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罗生特大夫

罗生特大夫

罗生特大夫范文第1篇

29岁,“80后”,俄罗斯的内阁部长。

这是同一个人的标签。他就是普京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宫后任命的通信和大众传媒部部长尼基福罗夫。他也是前苏联和现代俄罗斯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

在尼基福罗夫的任命公布后几小时,俄罗斯的互联网炸开了锅。“他才29岁,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没用”,这类的评论比比皆是。

电脑天才出少年

尼基福罗夫,全名尼古拉?尼基福罗夫?阿纳托利耶维奇,一个长着黑色头发、黑色眼睛的小伙子。与普通人印象中的俄罗斯男子有所不同,他的脸颊鼓鼓的,略微有点“婴儿肥”,笑起来甚至显得有些孩子气。

1982年6月24日,尼基福罗夫出生在伏尔加河中游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属于标准的“80后”。

尼基福罗夫的成长轨迹,完全是一个天才少年的传奇。1996年,还在读七年级的时候,尼基福罗夫就编写出了一个电脑游戏,当时很多人还不怎么操作电脑。颇为传奇的是,尼基福罗夫还教会了当时的班主任卡马列特季诺娃如何使用电脑,而卡马列特季诺娃后来辞职,成为当地信息技术中心的负责人。

对于这个昔日的学生兼“老师”,卡马列特季诺娃认为,尼基福罗夫完全可以胜任通信和大众传媒部部长的工作,因为他是十足的内行。她还介绍说,尼基福罗夫九年级的时候,就成为全国网页大赛的优胜者。

尼基福罗夫还谋划成立了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公司,学生们在这个公司里研究各类商品的市场需求。借助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得以去新西兰和美国参加国际比赛,并在16岁成为国际商业计划大赛冠军。17岁中学毕业时,尼基福罗夫被保送就读喀山大学经济系。

喀山大学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学校之一,也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高校和文教科研中心。列宁、托尔斯泰等人青年时代都曾在喀山大学就读。

刚入大学,尼基福罗夫就表现得很活跃。大一,他就开始在喀山一所学校担任课外辅导老师。另外,尼基福罗夫还在学校一个力学和数学研究所担任实验员。毕业后,他升任为助理研究员,并在这个研究所工作了两年。

IT客平步青云

过人的禀赋、扎实的学养,让尼基福罗夫迅速成为鞑靼斯坦乃至俄罗斯IT业的风云人物。还在大学时,19岁的他即担任政府网站公司“喀山门户”的副经理;毕业第二年,他即成为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理信息技术顾问;又一年后,他出任鞑靼斯坦共和国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尼基福罗夫也不负厚望,在政府任职期间,他大胆开拓,在电子政府建设、互联网推广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使相对偏远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在虚拟世界建设上走在俄罗斯前列。

有数据显示,在鞑靼斯坦,目前有超过2/3的结婚登记通过网络进行,60%的家长在网上排队登记注册幼儿园,1/3的交通违规罚款通过电子支付方式实行。所有这一切,年轻的尼基福罗夫居功至伟。

俄罗斯互联网专家安东?诺西克称赞他是“第一个成为部长的网民”。

年轻有为的尼基福罗夫吸引了克里姆林宫的注意,2009年,他成为俄罗斯总统“百名储备干部”项目中的一员。

2010年4月起,27岁的尼基福罗夫进入鞑靼斯坦共和国内阁,出任共和国副总理兼通信与信息化部长。2012年5月起,尼基福罗夫成为俄罗斯新任通信和大众传媒部部长。

这么年轻,即成为政界大员,难免外界会有揣测。对于所谓他升职与父母背景有关、或者他妻子是高官亲戚的传言,尼基福罗夫在5月31日在接受《共青团真理报》专访时澄清:他既没有关系,也没有秘密,他出身普通家庭,妈妈以前是会计,爸爸很早就去世了。

