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忆江南赏析

忆江南赏析

忆江南赏析

忆江南赏析范文第1篇

这些同学在落笔踌躇,深感为难之时,实际上忽略了诗歌鉴赏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忘记了在诗句和诗意间搭建起一座联想之桥。

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常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或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或借助眼前的实体形象衬托表现虚拟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架设起联想这座桥梁,把断面和断面间省略的中间部分、把虚拟形象和其后的实体形象、把眼前的实体形象和背后的虚拟形象联系起来。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省略的部分和背后的形象了。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诗歌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准确还原诗歌的艺术形象。

表面看来,《春日忆李白》第三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所以,考生对此产生以上疑问是很自然的。但进一步想:作者为什么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这首诗的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会激起你的联想?当读罢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考生联想的翅膀可能就会扇动起来,联想之桥就可顿然落成了:这两句诗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正是此时,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联想到此,便会觉得两句自然有一种奇妙而紧密的联系:是杜甫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吧?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杜甫吧?“春树”“暮云”似乎带着两人深重的念想,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作如此联想,答案也就顿然生成:“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联想之桥使你安然登陆解题之岸。

联想种类多多,鉴赏诗歌时,我们应该常常作哪些联想呢?

1. 相似联想。通过联想意在发现与原诗一致的表现手法、情感、风格等。读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两句,看似写水,但假如联想到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的“一水牵愁万里长”,欧阳修《踏莎行》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红楼梦》《红豆曲》的“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诗句都以水喻愁,鱼玄机诗虽无“愁”字,也定是用江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来形容愁思的绵长。

2. 相反联想。由某一人或某一事物想到跟他们对立的人或事物,这种联想就是相反联想。它主要强调作品中形象、事理、情态间的或实或虚、或明或暗的衬托与对比关系,鉴赏时可以藉此以拓展思路。如读晚唐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字面上写台城柳逢春即枝繁叶茂,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我们如果作相反联想,作者正是以台城柳“依旧”“无情”地枝繁叶茂来反衬台城的荒凉破败,以柳的终古如斯反衬六朝繁华的转瞬即逝。如果作更深入一步的联想: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可见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

实际上,联想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举常用的两种。诗歌创作者藉此自如地将天地万物驱遣于笔端;而作为诗歌鉴赏者的我们,同样可以依靠它“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然而,联想并非天马行空,如果脱了缰,也就成了胡思乱想,答题也不会答到点子上了。联想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1. 联想之所本――诗歌主题。“本”也就是联想的根据、依据。要作联想,先要解决联想基于什么,源于什么的问题。仍以《春日忆李白》为例: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的鉴赏而所作的联想必须紧扣诗题中的一个字“忆”,“忆”是这首诗的主题,其他的干扰信息均可以排除。脱离了“忆”,联想也就走入了歧途。

2. 联想之所循――诗中信息。“循”就是思路,即沿着什么去想的问题。这条路就是诗中提供的关键信息。鉴赏诗歌不能无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除了来自于诗句本身外,还应特别关注诗题、序言、注释等部位。“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诗的关键信息就来自于注释。“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中看不到而只是想得到的一处景色,这不是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对李白的思念吗?反之,不也可以联想李白也在思念着作者吗?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就想对了。

3. 联想之所向――题干要求。“向”就是联想所针对的目标。联想应向着什么目标?终点在哪里?题干要求就是联想的终极目标。上例题干要求答出这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联想的指向就只能是“思想感情”,且不应单是作者的感情,而应是“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有些考生误答为景物表现出的情调,或只是答杜甫的感情等等,其错误原因就是不看目标,无的放矢。

确实,联想是诗歌鉴赏之桥,借助它可以开拓思路、品味诗情、洞察形象、参透意境,达到完美答题的境界。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

刘 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

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

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1) 诗中并未出现采莲女的身影,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采莲女的?发挥你的联想作简要赏析。

答:

(2) 赏析这首诗运用的衬托的写作技巧。

答:

【参考答案】

1. 作者从侧面描写人物,虽不见采莲女的音容笑貌,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小楫轻舟,实际上是写人的轻灵自由。写“钗光”“衣香”,以虚衬实,使人想象采莲女美好的形象。作者对人物作动态描写,使人感到人物的生动活泼,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忆江南赏析范文第2篇

