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范文第1篇

根据克拉伯隆方程PV等于nRT其中P表示气体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普适气体常量。又由于室温下两种气体的温度相同,压强必须相同,R为定值,则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所以乙醇蒸汽相对空气密度等于乙醇的摩尔质量除以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即等于46除以29约等于1、586。

所以室温下乙醇蒸汽相对空气密度约等于1、586。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对密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冬小麦;衡S29;播期;种植密度;产量;产量因素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3-0037-05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high yield and efficiency cultivation technical measures of new winter wheat cultivar Heng S29,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the cultivar,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The split-plot design was adopted in this trail including 5 sowing dates and 6 planting densities. The trail was carried out in dry-farming and water-saving experiment station, which located in Hujiachi Town in Shenzhou City of Hebei Province during 2014-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on spike number per unit, kernels per spike, 1 000-kernel weight and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kernels per spike, 1 000-kernel weight and grain yield were significant, while not significant on spike number per unit.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the yiel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the yield increased firstly and then decreased. Within certain limits, the spike number per unit and 1 000-kernel weight decreased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but the kernels per spike increased; the kernels per spike and 1 000-kernel weigh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 of Heng S29 was October 6th-17th, the best sowing date was October 6th-11th,and the reasonable basic planting density were 2 700~3 300 thousand per hectare.

KeywordsWinter wheat; Heng S29; Sowing date; Planting density; Yield; Yield complonents

小麦是我国北方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小麦产量的高低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小麦产量不但受品种、土壤条件、气候影响[1,2],与播期和播量也有密切联系[3-6],提高产量不仅需要品种改良,而且需要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7]。

有关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等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8-15],但由于各地区栽培生态条件、品种特性等因素不同,许多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胡焕焕等[8]研究发现,播种期对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产量及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刘万代等[9]研究指出,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闫志顺等[10]研究发现,在相同播量条件下,一定的播期范围内,小麦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逐渐降低趋势。而陈素英等[11]、李豪圣等[12]在增加播量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减产并不显著。推迟播期会导致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品种、肥水条件及栽培方式的改变,各地区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对当前小麦的播期、密度等栽培措施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依据品种特性进行调整很有必要。衡S2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抗旱节水丰产型冬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6025)。该品种特点为节水高产、抗逆广适,三因素协调,分蘖力强,抗干热风,根系发达活力强,落黄好。为促进衡S29的大面积推广,笔者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深州市护驾迟镇)进行不同播期、播量对该品种产量性状影响的研究,旨在明确其最佳播期和播量(种植密度),实现良种良法结合。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国审节水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衡S29。试验地前茬为夏玉米,夏玉米秸秆全部还田。

1.2试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A),间隔5天为一播期,共设5个播期,分别为10月6日(A1)、10月11日(A2)、10月16日(A3)、10月21日(A4)、10月26日(A5)。副区为种植密度(B),共设6个种植密度,按基本苗计算分别为:150万/hm2(B1)、210万/hm2(B2)、270万/hm2(B3)、330万/hm2(B4)、390万/hm2(B5)、450万/hm2(B6)。

每播期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行长8 m,行距15.5 cm,每小区9行,小区面积11.16 m2。

底施磷酸二铵375 kg/hm2、尿素225 kg/hm2,折合纯氮171 kg/hm2、P2O5 172.5 kg/hm2。于冬前浇封冻水,春季4月3日浇拔节水,每次灌水量均为75 mm。结合拔节水追施尿素375 kg/hm2,折合纯氮172.5 kg/hm2。田间及时进行除草、治蚜等管理。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常规。

1.3测定项目

1.3.1田间取样田间性状调查按全国区域试验统一方案进行。产量三因素调查,每个小区选有代表性的两个样点进行定点调查,每个样点1 m双行。

1.3.2产量测定 用奥地利产小区联合收割机全区收获测产。

1.4数据处理

采用DPS 14.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LSD 法进行多重比较,采用Excel做图。

2结果与分析

2.12014―2015年度冬小麦生长季的月平均温度和积温

2014―2015年度冬小麦生长季的月平均温度,4月份前和6月份均大于多年平均,其中2014年11月、2015年1月和3月的月平均温度分别较常年平均高1.7、2.2℃和2.1℃(图1)。

本生长季总积温为2 235.2℃,较常年平均值高146.4℃,总体偏暖。其中2015年4月、5月份较常年分别偏低17.6℃和19.9℃,其余月份则偏高,2014年10月、11月和2015年2月、3月、6月偏高较多,分别偏高19.8、48.2、19.9、66.5℃和15.0℃(表1)。

