岁的年轻艺术家弗朗索瓦丝・吉洛(Francoise Gilot)相恋,1949年,帕洛玛出生。这一年,毕加索刚刚为联合国设计了那只著名的白鸽,小女儿的名字也取义于此,在西班牙文里,帕洛玛的意思就是鸽子。毕加索先生在多幅作品中描述过童年帕洛玛的形象,《拿着桔子的帕洛玛》(Paloma with an Orange)和《蓝色的帕洛玛》(Paloma in Blue)都是经典之作。

画中少女的童年在巴黎和法国南部度过,童年时代,她在父亲工作室凌乱的艺术氛围中熏陶成长,那段时光成为她记忆中的珍宝,我们能够看到的温馨场景要数毕加索和帕洛玛两兄妹在画室里玩跳绳的照片,帕洛玛和她的父亲摇着绳子,克洛德跳在半空,父、女、子三人都只穿着短裤,场面其乐融融。

许多年后,她还曾经对《纽约客》杂志谈起童年往事。“我们每年和他一起过圣诞节、复活节和夏天的3个月,我们有海滩、音乐、大房间,到处是画,那是最美好的时光。”她记得在俯瞰地中海的别墅大房间里穿来穿去,时而画画,时而被爸爸画,工作室堆满了各种杂物,都是毕加索精心搜集而来。

实际上,这段美好的岁月没多久就终结了,母亲吉洛在相处十年后决心离开毕加索,这让毕加索大为光火,这大概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女人所抛弃。“我相当钦佩我母亲的勇气。那年我4岁,可我却并不像外界所传,与父亲彻底隔绝了。隔三差五,我还是会回到父亲身边。他们的分离,对我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毕加索虽然有伟大的作品传世,但从来不是个好情人,也不擅长当慈祥的父亲,实际上,吉洛和毕加索的关系是艺术家晚年最投入、时间也最长的一段,但这两人从来没有正式结婚,吉洛说她为那些年的共同生活付出了“血的代价”,到最后,她实在厌倦了毕加索的冷漠,也厌倦了和“一座历史纪念碑”一起生活。在孩提时代,帕洛玛虽可以自由出入父亲的神秘画室,但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太多指点,“他从不干涉我的‘创作’,只是以欣赏的态度,任由我在纸上信马由缰。”而母亲,从来不准她接近自己的创作。

珠宝之路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帕洛玛还是渐渐长大了,她毕业于巴黎大学,二十几岁时,她热衷为巴黎的前卫戏剧制作担任舞台服装师,整天和前卫剧社的青年们混在一起。当时,她曾用Folie-Bergeres泳装上的宝石串制成一系列莱茵石项链,受到周围好友的一致赞赏,大家都鼓励她成立自己的品牌。深受鼓舞的帕洛玛・毕加索决定重返校园,接受正规的珠宝设计与制作训练,以发挥这方面的天赋。一年后,帕洛玛向好友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展示她的首批珠宝设计作品,并请教这位著名时装设计师如何为作品定价,伊夫・圣洛朗立即请她为其时装系列设计一套首饰。其后,帕洛玛・毕加索又为House of Zolotas设计黄金首饰,在这次合作之中,她学到了大量贵金属和宝石制作的实际知识,令她的设计技巧更臻完美,但是此时,她并没有迎来事业的春天。

1973年,毕加索去世,继母杰奎琳・罗克不准帕洛玛和哥哥克洛德参加葬礼,“我们不能守在城堡的门口为父亲送行,因为那里到处是记者。我们不能为父亲的葬礼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就只得跑到城堡对面的山巅,带着巨大的伤痛,默默俯瞰那里的一切。”彼时91岁的毕加索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艺术家,去世的时候,留下了总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遗产,却没有留下任何遗嘱。

