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尔盖茨的故事

比尔盖茨的故事

比尔盖茨的故事

比尔盖茨的故事范文第1篇

比尔・盖茨拥有一个堪比海洋馆的客厅。客厅里的水族箱内,养的不是金鱼和热带鱼,而是海豚和鲨鱼,这些也就算了,居然还有一条鲸鲨―一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鲨不但稀有,濒临绝种,而且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那么庞大的体型,吃的却是海洋浮游生物。

比尔・盖茨的第一辆车,是1965年度的福特野马(Mustang),野马是福特的小型运动车。盖茨一直演称自己喜欢驾驶,当年他对野马简直是爱不释手,开着到处转悠。相信他对第一辆车的感情,甚至会超过后来的保时捷959、福特大面包乃至那辆超豪华加长商务车。也曾一度传出盖茨在开日系车雷克萨斯,为此媒体上又上演了一场议论。

作为一个13岁就开始编程的天才,比尔・盖茨20岁就写出了Basic语言,并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31岁成为世界首富。美国国债约为5620亿美元,如果让比尔・盖茨来还,他10年之内就能搞定。因此,有关比尔・盖茨的新闻总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譬如,他最喜欢的歌星是John Lennon等等。

是谁让我们了解到这么多有关盖茨的消息?并非都是记者,其实还另有他人。

2000年,盖茨突然宣布任命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mer)为微软首席执行官,自己则换了个角色――“首席软件设计师”(chlef softwareArchitect)。盖茨的变化令人们错愕,就连“首席软件设计师”都是首次听到。微软内部也是,职工们一下子很难适应这个变化,盖茨多年的好友史蒂夫也有点威信不足。变化在一开始总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恰好在那时进行了一组报道,报道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争相去买杂志。该报道对比尔・盖茨进行了六个月的跟踪报道,将不同场景下的盖茨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楚门的世界》的意味。比尔・盖茨到底每天都在忙什么,对他的访谈、他的windows产品是如何审核通过的、他的办公室是什么样子、他在用什么电脑办公等等,六个月的记录足以诞生一个与众不同的对盖茨的访谈。而且,这个记录还包括了对微软25名员工的访谈。由于很个性化,所以整组报道更像一则有着情节跌宕的故事。比尔・盖茨本人对此也很满意,尽管冒着一定的毁坏个人形象的风险,他本人却给予这个创意很大的支持。

事情的结果是三赢的。首先对盖茨本人,人们终于了解到什么是“首席软件设计师”,知道他到底在做什么:对微软也有利,内部增强了团结,并对新任首席执行官的工作开展有帮助,最后,还替那时推出的新版本windows软件进行了宣传。

事情过去了7年,至今还有人向CoreyDuBrowa打听当年这个报道的细节。CoreyDuBrowa并非《财富》杂志的记者,但却是那组报道的亲身参与者。他与财富的记者合作做了整组报道,并将之呈现在大众面前。他现在的身份是万卓环球的客户服务总裁,2000年时他刚加入万卓环球,对比尔・盖茨的报道使得他在新公司崭露头角,并成功地走到今天。

由于万卓环球独特的讲故事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塑造品牌的力量深得微软及比尔・盖茨的赏识,万卓环球在ivMissa waggener Zorkin的领导下,逐步发展为覆盖全球、独立经营的全球第二大的独立公关公司。Corey作为全球客户服务总裁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不断了解各个地方对品牌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并把这种独特地塑造品牌的方法传播给其他人。

除了微软,万卓环球现在的客户名单在不断加长,譬如卓越亚马逊、AMD、HP、INTBL等等。它为他们服务的宗旨都是一样的: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stcry teling)。

“告诉我一个事实,我会学习它。告诉我一个真相,我会相信它。但给我讲述一个故事,我会永远记住它……”。这个故事也许不会告诉你比尔・盖茨的豪宅或者跑车是什么样子,但却可以像2000年《财富》那样帮你塑造自己的品牌。所以,不仅是记者们,公关公司的职员也在想办法讲你感兴趣的故事。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有相通性:故事的主角们是不是愿意配合。尽管公关和客户之司的关系密切,但“说到讲故事自然有好的部分也有糟糕的情节如果对方不配合,就很难表达出来。”Corey DuBrowa对《新世纪周刊》表示。

这是Corey DUBrowa第二次来中国,他对这里印象不错,是因为“每次来都有很大的变化”。恰在他说这句话时,他身后的玻璃窗外不足百米的新建筑发出了丁丁当当的装修声,一阵风吹来,灰尘飞扬。这是万卓环球刚迁入的新办公室――位于CBD区的北京SOHO尚都。

谈到经营理念,Corey DuBrowa自豪地介绍道,万卓环球在全球拥有的17家分公司,20多个办公室,都秉持“本地化经营”的战略,即每个分公司都有本地拓展能力,拥有本地客户,而不是仅仅依赖总公司的客户资源。据了解,前不久,万卓环球增加了三个重量级的本土客户,分别是微软(中国)、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卓越亚马逊(中国)。万卓环球自2002年进入中国以来,获得很多世界500强和本地客户的信赖。知性干练的中国区总裁赖凤仪女士很自豪地列出了中邮时代、sins,数码港等著名的本土客户。赖凤仪女士来自香港,在国际公关公司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并且从事过记者行业,她为万卓环球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化视野。