2.2各处理衡S29产量结果分析

由表2可看出,衡S29各处理的最高平均产量为10 238.10 kg/hm2,其处理组合为10月11日播期+270万/hm2种植密度;次高平均产量处理组合为10月6日播期+330万/hm2种植密度;全部处理组合产量水平均在9 000 kg/hm2以上。5个播期处理之中的4个,150万/hm2种植密度的产量均最低,270万/hm2种植密度的产量均最高,表明该品种不适低密度种植,最适种植密度是270万/hm2。

2.3播期对衡S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从各播期处理间比较,10月6日播种的产量最高,与10月11日播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10月16日、21日、26日播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说明衡S29适宜适当早播。

从产量三因素看,10月11日之前播种的处理公顷穗数较高,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月16日之后播种的处理公顷穗数较低,说明晚播不利于群体发育,是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10月6日播种穗粒数最少,且与10月16日之后播种的处理间差异显著,说明过早播种会显著减少该品种的穗粒数;随着播期的推迟,穗粒数逐渐增加,且10月11日、16日、21日三个播种期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播期推迟,千粒重减少,但是10月6日、11日、16日、21日播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当早播有利于该品种千粒重增加。

2.4种植密度对衡S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看出,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种植密度270万/hm2(B3)处理产量最高,330万/hm2(B4)处理次之,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但与B1处理差异极显著,与B2处理间差异显著,表明该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为270万~330万/hm2。

穗数在各种植密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该品种穗数稳定在624.0万~642.4万/hm2之间。

种植密度150万/hm2(B1)处理的穗粒数最多,210万/hm2(B2)处理次之,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与B4、B5处理差异也不显著。说明该品种种植密度B4处理下,穗粒数比较合理。

千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B2、B3、B4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说明该品种在此种植密度范围内比较稳定,这与张露雁等[14]的结论一致。

2.5各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筛选

从表5来看,10月6日播种,以B2、B3、B4、B5四个处理产量较高,且四者间差异不显著,210万~390万/hm2应为该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10月11日播种,B3产量最高,且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或显著,270万/hm2为该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10月16日播种,B2、B3、B4、B5、B6五个处理产量较高,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10万~450万/hm2应为该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10月21日播种,B3最高,与B4、B6两个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270万~450万/hm2应为该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10月26日播种,B3最高,与B1、B4、B5、B6四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150万~450万/hm2为该播期内最佳种植密度。综合来说,种植密度270万/hm2(B3)为各播期内均适宜的种植密度。

2.6播期播量对衡S29株高的影响

随播期推迟,衡S29株高降低,且差异显著(图2);随种植密度增加,衡S29株高逐渐升高(图3),其中210万~270万/hm2、330万~390万/hm2两个种植密度范围株高显著增加,150万~210万/hm2、270万~330万/hm2和390万~450万/hm2此三个种植密度范围内升高不显著,这可能是此品种株高的耐密临界值。

2.7不同播期处理的回归分析

设播期(日)为X1、种植密度(万/hm2)为X2,产量(kg/hm2)为Y,所得回归方程为:Y=9501.11460-59.85940938X1+6.225393858X2+1.0899857143X12-0.008850766083X22-0.013878785021X1X2(R2=0.792136)

根据回归方程进行播期和种植密度模拟,设定从10月6日―26日每天1个播期,10月6日种植密度为150万/hm2,每晚播1天种植密度增加15万/hm2,根据各播期的基本苗数,利用回归方程,对产量进行模拟计算,以求出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期10月6日―17日、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hm2的12个组合,产量均高于21个模拟组合的平均产量;而播期10月18日―26日(种植密度330万~450万/hm2)的9个组合,产量均低于21个模拟组合的平均产量。因此,衡S2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7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hm2。

3讨论与结论

提高作物产量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永恒的目标。本研究通过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抗旱节水丰产型小麦品种衡S29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不仅可用于指导生产,也可为育种和栽培提供有效参考。

