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记者讲好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范文第1篇

我叫高一涵,是大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的记者。2003年7月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同年9月进了大连交通广播,当了14年记者。14年来,我几乎参加了大连地区所有交通主题的重大新闻报道,哈大高铁开通、大连地铁运营,跨海大桥竣工……这些现场,都留下了我的声音记录。

我不知道在座的同龄人里,有没有人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没有?!我有!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其中一儿一女是自己家的,此外还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儿子”。今天,我就想讲讲我和特殊“儿子”之间的故事。

20XX年2月,在大连交通广播“关注交通事故致残儿童”的公益项目中,一个叫“小英雄”的4岁男孩闯进了我的视野……

“小英雄”的父母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工作,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爷爷打零工,奶奶种地勉强维持。原本白白胖胖的“小英雄”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却没想到,在他17个月大,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车祸导致脊椎受损,高位截瘫。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家庭陷入绝境,为了救孩子,家里欠债7万,最终,因为实在是再也借不到钱了,家人只好放弃了对他的后续治疗。

因为车祸发生时是爷爷开的车,所以,爷爷一直觉得亏欠这个孙子,从此以后,不再出去打工,而是和奶奶一起在家照顾何英,走到哪里抱到哪里。结果,这样一来,收入减少,无疑,对这个农村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在“小英雄”出事后的第三年,我走进了他的生活,至今已有3年多。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时的情景。天呐!这哪里像是一个过日子的家庭。破损的门窗上贴着塑料布,冷风一吹,直往里灌凉气,再一抬头,房顶的一角露着大缝,直接就能看到天。

房间里,昏暗沉闷,没有烧火的土炕上,铺着一层薄薄的旧褥子。“小英雄”躺在那里的,睁着大大的眼睛,上下打量着我,看见我对他笑了,便费劲的翻了个身,用两只胳膊支撑着身体慢慢爬到炕沿边,带着祈求的目光,怯生生的喊了一句:阿姨。

说实话,那一刻,那一声“阿姨”,就像刀子一样割着我的心,因为我也是当了妈妈的人,我的儿子只比他小半岁。

捧着孩子的小脸,我问他:“你有什么想法,跟阿姨说说?”

没想到,孩子立马天真的回答说:“我想站起来,我想到外面去,我想去跟小朋友玩……”

说着说着,孩子哭了,到最后只是一声声的轻轻唤着“阿姨!阿姨……”

因为抽泣,孩子那瘦弱的小肩膀不住的在抖动,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我不能抱他,只能紧紧地拉着他的小手,一遍遍的告诉他: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打那以后,我开始记挂着这个小家伙。因为高位截瘫,一天当中,他大部分的时间,只能躺在炕上,除了从窗户望望外面的世界,就是看看炕边贴着的几幅看图识字的旧图片,同龄的小朋友都去上幼儿园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孤独的小男孩。想到小家伙曾经问过:“真的老虎,大象有多大?会叫吗?怎么叫的?”于是我决定把孩子从普兰店接到大连,带他去动物园。那一天,我用轮椅推着他,一起看老虎,看大象,看猴子,看遍了动物园里所有的动物。小家伙特别开心!

之后不久,我又找到一位医生朋友,说明情况后,把何英带到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虽然还不到5岁,但是小小的他却特别懂事,在做CT检查时,医生要求不能动,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明白,“不能动”这三个字的指令对于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来说,难度有多大,但是他答应我一定不动!果真,半个小时的检查,他真的一动都没动,配合医生,顺利完成。但是,非常遗憾,最后的结论还是:无法康复.

让人难过的事情不仅仅如此。在“小英雄”出事后,他的父母先后又生了两个孩子,家庭经济负担再次加重,而最爱他的爷爷,因为癌症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孙子,奶奶也因为患上肺心病,没有办法再干太多的农活。

眼看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快6岁了还不太会数数,我很着急,孩子需要学东西,需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我四处寻找,反复挑选沟通,最终,找到了一位大学生家教,教他学拼音,认字,算算术……

其实,在认识“小英雄”的3年时间里,不单单是我,我的同事们也给了这个孩子很多的关爱。在大连交通广播13岁生日之际,首次推出了衍生产品“爱的抱抱”主题抱枕,经过交通广播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最终1008支抱枕义卖善款101390元,全部通过大连广播慈善基金,专款用于何英的治疗费用及教育支出。不仅如此,每一次,在得知何英要来大连或者我要去看他的时候,都会有同事给孩子买衣服,买吃的,买玩具,买书甚至塞红包。同时,还有同事会主动要求和我一起去看孩子,陪孩子。

去年的一天,我再次去看小家伙。和刚认识他的时候相比,孩子已经长大了很多,眼神里流露出的不再是那种怯生生的小心谨慎,明显清亮坚定了很多。临走时,他悄悄拽了拽我的衣角,轻声问我:“高阿姨,我有一个请求你能答应吗?”