这一点得到了其他人的证实。当年在喀山老家的邻居弗柳拉?乌斯曼诺娃就说,“科里亚(尼基福罗夫的小名)非常聪明。爸爸是物理科学的副博士,不过很可惜,很早就去世了,要不然肯定会很自豪的。妈妈有自己的生意,是个很聪明的女人。”

通信部长总在线

“80后”部长,自有“80后”的特点。

尼基福罗夫属于一个“推特控”,他已发过的推文已超过5000条,关注人士超过600人,而粉丝则过万人。

尼基福罗夫的妻子斯维特兰娜也有自己的推特账号,两口子经常在推特上进行公开交流。

网民们发现并确定尼基福罗夫一直亲自打理自己的推特账号,而且经常回答网友的问题。所以网友们给出了新评论:“通信部长总是在线。”

就任俄罗斯通信和大众传媒部部长第二天,尼基福罗夫就发推文,对自己管辖的部门下一步应该着手的工作征询推友的建议。在这条推文上,尼基福罗夫写道:“在通讯、信息技术、大众传媒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一名推友回复说,“应该在电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火车站装上无线网络,而且应该是免费的。”

对于提出建议的网友,尼基福罗夫回应说,“谢谢提出具体的建议”、“反馈非常重要”等。超过30条类似的有参考价值的评论都得到了尼基福罗夫的转发。

一些评论人士认为,普京任命尼基福罗夫为通信和大众传媒部部长,正是看重这位年轻人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的经验,而这正是近些年俄罗斯高层大力推动的。

2011年9月,时任总理普京曾下令,要求限期实现政府部门间数字化数据共享,以简化民众办理申请的程序,避免他们不得不耗时费力地奔波于数个部门之间。而素以“注重创新”闻名的梅德韦杰夫曾表示,实施电子政府计划是俄IT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之一,并认为“让民众广泛使用国家电子服务”应该成为俄罗斯信息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罗生特大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夫妻关系;相似性;差异性;理解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与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篱笆》在情节、人物设置及主题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后者甚至被称作黑人版的《推销员之死》。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这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但多数学者只关注其中的父子关系而忽略了夫妻关系。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夫妻关系进行研究: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妻子对待丈夫的态度;导致丈夫不忠于妻子的原因。

一.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

丈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作为丈夫,威利和特洛伊都有对家庭生活的掌控权,对待妻子的态度方面他们有共同之处。毫无疑问,他们都爱他们的妻子,但他们的爱远不及妻子对他们的感情深厚。威利曾对琳达说“你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你就是我的后盾和支柱”。特洛伊告诉波诺他可以“不顾一切地来爱罗斯”。然而,威利和特洛伊都没有十分了解他们的妻子:威利不知道琳达对他微乎其微的关心是怕他自杀;特洛伊无法理解罗斯为什么坚持搭建篱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威利和特洛伊都声称爱他们的妻子,他们却都不约而同背叛了她们。

除爱情和理解方面之外,丈夫对妻子的尊重也是一个很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威利与特洛伊有显著差异表现。婚姻中夫妻间的互相尊重是爱情与理解的基石。《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头脑已完全被两个所谓的梦想占据――成为一个伟大的推销员,以及比夫的成功,因而完全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琳达,甚至当琳达在竭尽全力维护他的尊严时他却残忍粗鲁地对待她。“不要打断我”“闭嘴”“别说了”,威利一次又一次地否定琳达,在儿子们面前也毫不给她留情面,只有在伤心失意时才想起琳达的温柔。威利对待琳达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丝毫不考虑琳达的感受。与此相反,特洛伊则对罗斯展示了更多的尊重,并以拥有如此一个好妻子而自豪。他曾对波诺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罗斯更好的妻子”。剧洛伊多次表达此种情感,更为可贵的是他有勇气告诉妻子自己不忠的事实,而不是忽略她的感受。所有这一都表明他对妻子的爱远远深于威利的。

二、妻子对待丈夫的态度

妻子在维持家庭团结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妻子总是为丈夫做出牺牲,而丈夫却很少理解妻子为他和家庭所做的一切”(陈冲 2014)。《推销员之死》与《篱笆》中两位妻子的表现也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