适当早播小麦分蘖时间长,可以获得更多的成穗数,本试验中,最早播期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最多,说明适当早播利于该品种多穗优势的发挥。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从播种到越冬前的积温逐步减少,影响了冬小麦的单株分蘖数,从而造成了晚播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的降低。推迟冬小麦播种,加快了晚播冬小麦春季生长发育的进程,增加了穗粒数。而穗粒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降低。因此,冬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在适宜播期之后,随着播期推迟而显著降低是引起晚播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10月6日―26日播种冬小麦衡S29,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其中:10月6日播种产量最高,与10月11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月6日―11日间播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衡S29种植密度270万/hm2产量最高,与330万/hm2间差异不显著,该品种种植密度在270万~330万/hm2水平上容易获得较高产量,为适宜种植密度范围。根据回归方程模拟结果来看,冬小麦新品种衡S2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7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hm2,这与2.3和2.4的分析结果高度一致。所以该品种应在适宜播期内种植,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最终实现高产。

参考文献:

[1]李克南,杨晓光,慕臣英,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Ⅷ――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8): 1583-1594.

[2]徐恒永,赵振东,张存良,等.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Ⅰ.氮肥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0(5):27-30.

[3]王东,于振文,贾效成,等. 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2):25-26.

[4]王福玉,尹逊利,陈贵菊,等.播期播量对强筋小麦济宁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山东农业科学,2011(1):33-35.

[5]周晓虎,贺明荣,代兴龙,等.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65-69.

[6]李令伟,崔丽娜,杨连俊,等.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2):83-85.

[7]张永丽,于振文,王东,等.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5):29-30.

[8]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等.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501.

[9]刘万代,陈现勇,尹钧,等.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64-469.

[10]闫志顺,王瑞清. 不同播期冬小麦叶重和叶面积与产量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5,42(1):59-61.

[11]陈素英,张喜英,毛任钊,等.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681-685.

[12]李豪圣,宋健民,刘爱峰,等.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3-248.

[13]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35(10):1875-1883.

相对密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蠡湖;藻密度;水质;灰关联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193-04

2材料和方法

2.1采样点位设置

在蠡湖心设置了一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浮标点位,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每小时一次对水体中的藻密度进行测定,同时测量相关的水质指标,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和叶绿素等,点位设置如图1所示。

2.2测定方法

采用美国YSI公司6600水质多参数测试仪进行监测。藻密度、叶绿素为荧光法;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均是电极法。

3蠡湖四年藻密度情况

2011~2014年4年调查期间,蠡湖藻密度的平均值为863.65万个/L,平均日变幅为8.34~4 626.38万个/L。从年度变化来看,2011年藻密度的均值为673.81万个/L,平均日变幅为33.34~4 615.06万个/L;2012年藻密度的均值为738.98万个/L,平均日变幅为45.63~4 515.83万个/L;2013年藻密度的均值为738.99万个/L,平均日变幅为8.36~4 626.37万个/L;2014年藻密度的均值为1 301.32万个/L,平均日变幅为38.25~4 4432.21万个/L;2011~2014年期间,藻密度分年度的日变化如图2所示,4年间总体的日变化如图所示。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藻密度的峰值一般在7、8月份,除2011年度以外,其余3个年份到了9~10月份会出现一个次峰,2014年度相对其余3个年份出现较高藻密度的天数明显增多,4年间藻密度的日变化都有以半个月为周期变化的规律,这也符合蓝藻生长周期性变化的生物生理特点。

4藻密度与其它水质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4.1灰色关联度的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的新方法[1]。灰色关联分析通过计算系统特征序列和相关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参考序列(母序列)和若干比较序列(子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以判断特征序列与相关序列关联的强弱[2]。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藻密度与其它水质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间接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从而了解影响藻密度的最关键因子。

从表1可以看出,水温是影响藻密度最重要的因素,浊度次之,叶绿素排在第3,pH值和电导率排名较后,溶解氧与藻密度的关系相对最小。

水温通过藻类细胞光合作用及呼吸代谢速率的控制而影响藻密度,通常来说,每增加1℃,代谢率加快10%左右。不过最适温度(也就是代谢率最高温度)随种类而异,如果超过了最适温度,代谢率又会下降,蓝藻的最适温度在25 ℃左右,蓝藻的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分裂速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浊度与水中悬浮物有关,一般情况下,悬浮物越多,浊度也就越高。水体中浊度越低,透明度就越高,藻类光合作用的条件也就越好。但是藻密度越高,水体中悬浮颗粒也就越多,从而造成了浊度值的增加,进而造成藻类光合条件的降低。所以说,藻密度和浊度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之间的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荧光测量的藻类密度仅为藻密度,测量的叶绿素为全部藻类的叶绿素,且由于荧光法限制的原因,其测量的蓝藻叶绿素明显偏低。这就造成了水体中藻类种群机构较稳定的时候,荧光测量的叶绿素与藻密度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水体中藻类种群结构变化较剧烈的时候,荧光测量的叶绿素与藻密度之间相关关系较差。

