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蒲松龄口技

蒲松龄口技

蒲松龄口技

蒲松龄口技范文第1篇

2、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

3、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

4、一时,表示同一时间;

5、未几,一会儿;

6、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

7、俄而,表示不久;

蒲松龄口技范文第2篇

摘要:蒲松龄;崂山;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雄踞于东海之滨的崂山,自秦汉以来,就成为我国宗教圣地。上自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进山对其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在崂山就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宗教文化。当你置身于崂山之中,会由衷地感到,这里的山山水水,无不浸透着宗教文化的神韵。我自研究蒲松龄文学创作与崂山宗教文化间的互为因果关系以来,即浸沉于欲解开蒲松龄文学创作所受崂山宗教文化的影响及其文学创作又对崂山宗教文化发展的贡献。特别是这次进山拜访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崂山太清宫管委会主任李宗贤先生,他的一句箴言,叫我茅塞顿开。他说:“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一位宗教掌门人之言,真是一言九鼎。我们回顾蒲松龄一生创作那么多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聊斋志异》佳作,其来源是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而蒲松龄又用他的作品回报了宗教文化的恩赐。我故此,而有以上命题。

一、崂山太清宫蒲松龄轶事拾遗考索

2001年8月,我进入崂山考察于七起义失败之后,进崂山在华严寺出家为僧,至后来圆寂于华严寺,整个后半生的佛门生涯。我已写过《对于七抗清起义事迹的考察》一文发表,又于2012年发表了题为《蒲松龄崂山“采风”与相关篇章史料传说的考索》一文。由于多次进山考察,我对蒲松龄在崂山中的行踪、轶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我根据寻访过程的文字记录,整理成如下的文稿。

(一)太清宫还魂的“绛雪”及其姊妹们轶事

蒲松龄在《香玉》篇结尾时写道:“是时,牡丹已大如臂。生每指之曰:‘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二女笑曰:‘君勿忘之。’后十余年,忽病。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谓道士曰:‘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叶者,即我也。’遂不复言。子舆之而归,至家。寻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三年,高数尺,大拱把,但不花。老道士死,其弟子不知爱惜,斫之去。白牡丹亦憔悴死;无何耐冬亦死。”现今的太清宫中,白牡丹不见了,但还魂之“绛雪”代而有之。据高明见高道所编著之《道教海上名山――东海崂山》一书中记载:“绛雪题刻:太清宫三官殿院中古耐冬树下,有小字一行,文曰:‘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青岛市董海山书。”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

本宫古耐冬有二株,其一在三清殿院,年最久,传云两千年来枯而复荣者数次,载之《聊斋志异》名“绛雪”,曰花之神。清季以来,枝杆折枯,本宫为维护起见,设柱敷架平其枝股,期其持久矣。及民国二十三年秋,叶落枝焦竟则全枯,历四、五年了无生意,适值倭人入寇,枝为乱兵折作火头,势不能存,然不忍遽去,幸留干数尺,形若仰桶,因以砖块实其窦,以防浸湿。二十九年春,根部复萌怒芽,今已经矣。其一,在三官殿院,系元时张三丰师手植,郁茂葱茏,荟萃满院,干约十数围,年自降霜节前开花,递禅代谢,直至次年谷雨节开始罢。每届冬月,满树红绿,白雪轻敷,互相掩映,景色尤胜。

凡事皆有缘分,强之者不能。笔者于2015年4月7日至2015年4月17日再进崂山考察,时正当谷雨前,太清宫内姹紫嫣红,其领军者,当为耐冬。回顾2001年8月我第一次进崂山考察关于于七起义兵败后退隐崂山华严寺,出家遁入空门的后半生的人生历程。正巧我在太清宫三官殿前见到了已处病微衰败之耐冬。据高明见先生所著《东海崂山》一书中说:该耐冬于2002年“香消玉殒”。2006年,将刻题“绛雪”的石刻移至三皇殿古耐冬树下。在太清宫诸高道的呵护下,蒲松龄在《香玉》中所塑造的“绛雪”的艺术形象,生生不息,还魂的“绛雪”永驻人间。

在太清宫中,另一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事:即在现今三官殿前之白山茶,亦即白色的耐冬。其白色耐冬花下竖立的标牌:“白山茶,又名白耐冬,树龄400余年,花季春天,花大重瓣,色白如玉,为耐冬树之珍稀品种,太清宫独此一棵,极见观赏价值。”可能因“绛雪”的名声太高,盖过这株珍稀品种的姊妹。我想蒲松龄的“粉丝”中,将来会有胆大艺高者,再续名篇《香玉》。如上所述,最早被认作“绛雪”的是三官殿前这株耐冬。此株耐冬几经枯荣。2001年,我造访太清宫时,该耐冬西北枝有几枝时花的枝芽,为保护这濒临老死的耐冬,太清宫诸负责人请北京园林专家研究如何保护。经专家研究用砖实其中空,外用水泥封糊外沿,其老枝干用木桩顶立。我为之拍摄照片,以为纪念。

2010年,我再次造访太清宫,其三官殿前的耐冬已枯死,并铲除不见踪影。其南配房之西耳房门楣上所题“蒲松龄著书室”不见;其太清宫“关岳祠”旁之飞檐小亭所题“写书亭”标牌尚在;西边一堵“穿墙壁”尚在。关于“蒲松龄著书室”之事,我走访了我馆(蒲松龄纪念馆)的蒲馆长,他说:“九三年,崂山下清宫管理处负责人徐方正先生来我家拜见我父亲(笔者,蒲馆长为蒲松龄第十三代孙),详细了解我老祖一生业绩和行迹。据徐先生讲:他已经调查好,蒲松龄去崂山住的地方就是‘绛雪’院中的配房,准备以松龄住处挂牌‘蒲松龄著书处’,并进行陈列,用图文讲述蒲松龄在崂山的活动内容。室内准备摆设著书用的桌子、油灯,悬挂蒲松龄画像(桌子、油灯、书籍均是我们提供的)。我父亲听后很高兴,同意做好此事。我父亲从崂山回来后,向鲁馆长说了此事,鲁馆长非常支持,因路途远,怕我父亲劳累,就让我去办此事。从商议到陈列展出,不到两个月时间。后来在此处还向游客出售‘聊斋著作’及纪念品。据说徐先生上调后,此展室就撤了。”我在拜会李会长时,他说:“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我想经久不衰的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它虽不能作历史考证的依据,但也不能无根据地轻率否定。我想太清宫的高道们,还是尊从民意为上。

