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海纷争

南海纷争

南海纷争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南海争端; 共同开发;争议水域 

南海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中有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非法占据部分岛礁并开发海洋资源而引起的主权争议问题。南海争端中争议最激烈、最集中的焦点在南沙群岛。 

一、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先民在南海就已经有了航海通商活动。在元代,南沙群岛就已经归中国管辖,此后历代政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清朝将南沙群岛划入中国版图。从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和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它国家。二战期间,日本占领西沙和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日本彻底退出南海。中国政府完全收复了西沙和南沙群岛。1947年,中国政府特别颁布了关于中国南海u形断续疆界线的法令,宣布了南海岛礁沙洲的名称和位置,并绘制了正式地图,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尤其是中国周边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它们当时都是承认这个传统海疆线的。战后相当长时期,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这些说明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有确凿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但自从上世纪70年代南海油气资源被发现后,菲、越、马等国不仅对岛群提出了主权要求,还以军事手段占领了大部分岛礁,对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这些单方面的主张与开发活动都与中国在南海地区享有的历史性权利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导致了南海争端目前格局的形成。 

二、南海问题的由来 

本无争议的属于中国领土的南沙群岛为何会出现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进行侵犯,形成主权争议导致如此复杂的南海问题呢?各方争夺南海有多种复杂的因素。 

(一)南海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是世界上第二繁忙的国际航道。南海北部的台湾海峡和西南端的马六甲海峡是极具有战略价值的海上 

要道。南海作为海上运输通道,国际上一直有观点认为,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控制了东南亚,从而控制了北太平洋和澳洲大陆。南海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区域内外势力争夺南海控制权的竞争逐步加剧。 

(二)南海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重要的矿产资源,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此外南海海域有大量丰富的渔业资源。争议海域内资源的开发活动,关系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安全与持久发展。南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引发和加剧南沙争端的重要因素。 

(三)国际海洋法的缺陷。南海问题的产生除了南海石油资源的发现外与国际海洋法的酝酿有直接关系。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新的海洋秩序。但公约的规定也存在不足之处。《公约》引入“专属经济区”的新概念时,却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它允许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存在多条分界线,使得各方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界定不同,为冲突埋下隐患。各国纷纷根据《公约》以国内立法的形式,规定自己领海基线向外延伸的海域作为本国主权之下的领海或者专属经济区,对部分南沙岛礁 

主权和海域管辖权提出要求。如菲律宾通过的“海洋基线法案”,将主权本属于我国的黄岩岛等8个岛礁强行划入菲律宾主权之下。 

(四)中国长期以来未能对南沙群岛实施有效管理。对南海诸岛未能实行全面有效的管辖治理,为他国染指南沙留下了可乘之机。目前,我国南沙群岛共约40多个岛礁大多数被其他国家所侵占。其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

三、南海争端的现状 

70年代,争端各方对南海的争夺主要表现为,争夺岛礁主权、海域管辖和资源开发。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周边国

家实施海洋战略,海洋立法推进、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争议岛礁和海域的争夺加剧。此外,冷战后美日等国亚太政策的调整,世界战略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等域外大国纷纷介入南海问题。域外势力的介入,使得原来通过双边谈判即可解决的南海问题演变成了复杂的国际问题。其主要特征是: 

(一)南海地区军备竞赛加剧。近年来,部分南海周边国家纷纷采购先进武器,以期武力维护其在南海的既得利益。有关南海周边国家频繁地与域外大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使南海区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二)区域外大国的介入导致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南海通航安全是美日等国利益所在。美、日、印等大国出于全球和区域战略布局需要,通过军售、联合军演等方式加强了向南海的军事渗透,不断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影响力,在南海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三)区域内外国家推动南沙争端国际化。部分南海周边国家与域外大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联系密切,积极推动将南海问题列入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增强区域外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程度,使南海争端走向国际化。 

(四)南海争端各国在南海问题上形成团结一致对中国的力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实力、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使得南海各国对中国的担忧日益增加,单凭南海各国的力量已经很难与中国进行抗衡。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在南海各国内部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团结一致,形成南海集团。 

四、南海争端的解决方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和越南发生过激烈的西沙海战和南沙海战,两场战争收复了西沙全部和南沙的部分岛屿。之后,中国便一直致力于通过和平方法解决南海问题。和平解决方式包括政治方式和法律方式。 

法律解决方式主要包括仲裁与司法两种途径,但提交仲裁与司法解决都需要当事各国的共同同意。由于我国对国际司法机构的不信任和裁决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我国长期以来对由国际司法机构裁决国家间争端持保留态度。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之一,曾明确表示不接受对海洋划界及类似海洋纠纷的国际司法或仲裁管辖。因此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南海争端的可能性很小。 