比尔盖茨的故事范文第2篇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技巧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效果,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叙述者的独特性、叙述视角的多元化、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和悬念的精心设置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作品中精湛成熟的叙述技巧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叙述视角 叙述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技巧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效果,被公认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作品构思缜密,笔触细腻,形式完美,就连素以苛严著称的T・S・艾略特也断言它代表了“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故事中的人物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及多重视角转换的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深化了主题。本文拟从叙述者的独特性、叙述视角的多元化、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和悬念的精心设置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作品中精湛成熟的叙述技巧及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一 叙述者的独特性

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了尼克・卡拉韦这一角色。尼克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尼克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密切关系,处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他既是盖茨比的邻居、黛西的远房表兄、汤姆的大学同学,还是黛西好友乔丹的恋人,因此他成为贯穿全局的纽带。具有多重身份的尼克无处不在,他被盖茨比邀请去参加他那豪华的宴会,目睹了当时社会上的奢华与堕落;他又被汤姆拽去拜访他的情妇,使他见识了一个矫揉造作、粗俗不堪的女人;他还被盖茨比带去拜访了他的朋友沃尔夫山姆,使他对盖茨比的财富来源略知一二;他甚至还亲自安排了盖茨比和黛西的相会;亲历了盖茨比与汤姆的正面冲突以及盖茨比生前的奢华和死后的悲凉等等。可见,尼克是整个故事的知情者。同时,尼克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生动的形象。他来自中西部中产阶级的富裕世家,在东部一所久负盛名的大学受过高等教育。小说一开始,尼克便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强烈而真实的气氛,他引用了父亲给他的一条忠告:“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尼克养成了三缄其口,不妄作判断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使得故事中的人物都乐意向他敞开心扉,因而他的无所不知就变得顺理成章,而他的叙述也就变得真实可信。毫无疑问,尼克是故事叙述者的绝佳人选。他客观、安静、宽容、善于倾听的性格,加上他与小说主要人物的密切关系有利于他对小说事件客观地叙述和冷静地观察。因此,故事的虚构性被降低到了最低限度,显示出更大程度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同时,尼克也是作者道德观念的代言人,作者在尼克身上倾注了很多他自己的论断及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旨在表达“美国梦”这一思想主题的作品,作者想告诉读者在“美国梦”的破灭和其表面浮华的背后,代表着文明和理智的东部精神道德的空虚。在东部生活的这一年里,尼克保持着美国的传统道德,对奢华喧嚣的社会冷眼旁观。然而在盖茨比这件事上,尼克明显地同情盖茨比,为他感到悲哀,而对以汤姆和黛西为代表的冷酷自私的虚伪道德深表愤慨。盖茨比死于非命之后,尼克心灰意冷,对东部社会道德的虚伪与冷漠深恶痛绝,最终决定回到代表着传统道德规范的西部家乡。尼克的这一回归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及价值趋向。

二 叙述视角的多元化

叙述学的核心概念是叙述视角,也称作叙述体态。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角度,是读者观察故事世界赖以凭借的眼光。根据叙述者与作品人物的关系,叙述视角可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三种类型。传统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这种叙述人称能不受限制地进行全景扫描式叙述,但由于叙事者是作为无所不在的“隐身人”藏匿于作品之中,所以在无形中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作者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采用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多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弥补了单人称叙述的缺陷。作品虽然主要讲的是盖茨比的故事,但采用的却是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来进行叙述的。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亲历性,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使小说的叙述者兼人物尼克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展露,还可以让他对盖茨比及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进行自然客观的描述,并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做出道德上的评判。当然第一人称只是小说的叙述主线,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作者适时地转换叙述人称、恰当地调整叙事距离,小说中多处出现了第一人称向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转换,这样使得叙述更加客观、自然。

根据叙述者对作品中事件的了解程度,叙述视角又可分为全知的叙述者视角、限知的叙述者视角、客观叙述者视角和天真的叙述者视角。全知的叙述者洞察一切;限知的叙述者了解所有事实的一部分;客观叙述者只是在记录而非讲述故事;天真的叙述者参与作品事件,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主角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是其知道的甚至少于读者。传统小说通常采用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并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打破了这一传统,采用了独特的限知视角。这种限知视角对事件及人物进行局部化观察,有利于保持距离,取舍材料。作者选择尼克作为视点人物,通过他的自身视角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他对外界人、物的感知向人们介绍故事的进展。他除了交代自己的活动之外,更大程度上是不露痕迹地展现了盖茨比的故事。但是,尼克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他作为视点人物会受到自身活动范围及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知道自己不在场或未曾经历的事件。因此,作者便巧妙地变换了叙述视角,对尼克不能亲自到场的情景,便安排其他人物作为叙述者。例如:乔丹讲述黛西和盖茨比的昔日恋情;第六章、第八章盖茨比自叙过往经历;沃尔夫山姆叙述盖茨比战后的发迹;老盖茨比讲述儿子少年的梦想等,都是对故事主体叙述的补充。这种以限制性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为主及多重视角转换的运用,有效地调节着读者和盖茨比之间的审美距离,不仅使小说显得亲切、自然,使人感到有很高的可信度,还使盖茨比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立体感,从而增强了其悲剧结局的感染力,唤起了读者对盖茨比的深切同情。

