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第1篇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而ssiblegastroenteritis,TGE)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栩正为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易感,其中两周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通常死于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本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近年来TGE在我国部分地区时有发生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病原

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一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us),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大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单链正股不分节断RNA,直径为90一2OOnrn,表面有囊膜。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很快灭活;37℃4天丧失毒力,但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

2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及其他带毒动物。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粪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10周。它们从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抖溥,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 TGE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通常从n月中旬到翌年4月中旬,发病高峰为1一2月份。感染动物为猪,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狗、猫、狐狸等可带毒排毒,但不发病。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多呈地方性流行,新发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可与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3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5-18小时,有的可在2-3天后迅速传播,数日内可蔓延全群。仔猪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病,短暂呕吐之后发生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极度口渴、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在2-7天内死亡,如母猪发病或泌乳减少,小猪得不到足够的乳汁,病情更加严重,会增加小猪病死率,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幼猪、育肥猪和母猪的症状轻重不一,通常只有1天至数天出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个别猪有呕吐,出现灰色、褐色水样喷射状腹泻,5-8天后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死亡。某些泌乳母猪因与受感染仔猪密切接触而发病严重,体温升高、无乳、呕吐、厌食和腹泻,而与感染仔猪无接触的母猪通常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或无症状。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绒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镜检变化小肠粘膜绒毛变短和萎缩。正常仔猪空肠绒毛长度与利贝昆滤泡的深度之比约为7:1,在被感染仔猪相应的比值约为1:1。

5诊断

根据甜于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一步实验室检查。

6治疗

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对引进猪只需要隔离2一4周后才能混群。当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并对猪舍、环境、用具和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应立即隔离到安全地方饲养。可以对症治疗以减轻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柱编寸葡萄糖盐水、林格氏液。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温,最好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和营养成分,荆亭止哺乳或喂料。

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选择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下午2点左右,对全猪场、周围、用具等进行均匀、透彻的喷雾消毒,每天消毒一次,如遇阴冷天当天避开消毒。猪舍清洗避开早上和晚上冲洗,中午时对猪圈粪便集中处理,适当冲洗,其他地方用扫帚清扫干净,尽量保持猪舍干燥,勿直接冲猪身。

适当饥饿疗法,防肠道有害细菌过度繁殖,加重病情,但也不能不喂任何东西,太饥饿易酸中毒。要防止脱水,加强营养,修复肠道黏膜,调整胃肠功能。饮水中添加: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小苏打1.5克,葡萄糖20克,恒丰强猪用维多利5毫升,加温开水1升,让病猪自由饮用,连饮7天。

药物治疗:虽抗生素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但应用抗生素可控制细菌继发感染。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相结合:黑客100克兑水150升,恒丰强抗病毒1号粉100克兑水100升,恒福特100克兑水100升,集中饮水4小时,和补液盐维多利水分开饮用,连饮7天,病重的小猪采用灌服方式,每头每次灌500毫升。对出现呕吐的猪只注射阿托品、抗病毒的针如病毒灵、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

参考文献:

[1]任晓峰.2001.猪传染利三胃肠炎病毒TH-98株S攀因的克隆与鉴定.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第2篇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制

1 病原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钉样的纤突,直径在60nm~190nm(纳米),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等细胞上增殖。但病毒对光、温度和消毒液比较敏感。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30min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强毒株在pH2时仍然相当稳定;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败的组织中存活。病毒对热敏感,56℃30min能很快灭活,37℃4d丧失毒力。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对乙醚、氯仿、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

本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成年猪发病也可达80%,尤以5日龄~14日龄之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猪死亡率与猪的年龄呈负相关,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但感染过的仔猪有相当部份会成为僵猪。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均可见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8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通常在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持续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季节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与肠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仔猪为12h~24h,成年猪为2d~4d。

3.1 哺乳仔猪

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一般12h~24h会出现呕吐症状,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明显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发病2d~7d后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2周龄~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均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其它组织较少见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3.2 断乳仔猪

感染后2d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6d~8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会下降,发育不良,往往变成僵猪。部分母猪由于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会反复感染,其临床症状也较重。如: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

3.3 生长猪

表现为厌食,腹泻6d~10d,伴有呕吐。腹泻期间停止生长、体重下降,不用药物治疗也可耐过,但病猪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

