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秋兴八首》 故园心 长安

在两千多年的古代文学长河中,唯一被后人以“圣”相尊的文人是杜甫。他的诗作吸收众家所长而众体兼备,尤其精工七律;同时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走向高度一致,他的诗作总是流露着圣人般忧患慈悲的情怀。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中称道:“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

《秋兴八首》联章体律诗历来公认是杜甫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秋兴八首》(其一)作为序曲,承秋天萧瑟的景致、凝重阴冷的气象而感发,抒写着个人年迈漂泊、身世凄凉、心忧家国的情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晚年一直在西南漂泊,五十三岁的时候流寓夔州,而且在这里滞留了一年多。羁旅漂泊、归乡无期、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主题,颈联直抒胸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山上那些或白或黄的,一点一点的就像他因思乡而流了多年的老泪,赖以指望的是暂系巫江中的孤舟能带他驶向故园的方向。终究没有机会回到故乡,秋意愈来愈浓,寒意愈来愈重,声声暮砧阵阵催逼,这个寒冷的冬天他将如何度过?能够安生立命的温暖的家园又在哪里?

据此将“故园心”解读为对故土家园的思念,从脱离的单首诗中能够找到诗人处境和情感的落脚点。如果从《秋兴八首》组诗的主题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及生命情怀来看,这样的理解难免失之简单。

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论该诗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2]《秋兴八首》(其二)中身在偏远的西南“每依北斗望京华”,一次又一次的翘首眺望,每每都在人们夜幕归来一家团聚的时候,这个望乡执着而痴情的老人且行且叹;《秋兴八首》(其四)中回忆故国盛衰更迭,“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秋兴八首》其六)曲江边繁华不再,帝王之州沦为战场,丧乱不堪回首;这个孤苦的老人在现实的失望中只能去追念安史之乱前强大的王朝,“故国平居有所思”(《秋兴八首》其四),尤其是国家承平富饶人们富足安适的开元盛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其八)的繁华时光。“每依北斗望京华”“故国平居有所思”都是对“故园心”的引申,故园、京华、故国都是京都长安的代称,每一首诗中情感交汇的注脚都是魂牵梦绕的长安。仇兆鳌品评后五首的主题说:“四章,回忆长安,叹其经丧乱也”“五章,思长安宫阙,叹朝宁之久违也”“六章,思长安曲江,叹当时之游幸也”“七章,思长安昆明湖,而叹景物之远离也”“八章,思长安胜境,i旧游而叹衰老也”。[3]可见,“故园心”同时作为情感的线索,完成了夔州和长安空间的多次转换,实现了古今与盛衰的反复对照,并将人生漂泊、孤苦的身影投射到由盛转衰的唐王朝的历史河流中。

杜甫如此执着的遥望长安,是想再次靠近政治中心,踏进政治的疆场,继续驰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理想,还是“窃比稷与契”,希望能真正像舜时的大臣后稷与契那样使天下人都安居乐业从而建功立业?杜甫个人稳健的理性会直接作出否定――时不我待,盛年不再。《论语?子罕》有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矣。”年轻的时候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可是过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没有建树,人生就不会有太大的起色。所以杜甫早在四十岁那年的除夕夜就写道:“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在仕途功名作为唯一衡量读书人个体存在价值的社会规范里,三十而立,四十就该功成名就了,四十岁连进士都没中,就算才华飞腾也只是日暮西山。可见时不我待的焦虑意识甚为强烈,更何况此时此刻年已五十有四,垂垂老朽,凄苦不堪,左臂偏枯右耳聋,只能“白头吟望苦低垂”(《秋兴八首》其八),来日不多,遑论从政。

那么,迟暮之年的杜甫究竟为何始终牵挂着到不了、回不去且非故土落叶归根的长安?杜甫祖籍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了近二十年“读书破万卷”的书斋生活,更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豪情抱负。后来一生辗转多地,年轻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晚年漂泊四川、湖南、湖北,足迹遍及唐王朝大部分的疆域。长安是众多历程中的一个站点,在此曾经困守求仕十年,有过奉旨进献《三大礼赋》的辉煌时光,有过“朝扣富儿门,夜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甚至一度在长安沦落后陷到叛军之手。可见,长安是他人生追求和理想幻灭的地方,也是大唐王朝兴盛和衰败的见证,酝酿出了杜甫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长安情结。一则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在长安有田产;二则自称“杜陵有布衣”,用长安一处汉代的陵园完成他身份的认定,虽然在长安没有真正当上什么官,却自认长安就是他真正的故乡,尤其是支撑他人生价值存在的精神家园。