三 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

作者以倒叙的方式让尼克在回忆中展开故事。在小说的第一章,尼克叙述道:

“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时,我觉得我想要世界变得全都一个样,至少都关注道德;我不再想带着优越的目光对人心进行漫无边际的探索。只有盖茨比,这个赋予本书书名的人,却对我的反应不闻不问。”

盖茨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会对尼克的反应不闻不问?这些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紧接着尼克又叙述道:

“盖茨比代表了我所鄙视的一切,这种鄙视出自我的内心,而不是造作的。……在他身上有一些绝妙的东西,……它是一种特殊的美好天赋,那种充满浪漫气息的聪颖,这种品性我在其他人身上还从未见到过,很可能今后也不会再见到。……那个追杀围堵他的东西,那些在他美梦之后扬起的肮脏尘埃,使我对他人突然破产的悲伤和稍纵即逝的欣喜失去了兴趣。”

尼克为什么对盖茨比持有既否定又肯定的态度?去年在美国东部盖茨比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而令尼克如此的心灰意懒、深恶痛绝?毫无疑问,倒叙技巧在这里的使用是一种高度的成功,它使得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人还未出场就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使读者对他的好奇心达到了极致,急欲一探究竟。接着作者再通过尼克的回忆向读者娓娓道出盖茨比的故事,逐渐展现出他的完整形象。在尼克的回忆中,作者对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以及对盖茨比财富的来历也同样采取了倒叙的方式。通过乔丹的回忆和盖茨比的自述,读者看到了盖茨比对黛西的一片痴情。对盖茨比财富的来历,作者一直使读者和其他剧中人(包括尼克)一样对之怀有极大的好奇心。盖茨比有着怎样的历史?他是如何发迹的?作者让读者从各种关于他的谣言中去猜测、去怀疑。直到盖茨比惨死的当天早上,作者才通过他本人对尼克的坦诚倾诉向读者展示出一个完整的、真诚的盖茨比,至此读者对他的强烈好奇心才得以完全满足。作品倒叙方式的成功运用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视线,表现了作者对小说的非凡的驾驭能力,这也是小说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 悬念的精心设置

设置悬念是侦探小说中常见到的结构因素,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与紧张度。在小说中,作者借助悬念的设置推进了故事的进程。作者在叙事中设置了两大悬念:一是盖茨比的身份;二是盖茨比之死。围绕盖茨比,作者精心打造了神秘与刺激的氛围,引发了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和读者两方面的极大兴趣,有效地控制着读者的阅读热情。在共九章的故事情节中,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直到第三章才正式露面,出现在他自己举办的豪华宴会上。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假借小说中五个人物的叙述(也包括他自己),通过八次回溯盖茨比的过去,才逐渐披露他的真实面貌,将他神秘模糊的轮廓充实丰满起来。小说的另一个悬念是盖茨比之死。第七章叙述了黛西开着盖茨比的车于慌乱中撞死梅特尔之后的那段情节。围观人群中有个黑人向警察证实,“那是一辆大型的黄色汽车,新的”。当时汤姆已经猜到那是谁的车子,于是他便有意地把怀疑的线索引向了盖茨比,因此当威尔逊误以为那是他的车时,他马上向威尔逊解释道:“今天下午我开的那辆车子不是我的――后来我整个下午都没看到它”。故事叙述到此中断,没了下文,直到第二天下午四点枪声响起,盖茨比死在自己家中的游泳池里,而威尔逊的尸体也出现在不远处的草丛里。盖茨比究竟被谁所杀?威尔逊的尸体又为何会出现于此?叙述者尼克和读者对这些都充满了疑问,不得而知。这个悬念一直到事发两年后,在小说的结尾才由尼克的回忆交待出来。这种叙述上悬念的精心设置,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牢牢地锁定了读者的阅读兴致,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大大增强了小说叙述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奇葩,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精湛成熟的叙事技巧。首先,作者匠心独运地创造了尼克这一具有多重身份的独特叙事者,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其次,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为主,其他人称和其他视角作为补充的多元化叙述视角的运用有效地调节着读者和小说中人物的审美距离,对人物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刻画;最后,倒叙手法的巧妙运用和悬念的精心设置使得小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总之,《了不起的盖茨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堪称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菲茨杰拉德,姚乃强译:《了不起的盖莰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梁西智:《叙述视角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4] 马隽:《〈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策略探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 田玲:《〈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比尔盖茨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国梦 象征意象 爵士时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

