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疗法论文

药疗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疗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疗法论文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1篇

痛风病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血(尿)中嘌呤代谢最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种病变的疾病。过去我国此病被认为是罕见病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经肾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关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虽排泄不减但生成超过排泄,均可使尿酸积累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原发性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临床痛风两者间的界线往往不容易划分。痛风的典型表现为:①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柱、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有发热、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关节腔积液,约数天或数周后缓解。每因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饮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诱发。长期反复发作后,则转为慢性关节肿大、僵硬及畸变。②痛风石:以对耳轮、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常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损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③肾尿酸盐结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发肾绞痛和血尿发作。不少患者可有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μ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36~5.9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1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2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3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4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5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镇痛如消炎痛、秋水仙碱等,尚不能彻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学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难以长期坚持。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2篇

民间医药是指某一地区或人群中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但未形成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未被典籍所录载,具有独特疗效的草药、处方和医疗技术,它与中医药、民族医药共同组成中国传统医药[1]。民间医药是传统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中医药学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医药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既有区别,长期并存,又有学术交融和承继。民间医药从古至今长期在人类防病治病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大力发展中医药学和民族医药学的今天,不可忽略对民间医药的研究和挖掘。对民间医药进行研究,不仅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要全面理解民间医药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原由,并要对之进行合理评价,探求其学术性和实用性。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利用民间的医药手段与疾病进行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不断增加和改进,疗效也越来越提高。尽管现代医疗手段高度发达,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民间医药在社会医疗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应该引起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及学者的高度重视。

1 民间医药长期存在的因素

民间医药能够长期存在与其疗效确凿、简便实用、价格低廉、富有文化内涵等密切相关。清代医家赵学敏《串雅》是一部反映所谓“小道”(秘传)的民间医书,他把“走方医”(民间医生)的用药特点,归纳为“贱、验、便”三字决,即“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基本上概括了民间医药的特点及存在理由。

1.1 有效性

中医药学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们习惯将在实践中发现的具有疗效的医疗方法记载下来,并流传于世。如殷墟出土的众多甲骨文片中即有少量的民间用药,如“疛,用鱼”和“(疟),秉枣”,表明殷商时人们已知用鱼治小腹疾,取枣治疟疾。人们将之记于甲骨文片上,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知晓这些治病方法。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晚期,书中记载了200多首方剂治疗100多种疾病。尽管这是一部方书,但与《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比较,这是一本较早的民间方书,主要是一方一病(症),针对性强,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性,这正是民间医药与中医药学的区别所在。

民间验方和疗法因为有效而流传于世,其中的一些方药经过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确有疗效。如记载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治诸疟单行方,青蒿一握,切。以水一升,渍,绞取汁。”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青蒿治疗疟疾的疗效已为世界所共认,并研发出治疗疟疾的现代药品——青蒿素片、青蒿素栓、青蒿素注射液。这表明,许多民间医方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研发。而一些民间疗法所以能传承至今,与其有明显的疗效也是分不开的。如刮痧疗法,对于一些局部或全身瘀血病证的疗效有目共睹。现代研究表明,刮痧能够引起神经反射、调节体液和内脏组织等作用,通过刮痧引起的体内一系列的变化能够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1.2 简便性

医药学的发展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中医药在起源阶段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医疗行为,后世系统的中医药理论是在简单的医疗实践基础上逐渐产生的。中医理论产生后日趋完善和丰富,反过来对中医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但一些简单的医疗方法,并没有因为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消亡,民间医药与中医药一直长期共存。《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出现,表明中医药学理论已十分完善,但民间医药依然存在,无论是《伤寒杂病论》还是《千金方》中,所载理法方药均有相当的理论性,但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单方验方用于对症治疗。在历代方书中,所载方剂大多冠以方名(称为有名方),但其中也有大量的无名方,这些无名方更多的是医家临床经验或民间采集的单方和复方,这些经验方在使用上非常简单,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因此,长期流传,福泽于民。

民间验便方药的记载除了一些民间医药专著如《五十二病方》、《串雅》外,更多的散存于本草文献之中,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本草汇言》等,均以附方或选方的形式,收载了一些临床疗效确凿的医方,其中有经典方剂,但更多的是民间简便验方。这种形式的文献记载,在最新的本草巨著《中华本草》中依然存在,但内容更加丰富。考《中华本草》黄芪条附方项,共收附方23首,其中主要为含有配伍理论的经典方,但也有一些属于民间验便方,组方看不出配伍理论,属于对症治疗。如引明代《普济方》“治男子精血出,黄芪一钱,桂心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又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2]。书中一些现代民间草药,则收载了地方药物志或地方性的中草药手册中的内容。这种一方对一症或一病的方法,其组成药物为单味药或味数较少,而且使用上也十分简单,充分体现了民间医药的简便性。