河南巩县是一个靠近东都洛阳的中原地区,唐朝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在这里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儒家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大行其道,杜甫就在浓厚儒家思想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成人。少年时代早慧早熟,“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结交的大多是峨冠博带的宿儒;曾对远祖发誓:不敢忘本,不敢违仁。可见儒家的价值观念已成为他安生立命、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直接影响了杜甫诗歌创作的生命情怀和社会关怀,即总是将个体的价值与历史、国家、社会高度融合,将人生的理想抱负与救世济民的情怀紧密相连。自己的生命如果离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价值目标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把生命全部奉献给历史中的国家和人民。这种思想情怀成为杜甫创作的绝大部分诗歌的基本主题,尤其在历经安史之乱后,创作了“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暮》《登岳阳楼》等近千首首诗歌,他总是满怀深情的凝望着这片土地,表达着对苦难人世的同情、对国家局势的无限关切。

这样的个人成长历程和精神追求使年迈漂泊的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自然而然就会由秋天的夔州想到长安,甚至怀想昔日繁华的长安,从而引发昔盛今衰,人世蹉跎的慨叹。于是他的“故园心”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思乡情绪,其中隐性的呈现了杜甫的情感模式和价值取向:思乡就是思首都,思首都即是思国家,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天下黎民的仁爱就需要对朝廷所在的政治中心竭忠尽智。身为儒家的信徒,参与政治既是实现个人宏伟抱负的必经之途,也是完成自己对历史对国家责任的必经之路;一旦远离国都丧失经世济民的机会和可能,则“每依北斗望京华”,哪怕在夔州望不到长安,他也要让心灵循着北斗的方向去追寻日思夜想的长安。从其一“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表达对故都的思念,到其二首联“每依北斗望京华”,再到其四“故国平居有所思”,其故国之思一发而不可收,一首比一首急切而强烈,迂回沉郁,而个人的凄凉终究无力挽留时代的步伐,如同童话世界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又冷又饿中点亮最后一根火柴,用微弱的火光温暖自己和艰难的时世,以此安放个体存留于天地之间的生命价值。

综上所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通过“故园心”表达对故都长安的依恋怀想,在对国家的忠诚中获取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及实现人道主义的社会关怀,从而使诗歌赋予一种更博大更深广的情怀,即将一生经历的大事浓缩在历史的离乱中――怀念国家的辉煌,牵挂时局的动荡,痛心时代的苦难,呈现圣人慈悲伟大的胸襟,这正是成就诗圣杜甫并使其为后人敬重、仰望的缘由。

注 释

[1]闻一多:《唐诗杂论》,岳麓书社,2010

[2]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

秋兴八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山水诗;辋川集;杜甫;秋兴八首

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描绘山水的诗作。林文月认为:“山水诗就是模山范水之类的诗作而言,取之于大自然的山山山水水,及其木草花卉鸟兽者①”。伍蠡甫认为:“山水诗就是要求描写自然景色,进而写景也写人,做到借景抒情,情景合一②”.其他学者认为:“山水诗就是表现自然山水之美和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为主题的诗歌③”。而唐代白居易在《读谢灵运》中首先提到山水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④”.《说文解字》中山水:“山宣也。宣气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蜀皆从水”可见山水诗作众说纷纭。

然而早在远古时就与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诗经中:“借彼南山,维石岩岩⑤”出现了山水,但与今天的山水诗却截然不同。正如上面所言,“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⑥”。诗言志大抵如此。山水诗经过了最早曹操的《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⑦”到谢灵运的山水诗鼻祖逐渐明确了山水诗,这种题材的诗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题材。到唐代出现王籍、张九龄、张说、对山水诗的开拓,最后王维、孟浩然把山水诗发展到极致。而后李杜二人中亦有山水诗,不过各有千秋。其中杜甫虽然不是山水诗的大家,但是杜甫的山水诗尤其特殊之处,与王维的山水诗来比较而言,下面笔者就其二者山水诗在《惘川集》与《秋兴八首》中进行比较。