我笑了笑,点点头。

只听他开心的说了一句:“我想叫你妈妈”……

我知道,孩子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请求,更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渴望,所以我很认真的点点头,告诉他:“以后,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喊我妈妈。”

作家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小英雄的请求,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信任,一份骄傲。如果不是因为记者的这份工作,我想,我跟他,多半会生活在两个毫无关联的空间里,但是因为这份工作,我们之间有了交集,有了很多故事和回忆,他和我自己的儿子一样,会跟我耍小心眼,粘着我一起玩粘贴,一起自拍,跟我说心事,同时,也会惦记我,最近工作忙不忙,身体好不好,“好吃的”有没有吃到。

其实孩子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医生说,随着他的年纪慢慢长大,心肺承受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可能二十多岁就是他的人生终点。

确实,每多看他一次,我的担心也会增长一分,因为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双腿的生长速度和他的年龄是不相符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比例不太协调,甚至,如果他长时间自己独立坐着,都会觉得呼吸很沉重。但是我想,既然他喊了我一声“妈妈”,那我这个特殊的“妈妈”就应该像母亲一样,鼓励他,引导他,关心他,让他的人生,尽可能的有质量、有意义、有温度、有故事。

最近小家伙又有进步了,不仅认识了很多字,会背好几首唐诗,还能自己从炕上挪到轮椅上,自己转着轮椅在屋里来回溜达。因为我是他的“记者妈妈”,所以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像发现新的素材一样,兴奋又激动,今后,我愿意陪着这个特殊的儿子,将他的人生“新闻专题”写得更加生动,也更有意义。

爱,跟随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新闻广播蓝天、张亮、甄忻

大家好,我是大连新闻广播的主持人蓝天,我们团队演讲的题目是,爱,跟随这座城市一起成长。(歌曲天亮了)当你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你能想到这是一位来自星星的孩子唱的吗?人们称孤独症儿童为"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

(照片)唱歌的孩子名叫连仕杰,现在就读西岗区新石路小学五年级,2岁的时候被诊断儿童自闭症倾向,2岁3个月起在孤独症康复机构开始训练,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孤独症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孩子从小就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小的时候一放音乐就会停止哭闹安静的听,长大之后只要听上几遍就能准确的唱出歌曲,从不跑调,声音也是天籁般的童声,从小听过的音乐自己就能在钢琴上弹奏出来,现在的小仕杰正在学习声乐,八月份准备考声乐10级。

2017年,新闻广播特别开展了“十大主播爱+公益梦想行动”,我领衔的项目是爱.成长,在关爱孤独症慈善音乐会现场和来自星星的孩子接触中,我感受到,学习音乐的过程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和自信,让他们多了一种融入社会、与人交流的方式。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步入社会,来自星星的孩子不仅需要呵护,更需要接纳。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这更让我坚信,只要有全社会的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会不再孤独。

张亮:

大家好,我是新闻广播《大连全新闻》节目的主播张亮,在2017大连“爱+”公益梦想行动中,我领衔的项目是“爱.义教”, (视频)在中山区的一座老旧民宅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学校,只有三四十名学生。但就是这所学校,经常传出稚嫩却坚定的读书声,这里便是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我们的“爱?义教”团队每周都会来到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这里的孩子由于环境的差异,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主动沟通。在口才课上,需要孩子们单独训练的稿件表较多,很少能有孩子主动起身示范,这和城市里的孩子课堂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我也从中感受到孩子们眼中的抵触和胆怯,为了改善这种关系,我们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课下,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画画、唱歌,还会送他们一些小礼物,彼此陪伴,留下太多回忆,我送去的笔记本也被孩子们写满了文字。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何平和穆姐弟俩,姐姐今年上五年级,弟弟上三年级。妈妈每天为了城市的整洁美观很少有时间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他们俩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吐字归音虽不是很标准,眼神表情不一定到位,但他们很勇敢,每次都很积极的训练和回答问题,姐姐不时的帮着弟弟改正。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是什么让我坚持下去,孩子们坚定眼神和执着的态度让我更有动力,将事情做好!