顺理成章的,争遗产成了可怕的事,这场官司旷日持久,毕加索的遗孀杰奎琳・罗克和他3个婚姻之外的孩子―帕洛玛、克洛德和玛雅为毕加索留下的绘画、雕塑和素描的分配,足足打了6年的官司,让他们争执不下的还有使用毕加索这个名字的商业权利。因为这场官司,帕洛玛暂时中断了珠宝设计,这之后,她做了更有意义的事,联合起家族其他成员拿出了各自典藏的父亲画作,合力营建巴黎毕加索纪念馆,对她来说,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直到1979年,机会才再度降临,Tiffany设计总监约翰・洛林(John Loring)邀请帕洛玛为蒂芙尼的一次展览设计展台,约翰・洛林本是她少女时代的玩伴,很清楚老友被家族事务所淹没的才华。第二年,Tiffany公司推出帕洛玛首度独家设计的珠宝系列,这个大气又明快的系列一推出即大受欢迎。Tiffany从此便有了Paloma Picasso 系列,并且和这个艺术界最知名的姓氏相伴了多年。身为艺术家之后,帕洛玛有自己的特立独行之处,比如,她设计的珠宝,并不需要使用Tiffany品牌标志性的蓝,而是充斥着自己最爱的红。

显赫的姓氏帮助帕洛玛迅速成名,但没有人会为了血统而一直为某个设计师买单,让她在时尚圈生存下来的,是强烈的个人风格:硕大的宝石、爽朗的粗线条、明快的颜色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灵感。

每个设计师都会有和自己名字相关的系列,属于帕洛玛的当然是鸽子,经典的Dove系列珠宝,生动呈现了宛若翱翔天际的白鸽,象征着和平与纯净,也是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她没有什么特别眷恋的设计元素,一般都是从自己的旅行经历和异域风情的建筑中挖掘灵感。灵感来自摩纳哥的Zellige 系列是她的挚爱,融合了彩色珐琅花砖以及华美几何图形的艺术形式,中空的正方形、多角形和圆形,材质上采用18K黄金或白金,黑白相间的珐琅材质凸显异域的魅力。她所喜爱的Goldoni系列是从威尼斯传统的铁艺大门汲取灵感,花纹中充满威尼斯辉煌宅邸中庭院的华美。“威尼斯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帕洛玛说。旖旎的威尼斯一直让她心醉,这里的建筑元素也成了她至爱的题材,在近几年的设计中,不断使用。

现在,她和当医生的丈夫埃里克・特维奈住在瑞士,每年去纽约旅行几次,有时候也会出现在Tiffany在世界举办的活动。就像这一次的中国之旅,她站在北海的快雪堂里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旅行和设计,脸上一直带着她标志性的微笑,仔细看的话,那是个社交性质的表情,并不一定代表当事人的心情,对于自己的个性,她如是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我进入时尚业,我的标志性外观红色唇膏是一个强有力的形象,某种程度上成为我的盾牌。这有点像歌舞伎,你的脸是一张面具。你让自己暴露在舞台上,但同时也隐藏在角色后面。”

对话帕洛玛・毕加索

真正的我,藏在红唇之后

{F=FAMOUS P=Paloma Picasso}

F:身为两位画家的女儿,你没有想过自己也从事艺术吗?

P:我从小画画,但是从14岁开始,有几年我再没有碰过画笔,因为人们总对我说:原来你也画画,那你会成为你父亲那样的大画家。我对成为一个艺术家感到恐惧,我被彻底吓倒了。

F:是何时发现自己对珠宝的兴趣?

P: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对珠宝感兴趣,如果你看到我小时候的照片,你会发现我戴着与小小年龄不相称的项链、耳环等首饰。长大一点后,我就经常到巴黎的跳蚤市场买廉价漂亮的珠子,用好玩的方式把它们串起来。我把它们穿在衬衣里,这样没人看得到,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对珠宝的内在而不是外在感兴趣的原因。

F:您年轻时曾为戏剧设计舞美和服装,有没有想过设计其他门类?比如服装?

P:我热爱珠宝远胜时装。时装遵循季节性速死的法则,而珠宝则可以传代。

依帕内玛女孩范文第2篇

那不勒斯-西西里的女政治家――玛丽娅・卡洛琳娜

玛丽娅・卡洛琳娜生于1752年8月13日,在特蕾西娅女皇的16个子女中排行13,16岁时便与费迪南德国王奉旨完婚。费迪南德出自波旁王室的西班牙支系,不仅是波旁-那不勒斯同时也是波旁-西西里的统治者。特蕾西娅女皇认定玛丽娅・卡洛琳娜的婚姻是一步政治好棋:一方面,与波旁王室的联姻对于巩固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势力至关重要,哈布斯堡儿女借此可以继承波旁王室西班牙支系的领地;另一方面,女皇希望卡洛琳娜公主可以成为奥地利与欧洲其他王室之间的调解人。 特蕾西娅女皇画像