5藻密度与水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1藻密度与水质因子的相关分析

根据2011~2014年的蠡湖心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对藻密度与其它水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列于表2。表2各年份藻密度与水质因子的相关系数

各年份蓝绿藻密度与水温呈正相关,这很好的符合了自然规律;与浊度呈正相关,也解释了藻密度与浊度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叶绿素在2011年和2012年与藻密度的呈负相关且相关性较低,表明这两年蠡湖心水域藻类种群结构变化较剧烈,在2013年和2014年与藻密度呈正相关且相关性相对较高,表明这两年蠡湖心水域藻类种群变化较前两年更平稳;蠡湖心溶解氧含量较高,4年的平均值为9.30 ng/L,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且溶解氧与主要与水温有关,综合4年来看,与藻密度呈负相关;pH值是藻类密度变化的被动因子,蠡湖心pH值维持在天然水正常范围,2011年较其它3年与藻密度的相关性要高出很多,这可能与2011年前异常数据过多,造成取得的有效数据较少有关;电导率与藻密度相关性较差,4年总体与藻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5.2藻密度与水质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一方面要满足统计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研究的实际情况。因此,建立藻密度与水质因子逐步回归时,用于回归的水质因子要符合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方程方差分析F值的显著水平P应小于0.05,否则建立的方程不能使用;二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自变量之间独立性较强。通过这两个筛选条件,应用逐步分析法建立相应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见表3。由表3可见,历年筛选出的对藻密度有显著影响的水质因子各不相同。其中水温和浊度在各年度以及4年综合的回归方程中均入选;叶绿素入选各年度;pH值和电导率除2014年以外均入选;溶解氧入选2012年、2013年及4年综合。

6结语

本文使用蠡湖多年水质数据,并对藻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灰关联法对蠡湖藻密度与其它水质因子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得到水温是影响藻密度最重要的因素,浊度次之,叶绿素排在第3,pH值和电导率排名较后,溶解氧与藻密度的关系相对最小的结论;对藻

密度和其它水质因子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并得到了藻密度和其它水质因子各年度和4年综合的多元回归方程,同样表明水温、浊度、叶绿素a等因子影响藻密度。

参考文献:

[1]易得生,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相对密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百玉2号;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272-03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众多研究[1-4]表明,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反而下降。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密度和产量间的关系,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是获得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5-9]。百玉2号是河南科技学院玉米育种中心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2009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使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得以发挥,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百玉2号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该品种的大田生产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河南科技学院玉米育种中心选育而成的优良单交种百玉2号。试验在河南科技学院农学试验田内进行。试验地点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历年平均气温14 ℃,年平均降水量573.4 mm。供试土壤为潮土,有机质15.6 g/kg,全氮1.14 g/kg,碱解氮87.4 mg/kg,速效磷11.6 mg/kg,速效钾185.0 mg/kg,肥力水平中等偏上。前茬作物小麦,品种为百农矮抗58,平均产量水平7 500 kg/hm2。百玉2号于6月麦后直播,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施肥数量为尿素450 kg/hm2(大喇叭口期施入300 kg/hm2,吐丝期施入150 kg/hm2),磷酸二铵112.5 kg/hm2(大喇叭口期一次施入)。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4.5、6.0、7.5、9.0、10.5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5个处理小区,各小区长5.0 m,宽4.8 m,种植8行玉米,小区之间留0.5 m的间距用于做埂以方便灌溉;试验田四周设有保护行。每小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取有代表性植株3株测定叶长、叶宽,以计算出叶面积系数。公式为单叶面积=叶长×叶宽×0.70,单株叶面积=单株各叶片面积之和,叶面积系数=单株平均叶面积(m2)×每公顷株数÷10 000(m2);摘取果穗,每小区随机选取20个果穗自然晾干后考查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子粒干重,计算出理论产量。数据处理与分析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百玉2号各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的变化动态