2017年,爱义教团队的老师们,将会在中山区,甘井子区,西岗区的社区学校、课堂开展更多的公益课程,让文化和艺术气息浸润更多人的生活。

甄忻:

大家好,我是大连新闻广播主播甄忻,说到成长,我跟随这座城市一起成长了四年。

四年前的今天,我走进大连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新闻人。发生在20XX年冬天里的一件事尤其让我铭记于心。那是一个下雪的早晨,大连少见的寒冷。一对来自黑龙江的夫妻到大连找工作,刚到大连就把携带的所有钱物丢在了出租车上,举目无亲的他们走进广电大楼寻求帮助。妻子止不住地哭,丈夫一个劲儿的自责,而当时的我对他们来说就像悬崖边的一棵藤草,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了解情况后,我尝试着联系了出租汽车管理处,出租汽车管理处积极的协调各个部门查找车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成千上万辆出租车里我们排查到了疑似遗落物品的车辆,而此时搭载他们的出租车司机刚刚发现遗落的物品,也正在发愁如何找到失主。结果是圆满的,车主和失主在广电大楼相见了。当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外面的雪似乎在融化,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温暖。于是我创办了一档帮扶类节目,这就是我坚守了两年六个月零19天、而且还将继续坚守下去的节目《找到啦》。

丢东西找失物、捡东西找失主,找人、找物,凡是和“找”这个字沾边的,大家都会来找我。两年的时间,我帮助了一千多位朋友,“丢东西找甄忻”也成为了很多听众的第一选择。

以前我觉得,公益这个词很大,也离我很远,但投身其中我发现,公益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我们每天爱的累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个群体的力量可以是无限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还将坚守下去,为媒体人的责任担当,为心中的公益梦想。

谢谢大家!

我和我的英语频道

——大连天健网英语频道主编 赵洁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I’d like to present to you my personal story with Runsky English News.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为你们带来的是一个我和我的英语频道的故事。

没错!我是一名集采访、编辑、主持于一身的英语频道记者!

我们大连天健网英语频道成立于2003年,当时成立英语频道的初衷就是考虑到大连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应该有自己的英语新闻,这是大连城市外宣的需要,也是世界了解大连的一个窗口。

我是2006年到天健网工作的,从业11年来,大部分时间,天健网的英语频道只有我一个人。我既要做编辑、又要做记者,既要会一点儿美工、简单的程序,又要会自己做新闻专题。现在又要求我能出镜、能剪辑、能配字幕。总之要拳打脚踢要能文能武。

照片上的这个女孩是天健网英语频道我曾经的搭档王晓婕,几年前有一次她去采访,当时的大连市副市长戴玉林的翻译明显跟不上戴市长的节奏。看着台下众多的中外媒体和外国友人,考虑到大连的城市荣誉,王晓婕不露声色、直接从台下走上去,站在戴玉林副市长身边,镇定、端庄、大气、流利地担当起现场翻译,这种大局意识、担当意识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那儿以后,我知道,份内份外,做好大连外宣,我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

今年夏季达沃斯期间,英语频道除了推出英语专题,还首次尝试微博直播,三天时间我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两个实习生,以及编辑部的一位编辑一起,共同推出了英语微博84篇。另外,我还抽空采访了29位嘉宾,制作出了视频《世界示爱大连》。下面请看视频片段。

我们报道达沃斯论坛,不光是报道它的新闻,也是借这样的一个国际盛会,借外国嘉宾之口来推广大连,发现大连之美,实际上这既是新闻报道任务,也是大连一次外宣任务。但是这中间的采访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有些嘉宾委婉地谢绝,I have a session in two minutes (我两分钟之后还要赶个论坛),或者I just arrived here last night, and didn't have time to explore it.(我昨晚刚来大连,还没来得及去了解她)。

尽管采访现场小波折不断,我们依然收获不少惊喜。其中最让我感到欣喜和震惊的是来自德意志银行的Lisa女士,她在采访中说“大连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外国嘉宾能对大连有这么深刻的认识,这让我兴奋不已,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段采访加到后期剪辑中去,但却遇到这样一个问题。Lisa所在公司对外传播审核制度非常严格,必须层层上报才能获批,而我们从采访到后期制作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来不及等正常的程序,于是,我们一边赶制视频,一边与Lisa公司进行沟通,终于在当晚拿到了可以使用Lisa视频的许可。

我带着素材赶回单位,和摄像一起筛选、剪辑、制作片头、配中文字幕,尤其是中文字幕,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在视频中为外国嘉宾配中文字幕,这不仅对字幕精准度要求相当高,还要求翻译用词考究文雅。当来自亚美尼亚的嘉宾Sona用gorgeous一词形容大连人时,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极美的”,但我们认为仅仅美丽是不足以描述大连人的,哪个词更贴切、更形象呢?这个词就在嘴边,可就是说不出来,我急得团团转,在我旁边的同事脱口而出“优雅”,对!对!对!就是这个词儿!就是“优雅”!

