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54-01

被称之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BSC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鳞状细胞癌,它很容易发生在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尤其是下咽部、喉的声门上区、舌根部是“危险区”,其预后明显普通鳞癌要低很多。现对2008年6月至2011年我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22例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2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1年我院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39~78岁,平均55.2±3.8岁。肿块位于食管上段者1例,中段12例,下段9例。根治性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6例。术后行放、化疗9例,单纯化疗7例,未做辅助治疗6例。有淋巴结转移15例(68.18%)。随访3~30个月,死亡7例(31.82%)。

1.2 方法

用运常规的石蜡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的标本普遍是用含量为10%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的。而广谱CK (CKpan)、低分子CK(AE1)、高分子CK(AE3)、CEA、p53、S-100蛋白、Ki-67、PCNA、Syn、CgA、SMA等免疫组化S-P法染色,是同时进行的,需要采用En-Vision法去标记。以细胞膜、细胞质棕黄色染色就可以称为为阳性,这是从结果可以判断的。同理P53、Ki-67就为细胞核阳性表达,数量为200个细胞,< 5%为(-),5%~25%为(+),26%~50%为(++),51%~75%为(+++);76%~100%(++++)。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溃疡型10例,髓质型7例,蕈伞型3例,缩窄型2例。肿瘤最大直径1.5~8.5cm,平均4.6 cm。

2.2 镜检

大小较一致的基底样细胞就构成了瘤组织, 瘤细胞具有一下特点:瘤细胞较小,胞质少,核呈圆或卵圆形,深染,核仁又不是很明显,核分裂现象也是很常见的。瘤实性巢状是细胞多排列成的,巢中央常常可看见非角化性粉刺样坏死, 呈栅栏状经常排列巢周边瘤细胞, 在瘤细胞巢周边可看到透明变的基膜样物质沉积。呈小梁状、假腺样及腺样囊性结构是部分病例瘤细胞的特征,在其腔内可见淡蓝色黏液样物。另外,除了上述结构外, 在11例(50% )中还是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分化程度的鳞癌成分的。而基底样癌成分与上述鳞癌或腺鳞癌之间界限分明无移行过度。表面黏膜鳞状上皮呈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在8例(36.36% )是可见的。在6例(27.27% )BSCC的癌巢中,所见到的单个或散在多个大小不等的鳞化灶或角化珠,就好比如同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毛囊分化。肿瘤侵犯黏膜下层1例、肌层4例、全层达外膜9例,侵出外膜达周围组织6例,这就可以称为6例(27.27% )的纯BSCC。22例中14例(63.64% )见到脉管内癌栓, 其中2例在黏膜内或黏膜下存在广泛癌栓。

2.3 免疫组化

CKpan、AE3、AE1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p53、Ki-67、PCNA大多数病例在++以上(p53、Ki-67: +~++++;PCNA:++~++++)。CgA、Syn分别有1例显示弱阳性。S-100蛋白、SMA、CEA均为(-)。

3 讨论

一种好发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少见的鳞状细胞癌的是BSCC的一种变异型。而所引起的广泛关注,是由于它凭借其明显的侵袭性经过、较差的预后和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文献报道显示表明[1],这种病易发在中老年人当中,这与普通食管癌是相似的,而BSCC多发生在食管中下段,溃疡型和髓质型的发生尤为最多。很多实例表明,这类病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在就诊时就有55% ~80%的病例已发生了淋巴结转移。

以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小叶状、巢状、筛孔状、条索或小梁状结构出现的,是BSCC的形态特征,常常在这些细胞巢内可见鳞状分化灶, 呈栅栏状排列就是周边部的基底样细胞核。坏死较为常见,表现形式如:单个细胞坏死或较大癌巢中央的粉刺状坏死,与普通鳞癌成分以混合或相互分离的形式共同存在,在BSCC也是常见的,但这还是应以BSCC成分为主,普通鳞癌成分为辅[2]。当然也可伴有表面黏膜的鳞状上皮原位癌, BSCC与表面上皮原位癌直接相移行,在一些病例中也是可见的,支持BSCC的理由可能是来源于表面上皮的观点。有些小的假腺腔与腺样囊性癌相似在癌巢内有时候也是可见的, 透明嗜伊红或黏液样间质。