政治解决方式,一般包括谈判、协商、调查、斡旋、调停、和解。我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南海争议。 

中国对在南海地区发生的海上纠纷和事件,坚持与有关国家协商解决和保持克制的原则。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中国严格遵守《宣言》。对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搞旅游、修机场、任命行政长官、宣示主权、联合军演,驱赶中国渔民、射击、破坏中国渔船等事件。我国始终以“抗议”来回应,为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向国际社会承诺,愿意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同有关争端国搁置主权争议,实现共同开发。但我国提出的建议没有得到周边国家很好地回应。争端各国一方面疯狂地掠夺南海资源,一方面对南海岛礁主权的争夺不断升级。南海争端的多边化和国际化已成为趋势。 

鉴于目前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被周边国家所侵占,我国只控制少数岛礁的现状,我国需要通过对南海诸岛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包括划定更详细的领海基点、通过巡航、派兵驻守、派人居住、视察等办法来证明自己拥有主权。 

南海纷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周边海洋形势

当今国际海洋形势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纷纷加强和调整海洋政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时显现;以海权角逐为核心的海洋地缘战略争夺不断加剧;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日益凸显。①在此背景下,亚太各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其海洋战略,同时,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对亚太地区强势回归并高调介入中国周边海洋争端问题,而与中国存在海权争端的主要国家也借此机会不断升温争端问题,使得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明显恶化之势,中国周边海洋形势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异常严峻的挑战。

一、亚太主要大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海洋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作为蓝色海洋上的一枝独秀,美国为了保住其“海上霸主”地位,愈加重视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积极调整和制定新的海洋战略,不断强化其全球海洋强国地位。2000年7月,美国政府出台了《2000年海洋法案》,为制定美国在新世纪的海洋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2004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21世纪海洋蓝图》和《美国海洋行动计划》的制定,为21世纪美国海洋战略奠定了基础。2009年6月12日,上任不到半年的奥巴马总统发表总统公告称:“本届政府将继往开来,采取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来制定国家海洋政策。”②“9·11”事件后,随着海洋安全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不断提升。海岸警卫队很快就并入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2002年颁布《海岸警卫队国土安全战略》,进一步提升海岸警卫队现代化水平,维护美国的海洋秩序和海上安全。2005年9月美国《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白皮书,第一次在国家安全层面提出海上安全战略,全面阐述美国面临的海上安全威胁、美国海上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及应采取的战略行动。2007年10月,美国《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新海上安全战略,突出强调了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海上安全秩序,维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利益。

(二)俄罗斯海洋战略的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建海洋强国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后明确指出,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为了改变由于苏联解体而导致海上实力下滑的现实,实施了一系列重振的措施。2000年3月,普京以总统命令的形式颁布了《2010年前俄联邦海上军事活动的基本政策》。同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草案)》,正式承认并使用了“海军战略”这一概念,提出了海军要面向世界大洋的战略构想。随后,《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俄联邦海洋学说》等文件也纷纷出台。2001年7月,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全面阐述了俄罗斯的国家海洋政策实质、原则、内容及其实施手段,确立了普京时代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路。2007年夏天,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元帅”号航母又重新恢复值勤战机起降任务,表明俄罗斯重新树立海军实力的征程已经开始。普京从远东地区战略利益出发,俄罗斯将太平洋舰队作为重点发展的舰队并为俄罗斯武装部队提供现代化武器系统,计划到2020年将现代化武器系统所占的份额提升至70%。目前,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占俄海军兵力的27%。通过“东进”战略积极谋求向太平洋进行渗透,并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尤其是海上战略核力量,从而维护附近海域以及海上通道的安全。

(三)日本海洋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更加重视海洋问题,并将海洋问题提升为国家战略。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国家海洋政策的基本框架。2004年,日本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要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5年,“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向政府提交了《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树立海洋立国思想;制定日本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强化和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与协调机制;加强对包括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内的海洋“国土”的管理;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事务;加强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识宣传。③这份文件的标志了日本海洋战略已经成型。2007年,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筑物安全地带设置法》,其中要求政府,“全面保护我国正当拥有的领土,同时为保护作为海洋国家日本的利益而构建海洋新秩序,为此必须全力推进外交以及各种政策。”④这两个法案的出台,基本完成了日本“海洋立国”的法律化,为日本加强对海洋利益全面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基础。在海上安全方面,日本借美国不断推进重返亚太战略之机,不断强化日美同盟,进一步扩大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2012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未来五年海洋基本战略计划大纲,明确提出进一步强化日本海上保安厅和海上自卫队的力量,确保其海洋安全。