视频的后期制作更是力求完美。尤其是在片头的处理上,我们把29名嘉宾从视频中一帧帧的定格截图,并用特效,一层层的渲染效果,营造出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整个视频制作过程长达5个多小时。

《世界示爱大连》成品视频于当晚11点前制作完成并通过审核。第二天,大连晚报微信转载,仅一个上午点击量过万,天健网微信微博、头条号也进行了。可以说,这份作品在多媒体的平台上达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几年来我做的英语频道两次获得辽宁省新闻奖、一次获得大连市新闻奖。当年一个班的大学同学有的定居国外,有的在外企做到高管,而我还是在坚守我一个人的英语频道。其实细想起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我的身后是我挚爱的大连,大连是我强大的靠山!

(向上滑动启阅)

我们是“非常调解非常帮”

——大连广播电视台李卫

大家好!我是大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李卫。今天,我代表我的团队,来讲讲“非常调解非常帮”的故事。第一个问题:非常帮是个啥组织呢?

(配合PPT 问题一:非常帮是个啥组织?)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配合PPT 调解员现场视频 最后加一段李卫自己的)

大家刚刚看到的这些,就是我们非常帮的调解现场。这些能控制住混乱甚至冲突的局面、说出的话在理、合法、入心动情的,就是我们非常帮的调解员和记者。当然了,最后一个就是我。光从这几个片段,大家应该就能知道了,我们非常帮的工作内容。老百姓话叫“平事儿”,正式的说法叫“调解”。我们都调解啥事儿呢?

(配合PPT 一个案例三个镜头画面)

这个,是——赡养的(张艳洁)95岁的老妈躺在床上不能动也不能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个儿子、儿媳因为谁养老妈?谁得房子?互相指责、争吵;

这个,是——抚养的(李晓艳)5岁大的孩子,因父母离婚产生纠纷,被锁在家里,进不去出不来,只能通过一个小小的锁眼,与记者阿姨沟通。

这个,是——邻里纷争(于颖) 60多年的老邻居,现在不仅互相泼大粪、扔砖头,甚至连监控都按上了;

这个,是——涉及100多户村民,拖了10多年的一起土地纠纷,差不点就酿成;

这个,求助人是一位老奶奶,她孙女马上就要结婚了,可孙女的母亲也就是老人大儿媳却说,孩子一结婚,她就要与丈夫也就是老人的大儿子离婚。老人求助到非常帮,说不想孙女出嫁了,家却散了……

等等等等吧!

反正,大事儿很少,家长里短的事儿居多,赡养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情感纠葛……就是这些事儿,差不多占到百分之八十吧!所有的这些选题,都来自我们栏目热线平台上的求助。就是说,当事人主动找到我们非常帮的。有的时候还点名,我想要哪个记者、哪个调解员来帮我调解——很荣幸,作为非常帮首席记者,我也是经常被点名地!让我们来看看刚才那几个案例的结果,有没调成的:

赡养的—— 因为两个儿子意见分岐太大,只能走诉讼途径解决。

抚养的——因为父母根本无视孩子的存在,孩子的处境没有改善。

有调成的:

邻里纷争的—— 不仅握手言和,而且求助者还得到了邻居3500块钱的赔偿。

涉及100多户村民,拖了10多年的土地纠纷的——我们非常帮的首席记者老胡,调解了整整一天,一口饭没吃,一口水没和,最终以失声为代价,换来了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老奶奶求助不让儿子媳妇离婚的——我们带着调解员,找到大儿媳,发现离婚原因是这丈夫不着调,于是,狠狠教育了这位大儿子,并监督他做出了改变,一家人继续好好操办喜事儿去了!

大家看这有成功有失败的,就知道,调解并不容易。说不容易,其实我的脑海里突然想起很多。

一个是我们的采访地,其实大部分时间是需要下乡的,因为我们的求助者,近八成都来自北三市。庄河、普兰店有一些偏远地区,可能在路上就要花费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记得今年二月的一次采访,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家里失火烧伤,三个儿子不肯拿钱给老人治病。老人住在第四人民医院烧伤科,他的三个儿子都在安波镇,采访的前一天刚下过一场大雪,道路湿滑,天气寒冷,但是我们长途跋涉,把老人的三个儿子一一找到了,并劝说他们尽作儿子的义务,该拿钱拿钱,该侍候侍候,采访结束,回到家,已经晚上八点多。