从出苗期至小喇叭口期,植株生长中心是营养生长,以地下部分为主,地上部生长比较缓慢,不同处理间由于苗小,单株面积有限,彼此间还没有显现出相互间的严重影响,此期叶面积系数也相对较小,绝对数量增长慢,叶面积系数低,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不突出。从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群体叶面积增长速率快,抽雄期10.5万株/hm2时叶面积系数达到最大值,群体与个体矛盾逐渐激化。此时,种植密度对其作用最大。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密度的增大,叶面积系数也逐渐增大。成熟期植株已接近衰亡,群体叶面积比较稳定,不同密度对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小,出现的波动也相对偏小。

2.2 不同密度百玉2号穗部性状比较

表1结果表明,穗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变短,密度越大,果穗越短,即植株间矛盾越大,争夺水肥的程度加剧,不同密度穗长为11.91~15.28 cm。穗行数表现为密度越大,穗行数越少,不同密度穗行数为13.97~15.37行。密度越大,穗粗变小,但变化幅度不大,不同密度穗粗为4.34~4.83 cm,说明穗粗主要受内部遗传因素决定。对影响产量较大的两个因素穗行数和行粒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穗行数在密度为4.5万和6.0万株/hm2时与9.0万、10.5万株/hm2两个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个体间得不到足够的光照、水分及营养,导致果穗发育不良,穗行数减少;行粒数在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时与7.5万、10.5万株/hm2两个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行粒数呈减少趋势。

2.3 不同密度百玉2号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

从图2可以看出,百玉2号千粒重与密度之间的关系符合y=bx+a的线性关系,其直线回归方程为■=-8.048x+340.640,r=-0.990 4,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即密度越大,千粒重越小。不过千粒重在不同的密度之间相差不大,可以看出它是产量构成较为稳定的因素。随着密度的增加,百玉2号每穗粒数由522.12粒降低到369.79粒,相差152.33粒,它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也符合y=bx+a的线性关系,其直线回归方程为■=-34.038x+609.380,r= -0.973 0,即每穗粒数与密度呈负相关,密度越大,每穗粒数越少(图3)。

2.4 不同密度百玉2号产量的变化规律

经回归分析,此次试验百玉2号产量与密度的关系拟合曲线符合一元二次模型,其回归方程为■=-298.62x2+3 625.65x-2 221.5,R2 = 0.948,对应最佳的密度为9.0万株/hm2,产量为8 733.45 kg/hm2。其具体关系如图4。

3 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在中等肥力基础上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百玉2号的产量增加,在密度为9.0万株/hm2时百玉2号的产量最高,达到8 733.45 kg/hm2。在试验中虽然在4.5万株/hm2时百玉2号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均较高,但其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叶面积系数相对较小,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及地力,难以获得高产。在10.5万株/hm2时虽然叶面积相对较大,但郁闭程度也高,易导致下部叶片过早枯落,单株生产力较低,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2)百玉2号各产量相关因素的变化规律为每穗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从522.12粒下降到369.79粒,相差152.33粒;行粒数从33.97粒下降到26.47粒,相差7.50粒;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从15.28 cm下降到11.91 cm,相差3.37 cm;穗粗和穗行数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穗长,表明穗粗和穗行数受密度的影响相对小于穗长,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穗行数及穗粗分化较早,在个体间激烈竞争之前就已完成,而行粒数的多少,不仅受前期穗发育的影响,而且受后期光合能力及干物质积累运转等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 霞,李宗新,王庆成.种植密度对不同粒型玉米品种子粒灌浆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6):75-78.

[2] 刘开昌,张修亭.玉米鲁单50产量潜力、适宜密度和饲用价值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0,8(2):52-54.

[3] 刘 帆,石海春,余学杰.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5,13(3):17-20.

[4] 魏煜梁,易镇邪,罗红兵.种植密度对湘农玉13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1,25(1):19-21.

[5] 赵久然,王荣焕.美国玉米持续增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玉米科学,2009,17(5):156-159,163.

[6] 张明友,张 新,王振华,等.郑单21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66-168.

[7] 张丽霞,马瑞霞,刘文成.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郑单958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9,87.

