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蔺相如廉颇列传

蔺相如廉颇列传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1篇

用行动体现人物心理变化

文章中详细描写了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表现:“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和“示”这两个动作,揭示了秦王因计谋得逞而得意的心理。再看蔺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一连串的动作,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他受辱后的愤怒心情及欲以碎璧威胁秦王的心理状态。而最后写秦王,“召”和“案”两个动作表现了秦王的虚伪和无可奈何。

在“渑池之会”上,面对秦王的可耻行为,蔺相如跪请秦王,逼请其“击缶”,“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这些动作,将秦王由因辱人反招辱后的恼羞成怒,到受威胁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作者以富有特征性的行动来描写心理,既将隐藏的心理活动化作行动性的情节,又使作品的情节发展紧凑集中,可谓一箭双雕。

借语言展现人物心路历程

“言为心声。”对话是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人物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作者运用对话描写道出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我们来看宦官缪贤举荐蔺相如时的语言。他先向赵王进言“臣舍人蔺相如可使”,此句表现出在缪贤心中,蔺相如就是一个贤才。“窃计欲亡赵走燕”是缪贤的隐私,但他在君王面前敢于暴露己之短,实际上更加体现出他爱贤、惜贤和一心荐贤的心理。“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是对蔺相如的肯定,前后两次“可使”表现出他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不计一己之私的博襟。缪贤的此番荐辞生动地展现了缪贤识贤、惜贤、荐贤、保国的心路历程。

蔺相如的言辞在文中可谓生动传神。“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此段托词显得有理有据,秦王只好照此话行事。蔺相如口中虽然在说送璧,但心中实际上在盘算:果不出所料,秦王欲骗我和氏璧;今天你强秦可谓棋逢对手,我定让你的如意算盘落空;若能赢得五日时间,定能完璧归赵。蔺相如的一番谋略尽在此语之中。

在居功自傲的大将廉颇面前,蔺相如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首先,他是自信的。有他的话语为证:“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第二,他是不满的:“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第三,他舍己为国,实现了精神上的蜕变。此段语言描写是他高尚人格的凸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从以上蔺相如的语言表达中,一个有胆有识、心胸宽广、富有智慧的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以神态曲尽人物心理之妙

鲁迅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非常注重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展示其微妙的内心世界。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材;注解;问题;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62-01

新编高中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经多年的酝酿、筛选、修订、实验,统一使用三年了。其最大特点是突出了教材的人文性与文学性,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所选文章文质兼美,时代感强,体现了编选者的新思维,新理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按理说像这种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努力,并浸润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而成教材,谬误会相对少些,但遗憾的是在教材文言文注解中,也有不妥之处。下面就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为例共同分析一下。

1.相如领受赵王之令使至秦国时,有“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两句。课本只注其中的“奏”为“呈献、进献”。而对“奉璧见秦王””的“奉”未加注释,这显然是因为它与上文中的“奉璧往使”、“奉璧西入秦”中的“奉”是同一个字,而前文已注“奉”是“捧”的通假字,故将“奉璧奏秦王”的“奉”按“捧”义对待了。这样此句就应译为“相如捧着和氏璧进献给了秦王。”但是,蔺相如既然受命出使秦国,作为仆交官,他见到秦王必然要说明来意,为什么只把和氏璧捧着进献给了秦王,却连一句说明来意的话也没有?这在情理上似乎说不过去。那么“奉璧见秦王”一句究竟应如何理解?

诚如提问中所言,课本把“奉璧奏秦王”的“奉”解释为“捧”的通假字,把“奏”解释为“呈献”“进献”,而相如见秦王时竟然连一句说明来意的话也没有,这在情理上的说不过去的。并且,如此注释,“奉”与“奏”的语义也有些重复。

查《词海》注:“奉”乃“进而有所献也”,亦即奉献,进献之意;“奏”乃“进言于上”也就是向上陈言,即说明来意。我认为,“奉璧奏秦王”的“奉”与“奏”正应作是解,蔺相如受赵王之遣,毅然入秦,在秦王面前先“奉璧”而后“奏”,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只进献和氏璧,而不陈言说明来意,那就失去了他作为赵国使者的外交官身份。所以这里的“奏”正是向秦王“陈言”,说明来意。