(四)印度海洋战略的调整

作为主要的印度洋国家,地处南亚的印度一直有着浓重的大国情结。21世纪初以来,印度根据地区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海洋作为实现强国战略的突破口,制定了其海洋军事战略。凭借自身地缘优势和其独特的国际地位,印度通过多种手段在试图控制印度洋的同时,还将触角伸向太平洋,积极拓展战略空间。2004年印度颁布的《印度海洋学说》和2007年颁布的《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洋军事战略》标志着21世纪初印度海军战略理论已形成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与此同时,印度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其海洋军事战略。首先,加强印度洋及其周边海域的战略部署。印度将印度洋视为其战略区域,提出“整个印度洋盆地——从北面的波斯湾到南面的南极洲,从西面的好望角及非洲东岸到东面的马六甲海峡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都是印度的战略周边”⑤。为此,印度不断加强其海军力量,巩固其对印度洋沿岸中小国家的海上优势。其次,通过“东进战略”谋求向太平洋进行渗透。印度于1992年正式提出“东进战略”,特别强调南中国海重要的战略价值。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反恐军事行动的全面展开和海盗问题日益凸显,印度不断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军事关系,以应对非传统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由向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地区渗透,不断推行其“东进战略”。

二、中国周边海洋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给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带来压力和挑战

2009年,随着奥巴马政府不断推进“重返亚太战略”,美国强势回归亚太地区,给中国海洋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首先,挤压我国海洋战略空间。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重心之一就是防范和遏制中国崛起,进而维护其霸权和地区影响力。为此,美国积极强化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军事盟国的关系,并积极构建所谓“岛链”的军事战略部署,强化对中国的军事威慑,防范和遏制中国发展壮大。其次,威胁我海上通道安全。从我国东部沿海和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西行航线堪称我国“海上生命线”。我国80%以上的石油进口依赖这条要道,一旦这条航道出现安全问题,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美国不断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我国带来了巨大而直接的军事压力和海上通道安全风险。最后,利用地区性冲突牵制中国。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高调介入与中国有关的海洋争端问题,不断抬升中国海洋争端问题的热度,进而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在南海方向,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强化在南海周边军事存在,加大与东盟军事合作,促使南海问题向多边化、国际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以此维持南海地区的战略平衡,增加我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削弱我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在东海方向,美国还借助问题挑起中日矛盾,并借此不断强化美日同盟关系,遏制中国发展,进而维护自己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主导地位。

(二)中日与东海海洋划界争端问题持续升温

日本与中国存在着争端和东海海域划界问题。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对此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而日本加强对列岛的实际控制,监视和驱逐在海域作业的中国渔民,多次挑起纷争。对日本来说,保卫其所谓“领土”被认为是其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因此日本极为重视争端和东海海域划界问题。近年来,中日问题不断升温,尤其是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对此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日本政府推动购岛和中国对此的强烈反应使得问题不断升温,中日关系也随之陷入谷底。

(三)南海争端问题日益加剧

南海争端问题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领土要求并非法侵占部分岛礁而产生的领土争端,二是因南海周边国家提出的海洋管辖权主张重叠而产生的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争议。⑥南海争端自产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2009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推进,东南亚相关争端国家不断挑起南海事端,使得南海争端问题日益加剧。尤其是2011年以来南海问题不断升级。先是中国渔船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正常作业时,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引发中越两国的外交抗议和相互指责。随后,越南不仅通过实弹演习、颁发最新征兵令等挑衅行为来显示“存在”,而且在河内连续爆发数次反华示威游行。2012年,越南通过新《越南海洋法》,企图为越南在南海的非法主张披上合法外衣,加剧了中越南海争端的局势。菲律宾方面计划将南海更名为“西菲律宾海”,并宣布出动海军拆除了中国在南海部分岛礁上“非法设置的标识”。2012年,菲律宾挑起中菲黄岩岛争端,使得南海问题进一步升温。

三、中国应积极构建海洋强国战略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是海洋世纪,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而一个世界大国则必须是海洋强国。从我国的海缘形势来看,我们国家既面临着海域划界和海上资源的争议与纠纷,又有实现祖国统一的艰巨任务。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我国需要有效地保障我国石油运输的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从而维护我国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因此,中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构建海洋强国战略,在战略的高度上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使中国要更好的走向深蓝,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

注 释:

①③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J].国际观察,2011(3).

②刘佳、李建爽.新世纪以来美国海洋战略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4).

④高兰.日本海洋战略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J].外交评论.2012(6).