琳达与罗斯对丈夫以及家庭的爱是远远深于她们丈夫的。日复一日,两位妻子扮演着理想妻子的角色: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子女,不辞辛苦地做家务,毫无怨言地给予丈夫支持与理解。琳达总是把威利摆在第一位。面对自卑的丈夫,她会鼓励他,告诉他“他做得很棒”,并且是“最帅的”。罗斯一直努力制止特洛伊酗酒,当特洛伊因无法成为一名棒球运动员而愤怒时,罗斯总会帮她摆脱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状况。此外,两位妻子都为满足丈夫以及保持家庭团结作出了牺牲。温柔、善良、顺从,琳达可以忍受和原谅威利所有的粗鲁言行;罗斯一直同特洛伊并肩而行,压抑自己的感受,渴望,希望以及梦想。在艾贝塔去世之后,她甚至不得不抚养她的女儿。在理解丈夫这一方面,琳达与罗斯的共同之处在于她们都没有透彻了解自己的丈夫。琳达知道威利的愿望是实现职场成功,却丝毫不知威利渴望冒险与自由。罗斯知道棒球对特洛伊很重要,却也无法意识到其意义所在。这也是丈夫之所以不忠的原因之一。

琳达与罗斯作为妻子的差异性也显而易见。罗斯比琳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琳达为威利忘我地付出一生,她“凡事都以威利为中心,缺少罗丝的自我意识”(周英丽 2004)。她无条件地接受威利的命令,做任何威利想让她做的事,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来反抗她的丈夫。不管威利对错与否,琳达竭尽所能来维护威利的尊严与骄傲,从来没有揭露事实,“她的话仅仅是满足威利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使他陷入幻想”(张岚 2010),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造成了威利的悲剧。与琳达相比,罗斯拥有自我意识。她是非分明,敢爱敢恨,“宽容地对待特罗伊,但不是无原则地容忍他的无礼”(周英丽 2004)。家庭生活中,面对丈夫与儿子,琳达总是优先考虑丈夫,甚至警告比夫如果他不爱威利也就不要爱她。罗斯处理问题时更加理性,对儿子的需求,感受,梦想也加以考虑。简言之,琳达倾向于感性而罗斯则更加理性。

三.丈夫不忠于妻子的原因

剧中两位丈夫都不忠于自己的妻子,通过分析原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夫妻关系。

《推销员之死》中,波士顿女人只出现在了威利的回忆中。对此威利的解释是他感到孤独:“我很孤独”“我寂寞死了”“尤其是生意很糟糕又没人陪我说话时”。为何会如此孤独?首先,威利已落后于年轻的推销员,事业走入低谷,加之自卑情绪,他感到“再也不会卖出任何东西”。若果真如此,作为一家之主的威利将颜面扫地。另一重要原因与琳达息息相关。琳达善解人意温柔善良,可就是如此一个温顺的妻子坚定地拒绝了本关于去阿拉斯加的建议。她秉承一个理念:威利会在都市取得成功,正是琳达的坚持才最终使威利留在了城市中。她知道威利的“伟大梦想”,却不知道威利的灵魂渴望“征服世界”,因此威利无法与琳达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孤独也就不可避免了。第三,琳达的温顺难以满足威利的冒险精神。波士顿女人只是威利规律而枯燥的城市生活中的一丝乐趣。

不同于威利的漫不经心,《篱笆》洛伊与艾贝塔感情深厚且养育了一个女儿。他爱罗斯,但他感到这种爱如此强烈以至于变成了束缚。特洛伊对波诺描述对罗斯的感觉:“这女人缠上我了,我甩不掉了,永远”,而艾贝塔“是特罗伊逃避现实生活的梦”(陈冲 2014)。作为黑人特洛伊不得不在生活和工作中面对种族歧视,“他的整个生命遇到的各种不幸和不公正导致他不完整的身份构建”(刘磊 2012)。尽管他爱罗斯,但很大程度上他认为组建家庭,照顾妻儿是工作与责任,“一个男人得照顾家人”,否则他不会如此卖力的工作。所有的压力和问题都来源于社会与家庭,而和艾贝塔在一起可以让他忘却责任做回自己,“发现真实自我”(刘磊 2012)。

