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范文第1篇

1.The nearest bank is near the bank of this river.

最近的一家银行在这条河的堤岸附近。

2.He booked a book from a bookseller.

他从一个书商那儿预订了一本书。

3.The bright boy is learning English in a bright room.

这个聪明的孩子在明亮的房间里学英语。

4.Mr Brown has a brown cap and Mrs Green bought a pair of green shoes.

布朗先生有一顶棕色的帽子,格林夫人买了一双绿色的鞋子。

5.Can you brother can a can of fruit?

你兄弟会装水果罐头吗?

6.China is famous for its china, and Japan is famous for its japan.

中国以瓷器而著称,日本以漆器而著称。

7.What colour do you want to colour that sweater?

你想把那件毛衣染成什么颜色?

8.The workers in this

country often go to the country.

这个国家的工人经常去乡下。

9.The leaves fall in fall.

秋天,树叶纷纷落下。

10.We were sweeping

the floor on the fifth floor at eight last night.

昨天晚上八点,我们在打扫五楼的地板。

11.A fly can fly.

苍蝇会飞。

12.A glass is made of glass.

玻璃杯是由玻璃制成的。

13.It’s very kind of you to buy me this kind of computer.

你给我买这种电脑真是太好了。

14.I learned that boy

had learned a lot from his teacher.

我得知那个男孩从他的老师那儿学到了很多。

15.The woman couldn’t leave the baby by himself. So she didn’t leave the room for a moment.

那个妇女不能把婴儿单独留下,所以她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房间。

16.I left my book on the left desk.

我把书落在左边的课桌上了。

17.Don’t lie to me.

Millie doesn’t lie in bed.

别对我撒谎,米莉没有躺在床上。

18.That light gives poor light.

那盏灯发出微弱的光。

19.May I come to see you in May, Mike?

迈克,我可以在五月来看你吗?

20.You can choose two pens or some pencils, or you won’t get anything else.

你可以挑两支钢笔或几支铅笔,否则你将得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21.An orange is orange.

橘子是橙色的。

22.My paper is in

today’s paper.

我的论文刊登在今天的报纸上。

23.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your pass?

请把你的通行证递给我好吗?

24.The Young Pioneers will plant trees near the steel plant.

少先队员们将在那家钢厂附近植树。

25.As soon as I ran into the workshop, I ran the machine quickly.

我一跑进车间就很快开动了机器。

26.It’s right to walk on the right on the road.

在马路上靠右行走是对的。

27.There is no room in this room.

这房间里没有空间了。

28.I saw a saw.

我看见了一把锯。

29.Sinceyouhaven’t finished your homework, why have you played basketball since nine o’clock?

既然你没有完成作业,为什么从九点就开始打篮球?

30.In spring I found a spring in the spring.

春天,我在小溪中找到一个弹簧。

31.Do you know the story was written by the man living on the second story?

你知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住在二楼的那个男人写的?

32.The travelers are going to Turkey to eat delicious turkey.

那些游客打算到土耳其去吃美味可口的火鸡肉。

33.The water in the well does well up so well.

一词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一词多义 词汇教学 认知科学 原型理论

一、引言

传统的形式语义学认为“语言形式的意义决定于语言系统本身,与真实或想象世界的任何时态无关”[1]。意义就是客观的、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东西。根据客观主义理论的观点,一词多义现象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Lakoff与Johnson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为心智是体验性的。体验哲学认为:感知与思维和认识的对象的发展及所处环境相关,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人类的认知便来源于这种相互作用。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是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是体验性的。所谓概念,就是“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想法和信念,是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1]。符号语言就是词汇化的概念,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所以语义构建就是概念化。