一、创作背景与感情意蕴不同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15岁时起游学数年,21岁中进士,后官历太乐丞,司仓参军等安史之乱前生活相对平顺。安史之乱以后,被迫做了伪官,后由于其弟弟的帮助获释,终至尚书右丞。《辋川集》是王维后期的代表作,诗中深刻的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情韵。《辋川集》是一组五言绝句诗,是王维晚年的诗作,写作这组诗的时间大概是741年,时王维有四十岁,“四十不惑”讲求人要对生活中的事物不要在迷惑,一切顺其自然。诗中由二十首组成,涉及二十个地点。作者以每一个地方命名而做的诗,每一首诗作后面均有他的好友裴迪赋做的诗。其序云: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c、宫槐陌、临湖亭、南、欹湖、柳浪、滦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⑧。”

可见王维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辋川集》,带着对生活,对社会、直至对生命最清楚明了的阐释,回归自然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早年的王维也曾积极从仕,拜见宰相张九龄求取汲引,走过终南捷径的道路例如;“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⑨”。可能与王维的家庭有关,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中,故而耳濡目染的经历促使王维的诗歌中带有了清淡无为,呈现出静远的境界。就如同在啊《辋川集》中的描绘般,“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寞无人,纷纷开且落⑩。”等等无论是静静的空山中传过来的人语声还是幽静的竹林中只有琴声与寂寞的心灵想和还是山间寂寞无人自开自落的木芙蓉,无不表达了作者的静寂空远的心情。潮涨潮起,花开花落乃属自然现象而作者却能细微的察觉到,体悟出,可见王维所表达的心态在这些山水诗中的情感,寓情于景大概莫不如此。除此静远之外,《辋川集》中的山水诗还表现了另外一种平淡闲适的心态。“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等等。王维喜欢描写花儿的开与落,无论是开且落的花儿还是芙蓉花开似挽留山客,还有慢悠悠的来客从远处乘舟而来,最后还是大家彼此敞开心扉,推杯换盏,伴随着四周的芙蓉花开花落,置于此种情境中,想让人不舒坦都不行。

杜甫生于开元元年,历经前期的从青壮年的吴越、齐鲁、梁宋之游,还是后来的十年长安漫游,及至安史之乱后的流居秦州、同谷,到最后的漂泊在川蜀,最后客死湘江上的一艘破船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杜甫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从“诗是吾家事”到“致君尧舜上,再是风俗淳”杜甫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诗礼之家,忠君报国是其毕生理想与信念,及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兼济天下”。古往今来,没有一位诗人可与之相比,可谓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与王维一样,安史之乱乱倒了大唐盛世,也乱碎了杜甫的心。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进一步看清了社会的现实,也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到了燮州,境况堪忧。头疼齿豁,衰老无力,疾病缠身,多出散发出:“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孤独寂寥的落寞状态。故而在《秋兴八首》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无不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绝望感,思君报国无望,近于垂老病死,只好饱含深情的孤望京华。在回忆中度过,回忆着往昔的京城的繁华,回忆着自己在京城的中种种,有时表达出一种“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的怨刺心情,无可奈何的沉郁心态与风格。

总体上来看人生的经历不同,会反应在作品上。家庭的影响在人的性格上、作品风格上,生存理念上等等各个方面均会涉及到。《辋川集》是王维晚年山水诗歌的代表作,反映了作者笑傲林泉、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心态,作者更多的是获取一种欢乐,而这种欢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不为外物所扰,表达出一种清远静的理念与希望。而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作者作于人生的最后几年且漂泊与他乡的感受,这组诗作中的山水刻画无不是作者对人生最真切,最深刻、最让人铭记的感受。

二、山水诗的意境不同

什么是意境?王夫之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境不可分也”又如:司空图在《在与王驾评诗书》中“长于思于境谐,乃诗家之所商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林琴南说:“境者,意中之境也”。而王维《辋川集》山水诗中的所要表现的情感与杜甫《秋兴八首》中所要表现的情感又有何不同,其借助的方式又是什么?其主要表现在意象方面和风格方面。