玛丽娅・卡洛琳娜对于费迪南德的相貌并不满意,第一次见到未婚夫时甚至想要逃走,后来在写给妹妹――也就是后来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信中直言这段婚姻让自己十分痛苦。尽管如此,卡洛琳娜作为哈布斯堡王室成员依然要顺从母亲的意愿完成和亲义务。

卡洛琳娜和丈夫费迪南德的性格背道而驰。卡洛琳娜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宫廷训练,绘画、舞蹈、历史以及语言训练成为日常课程,她继承了母亲的政治天赋,对于自己日后成为一国王后的角色早有准备。费迪南德则热衷于狩猎,对于国家事务毫无兴趣,多年来一直倚仗其父亲――西班牙的卡尔三世做出政治抉择。卡洛琳娜与费迪南德迥异的性格与兴趣让两人很难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尽管如此,成长于欧洲最为显著家族的两人逐渐接受各自王室对其命运的安排,也许是这样一种共同的无奈感让两人开始惺惺相惜,最终夫妻之间形成一种充满信任的关系。

特蕾西娅女皇期待和亲公主们在欧洲各王庭诞育继承人,延伸哈布斯堡王族的血脉,但并不希望她们过多地干预政治。女皇在写给卡洛琳娜的信中曾劝解道:“没费迪南德国王的允许不应擅自做出决定,即使国王允许你参与政治并且询问你的意见,也不应过多地干预政治。”但卡洛琳娜却对母亲的忠告置之不理,年轻的王后逐渐展露出政治野心,对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外交与内政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经济上,卡洛琳娜认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贵族对民众的过度剥削,因此,她着手推进一系列改革,旨在减少贵族特权并且提高国家对贫民的救济。政治上,由于丈夫费迪南德在国事上的无所作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政权受制于西班牙王室,卡洛琳娜追求国家的独立性,因此和费迪南德之父――卡尔三世的矛盾日益白炽化,卡尔三世公开指责卡洛琳娜蓄意分裂西班牙与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国。年轻的王后为了在政治上脱离西班牙的控制,选择和英国结盟,对抗西班牙与法国的势力。然而,这种外交战略却有违特蕾西娅女皇与法国和西班牙的波旁王室结盟的政治意图,特蕾西娅女皇本希望通过联姻缓解与法国百年来的恩怨,并且在奥普争霸中获得法国的支持,然而卡洛琳娜的外交布局却将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波旁王室的关系推入尴尬局面。

玛丽娅・卡洛琳娜作为哈布斯堡公主履行了联姻义务,然而,颇具政治天赋的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后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改革措施以及外交布局以那不勒斯-西西里的国家利益为重,而娘家哈布斯堡的家族利益则处于次要地位,特蕾西娅女皇的联姻安排也随之黯然失色。卡洛琳娜的妹妹安托瓦内特丧命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卡洛琳娜更是成为当时欧洲政坛上的反法急先锋。可以说,奥法关系并未通过此桩政治婚姻得以加强。

叛逆的公主――玛丽娅・阿玛丽娅

玛丽娅・阿玛丽娅是特蕾西娅女皇的第八个孩子,她和其他姐妹一样是女皇政治布局中的一枚棋子。阿玛丽娅在23岁时与帕尔马公国的波旁费迪南公爵结婚,被迫离开她曾经的恋人――茨魏布吕肯的卡尔王子,因为卡尔王子的政治地位相对于费迪南公爵来说微不足道。从此刻开始,阿玛丽娅对于母亲的怨恨和失望与日俱增。 玛丽娅・卡洛琳娜(1768年肖像)

特蕾西娅女皇以及宰相考尼茨向来主张哈布斯堡家族与法国波旁王室联姻,与费迪南公爵的亲上加亲是女皇精心筹划的结果。费迪南公爵的祖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奥地利皇太子约瑟夫的爱妻伊莎贝拉与费迪南公爵是孪生姐弟。伊莎贝拉死于天花之后,女皇便开始筹备与波旁家族的另一桩联姻,阿玛丽娅公主与费迪南公爵的婚姻正中下怀。