如果路途遥远,舟车劳顿是肯定的,那么采访一次,还要继续关注,一次次的调解,那么我们付出的工作将不是时间加倍那么简单。有些求助者,他们在求助我们之前,可能已经找过很多部门,求助过很多人。是抱着不得已或者最后一线希望找到我们的。这样的调解,可以想像他的难度。前年也是一个冬天,我们带着律师,去帮助一个即将被大儿子撵出家门的大娘。母子俩其实住在一个院子里,但是拒绝面谈,我们只能游走在双方家中,一遍遍的调整调解方案,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母亲继续在此居住,大儿负责承担每年1000元的赡养费。调解完成,口干舌燥,让双方都很过意不去。大娘说,我和大儿子多少年的不和,找了村里,找乡里,找镇里,没想到,让你们这些年轻人给解决了。还是你们在耐心、认真。而我们想说,客观公正的去处理问题,百姓是会信服你的,是会认你这个媒体的。

其实说到这容易,还要提到的是,我们大多都是调解一些家长里短的利益纷争。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事真的是陈芝麻烂谷子,说不清,彼此之间的关系,乱麻一团,越想择越纠缠。采访一旦开始,就需要我们高效率的工作。大量的信息处理,情理法理的交织,都需要我们的大脑在现场就像一个计算机处理器一样,不仅要操控采访现场,按我们预想的节奏发展,让双方的途述和情绪表达,有故事情,有情感冲突,还要调动律师、调解员及时的融入其中,掰扯双方、好言撮合。还记者瓦房店一个姓何的人家,一位大爷快九十岁了,本来三个儿子想轮流赡养,他却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说儿子们不养老、虐待他。老人还把三儿子的房子一顿砸。去了我们才知道,爷四个是因为老房分配不均起的矛盾,但是那都是很久远的分家的事儿了。怎么解决,老人究竟要落地谁家,那就得按现实情况,尽量满足老人的意愿,我在现场,为了说服三个儿子尽赡养责任,甚至帮他们设计起如何建立赡养基金。调解完成,已经下午三点多钟,而我们的午饭还没吃呢。一天下来,其实真是脑力和体力的大考验。

当然,这其实都是在采访顺利的基础上的一些困难。对我们作非常帮调解的记者而言,采访的艰难和调解的难展开,才是我们工作真正的阻力。采访中,当事人对我们记者的谩骂、撕扯、威胁是常有的。有把我们困在采访车里,团团围住,长达一个小时之久的,有耀武扬威抢我们的机器,抱着摄像记者的大腿不放的,有一开门就满口脏话,一顿狂喷的。当然,也有动用利器,故意伤人的。

这是黑龙江来连打工的小伙向我们发出的一个求助,他说远在黑龙江老家的儿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但是母亲却不肯让儿子来连上学。如果想回,对不起,那就给她三万块钱。因为调解跨两个省份,我们选择联合黑龙江电视台的《说和》栏目一起完成这次跨省份的帮助行动。坐上高铁,我们千里迢迢的领着求助人来到了母亲家,可是没想到,母亲在见儿子的第一眼时,却突然拿起菜刀砍向儿子。好在,说和栏目的大飞及时反应,夺向菜刀,才免去那不堪想像的第二刀。当时,我蒙圈了,心里害怕,但还是在反应过来之后,将掉在地上的菜刀赶快捡起来,放到邻居家寄存,以防母亲再作出极端行为。接下来,就是尽快的了解,母子俩的关系为什么如此恶劣。采访中,我们得知,母亲有付出。儿子和丈夫远赴大连打工,孙子是她一人拉扯,一拉扯就是六年,母亲和父亲关系不好,父亲很少回来探望母亲。母亲还种着很多亩的土地,非常辛苦。儿子呢,却没有及时的帮助母亲,还闹起了不少的矛盾。听母亲的倾诉,让儿子明白要知道感恩。最终,在我和大飞从心理上、从法理上联合攻坚之后,母子谈和了。儿子当场去银行取钱,交给了母亲,而母亲呢,也同意让孙子跟着儿子回连生活、上学,结局是完美的,我的心里也踏实了下来。要说,这调解难吗?难!累吗?累!可是每每遇到这样极端的当事人,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快的平衡自己的心理,其实是很重要的。我的体会是,临危不乱,首先自己的头脑不能乱,心不能乱,冷静下来,整个人的思维先跳出来,摸清他的心理,理清采访思路,把对方想成一个同样需要帮助和支持的人,一个备受折磨的人,你会觉得他这么愤怒,这么失控,其实也是内心崩溃的。这样想来,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他也是值得同情的。然后尽自己所能,说服对方,如果他就是不接受你的好意,那只有尊重他。任他去选择他认为更好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或者接受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现在想想,通过这五六年的非常帮采访,收获其实远大于付出。形形的人儿,我见过不少,奇葩匪夷的事,我遇到不少。从中,自己也做了挺多的调解工作。我自己的体,从做人做事方面,我真的因为这个工作成熟了不少。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驾驭调解现场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业务水平确实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希望自己努力着按照希望的,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的去开展我们的采访和调解工作。遇到难处,不懈怠,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才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我的追求。