1.了解作者,品味文章“融情于景”的写法,领悟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2.感受作者笔下江南冬景明朗的美

3.赏析词句,增强学生审美感知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之情,增强保护生态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江南冬景“明朗”的美

领会作者深深的江南情,那是他心中江南冬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颂读、赏析相结合

【教学设想】:

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内容,明白为何这样写。精读探究:对精彩语句段落进行探究,体会其含意,感受其观点、欣赏其美好。理解感悟:体会作品内涵,玩味艺术技巧,感受作家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每当人们谈及祖国风景多美好的话题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俗话,“苏杭”是江南的代名词。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古人笔下江南的春光美令人赞叹、追忆,今人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雪》那特有的冬景情又是一种怎样销魂的境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江南的冬雪》)。

二、总览全文,抓住核心

1.学生自学课文

(1)读好课文,梳理句段

先学生自学,再相邻桌讨论

①为了突显江南冬天美好,文章中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明确:对比,正面描写,虚实结合,想象)

②文中出现几组对比,通过比较,突出江南冬景哪些主要的特征?

北国——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曝背谈天的乐趣)

江南冬天——秋天(明朗情调)

北方的夏夜——江南的冬景

闽粤等地的冬天——江南的冬天(温润)

德国——江南的散步(快活、逍遥、闲适)

(明确:比较的立足点虽各不相同,但均突显了作者很爱江南冬景的亮美、和煦、温暖、闲适等特色。)

三、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1.文中那些段落突显江南冬景“明朗”特点的?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选句评说、赏析

(1)第2段中:“到得灰云扫尽……岂不也可爱的很么?”(冬天里,小孩老人靠背谈天,很快乐,感觉是春天,让江南的冬景多了一层“明朗、可爱”)

(2)第5段中,着重色彩,写江南植物(芦花、红叶、乌桕树、草色、桕子):颜色丰富。突显江南冬天有生机。(感受鲜丽明亮的画意)

置身其中,作者感受怎样?(明确:并不感到肃杀,而感觉是饱览含蓄在其中的生气,是温和的。从中感受到了“明朗”。)

(3)第7段中:第七段总体感觉悠闲。这种悠闲从哪里能看出来?找出读读。“你试想……灯光的月晕”品味悠闲。怎样朗读:语调平和、节奏舒缓,读出幽静恬淡的意境来。边读边想象图画。

(4)第8段中: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雪景图。回忆古人诗句,从古人的诗句来间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a.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走在一条两旁种着梅树的石径上,天空飘起小雪,村中的酒香飘着来,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美丽雪景,怡人酒香,令人神往)

b.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将要下雪,天气即将寒冷,在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唯有举杯对雪畅饮提神才是生活的一大乐趣,你怎么还不动身前来呢?天寒地冻的时候,道一声问候,说一句邀请,即可给友人带来人间的无比的温暖,即可感受友情的深厚,生活的悠闲。)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作者把山村野外皑皑雪原,当作冬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洁净的景象。“一枝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梅花早于百花开放,而“一枝”悄然“早”开,更突显这支梅花的特别。景物相融令人惊喜叫绝)

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寒风习习,夜行之人入了柴门,既因寒风变小感到暖和,更因为心里有了到家的感觉而倍感亲切、温暖)

(学生讨论明确:江南的下雪天还是那么明朗是因为那是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雪,是人心中的美好时光。)

(5)第6、9段中,面对这么迷人的冬景,可爱的江南,作者想要的是散步逍遥。找出作者在散步时有什么感受?读读,要读出情感。(恩惠,逍遥)

四、从作者的创作背景看作者文中的情感

思考:同样是冬天的景色,在许多人的眼中是萧瑟的,为什么作者却独独有“明朗”之感?