二、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polysemy)是指同一词形包含两个或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词义。上文指出,语义建构是一个概念化过程,而范畴化是概念化的一种。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科学认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世界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这一高级认知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概念。Wittgenstein以游戏(game)的范畴研究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延续多年的经典范畴理论,他认为许许多多的游戏(games)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各种相似点重叠交织的网络系统[2]86,并提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概念。Rosch等人对bird, fruit等十个范畴进行研究,发现了范畴的原型效应,于是,以原型理论为代表的范畴理论便取代了经典范畴理论的位置。原型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地位是不相同的,这些成员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认知科学的范畴理论,词义属于语义范畴,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就是该词的语义范畴的各个成员。Taylor、Lakoff、Langacker对这一解释有不同的模型。Taylor认为,多个词的各个义项并非享有共同的语义特征,而是通过语义链相连,后一义项以前一义项为基础。他指出,原型是一个范畴的最佳成员或代表,具有最大家族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示性表征,是认知参照点[3]。所以一个词的中心义项属于原型,边缘义项属于边缘成员。如sharp的义项有:1.刀具等锋利的;2.(言语)苛刻的;3.(行动)直截了当的;4.(感觉)剧烈的;5.(智力)敏捷的,等等。其中,义项1属于原型义项,相对于义项1的其他义项更倾向于边缘义项。义项2以义项1为基础,义项3以义项2为基础,sharp的各个义项就组成一个语义链。与事物的范畴划分一样,一个语义范畴中也有可能有多个原型。介词on的空间意义有支撑、附着、靠近等多个原型,其他义项便在这些原型的基础之上拓展衍生。Lakoff用散射范畴模型解释词义的拓展。他认为,多义词是以各个原型为基础的范畴化过程的特例,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相关范畴的成员(Lakoff 1987)。在一个多义词中,有一个中心原型义项,其他的原型义项里原型性越高就越接近中心原型义项。其他义项与原型义项的关系也是如此。Langacker的网络模型认为各个义项通过范畴化关系(包括阐释与拓展)形成一个网络,原型处于更加中心的位置。这三种模型的共同点是都认同词义属于语义范畴,范畴有原型与边缘之分,一个词的各个词义间通过某种认知机制关联起来[2]214。如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多义词间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任意的,那么,义项之间的这种中心与边缘的链状或散射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认知科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思维是拓展词义的普遍的认知能力。当遇到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寻求旧事物认知域与新事物认知域的联系。隐喻和转喻是概念在两个认知域间的投射: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区别在于前者属于不同认知框架内的投射,后者属于同一认知框架内的投射。通过隐喻与转喻,一个词便在新的认知域中产生新的词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Sharp的本义是义项1,通过隐喻拓展,将认知域投射到人的言语行为感觉上,派生出了其他义项。再如hand一词,本义是手,身体的一部分,通过转喻投射,可以用来表示帮助(give sb. a hand)、劳动者(short of hands)等。所以词义范畴的拓展主要通过转喻与隐喻实现,多义词的产生并非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三、一词多义的语际共性与语际差异

首先,一词多义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不同语言间存在的共性,世界上大部分语言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符合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不同民族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恰好对同种事物或情景的凸显特征有相同的认知,所以不同民族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或转喻用法。就某个具体的词而言,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找到该词的相同或类似的拓展义项。如英语里面的“head”,与汉语里面的“头”,两者本义都是表示头。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部分head的其他义项有:

1.The top part of something(事物的上端);

2.Someone in charge of a group(责人;领导人);

3.As a unit of animals(动物数量);

4.A measure of length or height equal to the size of a head(量度,一头高);

5.The mind or brain (头脑;脑经);

6.The position at the front of a line of people(排头)等。

根据在线新华字典,部分头字的其他义项有:

7.物体的顶部(山头);

8.首领(头儿);

9.量词(多指动物);

10.次序在前(头等);

11.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等。

在这些义项当中,head的义项1,2,3,6,分别对应或类似于头的义项7,8,9,10,这说明一词多义的跨语言的共性,造成这种语际共性的原因是人们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采用了类似的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机制。

另外,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环境、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世界上不同语言的词语所表达的概念范畴会有不同,对事物的关注的焦点不同,也会采用不同的隐喻转喻机制,从而以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事物。Head与头例子中,有许多义项是不同的。如head可以表示硬币的正面,英语中用head是因为该民族硬币正面有人头像,而中国自古以来发行的货币都没有。汉语的头通过转喻认知机制可以用来指代头发,而英语中没有这种用法。所以一词多义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词语的意义往往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

