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魏征

魏征

魏征范文第1篇

翻开魏征的政治履历,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年代里,他一直在观望和判断着政治风向。在“只要于我有利”的行动准则指导下,他先后五次跳槽,不断投靠新的主人。

隋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纷纷而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魏征先一头投入当时随李密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的怀抱,并担任掌管文书的职位。当年战事频繁,起义队伍中战报、命令、指示等公文来往很多,李密每次得到元宝藏的书信,总是称赞写得好,事后听说是魏征写的,马上把他召来接见。

后来,魏征参加瓦岗农民起义,仍然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谋划,上书向李密献策,提出“西取魏郡,南取黎阳仓”的主张。李密按照他的建议,很快夺取了黎阳仓,连同以前夺取的洛口仓、回洛仓,大隋帝国在中原的三大粮仓全部被瓦岗军控制,魏征对此是功不可没的。

再后来,魏征随李密投降唐,效力于李渊。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征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魏征开始作为职业谋士,奔走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宣武门事变”后,魏征看到李世民已经彻底坐稳,帝王地位不可动摇,于是死心塌地跟定这位主子了。至于他冒死直谏,当面“削”李世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几易其主的经验,娴熟地于夹缝中谋求生存的绝招了。

此时,直谏成了魏征生存的武器。他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魏征对朝政失误的批评,对贞观政治纠谬补缺,多所裨益。李世民已感到自己不可一日离开他。

像魏征这样的政客,起初辛苦了几十年,连个稳定的靠山都没有找到,每一次押宝都押错了地方的投机者,在当时还有很多,他们一生几易其主、数次跳槽。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当时是如何面对世人,面对新主子的。

不过,政客们心里很明白,身在乱世之际,感情是最不需要的东西。他们学会隐藏,隐藏起自己内心最为细小的波动,便下了乱世中最大的赌注,赌的是江山,筹码是自己的心。若是赢了,自己能够成为王朝的“开国元勋”,以保住或是恢复自己过去的政治、经济地位。若是输了,便是他们政治生涯的终点,或身首异处,或流亡归隐。运气好的,也许有人赏识,改投别主。魏征就是后者的幸运儿。

魏征范文第2篇

一千四百多年前出生于燕赵大地的一代名臣魏征,就像一座文化富矿,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淘洗,愈发显示出夺人光芒。无论是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其“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尤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满腹经纶 敢讲真话

隋朝末年,伴随着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堤坝迅速垮塌。此时,饱读诗书、素怀大志的魏征决心投奔义军,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智慧去建功立业,但终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文韬武略难以得到施展。即使是在李建成府上任洗马期间,他的满腹经纶也未能被采纳和接受,以至于玄武门事变李建成被诛之后,作为先太子的僚属,面对李世民的厉声喝问和殿前武士的巨斧利刃,魏征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如果先太子听从我的劝告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局。”这不能不让人在赞叹他的忠贞耿介之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和遗憾。也恰恰是这一点,魏征赢得了李世民的激赏和垂爱,不仅赦免了他,而且委以重任,由此拉开了君臣之间“契协云龙,义均鱼水”历史奇观的序幕。

李世民之所以不计前嫌,除了看中魏征所具有的忠贞不二、直言敢谏的品格和贯通古今的才学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明白,自己大位初登,国家百废待兴,如果没有一批有真才实学、敢讲真话的“左膀右臂”支持辅佐,终将一事无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民重用魏征,是他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开创千秋大业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实践证明,自被李世民授任谏议大夫起,魏征在此后十几年的御前生涯中,先后向李世民谏陈二百余事,而且多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安国利民 犯言直谏

魏征是自古以来杰出的谏官代表。他“事有必犯,知无不为”,即使是李世民发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

李世民统一中国后,天下升平,各公卿大臣一致建议太宗到泰山“封禅”,告成功于天地。魏征独以为不可,坚决谏止,并指出:“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在这种情况下,搞封建禅之类的事,实为劳民伤财之举。最后终于使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议,结束了“封禅”一议。贞观二年,许多地方发生蝗灾,甘肃一县令盗用官粮。李世民闻奏大怒,下令处斩,魏征认为罪不当斩,三次抗驳诏命。贞观三年,李世民曾下令免除关中地区租税两年,但不久又决定已经交纳的就从明年算起。魏征认为朝廷如此出尔反尔,失信于民,因此不顾太宗的震怒,几次拒绝在通告上签字。