引言

菲茨杰拉德,美国著名小说家,被视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准确描绘了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生活状况:经济的繁荣,道德的沦丧。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于1925年一经发表,就大获成功,成为爵士时代的文学经典。因为它不仅具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更是对“咆哮的二十年代”进行了深刻揭露。菲茨杰拉德通过象征的写作方法,展现了美国当时青年对梦想的追逐、破灭、重生的过程,小说中丰富的象征意象,真实重现当时腐败、非道德及充斥暴力的美国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孤独、失败、精神家园的迷失是年轻一代典型的特征。在物欲横飞的时代,青年一代的美国梦注定要幻灭。文中主要的象征意象包括:布坎农码头的绿光、灰谷中T・J・埃克尔堡大夫眼睛的广告牌、东西卵地区,甚至女主人公戴西本身就是贯穿全文的象征意象。各象征意象彼此呼应,共同构成美国梦的变化的整个过程。

1.美国梦的化身――黛西

黛西对于盖茨比来讲,是真爱、完美的象征,是其美国梦的化身。“当黛西洁白的脸贴近他自己的脸时,他的心越跳越快。他知道他一跟这个姑娘亲吻,……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开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Fizgerald 1995:117)。虽然黛西已嫁他人,盖茨比仍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赚钱,就可以和汤姆竞争,赢回黛西的芳心。

然而,盖茨比这一美国梦,完全是被自己理想化了的。浅薄的黛西根本就是一个虚伪、世俗而又贪恋钱财的女人。盖茨比最大的不幸在于,他将自己的梦想错误地寄托在这样的女人身上,并且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黛西漂亮的外表下,充满自私、残忍和无情。和她的丈夫一样虚荣,黛西唯钱是图,甚至连“她的声音都充满金钱的味道”(127)。当心慌意乱的黛西开着盖茨比的车失误撞死茉特尔后,为了逃避责任和刑法,她和丈夫密谋,将全部罪责都推到盖茨比身上。可怜盖茨比至此还一心为黛西着想,甘愿为她替死。然而,盖茨比死后,毫无愧疚之心的黛西非但没有参加他的葬礼,反而和丈夫悄悄搬走了,从此杳无音讯。

从这一层面,盖茨比可被视为对过去执著的追求者。少年时期,和黛西在路易斯维尔的美好时光,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所有的努力就是想回到过去,一个美化了的过去(Donaldson 217),通过现在拥有的钱财,赢得黛西,重新过上曾经幸福的生活。这只是幻想而已,盖茨比没有意识到,在这个道德精神荒原上,自己的愿望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当他倾注在黛西身上的梦想破灭的时候,他唯一能面对的就是死亡。

菲茨杰拉德是这样剖析如此状况的:美国人的精神寄托,被错误地安放在对物质的追求上,二十年代的美国梦被金钱和享乐摧毁了。“盖茨比所面对的难题,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意义。是要继续追求自己年少时天真美好又执著的梦想?在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中,这样的梦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因为梦想只属于过去了”(Bruccoli 2007:77)。“回到过去”,像盖茨比一样,很多人都努力寻求回到过去的纯真时光,但是这是徒劳的。把自己的梦想错位在一个毫无道理的女人身上,这是盖茨比最大的悲剧。小说中的叙述者尼克是这样总结盖茨比的梦想的,“已经丢在他背后”(189),就像美国梦“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189)。

2.追求美国梦的希望――绿灯

从盖茨比位于西卵的家中,可以看到海湾对面黛西所住东卵的码头,那里有一盏绿色的路灯,盖茨比时常隔岸凝望,因为那盏灯象征着梦想,绿色意味着希望,灯则寓意着追求理想。然而,近在心爱人身边的那盏灯,对于盖茨比来讲,又是那么远,那么昏暗,若即若离。这就预示着梦想缥缈,难以实现。绿灯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对塑造盖茨比这一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节的结尾处,绿灯第一次出现。尼克晚上回到家中,发现盖茨比隔岸凝望黛西家门前的那盏绿灯。“他满足于独自待着――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29)。这时候,盖茨比怀着一种渴望,尽管那是如此遥远。虽然黛西已嫁人,但是盖茨比坚信,只要他努力挣到足够多的钱,就可以把她赢回来。绿灯就是盖茨比心中的梦想。

绿灯第二次出现在第五章。盖茨比和黛西在尼克的家中重逢,他邀请黛西参观自己的豪宅。黛西被盖茨比的财富所吸引,重新投入盖茨比的怀抱。这时,盖茨比认为,自己坚持并且为之奋斗五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时候,盖茨比对黛西谈到,她家门口,他时常遥望的绿灯。于他而言,“那盏灯光深远绵长的意义已经永远消失了,和他与戴西被活生生拆散的遥远的距离相比,那盏灯似乎离她非常近,几乎碰到了她。它就像一枚星星距离月亮那么近一样”(125)。

就在盖茨比认为夙愿达成的时候,悲剧发生了。在小说第七章,黛西开着盖茨比的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由于担心黛西会受到丈夫的责难,盖茨比一直在观望黛西家中的动静。他告诉尼克,可怜的黛西把自己关在房间中,灯开了又关,持续不断。尼克发现,事情并非如盖茨比所想。无情的黛西正和丈夫密谋,让盖茨比做替罪羊。事情发展到这里,盖茨比的梦想就彻底破灭了。他告诉尼克“我等到凌晨四点,她的灯关了”(154)。灯灭了,寓意着梦想永远黑暗下去了。