在肿瘤是常伴有的。对BSCC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不少学者也试验过,他们是采用多种抗体,目的是为了试图寻找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根据,然而结果表明出不同的论点,因此此事缺乏特异性。为了更完整些,有相关学者也曾提出认为CK14、CK19能检测食管BSCC的基底样细胞成分,同时也提出此类抗体具有表型特异型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但还是事半功倍,还是有不同的研究结果[3]。因此诊断此病仍主要依靠典型的组织学形态。

BSCC凭借其特殊的组织形态诊断一般是困难不大的,但还需注意与以下肿瘤区别: 无鳞状分化灶,不伴有表面上皮的异型增生或原位癌,也缺乏BSCC中常见的坏死,核分裂象少就是腺样囊性癌的一个不同点, 其次,SMA、S-100蛋白呈阳性;细胞癌小。因此,就缺少了BSCC中的两种成分, BSCC的癌组织不呈小叶状生长、不呈粉刺样坏死,无基膜样物,免疫组化可见两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记(CgA、Syn、NSE、Leu-7);低分化鳞癌和腺鳞癌都是缺乏BSCC特征性的病变,而腺鳞癌可见到清晰、明确的管状腺癌成分。对于提高诊断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肿瘤,在严格鉴别上是具有重大意义 。

参考文献

[1]黄晓赤,罗克枢,赵剑萍.食管鳞癌特殊亚型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1, 17: 188-90.

基底细胞癌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眼睑基底细胞癌组织中p21WAF1/CIP1基因的表达。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999~2006年收集的手术切除及活检的基底细胞癌( basalcell carcinoma,BCC)标本共40例,另取癌周围组织5例作对照。基底细胞癌发病年龄20~68岁。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将BCC分为分化型(角化型、囊样型、腺样型)和未分化型(实体型、色素型、浅表型、硬化型) ,其中BCC分化型22例,未分化型18例。将基底细胞癌和正常组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p21WAF1/CIP1基因表达的变化。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p21WAF1/CIP1基因在以上各组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基底细胞癌组织中p21WAF1/CIP1基因呈低表达,癌旁组织中p21WAF1/CIP1基因呈高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基底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p21WAF1/CIP1基因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眼睑;基底细胞癌;p21WAF/CIP1基因

眼睑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是眼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虽然其发病缓慢,恶性程度和转移性较低,但发病人数的逐年增多,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研究显示,多种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在眼睑B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癌相关基因在BCC 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中的作用,对于揭示BCC 的生物学行为与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p21WAF/CIP1基因是目前已知具有最广泛活性的细胞周期抑制基因,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以及DNA损伤修复等多种功能的调节。目前普遍认为肿瘤是一种以细胞周期失调为特征的疾病,众多研究已证实细胞周期抑制基因p21WAF/CIP1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

1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p21WAF/CIP1基因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21WAF/CIP1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上进一步探讨眼睑基底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999~2006年收集的手术切除及活检的基底细胞癌( basalcell carcinoma,BCC)标本共40例,另取癌组织周围正常组织5例作对照。基底细胞癌发病年龄20~68岁。根据细胞分化程度[2] ,将BCC分为分化型(角化型、囊样型、腺样型)和未分化型(实体型、色素型、浅表型、硬化型) ,其中BCC分化型22例,未分化型18例。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 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检查确诊。

1.1.2 主要试剂 浓缩型兔抗人p21多克隆抗体(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超敏即用型SP通用型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显色试盒及多聚赖氨酸(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1.3 主要仪器 YWY781型医用微波仪(250 W,50 Hz),浙江临安电子器材厂生产;家用高压锅。

1.2 方法

1.2.1 常规HE染色 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切片和HE染色。

1.2.2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1抗原 主要步骤:组织切片5 μm,常规脱蜡至水,蒸馏水洗;3%过氧化氢,37℃孵育10 min以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BS洗4×5min;p21采用微波抗原修复(3档,10 min),PBS洗4×5min;正常羊血清37℃孵育10 min以减少非特异性反应;一抗37℃孵育1 h,PBS洗4×5min;生物素标记的二抗,37℃孵育10 min,PBS洗4×5min;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复合物37℃孵育10 min,PBS洗4×5min;DAB显色液显色,自来水冲洗终止反应;苏木精复染,脱水,透明,封片。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断

p21相关抗原以胞膜或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阴性对照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胞核和胞浆内无棕黄色反应物。