四、一词多义现象与词汇教学

英国的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4]48因此,词汇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都是以语法、结构或功能为纲组织实施,英语词汇教学常常处于教学的附属地位[5]。一些学生缺乏词汇学习策略,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词汇的学习靠学习者本身,教师期待学生多阅读、多记忆增加词汇量,提高对词汇的掌握能力。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阅读与语境对词汇学习的影响,但仅仅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期待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习得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这对学生语言学习造成的影响是:(1)学习效率低。(2)焦虑感上升,自信心降低。(3)有限的语言能力[6]。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一词多义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思维模式的发展密切关联。认知科学克服了传统语言学对一词多义解释的缺陷,强调各个义项间系统性的联系,这启发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汇的历时性,不要孤立地将词汇的各个义项机械地传授给学生,注意利用原型理论解释词语的多义现象。要将词汇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融会贯通,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词汇的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认知是词义延伸的发生机制,中心义项与边缘义项之间的联系是有章可循的。Traugott为语义的变化形式总结出了三条认知性规律:

1.对外部世界的描述用作了对内部感觉和评价的描述(如touch的语义从实际的触摸到心理感觉的是感动);

2.对外部和内部世界的描述变为语篇意义,对语篇结构起作用(如on的表空间意义变为语篇联系功能的虚词“关于”);

3.意义变化成越来越取决于说话认的主观思想和态度(如will表示将来到表示主观意愿)[6]。

词汇语义的原型应该是那些较为具体或在整个语义轨迹上相对具体的语义内容[7]。词汇的延伸义更抽象,词义的派生可以是派生的或连锁的。这就启发我们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解释延伸义项的产生机制,使得学生对延伸义项加深印象,在深层次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在遇到新义项时可以有方向。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使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来源,根据具体学习任务,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学生会懂得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词典、如何系统学习词汇,成为更有效的自主学习者。

另一方面,认知科学认为语言是体验性的,语言的形成离不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离不开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隐喻和转喻思维这种拓展词义的认知能力也是基于经验的,必定受到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语际共性与语际差异也是词汇教学所应关注的。这就要求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国俗语义的教学,融入该语言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宗教地理知识,注意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在词汇学习中,通过使用跨语言/文化对比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词义,包括其特有的概念意义和隐含意义。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分析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语义是变化发展的,各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语义的形成并非是任意的,延伸义项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基本的认知机制、思维方式及语言所在的民族历史文化,词义间呈连锁或辐射的关系。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在词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注意讲解词义产生的理据,多义词的产生机制与过程,以及各义项间深层的联系,注重学生元认知的培养。一词多义存在着语际共性与语际差异,在词汇教学中,无论是一词多义的教学还是通常的词汇语义教学,都要注重对词汇历时性语义和国俗语义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张雪,李敦东.认知视域下的一词多义现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20-222.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师璐.On的多义现象的认知性阐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4):4-7.

[4]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3):1-5.

[5]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Z].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在线新华字典[DB/OL].http:///.

[7]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2.48.

[8]徐密娥,李炯英.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回顾和前瞻[J].外语界,2007(3):69-74+96.

一词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

1.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起初,词只有一个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艳芳,2001:36)。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与许多语言学的理论是相关联的,可以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诠释。认知词汇语义学将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于词汇的一次多义的分析发现,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一种延伸,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敖世翠,2006)。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众多义项中,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而且这些义项之间或多或少体现出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它们之间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这个角度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解析,从而对多义词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

2.原型范畴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两千多年是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又叫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逻辑观)时期(Ungerer & Schmid,1996:22)。经典范畴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假设:(1)范畴是由一组客观充分必要特征联合定义的;(2)范畴特征是二元的;(3)范畴有明确的界限;(4)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地位相等。经典理论在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起着主流作用,在音位学、句法学中的形式主义、语义分析特征等方法就是建立在亚氏假设之上的(王寅,2007:99)。但当运用经典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就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Labov、Lakoff等人对一些最基本概念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Prototype),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Rosch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其他事物能否成为某个范畴的成员则以它们是否与原型有相似性为标准,即范畴是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继承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以家族相似性范畴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的范畴观有着本质的区别:(1)范畴成员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范畴内的成员并非都完全满足所有的必要充分条件。(2)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范畴原型成员占显著地位,最容易被存储和提取。(3)范畴成员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原型范畴观,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实际,是认知语言学里的重要理论。