(二)走进崂山道教圣地太清宫的蒲松龄石雕像

崂山太清宫,是崂山道教的一方圣地。蒲松龄的石雕像能走进道教这方圣地,怕是蒲松龄生前作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要知道,这方圣地中所供奉的那些神职,是千百年来经过陶冶而被人们所共识的,对人类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精英人物。据周至元《崂山志》载:混元殿,称为混元上德皇帝,老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被奉道教的鼻祖;太清宫“分东西两院,东院祀三官,西院祀三清,三清西更建三皇救苦殿、吕祖祠”,再则就是“关岳祠”。

我们摈弃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外衣,他们却是一个个活生生实在的人物。历史,就是现实社会的真实的人生与神话传说二者所构架起来的一座大厦,这就是历史。

我们提起崂山太清宫的名称,知之者甚少,但当我们说起《劳山道士》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的生命。蒲松龄对崂山文化的贡献,我们还是用道教协会李会长的话作结吧:“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当然,崂山的高道们礼遇、欢迎这位素昧平生客人的到来,也是蒲松龄终生难得的知己。他生前曾说过“此生所恨无知己”的话。现在,可以说崂山道教文化,随着蒲松龄声誉的扩大,也走进了世界文化的领域中。

蒲松龄石雕像现立于太清宫“逢仙桥”之右下方。“逢仙桥”据周宗颐《太清宫志》载:

桥在三清殿之左,三官殿之右,用石板纵覆如甬道,南北长数丈,桥底水流潺潺,清脆钟磬,乃华盖真人建。据传说,前有某监院年节行迎神礼,夜于此遇一长髯道人,相貌文雅,羽衣翩翩,迎面而立,问之不答。再问则曰:“此时正好接驾。”言甫毕,从容步去,监院不识谁何,愕欲再问,回首已杳,由此名曰“逢仙桥”。

太清宫诸高道们,将蒲松龄(字留仙)雕像移于“逢仙桥”之右,当为仙仙相许,其内涵深意无穷,也是出于蒲松龄对太清宫道教文化贡献的肯定与尊崇。蒲松龄石雕立像底座的石刻,是用道教所崇尚传承的八卦文样,此石刻雕像,其历史地位与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就此,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孙克诚先生在其文章《蒲松龄游崂山行迹考述》中说:“太清宫三官殿前蒲松龄塑像下,游人纷至顶礼。蒲公之像,栩然生神,恍如有灵,或许在人们心目中,蒲公精神始终驻留在这青山碧海间吧。”

这次在崂山寻访期间,得知崂山“三友”:蒋清山、胡峄阳、蒲松龄,传说他们三人相会于百福庵,谈经论道,精研韵律,为崂山宗教文化发展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2015年4月15日,我到青岛市流亭区胡峄阳的家乡东流亭,造访了“胡公祠”,并拜会了胡峄阳第十代孙胡孝保,与之合影。据说胡峄阳,现人们称之“胡三太爷”,吉林北药师庙中有殿专供奉“胡三太爷”;崂山百福庵亦供奉“胡三太爷”的神像。当地百姓时来上香祈福、消灾,传说很灵验,百姓已把胡峄阳神化了。我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民间的信仰,是一种自发的潮流,也是民间造神的原动力,这不是某一个人所能驾驭的。

(三)太清宫拜访李会长

太清宫李宗贤先生,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太清宫管委会主任,因我几次进山,都未能与李先生谋面。这次进山,主要是为考察蒲松龄在太清宫的一些轶事、传说及其遗迹,我特意请郭主任(棋盘山景区)帮忙,用车将我送进太清宫。高道谢子凌师傅引见我拜会了李会长。李会长为人和善,听明我的自我介绍与来意,他坦诚地说:“蒲松龄对崂山贡献很大。”李道长并与我在他工作室的门前花坛旁合影。我告辞了李道长与朋友,按事先的计划参观考察。关于太清宫南配房西耳房为何不再设“蒲松龄著书室”,因初次与李道长会面,对情况不甚了解,亦不便冒然提出。

(四)蒲松龄太清宫遗诗

据传,蒲松龄游崂山太清宫时留有词作《西江月・崂山太清宫》:“独坐松树深处,遥望夕阳归舟,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消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此词至目前亦未见有确证文章发表,只是转引而已。我在编校《蒲松龄全集》时,这首词与青州博物馆的一幅对联,还有烟台博物馆的一幅对联及早期载于《山西青年》杂志的一幅对联,都因无确证,皆未收录。

二、返岭与崂山观海市“八友”赋诗

蒲松龄与其“八友”在崂山游历了群山与诸多景点的返程中,在经过返岭时,意外地遇到了沧州岛现海市,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蒲松龄即时赋诗一首《崂山观海市作歌》。以前对该诗的写作时间,因难以确定,路大荒先生在他整理的《蒲松龄集》中列于“姑附”栏目中。后来由于诸学者的研究确定是蒲松龄及其“八友”此次(即康熙十一年)崂山之行之作,故我在编校《蒲松龄全集》时,收录于康熙十一年条下。

(一)蒲松龄“八友”游崂路线考

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见海市,我在拙编《蒲松龄年谱》中说:“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三十三岁。是年夏,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作《崂山观海市作歌》。”他们“八友”游崂山的路线及历经的全过程,我引录了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壬子之夏,游崂山,见海市。同行八人。”其八人同游崂山的行程及全过程,唐梦赉也有记述:“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青衣出,路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辈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后,宁复有存岛乎?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处为沧州岛。’”以上引文中,唐梦赉只言其所参观游览的景点,没有言其游历所走路线。据周至元《崂山志》载:游崂山道路,早期“计有三路:一路自峡口东至王哥庄,逾萧旺上雕龙嘴,折而南,沿海滨直达太清宫;一路自华阴东抵乌衣巷、大崂村,入北九水,晋观鱼鳞瀑;一路自登窑东至烟云涧,折而北上,历砖塔岭、风口、铁瓦殿,上登巨峰。”我们由唐梦赉所言之景点,可以说蒲松龄等“八友”是取第“一路”进山游崂。此线路较为平缓,是历来游崂者多取之路。其具体的路线当为:修真庵、上苑山、雕龙嘴、华严寺、番辕岭、窑货堤、长岭、青山、黄山。为了探索蒲松龄“八友”游山路线,我根据史料的记载,2014年12月进山,就宿在返岭村的客店;2015年5月进山,我先宿于仰口曲家庄客店;再宿青山村客店。这对我考察极为方便,可谓一举两得。