贞观初年,唐太宗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魏征体国情深的“双十上疏”,集中代表了他治国安邦的政治见解。但这常常让李世民下不了台,以至于不止一次说出“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下佬”这样的激愤之词。可是他有一个最大的畏惧,就是怕亡国。魏征正是看准这一点,往往引用隋亡史实来促他警觉。李世民也深知魏征的用心,所以气话说完回过味来,也不得不慨叹:安国立民,犯颜直谏,唯有魏征。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李世民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也难免有生气和犯糊涂的时候。魏征先后上疏二百多件,即使是备加小心,也难免百密一疏,况且又给过李世民那么多难堪,所以受冷遇、遭训斥甚至被威胁杀头的事也是常有的。可他批评皇上的底气一直没有受到影响。其原因在于他自己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却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正因为如此,当他被人嫉妒,并有人告歪状说他结党营私时,他能心地坦然,神色不变。李世民捎话让他注意检点言行,免得别人议论。魏征理直气壮地说,如果只顾注意言行细节而不主持公道,那么国家的兴亡就很难说了。还有人说他侍奉过的三个主子都先后灭亡了,挑拨太宗不要重用他。李世民则反驳说,那并不是魏征的错,而是因为三人未能正确任用魏征。

魏征曾多次劝告李世民要时刻牢记隋亡的教训,戒奢倡俭,而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朝为官二十多年,被封为郑国公,赐位特进。举朝上下能享受到此等待遇的也没几个人。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家居然简陋得连间接待宾客的正厅都没有。李世民前来探视病中的魏征时也感到吃惊,慨叹偌大繁华京城里的国公府第居然如此简朴。魏征过世后,李世民要赐其一品仪仗。身穿一袭旧粗布短衣的魏征之妻谢绝道:魏征一生俭朴,如此厚葬非其生前所愿。可见对于戒奢以俭的主张,魏征不只是说给皇上听的,而且自己身体力行。

“以人为镜” 流传千古

魏征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征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当时,唐朝大臣能够自由地上书言事,唐太宗也能够虚心地听取臣下意见。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征位列第三。

魏征范文第3篇

1历史典故

魏征,不同于唐朝大多数开国元勋的战功彪炳,甚至曾经是当年唐太宗皇位争夺者李建成的拥趸,因此在其辅佐李世民的过程中,少不了会受到一些朝臣的诟病。据史料记载,曾经有朝臣向李世民进言,称当时身为尚书左丞的魏征“举贤不避亲”,李世民虽然已经调查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却依然对魏征进行了一番敲打。耿直的魏征对皇帝说“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指出了君臣之间理应相互协助、相互信任,在面对国家大事的时候需要秉公处理的必要性。紧接着,魏征便提出“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的请求,以及“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2的解释,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历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历史上的龙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使自己受人称赞,使皇帝受人敬仰,使帝业永昌、万世太平。而忠臣只能使江山和家业败落,身家性命不保,皇帝成为罪首。因此,良臣和忠臣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精辟的见解可以说从根本上对忠臣与良臣进行了区别。这番话不仅说的唐太宗心悦诚服,也为后世的为官为臣者指明了道路。为臣之道,不是愚忠,不是盲从;而是为了黎明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鞠躬尽瘁。

2典故意义

终其一生,魏征都在用实际行动响应着自己的这一良臣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魏征视作倡导“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第一人。魏征本人秉公执法,公正严明,同时也利用当时的相关礼法纲纪对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官员的权力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尽自己所能的将个人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3魏征的良臣之道,是一心为公,绝无私利之道;是勇于担当,绝不推诿之道;是为民谋福祉,不畏强权之道;是直言进谏,绝不阿谀奉承之道;是有原则、有立场,绝不左右摇摆之道。这样的为臣之道,不仅仅适用于魏征,适用于唐朝,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当代企业管理同样具备非常珍贵的启迪意义。