采用HP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同济千屏影像公司)对p21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完整而不重叠的高倍镜视野(×400),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阳性反应面积和所有细胞总面积,计算阳性面积率。以每例5个视野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的平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阳性面积率=单位面积中阳性反应的总面积/单位面积中细胞的总面积×100%)。

1.4 统计学处理

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作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HE染色

瘤体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细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为嗜碱性,可见少量核分裂相。瘤体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有较多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包绕在瘤体周围。光学显微镜下将BBC分为:①未分化类:包括实体型、色素型、浅表型和硬化型;②分化类:角化型、囊肿型和腺样型。实体型瘤体大小不等,边界较为清楚,周边部细胞呈栅状排列,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硬化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将瘤细胞挤压成条索状。色素型瘤体内可见大量色素,周边部细胞呈栅状排列。腺样型瘤细胞排列为腺样或管状结构,或相互交织成条状。角化型可见角化不全细胞及角囊肿。

转贴于

2.2 p21WAF/CIP1基因的表达

基底细胞癌组织内可见癌细胞胞浆或胞核内可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p21WAF/CIP1基因表达较弱;癌旁组织细胞胞浆内可见密集分布的棕黄色颗粒,p21WAF/CIP1基因表达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基底细胞癌p21WAF/CIP1基因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0834±0.0073,癌旁组织p21WAF/CIP1基因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2294±0.0250;基底细胞癌p21WAF/CIP1基因表达的阳性面积率为0.1024±0.0059,癌旁组织p21WAF/CIP1基因表达的阳性面积率为0.2543±0.0271。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q 检验,基底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之间,p21WAF/CIP1基因的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基底细胞癌与癌旁组织p21WAF/CIP1基因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略)

注:* 基底细胞癌与癌旁组织比较,P<0.01。

3 讨论

眼睑基底细胞癌是中老年常见的癌症之一。通常发生于暴露日光的皮肤上, 占所有眼睑恶性上皮性肿瘤的80%~90%, 好发于下睑及内眦。BCC 是生长缓慢的肿瘤,病程较长, 一般只局部侵袭, 很少转移, 但若不及时治疗, 肿瘤可侵及眼轮匝肌、睑板和眶骨, 并可经眼眶向颅内侵犯[3,4]。近年来随着人口的高龄化, BCC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p21WAF/CIP1基因位于人6号染色体(6p21.2),全长约11 kb,为单拷贝基因,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5],编码的蛋白质由164个氨基酸组成,富含精氨酸,分子量为21 kD,目前将其归类于CDK抑制因子(CKI)Cip/Kip家族[6]。p21WAF/CIP1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p53的下游基因[7],当细胞DNA受到损伤时,p53被诱导表达,p53又诱导p21WAF/CIP1基因表达,p21蛋白与周期蛋(cyclin)、CDK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形成周期蛋白CDK4/p214/PCNA四聚体复合物使细胞增值信号不能有效形成,从而使损伤的细胞阻滞于G1期,细胞有足够时间进行损伤修复[8,9]。由于p21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因p21WAF/CIP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肿瘤易感性的增加。基因p21如果发生异常,则失去对细胞周期素、CDK及其复合物蛋白激酶活性的正常调节,影响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p21WAF/CIP1基因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40例眼睑基底细胞癌组织中p21WAF/CIP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

p21WAF/CIP1基因在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表达的异常化就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及恶性变化,因而在对肿瘤的评价与预后中,p21的表达情况有可能作为一个重要参数。

p21蛋白是目前已知具有最广泛激酶抑制活性的细胞周期抑制蛋白,通过依赖或非依赖p53途径,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分化、衰老及DNA损伤修复等多种功能的调节。p21WAF/CIP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其可与多种因子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相互作用,使其在复杂的调控网络中位于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Dotto GP.p21WAF/CIP1: more than a break to the cell cycle?Biochim Biophys Acta, 2000,1471: M43~M56.

2 Harada K, Ogden GR. An overview of the cell cycle arrest protein,p21WAF1. Oral Oncol, 2000,36: 3~7.

3 Allali J, D'Hermies F, Renard G. Basal cell carcinomas of the eyelids.Ophthalmologica ,2005,219(2):57~71.

4 Ragge NK, Salt A, Collin JR, et al. Gorlin syndrome: the PTCH gene links ocular developmental defects and tumour formation. Br JOphthalmol ,2005,89(8):988~991.