所以,无论是每次采访调解完后,口干舌燥,身体好像被掏空,还是静静的坐下来,听那琐碎漫长的素材找写稿思路,到绞尽脑汁完成一个稿件,希望故事叙述流畅,情理合理严谨,到最后一帧一帧的编辑成片,我都觉得我的付出,挺值!我们这个团队的付出,对得起我们得到的赞美。

好记者讲好故事范文第2篇

“新闻故事化”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在严格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消失的今天,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成为媒介竞相经营的重点。新闻故事化倾向已成为媒介生存的一种手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如何科学地运用故事讲述新闻?在这种讲述的基础上,融入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的叙事和描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们以《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为例,来看新闻故事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真实性

在新近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挖掘升华。叙述性写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讲故事。新闻故事的前提是新闻,因此,新闻的两个基本要素――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故事的必要前提。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这前提下,作者(记者)作适度挖掘,寻找新闻的故事性和真实性的结合点。按照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路,以身边人说身边理,以生活观折射荣辱观的新闻报道,意在对“八荣八耻”作更为大众化、喜闻乐见的解读。

情节的起伏跌宕。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全过程,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矛盾冲突中。新闻报道作品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来自生活本身,人物是个体生命的体现,是需要讲述的。在《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已经就显而易见。在展示矛盾情节过程中,实现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解读。所以,只要注意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无须刻意营造。“戏剧性矛盾冲突”的原型来自生活,只要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注意悬念和细节。构成故事的重要成分是悬念和细节。悬念的功能是要吊住受众的胃口,使之非看个结果来。细节展现着人物的行为和事态的进程,用细节展现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再现新闻事实本身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化新闻报道十分注意形象化的描述,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好的细节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画面感。充分的描写能使读者读起报道来有强烈的现场感。细节的表述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为描述与解释事实本质服务,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简洁流畅、直击人心。

在系列报道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职业记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述新闻,去展示新闻产生的环境,去剖析新闻的意义的。你看不到记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议论,但是你能够被他引向他设定的方向,你会随着他的引导而兴奋,而激动,也会在他的引导下而感叹,而沉思。这一切的力量,就来自对事实细节的精确的描述与展示。

报道角度的平视角。叙事角度是讲述者的观察点,据奈特和米克・巴尔的划分,叙事角度分为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类。零聚焦即无所不知的叙事者叙事,虚实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内聚焦是透过故事中人物来确定故事焦点,叙述者是讲述他所知道的事,叙事者所知,故事中人物所知;外聚焦从见证人角度讲述故事,仅陈述他看到的、听到的,不做主观评价、心理描述,叙事者所知,故事人物所知。在以故事化手法展示新闻价值的过程中,记者不能以高视角去分配新闻素材,做到零聚焦叙事或者内聚焦叙事。作为记者,他必须要站在受众角度,引领受众去发现、挖掘与主题相关的人物经历和真实细节。

新闻故事更注重从人物的命运来折射社会背景变化的新闻价值取向。常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新闻故事注重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新闻的价值取向类似民事新闻,以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报道强调实录和客观,尽量减少主观性成分”,参与性的表现;“讲述”注重人情事理,对故事中的人物和行动做出一定的分析评价,评价性的表现;根据讲述者的风格采用较自由的陈述方式,口述性。《荣辱观的生活解读》中,刘玉梅,这个普通的女子,能执守23年疏捞生涯,在最"低微"处干出一番事业,源于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一身脏换来万家净,值得!辛勤劳动,光荣! 我们身边这美丽的世界,不都是劳动的结晶吗?不能再平凡了的岗位,不能再普通了的日子,王静快乐而充实。快乐源于她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源于她实践着质朴的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兰贵娥坚守着诚实和善良,利及他人,也成就了自我,折射出这个社会人心向善的主流。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故事化新闻的勃兴。“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好记者讲好故事范文第3篇

吴念真:讲个悲伤的故事吧。前些日子,我看到微博上有张照片―那是一张四十多岁矿工的脸,看上去是个憨厚的人,黑,瘦,脸上沟沟壑壑。他得了尘肺,很快就要死去。看到这张照片,我的眼泪就“啪”的一声流出来。我爸爸得的就是这种病,过世的时候,他62岁,我很不舍。那个年代的台湾,没有好的采矿设备,干那一行,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人走向死亡。但那么多年过去了,现在采矿的设备多好啊,为什么矿工还是得这种折磨人的病?这个矿工才四十多岁,却要步上我爸爸的老路,这让我很伤痛。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却深深触动了我。我想,讲故事就是这样,必须要先能触动我,我才能用它来触动你。