阿玛丽娅年长费迪南公爵5岁,她继承了母亲强势的性格,公爵性格温和且无意于政事,二人1769年成婚后,阿玛丽娅便开始展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当时的法国首相纪尧姆・蒂罗在帕尔马宫廷地位显著,费迪南公爵父母去世后便一直代其处理帕尔马政务并且与国王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然而,纪尧姆致力于维护法国在帕尔马的影响力,而他最初属意的联姻人选并非阿玛丽娅,因此,阿玛丽娅到达帕尔马后便将纪尧姆视为绊脚石,二人的矛盾逐渐升级。1771年,阿玛丽娅将纪尧姆免职,与公公西班牙国王卡尔三世推举的新任首相也无法达成一致,一年后将其罢免,最终由忠于阿玛丽娅的帕尔马本地人出任首相。阿玛丽娅成为帕尔马的实际主宰者,内阁也由帕尔马人组成,致力于摆脱西班牙、法国甚至是母国奥地利等外国王室的控制。 玛丽娅・阿玛丽娅与丈夫费迪南公爵的肖像

西班牙和法国的特使都向特蕾西娅女皇指控阿玛丽娅的不当行为。女皇大为震惊,派遣罗森伯格公爵到帕尔马对其进行劝诫,要求阿玛丽娅远离政治。然而,阿玛丽娅却将罗森伯格公爵晾在一旁,对其母亲的告诫更是置若罔闻。阿玛丽娅逐渐成为法国与西班牙波旁王室最为厌恶的人物之一。西班牙国王卡尔三世中断与帕尔马的外交往来。由于阿玛丽娅长期排挤来自法国与西班牙的宫廷官员,哈布斯堡家族与波旁王室的关系亦受到威胁。特蕾西娅女皇难掩对女儿的失望之情,在多次告诫无果之后,女皇中断了与阿玛丽娅的书信往来,并且禁止整个家族成员与其通信。后来,阿玛丽娅作为帕尔马女大公对奥地利进行国事访问并且试图改善母女关系,但是她终究未得到母亲特蕾西娅的接见与谅解。阿玛丽娅的政治婚姻并未完成母亲最初的政治意愿,母女二人的关系也渐行渐远。

政治婚姻的牺牲者――玛丽・安托瓦内特

特蕾西娅女皇的公主当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玛丽・安托瓦内特,无论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断头王后》,还是现代的欧洲电影,都以各种艺术形式将安托瓦内特的悲剧人生呈现于世人面前。安托瓦内特作为特蕾西娅女皇的小女儿,同样无法违背联姻的安排,此桩政治婚姻再次指向了法国波旁王室。

即使奥地利与法国在“奥普七年战争”前的结盟并未换来哈布斯堡的胜利,但女皇的筹谋在于通过联姻政治继续巩固奥法联盟并且保持奥地利和法国在欧洲的势力均衡。当时的路易十六还是法国皇太子,特蕾西娅女皇四处周旋,最终促成此次联姻。婚约谈判从1767年开始,耗时两年之久,特蕾西娅女皇于1769年才得到法王路易十五的首肯。女皇对安托瓦内特寄予厚望,从法语到法国宫廷礼仪都由女皇亲自安排教导。1770年,哈布斯堡与波旁家族最为庞大的联姻工程随着一场奢华的婚礼终于落成,14岁的安托瓦内特嫁给15岁的法国皇太子,即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然而,此时的安托瓦内特并未做好履行自己政治义务的准备,对于日后的政治命运也毫无所知。

天真的安托瓦内特缺少政治嗅觉,对于法国王室的宫廷斗争也一无所知,很快她就成为宫廷斗争的筹码。路易十五的3个女儿拉拢安托瓦内同对付法王情妇杜巴丽,这让法王路易十五十分恼怒。直到特蕾西娅女皇写信告诫安东瓦内特不要惹怒国王,并且要求她对杜巴丽夫人展现出友好的姿态,安托瓦内特才做出妥协,在宴会上与杜巴丽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当时特蕾西娅女皇的顾虑是希望法国对奥地利、普鲁士以及俄国瓜分波兰一事袖手旁观,因此得到法王的默许至关重要,安托瓦内特不得不以太子妃身份率先对法王情妇做出妥协,以免得罪路易十五。