5 Rose SL, Goodheart MJ, DeYoung BR,et al. p21expression predicts outcome in p53null ovarian carcinoma. Clin Cancer Res,2003, 9: 1028~1032.

6 Kitaura H, Shinshi M, Uchikoshi Y,et al.Reciprocal regulation via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between cMyc and p21cip1/waf1/sdi1 in DNA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J Biol Chem, 2000,275:10477~10483.

7 Seoane J, Le HV, Massague J. Myc suppression of the p21Cip1 Cdk inhibitor influences the outcome of the p53 response to DNA damage. Nature, 2002,419: 729~734.

基底细胞癌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9例,女14例,最大年龄87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为51.2岁,病程为2个月~3年,皮损开始均为灰白色小结节,表面常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结节缓慢增大,大多数中央发生溃疡,个别为扁平斑块,2例患者皮损颜色为棕黑色。发病部位:鼻及鼻周9例,眼睑5例,前额2例,颞部4例,耳廓3例。

1.2 治疗方法: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按皮纹方向菱形切除基底细胞癌周围皮肤。21例直径小于2cm,仅切除癌周围皮肤0.3~0.5cm,切除深度达癌下正常组织0.5cm。2例直径大于2cm采用Mob显微外科手术,即以肿瘤为中心,沿水平垂直方向将肿瘤分为4部分,先将可见的肿瘤大部分切除,再在距离切口一薄层的临床正常皮肤上做各个部分切缘,对4个部分切缘及肿瘤底层切缘做冰冻病检,结果镜下发现3个切缘有残余肿瘤细胞,进一步选择性的切除肿瘤。

2 疗效判定标准

满意:手术后仅遗留一线状瘢痕,患者自觉不影响美观;一般:瘢痕较明显,轻度影响美观;不满意:遗留瘢痕较大,明显影响美观。另外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基底细胞癌的复发。

3 结果

3.1 临床诊断:结节型20例,其中合并感染3例,色素性2例,硬化性1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体性8例,角化性3例,囊性5例,腺样2例,混合性5例。

3.2 临床疗效: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判定手术疗效。接受随访的患者绝大部分满意,总体满意率随时间延长逐渐提高(见表1)。所有患者无复发。

4 讨论

4.1 基底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基底细胞癌是来源于表皮或其附属器基底细胞的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临床主要分为结节型(包括囊性结节和溃疡结节)、色素型、硬化型及浅表型四种亚型,面部以前三型常见。结节型初起为一小结节,表面常有一一些扩张的毛细血管,结节缓慢增大,中央发生溃疡;色素型皮损有棕黑色的色素沉着;硬化型界限不清、黄白色萎缩的斑块,似瘢痕。其组织分型有:实体性、角化性、囊性及腺样。镜下:实体性主要由基底细胞样瘤细胞组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瘤细胞团块或相互联缀的网状细胞条索,外周的瘤细胞高柱状,呈栅状排列,有比较一致的卵圆形核;角化性细胞巢有明显的角化囊形成;囊性有明显的囊腔形成;腺样显明显网状或腺样结构。

基底细胞癌范文第4篇

1病例介绍

1.1 基本资料:患者,女,32岁。因耳廓反复破溃2月余就诊。切取部分组织送病理后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予以切除根治。应用耳后带蒂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缺损,切除病变处耳甲艇对应部位软骨,形成软骨窗。耳后皮瓣蒂部填充软骨窗内,无需二期断蒂手术。随访2年,皮瓣成活良好,供区及受区形态满意,无复发。

1.2 手术过程:①术前仔细检查肿瘤的边界,按标准切除术确定并标记切除范围,即环绕肿瘤边界外5mm彻底将耳前肿瘤组织切除;②设计耳后皮瓣范围、蒂部及软骨窗;③0.5%利多卡因+1/200 000肾上腺素局部麻醉术区,按设计切除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监测。确保切缘皮肤无浸润;④更换手套及器械,术区清创;按设计切开耳后皮瓣并游离,切除部分软骨形成软骨窗;⑤将耳后皮瓣经皮下隧道及软骨窗转移至耳廓前覆盖创面;⑥向两侧分离减张并直接拉拢缝合供区;⑦修剪皮瓣至合适大小,间断缝合至耳廓前创面;⑧术区加压包扎。10天后拆线。