3.一词多义与原型范畴理论

根据认知语言学,词义属于语义范畴。随着词范畴的不断扩大,其词义也将不断发展变化。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在一词多义的平面上,一个词构成一个词义范畴,范畴内成员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原型意义。由于客观事物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中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相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表达客观事物的需要。又不可能不限制地创造新词,所有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就必不可少地要用原有的一些基本范畴词表达与之相关的一些其他事物。于是,这些词就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产生其他义项,其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向外扩展,以辐射型或连锁型模式构成意义链和意义网络。在此语言范畴内,原型义项是具有最多家族共性的成员最能代表该词的语义范畴。因此,有关语义范畴的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的开放性,为我们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提供新的视角。下面以单词“head”为例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视角下的诠释。“head”的最初意义为“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也就是“头部”;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the head of an arrow”;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the head of a delegation”;后来扩展为“重点,要点”,如“the head of a discussion,the head of a passage”;还演化成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use your head,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等。在“head”的这一系列义项中,第一义项“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义项,它包括了“head”一词的具体和典型性特征,与Rosch(1978)的研究相符(李瑛、文旭,2006)。所以该义项为“head”一词的原型成员,之后演变出的其他义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开的,我们称之为边缘义项。但是在“head”的所有义项构成的语义范畴中,原型成员“头部”具有该语义范畴最大的共性。其他义项与这一原型义项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呈现出家族相似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多义词“head”的各义项之间很好地体现出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特征。

4.一词多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汇教学的难点已经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对于多义词的众多义项,教师应该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是多义词教学中的一大问题。通过以上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的原型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认知范畴化的结果,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应该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而原型范畴理论为其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性证明。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重点地介绍原型义项,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家族相似性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从而深刻地理解。

5.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一种延伸。原型范畴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从而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1996.

[2]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现代外语,2006,(3).

一词多义范文第4篇

摘 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从结构层面不能对其本质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理论、转喻理论、意象图式结构

作者简介:张韬,安徽肥西人,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一、概述

一词多义是英语中的普遍现象,指一种词汇形式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一词多义的现象一向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理论之一的结构主义学家认为,不同的义项对应不同的词形,如果两个义项恰好对应同一词形,这种现象就是同形异义现象(Cuyckens & Aawada 1997)。转换生成语言学采取的“单一词义分析法”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都用一个统一的抽象定义来概括,这个定义包含一系列必要充分特征,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个抽象定义会有不同的具体体现(Cuyckens & Aawada 1997)。

传统理论的不足在于他们片面强调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认为多义词的词义是孤立的,忽视语言内部系统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忽视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此外,传统语言学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过于强调语言结构,对语义重视不够。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代表性的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论述一词多义现象背后的语言认知规律。

二、原型范畴理论和一词多义

以Lakoff、Langacker以及Taylor为代表的多数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义范畴属于原型范畴;词义之间是通过某种认知机制(例如,抽象化、具体化、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关联起来的。这两点正是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主要区别。下面主要讲述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这三种认知机制在词义扩展过程中的理据作用。

1. 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即人们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隐喻由两个域构成,一个是源域,一个是目标域。源域是人们熟知的、具体的,目标域则是陌生的、抽象的。隐喻是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实现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即源域中的某个概念部分或全部映射到目标域中,使两个域形成一定的关联,而这一关联又是通过人的知识和经验获知的。

隐喻理论为解释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一词多义现象从人类的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如 nose (鼻子)一词,鼻子位于面部中央,位置最突出,其概念映射到汽车、飞机上就指车头、机头;同样由于嗅觉是鼻子的功能之一,它还可以指代嗅觉,其概念映射到人的能力上即指人探查或发现某事物的能力 如:a reporter with a nose for news,scandal,etc (善于搜寻新闻、丑闻等的记者)。又如theatre(戏院;剧院;露天剧场)一词,因其形状或功能相似映射到其他实体域指(供演讲等用的)阶梯教室;(医院等处的)手术室,映射到抽象域指“戏剧文学或艺术”。