绿灯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结尾。尼克认为,盖茨比的死是他对虚无缥缈的梦想追求的结果。盖茨比至死也没有明白,用金钱做赌注,用金钱赢得自己的愿望,注定是虚无的。尼克在结尾处是这样评述盖茨比的梦想的,“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时所感到的惊奇。……他的梦一定就像是近在眼前,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189)。

盖茨比的梦想映射了当时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下追求金钱的美国梦。尽管如此,但作者通过尼克,表达了未来还是充满希望。在末尾,码头处,灯光又亮了起来,预示着“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绿”(189)。“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189)。

3.美国梦幻灭的见证――埃克尔大夫的眼睛

在第二章的开头,作者描绘了这样一个极度荒凉和贫穷的地带――灰谷,这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农场,在这里,灰烬像麦子一样生长,……在这里,灰烬堆成房屋、烟囱和炊烟的形式,……而且已经在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化为灰烬了”(31)。灰谷,正如其名字,这里是心灵荒原、精神颓废的象征。在这里,汤姆和茉特尔婚外私通,充斥着乔治的愤怒和嫉恨;在这里,茉特尔被黛西撞死,预示着这是死亡之地。地理的荒原,映射在物欲横飞的时代,人的精神家园荒芜了,盖茨比的“美国梦”也不可避免地在灰谷中化为灰烬,甚至连零星的碎末也会随风消失殆尽。

故事的叙述者尼克在描述灰谷时,同时提到置于灰谷的一个巨幅广告,一块画有埃克尔堡大夫眼睛的广告牌,“埃克尔堡大夫的眼睛是蓝色的,庞大无比――瞳仁就有一码高。……由于年深月久,日晒雨淋,油漆剥落,光彩虽不如前,却依然若有所思,阴郁地俯视着这片阴沉沉的灰堆”(28)。这对巨大的眼睛,经过暴晒和雨淋,好像泪眼婆娑。它的深刻涵义于第八章显露出来。当乔治威尔逊告诉邻居米切里斯发现老婆茉特尔背叛婚姻的时候,说道:“她也许可以骗我,但她决骗不了上帝……上帝知道你所做的事,你所做的一切事”(167)。这时,米切里斯吃惊地发现,乔治的眼神紧紧盯着广告牌上埃克尔堡大夫眼睛,暗淡无光,巨大无比,刚刚从消散的夜色中显现出来。“上帝看见一切”(167),威尔逊又说了一遍。作者借乔治威尔逊之口,暗示那是上帝的眼睛。正如库柏曼所说:“埃克尔堡医生象征着荒原上起指挥作用的神。”从这一层面,褪了色的广告牌上的眼睛,意味上帝的视线。“上帝见证了美国梦的破灭,整个社会沦为了荒原”(Gross 2008:28)。

在第八章,尼克点明了盖茨比梦想变成虚无的根源:“他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在这里可怜的幽魂。呼吸着空气般的轻梦,余飘西荡……就像那个灰蒙蒙的、古怪的人形穿过杂乱的树木悄悄地朝他走来”(169)。“上帝知道一切”,“埃克尔大夫眼睛”所代表的上帝知道盖茨比的梦想注定破灭,知道威尔逊夫妇悲剧的必然,也知道汤姆黛西夫妇的冷酷无情。但是美国的社会堕落至此,甚至连上帝除了注视这片荒原外,也无力改变,正如流泪的埃克尔堡的眼睛,他的目光是忧伤、痛惜、惆怅的。

4.美国梦垮塌后的归属――西卵

纵观小说,故事的地点背景,隐喻着菲茨杰拉德所处的20世纪爵士时代的美国。东卵,暗指美国东部,华丽浮躁之地,充斥虚伪和罪恶。西卵,新生之地,代表了美国梦中最本真、最质朴的价值观。因此,小说中的道德冲突,可以具体化为东西卵两地的对立。在小说第九章,尼克陈述:“我现在才明白这个故事到头来是一个西部的故事――汤姆和盖茨比、黛西、乔丹和我,我们都是西部人,也许我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缺陷使我们无形中不能适应东部的生活”(184)。

希望的绿灯,指向是从东部穿越海湾投射到西部的明尼苏达州,从东部映到盖茨比西卵的门前。小说中的人物来到东部寻求财富和所谓的价值,却丢失了西部最本真的品质。东部正如作者的措辞“灰谷”一样,是道理沦丧、纸醉金迷的地方。菲茨杰拉德借用了人物东到西地理位置的转移,暗指了美国梦的破灭,并指出其幻灭的根源。

小说人物的梦想从执著追求到彻底破灭,对应现实美国梦变化的整个过程,代表美好的美国梦已经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回到西部去”,找回被人几乎彻底抛弃的西部所独有的最质朴的道理价值,是作者借叙述者尼克所表达的内心呐喊。“盖茨比死后,东部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鬼影憧憧,面目全非到超过了我眼睛矫正的能力,因此……我就决定回家来了”(185)。“回家”,在美国梦垮塌之后,家是最终的归宿,家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家园的寓意。二十年代,经历梦想破灭、信念丢失的人们,终于反思到,只有找回原来最纯真最质朴的理想,他们才能真正地明白美国梦理念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尽管小说的故事发展情节传达的是梦想破碎的无奈和痛惜,但是作者在结尾处,还是流露出对未来、对整个社会的希望,“一个新的一天”(189)。