2讨论

2.1 基底细胞癌是来自表皮细胞外胚叶及其附属器官的一种恶性肿瘤,常因多因素皮肤原发性损伤发展而来,但其发展缓慢,极少发生转移, 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结节溃疡型、色素型、硬斑状或纤维化型、浅表型四型。因耳廓前解剖结构特殊性,所留创面不能直接拉拢或减张缝合,局部无多余的皮肤可扩张移植;若采用游离植皮法来覆盖,需切除足够面积的深层软骨;若在软骨面表面留一层组织作游离植皮用则又难以达到根治目的,故考虑应用耳后皮下蒂皮瓣转移修复。

2.2 耳后皮下蒂皮瓣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利用耳后的带蒂皮瓣经软骨窗转移至耳前,皮瓣上方为蒂部,转移后其凸出的蒂部填充于软骨窗内,无需二期断蒂;②在皮瓣转移过程中,其长度的1/3~1/4将由于旋转而损失,设计皮瓣时应将此因素考虑在内,通常皮瓣的长宽比例可以设计为3∶1,皮瓣设计线沿皮肤皱褶线相应的弯曲,以使切口瘢痕隐藏在耳后皱褶线内。皮瓣最终尖端形成的角度最好小于3O°,这样边对边直接缝合时不会形成明显的猫耳畸形。

2.3 要减少复发可能:适当沿肿瘤边缘扩大0.5cm切除病灶组织,并切除软骨膜。术中冰冻病理检测确保边缘切净。为了有效防止种植转移的发生,术中对病灶区域作充分的清创处理,并对预选供皮区作清洗处理。术中分段分区更换和使用手套和器械,病灶区的止血敷料应及时丢弃,供皮区使用干净无污染的纱布止血。

2.4 遵照“宁近勿远,宁简勿繁”的原则,选择耳后皮瓣经软骨窗修复耳前缺损,也为其他困难部位的修复手术提供了思路,如外耳道口,鼻前庭等部位的缺损的修复。

[参考文献]

基底细胞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涎腺肿瘤;腺泡细胞癌;基底细胞腺癌;DOG1;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9.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06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DOG1 in common salivary gland tumors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stry by EnVision Doublestain Ki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DOG1 in 20 normal salivary tissues and 154 common salivary gland tumors(a total of 14 types). Results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acinic cell carcinoma were all DOG1-positive, 82.4%(14/17) were positively diffuse; DOG1 staining was noted in 85.7%(6/7) with basal cell adenocarcinoma, 3 of whom (42.9%) were positively diffuse; 42.9%(3/7) with 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 37.5%(6/16) with basal cell adenoma, 30%(6/20) with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nd 25%(5/20) with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21.1%(4/19) with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showed partial DOG1-positive expression; 8 with oncocytoma, 5 with adeno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3 with 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 12 with myoepithelioma or myoepithelial carcinoma, and 20 with Warthin's tumor were DOG1-negative. Conclusion Use of DOG1 in combination with digestive PAS can be applied i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cinic cell carcinoma. Expression of DOG1 is markedly higher in basal cell adenocarcinoma than in basal cell adenoma(P=0.0162). DOG1 is likely to be used in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asal cell adenoma and basal cell adenocarcinoma.

[Key words] Salivary gland neoplasms; Acinic cell carcinoma; Basal cell adenocarcinoma; DOG1; Immunohistochemisty

DOG1(Discovered on GIST-1)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首先发现,是对GIST具有较高特异性及敏感性的标记物[1],目前已常规地应用于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近年研究显示DOG1是一种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蛋白[2],在人体的多种肿瘤,如子宫内膜样腺癌、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软骨母细胞瘤中均有表达[3-5]。国外有作者研究发现DOG1可表达于部分涎腺肿瘤,其有助于涎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6],在国内,DOG1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组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DOG1在14种常见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DOG1在涎腺肿瘤,尤其是腺泡细胞癌、基底细胞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病理数据库中1999年10月~2013年10月间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及非肿瘤标本174例,其中包括腺泡细胞癌17例、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7例、嗜酸细胞肿瘤8例(包括7例嗜酸细胞腺瘤和1例嗜酸细胞腺癌)、非特异性腺癌5例、基底细胞腺瘤16例、基底细胞腺癌7例、腺样囊性癌20例、多形性腺瘤20例、上皮-肌上皮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19例、肌上皮肿瘤12例(包括肌上皮瘤10例和肌上皮癌2例)、Warthin瘤20例、正常涎腺标本20例(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涎腺各5例)。所有病例均经2位高年资主治以上病理医师重新阅片、确诊,并剔除部分有争议的病例,除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外,所有其他肿瘤的诊断均已得到相关免疫组化检测的支持。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DOG1单克隆抗体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克隆号P31,稀释比1∶100,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二步法,所有标本均经10%中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 μm。以PH 9.0的EDTA为修复液在高压锅内进行抗原修复,以DAB为显色剂。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胃GIST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组织。