据此,“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似应译为“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相如,相如向秦王奉献和氏璧并陈言说明来意。”

2.相如廷责秦王一段有“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课本注释:“【弄臣】皇帝狎近宠爱之臣。”是把“以戏弄臣”句断句为“以(之)戏(于)弄臣”,翻译过来就是“拿和氏璧给狎近之臣戏耍。”但有的参考书却把“以戏弄臣”断读为“以戏弄/臣”,翻译过来则是“以此(指传之美人看)来戏耍我(指相如自己)。”那么,这一句究竟应理解为“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关于“以戏弄臣”一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课本上的注释是把“弄臣”作为个专词对待,把这一句断读为“以戏/弄臣”;而不少参考书则把这一句断读为“以戏弄/臣”。两相比较,觉得还是理解为“以戏弄/臣”比较恰当。

就词义而言,《辞海》释“弄臣”为“皇帝狎近宠爱之臣。”所引例证为“皇帝狎近宠爱之臣。”所引例证为《史记张丞相列传》“汉文帝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曹者者弄呈,君释之。’”《辞海》引例一般都是词的最早出处,可见“弄臣”一词当是出自西汉,那么战国是蔺相如当然就不可能口吐这个专用名词了。并且,“弄臣”既然是专指皇帝的狎玩之臣,而我国皇帝的称谓是从秦始皇开始的,战国时并无皇帝,当然就不应该有“皇帝狎近宠爱之臣”的说法了。

从文意来看,相如出使秦国,被置于“列观”献上和氏璧,又目见秦王“礼节甚倨”。将和氏璧“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观赏,却无一言谈及偿还赵城时说这番话的。因此,这番话必然是斥责秦王背信弃义,有意耍弄赵国及其使者。而以蔺相如之聪敏精明,他是颇懂外交斗争须有理有节的,他在廷责秦王是仍然十分注意用语的分寸,称秦为“强秦”,称秦王为大王,称秦王姬妾为“美人”,没有任何侮辱性,,当然也不会带有轻慢侮辱含义的“弄臣”一词来称呼秦王的大臣。他只是对秦王说把天下奇宝和氏璧传给姬妾观赏,就意味着对赵国使臣的戏弄。这样才是合情合理的。

在古汉语中,“戏”和“弄”本是两个互为独立的单应音词,但在“戏耍”这一意义上,两者同义。所以,“弄臣”往往连用。如司马迁《抱任安书》一文即有:“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这里的“弄臣”与“以戏弄臣”之“戏弄”,无论是构词方式还是含义都完全相同,均应作“戏耍”解。

据此,蔺相如廷责秦王的一段话,似应译为:“现在臣来到秦国,大王只在一般的偏殿里召见臣,理解也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竟把它随便的交给姬妾观赏,来戏耍臣。”

3.有“且秦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课本注【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那么,“一介之使”的“之”应怎样解释?

这个“之”字应释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若照课本的注释,数词“一介”与名词“使(使臣)”之间夹的这个显然是结构助词的“之”则无法落实。因为“一介”若作“一个”解,“一介之使”就得译为“一个的使臣”。这无论从语法上,还是语义上显然都将讲不通。

《辞海》释“一介””有”细小之意”,“介,微也”,“一介之才”则谓才也”。按“一介之使”的语法结构与“一介之才”的语法结构完全相同。因此,“介”不应作“个”讲,而应作“微”“小”,这里指地位低微解。“之”是结构助词 “的”,逐字对译“一介之使”就是“一小小的使臣。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3篇

廉颇: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蔺相如: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记文学作品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70021

传记文学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广泛的文化蕴含。它们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教育功能正好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通过对传记文学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容易对那些接触的人物产生崇拜,在阅读中体味他们的喜悦与痛苦,在他们给出的经验中,提高自己的觉悟。所以文学作品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传记文学的特点

1.传记内容的真实性

传记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传主则是已故或依然在世的人。它不同于小说、诗歌,它是记述真实的历史故事,再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并且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传记文学是利用文学的外衣来叙述传记的内容,传记中所叙述的事情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传主一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传记中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像《苏武传》,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这个确实是历史中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材料的真实是传记基础。