在唐梦赉游崂山景点的记述中,是“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唯独没有提到的一个景点“华严寺”。因为后来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反映出许多作品的内容与这个崂山佛教圣地华严寺有关。特别是农民起义反清领袖于七,他于清顺治五年(1648)率领胶东农民义军奋起抗清,当时清政府忙于西塞用兵,对于七义军采取“招安”的手段。使此次起义宣告失败。清顺治十八年(1661)于七率众再次起义雄踞牙山为根据地。于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用重兵围困,使义军处于孤立无援之中,于七于是年三月突围,逃出牙山,此次起义又告失败。于七在康熙三年(1664)进崂山,于华严寺出家为僧。胶东抗清义军历时十四年,最终失败。蒲松龄与“八友”是康熙十一年(1672)游崂山,此时的于七,在华严寺已出家参禅七年,就其华严寺的社会地位,及华严寺距返岭村只有二、三百米之距离,他们不可能不去华严寺参拜,而且很有可能,不谋而与于七会面。当然,这是推断,但我认为是有某种可能。

(二)返岭“八友”观海市

返岭:返岭,往时游崂山者,因没有标识性的文字记载,所以,多以山民之读音而标其意,故有多个音类同而字异的返岭出现。唐梦赉文中为“番辕岭”,张绂文中为“翻辕岭”,亦有“翻眼岭”、“翻燕岭”等称谓。现在,崂山之返岭村已有标识之“返岭社区”、“返岭桥”定位。返岭村,据周至元的《崂山志》载:“返岭村,在斐然亭南。西倚群岚,东临大海,人家栖息于波光云影中。蔡绍洛诗:‘山更崎岖路更斜,舌干无处觅山茶。岩腰瞥见炊烟直,修竹中藏八九家。石作坦墙竹作藩,果然世外小桃源。桃花想被渔人误,驱遣闲云锁洞门。’”我两次进山考察蒲松龄“八友”崂山游,皆住宿返岭村。此周志元《崂山志》中所载之返岭村,即为最早的返岭老村落,现名之返岭后村,因过岭向南走约二华里余,又村为返岭前村。此村为新形成的新村,多为现代之新建住房,亦有现代新的工厂。

返岭村(即今之返岭后村),其村之旁有河自西而东,直入东海。其河当地人称之西河,河上新建一石桥,名之“返岭桥”。夏季雨时,河水湍急,河底乱石撞击,其势恢宏。此桥北距华严寺新开之东入口处约二百余米,顺其山坡东下向海岸的滩边探去,可见返岭村,此村其屋墙还是古老的石块垒叠而成,是一条乱石街巷,寂无声响,只能听到远处海风催着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约行十多分钟,即到海滩,东望大海,海浪起伏一望无际。华严寺,其山为那罗延山,山根有柱石,清砥柱石石刻:“石在华严寺东下,山东巡抚惠龄镌‘山海奇观’四大字,字径寻丈。下附跋云:‘余素闻崂山之胜,兹因阅兵海上,裹粮往登。至华严庵,见道旁居石,延袤七丈余,高五丈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之醵耄俯瞰大海之浩瀚,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生平之奇观也。因题此镌之石,并志其由,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履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辛亥春三月,惠龄并跋。’”现此石刻,正当华严寺东门之左,又增华严寺之壮观也。

(三)蒲松龄“八友”观海市赋诗

蒲松龄“八友”在返岭遇海市,据唐梦赉《志壑堂文集》说:“询之土人从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处为沧州岛。’”沧州岛:周至元《崂山志》说:“在崂山头东。”周至元在其《崂山志・异闻》中说:“崂东海中有岛,名沧州。相传为安期生所居。清嘉靖(庆)中,有游客乘船游之,见其上耐冬花甚繁,岩半有洞,室内有丹灶。别无他异。”唐天宝年间,李白游崂山,曾作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升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说明李白参见安期生,当即今之说沧州岛。同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所写之《安期岛》亦即此沧州岛。蒲松龄“八友”所见海市即现神话传说中的安期岛。

返岭观海市,蒲松龄作七古诗一首《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埤雍嶝ㄗ罘置鳎缥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庐,从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或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f飕。飚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世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君不见: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

唐梦赉《志壑堂诗集》卷十二《曲附・双调》“新水令”“(小引)游劳山看日出,回番辕岭海市现沧州岛:花娇柳艳,正长天。整游衫,寻真结伴,招呼明月路,吟啸绿阴边。瓢笠翩跹,又携手到蓬莱院。”

唐梦赉《阮亭选志壑堂诗》卷之五七言律《劳山看海市补赋》:

望日天涯碧玉隈,番辕岭下化城开。

五云缥渺芙蓉岛,百雉崔嵬烟火台。

人物安期应共住,市廛徐福旧同来。

丽谯乍郧嗦统觯指点诸峰首重回。

自崂山归,七月高珩之山塘修成,唐梦赉赋诗《山塘初成和念东先生见赠诗》:“山国焉能水竹全,沧州梦到亦萧然。三秋湖口烟浮树,一叶湘云波拍天。山就茂林遮屋角,水添渔舫系窗前。后来兴废偏能料,梓泽丘墟与并传。”唐梦赉仍然带着游山的情怀,如梦、如醉、如痴、如幻之海市蜃楼的境域,给高珩写了这首赞颂山塘之诗,它说明唐梦赉仍然未从观海市之思维中解脱出来。

高珩虽然没有写观海市的诗作,但他却有《栖云阁拾遗》卷二《游崂山三首》。

赵金人,他也没有崂山观海市的诗作,但他却有现海市沧州岛的一幅画作。

张笃庆,是游崂山“八友”中亦未提名参与者,但我认为,他是一位很值得考虑的人选之一。

我在《蒲松龄崂山“采风”与相关篇章史料传说的考索》一文中,曾引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撰《同邑八哀》诗中之三《赵徵君月麓先生》一诗:“鸥群狎烟波,鹤唳引幽吭。间一画沧州,前辈空依傍。龙眼及营邱,落落写屏障。波涛腕底飞,飞天来蓬阆。”应该说该诗是张笃庆对赵金人所绘沧州岛现海市画幅的赏析。假若张笃庆没有亲见过沧州岛现海市的景观,他很难对此画作出评析。再说张笃庆的家世与其本人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应当承认,他当为此“八友”中之佼佼者。