两部剧中,威利从未告诉琳达他的秘密,甚至在比夫发现之后依然用借口加以掩饰,而特洛伊则对波诺和罗斯都坦白了一切。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彰显了丈夫对妻子的不同态度:威利从未真正重视尊重琳达,特洛伊珍惜罗斯,不想失去她。

结语

两部剧中的夫妻关系危机女揭示了夫妻之间的问题是缺乏相互理解。一方需要了解另一方的欢乐,痛苦,需求和梦想。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家庭才能和睦团结。(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冲.悲剧小人物!奥古斯特,威尔逊《篱笆》中的特罗伊[J].安徽文学.2014

[2]刘磊.构建身份的栅栏――对奥古斯特・威尔逊作品《栅栏》的身份构建解读[J].剑南文学.2012

罗生特大夫范文第3篇

其广告全文如下:

“迷人寡妇一名,美丽、贤淑,气质高雅,年方三十二岁,欲再婚。她拥有两千美元及大量资产,希望寻找一位充满爱心的男士为伴,不求对方拥有多少财产,只要他忠实诚恳,有良好的投资眼光,善于理财,相貌平平或者年龄稍大无妨,来信请附上地址和详情。联系人:伊利诺伊州开罗市婚姻彼得斯、塔克。”

写完广告后,杰夫·彼得斯对安迪·塔克说:“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可现在,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女人呢?”

安迪不快地瞪了杰夫一眼,说:“一则征婚广告与女人有何相干?”

“听着!”杰夫回答,“安迪,你知道我的原则。在所有违法的生意中,我们必须遵循法律的每一个细节。出售的货物必须存在,它要看得见摸得着!正因如此,警察才一直没找我麻烦。现在,为了这生意能一帆风顺地进行,我们必须依照广告所言找到一个迷人的寡妇,有无美貌无所谓。”

“好吧。”安迪略一思索说,“那样最好,以防有人来调查我们。但是,你指望到哪儿找这样一个寡妇,她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一个没有结果的婚姻计划上?”

杰夫说他知道一个女人。

“我的一位老朋友扎克·特罗特因为酒精中毒死亡,留下一位遗孀。”他说,“我过去常常去他们家,我想可以请她与我们合作。”

特罗特夫人住在不远的一座小城,杰夫·彼得斯过去看她。她既不漂亮也不年轻,不过,杰夫觉得她正合适。

“您做的这生意正当吗,彼得斯先生?”当杰夫告诉她要她做什么时,她问。

“特罗特夫人,”杰夫说,“全国会有三千个男人,为了取得你的钱和财产想与你结婚。他们打算拿什么作为交换呢?没有!除了一副懒骨头,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都是些一无是处的家伙,是想撞大运的骗子,我们打算狠狠地教训一下他们!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正义行动,这样你能满意吗?”

“满意,彼得斯先生。”她说,“我的任务是什么?我需要一一拒绝他们,还是一股脑儿把他们全甩掉?”

杰夫解释说,她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她只需住在一个安静的旅馆里,不用做任何工作,他和安迪会全权照管整个生意。但是他提醒她,有些求婚者可能会来拜访她。那时,她需要会见他们,并当面拒绝他们。他和安迪每周会支付给她二十五美元的薪金,并包旅馆食宿费。

“给我五分钟准备一下。”特罗特夫人说,“我马上跟你走。”

