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明成祖朱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明成祖朱棣范文第1篇

“母校”珍藏他的英文墨宝

在太仓经济开发区,有一所朱棣文小学。这是太仓市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学校。现任校长龚雪萍介绍,朱棣文小学前身是太仓市新区小学,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的尊敬,也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经朱棣文本人的同意后,该校更名为朱棣文小学。

在朱棣文小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几乎个个都是朱棣文的“粉丝”。副校长陆玲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朱粉”,她回忆说,2000年8月25日,朱棣文第一次来到朱棣文小学,那次是他应邀赴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讲课,抽空回到故乡探亲祭扫祖坟,顺便考察这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时隔8年多,陆玲对当时的情况仍记忆犹新。“当时正好放暑假,有一些学生在学校参加科技制作兴趣班”,陆玲说,朱棣文对此很感兴趣,他非常赞赏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译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生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善于解答问题。”此后,朱棣文的这个见解成为朱棣文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该校还归纳总结出十六个字的“朱棣文精神”――追求超越、厚积薄发、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并以此作为学校精神。

陆玲介绍了朱棣文考察学校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学校请朱棣文题词,事先特意准备了宣纸和毛笔,没想到朱棣文傻眼了,这个“美国佬”面对自己老祖宗发明的书写工具,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十分尴尬。后来,学校临时找来了一支橡皮头的签字软笔,朱棣文这才“一挥而就”。

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内,记者见到了这幅“墨宝”:“Primary school” is the first school, and as the first school, it isthe first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a lifelong quest of knowledge. May the students learn to love learning during this first step. (中文译义:“小学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第一站,愿学生们在这里学会热爱学习。”)题词通篇为英文,只有落款“朱棣文”为汉字,这三个汉字的书写水平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差不多,也是朱棣文惟一会写的汉字。

长辈眼中的“洋侄儿”很中国

在太仓市区新东街上的朱棣文祖屋旧址,这里立了一块呈打开的书页状的汉白玉纪念碑,介绍了朱棣文的家族历史和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因编著《太仓近当代名人》一书和在侨办工作,凌鼎年十分熟悉朱棣文的家族史,并且见到过朱棣文。他说,朱棣文家的老宅在太仓城厢镇的新东街、明朝宰相王锡爵故居东面一两百米处,边上就是著名的致和塘。那房子现在已经被拆迁,印象中有好几百平方米大,前后有好几进,里面有楼。当地人介绍说,以前这里是太仓最有特色的老街之一,跟现在的周庄差不多。凌鼎年介绍,目前朱棣文在太仓还有些亲戚,主要是堂叔、堂兄弟、表兄妹等。

尽管没有在太仓生活过,尽管不会说中文,但曾经两次回乡的朱棣文,对家乡充满了感情。凌鼎年清楚地记得,朱棣文第一次回乡是1998年8月,当时他是应上海嘉定一家研究所的邀请,去那里作报告。远在美国的父亲知道后,就委托他去太仓看看老宅。当时朱家的老宅已经被拆除,但拆迁前凌鼎年请当地电视台记者将这所房子的面貌全部拍了下来。于是,朱棣文拿到了一张刻有老宅视频的光盘。事后,朱家老宅遗址成了一块绿地,还做了一个纪念标志。

第二次回乡在2000年8月24、25日,朱棣文是带了白人夫人一起来的。他和夫人来到下榻的娄东宾馆后会见了亲戚。凌鼎年记得,朱棣文还单腿下跪,跟亲戚们合了影。第二天上午,朱棣文偕夫人来到祖居地考察,接着又一起冒雨前往太仓公墓祭祖,他同夫人都是虔诚地双膝跪在祖父的坟茔前,合掌作揖。看到祖父的照片,似乎发现了自己的生命秘密,开心地将照片放在自己胸前。

现年83岁的苏州大学退休教师金灼章是朱棣文的亲姑母,在朱棣文父辈的十二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她原名朱汝宇,后来过继给了金家。“二姐朱汝华、三姐朱汝蓉,抗战前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北大做教授,后来又去了美国任教;五哥朱汝瑾,也就是朱棣文的父亲,也曾经在清华任教,后来也去了美国。包括朱棣文在内,我们一家共出了12个博士、教授。”

金灼章回忆说,朱棣文两次回国探亲,自己都和他见了面,大家交流时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在祭扫祖坟时,他完全遵照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对我们这些长辈也非常尊敬,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像一个中国人。”

居住在上海的朱汝琛是朱棣文的十二叔,他是国内亲戚中和朱棣文打交道最多的。在朱汝琛的眼中,朱棣文完全是一个普通人,一点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有一次,他来上海交大讲学,讲完后自己打了辆出租车就回宾馆了。”朱汝琛说,朱棣文衣着很随便,除了在正式场合穿西装之外,其他的一概是T恤夹克,言谈举止也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走在上海街头,只要他不开口说话,没人会以为他是外国人。”