我作出这一推断,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别号昆仑山人,昆仑外史。现淄博市淄川区南巷人。明内阁大学士张至发曾孙。清康熙丙寅(1686)拔贡。十七岁与李希梅、蒲松龄等人结“郢中诗社”;二十岁已有乐府诗二百首。山东学政施愚山,推荐其赴“博学鸿儒科”,平生以“优游山林名胜,游心诗文歌辞,与诸名士文学酬答为乐”。《渔洋诗话》评其“文章淹博华赡,千言可立就,诗尤以歌行擅场。”《四库全书总目》:“笃庆才藻富有,洋洋洒洒,动辄千言。风发泉涌,不可节制。”

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崂山之行,是由唐梦赉发起,此行中皆淄川县之名人雅士,并有其父张绂,亦有其好友蒲松龄,而张笃庆又长于诗。放情山水,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是每一位爱好诗作的学人所追求的理想。而张笃庆据其《传》所载,他素有“游大山名胜之嗜好”,此次崂山之游,应该说是他不会错过的机会。只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掌握到他参与此次崂山之游确实证据。但我认为,此推断并非妄言。再则,崂山观海市张笃庆之所以没有诗作,因为此时他夫人正在病中,且于次年(康熙十二年)六月十三日病卒。

三、寻访修真庵

修真庵,在崂山的王哥庄村。高弘图《九游记》中记载:“山中明时,人烟甚少,王哥庄不过十余家。”但是王哥庄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它是进出崂山的北大门,而村中并设有游客食宿的旅店。史书记载,当时在崂山地区能够提供这种条件的只有王哥庄村、青山村、登窑村几个村庄。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壬子之夏,游崂山,见海市。时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蒲松龄“八友”进出崂山皆假宿修真庵。再从宗教角度说:“崂山道约分五派:一曰龙门派,祖邱真人长春。今山中修真庵,北九水百福庵诸观属之。”所以说修真庵是道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教派。

关于修真庵,周至元《崂山志》载:“在王哥庄村中,创建已不可考。明天启二年,全真道人李真立重建,其徒边永清、杨绍慎又大修之。正殿祀玉皇、三清,东祀文昌,西为王母殿。地既宏阔,殿尤轮奂。嗣后嘉庆、光绪间皆有续修。其地前横清溪,遥环群山,处市廛之中,而尘嚣不染,亦胜地也。”

2015年4月,我寻访修真庵来到崂山王哥庄村,在拜访林礼让老先生时,先生赠我一份《崂山村落》之《王哥庄志》,该《志》对修真庵的记述比较详细,实为难得的史料。

《崂山村落――王哥庄》:

王哥庄村原有修真庵、庄子庵等道观。在村中街南的修真庵,为明天启二年(1622)由太监李真立所建,面积40余亩,建有南北两门和大殿、道舍、钟鼓亭等房屋100多间,殿堂为硬山式建筑,祭祀三清塑像及木雕神像18尊。院内有银杏、古槐、古柏、木瓜、核桃等树,其三株银杏树主干周长三抱有余,树龄千余年,还有成片竹林。此庵有土地360亩,山峦13处,是一座规模较大、布局严谨、结构合理、主次有序、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体。据考,蒲松龄于康熙十一年(1672)夏天来崂山,先在王哥庄的修真庵住宿,然后游历了崂山上清宫、下清宫等地。据民间传说,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破,明朝灭亡之后,在宫廷御马太监边永清和太监蔺卿的护送下,养艳姬、蔺婉玉等四名宫妃化装成乞丐,携带金银珠宝,同来修真庵出家为道。

据史料记载,修真庵于康熙十年(1671)大修,蒲松龄是康熙十一年(1672)两次进住修真庵,而崇祯二妃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在修真庵出家为尼。史料介绍,养艳姬、蔺婉玉实有其人,并非无依据的传闻。养艳姬,山西宁武关人,擅长吟诗、琴法与秦晋地方乐曲,并读过兵书,善于舞剑,是明末晋北有名的文武双全的才女。崇祯即帝位后,选入宫中为妃,甚得宠幸。蔺婉玉是崇祯帝内侍太监蔺卿的侄女,北京西直门外人,自幼善丝竹歌舞、笙、笛、箫、管等,后入宫任乐女。此二人后来被蒋清山接到百福庵,与之长期研讨道乐。据传,蒲松龄在百福庵与蒋清山、胡峄阳相会,并与之共创多种道乐曲调。有研究者称,多个道乐曲调中,都含有“聊斋俚曲”的曲调因素(详情笔者有另文)。

我在王哥庄拜访林礼让先生时,我问:“现在的修真庵在哪里?”他用手指,“那!”我顺手望去,中间一条东西柏油大马路,两边是两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老人看我有点疑问,他说:“1978年,修真庵彻底毁掉了,就变成了这两片高楼大厦的生活区。”我的心情骤然凉下来,千里迢迢,魂牵梦绕地考察修真庵,原来见到是“这个”。这使我想起蒲松龄八人假宿修真庵时高珩在修真庵写的《游崂山》三首诗。

蒲松龄口技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聊斋志异》 意境美 评论

一、引言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一向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何谓意境,主要是指某些作品所具有的这样一种审美机制:既能向读者呈现出情、意、象和谐统一的直接画面,又潜藏着深邃隽永的间接形象、间接意蕴。它根源于作者创作时的自觉的寄兴、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描写,而最后呈现在读者的品味、联想、想象之中。王国维说:“词以意境为最上,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在《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作了大量论述。宗白华的论述更明白流畅,他说:“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掘发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因而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景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就是我所谓的意境。”这些论述,都道出了意境的本质。

蒲松龄在《聊》的创作中追求的小说的诗化,把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把表现性艺术和再现性艺术的小说统一起来。《聊》中所创造的狐仙鬼怪、花妖木魅的艺术境界中,将幻化世界和人间世界有机的结合,把人间的磨难、理想、希望熔铸成完整的意境,并通过这意境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深刻矛盾。《聊》中的意境,在完成作品的艺术构思、塑造人物、陈情达意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二、意境创造的千姿百态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中,作为时间艺术的诗歌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古代诗词和画论所阐述的美学观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作了充分准备的,即对生活的深入的观察和积累,而且在艺术造诣上也做了全面的准备,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精湛技艺。在创作《聊斋志异》前后,蒲松龄创作了多达1000首以上的诗词。我们把《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诗作对照阅读后,就可以看出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血缘关系和相互间的深刻影响。他的七言古诗《崂山观海市所歌》与《山市》有异曲同工之妙,五言诗《贫女》与《凤仙》、《胡四娘》也有共同之处,《春怨》则直接运用于《宦娘》。从《画壁》、《葛巾》中,我们也可看出蒲松龄对绘画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不仅仅是从表面上看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得力于他对诗画方面的精湛素养,而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蒲松龄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小说的诗化,在小说中创造出了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意境。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把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统一起来。在蒲松龄之前,我们还没看到哪一位小说家,像蒲松龄那样,展现出如此深邃、幽远的意境美。