路易十六继位后,他要求安托瓦内特不要插手政治事务,年轻的皇后便开始投身于宴会、赛马、以及收集奢侈品。她因奢靡成风而获得了“赤字夫人”的名号。特蕾西娅女皇曾多次写信要求安托瓦内特行事收敛,改变生活作风,然而女皇的劝诫终被当成耳旁风。安托瓦内特继续过着奢靡的生活,严重脱离人民,国家债台高筑,当时法国人民将国家的不幸以及生活的悲惨归咎于王后,安托瓦内特被法国人轻蔑地称为“那个奥地利女人”。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安托瓦内特与路易十六被关押。1793年10月16日,法国国王和王后先后在巴黎被革命者送上断头台。然而,将国家的混乱与溃败归罪于一个女人有失公允,安托瓦内特是一个受害者,也是政治婚姻的牺牲者,法国宫廷自路易十五开始就已奢靡成风,国王疏于国家管理,行政机构臃肿,安托瓦内特最终成为风雨飘摇的波旁王室的替罪羊。

联姻政治的悲曲

从13世纪开始,哈布斯堡王室施展联姻外交,兼之军事征服扩张地盘,不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近400年,还在15世纪通过联姻获取继承权向西班牙输出国王。哈布斯堡的联姻政治涉及中世纪与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布局与再布局,甚至还泛及欧洲各国新教与旧教之间的反复斗争。到了特蕾西娅女皇时代,为了对抗普鲁士,开始向百年世仇法国波旁王室输送王妃。

依帕内玛女孩范文第3篇

关键词:爱药;玛丽;尼科特;露露

一、路易斯・厄德里克与《爱药》

路易斯・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1954-)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印第安作家。她1954年出生于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父亲是德裔美国人,母亲是奥吉布瓦人,因而厄德里克同时继承了白人文化和齐佩瓦文化的遗产。她在1984年发表处女作《爱药》(Love Medicine),小说主要讲述两个奥吉布瓦家族四代成员之间的发生的种种恩怨纠葛,深刻描述了印第安人精神上的困与无助,以及生活的混乱与无序。其中主要男性角色之一尼科特・喀什帕与另外两位主要女性角色玛丽・拉扎雷、露露・拉马丁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小说的一条主线。身为部落酋长的尼科特,在妻子玛丽和情人露露之间踌躇不定,这让三个人都饱受折磨。玛丽吩咐外孙利普夏・莫里西准备爱药给尼科特吃,以让变心的尼科特回心转意。然而利普夏用超市买来的火鸡心代替\雁的心交给玛丽。玛丽把火鸡心放在三明治里骗尼科特吃的时候遭到了尼科特的拒绝,玛丽一气之下强迫他咽下鸡心,结果却使尼科特不幸噎死。

二、玛丽・拉扎雷

玛丽是一个善良的女人。自从她的一儿一女夭折以后,她就不停的收养孩子,孩子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他们家庭经济上可以承受的程度了,她仍然不忍心无视那些居留地别的人家送来放在他家门前的弃儿们;虽然小时候受到利奥波德修女的折磨,但是当听说这位修女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玛丽仍然带着女儿去看望她;在尼科特死后,玛丽与她的情敌露露成为了好友,露露做完眼科手术以后,玛丽主动提出照顾露露的日常生活。

玛丽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人。她做各种活计换钱贴补家用,所有不需要尼科特帮忙的工作她都毫无怨言的一人承担。在她生孩子的时候,尼科特慌张失措,玛丽依然保持着镇定,吩咐叫来弗勒・皮拉杰为其接生。在她生完孩子以后,一直不喜欢玛丽的婆婆拉什斯・贝尔最终也站出来为儿媳向儿子讨说法。玛丽凭借着自己的坚强和独立赢得了婆婆的爱,也建立了作为一个女性在家族里的地位。(吴冰,165)当玛丽看到尼科特留下的分手信,心如刀割但同时也坚定的告诉自己“但即使他离我而去,我也不会没法生活下去。”(《爱药》,168)在尼科特死后,玛丽看到了他的灵魂,似乎“传统的印第安巫术失落了,可是又没有失落;爱药失灵了,可又没有失灵――真正没有失灵的,可能是人心中长存的爱情吧。”(谈瀛洲,7)一个女性作为妻子在丈夫那里得到认可,从这个角度来看,玛丽是成功的。