1.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断

DOG1 的结果判断参考Chenevert[6]的方法,即DOG1染色情况需综合评价阳性细胞的种类、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染色的强度、在细胞中的具体染色部位(如是细胞浆还是细胞膜,细胞膜则可进一步区分为游离面、侧面、基底面或全细胞膜染色)等。将少于2%细胞染色定为阴性染色、3%~50%细胞染色为部分阳性,50%以上细胞染色设为弥漫阳性。染色强度:将正常腮腺组织的浆液性腺泡的游离面细胞膜的染色强度定为2+,染色较之浅者为1+,较之深者为3+。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AS 9.3统计分析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DOG1在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

共观察到153例正常涎腺组织,包括20例正常涎腺组织及133例肿瘤旁正常涎腺组织,其中79例来自腮腺、39例来自颌下腺、21例来自舌下腺及14例来自小涎腺。DOG1在涎腺浆液性腺泡中染色最为明显,呈较弥漫一致的中等强度(2+)的游离面及部分侧面细胞膜染色,基底面细胞膜偶见染色,胞浆、胞核无染色,故呈特征性的鹿角状外观(封三图3)。在黏液性腺泡以游离面细胞膜染色为主,侧面及基底面细胞膜染色相对较少,故多呈囊袋状外观(封三图4),且染色强度较弱(1+)。闰管也表现为游离面细胞膜染色,染色强度变化较大(呈1+~2+),纹状管和导管均DOG1阴性。上述正常的涎腺组织中均没有出现细胞浆的染色或全细胞膜染色,亦没有出现肌上皮细胞或基底细胞染色。

2.2 DOG在上皮性涎腺肿瘤中的表达(表1)

17例腺泡细胞癌均呈DOG1阳性,其中14例(82.4%)呈弥漫性(阳性细胞>50%)阳性,其余3例为部分阳性,阳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20%~40%。大部分腺泡细胞癌阳性强度较正常腺泡更强且复杂,70.6%(12/17)的腺泡细胞癌显示3+的游离面或/和侧面细胞膜染色,该12例中均可以找到散在的全细胞膜阳性的细胞;88.2%(15/17)腺泡细胞癌出现胞浆染色,但强度较膜染色低,呈1+~2+(封三图5)。即使在同一个肿瘤内,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组织学生长类型间染色差异较大,其中以浆液性腺泡细胞染色最为明显,闰管样、实性/小叶状结构类型者相对较弱,空泡样、非特异性腺样者常出现阴性。

7例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中有3例(42.9%)可见DOG1阳性,均呈低-中等强度(1+~2+)的部分阳性表达(10%~30%),其染色模式与闰管相类似,为游离面的细胞膜染色,未见胞浆染色,亦未见全细胞膜染色。8例嗜酸细胞肿瘤(包括7例嗜酸细胞腺瘤和1例嗜酸细胞腺癌)及5例非特异性腺癌均阴性。

2.3 DOG1在上皮-肌上皮/基底细胞性涎腺肿瘤中的表达(表1)

37.5%(6/16)的基底细胞腺瘤出现基底细胞成分的细胞浆染色,染色较浅(1+),且均为部分阳性(阳性细胞占10%~30%),其导管上皮成分几乎不染色。85.7%(6/7)的基底细胞腺癌见DOG1染色,其中3例(42.9%)呈弥漫性阳性,阳性率高于基底细胞腺瘤(P=0.0162),其阳性定位于基底细胞胞浆及导管上皮游离面胞膜(封三图6),强度亦略强于基底细胞腺瘤(1+~2+)。

仅在30%(6/20)的腺样囊性癌中观察到DOG1的染色,且分布较为局限,4例表现为局灶区(约10%~20%)肌上皮细胞胞浆1+染色;2例见环绕瘤巢周边的肌上皮细胞胞浆1+染色及导管上皮呈1+~2+游离面胞膜染色,瘤巢中央的肌上皮细胞及导管上皮细胞均阴性。