(一)意象群的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过《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寄居时而作,垂暮之年发出的呐喊,也是接近整个人生的最终总结,其中所蕴含的情韵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的出的,他在诗作中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借物喻己,试图通过“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来抒发自己沉寂多年的内心,有时会是一种嘶吼,有时又会是一种凄美。纵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泪、渔人、悲茄猿声、舟等等如下表所示:

诗名泪舟渔人声音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二》2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八》2

《秋兴八首其三》《秋兴八首其七》2

《秋兴八首其二》2

从上述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杜甫的《在秋兴八首》中所用的意象多是能够深切的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代表物。无论是“从菊两开他日泪”还是“听猿实下三声泪”。作者无不从内心深处有感而发流下了泪水。作者写舟,写渔人从侧面抒发了怀乡恋阙的情感,"孤舟一系故园心”“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写渔人渔翁“信宿渔人还泛泛”“江湖满地一渔翁”均是衬托出自己的孤舟亦有仙侣同舟,二者相对比更加衬托出自己的孤独静寂的心态。最后写听到的猿声还有悲笳,连声音都是在哭泣的,在为自己呐喊。总之杜甫在,这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是自己物化之身,更多的是一种萧条的、孤独、表达一种凄美。

然而王维在《辋川别业》中的这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也有舟、声音、颜色。但是总体上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心情,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素净淡雅的画面,就如苏轼所描述的:“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下表所示: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意象虽然也写舟,但是他是“轻舟南去”“轻舸迎上客”一切从轻,而不是杜甫的孤舟,同舟。与此同时也写声音,但是是:“吹箫凌极浦”“弹琴复长啸”“但闻人语响”是吹箫之声是弹琴之声,是人语之声而不是凄婉的猿声,是欢快愉悦的琴箫的声音,而不是悲笳的声音。除此之外王维这组诗歌中颜色的搭配较为丰富,例如白石滩、绿蒲、青林、白露、青山白云、绿苔、等等其中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是杜甫所不及的。二者都在组诗中写了花儿,杜甫写的是“芦荻花”,王维写的是“芙蓉花”,花开富贵也能表现出二者的意象的不同,蕴含的情感不同。

因此通过不同的意象作何反应出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就如同杜甫的《秋兴八首》这组诗歌整体上是一个连续性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层层递进的,整体上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的。而王维的《辋川别业》这组诗是清新宁静的。故此二者所呈现的意境也是各有千秋的,杜甫是深沉宏阔的,王维是静深致远的。

(二)表现风格和内容不同

二者虽然都是山水诗的描写,但风格大大的不同,杜甫从内容上、体裁上与王维的就大相径庭。《秋兴八首》从内容上既有现实的景物描写,如除了《秋兴八首》其五、六、七外均是现实景物描绘,其余通过幻想回忆而进行描绘,从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体裁上是一组七言律诗。表达了沉郁顿挫的情感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而王维的《辋川别业》主要描绘的是自己山水庄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园林式的山水内容,更接近于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体裁是一组五言绝句形式。表达出自己甘愿这样的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无不渗透在每首诗作中。但是杜甫却非如此,他是漂泊与此,是不甘愿的,故而写作上多用陈述肯定的方式,王维多用否定怀疑方式。例如:“不知栋里云,樵人不可知。空山不见人,夕岚无处所,遥遥不相识,不学御沟上,古人非傲吏……”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亦有一种内心的挣扎,而杜甫却是十分肯定的方式,不存在外在的干扰物。