南海纷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南海 一带一路战略 渔业多边合作

[中图分类号] 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19-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4年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14YJC820072)“我国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养护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14M5621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630043)。

[作者简介] 张艾妮(1979 ― ),女,湖北武汉人,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讲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海洋法;李飞星(1970 ― ),女,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全球价值链、网络能力、农业经济管理。

南海海域是世界上渔业产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多鱼种兼捕渔业。然而近年来,南海渔业资源逐渐耗竭,可捕捞到有经济价值的鱼种也越来越少。纵观人类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一般都经历“开发不足、加速增长、过度开发和资源管理”4个阶段,而在南海地区,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很难顺利进行到第四个阶段。

南海的渔业资源对于周边国家而言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能否保持可持续性,如何在养护与生产之间保持平衡意义重大,同时愈演愈烈的渔业纠纷也需要有妥善解决的平台和机制,这些都决定了南海周边国家存在多边合作的现实需要。

一、南海渔业多边合作的必要性

(一)南海海洋渔业资源日渐衰竭

南海海域本是天然的大渔场,然而近年来周边国家认识到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且均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发展海洋渔业捕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便纷纷把目光集中到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开发上来,还对本国渔民采取特殊扶持政策,鼓励其渔船进入南海作业过度捕捞,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南海周边国家的渔业捕捞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渔业资源有再生性,但南海为半闭海,受外界海洋环境因素影响不大,该海域的渔业资源活动范围集中,再生能力有限,缺乏外来补充能力,依赖水域环境。一旦捕捞能力超过资源承受能力,南海近海海洋生态环境便被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明显衰退。

(二)鱼类洄游性和海洋环境的整体性使得单边治理效果有限

海洋生物区别于其它生物资源的最大特征便是具有洄游性或游动性,虽然人类将海洋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等不同区域,适用不同的法则,但海洋确是一个相互连通的整体,这些人为的边界是无法挡住鱼类游动的。同时,游动的鱼不属于任何人,谁捕到它,鱼的财产权便归谁。海洋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与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某一海域的污染会影响其它水域,海洋环境的破坏直接会造成渔业资源的衰退。

海洋生物资源的公共性、整体性、洄游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决定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不可能通过个别国家的努力来实现。对该资源的保护必须首先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确保行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尽管这种构想在实行中具有种种困难。而不应在不断扩大国家管辖权力的前提下去寻求国际合作,南海一个个周边国家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简单相加,绝不能得出整个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何况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必然会首先从本国的发展战略出发,将南海视为“公共池塘”,将其海洋渔业资源视为先到先得的战利品,偏离养护渔业资源的根本目的而将渔业政策变成实现各自国家利益的工具,注重南海渔业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视其养护和保护。因此,应将海洋渔业保护的思路重新引导到强化国际合作和落实国家责任的道路上来。

(三)现存双边和多边治理方式的缺陷

目前在南海海域,合作开发渔业资源仍以双边形式为主。除中越在北部湾因海域划界达成共识,渔业资源合作养护较为理想外,其他海域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则相对有限。南海周边国家也建立或参与了如东盟渔业协调组织(CGFI)、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等一些渔业组织,但都未能很好解决南海非法捕捞问题。迄今,南海区域尚未形成具有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多边渔业组织,未建立起整体的监测、控制和监视措施,未使用国际流行的总捕捞配额制度,未产生渔业纠纷的争端解决机制,也未做出整体休渔期、休渔区的安排。相较世界其它区域渔业资源合作养护机制而言,南海渔业多边合作还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四)渔业合作对领土争端的解决有外溢效应

南海渔业资源如能得到合理有序的共同养护与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会给周边国家的渔民带来直接利益,控制住南海海洋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的局面,并进而促进各国渔业经济的发展。其次,中国与南海其它周边国家在渔业合作上的良好合作和管理经验,会积极影响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其他合作领域,促进自贸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最后,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效应外溢至地区政治层面,将对南海的和平、稳定乃至未来相关海域划界、岛屿归属问题的解决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与南海渔业多边合作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海渔业多边合作

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作为重要推力和载体,除了从规模和内涵上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贸易政治关系,也将大大促进和实现南海渔业资源合作,为有效解决南海渔业争端,实现区域渔业合作提供契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渔业合作方面已有相当基础,自然条件及其资源、渔业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等多方面具有现实的互补性。而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自贸区升级为标志,双方关系更是进入成熟期,合作已进入快车道。先后签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南海宣言》乃至《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将逐渐为渔业多边合作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扫除障碍,理清思路。而借“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更是可以在渔业多边合作问题上趁热打铁,使之逐渐转变成为中国同东盟国家之间的“粘合剂”,进一步加大中国与东盟合作力度。

(二)借“一带一路”战略契机积极主导南海渔业多边合作

中国是渔业最大生产国,中国渔民在南海作业历史最为悠久,活动范围广阔、捕捞量最大。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关系到中国渔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中国渔业发展的切身利益。海洋渔业权益是海洋权益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南海的传统渔场、渔权不断受到侵扰,渔民的生命与财产权不断受到威胁,是不容忽视的,也更不应该由渔民自身承担这些风险。中国必须积极参与乃至主导南海渔业规则的订立与执行,促进中国在国际渔业秩序中的观念转变――从国际渔业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革新者,和角色的转变――从国际渔业事务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通过构建南海渔业资源合作机制促进“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政治关系。