2. 转喻理论

与隐喻不同,转喻是在同一个概念域中进行的映射(Evans & Green 2006)。它突出接近原则,诸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如:There are a lot of intelligent heads in our class.(我们班有很多聪明的人。)这里“head”通过“头脑代表人(Head stands for people)”这一转喻,词义发生了扩展,成了多义词。

3. 意象图式结构

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 Johnson 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如Lakoff, Langacker, Turner 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意象图式建立在空间结构上,而很多词汇与空间结构相关。这些词汇无论在空间范畴内的延伸还是在向抽象范畴的延伸之中,意象图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英语介词at一词多义现象的分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试看下面的例句:

(1)The train arrived at the station.

(2)We begin our class at 8 o’clock in the morning.

(3)My father is at work now.

(4)He aimed at the target and fired.

(5)The old man was walking at very slow pace.

(6)He became very impatient at the delay.

上例中介词at的意义从物理空间映射到时间、状态、方向、方式、原因等方面,从而形成了介词at的多义网络。人们用同一词表示多个意义,是因为这些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 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自同一个深层的意象图式,图式变体以及图式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隐喻映射,进而造成了大量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

三、结论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紧密相关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有助于把握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使我们了解到一词多义的内在生成机制,不仅让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英语词汇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一词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典型理论 一词多义 中心义项 边缘义项 家族相似性范畴理论

1 引言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变化。起初,词都只有一个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是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项。多义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不断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对一个语言形式的核心意义扩展的结果。本文将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范畴理论(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theory),隐喻和转喻为基础,来分析语言上的一词多义现象。

2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人们把世界上相同的或相识的事物从认知上归纳在一起,并赋予同一语言符号,这就形成了范畴,其过程就称为范畴化。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跟传统的范畴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传统范畴理论看来,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必须满足某个范畴中的所有特征,如果它违反了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被剔出这一范畴成员的地位。此外,结构主义语义学家认为,确定语义范畴的标准是充分必要的语义特征,即判定一个词是否属于某个语义范畴就是看它是否具备了该语义场的充分必要语义特征。而近代哲学家L.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alance)。他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一样,他们是靠家族相似性来归属于同一范畴。而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如F.Ungerer et H.J.Schmid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举的“game”一例中,“游戏”范畴,包括多中游戏,有的游戏只是为了娱乐,没有输赢;有的游戏需要运气,有的需要技巧,有的需要勇气,也有是游戏兼而有之。然而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新的游戏产生了,游戏的范畴也发生了变化。如90年代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出现并有新成员加入了游戏的范畴,是该范畴扩大了,其特征属性也更复杂了。

而Labove和Rosch在家族相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成为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根据原型理论,在同一范畴中,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即成员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不一样,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其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即是范畴的原型(prototype),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degree of typicality),比如麻雀就比企鹅更属于“鸟”的范畴。此外,他们认为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只是相似程度的不同,典型成员具备所有或大部分该范畴的特性,而边缘成员只与典型成员具有很少的一部分相似属性。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某甲认知对象可能完全成为一个范畴成员,而某乙对象可能部分划在该范畴之内;其中甲范畴成员和乙范畴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某点或多点相似,因此,范畴应该是构成一个连续体。其中,典型(或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范畴的确定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有充分必要条件来建立的;

(2)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典型程度差异;

(3)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同的特征,且够成一个连续体;