记者:看了你的书,感觉你是随口一诌就是一个故事,张艺谋教你的词―“侃大山”,特别适用于你身上。

吴念真:对。讲故事,应该是一种我从小就养成的习惯―碰到什么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感动了我的东西,我就会想马上跟人家分享。一说就说成了习惯。后来自己当编剧,做广告,都是类似这样的工作。我总是在做一个沟通者,或者转述者,将故事一点点的讲给别人听。

记者:你比较注重情感的表达。

吴念真:毕竟情感的归属,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部分。我实在没办法去给大家讲什么理论,一讲就头疼。像你和我聊天也好,做群众演讲也好,我都喜欢举例子―就是说故事。我不喜欢说光秃秃的字眼―有些道理谁都懂,比如要懂得和别人和睦相处。但你光是天天念叨和睦相处是没有用的。必须要用一个例子或者故事,告诉人家这有多重要,他们才能听得进去。

记者:讲故事是你的本能吗?

吴念真:这肯定不是什么本能。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把故事说得那么好玩。一开始我总觉得是由于自己当了编剧,编故事有一套。后来想想,不对,这个能力是从小就被训练出来的―小时候,广播剧很流行,全村子人都特别喜欢,天天听,一集都不落下。但是总会有听不上的时候―村子里有人死了,大伙都要去帮忙,就我们这些小孩呆在家里。那么晚上听广播剧的重任就交给了我。当时压力真大呀,我一个小孩子哪里记得住那么多内容,但还是得硬听,因为全村的人明天一大早就在等着你给他们讲故事。再说了,一个小孩子,听到爱情这种东西,根本就不懂嘛,所以到了要讲给村民听的时候,就只好胡说八道了,有的时候为了让故事听起来像真的,甚至会编一些细节把它补起来。

记者:现在想想,是不是觉得多亏了以前的胡说八道。

吴念真:都是唬人嘛。我跟小学同学碰面,聊过去的事。给他最深印象的也是我小时候就很爱讲故事。如果我看了一本课外书,回头就会把里边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又或者我去台北一天,回来可以整整讲上一个礼拜。(说些什么呢?)把路上的见闻细节都放大啊,或者是把以前自己看过的东西再瞎掰一下,把它掰成自己在路上遇到的,这样也能唬得住他们。(笑)

记者:为什么你说的故事比别人说的更好听?

吴念真:哎,这我可真不知道。应该是我听过很多难听的故事,所以才知道怎么把故事讲得更好听一点。(笑)不过,讲故事一定有个路子要遵循:讲故事给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听,跟讲给二十岁的人听,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要想把故事说得老少咸宜是不太可能的,但你可以根据倾听的对象,来把你的故事规划的更好听。

记者:对你来说,讲故事给谁听最可怕?

吴念真:讲故事给高官听很可怕吧,讲故事给富豪听很可怕吧。比这两个还可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是讲给年轻人听。有个当校长的同学叫我去他们学校演讲。我一听差点没给吓死―他们学校,国中(初中)1500人,高中500人,这个数目还不包括老师和家长。老师、家长都好对付,大人嘛。我努力一把,高中也勉强能对付。但是1500个国中生,我要怎么讲给他们听?因为他们是很不耐烦的,是动来动去的!所以在演讲之前,我就感觉压力好大,要想好多方法去对付这帮年轻人。那是我第一次很认真思考这场演讲应该怎样讲。从那以后,如果有人要叫我去演讲、去给他们讲故事,我一定会提早先问好,台下坐的都是些什么人。

记者:大人就不难对付?

吴念真:我经常去做演讲,面对的就是城市里那一拨虚假的中产阶级。(讲什么?)挖苦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很虚假。这拨人其实需要的就是挖苦,他们需要时刻被提醒。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你达到心理的共鸣。

记者:那您觉得怎么样的故事最精彩?

吴念真:每个人的人生里面,都有一些东西是独特的,是其他人都不懂的。但是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大家都懂的,比如说爱、怜悯、同情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故事,一定会是精彩的。但你必须学会听别人讲。聆听很棒!你和那种没有念过很多书的工人或者农民聊天,他讲的东西必定都是深入骨髓的。他们没怎么看书,也不晓得从书里面找很多例子。他只能讲他生活中的故事。他几岁的时候碰过些什么、他几岁生病病得有多重……你把那些细节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啊!