杰夫带她进了城,把她安置在一个离他和安迪的住所足够远的旅馆,以免引起怀疑。

现在,诱饵已经准备妥当,只待鱼儿上钩!杰夫·彼得斯和安迪·塔克把征婚广告刊登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并用特罗特夫人的名字在银行里存了两千美元。他们把存折交给她,一旦有人质疑,她可以把存折出示给他看。他们确信特罗特夫人是可以信任的,把钱存在她的名下很安全。他们的广告一经刊出,求婚信件随即蜂拥而至——每天有超过一百封。杰夫和安迪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回复这些信件。大多数写信者都说他们失了业,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但是他们充满爱心,拥有许多好品质,条件完全符合要求。

杰夫和安迪答复每封信时,都对写信者予以高度赞扬,要求他们寄来近照和详情,并随信附寄两美元,以资把他们的第二封信转给迷人的寡妇。

几乎所有人都在回信中寄来了所要求的两美元。这钱来得相当容易,只需动动手指拆开信封,他们每天就能收获约两百美元。不过,也有少数男人亲自过来求婚。杰夫和安迪把他们送到特罗特夫人那里,由她完成其余的工作。

一天,联邦邮政的检查员过来调查,但是杰夫未让他发现丝毫违法迹象,检查员满意地走了。

大约三个月后,杰夫和安迪已经收到了五千多美元,他们决定就此收手。一些人已经开始怀疑他们,并且,特罗特夫人也已经厌倦了她的工作。有太多的求婚者过来见她,她非常不喜欢。

杰夫去特罗特夫人住的旅馆支付她应得的酬金,并与她道别。当然,他也想拿回那两千美元的存折。

当杰夫走进她的房间时,发现她正哭得像个不想上学的孩子。

“怎么回事?有人伤害你了,还是想家了?”杰夫问她。

“不,彼得斯先生。”她说,“因为您是我丈夫的好朋友,我可以告诉您。彼得斯先生,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人,他是我心目中一直追寻的理想伴侣,我无法忍受不能接受他的求婚。”

“那就接受吧。”杰夫说,“他像你爱他一样地爱你吗?”

“是的。”特罗特夫人回答,“但是有一个问题,他是看到您的广告后前来求婚的,除非我给他两千美元,否则他是不会娶我的。他的名字叫威廉·威尔金森。”

杰夫感觉有些对不起她。他说,很高兴让她把那两千美元送给威尔金森先生,希望那样她就能开心,不过他必须把此事告知他的合作伙伴。杰夫回到旅馆与安迪商议此事。

“我想就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安迪说,“在任何牵涉感情的计划中,你根本不能指望一个女人会全心全意与你合作。”

杰夫说他们引得一个女人伤心是一件遗憾的事儿,安迪表示赞同。

“我告诉你,我乐意促成此事。”安迪说,“杰夫,你一直是一个慷慨的、好心肠之人,或许我心太硬、世故又多疑。这次我退一步,你去见特罗特夫人吧!让她把那两千美元从银行取出来,送给威尔金森那个家伙,并祝她幸福。”

杰夫抓着安迪的手握了许久,然后,他去旅馆见特罗特夫人。听到这一喜讯,特罗特夫人喜极而泣。

两天后,杰夫和安迪准备离开这座城市。“在我们离开前,你不想见见特罗特夫人吗?”杰夫问安迪,“她一定想认识你,并想向你表示她由衷的感谢。”

“为什么,我想不会。”安迪说,“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去赶火车。”

杰夫把骗来的所有钱全绑在他的腰上。这时,安迪从他的口袋里取出一大沓纸钞,让杰夫与其他的钱放在一起。

“这是什么?”杰夫问。

“特罗特夫人的那两千美元。”安迪说。

“你怎么得到的?”杰夫问。

“她给我的。”安迪回答,“我每周有三个晚上去拜访她,已经一个多月了。”

罗生特大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61-01

柴可夫斯基以俄罗斯的民间舞蹈和民歌作为自己音乐作品的基础,展现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并且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始终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贯穿其中。正是这种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具有优美旋律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深刻性。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罗斯艺术家开始大量的运用西欧古典主义钢琴演奏中的手法,为俄罗斯的钢琴音乐开辟了新天地。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四季》以春夏秋冬作为背景进行创作,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来反映当时沙皇专制下的俄国人民的生活境况,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层面描写。