结语

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把个人经历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剖析社会的问题,发人觉醒和深思(常耀信,2008)。《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被许多评论家公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时代最好的作品(Eble 1963:88)。他用精湛的写作技巧将象征意象与人物的命运、小说的主旨完美融为一体。作者通过意象展现了美国梦变化的过程,黛西――绿灯――眼睛广告牌――西卵,从执著追求,到被金钱的腐蚀,到梦想的破碎。小说的悲剧在于,盖茨比的梦想从萌生就已经破灭,因为在这个精神荒原上,是绝对不会收获梦想的实现的。盖茨比的悲剧也是整个美国的悲剧,在丧失信仰的时代,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表达了爵士一代的内心呼喊,揭露了社会的残酷现实,但同时也对未来寄予了希望,希望浮躁的人们心灵回归,找回纯净的内心家园。

参考文献:

[1]Donald, Scott. Critical Essays on 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M].Boston: G. K. Hall&Co. 1984.

[2]Eble, Kenneth. F. Scott Fitzgerald [M].New Haven: College and Univerisity Press. 1963.

[3]Fizgerald, F. Scott. The Great Gatsby [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4]马修.J.布鲁克利.《了不起的盖茨比》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比尔盖茨的故事范文第4篇

2008年6月27日,比尔 盖茨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微软,不再担任微软执行董事长,连“人”带“钱”全部投入慈善事业。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其名下的慈善机构――比尔 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盖茨表示,离开微软后会更专注于慈善事业,“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这位在IT发展史上掀起计算机革命的“软件之王”曾创造了难以打破的“神话故事”,今天再一次轰动了世界。

离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微软帝国,盖茨给世界职场带来了什么启示?对于他担任微软这艘巨船船长的日子里,人们对他又会留下怎样的回忆?

世界级的求知欲

盖茨的父亲和姐姐回忆说,盖茨小时候就常常因为正在忙于思考而拒绝走出房间来吃饭。他的父亲将他的那些兴趣爱好称作是“世界级的求知欲”。1967年,12岁的盖茨向妈妈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是否尝试过思考?”次年,盖茨的母亲玛丽在学校里安装了一台旧的电传终端机,就这样正在湖滨上初中的盖茨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思考,自学编程。到1971年,盖茨为湖滨中学开发了多款程序,包括创建课程表的程序等。

1975年,无疑是IT界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那年,读大学三年级的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同好友保罗 艾伦 一同创办了微软,开始书写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企业成功故事。当年,比尔 盖茨和艾伦一起在由MITS开发的Altair 8800计算机上,成功地开发出微软第一款产品,Altair BASIC。并以3000美元的价格出售给MITS,获得18万美元的版权费。

1976年11月26日,盖茨和艾伦注册了名为“微软”的商标。当时艾伦23岁,盖茨21岁。1977年1月,在新墨西哥州MITS公司总部所在地建立微软。这期间盖茨经常睡在办公室的地上,他大多以比萨饼为生,并且对下属要求严厉,甚至经常与同事打架。

1983年11月10日,微软Windows。这一产品在MS-DOS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而支持图形界面。1989年8月1日,微软Office正式。1995年8月24日,微软推出IE浏览器……如盖茨自己所言:“我没有一年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每个人都为之疯狂。尽管其间发生了诉讼,但我们也学到很多东西。”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开创了软件业,并将这个平台向所有人开放。”盖茨创建的微软公司给他以后的奋斗者树立了榜样。他的成功故事激励众多学生跨入计算机科学领域,也为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和微软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把个人电脑软件开发商业化。而商业化的过程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是盖茨最成功的“武器”,正是功能强大、将PC与互联网相连的发明,实现了全球几十亿人“每个人桌面都有一台电脑”。盖茨和微软借此成为改变世界,改变人类演进方式的“伟人”和“伟大的公司”。现在,全球大约90%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使用这家企业的软件。

居世界首富13年

盖茨开启了技术创造财富的想象之门,他不仅在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功,还打通了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关键通道,重新定义了技术和商业的规则。贵为全球首富的盖茨以顽强的竞争者形象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的浏览器Netscape,他几乎不择手段,因此盖茨和微软被贴上“牺牲其他公司利益”和“垄断”的标签。而在盖茨13年“世界首富”的生涯中,盖茨也曾屡屡被批评者看成“最吝啬的有钱人”。

1985年8月12日,微软成立10年后,销售额达到1.4亿美元。1986年3月13日,微软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上市,上市当天的收盘价为28美元。微软通过上市筹集到6100万美元资金。盖茨持有微软45%的股权。在微软上市一年之后,微软股价翻了6倍,而盖茨也首次跻身亿万富翁行列。福布斯估计,1987年其资产净值达到12.5亿美元。