记者手记

老先生吴念真

眼下,这个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就坐在我的面前,额头流着汗,手里捧着一杯星巴克咖啡。黑T恤,卡其色裤子,还背着一个双肩包。我几乎要以为他是误打误撞闯入采访地点的路人甲。

老先生吴念真,这是他在微博上注册的名字。他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老,眉宇间甚至还能看到年轻时的样子。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样子,像是隐没在千千万万台湾人里的最常见的一张脸,没变。他本名叫吴文钦。大家都叫他Akim,是台语里阿钦的发音。我这么叫他的时候,他乐了一会儿,嘴里蹦出了几句闽南话,大致说的是我这么叫他的时候,听起来很亲近。

他的包很重,据说里边塞了电脑,还有好些书。采访结束后,出版社的人要帮他提包,他一直推搪,嘴里喃喃道,“太重。还是我来,我来”。他是独自从台湾飞过来的,连个助手都没有。

拍摄之前,他拉了拉衣角,检查了一下鞋子,还不忘用手理了理头发,即便那只是一个短得无法理出个发型来的板寸。他语速很快,说到高兴处会手舞足蹈。很难相信他私底下其实是个安静的人――喜欢看书、摸东摸西、整理庭院,还有,跟狗讲话。他说,“我知道你要写东西,所以我会讲很多让你有东西可写。”

这大概是一个很懂得照顾别人感受的人。这种态度应了他教我的那些说故事的技巧――要理解对方,设身处地。采访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说故事的人为何浑身充满着魅力,而一个故事的力量又究竟在哪里?我所能想到的最贴切的比喻,或许是一把点燃的火柴,爆发着独有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就从吴念真的故事里,从他的字里行间溢出来。

而故事的力量,不是赚得来钱,也不是赢得来名声,而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是故事本身最奇妙的地方。吴念真做到了。这并非他的本意,他却着实通过它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比如那些曾被他瞎编的广播剧感动的村民们,又比如那些被他创作的剧本触动的都市人。同时,他说的那些故事,也改变了自己的轨迹。

好记者讲好故事范文第4篇

下面,我们来谈谈为记叙中的故事增加新鲜感的办法:

一、讲“我的”故事,要有独家经历

国学大师陈寅恪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开口就开宗明义地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我们的记叙文如果能像陈大师一样坚持“四不讲”,而只讲述一个“未曾有人讲过的”独家故事,必定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我以“历练”为题,让学生写文章。有同学讲了“雷火炼殿”一事,别说学生,即使是老师,也知之者甚少,而能言之者则更少,这绝对算得上是一截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这篇文章的作者说:“我就是要写一个别人写不到的故事。别人写人,我就写物;别人写动物,我就写静物。只有这样,我才能让老师看我的作文时先刮一刮眼睛。”

也许你要说,独家故事好则好也,但它从哪里来呢?答曰:从“我的”生活中来。遴选的方法有二:一是优选法。优选的标准是:一想起这个故事来,就让我的心“咯噔”一下,也只有那些一直让我们“铭记在心,心动至今”的故事,才可能感动读者。你要时刻提醒自己:感动不了自己的故事,就绝对感动不了读者。二是排除法。心海中泛起一组故事,怎样百里挑一呢?你要用一张滤网,把那些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一一过滤掉。也就是说,你不仅要想到“我”能写什么,还要想到别人会写什么。“我的”故事只有经过了“优选”和“排除”这两道工序,才能确保其既具有震撼力,又具有独创性。

二、讲“他的”故事,要有独家情节

写“我的”故事,“优选”也好,“排除”也罢,“生杀予夺”的大权是掌握在“我”手中的,此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但如果从“我的”经历中遴选不出切合题旨的故事,我们就要去讲“他的”故事。这个“他”可能是历史人物,也可能是现实人物。当然,如果这个“他”是你的“独家专访”,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他”往往都已经是“公众人物”了,“他的”后面都有一大群“粉丝”,要想讲出独家故事,又谈何容易!请稍安毋躁!“事(史)实”无法改变,但“发展轨迹”可以异路殊途;“功(业)绩”无法改变,但“生成逻辑”可以见仁见智。而这“轨迹”和“逻辑”正是故事发展的“情节”。一千个作者,就会有一千双眼睛和一千个脑袋,也就会探寻出一千种“轨迹”和“逻辑”。东方卫视的周立波爆出的“料”绝对异于凤凰卫视的李敖的,易中天寻出的“轨迹”和“逻辑”也绝对异于阎崇年的。要知道,“猛料”固然是“独家情节”,而你独出机杼探究出的新“轨迹”、新“逻辑”,更是具有创新意义的“独家情节”。

好记者讲好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相关期刊更多

呼和浩特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呼和浩特科技局

呼和浩特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