20例多形性腺瘤中仅5例(25%)出现部分性DOG1阳性,以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膜阳性为主,呈1+~2+染色强度,仅1例多形性腺瘤出现局灶区肌上皮细胞胞浆1+染色。所有3例上皮-肌上皮癌均未见DOG1染色。

2.4 DOG1在其他涎腺肿瘤中的表达(表1)

大部分黏液表皮样癌DOG1阴性,仅4例(21.1%)出现弱阳性(1+)表达,阳性范围都很局限(5%~20%),阳性部位主要定位于黏液细胞的游离面细胞膜。所有肌上皮瘤、肌上皮癌及Warthin瘤均未见DOG1染色。

3 讨论

DOG1最早于2004年由West[1]等在GIST中首先发现并加以命名,此后研究证实DOG1是一种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蛋白,其编码基因FLJ10261位于人染色体11q13区,包含26个外显子,编码960个氨基酸,DOG1蛋白约114Kb,是一个具有8个跨膜功能区的膜蛋白。DOG1也被命名为TMEM16A(transmembrane protein 16A)和ANO1(anoctamin 1)[2]。

DOG1在GIST中表达稳定,在90%以上的GIST出现DOG1的表达,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与CD117相似甚至略高,约1/3的CD117阴性的GIST中可检到DOG1表达,其表达与GIST的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无关[1,2,7],因而DOG1最早被作为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抗体。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蛋白参与众多的生理过程[2,8],如上皮细胞电解质和水的分泌、感觉转导、神经和心肌细胞兴奋性调节、血管紧张长度的调节等,且最新研究表明DOG1还与细胞生长、增殖有关[9,10]。DOG1作为钙激活的氯离子通道蛋白,其作用显然不应仅局限于作为GIST的标记物,研究表明DOG1在肝脏、胃粘膜、胆囊、膀胱、乳腺、前列腺、心脏、肺、胎盘和小肠等众多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涎腺方面,Yang[2]和Almaca[11]用鼠科动物模型均发现DOG1在涎腺中有表达且可能与涎腺正常分泌有关。Chenevert等发现涎腺组织中存在DOG1 mRNA的扩增,且DOG1在正常涎腺的腺泡细胞、闰管及部分涎腺肿瘤,如腺泡细胞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腺样囊性癌、上皮-肌上皮癌等中有表达。

本组研究显示在正常涎腺中DOG1主要表达于浆液性腺泡,呈腺腔细胞的游离面胞膜及部分侧面胞膜的中等强度染色,显示独特的鹿角状外观;在黏液性腺泡中,DOG1染色强度相对较低,其染色部位与浆液性腺泡相似。从闰管处开始,DOG1表达迅速减少,仅部分闰管呈游离面细胞膜阳性到弱阳性表达,纹状管和导管均未见表达。正常涎腺的肌上皮细胞及基底细胞亦均未见DOG1表达。DOG1这种阳性表达的分布特点与其作为涎腺分泌时的跨膜阴离子通道的功能相符。

在所有涎腺常见肿瘤中,腺泡细胞癌的DOG1表达最强,其染色较之正常浆液性腺泡更强且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与正常浆液性腺泡相似的游离面胞膜强阳性染色,亦可见鹿角状外观,部分细胞可见全细胞膜染色或出现细胞浆染色,但总体上讲,其阳性特点与正常浆液性腺泡极其相似。这佐证了腺泡细胞癌起源于朝向腺泡细胞分化的闰管细胞或浆液性腺泡细胞[12],同时,DOG1在腺泡细胞癌中的特征性的强阳性表达有助于腺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前腺泡细胞癌尚无特异性抗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及特殊染色。典型的腺泡细胞癌在HE切片上呈浆液性腺泡分化,相对容易识别,但部分病例浆液性分化可不明显,此时常需要用消化PAS染色以显示其酶原颗粒。在少数情况下,PAS可不明显乃至阴性,且少数其他涎腺肿瘤也会出现一些胞浆内消化PAS阳性的粘液小滴,这就给腺泡细胞癌的诊断造成了困难,而应用DOG1染色可以将腺泡细胞癌与其易混淆肿瘤区分开来。