(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3 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一类食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而且概念的形成是以认知范畴为基础的。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又通过概念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随着认知的发展,概念将不断被扩充。这就是说,原有概念不断被扩充,形成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根据认知语言学,词义属于语义范畴。随着词范畴的不断扩大,其词义也将不断的发展变化。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就是原型义项(prototype meaning),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最早认知习得的,也是语言符号初现时具有的最早或是“直接”意义。(赵艳芳,2001:84)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的。其扩展方式是一种放射形结构,即语义由中心义项通过认知机制(隐喻metaphor或转喻metonomy)不断向周围辐射,从而初现新的边缘意义(non-prototypical meaning非典型意义)。下面用“head”一词来看原型理论在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head”的原型意义为“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后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 the head of an arrow;后来又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the head of a delegation;后来进义不扩展为“重点,要点”,如 the head of a discussion;the head of a passage;后来还演化成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 use your head;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从上面不难看出,“head”其它义项都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机制对其原型义项进行的拓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通过认知机制从原型意义而来的义项不能提升到原型意义地位。相反,由于社会文化和语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有些词的原型意义会逐渐沦为边缘的、非典型的义项,而原来一些边缘的,非典型义项将会转化为中心的,原型意义。比如PEN一词,最初来自于拉丁语,其原义为“羽毛”。由于当时的人们用羽毛当作书写工具,所以pen成为书写工具的名称。后来由于新的书写工具不断出现和其形状的多样化,于是pen的语义范畴也扩大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其原型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羽毛笔”转化为了今天的“钢笔”。这也正说明了语义范畴也具有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各个义项之间是具有不同的地位,而是围绕原型意义成辐射状不断扩散,其中各个义项之间具有明确的二分法,而是与原型意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认知词汇语义学通过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运用于一词多义的分析,其主要结论是:

(1)语义范畴不能以充分必要特征来进行二分; (2)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呈现出放射性的链状结构,其中各个义项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即语义结构呈现集合和重叠意义辐射集;

(3)语义范畴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并不是每一个义项成员都可以代表该语义范畴,而只有原型意义最能代表该语义范畴;

(4)语义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随着社会文化变化发展和语境的不同,范畴的扩展其边缘变得越来越模糊,并出现与其它语义范畴交叉现象。

4 原型理论下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原型意义”的认知拓展机制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对象。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认知能力的断提高,对世界的 认识不断加深,使得要求语言要不断的扩展来实现对人类的需求。这样就需要非常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而对于抽象的事物现象将是一筹莫展。人的大脑不是具有无限的容量,而是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它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语言符号认知和命名新的事物——其中主要是指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通过对已有符号和事物进行隐喻和转喻来认知新的,抽象的事物,这也是符合“省力原则(least of effort)”和语言的“语言的经济原则”。因此,隐喻和转喻是一词多义的拓展机制。

4.1隐喻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人类长借助简单的具体概念来认识抽象复杂的概念。也就是说隐喻是通过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来了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隐喻中又一个重要概念是“映射(mapping)”。Lakoff提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抽象或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过程。其中这种映射来自于两个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用来互为比喻。

下面以“face”为例来说明,隐喻对“face”这个英语单词意义的拓展。

(1)face of a mountain,face of a building,face of a watch.其中,始源域为:人的脸一直在身体的最外层,最容易被注意;而目标域为:实体都有表面和各个侧面。从中可以看出,用人的“脸”映射为实体的表面。因此,“face”就具有了“实体表面”意义。(其中概念隐喻公式为:FACE IS SURFACE)

(2)又由于脸上表情丰富多彩千变万化,是人们心情的晴雨表,最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因此出现了像“she had a face like thunder” equals to “she looked very angry”;“you are a good judge of faces” equals to “you can judge a person’s character by the expression on his face.”等隐喻用法。因此“face”具有了“人的表情”的用法。(其中概念隐喻公式为:FACE IS EXPRESSION) 此外,“face”还可以表示“尊严”,如,it is a matter of face,I’m shocked that you have the face to rest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从中可以看出,“face”的原型意义——“人或动物的脸部分”通过隐喻机制增加了“实体表面”、“人的表情”和“尊严”等边缘义项。