相对密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岩溶 查找 高密度电法勘探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42.2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44-1

0引言

随着我国对资源的需求量的增大,我国的资源勘探和地质勘探的范围大大加大。近年来在我国的地质勘探中一个重要的勘探内容就是岩溶勘探。岩溶勘探是地质勘探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地下勘探中对岩溶的准确定位并对岩溶的范围进行勘测对资源的准确勘探和开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岩溶勘探方法当中一个较为先进和实用的勘探技术就是高密度电法勘探。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勘探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它是一种结合了剖面勘探法和测探勘探法的一种岩溶勘探法。高密度电法岩溶勘探具有点距小、数据信息详细的特点,而且在对岩溶进行形状和范围进行定位时可以直观、形象的反映断面异常体的产状和形态特征。所以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查找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高密度电法勘探特点简介

高密度电法勘探是一种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地下地质体进行勘探的一种电法勘探。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在实际的勘探当中,勘探者将勘探电极放置于勘探位置,然后打开电极转换开关,利用相应的计算机数字处理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在相应的数据计算分析完成后,勘探者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再计算机中得出岩溶的断面形状和相应界面的位置坐标。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应用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长度大大加深。与常规的电法勘探相比,高密度电法勘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在以下几方面;①高密度电法勘探的电极能再一次布置中全部完成。这种一次全部完成电极不值得方法大大减少了因电极电极多次布置引起的故障和干扰。同时一次全部布置加快了勘探的进度。②高密度电法勘探可以运用多种的电极排列方式对勘测地区进行扫描,这种多种电极布置的扫描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准确的勘探数据。③由于高密度电法勘探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因而使得野外勘探的自动化程度大大调高,加快了勘探速度、提高了勘探的精确度。④高密度电法勘探可以在对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数字化成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岩溶的剖面曲线图,加快勘探成果对资源开采的指导。⑤高密度电法勘探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大大加快了勘探速度、降低了勘探的成本、提高了勘探的准确度。

2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查找中的具体应用

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对地下岩溶进行勘探时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勘探区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然后利用高密度电法勘探的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影像处理,得到地下岩溶的勘探剖面曲线图。

2.1高密度电法勘探的野外施工

在对勘探区进行高密度电法勘探之前要对该地区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解,确定该地区的岩层特点和相应的土质特点。在前期资料查找完成之后进行具体的实地勘探,在勘测地区选择合适的勘探地点,在勘探点合理的布置电极。在电极布置完成之后要对相应的电极进行数据检查,在检查完成之后打开电极转换开关进行勘探,在每个勘探点进行两次以上的勘探把勘探结果保存到计算机中。在不同的勘探地区要根据勘探区的地形和地层复杂程度合理的选择勘探密度和勘探间距。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勘测点的密度要适当加大,这样才能得到更为详尽的勘探数据信息。

2.2勘测数据的处理

在野外勘测完成之后可以初步得到相应的数据结果和简单的剖面图像,_但这些数据结果对于准确确定地下岩溶的形状和位置还是不足的。所以在野外勘探初步完成之后还要利用电法勘探的计算机数字化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现在高密度电法勘探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数据处理软件就是WGMD-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并使2DRES二维高密度电法反演软件,按高密度电阻率数据进行二维反演,获得视电阻率影像断面剖面成果图。这些数据结果是高密度电法勘探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的数据处理结果,数据处理的准确度比较高的。在数据结果计算完成之后运用相应的数据影像处理软件对勘探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成像。

2.3高密度电法勘探对岩溶查找的图像分析

在高密度电法勘探对地下岩溶进行勘探时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对视电阻率断面图进行分析。在确定地下岩溶发育范围和发育状况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岩溶裂隙程度。在对岩溶裂隙进行定位分析时要结合勘探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勘探地区的对视断面图上,基岩的裂隙基比较发育时图像的等值线呈现凹凸变化。同时在对勘探区岩溶进行勘探时要对得到的具有典型特征的反演断面图进行分析。反演断面图是岩溶查找高密度电法勘探的一个重要的图件,它是对地下岩溶进行查找的重要依据。同时勘探区的典型反演断面图可以对勘探区以外的岩溶存在区进行相应的范围估计。在一些地区在勘探区附近的范围内会出现一定的小范围的岩溶区,而这些小范围的岩溶区是不容易被勘探到的,只有通过对勘探区的典型反演断面图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确定这些小岩溶区的位置。高密度电法勘探对岩溶查找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相关的勘探人员 要对高密度电法勘探得到的相关图件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使高密度电法勘探的准确度大大的提高。

3结束语

高密度电法勘探是一中对岩溶进行查找的先进而且实用的勘探技术。高密度电法勘探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可以使勘探的数据信息更为详细、提高岩溶勘探的效率和准确度。同时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查找中可以大大减少勘探的成本,快速的勘探进度能及时的为资源的开采提供相关的指导。从总体上看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查找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一种查找岩溶勘探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光芝.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地下水源勘查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 (3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