郁达夫,生于1895年,卒于1945年,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幼年父亲就去世了,随兄弟到日本留学。1923至1925年,生活无以为继的困窘,地位未能得以确认的不畅,使他于1926至1927年,前往广州投身大革命,后失望而归。1930至1935年参加左联。1933年在杭州隐居生活,写了不少游记和诗词。1938至1945年在南洋生活。生活的坎坷、革命的挫折,磨灭不了作者的信心与希望。他坚信胜利就在明天,就在风雪后。尽管冬天是冷酷的、肃杀的、凄清的,但作者感觉是明朗的温暖的。

(明确:作者明朗的心情里,一切“景语”皆是“情语”)

五、启发总结

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郁达夫用他一双慧眼发现江南的冬天温暖明朗的美。这种美就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它常漂浮而过,而作者却把它留在了心理以后再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六、作业:

你是否认真观察过家乡四季的不同?把眼中的家乡描绘出来。

附:板书

江南的冬景

北国——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曝背谈天的乐趣)

江南冬天——秋天(明朗情调)

北方的夏夜——江南的冬景

闽粤等地的冬天——江南的冬天(温润)

德国——江南的散步(快活、逍遥、闲适)

微雨中寒村——迷人、悠闲

江南的雪景——亮丽、美好

忆江南赏析范文第3篇

(丹阳市第六中学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并作了具体分析。

http://

关键词 文本阅读;分析

Examination the language 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be familiar error type analysis

Zhang Hui-ling

【Abstract】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have been one of the topic that the examinee feel very headache, the writer combine a student trained reading article, appear a student error of the type induce for:Review to prohibit indeed, thinking not thorough, not well organized, answer not norm, text is original meaning to know not strong, and make concrete analysis.

【Key words】Text origin reading;Analysis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

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②敬佩母亲。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⑧怀念母亲。(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2.思考不深入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例二:《晶莹的泪滴》【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学生答案】①祈祷女老师能够幸福。②祈祷女老师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美好的心灵。③祈祷所有的老师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

【失误分析】作者写女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对她的歌颂与赞美,更为主要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人间真情挚爱的思考,希望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的民族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文章在结尾处含蓄地传达出此意。而这个答案简单地停留在对女老师本身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3.层次不清晰

例一:《草丛》【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答案】①突出草丛不被忽略。②承接上文对草的践踏。③引起下文对冬天草丛的描写。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分析两次描写的作用,而这个答案没有按层次答题,笼统回答,答题的思路不清晰。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将草丛所遭遇的艰难具体化;②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了自己对草丛的伤害,既表现了草丛的卑微,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③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评分建议:三个要点,每点2分。)

4.答题不规范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学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儿子的追问。② 引起下文诗句,与之照应。③运用排比的修辞。

【错误分析】:分析作用题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而这个答案只考虑了形式忽略了对内容方面的回答。

【学生答案2】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雪的感叹。②与童年下雪的情景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雪的盼望。

【失误分析】这个答案考虑了形式和内容的角度,但在形式的角度方面忽略了结构的角度。

【参考答案】形式上:①照应题目“江南无雪”。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内容上:表达了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内容2分,“盼望”与“失望”各1分;“形式”4分,每条2分)

5.文本意识不强

例一:《花 事》【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

【问题】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试加以概述。

【学生答案】①要珍惜美丽的瞬间。②平静对待人事,凡事要看开一点。③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而伤感。

【失误分析】作者在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在文中都有相关的文字,只需稍作概述即可,而这个答案完全是个人的理解,脱离了原文。

【参考答案】(1)美丽往往是短暂的,我们不应错过。(2)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些东西是无可挽留的。(3)爱情和婚姻时常割离,应当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4)对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无可挽留的事实,坦然待之。(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试作探究。

【学生答案】①形式上吸引读者。②因为那一段拉纤生活是我第一次体验人生苦难。③从拉纤的苦中体会到生命在于奋斗。

【失误分析】探究题的回答不能脱离原文的中心和主旨,这个答案没有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①纤道艰险使作者对那段艰难岁月刻骨铭心。②纤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赞叹。③征服激流、险滩的经历,让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认识和感悟。(每点2分)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6.概括意识不强

例一:《亲爱的麦子》【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语文】

【问题】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学生答案】:①有一种土壤般的质地和本色。②带有土地的精华。③平凡却又由人、天地创造的精品。④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提示要概括,而这个答案仅仅是对原文的摘抄而已,对麦子的美的概括有很大欠缺。