4.2转喻

转喻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机制,当然也对词义的扩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涉及的是一种“接近(proximity)”和“突显(salience)”的关系。一个物体、一件事物、一个概念又很多的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赵艳芳,2001:116)比如,一个人会有很多特征,但它的丹凤眼最显眼、最突出,于是它被叫做“丹凤眼”。随着词语转喻用法的日益固化,其转喻部分意义也成为词义的一部分并被列入词典中。因此,转喻跟隐喻一样,也对单义词向多义词的拓展起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地名与机构”、“原因与结果”、“人名与作品”等之间的替代关系。如“国脚”代替着名足球运动员,“head”代替“智力”,“It is hard for me to read shakesphere”其中“shakesphere”代替其些的作品,“我需要几个帮手”与“我们组织需要增加一些心血液”为“部分代整体”和“这是中央电视台从前方发回的报道”为“整体代部分等。

下面以汉语的“头”为例来说明转喻对一词多义的解释,汉语“头”主要有以下语义义项:(1)(人的)头部:如头脸、头骨等;(2)(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分;(3)(物体)顶端:山头;(4)(动物、物体)数量,多指牲畜:一头牛;(5)头发或头发式样:寸头等等。

其中,(4)和(5)义项是临近原则在起作用,即转喻的作用。第(4)义项是由第(1)和第(2)义项转喻而来的。“头”是一切事物的重要部分,头就可以代替整个事物(部分代整体),并且能成为量词。头发长在头上,用“头”转喻指头发或发式就顺理成章了(整体代部分)。

由此可见,跟隐喻一样,转喻对词义拓展也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对一词多义现象也可以从转喻得到解释。

5 “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对原型意义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是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之一。Ungerer和Schimd(1996:226)提出了多义词构成的语义范畴中的“原型转换”(prototype shift)和“原型分裂”(prototype splits)两个观点。“原型转换”指一个范畴的中心特征发生了改变,即一个词的中心义项慢慢变为该词的边缘义项,而原来某个边缘义项由于社会变化发展而突变为中心或原型义项。“原型分裂”指原型从一般到具体的变化。下面我们用“coach”和“idea”两个词的意义变化和构成来解释“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在多义词形成中的作用。

“Coach”在被引入英语时,指一种较大的封闭式的四轮马车,它内部设有作为并依靠马做动力。那个时候的其主要为皇家的正要服务的。因此“state carriage”是“coach”的原型意义,而其它意义属于从属地位。随着“coach”的广泛使用,普通居民也开始广泛的运用它作为叫他工具,因此到了十九世纪,“coach”的原型意义由原来的“state carriage”转变为了“state coach”。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铁路的使用和发展使“coach”又富于了新的意义——“旅客车厢”,并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很快这一意义随着铁路交通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成为“coach”意义中的第二重要意义。到了二十世纪,长途汽车成为“coach”意义的原型。这种词汇意义的原型转换不易被我们察觉,反而使我们决定这些意义是该词本身所具有的很自然低使用。但究其认知根源,是由于这些意义的重要属性在原型转变的过程中保留了下来,比如“一种交通工具”,“四个轮子”,“内部设有座位”等。

“idea”一词义项形成是“原型分裂”的一个很好的实例。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时期的“idea”一词的原型意义是“构想”、“思想”的意思,后来又增添了“信念”的意义,知道十九世纪它又具有了“灵感”和“目标”的意义。这些意义都变得越来越具体化,这正是“原型分裂”在多义词中的作用。

从历时角度看,一词的多个义项并存的共时表现是由原型义项通过“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不断变化发展而来的。

6 结论

一词多义是人类认识世界而不断的对世界的有效认知。通过认知语言学上的语义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可以对一词多义现象有较好的解释力度,其避免了传统语义理论中语义由一组成分必要属性来确定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语义的成分分析方法的弊端。此外,语义原型理论对教学上对词汇教学具有建设性的效果。它使我们认识到词汇的教学应从语义的原型语义义项开始,逐渐扩展到其由隐喻和转喻语义拓展机制得来的边缘义项。这正符合了人类认知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1.

[2]Ungerer,F.& H.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

[3]Taylor,John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Jackondoff,R. Semantics and Cognition. Mass:MIT Press,1983.

[5]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6]扬忠,张绍杰.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7]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相关期刊更多

遗传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陶瓷科学与艺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青年与社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云南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