明成祖朱棣范文第2篇

1、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2、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

3、朱棣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称帝。

(来源:文章屋网 )

明成祖朱棣范文第3篇

吏治廉明成功,与皇帝的吏治思想和驭臣方式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明成祖主要从“恩威”两字入手驾驭臣下。

一、对前朝降臣区别对待,推诚任用

经过3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终于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这场战争以明成祖的胜利而告终,建文帝虽然“不知所终”,但建文遗臣留下者依然很多。如何处置这些建文旧臣成为当时一个重大问题。在对待明成祖新政府的态度上,建文遗臣有的逃跑,有的抗节不屈,有的自杀殉难,有的归附。对于态度强硬、绝不肯投降的建文旧臣,尤其是第二类大臣,明成祖十分恼怒,对其进行了残忍的屠戮。“诛十族”、“瓜蔓抄”,几乎成为明成祖残暴的代名词,并为明成祖留下了一个残忍的恶名。但如果全面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明成祖对建文旧臣并不是一味地诛杀,而只是将那些顽固与他对抗的“顽固分子”残酷杀害,对那些占绝大多数的归附的建文旧臣则采取了另一政策,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建文旧臣只要归附新朝,则一体任用。当时明成祖刚即位,归顺的旧臣难免战战兢兢,顾虑重重。为打消旧臣的顾虑,明成祖命解缙等人整理建文时诸臣的奏章,有关国计民生的留下,有所干犯的统统销毁,并说:“……我不是讨厌那些尽心于建文的人,只是讨厌那些诱导建文变坏祖宗规法的人。以前你们是他的臣,就应该忠于他;今天事我,就应该忠于我,不必曲自隐蔽。”他一再重申“任人唯贤”的政策,要他们放下包袱,专心做事。一些有才能的建文旧臣受到了重用,最有名的莫过于“蹇夏”,“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远吉与蹇义齐名,中外称‘蹇夏’”。明成祖即位后,尽废建文之政,当时政治气氛十分紧张。蹇义又是建文旧臣,竟然上书从容言曰:“损益贵适时宜。前政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也。”明成祖从其言,并由此对这个大胆直言的人刮目相看。夏远吉处理事务很有才能,为政尽心尽力,公而无私。事实上明成祖对这些旧臣确实能推诚任用,而且往往独具慧眼,不拘一格,许多富有才能的旧臣在这一时期被发掘出来,提拔至很高的地位。比如以侍读解缙和编修杨士奇为代表的内阁七学士。

二、削除藩王兵权,巩固统一

朱棣是以藩王起兵抢到了皇帝宝座的,因此,它对藩王权势过重的祸害自然十分清楚,但他又是援引“祖训”的名义起兵的,是以藩王利益代表者和保护者的身份“清君侧”的,所以他当上皇帝后一方面要削减藩王的权势,一方面又不可操之过急,因此他采取了欲夺先予的策略。

永乐元年(1403)正月朱棣恢复了被建文帝贬削的藩王地位,“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旧封”,并赏赉有加,示之以恩。

然而,表面上他是在恢复藩王的地位,事实上他执行的依然是削藩政策,只不过这时他所打击的藩王,只是实力最强对其威胁较大者。如当他感到宁王权势过大时,就“徙封宁王权于南昌”。等到地位巩固时,他立即进行大规模的削藩,如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革去代王桂的三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五月削去齐王榑的家属护卫,八月又废之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削岷王楩的护卫并罢其官属;永乐十年(1412)削辽王朱植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废谷王朱橞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的同母兄弟周王橚在朱棣的示意下“献还己护卫”。这样他把当时掌握兵权的大部分亲王或削去护卫或贬为庶人,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基本上完成了削藩的目的。

他的这种政策在主观意志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客观上则巩固了政权的统一性,维护了皇帝的绝对权力,加强了对下属官员的控制。

三、建立内阁制,从制度上

加强对官员的控制

明成祖朱棣范文第4篇

自从穿越剧火了以后,“四爷”就很忙,雍正成为各影视剧中的主角。雍正继位之谜,近300年过去了,至今史学家未达成共识,而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因为康熙看中了乾隆,隔代指定,才传位于雍正。史书记载,四阿哥之子弘历(后来的乾隆)深得康熙喜爱,曾经陪康熙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晚年时光。雍正并不是非法篡位,而是康熙钟爱弘历,为了弘历将来能承继大业,先将皇位传给雍正,康熙“隔代指定”乾隆,雍正作为“中间人”,只是一个传棒的作用。