【参考答案】①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分)②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分)③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分)(意思对就可)

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问题】从文中看,“我”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加以概括。

【学生答案】①大雪纷飞的天气,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②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③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

忆江南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艺术 赏析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30

文学艺术的赏析所涉及的内容多而杂,以专家的视觉来看,有什么追根溯源、旁征博引、比物丑类等等赏析层面。可在解答此类高考题时,这一切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在我看来,无论多么复杂的赏析都离不开三个核心:手法、表意、效果(含“表情”)。

首先,看手法。艺术手法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主要针对的是字词或句子,表现手法通常针对的是作品整体或段落。至于从哪种手法入手赏析,这就要看题干设问的对象了。如:

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题:请分析“偷”字的妙处。

解析:该题是炼字,自然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了。

答:“偷”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将“南风”人格化,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又翻书”。

又如:

菩萨蛮其三(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题: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请赏析。

解析:该题针对的是整诗设问,我们就应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着手赏析。

答:该诗运用了村托或反村的表现手法。词人极写少年时在江南的乐事,反村今日头白难归的可悲。

其次,规范赏析。赏析类题的答题规范通常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步,指出手法;第二步,诠释手法;第三步,揭示表达效果,包括意境、思想情感和艺术效果等。常见的艺术效果如:比喻、拟人是形象、生动,对比是对比鲜明,衬托是突出表达,另外还有言简义丰、含蓄隽永、清新自然等等。例如: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题: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答:(点手法)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诠释手法)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白似秋霜。(表达效果)写出了夏夜的清凉、优美的风光,逼真、传神,比喻新奇,想象丰富,视听结合,意境清新、高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又如:

水龙吟 (宋)章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题: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

参考答案:(点手法)运用拟人手法。(诠释手法)作者将柳花拟人化,写出了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的情景,(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并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最后,无手法词句赏析。赏析文学作品的词句赏析并非都要从手法开始,有时赏析的对象并没有用到什么手法,但含意非常丰富或者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情感。对此,我们可以直接揭示其多重含意或思想情感即可。如: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请赏析“犯”字的妙处。

解析:该句如果仅仅要表达烟尘的浓重,用“笼”或“罩”都比“犯”好,那诗人为什么要用“犯”呢?联系前后诗句不难发现,诗人要表达的除了烟尘之大,还有敌兵犯境之意。所以,我们就可以这么答:一个“犯”字,既写出了烟尘之大,又表达了敌兵犯境之意,言简义丰。

又如: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题: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忆江南赏析范文第5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

(6分)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女佣

________(yōng

yòng)追悼

________(dào

diào)嚼饭________(jiáo

jué)

怒号

________(hào

háo)

敷药________(fū

fú)

绷带________(bēng

běng)

三更

________(gēng

gèng)淌血

________(xiě

xuè)

逝世________(shí

shì)

2.

(6分)读拼音,写词语。

时光轻轻悄悄地在我们身边nuó

yí________片我们还没来得及整理那些美好的记忆,就要与小学生活告别了。fā

fèn

qiáng________、bǎi

liàn

chéng

gāng________、jiān

chī

xiè________是老师yǔ

zhòng

xīn

cháng________的教诲,手捧shū

jí________、quán

shén

guàn

zhù________是同学们的学习场景,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的课间游戏更成为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些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我们将永远珍藏。

3.

(8分)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wēng

wēng

jiā

qín

shuǐ

bè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liàng

qiàng

xié

dài

gān

chuán

sh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7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天门山是一座大山。

________

②从“天门中断楚江开”可以感到长江奔腾的气势。________

③《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后两句话是写西施。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

(9分)课外拓展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6.

(19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

(11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A

.

《赋得古原草离别》

B

.

《登鹳雀楼》

C

.

《静夜思》

(2)“能不忆江南?”是(

A

.

设问句

B

.

反问句

C

.

陈述句

(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

.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

风景旧曾谙

C

.

江南好

(4)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8.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1)默写古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2)诗中用“擎雨盖”比喻________。

(3)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水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诗人告诉我们________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1、

2-1、

3-1、

4-1、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7-4、

8-1、

8-2、

相关期刊更多

艺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艺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九江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