1.3 低廉性

《串雅》所谓民间医药之“贱”,即指其价格低廉。对于非医药专业者来说,往往认为药物或医疗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但其实并非如此,医疗效果与药物价格是绝不成正比的。单方验方的效果有时十分惊人,如吴中清代御医曹沧州用“三钱萝卜籽”治好光绪(或传是慈禧)的肠胃顽疾,被慈禧赐予“红顶子”,因此民间传有曹沧州“三钱萝卜籽换了一个红顶子”的说法[3],成为后世杏林佳话,所谓“药贵中病,不论贵贱,在善用之而已”。单验方的特点不仅是方便简捷,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有广泛的受益群体,特别是广大乡村和边缘区域缺医少药地方的普通百姓。在医疗事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医疗费用也日益高涨,相对于现代医学水平较低的民间医药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的低廉性,为普通大众所喜爱和接受。

1.4 文化性

中国传统医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传统医药源于文化,更因传统文化而不断充实、发展并传承下来。许多民间医疗方法已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主要成分。一些地区的民间习俗中包含丰富的民间医药内容,具有防病治病的思想和目的。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载“屠苏酒”,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于酒中,煎数沸”。从文献记载和方中药物组成看,屠苏酒具有祛邪抗病和强身延年的作用,并要求宜“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一般饮酒应该老年人先喝,但屠苏酒从年轻人开始喝,最后才是年长者,是希望老年人返老还童的意思。喝屠苏酒已成为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在服用方法上十分讲究,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这个民间医方为民间百姓所推崇和流行。

再如“菖蒲酒”,在我国民间流传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具有提神、化痰、清头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太平圣惠方》谓:“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现代我国许多地区还流传端午前后,门前挂鲜菖蒲和饮菖蒲酒的习俗,以之防病治病,特别是用以辟除温疫之邪(即预防传染病)。这些民间习俗中具有预防保健思想和抗病治病的方法已经成为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间医药评价依据

由于民间医药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其应用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疗效的好坏常常以个案和数案为评判依据,所以对其评价往往存在片面现象。有夸大其疗效者,也有对民间医药持否定态度者,其原因是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评价体系。

如果对民间医药的个例进行研究,单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是可行的,但民间医药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大量的民间医药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需要花许多财力和人力,在目前是无法达到的,是否还有比较简便和权威的民间医药评价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将“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评价方法研究”列入课题,其目的就是要对我国现存的民间医药进行科学评价,以便开发利用。笔者认为,应当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民间医药数据库和评价体系,以便对大量的民间医药处方和技术进行科学评定,从而筛选出有效的民间方药和医疗技术,以供进一步研发。这个评价方法的主要依据目前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流传时间

虽然民间医药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因其文化性而流传下来,但更主要的是其疗效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效果与作用,民间方药和疗法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流传时间长的一般效果为好。

2.2 使用地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地区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间有广泛的交流,一种民间治疗方法会在多个地区流传和使用。疗效决定一切,一种疗法能够在多个地区使用,说明其疗效更佳,所以,使用地区可以作为考量民间医药的一个重要指标。

2.3 使用人群

一种流传时间长、使用地区广的民间医药方法必定会有广泛的使用人群,可以根据使用地区和流传时间,对使用人群进行大致的统计,从而确定使用人群。

2.4 类比分析

对一种民间处方和疗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除了进行实验分析和临床观察外,还可以通过与同类疗法和药物组成比较,如比较处方中相近或相似中药的功效、主治和毒性等资料,来推断该处方的疗效和毒性。

2.5 患者体验

患者是民间医药疗法的直接使用者和体验者,口碑相传是民间医药的传播形式,患者往往是民间疗法的推广者,使之拥有更多的使用人群,因此,可以由接受过该种民间医药的直接体验者来进行评定考量。

2.6 专家评定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权威专家对民间疗法进行评定,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个体评定,这种评定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对某种疗法进行考量,可靠性应当为最强。