《清高宗实录》有一段记载,故事说的是康熙有一次与弘历去围猎,命令侍卫射杀野熊,熊倒地良久,康熙让弘历去给熊补上一箭,好让弘历获得初次围捕就将熊猎杀的英武美名。但一向行动敏捷的弘历上马后迟迟不动,康熙有些生气问弘历怎么不上前,弘历回过神来,骑马欲进,谁料此时野熊突然起立,朝着弘历的坐骑扑来,此时康熙临危不乱用长枪刺死了野熊。围猎结束后,回到帷帐中,康熙对温惠妃说,这个孩子的命贵重,福大命大,将来必定比我的福气还大啊。

《清高宗实录》卷一还有这样一段话:“圣祖深爱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诒,周注于后。”说的是康熙十分看好弘历,已经默定了弘历此后的继位,但是古之没有帝传孙之说,所以只能先将皇位传给雍正,再由雍正传给乾隆。

康熙临终遗言:“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康熙临终之际不仅指定了接班人雍正,还为雍正隔代指定了接班人乾隆。

康熙帝的隔代指定并非个案,明成祖朱棣隔代指定朱瞻基也是一例。

朱瞻基(1398—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成祖在位时,并不喜欢太子朱高炽,最喜欢另外一个儿子朱高煦,甚至还动了换储的念头。只是太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这个皇太孙了,所以最终没有换太子。

传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也产生了影响。

明成祖朱棣范文第5篇

建文帝的倚重大臣

方孝孺乃浙江宁海人,这里自古以注重气节闻名。方孝孺青年时就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刚满20岁就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表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风范。

方孝孺曾几次接近朱元璋,明太祖对他的学问、人品都非常赞赏,但一直未予重用。朱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方孝孺是个难得的人才,我将让他更加老练成熟,到时他就可以辅佐你来治理天下。可惜,朱标早逝,方孝孺的才气都展现在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身上。

朱元璋死后,其孙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他遵祖之嘱,宣诏方孝孺立即进京,与另两位大臣齐泰、黄子澄同参国政,并兼任帝师。方孝孺充满智慧,建文帝把国事几乎全部托付给这位德才兼备的学人。“士为知己者死”,方孝孺不辱使命。

对于皇帝宝座,拥兵自重的皇叔们谁不垂涎三尺?其中尤以强悍的燕王朱棣始终觊觎。这令柔弱而斯文的建文帝十分不安,不知如何处理为好。

面对势力日益增大的各地藩王,建文帝听从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燕王朱棣不甘束手就擒,他打着“清君侧”之名,发兵南下。

建文帝十分倚重方孝孺,战争爆发后,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均出自这位大儒之手。方孝孺殚精竭虑地出谋划策,时而招抚,时而讨伐,时而反间,这些举措几乎都是他在远隔千里的京城运筹帷幄。这让朱棣对方孝孺嫉恨有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方孝孺支撑着王朝的大厦,若不是建文君臣在多方面都显现出书生之气和妇人之仁的话,以一人敌国的朱棣一定铩羽而归,这使得他暗自庆幸。

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的虎踞龙盘之势没能阻挡燕王的北国铁骑,刘基当年那句南京城“唯有燕子能飞过”的谶语终成现实,朱棣打进了南京。有人劝建文帝转移他处暂避,方孝孺坚决反对:“一国之君当以社稷为重,不成功,便成仁,以身殉国是人君的天职。”建文帝最后不知所终,是殉国还是出走成了历史上的不解之谜。

攻入南京城后,朱棣便对建文臣子施以暴虐,六部九卿几乎全部列入被清洗的名单。一场灾难就这样降临,大明都城被一种悲伤压抑的气氛所笼罩。报复性的杀戮随之开始,少者诛一族,多者诛九族,甚至连带左邻右里,谓之“瓜蔓抄”,即形容杀戮株连之广。朱棣的惨无人性,即使在封建社会也为史家、士子、世人所不解,连后世的封建君主也表示这场大屠杀太过残忍。乾隆有诗云:“瓜蔓连抄何惨毒!龙江左右京观封。”

方孝孺之死

在朱棣的这场屠杀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还是方孝孺被杀。

方孝孺当时已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所称颂。在燕军北平发兵、挥师南下之时,朱棣的主要谋士姚广孝深知方孝孺绝不会背主屈膝,便跪在朱棣前说:“臣有所托,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同意了。

燕军进城后,朱棣多次召见方孝孺,他都坚决不从,只好让他的学生廖镛、廖铭等去劝说。方孝孺明白他们的来意后训斥道:“小子们跟我数年,难道还不明白道义的是非。”