三、意境创造的基本特征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创造的狐仙鬼怪、花妖木魅的艺术境界中,并非都是柳暗花明、鸟语花香之所在。他使幻化世界和人间世界有机的结合成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把人间的磨难、理想、希望熔铸成完整的意境,并通过这意境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深刻矛盾。《晚霞》所创造的龙宫的意境,看来似乎五光十色、辉煌夺目,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凄凉的眼泪,蕴含着主人公阿瑞、晚霞的悲戚遭遇。阿瑞、晚霞,在人间不仅没有爱的权利,连生存的权利也没有。在水晶宫中,他们歌舞翩翩,如五色花朵,随风荡下,漂泊满庭,但也不过是龙君的赏玩之物而已。他们没有任何自由,更不能倾心相爱,智能相视神驰,会于莲亩。后来龙君又把晚霞赐与吴江王,他们又双双被逼投江,被人救出,重还阳世。在这里,忽而人间,忽而龙宫,开合有度,意境叠出,但又处处透露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创造的意境,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高度提炼的。这些意境,是真实的,也是艺术的,一扫世俗文学“污臭,屠毒笔墨”的坏风气,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去追求一种高雅的美学情趣。《王桂庵》中写王桂庵与芸娘的真挚爱情,也是意境谐美,引人入胜。王桂庵与榜人女爱情的萌生就是在清江明月之下,口咏“洛阳女儿对门居”,二人顾盼神驰,梦游江村。这里疏竹围蓠,红丝满树,苇芭光洁,红蕉蔽窗,隐念“门前一树马缨花”的诗句,眼前展现芸娘的倩影,情真意切,历历入绘。王桂庵应徐太冲招饮,信马而去,误入村野,而与梦境相仿佛,果见芸娘,两情相对,互诉衷情,又别开洞天。王桂庵与芸娘婚后,因一句戏言,痴情芸娘投江,又引出在几经曲折以后的父子、夫妻相会,展现出情意绵绵的境界。蒲松龄笔下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的以境胜,有的以情胜,但共同的特点则是客体与主体相统一。这时中国造境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聊斋志异》意境创造的基本特征。

四、意境创造的独特作用

蒲松龄《聊斋志异》所创造的意境,都具有它的美学意义,在完成作品的艺术构思、塑造人物、陈情达意等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聊斋志异》所创造的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追求一种深情的思想寄托。余集在《聊斋志异序》中指出:蒲松龄“平生奇气,无所宣泄,悉寄之于书”,“然则是书之恍惚幻妄,光怪陆离,皆其微旨所存。”《黄英》所创造的意境,是精黄英姊弟所倾心的田园牧歌式的、自食其力的生活场境。作者淡抹浓绘,创造了一个高洁的生活环境。黄英与其弟陶生依“世好菊”的马子才,要求的生活环境是“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他们把荒芜的田园,苦心经营,成为繁延的胜地,“荒庭半亩皆菊畦,数掾之外无旷土。”马子才新拔弃的劣枝,通过黄英姊弟的培育,皆成佳品。在《黄英》中显然寄托着他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的追求。他不是陶渊明,他没有仕途经历。他的家境并不充裕,没有“悠然见南山”的条件和雅兴。他既要有理想的境界,又要有谋生的手段,他把追求的理想和需要谋生的现实结合起来了。《黄英》的意境,不是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摹拟,而是蒲松龄式理想生活的范本,是蒲松龄思想的自然表露。

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事奇”本是志怪小说主导传统之一,《聊斋志异》对此提升途径同样有二:一是非徒纪事、炫奇,而于其中寄寓思想,在思想价值上提升之;二是超越“事奇”而将其提升至“境幻”,在审美价值上提升之――今人往往对后者多有忽略。《聊斋志异》创造了许多非人间的而又给人以真切感受的幻境 ,而最神妙者当为作者所造“鬼境”。画学中有画鬼易、画人难之说――这其实《聊斋志异》中的意境创造,在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中,把人物衬托得栩栩如生。蒲松龄从不以浩繁的篇幅孤立地描写自然景物,他总是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性质,以简洁的笔墨进行相应的景物描写,使人物景物相互融合映衬。《婴宁》中的婴宁,是一个爱花、爱笑、美丽聪慧的少女,处处流露出没有受到世俗人情污染的天性。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理想色彩的形象,不可能产生于喧嚣的城市中,蒲松龄把她安排在院里尘寰的山村里。且看蒲松龄对婴宁所居环境的描写:

但望南山行去,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村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鸡格?其中……门内白石彻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室,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

蒲松龄笔下“乱山合沓,空翠爽肌”的山中景象,“舍宇无多”而“意甚修雅”的山村风貌,无不暗示和烘托着婴宁脱尘拔俗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作者对花的反复描写,更与婴宁的形象达到了高度的水融。花,已不再是单独存在的自然景物,它不仅直接显示婴宁爱花的性格,而且映衬出婴宁花一般的容貌、花一般的心灵。从花的形象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婴宁的倩影,从婴宁的形象中又透露出花的姿彩。这真是一幅迷人的幽谷百合图,又是一首景美、物美、人美的颂诗。

五、结语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重视意境创造,促进了小说的“诗化”,使他的作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得到了高度升华。他的作品几乎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人情、世态、各类人物,都惟妙惟肖地再现于他的笔下。但是,他却卑夷那种以文学迎合市井之徒低级趣味的作法。他的作品从生活中开掘诗意,通过种种意境创造,把平常的生活加以诗化,成为无韵的诗篇。《聊斋志异》小说的诗化不仅仅在于小说中插入了一些诗词,而是把诗词溶入情节、人物中去,使作品弥漫着抒情的气氛,洋溢着诗情画意,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蒲松龄更突出的成就,是使小说通篇成为诗化的艺术整体,使人感到它们所创造的意境,是真实的生活,但又不等于生活,是精致的艺术,绝美的诗篇。他在作品中所创造的仪态万千的意境,把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杰出贡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2.