南海渔业资源明显衰退的现状和渔业纠纷不断的紧迫形势,决定了南海周边国家存在合作的现实需要,必须加强多边合作共同维护南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生产限制与调节型向渔业资源养护型转化。海上丝绸之路正逐渐促使南海问题演变成为中国同东盟关系的连接点,中国着力于加强同东盟各国间友好合作,与之签订睦邻友好条约、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将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基础。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制度的构建,并在制度构建中下先手棋,凸显中国利益。

三、南海渔业多边合作的现实障碍

南海争议海域面积之广、利益牵涉方之多是罕见的,渔业多边合作必定面临诸多内外因素阻碍。

内部因素是互信基础薄弱、沟通渠道有限。伴随着南海地区被勘探出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周边各国开始竞相争夺海上权益。南海地区渔业资源衰减与各国政府对本国渔民过度开发、非法捕捞的放任甚至支持是分不开的。缺乏覆盖整个南海区域的渔业组织,南海渔业资源便成了周边各国先到先得的战利品。南海地区的争端经历了逐渐升温、复杂多变的过程。虽然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合作进入快车道,“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为地区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但不稳定因素仍时不时影响合作与发展。

外部因素是区域外大国的阻扰。南海地区争端逐渐升温,一些区域外大国以各种方式介入,希望将之多边化、国际化,阻扰东盟与中国通过磋商与合作自行解决争端,目的或出于遏制中国,或出于扩大自身影响力。

此外,制度构建也是难点。南海海洋渔业多边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在管理过程中确保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渔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合理化,以利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南海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合作机制最大的障碍是当事国能否将部分国家权力移交机制内的超国家权力机构。

四、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养护开发机制构建

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自产生以来,由早期的强调控制海洋、捕鱼自由逐渐转变为强调养护与管理,提升生态系统观念。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系列国际协议和相关国际实践所体现的国际习惯的总结和发展,它全面规定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和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公海海域养护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权利义务,明确了缔约国在管辖海域内外所承担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的一般性责任和特殊责任,是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制度形成的标志。而随后产生的以《国际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协议更是不断强化国家对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护的责任。

南海渔业多边合作虽然存在不少障碍,但确是大势所趋。南海的渔业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与各国渔业经济息息相关,不断发生的渔业纠纷也需要有妥善解决的平台和机制。对这一点,南海周边国家未必没有共识,否则之前也就不会为了恢复南海的渔业生产力出现各式各样的双边合作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也不会出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合作上的逐渐升级。换而言之,南海周边国家对展开渔业多边合作、解决渔业纠纷的政治意愿是逐渐上升的。

南海周边国家应暂时搁置岛屿及海域划界争议,以便展开渔业合作。国际关系理论中历来有“高政治(High Politics)”与“低政治(Low Politics)”之分。具体到南海渔业多边合作问题上,就需要将合作机制引导到相对容易开展的低政治领域,限制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从而保证渔业多边合作机制的成功构建。

而制度构建虽有难点,但也有他山之石可供借鉴。太平洋区域针对金枪鱼资源进行的合作可以说是区域性渔业合作的成功范例,2004 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 成立,目的是集合所有在西部和中部太平洋海域金枪鱼资源的利益各方,通过协作努力来有效管理,长期保护及可持续地利用该地区的金枪鱼资源。并通过包括控制渔获量、监督渔船活动、规定休渔期和休渔区等种种举措已取得了明显效果。因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WCPFC的经验未必能全盘适用,然而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合作,合作代替对抗;定纷止争,协调各方利益。南海周边国家虽有各自利益,但海洋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衰减对于各国确是共同危险,还是极有可能在之前已具备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渔业多边合作的。

渔业是资源型产业,渔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更好的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极大统一,为达此目的,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警原则。一方面消灭过度捕捞甚至是捕捞竞赛,合理使用和开发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以使其能够在满足当代人民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另一方面虽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数据能够被用来精确地控制采捕量,但面对这种科学不确定性(scientific uncertainty),宁可采取小心谨慎的“预警方法”进行管理,也不该任由情况继续恶化下去,以免将来科学证据数字弄清楚了,但环境生态的破坏,已经成为永远无法挽回的灾难。

近年来,渔业共同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在处理公共渔业资源方面的有效做法,它更加强调渔业管理的过程和程序,使不同的渔业参与者都参与区域渔业管理,最大限度实现合作开发与保护。据此,可以在渔业共同管理的理念之下,建立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委员会,由南海周边国家乃至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进行管理和运行。中国有诚意主导南海渔业多边合作,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新军.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资源科学,2001,23(2):71.