朱棣杀戮了所有敢于反抗他的人后,为诏示天下,要拟即帝位诏书。他问姚广孝谁人可行,姚回答:“他人不足以服天下,必须方孝孺。”廷臣们也一致推举方孝孺。朱棣一想到那些讨伐他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便恨之入骨。他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方孝孺,但又不想背负骂名,便借此机会,命方孝孺为自己的登基大典草诏,以堵天下众人之口。表面上看,是借重方孝孺的名望及文笔,给了他最大的面子和荣耀,实质上,却是把刀直接架在方孝孺的“人格”上,公报私仇。这对方孝孺来说,无异于接受一场生命的洗礼。是卑躬屈膝,苟活人生?还是从容面对,走向死亡?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朱棣篡位夺权,为方孝孺所不耻,“忠君不侍二主”的他拒不从命,决心以死相抗。

朱棣派人把方孝孺召入宫内,他竟抗旨不尊,身着麻衣孝服,以哀悼先帝遇难来抗议朱棣篡位。他一进宫即放声恸哭,响彻殿庭。朱棣见状,也颇为动容,他从御榻上走下,亲自劝他说:“先生不必如此悲苦,我不过想效法周公辅成王之故事。”这里,他是把建文帝比作成王。“成王安在?”方孝孺冷笑道。“他自焚而死。”“何不立成王之子?”方孝孺所言“成王之子”指的是建文帝的两个儿子,长子名文奎,年方7岁,陷城后不知所终;次子名文圭,当时只有两岁,后禁锢于宫中。方孝孺的追问让朱棣有点心虚,他窘迫地说了一句“国赖长君”,意思是治国的大业怎能交给孺子,还是需要年长的国君掌舵。“主少则国疑”,所以“国赖长君”这句话还勉强可以辩解,但“长君”应另有其人。建文帝行二,还有3个弟弟:吴王允熥、衡王允熞和徐王允熈。方孝孺再驳道:“何不立成王之弟?”这让朱棣毫无招架之力,一时无语。

朱棣本该发作,忽然想起姚广孝的嘱托,只好耐着性子说:“这是我的家事。”方孝孺听后,声色俱厉。朱棣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叫左右拿笔墨来,坚决地说:“诏告天下,非先生来写不可。”方孝孺走到案前,从容提笔,在诏书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篡”字后掷笔于地,并对朱棣说:“万世之后,你也脱不得此字!”他是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不可遏,他咬牙切齿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大义凛然:“便十族又奈我何?”气急败坏的朱棣接过话来:“那我就灭你十族。”朱棣恨方孝孺嘴硬,为了制止他的谩骂,命武士用刀将其嘴从两腮一直剖至两耳,方孝孺还是骂不绝口,朱棣复将他投入大牢。

随后,朱棣下令逮捕方氏宗族,每抓一人,就带到方孝孺面前,但他毫无惧色,骂声依然不绝。朱棣彻底绝望了,他就像是一只被激怒而发了疯的狮子,将姚广孝的忠告抛至脑后,下令“杀了这个不开窍的东西”。

在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京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开始诛杀方孝孺十族。

方孝孺面对自己即将被杀毫不畏惧,但当他看到弟弟方孝友因受牵连即将受刑时,泪流满面。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孝闻已病逝,如今弟弟又遭此劫难,他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孝友同样是条好汉,他见哥哥流泪,随口咏诗一首安慰:“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吟完,便从容引颈就戮。

方孝孺最后受戮,临行刑前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诗中悲愤难平的心绪令人不忍卒读。朱棣下令将方孝孺分尸,据说是用两块石板夹住,然后用铁锯从头部锯下而死,并悬首张尸以示众。在明故宫遗址公园正门丹墀后置有几块大石板,其中一块“血迹石”尤为显眼,相传即为方孝孺颈血溅染所致。后人为褒扬方孝孺的刚正不阿,将血迹石刻成石碑,立于午门之侧。

“方孝孺辈皆忠臣”

方孝孺被杀后,门人廖氏兄弟偷偷收了他的遗骸,葬于聚宝门外雨花台东麓山上。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及儿子中愈知道在劫难逃,先于方孝孺上吊自缢;长女方贞、次女方淑在过秦淮河时被抓,投河自尽;幼子中宪当时6岁,被忠义之士冒着杀身之祸藏匿他处,万幸躲过一劫。

此前,酷刑中株连九族已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而朱棣则大开杀戒,创纪录地开始了空前绝后的“诛十族”。九族诛尽,他还不甘心,又迁怒于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将其算作一族一并处死。

方孝孺一人不从,竟要众人同赴黄泉,刀起头落,873人命丧,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这一历史上骇人听闻的“诛十族”事件,被称为“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余怒未消的朱棣又派人掘开方家祖坟,挫骨扬灰;九族以外的远亲,投狱和流放充军者更逾数千;并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但方孝孺的门客仍冒死收藏了他的遗稿,后来编成《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

朱棣死后,他的儿子仁宗即位,立即赦免“靖难之变”中死难诸臣的家属,称“方孝孺辈皆忠臣”。仁宗为父补过,不负其名。神宗初,下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方孝孺位列其次。

相关期刊更多

城市照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

中国名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扬州市委

名城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