二、魏征“不做忠臣做良臣”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1古代君臣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共通处

在古代,国家的治理依赖于君王与一班文武大臣的协同配合,通过相关政策及决策的制定,对国家运转的秩序及方向进行管理与规划,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足。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管理依赖于管理层与基层的共同努力,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结合市场形势制定企业经营方针,共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久发展。

2魏征良臣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一心为公、绝无私利之道,告诉现代企业管理者将企业利益摆在第一位,跳出个人利益的狭隘,作出客观明智的企业经营决策。勇于担当、绝不推诿之道,告诉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勇敢的对自己的行为决策负责,不能“有功是自己的,有错是别人的”。为民谋福祉、不畏强权之道,告诉现代企业管理者要为企业中的全体职工谋求更多的福利,而不是媚上欺下,这样企业才有凝聚力。直言进谏、绝不阿谀奉承之道,告诉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对企业的经营负责,不能为了讨好领导或者上级而盲从,损害企业利益。有原则、有立场,绝不左右摇摆之道,告诉现代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路线和经营方向上应该立足长远,一旦认定目标便要持之以恒。而不是稍遇挫折就发生动摇,使得企业的经营方针朝令夕改。

三、结论

魏征范文第4篇

这次,魏征劫数难逃,必死无疑。因为,是他献计献策给李建成,让李建成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永绝后患。

李世民如何处置他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呢?

就在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魏征不请自来。这让李世民很意外。

魏征来后,不卑不亢地摆弄起两个透明的杯子,每个杯子都是半杯水,一个杯子里水是浑浊的,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清澈的。魏征摆弄好,对李世民说:“殿下,请问,这两个杯子中,哪个是我,哪个是您呢?”这一问,让李世民非常吃惊。

因为,这道“选择题”就是一个“圈套”。

假如说,那杯浑浊之水是魏征,那么,“玄武门事变”,杀兄夺权,这样违背伦常之理,难道属于清白吗?假如那杯浑浊之水是自己,那么,这样不打自招,“玄武门事变”是自己不道德之举,昭告天下。

李世民额头滚动豆大的汗水,一时半刻难以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

魏征察言观色,见时机成熟,便微笑着说:“殿下,这个题目其实很好回答。”说完,将浑水倒进清水杯子里。

李世民看后大吃一惊。

魏征说:“能辅助君主获得尊贵声誉,让臣子获得美名,荫及子孙、福禄无疆的臣子是‘良臣’;而自身遭受杀戮之祸,又让君主背上陷害忠臣的恶名,让‘小家’和‘大家’都遭受损失,只留下空名的臣子是‘忠臣’。殿下,您现在是让我成为‘良臣’还是‘忠臣’呢?”

魏征话音刚落,李世民倒吸一口冷气。

因为,魏征先后曾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5次主人。这样的人还能用吗?很显然,这个人是见风使舵的高手。他出的选择题是环环相扣的圈套,是一道道无法解答的测试题。因为这道题根本没有正确答案,是与否,都是错误的。

李世民这时额头再次涌动汗水。

魏征见李世民颇踌躇,拿不定主意。于是,微笑着说:“殿下,这道题其实很好解。”他的话音刚落。李世民顿时眼睛一亮,抓起杯子,把里面的水倒掉了,说:“魏爱卿,你出的选择题我已经给予答复了,想必一定满意吧!”说完,哈哈大笑。

魏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魏家钨矿矿区;矿区地质特征;矿区找矿前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227

1 概况分析

魏家钨矿是近几年来在开展地、化、遥等面积性工作的过程中,借助钻探验证的手法,发现的位于都庞岭至九巍山一带的东西向走向的矿带。经过初步测量和估算,魏家钨矿厚度大约在140米左右,钨矿含量大约在10万吨左右。如此规模的钨矿对于研究分析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讨论成矿的规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对地质特征和规律进行总结,还有助于后续的找矿工作的推进。