[3]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2):545.

蒲松龄口技范文第4篇

饮酒行令是件很有趣味的事。人们在饮酒之时,适当地把酒令应用到饮酒当中,会增加饮酒的乐趣,提高饮酒的格调与情趣。

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蕴涵丰厚,酒令趣闻很多。下面是笔者从浩瀚的酒文化中撷选的三则古人酒令趣闻,以飨广大酒友和读者,共赏、共品、共享酒文化的魅力。

圣贤愁

传说,有个专好食白的人,方圆百里,不论谁家婚丧嫁娶举办酒宴,他都不请自来,久而久之,大家把他的真名真姓倒都忘了,都唤他叫圣贤愁。

为什么叫圣贤愁呢?原来古代嗜酒的人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这个浑名也就是取酒中圣贤见了他都发愁的意思。这事后来惊动了八仙中的张果老和吕洞宾,他们两个相约,特地来到一家酒店,专等圣贤愁来,准备略施神通,将圣贤愁戏弄一番。

果不其然,圣贤愁闻香而至。

张果老说:“吾等饮酒,正嫌缺个伴儿,今日老兄大驾光临,老夫亦觉三生有幸,请问尊姓大名?”

“岂敢,岂敢。在下专好结交酒友,只图席上吃个痛快。人说天上神仙见了我都畏惧三分,唤我圣贤愁,其实过奖。”

吕洞宾听后说:“好个圣贤愁,幸会,幸会。现在席上有酒无菜,若不就以其尊号圣贤愁三字为令,各说之字,最后要取出自己身上一物作下酒小菜,否则没得吃。”吕洞宾略一停顿,首先行令说:“}(圣)是耳口王:耳口王,耳口王,圣人吃酒不癫狂,可惜盘中无小菜,割只耳朵尝一尝。”说完,吕洞宾用刀将自己的耳朵刷地一下割下来放在盘中。

张果老趁势接着说:“t(贤)是臣又贝:臣又贝,臣又贝,贤人吃酒多不醉。可惜盘中无小菜,割下鼻子尝尝味。”说着,也用刀刷地一下割下自己的鼻子放在盘子里面。

这时,吕洞宾和张果老都在等着圣贤愁的洋相。心想,我们二人是神仙,耳朵、鼻子割下来还可以复原,你圣贤愁不过是徒有虚名,凡人一个,究竟比不得我们神仙,看你这回如何施展。

岂知圣贤愁究竟不愧为圣贤愁,竟毫不为难地说:“愁是禾心火:禾心火,禾心火,愁人吃酒抢先斟。可惜盘中无小菜,拔根汗毛赛山珍。”

吕洞宾、张果老听了生气地说:“我俩为了请您吃酒,连耳朵、鼻子都献了出来,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小气,只拔根汗毛呢!”

圣贤愁哈哈笑道:“要不人们怎么称我圣贤愁呢?今天是遇见你们二位老兄如此慷慨大方,感动了我,要是换了别人我还一毛不拔呢!”

王安石

王安石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文学家。他虽居宰相之职,日理万机,政事繁忙,但业余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

有一次,王安石和客人们在一起喝酒,花厅四周古树参天,各种鸟儿的叫声啾啾唧唧,十分好听。王安石忽然心血来潮,对客人们说:“百鸟和鸣,悦耳舒心,真天籁也。吾等何不以《四书》中成句作禽言令,以效口技之戏呼?”于是率先学燕语呢喃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此句出于《论语・为政》。王安石在这里引用此句,纯粹是为了模仿燕子的叫声。此句若快速而较含混地读来,叽叽唧唧,却也非常神似呢。

座中史学家刘,是个极诙谐、机敏、风趣的人物,他胸有成竹地问王安石:“寻章摘字可以吗?”王安石回答说:“可以。”于是,刘不假思索,迅即学鹁鸪叫:“觚不觚,觚;觚不觚,觚。”

客人们看着刘将手圈成喇叭状,拖曳着腔调的精彩的口技表演,不觉都鼓起掌来,大笑不已。

“觚不觚,觚哉”,出自《论语・雍也》,觚,(音gu),是一种古代盛酒的器皿。刘出于拟声的需要,摘出“觚哉”中的“觚”字。紫燕鸣音急促,鹁鸪叫声舒徐,王安石和刘

的禽言令异曲同工,别有情趣。

蒲 松 龄

蒲松龄是清代大文学家。他一生穷困潦倒,以教书课读为业。闲暇则勤于著述,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都有佳作,短篇小说《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该书以鬼狐影射现实,讽世喻时,入木三分,麟虫草兽,皆著人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有一次,侍郎毕谊设宴款待他和王士祯等人。席间有人倡议行令,第一句要三字同头,第二句要三字同边,第三、四句要呼应一、二句,与之贯中成意。

毕谊是康熙进士,有文才,又是东道主,于是首先说:“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王士祯接着说:“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若非当朝官宦家,哪能穿上绸缎纱?”

蒲松龄口技范文第5篇

2001年底,在美国斯克兰顿举行的世界拳击锦标赛上,她夺得了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拳击冠军。

2002年,她只身赴美,成为美国第一个来自中国的职业拳击手。2003年6月23日,她力挫群雄,夺得了美国职业拳击大赛的冠军,震惊美国职业拳坛。美国《纽约时报》把她誉为“把东方技巧与西方力量完美结合的女拳王“。

苦难的妈妈啊 再小的拳头也能够保护你

张毛毛1978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母亲陈松蒲两岁时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要靠双拐行走。1977年,在街道做翻砂工的陈松蒲与腿部有残疾的工人张炳臣结婚,第二年生下了女儿。但重男轻女的丈夫不满意妻子生女儿,从孩子出生到长大,他一直是相当冷漠。

毛毛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第一次听见小朋友说她的爸妈是瘸子。她回家问妈妈什么是瘸子,妈妈只有长叹一声。

有一天,母女二人走在路上时,小孩子向她们母女身上投石子,喊着“瘸子,瘸子,不要脸……“

5岁的小毛毛二话不说,拿起地上的石头就朝对方砸去。对方跑,她就在后面追,不管妈妈在后面怎样喊都没用,她会坚持一直到追上对方。追上了对方就打,直打到对方流着眼泪告饶,以后再也不骂了,她才罢休。