以上6种评定方法实行打分制,是评价民间医药疗效的重要指标。首先对民间处方和疗法进行分类,然后逐个进行计算统计,按分数的多少来确定不同民间疗法的疗效好坏,选取疗效评定为优良的处方和疗法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以便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仁寿.民间医药的内涵实质与研究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0):67.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童弱视;中医药;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52-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编号:81260569。

弱视是临床常见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眼病,指由于先天或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象的机会( 视觉剥夺) 和( 或) 两眼视觉输入不等从而引起清晰物象与模糊物象间发生竞争( 双眼相互作用异常) 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经矫正视力0.8[1]。弱视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范畴,中医将其病因病机归属于虚证,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患病导致脏腑功能异常有关[2]。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现报告如下:

1经典论述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劳伤脏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 《审视瑶函》称:“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视模糊”及“阳不足,病于少火者也”,并有“久视伤睛成近视”的记载等。《证治准绳》论述:“东垣云: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也,乃血虚气盛。秘要云:不足,阳光有余,病于水者,故光华发见,散乱而不能收敛近视,治之在心肾,心肾平则水火调而阴阳和顺”。《目经大成》说:“盖阴不配阳,病与水者”。《银海精微》认为:“气旺血衰也,经云近视不明是无水也,治宜六味地黄丸,加补肾丸,诸补阴药皆可主之”。《此事难知》也说:“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法当补肾”,“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刘光耀著《眼科金镜?盲》曰:“症之初起不痛不痒,不红不肿,如无症状,只是不能睹物,盲瞽日久,父母不知为盲。”笔者认为:文献提示弱视病机以虚证为主,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2证型分析

曾庆华[3]将弱视分为:禀赋不足证,治宜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方选四物五子丸加减;脾胃虚弱证,治宜补气健脾渗湿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庄曾渊[4]分为:肝肾不足证,治宜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方用四物五子汤加减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气血亏虚证,治宜益气养血补虚明目,方用八珍汤或补元增明汤加减(紫河车粉菟丝子党参牛膝木瓜山药熟地黄伸筋草丹参当归等);脾胃虚弱证,治宜补气健脾渗湿和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李金田[5]分为两型论治:肝肾两虚证,治宜补益肝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合地芝丸加减;脾肾两虚证,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李纪源[6]分为四型论治:气血亏损型,治宜益气养血补虚明目,方用补元增明汤;肝胆湿热型,治宜清利湿热活血通络滋阴明目,方选升麻龙胆饮子加减;禀赋不足型,治宜益气养血补肝益肾舒筋活络,选用自拟方(伸筋草丹参黄芪覆盆子菟丝子川牛膝决明子淫羊藿续断地龙谷精草黑豆枸杞子)积滞伤脾型,治宜消食导滞理脾和中,方选肥儿丸加减;李传课[7]分为两型论治:脾胃气虚型,治宜补脾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肾气不足型,治宜补益肾精,方用九子丸加减。笔者认为:儿童弱视的中医药治疗在整体观的主导下围绕肝脾肾辨证施治。

3方药归类分析

陈美荣、郝永龙[8]等对选取文献报道中的方药按照功用进行归类,发现补益药在弱视治疗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主要补益药如下:枸杞子、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白芍、石菖蒲、山药、茯苓、白术、陈皮、党参、川芎、、五味子、远志、甘草、黄精、肉苁蓉、黄芪、山楂、女贞子、楮实子、车前子、丹参。其中又以补血药、补阴药和补气药居多。笔者认为:文献提示弱视以虚证为主,现代中医临床证型以肝脾肾虚为主,方药以补益药为主,药法相合。

4 针药结合疗效分析

我国应用针灸治疗眼部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通过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马军玲,庞荣等[9] 近年来临床上中药针灸治疗儿童弱视的情况进行总结:如曹中兵等[10]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儿童弱视62例,针灸取竹空、攒竹等,以毫针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接风池电针疗,同时选耳穴:眼、目1、目2、肝、肾。令患者自行按压。中药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为治则,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等为基本方加减,结果表明针刺与中药结合协同调节,疗效显著。如吴琳等[1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弱视72例,常规治疗措施: (1) 遮盖法;(2) 闪烁红光刺激疗法; (3) 后像疗法;(4)压抑疗法;(5) 精细目力训练等同时结合中西医治疗,如: (1)灸疗;(2) 针灸取丝竹空、攒竹等;(3) 耳穴压贴治疗:取特定穴(神门、新眼等) ;(4) 西药;口服左旋多巴1~2片,维生素B1片1~3片,均每天2~3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弱视疗效可靠。如林静兰[12]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儿童75例,针刺主穴取双侧睛明、攒竹等,配穴取双侧合谷、风池等,配合综合疗法:(1) 散瞳检查;(2) 遮盖治疗;(3) 增视仪治疗;(4) 精细作业训练,结果:针刺加综合疗法组有效率高于单纯综合疗法组,有统计学意义( P