1995年7月17日,盖茨在39岁时成为全球首富,财富总额达129亿美元。微软1995年的经营收入为59亿美元,1996年12月,微软股价达到高点,同比涨幅达到88%。从账面上看,盖茨1996年每一天的收入都在3000万美元。有人将盖茨与爱迪生相提并论。说两个人均创造了很好的技术,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他们让自己的技术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普及。盖茨准确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他善加利用蓬勃发展的个人电脑产业并通过努力让自己的技术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垄断地位。也有人说,盖茨的残酷无情是微软获得统治地位的一件利器,将盖茨的商业行为称之为“具有建设性的垄断主义”,这种垄断为技术用户设定了一整套标准。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盖茨表示,退出微软日常管理工作后,他将用80%的时间从事慈善事业。盖茨是个理想主义者,哪怕退休,他也总是有些理想化的想法。他打算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之路,放松、修养与慈善事业并举,他甚至还细致计划学习生物化学、致力于根除疟疾和开发抗旱农作物的研究。他说:“我可以接触到那些大企业,可以要求他们不要只是签发支票,而是拿出更多的创新精神。我将拿出一些时间同制药公司、手机公司、银行和技术公司沟通,我还会同那些幸运地获得了巨额财富的其他人谈谈,告诉他们如何将财富返还给社会。”

盖茨基金会打算在本世纪用完1000亿美元的捐款。微软前高管被任命为基金会的CEO,他认为盖茨的言行和计划对世界的影响大过对基金会自身的影响。盖茨说,就基金会来讲,为穷人进行健康研究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父母教授给我的价值观,但我绝对不会认为,我是为实行母亲的教导而作出牺牲。我是在做母亲告诉我该去做的事情,去做它,也是因为它充满乐趣!

比尔盖茨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视角模式;多元化

一、影片内容大要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而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因而先后五次被搬上银幕。其中2013年由巴兹・鲁赫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托比・马奎尔等知名演员主演的电影大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严密的结构布局和独具一格的叙述视角,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将追求自由和理想,以及“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百花争艳、硕果累累的一大丰收期。[1]美国经济的繁荣,人人充满憧憬,希望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跻身于上流社会,过上万人羡慕的富裕生活。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就给我们展示了美国历史上那浮华绚丽的年代,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

农家子弟盖茨比以少尉军官的身份,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上了年轻漂亮的黛西,于是开始了热情的追求,并赢得了黛西的芳心。后来战争爆发,盖茨比不得不离别情人到法国参战。5年后,当盖茨比带着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归来,才发现昔日的情人在他参战的第二年就嫁给当地富足一方的汤姆,过上了贵妇人尊贵而体面的生活。此时的盖茨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一名百万富翁,他幻想着与黛西旧梦重温。可黛西对他却早已不再有昔日那一份感情。她把他当成寂寞的慰疗品。黛西情绪失控时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人,盖茨比为她担当了杀人的罪名,最终在游泳池被威尔逊(汤姆情人的丈夫)所杀害。盖茨比以自己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却是黛西与汤姆的重归于好、携手出游于欧洲。而在盖茨比的葬礼上,一片冷清。剩下的只是“尼克伤感而迷惘地坐在盖茨比无数次去过海滩上缅怀着久远的、无知的世界,在渐行渐远的笑语喧哗中,只有盖茨比被人忘却于时间”[2]。

二、电影多元化视角模式的解读

电影的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全知视角又称零视角,叙述者为全知型人物,这种叙事视角最大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时间,但它的劣势在于似乎从头到尾都只有作者一个人的声音,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内视角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叙述者不能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取名为“内焦点叙事”。外视角的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得还要少。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导演巴兹・鲁曼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多重合化叙述故事,并在第一人称视角与其他视角之间进行巧妙而不突兀的灵活转化,充分体现了导演对其故事主人公性格、语言等各方面特点的充分把握与捕捉,在故事叙述模式上呈现多元化的姿态,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充分展现了人物性格特征,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了影片主题”[3],使电影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一)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模式

内聚焦又称为“同视界式”或“人物视点式”,既有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叙述模式,也包括第二与第三人称的内视角叙述模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大部分情节叙述就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方式。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影片中尼克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故事的见证人,同时又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使用第一人称、参与型的限知叙述者。整个故事也因为由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显得真切、可信,令读者对作品人物的命运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尼克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自己经历过或曾经目睹过的事情,并以第三者的口吻引用其他人的话语,从而使观众能看到人物的直接活动和听到人物的直接声音。通过主人公尼克的视角,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盖茨比所拥有的真实身份,并且使观众们看到了盖茨比的生之豪华与死之凄凉的鲜明的对比,还可以了解到盖茨比与黛西的重逢,盖茨比与汤姆的冲突等故事情节。透过主人公的第一视角使我们可以迅速捕捉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道德败坏、心灵污浊的劣迹。这种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模式,一方面使尼克的内心世界得到展露,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其他主角如盖茨比、黛西、汤姆等的性格与形象也得到更加自然、客观的表现,使观众更好地融合到影片的情节中去。