一、对《四季》的简单分析

《四季》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部具有鲜明标题特色的音乐作品,由十二首独具特色的性格小品构成,其中每一幅乐曲都是独特的风俗画,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将简单的介绍《四季》的内容,第一首是《壁炉旁》代表的是一月,取材于普希金的诗,采用民族风的旋律,展现俄罗斯人民夜间室内取暖的安详氛围。第二首《狂欢节》代表二月,采用舞曲的节奏,表现人民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狂欢节的愉悦之情。第三首《云雀之歌》代表三月,取材麦可夫的诗,展现草原上云雀的美妙叫声。第四首《松雪草》代表四月,也取材麦可夫的诗,采用类似于无言歌的旋律,表达出大地复苏的讯息。第五首《白夜》代表五月,取材费特的诗,运用舒曼风格进行插入,展现夏至北国白夜的优美景象和初夏的美好情景。第六首《船歌》代表六月,取材普雷西杰耶夫的诗,是《四季》最著名的曲调之一,通过对美丽的光景描写和独特的摇摆节奏,让人突然感觉到身处俄罗斯清凉的湖边旁。第七首《割草人之歌》代表七月,取材柯里杰夫的诗,采用特雷帕克舞曲展现美丽的田园风景。第八首《收获》代表八月,取材柯里杰夫的诗,表达人民喜迎收获的愉悦心情。第九首《打猎》代表九月,取材普希金的诗,展现猎手在打猎时的英勇表现。第十首《秋之歌》代表十月,取材托尔斯泰的诗,用独特的感伤旋律,表达柴可夫斯基对秋天逝去的伤感。第十一首《雪橇》代表十一月,采用自然音阶旋律,展现俄罗斯独特民族风情,是《四季》中最著名的一首。第十二首《圣诞节》代表十二月,取材朱可夫斯基的诗,运用圆舞曲的手法,展现俄罗斯人民在圣诞节时的欢快。

二、钢琴组曲《四季》的审美特征分析

(一)创作风格的审美特征

由于柴科夫斯基自身独特的个人气质和魅力,使他音乐的和声十分的丰满和浓重,并且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旋律。通过起伏的音流、悦耳的音调和宽广的音域展现自身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展现《四季》的审美特征:其一,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一方面,柴科夫斯基主要采用标题性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作品诗化,通过音乐形象的直观化和给器乐赋予文学说明性,来达到用音乐语言解释文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将个人的情感作为中心,将移情作为目的,展现音乐作品独特的浪漫主义气息,从而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创新和革新。其二,展现民族自身独特的民族性。俄罗斯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增加了自身民族的浪漫主义情怀,促进了俄罗斯音乐的发展,这在《四季》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柴科夫斯基使《四季》的每一首乐曲都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不仅有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还有文学诗集,这都在不同的层面展现了柴科夫斯基独特的创作风格审美。

(二)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结合

音乐的内容美是指音乐通过自身的内容进行表达,不是通过感情也不是通过符号语言。形式美是指音乐作品的和谐美。《四季》的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风格上审美特征,《四季》不仅融入了民歌和民间舞蹈,还体现了俄罗斯民间的生活气息。此外,柴科夫斯基采用独特的音乐形象展现了心理的变化,进而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实的反映,实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其二,旋律上的审美特征,《四季》的旋律在表现上通过对旋律线、音色、节奏和调试关系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旋律上的独特审美。比如,《狂欢节》中的C段,柴可夫斯基采用抒情式的旋律,将人们内心的甜美回忆给充分的表达了出来。

三、结语

作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使自己的音乐风格显得别具一格。正是因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融入了太多欧洲主流音乐,导致他的作品最能代表俄罗斯的特征。其中他的《四季》就充分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四季》的研究,可以发现《四季》的审美特征。

罗生特大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纳博科夫 俄罗斯 女性形象

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籍作家纳博科夫,其文学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俄罗斯时期和海外流亡时期。纵观纳博科夫前期(1925-193