5 总结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可治疗的视力疾病,目前常用的弱视治疗方法,如遮盖、精细目力训练、光栅疗法 ( CAM) 等,都可以达到治愈弱视的目的,但是效率较低[13]。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及分析后,笔者得出儿童弱视的中医药辨治观:儿童弱视多以虚证为主,主要围绕肝脾肾三“藏”,在中医整体观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补益药为主的中药,配合针灸理疗,并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对其治疗,疗效显著,缩短疗程,值得进一步总结规范并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2] 郝小波,田歌,王栋.中医药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 2) :74

[3]曾庆华. 中医眼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22

[4]王永炎,庄曾渊. 今日中医眼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8-349

[5]李金田. 儿童远视辨证治疗探析[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8,21(5):56-58.

[6]史宇广,单书健.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59-169.

[7]李传课. 中医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9.

[8]陈美荣、郝永龙..弱视治疗的现代中医文献回顾性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11);775-777.

[9]马军玲,庞荣.中药针灸治疗弱视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1A),177-179.

[10]曹中兵,胡卫东,柯一琼.针药结合治疗儿童弱视62例[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 2) :251.

[11]吴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弱视72例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5) :423-424.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 1 研究对象 选择 2006—2010 年符合纳入标准、采用中医药方案治疗,并以西药对照治疗 UC 的临床试验资料。

1. 2 纳入标准 ( 1) 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盲法。( 2) 研究对象应是 UC 患者,肠镜确诊。( 3) 干预措施类型: 治疗组为单用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为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口服治疗。( 4) 组间均衡性好,在人口学特征、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5) 两组均无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治疗结果的肠道用药及肠外用药,均无其他途径的给药方法。( 6) 有明确的疗效评价标准。( 7) 对一定量的样本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数据完整。

1. 3 排除标准 ( 1) 非随机对照研究。( 2) 试验对象含有除溃疡性结肠炎以外的疾病。( 3) 疗效评定指标不规范或未详细公布治疗结果的临床试验。( 4) 试验设计有明显错误或缺陷者。( 5) 治疗组或对照组例数少于 20 的研究。

1. 4 检索资料 检索数据库来源为: ( 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Web) ; ②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CNKI Web) ; ③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据库 ( CNKIWeb) ; ( 4)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CQVIP) 。检索方法: 采用中文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①主题词: 溃疡性结肠炎/限定: 2006 - 2010; ②自由词:口服; ③自由词: 中医; ④自由词: 中药; ⑤自由词: 中医药; ⑥③or④or⑤; ⑦①and②and⑥。

2 统计学处理

文献中临床综合疗效用临床治愈( 或完全缓解) 、显效、有效、无效等级,将其合并为有效、无效的二分类资料进行处理,即将试验组临床治愈( 或完全缓解) 、显效、好转合并为有效。使用的统计软件是由国际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website 协作组织研制的、专门进行 Meta 分析的计算软件———RevMan5. 0. 24。应用软件对各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若结果 P≤0. 05,说明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此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 model) 合并效应量,若结果 P > 0. 05,说明各研究间同质性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 Fixedeffect model) 合并效应量。计算相对危险度( RR) 值及95% 的可信区间( CI) ,并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以分析疗效。

3 结 果

3. 1 临床疗效的比较 表 1 示,中药制剂治疗组患者共 375 例,其中有效 347 例,西药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组共 364 例,有效 287 例。经异质性检验,得出: χ2=6. 28,P = 0. 79,即 P > 0. 05,认为研究文献之间无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合并后的 RR值为 1. 17,95%CI 为( 1. 10,1. 25) ,统计学显著性检验Z = 5. 17,P < 0. 00001,表明中药制剂组与西药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组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显著性。

3. 2 敏感性分析 分别同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见表 2,两种模型所得结果一致,说明该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药疗法论文范文第5篇