[2]鞠海龙.南海渔业资源衰减相关问题研究[J].东南亚研究,2012,24(6):54.

[3]全红霞.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法律机制探讨[J].理论月刊,2010,54(10):28.

[4]葛红亮,鞠海龙.南海地区渔业合作与管理机制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25.

[5]何志鹏.中国与国际法治的完善―历史分析与未来评估[J].法治研究,2015,56(3):114.

[6]李晗希.挪威―冰岛争议海域渔业合作剖析及其对南海渔业合作的借鉴[D],北京:外交学院,2013.

[7]马光.中韩渔业合作与纠纷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48(5):71.

南海纷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南海;领土;战略意义

南海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意义,是我国的核心利益。而南海复杂的地缘特性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海底资源都使得其成为了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其争议涉及到岛礁、海域、大陆架和权益等多个方面。南海问题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中美与部分东盟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南海的基本概况

南海或称南中国海(the South China Sea),是我国四大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中最大的一个,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第三大边缘海。

整个海域形为一东北向西南走向的菱形半封闭海域,中国的南海疆域包括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水域。其范围在台湾海峡南端和广东南部海岸以南;曾母暗沙以北;印度尼西亚纳吐纳群岛和越南南部海岸以东;马来西亚沙捞越、北婆罗洲和菲律宾巴拉望岛、吕宋岛海岸以西。①南海诸岛有四个主要岛群,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中沙东南的黄岩岛。

南海平均水深为1212米,水温较高,南海地区为热带、赤道带气候,气温全年较高,变化较小,海底多珊瑚礁。数十年来的勘探显示,南沙海域有13个大中型沉积盆地,总面积达61.95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我国断续线内的含油气面积有41.7平方公里,据测算,石油资源蕴藏量为235亿吨,天然气为10万亿立方米。②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铝、铜、钴、锰、锌等。这其中还包括了重要的未来洁净的新能源可燃冰。南海还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鱼类大致按生态类型可分为珊瑚礁鱼类和大洋性鱼类两部分。

二、南海及其诸岛现状

目前,全世界唯一存在岛礁、海域、大陆架和权益的多边交叉争议的就是南海,它同时也是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

南沙群岛除我国政府控制的7个岛礁和台湾当局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有49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侵占,形成了包括印尼在内的六国七方对峙分割的局势。南海的地缘政治格局对我国相当不利。尤其是东盟各方都认为彼此之间的矛盾的次要矛盾,而与中国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他们希望将彼此之间的矛盾暂放一边,集中精力处理与中国的问题。

事实上,在70年代之前,东南亚各国对南海岛礁属于我国本无异议,北越政府还曾予以承认。但进入70年代后,随着南海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储量的探明,再加上南海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最终引起了各方的觊觎。南海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东海等组成的亚洲大陆架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等海区齐名的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③也正因为此,越南等原本承认南海诸岛属于我国领土的国家都纷纷参与到利益的争夺中来,并出兵占领了南沙部分岛礁,进而陆续在南海开采石油。因此,掠夺资源是引发南海争夺高潮的实质。截至2008年底,越南已从南沙油田中开采了逾1亿吨石油、1.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250多亿美元。另据不完全统计,越南、菲律宾、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海已钻井1000多口,年掠夺数量巨大,而我国在南海还没有一口油井。而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每年需进口的石油不断递增,南海的石油资源对我国来说可谓至关重要。周边国家还利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优厚的合作条件等手段将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区域外大国拉入南海的油气开采项目,使得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南海局面变得更加的波谲云诡,进一步导致了南海问题的更加国际化。当然在过去5年里,我国在南海石油的开采上也取得了进展。中海油在深水勘探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一期的成功钻探,实现了我国海洋勘探领域由浅水向深水的跨越,奠定了未来建成“深海大庆”的基础。2011年1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透露,中国地质学家在南海底部发现38座油气田,并计划今年实施开采。并且这38座油气田均为“超厚油层和寒气底层”。在如今南海争议海域他国开采如火如荼、我国却至今没有产出一桶油的情况下,这次的发现与开采计划显得至关重要。

但其他诸国在开采的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手段,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了所谓的“海洋基线法案”,擅自界定其认为的“专属经济区”,将所谓的“卡拉延群岛”以及黄岩岛划为“菲律宾共和国的所属岛屿”,3月1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签署了该“法律”,宣布其生效。3月5日,时任马来西亚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巴达维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其“宣誓”的意义十分明确。4月25日,越南岘港市政府向外界宣布市内务厅厅长邓功语当选所谓“黄沙岛县”的人民委员会主席,宣示越南对该岛拥有。而今年的9月16日印度与越南外长举行会晤,两国拟联合开发位于南海的两块油气田。这是印度第一次卷入中国与越南关于南海问题的争端。而日本也与菲律宾就南海问题举行了磋商,欲搅浑南海,以牵制中国在东海上的注意力。