三、二者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面对如此之缤纷的集大成之诗苑,则摩诘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义山之窈渺,固然各有其令人倾倒赏爱之处,即使降而求之,如郊之寒,如岛之瘦,如卢仝之怪诞,如李贺之诡奇,也都为无害其为点缀于大成之诗苑中的一些奇花异草。然而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量,想要从这种缤纷和奇异的风跟中,推选出一位集大成者,非杜甫莫属。”杜甫千百年来的家国情操,心怀天下,忧黎元的情怀深深的撼动者后世的每一位。所以才会有“诗圣”这一称号,足以看出后人对其诗歌的评价,对杜甫的敬仰。杜甫公认的是个风格沉郁顿挫,在宋朝地位节节攀高。李纲:“杜子美诗古今绝唱也。……盖自开元、天宝太平全盛之时,迄于至德、大历干戈乱离之际,子美之诗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见于诗”。可见杜甫诗歌的影响深远,其中白居易、元稹,苏轼、吕大防、陈善、赵彦等等对此均有评价。其山水诗作从魏晋南北朝中的描绘山水中夹杂着写实的态度是其独创,宋诗中夹杂着议论有直接的影响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写到:“沈、宋即殁,而崔司殒颢。王右丞维遂崛起于开元、天宝间,得其门而入者,当代不过数人”。可见,在当时没有几个人可以与王维相提并论,尤其在他的山水诗歌方面。代宗称颂王维为:“天下文宗”。

受王维诗歌的影响最大的当属于梅尧臣,其在《田家》:“高树荫柴扉,青苔照落辉。”与王维的《渭川田家》中颇有几分相似。可看出杜甫在宋代以后比王维要受欢迎的程度要高,也许是和宋以后的统治者有关,及其政策。

结束语:

从上面的比较而言,王维和杜甫的山水诗表达在方方面面的各不相同,然而两者却有着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山水诗本身所能够带来的自我身心的陶冶,以及性情的培养,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哲思,这无不说给予二者一个契机。王维是山水诗的大家,但是杜甫确是集大成者,所以各有千秋。总之,山水诗歌作品中蕴含了作者无限的感情。多数是由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产生了幽怨的情绪,无从释放,转而寄情于山水。困顿出怅惘,徜徉徘徊,且行且吟,笑傲人生。(作者单位: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⑥王刚:《唐前山水诗歌之源起及流变》,硕士研究生论文

⑤林家骊 译注:《楚辞》[I],.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年,第483页。

⑦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⑧⑨⑩[清]赵殿成著:《王右丞集笺注》1、2、3、4、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清)仇兆鳌 注 (唐)杜甫 著《杜诗详注》[I],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9月,第1-5册

竹亦青著:《诗歌的意境琐谈》[M]重庆出版社,1985年5月,第3-7页

叶嘉莹《迦陵文集.秋兴八首集说》[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李纲:《梁G集》[M]卷一百八十三.见四库全书[G]1126册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73页

刘波:《论胡应麟的王维诗歌批评》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孙明君《天下文宗 名希高代――唐代宗期视野中的王维诗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5月

秋兴八首范文第3篇

落彩缤纷古道边,宛若织丝锦。

又似在凡间,万缕浮华尽。

举步徘徊曲径深,缈缈馨香沁。

——题记(卜算子)

八月秋风渐渐凉,凡间自有丰华景,一夜无踪已逝去,空留嗟叹在心头。

又见秋风,簌簌徐来,繁叶无力挂枝头,纷纷扬扬盈满地。昨日繁茂绿荫,今夕枯枝残叶,满目萧瑟,不堪回首。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只道是,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化为一地衰败。更无言,唯垂首,轻叹奈何,往昔激扬情志,化为轻烟薄雾,随风逝,了了无踪迹。

荒郊外,蜿蜒古道,青苔石阶,曲曲弯弯上云天。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水共长天一色。虬枝乱须,破苍穹,林深草密,不闻凡间箫管乐,寒鸟轻啼,声声咽。霜浓露重花凋零,骏马无影人无踪,秋风荡漾起清涟,涧水冷冽鱼隐寐。山之巅,林深处,黛瓦白垣孤寺,菩提树下,半炉香,焚尘俗,轻烟袅袅,上九天。僧侣咏经清俗念,禅院钟声传五方,春来夏往等闲事,尽皆付于三秋水。

秋风所到之处,尽萧索,幽径深深,通天涯。雾霭苍茫,何时休?