3.4 母猪

母猪感染后乳汁减少或无乳,表现为呕吐\厌食和腹泻,少量母猪体温升高。由于母猪无乳,导致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增高。

公猪和后备公母猪的临床症状与生长猪类似。

4 病理变化

本病以急性胃、肠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显微镜下见到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脱落。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脱落导致动物消化紊乱、酸中毒和脱水。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变化是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因病毒对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 综合防制措施

6.1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为预防脱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数头病猪则按比例加量,让猪自由饮。不能饮水的可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黄连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预防肠道感染。诺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的治疗。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是诺氟沙星的2倍~4倍,恩诺沙星也有杀菌作用,可适量应用。③恢复体能:为加速体能恢复可用:复合维生素B+烟酰胺+右旋泛酸钙+肌酐+叶酸+开胃素+诱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体重用0.1ml~0.15ml,1d一次,连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疗:①干扰素、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厂家说明书使用;②诱导注射:发病初期,将500羽份1瓶鸡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馏水稀释,现配现用,每天肌注1次,连用2d。其注射剂量为:仔猪3ml~5ml、中猪7ml~10ml、大猪15ml~20ml,有诱导肌体快速产生干扰素的效果。

6.2 综合预防措施

(1)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对刚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10d~15d,确认无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3)加强冬季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节停用豆腐渣、酒糟之类的辅助饲料。

(4)严禁猫、狗等进入猪舍。

(5)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

(6)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消毒1次~2次,随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种。

(7)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过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8)怀孕母猪在产前25d~30d,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ml,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9)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灭活苗,10kg~15kg猪每头注射2ml,50kg以上猪每头注射3ml,都能获得主动免疫。

(10)每头新生仔猪口服10ml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连用3d,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7 小结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从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仔猪发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

猪场一旦暴发此病,会造成14日龄以内仔猪,特别是新生仔猪近100%的死亡。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制剂。因此,对本病须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对症疗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发展。对该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卫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同时科学配制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绝饲喂霉变饲料,严防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特别要注意哺乳母猪的消毒,仔猪出生后,要保证短时间内吃到初乳。用新鲜生石灰撒布栏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栏舍、降低温度。发病后,做好病猪的隔离工作,同时适度限水、限料。

(3)强化免疫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根本措施。应根据该病的流行、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可采用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最好从母猪开始预防本病,妊娠母猪产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产前7d再免疫1次。

参考文献

[1]罗进祥,李树芝.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8(04)

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第3篇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鉴别;治疗

一、致病原分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是引发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体。该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对光照、高温都非常敏感。若在阳光下照射6小时便可灭活。温度越高,所需的灭活时间越短。在65℃下10分钟便能被灭活。此外,对氯仿、乙醚等消毒剂也非常敏感,并能被氢氧化钠、甲醛灭活[1]。尽管TGE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在多个国家都发现了该病毒的变异株,即猪呼吸道冠状病毒。TGEV主要经口鼻进入消化道,再集中在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不断增殖。这将破坏猪的肠道功能,导致肠道内的营养物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同时,肠道内渗透压会变大,液体滞留,病猪表现为严重的腹泻脱水。

二、流行特点

该病多为季节性发病,在秋冬寒冷季节最易出现。病猪与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猪接触过的环境内也基本存在该致病原。圈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圈舍通风不良均是引发该疫病的常见原因。尽管种公猪与母猪发病率较高,但很少死亡。仔猪容易染病,特别是未满1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最高,致死率不低于90%[2]。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会逐步降低。育肥猪一般也会染病,但大部分症状轻微,不久便会自然康复。该病在老疫区内呈地方性流行特点,在新疫区内猪群会普遍感染。

三、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非常短,一般在18到72h内便可感染大部分猪,因此,可将此特点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仔猪潜伏期更短,通常在12到24h内发病,表现为突然呕吐,然后出现急剧水样腹泻,腹泻频繁。粪便呈黄色、灰白色、绿色,常含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带有腥臭。病猪表现为口渴,仔猪极易在发病后2到5日内死亡。特别是不到1周龄的仔猪死亡率更高,至少在50%以上。即使耐过的仔猪生长发育会受阻,生长迟缓。成年猪、架子猪、后备猪染病后的具体症状表现不一,但主要为精神差、食欲下降、口渴脱水、消瘦,腹泻严重。染病母猪出现萎缩,泌乳量减少,怀孕母猪还可能流产。通常在1周内可自愈,极少死亡。