毛毛9岁时,妈妈因为工伤,左腿踝骨骨折了。为了照顾母亲,毛毛学会了洗碗、拖地、洗衣服,给母亲捶背,擦洗身体,用小手捧着水杯和药给妈妈。她对妈妈说:“我长大了,一定替妈妈上班,背妈妈走路。“

陈松蒲脚刚刚好一点,就坚持着下床给丈夫和女儿做饭。但是丈夫还是不满意,当着孩子面对她大骂不已,9岁的小毛毛挡在妈妈前面,对父亲说:“你要是再骂妈妈一声,我就和你拼了!“

那种眼神会让任何成年人都会感到恐惧,也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那绝对不是一个9岁的孩子该有的神情。

幼小的毛毛已经知道了,这世界上,自己只有用拳头才能保护妈妈。

从此,她迷上散打。只要电视上放映武打片子,毛毛的眼睛就会盯死在电视屏幕上。那时,她的偶像是电视剧《霍元甲》里霍大侠和陈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像他们那样称霸一方,把所有欺负母亲的人都打倒在地。

毛毛12岁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纪念一二・九长跑比赛“,刚跑了200米,毛毛一只鞋子就不小心掉了,于是她就光着一只脚,坚持在冰雪上跑完了一千米,并夺得了冠军,为年级争得了荣誉。

体育老师发现了张毛毛有着超常的体育天赋:她的弹跳力,耐力,爆发力,反应敏捷度和速度都是同龄孩子中罕见的。老师想送她到沈阳体育学院。她听了,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体育学院里能学散打吗?“

1990年春,陈松蒲举债5万元,成立了一家电话交换站。刚刚办站时,异常艰难,陈松蒲每日早出晚归。不管怎样晚,毛毛都不睡觉,等着妈妈回来。当她一看见妈妈的身影,就会飞奔着下楼,坚持要背妈妈上楼。陈松蒲不忍心,告诉女儿,等她长到了18岁,她才能背妈妈。

小毛毛倔强地对妈妈说:“那我明天就长到18岁。“

激情遭遇拳击 青春的生命力终于得以张扬

毛毛体坛之路并不平坦。1993年,15岁的毛毛在沈阳体育学院自费班学习散打已有两年时间。但是,教练还是遗憾地告诉陈松蒲,毛毛胯部的韧带不能劈开,这意味着她在散打方面将永远没有更好发展。陈松蒲听罢,倒非常释然,她希望女儿将来考大学,学业上有所成就,而不是整天像个假小子似的打打杀杀。

毛毛听了母亲的话,放弃了体院生活。但是,离开了散打训练回到普通生活的毛毛却有些神不守舍,以往洋溢在她身上的那种活泼与旺盛的生命力不见了,她变成了一个忧郁少女。毛毛上课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尤其是数学考试,经常处于不及格的边缘。老师找来家长,把毛毛的作文给她看:“我觉得离开了运动场和训练馆,就像一叶没有了帆的船,在生活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可是,教练已经告诉我必须放弃散打,将来我拿什么来保护妈妈?我觉得我身体里有一个声音在对我喊:回到属于你的地方去,可是,我没有地方可以去!“

陈松蒲斩钉截铁地告诉女儿,她不需要女儿用拳头保护自己。放弃不适宜的幻想,投入到现实中,这就是对妈妈最好的“保护“。

毛毛当着母亲面写下了“军令状“:下学期期末考试一定拿班里的前5名。

可惜,等期末考试之后,毛毛又让妈妈失望了。

1994年春,毛毛陪母亲到北京做腿部定型模具,这是一个16岁的女孩第四次陪母亲进京治病了。由于医院提供的模具是全封闭式的,腿部得不到透气,不久,陈松蒲的腿部就出现了感染,化脓了。心疼妈妈的毛毛每天给妈妈腿部按摩上药的同时,捧着模具琢磨起来。她发现,模具是木制的,既然是木制的,为什么不可以钻上几个眼呢?这样不就可以透气了吗?毛毛拿着妈妈的模具到街上去,请人给每只模具钻了12个眼。当她捧着模具回来时,陈松蒲非常感动,但她发现女儿腋下还有一本《拳击与格斗》杂志,她脸色马上变了:“赶快把那本杂志扔掉!“

毛毛没有把杂志扔了,只是把杂志藏了起来。有一天,陈松蒲无意中又发现了女儿正在病房的走廊上偷偷看那本杂志,气得她一巴掌就向女儿头部打去。正聚精会神地看杂志的毛毛吓了一跳,抬头看是妈妈,赶快把杂志放下,伸手去扶妈妈。陈松蒲气得眼泪在眼圈里直转,忍不住哭道:“毛毛,你什么时候能够懂事让妈妈省点心?妈妈为了治病,已经欠了那么多债,你不但不一心一意学习,还在这里看这样的东西!“

她告诉女儿,只有一条通往成功的路,那就是考大学。女儿不再言语了,母女在无言对峙中回到了沈阳。回家后,母亲发现,女儿对拳击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吃着饭时眼睛也会发直,有时正穿着衣服的一瞬间,手也会停下来,比画着勾拳的动作。气得陈松蒲一巴掌就打上去,每次女儿看见妈妈打自己,从来都是一笑了之。妈妈问她为什么不躲?毛毛笑着说:“你打不疼我,再说我躲了,你的气向谁撒呢?“

陈松蒲哭笑不得。

每次母女僵持过后,妈妈都要“请“女儿在家门口的小餐馆吃饭,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女儿每次都认真听了,可就是不“悔改“。每当女儿发现自己把妈妈惹生气了,就唱着《妈妈的吻》,哄妈妈开心。

就这样斗了半年,陈松蒲只好妥协,她拖着不便的腿到沈阳体院打听有没有拳击班,沈体果真有一个女子拳击班,何教练告诉陈松蒲,由于训练异常艰苦,学员从一开始的30多名,只剩下了四五名。陈松蒲立刻给女儿报了名。

晚饭时,妈妈把消息告诉女儿时,毛毛兴奋得一把将妈妈抱起,在地上转了几个圈,搂着妈妈又亲又吻。

母女约定:半年之内,如果张毛毛在拳击方面无突出成绩,她要彻底‘斩断拳击情缘’,一心学习。

毛毛自信地告诉妈妈,根本不用半年时间。

一个月后,何教练找来陈松蒲,告诉她,张毛毛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有天赋的拳击人才。他说:“她有强烈的打击欲,接受能力强,反应快,速度快,进攻同防守的意识同样完美。最重要的是,她头脑极其清晰,心理素质异常的好,是成就大器的料儿。作为一名教练,我很奇怪,她如何在这样小的年龄练就如此良好的心理素质!“