2 矿区地质特征讨论

2.1 地层、构造特征

魏家钨矿矿区多以泥盆纪地层为主。其中,泥盆纪地层从分布范围上主要位于祥霖铺背斜核部,从易家湾至棋辛桥、长龙界一带分布;从岩性上主要为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为主。从构造特征上分析,魏家钨矿矿区的发育轴以向南倾斜的祥霖铺复式背斜为主。其西翼从地势构造上来讲相对较为平缓,其东翼从地势构造上来讲相对曲折并呈现出波状的褶曲。在魏家钨矿矿区的断裂带中主要以近南北向的断裂为主,间或伴随有层间剥离构造。在南北向的断裂中为区域性F1断裂的一部分,以倾角为78度的角度向东倾斜。在层间剥离构造区中多以容矿和容岩构造为主,在剥离区中以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为主。具体地层和构造特征信息见图1。

2.2 岩体特征

在魏家钨矿矿区内主要由祥霖铺斑岩岩体以及铜山玲岩体构成。其中祥霖铺斑岩岩体呈现出东西向排列的态势。从岩体特征上分析,单个的祥霖铺斑岩岩体暴露在外的面积范围在数百平米至数千平米之间,且岩体较为稳定。祥霖铺斑岩所含微量元素以Mo、Sn、Zn、Cu等为主,是形成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铜山玲岩体与祥霖铺岩体在走向上相同,呈现出东西向排列,主要分布与矿区内铜山岭,岩体时代大致归类于中侏罗世。从分布走向上,铜山岭岩体东西近五千米长,南北三千米宽,其中部呈现出收缩态势,类似于葫芦状。铜山岭岩体面积较祥霖铺斑岩面积要大,整w面积大约在十二平方千米左右。

3 矿床地质特征讨论

3.1 矿体特征

魏家钨矿矿区内矿化的类型较为复杂。斑岩钨矿、层间矽卡岩钨矿、层状矽卡岩铜矿等占据钨矿种类的绝大部分。从钨矿矿体特征分析,矿置紧邻祥霖铺斑岩。根据矿体与岩体的空间和走向关系,可以将矿体类型分为斑岩钨矿和层间矽卡岩钨矿。其中斑岩钨矿在分布范围上以钨矿矿区的中部为主,形态则受到斑岩体自身的形态所影响,矿体大多位于斑岩体沿层间贯入的区域之中。层间矽卡钨矿在分布范围上以钨矿矿区的中西部位主,大多在地表500米以下分布。

3.2 矿石类型和分化带特征

魏家钨矿矿区内矿石类型包含有矽卡岩型白钨矿石斑岩型白钨矿石、矽卡岩型铜矿石三种主要类型,另外在矿区内还间杂含有大理石岩型白钨矿石。钨矿矿区分化带则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性。其中在水平上,钨矿矿区以岩体为中心由矽卡岩型钨矿向铜铅矿渐变过渡。在垂直方向上,则由地下至地表以此以层状铜矿、矽卡岩型钨矿以及斑岩型钨矿逐渐过渡。

3.3 找矿标志及找矿前景讨论

(1)找矿标志。首先,当W元素面积较大、强度明显较高且与Mo、Sn以及Zn等元素相重叠时表现为矿化特征,是较为有利的找矿靶区。其次,在背斜的西翼以及近轴部,当岩石的裂隙、节理处有斑岩节理时表现为有利于钨矿形成的态势,是找矿的有利部位。第三,档矿区内花岗岩呈现出受到较强侵入形成矽卡岩、蛇纹岩蚀变现象且伴随有闪锌矿、黄铜矿等硫化矿物蚀变特征时也是有利的找矿靶区。

(2)找矿前景。自都庞岭至九巍山一带是我国较为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成矿种类以钨矿和锡矿为主。通过对钨矿矿区内水系沉积物中所含有的Mo、Sn以及W元素等进行异常查证并圈定斑岩岩体、蚀变矿化区的方式能够起到有效缩小找矿靶区的效果。在这一基础上,通过借助可控源电磁测深、激电测深等方式进一步确定蚀变位置,为找矿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袁见齐.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相关期刊更多

卫生政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中华危重症医学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科急危重症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