1 诊断

鉴于功血的定义,功血的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需要排除的情况或疾病有妊娠相关出血,生殖器官肿瘤、感染,内科血液系统及肝肾重要脏器疾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外源性激素及异物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等,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确诊,围绝经期功血临床上的症状是子宫不规则出血,特别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量出血。有时先有数周或数月停经,然后阴道流血、血量通常较多;也可一开始即为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淋漓不净;也有一开始表现为正常月经的周期性出血。出血期间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量多或时间长时常继发贫血,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根据出血时间的特点,可将异常子宫出血分为:1、月经过多:周期规则,但经期延长(>7天)或经量过多(>80ml);2、经量过多:周期规则,经期正常,但经量过多;3、子宫不规则出血:周期不规则,经期可延长而经量不太多。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全身检查,以排除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病变。辅助检查以诊刮、子宫内膜活检活组织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基础体温测定、激素测定、妊娠试验、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粘液结晶检查、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血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血凝功能测定。

2 治疗 包括止血及止血后治疗

2.1 一般性治疗止血 贫血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严重贫血需输血,流血时间长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出血期间应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分休息。

2.2 药物治疗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以止血、调整周期、减少经量,防止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

常用的内分泌药物止血方法有3种: 孕激素内膜脱落法、 雌激素内膜生长法及内膜萎缩法。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贫血及全身情况而定。前者用于贫血较轻的病例, 后二者用于贫血严重需立即止血者。

2.2.1 孕激素内膜脱落止血法 无排卵性功血的病理基础是缺乏孕激素, 因此用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转为分泌期, 停药后发生撤退性出血, 如同一次排卵月经。当陈旧的内膜脱落完全, 新的内膜覆盖了创面, 出血便会停止。常用黄体酮20mg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5天。为预防撤退出血过多, 在用黄体酮的同时, 可合用丙酸酮每次25-50mg。也可用其他孕激素如: 安宫黄体酮8mg/d,连用7-10d。炔诺酮 (妇康片)5mg/d,连用7-10d。甲地孕酮 (妇宁片)8mg/d,连用7-10d。停药后多在1-3d内发生撤退性内膜脱落出血, 有时出血量较多, 一般持续7-10d, 若出血多可辅用其他止血剂。

用孕激素内膜脱落止血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时这样一次撤退出血可使血Hb下降20-30g/L,故此种方法只适合用于贫血不严重的患者, 特别是那种长期淋漓不止但出血量并不多的病例。对严重贫血者不宜用。

(2)一定告知患者, 停药后会发生撤退出血, 出血量有时会多于月经量, 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3)撤退出血一般持续7-10d, 若超过上述时间仍不能止血, 应进一步排除其他出血原因。必要时应进行阴道检查或诊刮除外器质性病变。

(4)此法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妇女, 包括青春期、 生育期和围绝经期。

2.2.2 雌激素内膜生长止血法 该止血方法的原理是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生长, 修复创面从而能较迅速止血。主要用于青春期功血, 一般不用于围绝经期功血。

2.2.3 内膜萎缩法 此法的止血原理为大剂量的合成孕激素或雌、 孕激素制剂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抑制卵巢分泌雌激素, 内源雌激素的降低使子宫内膜萎缩达到出血迅速减少或停止

2.2.3.1 合成孕激素制剂: 常用的药物有: 炔诺酮 (妇康) : 2.5-5mg/d,连用7-10d, 醋酸甲地孕酮4-8mg/d, 安宫黄体酮10-30mg/d。一般用药后1-3d血止或明显减少。血止后可逐渐减量维持。连续用21d左右,在此期间积极纠正贫血。待血Hb回升接近正常后,可停药出现撤退性出血。

2.2.3.2 雌、 孕激素制剂: 任何剂型的口服避孕药制剂均可。每日2-3片, 通常在用药1-3d血止或明显减少。血止1周后逐渐减量至每日1片, 维持21d左右, 在此期间积极纠正贫血。待血Hb回升接近正常, 可停药撤退性出血。

应用内膜萎缩法止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血多且贫血严重的病例, 血红蛋白低于60-70g/L。急须迅速止血又不适合刮宫者。2)用于任何年龄的妇女, 包括青春期、 生育期和围绝经期无排卵功血的止血。3)用合成孕激素制剂时若有突破性出血可配伍小剂量雌激素, 如结合雌激素0.625mg/d或戊酸雌二醇1mg/d。