陈松蒲听罢,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她开始全力支持女儿的事业。她省吃俭用,为女儿每月花上千元钱订各类书刊杂志,她告诉女儿,一个最优秀的运动员一定要有高情商和智商,毛毛也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出门比赛时,还经常在电话中与妈妈交流读书心得。

1995年夏,张毛毛第一次参加在沈阳举行的“全国女子拳击对抗赛“,张毛毛在57公斤级一路杀了过来,根本没有敌手。到了决赛时,对手是哈尔滨的一位小姑娘。对方早就听说张毛毛的名头,临赛前有些胆怯地对毛毛说:“毛毛,我是舞校的。“

毛毛错以为对方是武校的,向自己叫板。她一上场就不客气地进攻,不到一个回合就把小姑娘打得痛哭流涕。急得台下的陈松蒲直喊:“毛毛,下手轻点、轻点,别伤着人家。“

到2001年为止,张毛毛竟已经囊括了57公斤级全国和亚洲锦标赛的各届冠军。

与此同时,陈松蒲发现,拳击使女儿越来越成熟了。

有一次,走在街上的时候,对面来的一个小伙子撞到了毛毛的身上,反应敏捷的毛毛一把把母亲护了起来。对方冲着毛毛张口就骂,毛毛只是一笑了之。陈松蒲问毛毛什么时候开始不打架了,毛毛说:“我怕打坏了他。”

平时,她成为了母亲最好的保护神。上下楼时,二话不说背起母亲就走。有时还跟母亲开玩笑,问自己的后背够不够暖和。毛毛开玩笑说:“妈妈说过,我到了18岁才能背妈妈,这一天我等得好辛苦啊。”

1998年,由于生意失败,陈松蒲家的生活状况举步维艰。已经分居多年的丈夫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竟到法院,和她离婚了。当晚,母女俩在家门口的小餐馆里像从前一样又聚餐了。只是这一次,不是妈妈在对女儿“教育“,而是女儿“开导“妈妈:“离婚只是一道手续而已,钱不要担心,等我拿了世界冠军,我会还清所有的债的。“

女儿陪妈妈喝了很多酒。夜深时,她才背着妈妈回到了她们窄小又破旧的家。

妈妈在女儿坚实又温暖的背上第一次哭了。

拿世界冠军 让母亲的双腿第一次站在世界的顶端

当16岁的张毛毛在北京医院走廊里偷看《拳击与格斗》杂志的时候,罗马尼亚的米哈依・叶莲娜就已是蜚声欧洲的拳坛女王了。出道6年的张毛毛,在扫尽亚洲57公斤级无敌手之后,只剩下惟一的目标了――“世界女拳王“米哈依・叶莲娜。

2001年11月底,张毛毛来到美国的斯克兰顿,参加“第12届世界拳击锦标赛”。在比赛前一个月,她的体重忽然剧增至61公斤。毛毛和教练很清楚,如果一个月之内,她不能把体重降至57公斤以下,比赛将是空谈。

对于一名拳击手来说,在短时间内减重,又不影响竞技状态,的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减肥是残酷的,每天除了加大运动量调节饮食之外,没有别的好办法。每天体重秤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她最大的敌人。

张毛毛在一个月之内成功地把体重降到了56公斤,但自从她来到美国第一天开始,毛毛又因为水土不服开始腹泻,等到比赛正式开始时,她竟然已经降到了54公斤!为了比赛,刚经过“饥饿疗法”的她又要拼命地吃,因为如果不“增肥”的话,她将失去体力,无法正常发挥。

拖着病体的姑娘用顽强的毅力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进入决赛。

2001年12月2日晚,毛毛的越洋电话打到了沈阳家中,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告诉妈妈自己睡不着觉,十分紧张。如果她输给了叶莲娜一次,那她一辈子都赢不了她了。叶莲娜的力量、速度、技巧、经验都堪称完美,她不知道明天将是怎样的结局。

陈松蒲淡淡地说:“毛毛,别比赛了,打包回国吧。”毛毛急了,忙问为什么,陈松蒲说:“因为你已经输了,在心理上你已经输了。记住,毛毛,世界上没有偶像,也没有绝对的英雄,只要是人,每个人都有弱点。叶莲娜在明处,你在暗处,她心中也藏着对你的紧张和恐惧,你研究她那么多年,可是她对你一无所知,这是你的优势;二,你经验少,但是你速度比她快,这又是你的优势;三,力量上你绝对不弱于她。你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你有着无比清晰的头脑。记住:你明天只有一个对手,一个敌人,那就是你自己。”

毛毛的眼睛湿润了。妈妈简直比教练还要了解她,不愧是知女莫若母啊!她轻轻地说:“我明白了,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为你拿回一个冠军奖杯的!”

2001年12月3日,在第12届世界拳击锦标赛上,张毛毛在与罗马尼亚选手米哈依・叶莲娜的决赛中,仅用了四个回合,就用一记漂亮的平勾拳把对方打倒在地,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女拳击世界冠军。

可是,就在当晚庆功宴上,人们竟找不到了新世界冠军的身影。原来,毛毛是趁着人们不注意,早溜到了大街上,急不可耐地选着带回国给父母的礼物:一只漂亮的珍珠胸花和一只美国产的烟斗。

2002年春,在女儿帮助下,陈松蒲偿还了所有债务,实现了多年夙愿,在沈阳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以残疾人为养护对象的“松蒲养护中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同年夏,美国方面对张毛毛发出了邀请,邀她赴美成为美国的职业拳击手。毛毛不忍心把妈妈扔下,犹豫很久,没有把消息告诉妈妈,也一直没有回复对方邀请。直到有一天,陈松蒲无意中发现了美方的邀请函,才得知真相。

当晚,陈松蒲告诉女儿:“走吧,闯你的天下,妈妈会永远地守望着你。”

毛毛的眼泪流了下来,她像小时候一样扑到了妈妈怀里,给妈妈唱那首她吟唱了整个青春年代的《妈妈的吻》。

3个月后,张毛毛只身赴美,成为美国第一位中国职业拳击手。2003年6月23日,在美国职业拳击大赛上,她又夺得了冠军。

相关期刊更多

蒲松龄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蒲松龄纪念馆

四川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林业厅

爆破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