三、尼科特・喀什帕

尼科特代表了第一批走出印第安文化圈,走进白人文化圈的齐佩瓦人,他的身上同时混杂着白人文化和印第安人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尼科特犹豫懦弱的性格。年轻时候就喜欢露露的尼科特,本已准备买戒指向露露求婚,然而在去山上修道院卖鹅的路上偶然遇到玛丽而倾心于她,并抛弃了露露。和玛丽在一起共同生活那么多年,心里却又对露露旧情难舍。他决心与露露分道扬镳,回到玛丽身边安分过日子,却又因为被迫收走露露家的地而心怀不安。尼科特在感情处理上的失败也是印第安文化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压制下逐渐处于边缘位置,对于坚持自己的身份独立却又总是受挫的尴尬境地。

对于尼科特来说,玛丽是他的依靠,露露是他的欲望。玛丽是他的贤内助,帮他打理好一切,尼科特能够取得的成就与玛丽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他对玛丽的情感从最开始的爱情到后来变成了亲情。在婚姻生活里,两个人的扶持已让他们融为一体。因此当玛丽拿爱药给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的尼科特吃的时候,尼科特本能的察觉到食物有问题。他最后的死,结束了他作为一个印第安部落酋长在这个白人统治的世界的尴尬身份,也结束了他在两个女人之间徘徊不决的困境。

四、露露・拉马丁

露露是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这一点和玛丽很相像。作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印第安女人,“丈夫之于她,不是靠山,不是依赖,而是她呼之即来招之即去的角色”(吴冰)。出于好奇和征服欲望,她独自一人前去摩西居住的小岛,在那里怀上孩子,又独自离开。当男人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她会果断选择离开并寻找新的出路。在与露露有染的这些男人里,露露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从来不是被动的接受男人的爱怜。在遭受尼科特的抛弃,摩西的拒绝,和莫里西婚姻的失败,丈夫亨利的死之后,她仍然愉快而明亮地生活着。

尽管被别人说成是放荡的不正经的女人,但实际上露露是一个乐观而又热爱生活的女人。与其说身边的人是在指责她与男人们的不正当的关系,不如说那些人是被露露的年轻与快乐打败。她深爱着尼科特,却被其抛弃,但露露不曾对此掉过眼泪。她愉快的照顾自己的孩子们,打理家务,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应该说露露是小说里最为出彩的一个女性角色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印第安妇女的代表。

露露不仅是一个主宰自己的生活的女人,在政治上她也有着自己的主张。她从来不相信那些政府官员,不许人口普查员进入她的家门。她在自己世代居住的居留地即将被政府强制收回去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阻止,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去胁迫那些可以做出相反决定的官员。和已经成为白人统治者的传信人的尼科特相比,露露始终保留着作为一个印第安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坚持。如此独立自强,热爱生活,同时对政治事件时刻保持着清醒头脑的露露・拉马丁是一个值得爱的人,这也许就是小说中尼科特至死都深爱她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吴冰,《爱药中的女性主义》,时代文学,2012.10下半月,165。

依帕内玛女孩范文第4篇

中国式的“鹰爸”、“虎妈”,用自己的思想去统治、压制孩子,虽然可能培养出“乖乖”,但却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更可怕的是,“被统治”的孩子一旦爆发“起义”,发生“杀母”事件也不为稀奇。美国著名畅销书女作家贝蒂·麦克唐纳的经典常销书《Hello,Mrs.Piggle-Wiggle》,已畅销全球50年,累计发行800多万册。最近,该书出了中文版,音译为《小猪摇摆夫人》,虽然不能说包治孩子坏习惯,但其引导孩子自我建构良好习惯的教育方法,无疑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作为一套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也是很值得孩子一读的。

休伯特在《小猪摇摆夫人》中,是一个不爱收拾玩具的小顽童。小猪摇摆夫人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玩吧,不要理他,不要进入他的房间,从窗子给他递进去食物,但在马戏团的游行队伍到来时,在窗外孩子们都在欢呼的时候,把握住原则,把玩具收拾好就可以出来,休伯特乖乖地收拾好了玩具。

在心理学中,注意处理情绪、制定目标、解决问题是必需的。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导孩子分配注意力。但是,没有价值比较的指导,就无法让孩子自我建构,所以效果甚微。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时,注意抓住两种相对抗的价值,一方面应依据过去的经验疏通和重新调整孩子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按照未来的期望去塑造孩子的注意模型。

美丽的玛丽在《小猪摇摆夫人》中,是一个颇让父母烦恼的“顶嘴匠”,不仅对爸爸妈妈粗鲁翻白眼,还对老师无礼。小猪摇摆夫人先是夸赞玛丽聪明伶俐,并带她到农场去玩,然后让玛丽把会说话的鹦鹉佩内普洛带回家。每当玛丽做出顶嘴和不礼貌行为时,佩内普洛也会做出相应的各种顶嘴和不礼貌行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玛丽认识到了自己顶嘴和不礼貌行为是不对的。