零落村墟,柴扉虚掩,炊烟斜。老叟闲坐稚童嬉,树迎秋风远山朦。门庭外,翠竹掩映道迂回,小溪自南向东流,青石凌乱断溪流,斑斓鱼儿翔浅底,小桥依旧卧虹波,妇迎晨曦浣衣裳。

秋风起处,陌上寒烟,成一道朦胧雾障,数颗疏枝秃树,于风中摇曳,叶落成泥,堆积成冢。不忍看,风挟残叶乱纷飞,舞一地落索光景,催一季花红柳绿。

借问人世间,多少芳华多少梦?尽皆萧萧随风逝……

荒郊野外,人迹荒芜,危亭耸立秋风里。昔游人纷至踏来,游兴炽炽,今日凉亭叹寂寥,形单影只,此一时,彼一时,兴衰自是有天定,繁盛一时,终是不敌岁月催,难舍弃,奈何,流水东逝惊鸿去……

今夕阳斜照,芳草凄凄无颜色,万籁俱沉寂,秋虫犹效寒蝉隠。八月秋风飘零叶,地休眠,落叶权当黄锦裘,慰其落寞抵秋意。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断桓横卧林荫,青苔斑驳杌椅。秋风吹皱一池波,陌上荒草待春来,箫管笙曲留余音,伊人滞步迟迟归,频回首,只见秋光不见君……

秋兴八首范文第4篇

中秋节日记400字范文一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昨天下午写完日记,我就去了好又多一趟,想看看超市(是怎么迎接中秋佳节的)里中秋节的情况。我走到商场入口时,只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好不容易挤到了台阶旁边,我突然看到了一个大大的月饼模型,上面刻着小孩子在抢吃月饼时的场景。许多顾客(见了这个模形)都围在旁边欣赏,似乎在赞叹它的(美丽)精致。我顾不得慢慢地看这些,赶紧走上了台阶。“哟,这可怎么进去呀?挤死我了!”我左碰碰右撞撞,才好不容易地跟着人群挤了超市。果然不出我所料,商场真的大变样了!以前,超市(只卖些)用来促销日用品、糖果之类的地方,现在改成卖“中秋用品”了!你瞧啊,哪个地方卖的商品不是关于中秋的?笔直走向前,就是卖月饼的地方了。

中秋象征团团圆圆,过中秋肯定得买几盒月饼尝尝。这不,那些叔叔阿姨们正围着货架高高兴兴地选购月饼呢!偏右的地方在卖灯笼、花灯。中秋佳节少了灯笼可不行,那可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哦。中秋还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一定要玩灯。大人们拉着小孩,选购他们喜爱的花灯,那些小孩一见花灯就可高兴了,没买单就提着玩起来了。

我觉得今年的中秋过得没什么意义,妈妈不给我买花灯、灯笼,又没带我去哪儿玩。可晚上爸爸回来后给了我一个惊喜:好几个漂亮的花灯和灯笼!我可高兴了,刚吃完饭就和爸爸、弟弟去天台玩花灯、赏月。今天的月儿特别圆,真像一个大月饼。我和弟弟(坐在地上,)一边看月亮,一边玩着五颜六色的花灯,还不时随着花灯的音乐跳起来,共同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时光。

今年的中秋节真难忘,要是每天都这样那就好了。

中秋节日记400字范文二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日记400字范文三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中秋月饼 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看了中秋节日记400字的人还看

1.中秋节日记400字

2.中秋节日记作文

3.2016中秋节日记400字

4.关于中秋节的作文400字作文

秋兴八首范文第5篇

A.他关心朝政

B.他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C.他写过不少讽谕诗

D.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2.《鹧鹄天》中用了借比喻抒情的一句是( )。

A.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C.原上草,露初晞

D.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3.《鹧鹄天》中用来比喻人生短暂的是( )。

A.半死梧桐

B.鸳鸯失伴

C.清霜后

D.原上草,露初晞

4.《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的作者是( )。

A.李煜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5.下列有关李清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一位卓越的女词人

B.早期词作内容狭窄

C.晚期词风清丽婉转

D.著有《漱玉词》

6.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的是( )。

A.杜甫

B.辛弃疾

C.李白

D.王安石

7.《秋兴八首》(其一)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诗属于( )。

A.直接抒情

B.自然天成

C.移情于景

D.融情于景

8.《秋兴八首》象征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的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下面关于《秋兴八首》(其一)错误的是( )。

A.该诗用了融情于景、移情于景的手法

B.该诗用了对偶的手法

C.该诗用了语意双关的手法

D.该诗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10.《长恨歌》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林业科技情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

核动力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