2.2.4一般止血治疗

2.2.4.1 止血敏 能增强血小板功能及毛细血管抗力。0.25-0.5g肌注, 每日1-2次, 或静脉滴注,每日5-10g。

2.2.4.2 止血芳酸或止血环酸:300mg静脉滴注,每日2-3次。

2.2.4.3 维生素C:3g/L, 静脉滴注。

2.2.4.4 安络血 2.5-5.0mg口服,每日3次;或10-20mg肌注,每日2-3次。

2.2.4.5 立止血为一种凝血酶制剂,每次1U,可肌注或静脉注射,每日1次, 每次1-2支。

2.3 止血后治疗

2.3.1 止血后治疗 主要包括调整周期和减少出血。调整周期的方案有周期性孕激素撤退、 诱导排卵或口服避孕药,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愿望分别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3.2调整周期

2.3.2.1 周期性孕激素撤退法每次月经的第15天开始用安宫黄体酮6-8mg/d, 共用10-12d, 停药后有规律的撤退出血。此种方案可用于没有生育要求的任何年龄无排卵功血患者。只要月经周期没有恢复正常, 此法可一直应用,无明确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还可减少因长期缺乏孕激素导致的子宫内膜增生或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2.3.2.2诱导排卵 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积极诱导排卵。围绝经期功血不采用。

2.3.2.3 口服避孕药 每日1-2片,对于无生育要求又有高雄激素表现者。

2.4 减少出血

对出血量多的患者, 在仔细排除了器质性原因或血液疾病后, 可使用以下药物减少出血。

2.4.1 加大孕激素剂量和延长孕激素用药时间: 如安宫黄体酮5mg/d,每月可用20-22d。

2.4.2 达那唑:200mg/d。应注意皮疹、 肝脏受损及男性化等副反应。

2.4.3 口服避孕药:围绝经期功血一般不用。

2.4.4 释放孕激素的宫内避孕环及GnRH-a:围绝经功血均不适用。

2.4.5棉酚、 米非司酮及中药等: 棉酚萎缩子宫内膜的作用较强。每日20mg, 2个月后改为每周2次, 每次20mg。治疗期间应同时补充缓释钾每日3片 (每片500mg, 以防止出现低血钾。国内也有应用米非司酮减少子宫出血的经验, 每日10-25mg, 连续应用3个月或酌情。固冲汤加减、上药水煎,每日1剂,早晚温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禁饮酒,注意休息。

参考文献

[1]王振国;吕秋兰;朱虹 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血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2002(10)

[2]韩字研;纪灵芝;黄秀玲 应用雌激素或孕激素为主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止血效果比较[期刊论文]-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04)

[3]Beaumont H;Augood C;Duckitt K Danazol for heavy menstrual bleeding 2002(02)

[4]Miller L;Notter KM Menstrual reduction with extended use of combination oral contraceptivepill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外文期刊] 2001(05)

[5]Davis A;Godwin A;Lippman J Triphasic norgestimate-ethinyl estradiol for treating dysfunctionaluterine bleeding[外文期刊] 2000(06)

[6]乐杰主编,第七版妇产科学。

引证文献

[1]王海艳.王海侠.赵晓荣 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3).

[2]易爱英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8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1(11).

[3]邱静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治[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 2010(2).

[4]沈荣叶.段春梅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及护理[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1).

[5] [1] 陈淑音.固冲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1例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9):71.

[6]冯秀敏 米非司酮治疗6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4).

[7]张惠兰 米非司酮治疗68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10).

[8]黄晓桃.罗彩娥.杨雅琴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春期功血106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临床研究 2010(15).

[9]赵丽媛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观察30例[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0(31).

[10]程保萍 米非司酮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应用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26).

[11]张燕.唐宏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4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10(15).

[12]袁桃芬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10).

[13]李馥媛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0(10).

[14]陈慧梅 米非司酮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6).

[15]李耀红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09(35).

[16]李丽华.吴丹霞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 2009(33).

[17]曾庆芳 补肾疏肝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6).

[18]李坦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09(14).

[19]刘康利.魏贵霞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分析[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09(9)20.郭瑞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17).

[21]谷守娟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期刊论文]-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9(2).

[22]刘静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8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6).

[23]林奕.雷丽.孙文洁 性激素药物治疗134例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09(9).

[24]邢卫香 复方单相口服避孕药治疗青春期功血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 2009(26).

[25]崔焱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8(12).

相关期刊更多

辽宁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医药行业协会;沈阳市医药行业协会;沈阳药科大学

临床药物治疗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石化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