2.传记人物性格鲜明化

传记中的人物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为什么这个人物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传记文学重点表现人物的个性形象,比如他有什么样的性格、喜好,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情绪等,传记文学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刻画了一个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在对完璧归赵这件事情上,蔺相如见秦王并无换城之意,便要举璧撞柱,文章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他勇敢机智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高中传记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

1.着重赏析传主的形象性格

传记中最主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必然是那些经历了困难与挫折仍然能直面现实的勇士,他们或有着超出凡人的聪明才智,或有着顽强地精神,而人物传记中的闪光点恰恰是对这些真实人物的精彩塑造。如《苏武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一系列的遭遇。苏武在要回国时,恰遇到匈奴内部发生谋反,身边的张胜卷入这场战乱中,当苏武听到了这个事情,他说,此事一定会牵扯到我,受到了冒犯和屈辱才死去的话,那就更对不起国家。后来,他对常慧说,丧失了气节、辱没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后来卫律的利诱,苏武也不为所动。种种事情可见,苏武一直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他不考虑个人的利益,不管是利诱还是威逼,他都不为所动。在卫律逼迫他时,他将卫律痛骂一场,骂他“不顾念朝廷恩典、君臣信义,背叛君主,背弃亲友”,塑造了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物形象。

2.注重典型的细节描写

传记文学中,为了凸显人物的形象性格,文章往往会在传主经历的事件中进行细节描写,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性格。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主要凸显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鲜明性格,廉颇性格鲁莽,心胸狭窄,在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心里不服就扬言见到蔺相如就一定要侮辱他。这从语言上突出了廉颇的心胸狭窄。当廉颇听到蔺相如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负荆请罪,亲自到蔺相如的门口谢罪,从这些行为上的描写,也能看出廉颇勇于改过的性格。蔺相如是有智谋、勇敢机智的形象,在他出使秦国时,当他看到秦王并没有以壁换城的诚意时,他说“璧有瑕,请指示王”。从语言描写刻画出蔺相如的机智有远见。当然在刻画秦王的贪婪、手段圆滑、重利忘义上也是采用语言动作的细节方面的描写。

3.相似文学作品比较学习

蔺相如廉颇列传范文第5篇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蔺相如这一主要人物形象。

首先,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计未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一情形。这不仅渲染了当时急迫紧张的氛围,更是让后面蔺相如在分析完“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和“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后,认为“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并自告奋勇“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前往”。这就使相如与诸大臣谋而未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相如胸有成竹的勇气和果断。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在大脑中出现了一幅明显的对比画面,大臣们的焦急无策,赵王的寝食不安,蔺相如的雄才大略都展现在了眼前。

其次,在渑池之会上激烈的争辩场面也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第一,秦王与赵王的对比。秦王酒酣,请赵王奏瑟,秦王的盛气凌人与赵王鼓瑟的胆怯顺从与唯唯诺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都是一国之君,弱小国家国王的胆小懦弱、惟命是从与强大国家国王的盛气凌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文章通过神情与动作的对比让读者有了深刻的体会,真正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第二,秦御史和赵御使的对比。秦御史前书――主动记录,示秦强,录入史册公然侮辱赵国。赵御史,顾召书――被动、胆怯、退缩。连赵王都吓得唯命是从了,那些御史还能敢怎样呢?第三,秦之群臣和蔺相如对比。秦人多势众,有预谋在先,齐祝寿提无礼要求。渑池之会就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赵国也如面临悬崖,不慎即可坠入深渊。赵国唯相如一人,仓促应战,随机应变,针锋相对,而能力挽狂澜,能够保全赵国尊严。此时,秦国的强势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压力之下,蔺相如却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略战胜了秦国。可以说,蔺相如与所有的人形成了对比,不管是秦国人的强横,还是赵国人的懦弱。可见,司马迁巧妙地对运用比都是为了突出蔺相如的英勇和才略。

再次,文章的结尾,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廉颇扬言见到蔺相如必辱之,可见廉颇的气愤程度。而蔺相如却是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也引车避匿。蔺相如的退缩程度甚至连他的门客都不能接受了,可是,正是相如无奈忍辱与廉颇傲慢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更让读者敬佩这一英雄。当我们读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时候,这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让人肃然起敬!人们感觉到了相如的大度与气量,看到了一个时刻为国家着想的英雄的宽广胸怀。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师范大学

甘蔗糖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