9)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包含两类主题:一是表达对他所深爱的故土俄罗斯的热爱,二是表达对不公平世界的讽刺情绪。因此,在这两大类主题下,纳博科夫所创作的俄罗斯女性形象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化身,另一类是不忠的。纳博科夫对所谓的“俄罗斯文化化身”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她们是自己丈夫或者情人的精神明灯,指引着他们从流放或者其他绝境中顽强地活下去。这类人物展现了俄罗斯女性的本质:她们善良、温柔、质朴、善解人意,同时又坚韧不屈。对于这类女性的描写,纳博科夫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形象,即“小人物”(малень

кий человек)形象,表现出了作家本人对故土郁结于心的情感。第二类女性形象“不忠的”影射了世间的下流、粗鄙和虚假。这些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她们对艺术、对文学一无所知,并且对毫无节制,可以看做是纳博科夫对抛弃俄罗斯传统的人的鞭挞。

1919年20岁的纳博科夫由于政治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西欧漂泊,二战爆发后他又辗转到美国定居工作。童年时期的纳博科夫接受良好的俄罗斯传统教育,无疑对他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烙下了深深的“俄罗斯印记”。“正是在俄罗斯,纳博科夫成为了文学的学徒,并锻造出自己的风格”(Grayson,1977:182)。

“俄罗斯主题”是纳博科夫小说显著的特征,反映了俄罗斯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俄罗斯文化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成为了纳博科夫的指路明灯”(Field,1986:1)。纳博科夫最中意的人物身上往往折射出他对故土俄罗斯这片“失乐园”的留恋和热爱。因此,分析纳博科夫俄罗斯人物的艺术敏感性时我们应首先分析这些人物和俄罗斯文化与文学的关联。纳博科夫着重描写的俄罗斯正面女性形象可以看做是俄罗斯文化的载体。纳博科夫描绘了形态百变的俄罗斯女性,概括而言,俄罗斯的女性是丈夫忠实的伴侣、是自己孩子的精神依靠、是情人的灵感源泉、也可能是人性的万恶之源。因此我们可以把纳博科夫笔下的女性划分为母亲形象、灵感来源形象、情人形象和恋人形象。俄罗斯文化的M人化是她们共同的特征。这种特征正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纳博科夫本人在内的俄罗斯流亡作家的精神依靠,帮助他们在异国他乡坚持创作的动力。

一.“俄罗斯文化化身”女性形象

几乎所有纳博科夫的小说都是以男性为第一主角,对于女性的描述大多依附于男性的视角,直接描述女性的笔墨有限,但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纳博科夫对于她们的态度。其中,小说《玛丽》(Mary)中的玛丽、《防守》(The Defence)中卢金的妻子、《天赋》(The Gift)中的济纳是“俄罗斯文化化身”的典型代表。她们以正面的形象示人:尽管她们外貌并不惊艳靓丽,但却深深地吸引着男性角色。

《玛丽》中的主人公加宁看见自己的爱人玛丽:“红扑扑的面颊,亮闪闪的、鞑靼人式的眼睛的一角,和她那在笑地一张一缩的鼻孔的优美的曲线”(王家湘,2007:55)。加宁想通过香水的味道再次找到玛丽:“一片清凉的芳香一一那是香水和湿哔叽混合的气息一迎接着加宁一那个秋雨中的吻是这样长久这样深刻”(王家湘,2007:72)。纳博科夫对于这些女性的描写明显带有评价色彩,她们并不出众的外貌之下隐含着这些女性丰富的内在魅力。同时,作者对于她们的表述模仿了许多俄罗斯文学的女主人公,使她们承载了纳博科夫对于俄罗斯的热爱之情。俄文版《玛丽》中纳博科夫并没有采用“玛丽”这一人名的标准俄语译法,而是将她翻译为更具俄罗斯风格的名字“玛莎”(Маша),以此与普希金所创造的经典俄罗斯女性形象,如《上尉的女儿》中玛莎・米罗诺娃(Маша Минорова)相契合。“玛莎”这一俄语中常见的名字代表了“俄罗斯女性并作为俄罗斯价值观精神核心” (Sergeev 2003:54)。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玛莎是纳博科夫最喜爱的诗人普希金的代名词。她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她特别喜欢韵律简单的顺口溜,流行词,双关语和诗”。纳博科夫本人曾经表示,普希金的作品是他俄罗斯民间文学的启蒙者,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歌故事的鉴赏家”(Figes, 2006:212)。从这种角度来看,纳博科夫小说中那些对于口头或者民间文学的描述承载着他对童年故土生活的回忆(Grayson,1977:56)。玛莎所写的信都极具诗意:

我想今天我感到有点太压抑了……

但今天是春天,在各个角落都有含羞革在今天出售我给你带一些去;它像个梦,很脱弱……,

可鄣男∈,可是我记不得头也记不得尾也忘记了是谁写的了。(王家湘,2007:109)

对于加宁而言,玛丽就是故乡俄罗斯的化身,“她身上有一切属于俄国人的东西”(王家湘,2007:83)。

另一位“俄罗斯文化化身”的代表、《防守》中卢金的妻子,尽管并不漂亮但却深深地吸引着卢金。卢金是一个象棋天才,由于长期沉溺于棋局而逐渐精神失常。书中并没有提及卢金妻子的名字,但她却在整个叙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纳博科夫将她描述为:

她长的并不漂亮,在她娇小端正的五官中似乎缺了点什么――大自然好像是没有赋予使她漂亮的最关键的那么一点东西,所以她的五官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她却拥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她芳龄25岁,时髦的短发整齐可爱。她的头轻轻一转,就会有一种美貌和谐的迹象流露出来,然而总是直到最后一刻,这种美貌也无法真正显现出来。(陈岚兰 岳崇,1999:68)

三.结语

女性形象是文学中最艳丽的形象之一,纳博科夫个人丰富且传奇的人生经历打造了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长廊。1919年由于严酷的政治环境纳博科夫不得不流亡海外,在他前期(1925-1

939)的小说中描绘的俄罗斯正反两个对立形象的女性恰好表达了纳博科夫对于故乡矛盾的情感,即一方面通过描写“俄罗斯文化化身”这一女性形象,表达出纳博科夫对故乡的热爱和对逝去童年的留恋,另一方面通过描写“不忠的”,表达纳博科夫对俄罗斯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担忧和愤懑。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双语作家”,毫无疑问,纳博科夫写作生涯的巅峰是在美国时期,他用英语创作的小说《洛丽塔》(1955)成为了一代文学巨著。但不可否认的是,后期纳博科夫英语小说中的女性依然保留了一些俄罗斯文学女性特征。纳博科夫深植于俄罗斯的文学之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纳博科夫的创作风格,这种融合性、验性、探索性的写作风格使他成为后现代文学中的翘楚。在俄罗斯女性文学形象如何影响纳博科夫美国女性文学形象的问题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Field Andrew. The Life and Art of Vladimir Nabokov[M].Yew York: Crown. 1986.

[2]Figes Orlando. Natac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M].New York: Picador. 2006.

[3]Grayson Jane. Nabokov Translated: A Comparison of Nabokov's Russian and English Pro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4]Nabokov Vladimir. Strong Opinions[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1973

[5]Nosik Boris. Nabokov’s World and Art. The Writer’s First Russian Biography[M]. Moscow: Penaty. 2000.

[6]Parker Stephen. Understanding Vladimir Nabokov[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7.

[7]Schiff Stacy. Vera (Mrs. Vladimir Nabokov).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M]. 1999.

[8]Sergeev D. The Classic tradition of the Russian literature (Pushkin and Gogol) in the narrative world of V. Nabokov[J].2003.

[9]纳博科夫.斩首之邀[M].崔洪国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5.

[10]纳博科夫.防守[M].陈岚兰,岳崇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11]纳博科夫.天赋[M].朱建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更多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特种橡胶制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