此外,南海周边国家纷纷与区域外大国如美、俄、澳等签订了双边军事合作协定,并与之举行了多次联合军事演习,这些都无疑为南海周边局势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在南海问题上无论是、资源还是安全问题上都十分不利。

三、南海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1、南海在贸易航运方面的重要性

南海是东亚各国通向南亚、大洋洲、非洲以及欧洲的重要通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型油轮以及货轮都要通过南海航线,南海是东亚各国的“海上生命线”,是周边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南海位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地带,是连接两洋的重要一环,也是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要道,占领了南沙岛屿就等于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广东到马尼拉的海上要道。

2、南海在军事战略方面的重要性

而对于沿岸国和航道使用国来说,南海的战略位置和战略空间非常重要。例如,越南的陆地国土呈一个南北走向的狭窄长条状,东西方向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战略纵深,只有占领了南海诸岛才能拓展其战略空间,再加上丰富的资源,使得越南不惜代价的抢夺南沙群岛。

南海的战略位置对于中国来说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南海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重要的门户地带,南海是我国由一个千百年来对陆地重视远远超过海洋的国家变为一个对海洋同样关注的国家的重要战略前沿。控制了南海(特别是南沙群岛)可以大大扩展我国的疆域范围,使我国南部的战略纵深推进数百海里,对于我国的经济、军事安全都相当重要。此外,我国的周边海域,包括黄海、东海以及南海在内都被包围在第一岛链之内,尽管目前看来我国已初步具备了突破第一岛链的实力,但如果中国想要更进一步的在西太平洋上自由航行并到达第二岛链的话,就必须同时在甚至相对来讲封锁更为薄弱的南海周边寻求突破。与日本在问题的争端上一样,中国与多个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议分歧同样亟待解决。南海,是中国崛起所必须跨越的门槛之一。虽然从目前来看南海舰队并不是三支舰队中配备实力最强的一支,但南海舰队是唯一一支与外国海军交过手的舰队,包括70年代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3?14”海战,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而随着我国第一艘航母的下水,无论其将部署于哪个舰队,都无疑将提高我国海军的实力。

3、马六甲海峡困境与对策

此外,相对于向东自由航行于西太平洋,南海西部的马六甲海峡对于我国的实际意义更为重大。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中国目前进口石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于中东和非洲,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经南海通道抵达湛江。而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如必须以非和平手段解决时,美国决定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对马六甲海峡进行封锁,对华采取制裁措施时,那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问题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路将大大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行动为借口,试图通过“地区海事安全倡议”(2004年)和“海事预警计划”(2005年)把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或特种部队派驻马六甲海峡,控制这个连接两洋的关键海峡。

对此,我国应积极密切的关注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并争取参加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合作安排,遏制美国在马六甲海峡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军事影响力的扩大趋势。而从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并将可能出现的考虑在内,我国应跳出马六甲海峡的困境,实现能源通道和供应地的多元化。相对于对泰国克拉地峡运河的开凿和中缅输油管道的建设而言,加强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石油运输管道建设更为经济可行,另外,对南海石油的开采也势在必行。虽然这些供应地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取代中东和非洲地区在我国能源供应中的地位,但在非和平状态下,却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对南海局势的对策

1、南海局势现状对我国的不利

南海现状的不利是我国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南海已经涉及到了我国的核心利益。南海无论是对我国的经济利益还是战略部署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菲律宾最早于1970年侵占了马欢岛,按照国际法中国家领土变更方式的“时效”方式,即50年的期限,如果到了2020年中国还不能收回对其的的话,也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对该岛的。而接下来的几年还有更多的岛屿面临这样的局面。因此,相对于东海的问题而言,南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了。

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国也与南海周边国家发生过多次冲突事件,这其中主要是与越南及菲律宾的冲突。这其中不仅涉及了由侵占我岛屿而引发的军事冲突,也包括了扣押我国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作业的渔船及渔民。当然,虽然这些国家彼此之间也由于利益的关系也发生了各种矛盾冲突,但在整个大的南海区域下,这些东盟各国更注重联合起来,暂时放下彼此之间的矛盾,共同对抗中国。而无论是目前还是长远来看,南海问题都难以解决,并且随着未来周边各国石油资源的枯竭、经济的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大限度地谋求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密切、频繁,南海海上贸易线将会更加繁忙,海上的贸易安全性也更加的重要。因此,南海周边各国的摩擦和纠纷将不断升级,威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进而影响到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难以解决这些矛盾。