在社会学上,一个人的习惯是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的。如果对孩子的坏习惯,只能忍让、叹气,或者仅仅是严厉的教训,甚至是习焉不察、习是成非,那就是害了孩子。对孩子的坏习惯,家长、老师要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孩子在切身感受中去解构坏习惯,家长、老师再加以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孩子不仅会逐渐改掉原来的坏习惯,还会建构起换位思考的好习惯。

帕特西在《小猪摇摆夫人》中,是一个不爱洗澡的小宝宝。小猪摇摆夫人的办法,不是强迫帕特西洗澡,而是顺其自然,不洗就不洗。直到有一天,帕特西实在是太脏了,身上居然长出了“小胡萝卜”。帕特西自己吓坏了,“妈妈,我――洗――个――澡”。

依帕内玛女孩范文第5篇

媒体:《纽约时报》

30年前,当我在巴西担任驻地记者时,通货膨胀的问题非常严重。从1985-1989年,平均每年的通胀率达到707.4%。穷人们在拿到薪水几个小时后就会花光。当我在里约热内卢居住期间,巴西使用过三种货币,分别是克鲁塞罗、克鲁扎多和新克鲁扎多。当时人们开玩笑说,脱离困苦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加利昂国际机场(离开巴西)。

《依帕内玛女孩》的作曲家安东尼奥・卡洛斯乔宾曾有句名言:“巴西不适合新手。”

如今的巴西仍是这样。这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像位于热带的美国,人们贫富差距明显――高犯罪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西穷人和富人间的鸿沟。但巴西文化非常多样化,这里有热情奔放的民众,有桑巴舞,也有很多打破常规的花样。在巴西生活成本可以很低,你要么适应,要么就远离。

经济学家埃德玛-巴查曾用“Belindia”这个词来形容巴西,他认为巴西就像是坐落于拥挤印度的繁荣比利时。我也写过里约热内卢以北,来自依帕内玛和兰姆海滩的穷孩子们的故事――他们在火车顶部玩耍,经常因为触电而死亡。

不平等确实是个问题,但即便在最为动荡的时候,它也不是巴西人生活中的全部。当我走进几乎无处不在的贫民窟时总会问“大家好吗?”住在贫民窟的人们经常微笑着回答:“都很好!”――无论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多么困苦。他们虽然贫穷,但心态乐观。

如今的巴西已经变得更像是位于印尼的法国,而不再是位于印度的比利时。这个国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有傻子才会否认巴西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国之一。每一个参加和观看本届奥运会的人,想必都能够感受到巴西人强大而快乐的民族文化。这真的是一个“大家都好”的国度。

所以我真的对媒体对巴西奥运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感到厌烦了。媒体谈到贫民窟的愤怒、频繁发生的暴力事件、富人与穷人阶层的鸿沟、俄罗斯禁药丑闻和巴西的文字……他们还说主办方原本可以更好地计划和分配预算,而不是开通一条连接奥运比赛场馆和繁华的巴拉富人区的地铁线路――因为这不能为穷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但问题是作为主办方,巴西恐怕永远无法举办一届让西方国家满意的奥运会。里约奥运举办了空前盛大的开幕式,到目前为止非常成功,但里约仍被指责未能在奥运会前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国际大赛,媒体对它的评价标准似乎总是和发达国家的评价标准不同。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前,我们也听到过类似的声音:犯罪可能毁掉世界杯,贫穷可耻,主办方的低效将令游客们备受折磨。结果呢?南非世界杯非常成功。但在2012年伦敦奥运前,我记不得有任何一位记者对英国最贫穷,或是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做过报道。

里约奥运对巴西和全人类都有好处,观看尤塞恩-博尔特、迈克尔菲利普斯或者西蒙・拜尔斯的比赛会让我们精神振奋。

我个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出生于里约贫民窟的年轻巴西女子拉斐拉席尔瓦在赢得女子57公斤级柔道金牌后宣布:“这枚奖脾表明一个孩子应当对自己的梦想充满信心。因为梦想是能够被实现的,即便那需要花一些时间。”

相关期刊更多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医科大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