四、病理变化

死猪脱水严重,腹部胀大,解剖后发现胃部胀大明显,内部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呈乳白色。在胃底部黏膜处出现弥漫性出血或暗红色充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部分肠段存在充血现象,淋巴结肿胀。肠道内还含有液状块,可见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块与泡沫,主要为灰白色或黄绿色。取一段空肠纵向剪开,再用生理盐水洗干净后放置在玻璃平皿内铺平。然后,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利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此时可发现空肠绒毛明显变短了,这是该病最典型的病理变化特征。

五、临床鉴别诊断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痢疾、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性腹泻等疫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非常相似,主要症状都是腹泻,应注意鉴别。目前,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法、病毒电镜检测法、血清学诊断等。

(1)病毒分离鉴定法:取病猪的一段小肠或肠内容物进行检验,病毒在细胞上会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此时可观察到细胞呈长形、圆形,膨胀如气球状。初次分离的野毒株有时很难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此时需经过连续传代后才能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为提高病毒的分离效率,一般可将少量胰蛋白酶或胰酶加入细胞培养液中。

(2)病毒电镜检测法:这是检测TGEV的常用方法,通过电镜可观察到病毒集中在胞浆的空泡中与微绒毛间隙中,在微绒毛间一般为串球状排列。

(3)血清学检测:这是对病原体检测的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检测技术包括免疫组化法、酶联免疫试验。此外,多克隆抗体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检测技术。

六、预防方法

要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舍干净卫生,经常对猪场进行消毒。在气温偏低的秋冬季节可将黄芪多糖、白头翁散、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清瘟败毒散等药物加入饲料中,起到预防作用。利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预防。母猪在产前42天与产后2周分别接种1次。仔猪主要通过母源与母乳可起到被动免疫效果。体重在15~30kg以上的猪,接种剂量为1ml/头,成年猪接种剂量为2~4ml/头,免疫期为半年[3]。

七、治疗方法

(1)配置补液盐水,将1000ml水与1.5g氯化钾、2.5g碳酸氢钠、3.5g氯化钠、20g葡萄糖混合均匀,让猪饮用,以预防猪只死亡。同时,在1000ml补液盐水中加入氟康王50g,仔猪每次服用10ml,一天3次,持续服用5天。按照说明书肌肉注射干扰素或免疫球蛋白或核糖核酸。或者可通过肌注庆大霉素与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一天1次,持续注射3天。

(2)一旦发现病猪后立即将病猪隔离,并把猪场进行严密封锁。然后,彻底消毒,一般可选用百毒杀消毒剂、金碘消毒剂。每个猪舍都安排固定人员管理,防止病毒扩散,传染给哺乳仔猪。此外,将黄芪多糖200g、氟康王500g加入1000kg饮水中,让猪群全天饮用,持续1周。对于病情严重的猪还可用阿托品与治菌磺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用量分别为1~2ml、0.02ml/kg,隔3天后再注射1次。

参考文献:

[1]陈 敏.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1):201-202.

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第4篇

1.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

该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于深秋、冬季和早春,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1周龄内哺乳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

症状:仔猪突然呕吐和腹泻,几天内可波及全群。粪便呈黄白色或浅绿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患病仔猪很快出现脱水症状,1周龄内仔猪常于发生腹泻后2~4天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30日龄后少见死亡。成年猪的临床症状只限于腹泻、减食,偶尔会呕吐,排糊状至水样粪便,粪便呈黄灰色、灰白色不等,恶臭,通常在1周内恢复正常。

病变: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外观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充满黄色含有凝乳块和泡沫的液体。

2.猪流行性腹泻(PED)

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12月至翌年1~2月多发,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任何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越高,有的成年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如果猪场内陆续有多窝仔猪出生或断奶,病毒会不断感染失去母源抗体保护的断奶仔猪,呈地方流行性。

症状:患猪出现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数可达100%。患猪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断奶仔猪、母猪常出现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性腹泻(约1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呕吐,重症者水样腹泻3~4天可自愈。