2、我国处理危机的思想与策略

第一,坚持“与邻为善”,积极推动南海能源共同开发。对于我国而言,千百年来奉行的都是“与邻为善”的思想,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辅车相依,唇亡齿寒”。邻国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应该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孔子提倡“以德服邻”的主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我国在南海问题的处理上也正体现了这些思想,我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争取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但这些政策的前提是“归我”,南海诸岛的属我,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与南海周边国家协商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各方可以寻求合作支点,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各方之间的分歧与矛盾。

第二,努力建立东亚安全合作机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互信,巩固传统友谊,消除矛盾猜忌,扩大共同利益,协调相互立场,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为和平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一个稳定友好的环境。

第三,应本着居安思危的思想,对邻国要有所戒备并施以一定的威慑。因此,对于邻国要恩威并重,“先王之御外国,知威之不可独立,故假惠以济威,知惠之不可独行,故须威以行惠,然后外国且怀且畏,无怨望轻侮之心。”④面对近期菲律宾召开的所谓南海会议和其一系列强硬措施,我国也必须采取一定有力的回应,必要时将“反对”这个名词变为动词,不能一味的韬光养晦。

第四,加强海军建设,捍卫中国海权。从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局势来看,应该要进一步提升我海军的装备实力与海军素质,提高远洋作战的能力,可以保证在必要时进行迅速的军事反击,以打破对中国可能进行的经济和能源补给的海上封锁。而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我国海军力量的薄弱才导致了周边国家不断侵占南海岛礁。因此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是维护我及海洋权利的重要武器。而近期我国最大的渔政船高调赴南海护渔,也是宣誓我,保证我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由于索马里海盗问题,我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也是提升我海军远洋作战的能力的一次很好历练。

第五,辅以一定的法律手段,争取有利的外交态势。在南海问题上我国在历史和法理上具有双重优势,因此必要时可以将南海的一些问题提交国际司法部门解决,并通过法律程序的解决促使和谈的开展。

总之,在处理南海问题上,前提是确定“归我”,在此基础上将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本着共赢的态度,尽量和平友好的解决南海问题。

注释:

① 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② 吴士存、朱华友主编:《聚焦南海――地缘政治•资源•航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四页。

③ 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④ 出自《宋史•上官均传》。

参考文献:

[1] 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士存、朱友华.聚焦南海――地缘政治•资源•航道[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M].科学出版社,2004.

[4] 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 傅菊辉、李开盛、周琦.当代中越关系史[M].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4.

[6] 范毅、周敏.世界地图册[M].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

[7] 王献枢主编.国际法(2007年修订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8] 肖倩.从国际法角度看南海诸岛归属[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3).

[9] 李金明.南沙海域的石油及争端的处理前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南海纷争范文第5篇

本届展会展览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近300家参展企业携千余产品亮相。展会首日,现场人潮涌动,首日人流达7000人次,并得到了参展企业的一致肯定。

龙头企业争相亮相,西南市场志在必得

作为地方性展览会,本届秋季展却吸引了众多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携带众多新品,以大面积展台形象彰显自己实力,旨在争抢西南市场。西南市场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辐射力的区域之一。其用户也易于接受新产品和理念,因此本届秋季展成为了龙头企业争相亮相不容错失的展示平台。

中一汽保集团一举拿下270平方米的展出面积。展示其一系列的产品。成泰、大力、德宝、光明、汇峰等也纷纷推新品、展形象。当地经销商也纷纷加入,鑫昌隆,中大天豪、众兴望等也纷纷展示自己的品牌及产品。

海外公司抢滩西南,中外品牌—争高下

海外知名品牌意大利久良诺首次参加秋季展,与民族品牌争锋当地市场;来自西班牙的ROBERLO继12年参加南京展后,13年又随秋季展来到成都,拓展当地市场。

同期活动异彩纷呈,全国经销商买团齐聚蓉城

展览会同期活动丰富多彩:2011—2012年度中国汽车维修行业“诚信企业”表彰授牌典礼、汽车“三包”与汽车售后业专题研讨会、汽车维修技术发展趋势暨维修企业发展模式讲座、“2012年度全国二十佳汽保经销商”、“2012年度云贵川渝省级优秀汽保经销商”评选揭晓暨颁奖典礼、专家解读“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全国干家汽保经销商采购大会。

北京通联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继续携手慧聪网在全国范围内邀请汽保经销商前来参观采购。为了扩大汽保经销商的颁奖范围,提高参与热情,今年首设“2012年度云贵川渝省级优秀汽保经销商”的颁奖揭晓典礼。省级优秀汽保经销商评选活动将随着秋季汽保展在不同地区举行,成为继全国“20佳”汽保经销商之后又一重量级的评选活动。

相关期刊更多

南海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

南海地质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所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海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