正如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所讲的:“内聚焦的最大优势在于明确的控制程度,控制着叙事者的演讲权限和活动范围。”[4]

在再现自己经历的同时,故事主人公尼克放弃了第一视角进行故事的叙述,转而采用经验自我的视角,这样的转换极大缩短了故事情节本身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使故事变得更为真实,增强电影的真实感。由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主角并不了解所有的事情,因而在情节塑造上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 。

然而叙述者尼克并不是一个全知型的人物,很多事情他是不了解的。例如,在 “我”第一次见到盖茨比时,叙述者“我”是这样讲述的:“我相信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到盖茨比家去时,我是少数几个真正接到请帖的客人之一。人们并不是邀请来的――他们是自己来的。他们坐上汽车,车子把他们送到长岛,后来也不知怎么的他们总是出现在盖茨比的门口。”[5]在这段讲述中,”我”很确定的是“我”是被邀请来的,可是其他人是否也是被邀请的就不得而知了。这里,遵循了客观讲述的原则,降低了故事的虚构性,更大程度上具有可信性和真实性。

内聚焦固然具有很多优点,也是很多电影制作者所喜爱的叙述方式之一,但它也具有一些不足,如“内聚焦的叙述者在作品中的‘现实性’又使他的行动受到很大的客观限制,他对生活的反映不仅会留下许多的空白,而且还存在很多的盲区”[4]。

(二)零视角的全聚焦模式

无论是在第一人称叙述下的第三人称还是直接采用第三人称进行故事叙述,都是在同个故事情节下的视角转移,这种叙述模式又被称为“上帝式”,因为叙述者无所不知,既可以穿透过去、现在、未来,又可以从外表轻易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叙事模式的优势在于叙事者可以对故事中的任何人物的心理变化进行透视。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有多处运用全聚焦模式,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述,弥补了第一人称叙述者无法透视人物心理状况的不足。

影片的很多镜头有时候无法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尤其是对于影片人物的心理刻画,比如在尼克的安排下,盖茨比与黛西重逢时,盖茨比与黛西双方的内心世界,尼克无法知道,这时便采用了全知视角模式,尼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了如下评论:“当我走过去告别时,我看到迷惑的表情又回到盖茨比的脸上,似乎他对自己目前的幸福品质有了些许的怀疑。差不多五年了!就是在今天下午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即黛西在某些地方偏离了他梦中人儿的标准――这不是黛西的过错,而是因为他幻想力太强了。它超越了黛西,超越了一切。他怀着一种创造性的激情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地为它增添内容,用漂浮到他路上来的每一根漂亮羽毛去装扮它。有谁知道在一个人的奇妙的心灵里能蓄积下多少火一样的激情和新鲜的念头。”[5]在这里,叙述者浓墨重彩地渲染盖茨比的感受,引导观众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了盖茨比冷漠而镇定的外表下埋藏的浪漫执著且富于幻想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真切体会到盖茨比对黛西的一片痴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实际上这一段话也可以说是盖茨比内心的独白,是尼克对此刻盖茨比的内心世界所做的推测。

(三)第三人称的外聚焦模式

外聚焦叙事模式,其特点是叙述者从外部呈现人物和场景。[6]在这一种视角模式中,叙述者如同一个旁观者,他所知道的甚至少于剧中的人物。这种放弃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尽心故事叙述,转而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看待问题,缩短了观众的距离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剧中尼克并不是一个全知型人物,由于时间、空间和自身活动范围的限制,尼克对自己不在场或未曾经历的事情无从了解。于是这种情况下,就安排了其他人物作为叙述者,以补充故事的主体叙述。在尼克认识盖茨比之前,盖茨比和黛西之间已产生了感情,而他们之间的这一段爱情故事对后面盖茨比幻想与黛西重圆旧梦的情节相当重要,因此必须有人来讲述。于是这一任务就交给了黛西的闺蜜乔丹贝克。“那是十月里的有一天――。我正在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走去……黛西说话的时候,那个军官盯住她看,每一个姑娘都巴望人家有时会用这种神态来看自己……直到那时,我才把这个盖茨比跟当年坐在她白色跑车里的那个军官联系起来。”这里,作为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者尼克充当了旁观者,他对这些他不知情的事情没有给予任何个人的评价,而是忠实地按讲述人的思路把故事原貌展现在大家面前,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又如盖茨比向尼克叙述他的人生经历,沃尔夫西姆叙述了战后盖茨比的经历,以及老盖茨比回忆儿子的童年等,都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讲述来完成的。通过采用外聚焦的叙述模式,叙述者角色不断变换,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特定场景下的人物的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全面,丰富和扩展了影片的信息容量。

三、 结 语

每一种叙事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编剧不时变换着叙述视角和采用同一叙述下视角的多元化、多样性,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影片第一视角叙述故事的僵硬模式。影片的视角模式多元化,不仅使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得到进一步表现,还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最大限度服务了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影片的主题,引发人思考。

[参考文献]

[1] 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汪保衷.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文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1(14).

[3] 颜艺.《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探析[J].电影文学,2013(05).

[4]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6.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眼耳鼻喉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