病变: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可见小肠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系膜淋巴结水肿。

两病均无特效治疗药物,用鸡瘟I系疫苗20倍量肌注,并交替口服补液盐和高锰酸钾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二、两病相似之处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相互误诊几乎很难杜绝,因为两病有以下相似之处:①临床症状和病变无特征性。②发病时间都集中在冬春季节。③传染性强,可波及任何年龄猪群,哺乳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成年猪很少死亡。④无特效药物治疗。

三、两病鉴别表

四、两病鉴别图解

五、两病鉴别分析与讨论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分别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流行性腹泻有以下细微差异:①传染性胃肠炎病死率比流行性腹泻要高;②传染性胃肠炎传播速度较流行性腹泻快;③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期很少超过2个月,而流行性腹泻可长达6个月;④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呕吐严重,多是先出现呕吐,继而腹泻;流行性腹泻呕吐较轻,一般是在采食或吮乳后出现呕吐;⑤猪传染性胃肠炎患猪胃充血、出血情况明显比流行性腹泻严重;⑥传染性胃肠炎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100%,而流行性腹泻哺乳仔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0%。抓住以上要点,可减少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误诊,对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注射是有积极作用的。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所售疫苗几乎都是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且严重病例治疗时多进行强心、补液,因此,二者误诊并不意味着误防或误治。

六、实验室鉴别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第5篇

2006年1月,我县奠安乡张田村薛某饲养的82头猪(其中成年母猪11头,10~25日龄哺乳仔猪38头,育肥猪33头)出现呕吐、水样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疫病,诊断为疑似猪传染性胃肠炎。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6年1月22日,该户饲养的1头育肥猪先呕吐,后水样腹泻,随后发病猪增多,至25日笔者就诊时,发病76头,死亡哺乳仔猪3头,发病率92.7%,病死率3.9%。

2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先呕吐,呈喷射状,后出现严重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黄色,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并有恶臭味,病猪很快脱水,体重迅速下降;保育和育成猪腹泻,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脱水;母猪喜卧,食欲不振或废绝,腹泻,粪便呈灰白或黄色,口渴贪饮,哺乳母猪泌乳停止,症状较重。除哺乳母猪体温升高至40.0~40.5℃外,其余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3 剖检变化

病猪消瘦,皮肤缺乏弹性,结膜发绀;胃内充满凝乳块,黏膜充血、出血;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特别是空肠段肠壁薄而透明,缺乏弹性;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小肠黏膜绒毛变短或萎缩。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集心血、肝、脾、肺涂片,美蓝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无菌接种营养肉汤、营养琼脂,37℃培养48h,没有菌落生长。取空肠一段,用生理盐水轻轻洗去肠内容物,置平皿中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有大面积绒毛仅留有痕迹或消失区。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疑似猪传染性胃肠炎。

6 防治

6.1消毒

清理圈内杂物,并堆积发酵处理。圈舍、饮水器械、饲槽、场地等用0.2%三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每天2次,连续10d。

6.2治疗

6.2.1西药治疗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让猪自由饮用,连用7d,以防止脱水,提高抵抗力;同时加入硫酸庆大霉素,防止继发感染。呕吐、腹泻严重者,灌服鞣酸蛋白、山莨菪碱,收敛止泻。脱水严重者,腹腔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氯化钠、硫酸阿米卡星、维生素C和三磷酸腺苷注射液。

6.2.2中药治疗以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和胃止呕为治则,方用霍香正气散加减。霍香120g、苍术100g、陈皮、茯苓各50g、乌梅50g、石榴皮50g、姜黄连、半夏、生姜、大腹皮各30g、甘草20g。水煎2次,合并滤液约1 000mL;有饮欲者,加入水中,30日龄以内仔猪10~20mL/头,30日龄以上20~50mL/头,成年母猪100mL/头;无饮欲者,灌服,1~2次/d,根据病情,连服3~5d。

经治疗,2d后症状明显减轻,5d后全群基本恢复正常。除2头哺乳仔猪因病重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

7 体会

(1)该病由病毒引起,发病急,传播快,2周龄以内仔猪死亡率高。因此早发现、早防治是迅速控制疫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2)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西药防止脱水,提高抵抗力治标,中药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和胃止呕治本;中西药合用,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