腺泡细胞癌除了最常见的浆液性腺泡分化外,还包括腺泡样、闰管样、空泡样、透明样和非特异性腺样等多种细胞类型及实性、小叶状、微囊性和滤泡样等多种组织生长类型,因而需与许多涎腺肿瘤进行鉴别,其中最常见的需要鉴别的是具有上皮分化特征的肿瘤。在这类肿瘤中,DOG1表现出非常好的特异性,所有的嗜酸细胞肿瘤和非特异性腺癌均DOG1阴性,仅少部分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和黏液样表皮样癌DOG1阳性,但阳性细胞数较少,强度也明显低于腺泡细胞癌。另外,Warthin瘤极少需要与腺泡细胞癌鉴别,且其DOG1也总是阴性。

其他DOG1表达率较高的涎腺肿瘤为基底细胞肿瘤,在基底细胞腺瘤中DOG1的中阳性率为37.5%,其主要表达于基底细胞成分,呈局灶性的胞浆弱阳性表达,而基底细胞腺癌的总阳性率达85.7%,DOG1表达增强(1+~2+),范围更加广泛,近半数肿瘤出现弥漫阳性表达,阳性表达可见于基底细胞成分和导管上皮成分,其基底细胞呈胞浆染色,而导管上皮成分呈游离面胞膜染色,阳性模式类似于正常的闰管。虽然基底细胞肿瘤DOG1阳性率较高,但其均由导管上皮和基底细胞这两种细胞组成,其器官样生长模式可以通过常规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而且上皮成分和基底细胞成分用S-100、SMA、P63、VIM等抗体染色时可以出现明显的对比,因而基底细胞肿瘤一般不需要借助DOG1与单一细胞的腺泡细胞癌进行鉴别。此外,我们注意到正常涎腺的肌上皮和基底细胞总是呈阴性表达,在基底细胞腺瘤中呈部分弱阳性表达,而在基底细胞腺癌中则呈弥漫的中等强度的阳性表达,这种正常组织、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中DOG1表达递增的现象提示DOG1可能与基底细胞肿瘤的发生、增殖与恶变有关, DOG1可能可以用于基底细胞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癌间的鉴别诊断。

少部分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腺瘤可见DOG1阳性,但阳性细胞数少,染色强度较弱,且二者都有较特征的HE形态及上皮-肌上皮双相细胞分化的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一般也不会对腺泡细胞癌诊断造成困难。本组研究仅收集到3例上皮-肌上皮癌,DOG1均为阴性表达, 与Chenevert报告中约半数的上皮-肌上皮癌表达DOG1的情况不符,其可能是本组研究上皮-肌上皮癌例数过少,抽样误差所致,但不论DOG1阳性与否,含有导管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的上皮-肌上皮癌较容易通过HE及其他免疫组化抗体检测与腺泡细胞癌鉴别开来,一般无需借助DOG1。另外,所有的由单一肌上皮细胞组成的涎腺肿瘤,包括肌上皮瘤及肌上皮癌均DOG1阴性表达,易与腺泡细胞癌鉴别。

总之,DOG1在腺泡细胞癌中几乎总是呈弥漫强阳性表达,提示DOG1可以与消化PAS联合应用于腺泡细胞癌鉴别及鉴别诊断;基底细胞腺癌中DOG1表达明显高于基底细胞腺瘤,提示DOG1可能可以用于基底细胞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癌的鉴别。

[参考文献]

[1] West RB,Corless CL,Chen X,et al. The novel marker,DOG1,is expressed ubiquitously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rrespective of KIT or PDGFRA mutation status[J]. Am J Pathol,2004,165(1):107-113.

[2] Yang YD,Cho H,Koo JY,et al. TMEM16A confers receptor-activated calcium-dependent chloride conductance[J]. Nature,2008,455(7217):1210-1215.

[3] Hemminger J,Iwenofu OH. Discovered 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1(DOG1) expression in non-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GIST) neoplasms[J]. Histopathology,2012,61(2):170-177.

[4] Ruiz C,Martins JR,Rudin F,et al. Enhanced expression of ANO1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auses cell migration and correlates with poor prognosis[J]. PLoS One,2012,7(8):e43265.

[5] Akpalo H,Lange C,Zustin J. Discovered 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1(DOG1): a useful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 for diagnosing chondroblastoma[J]. Histopathology,2012,60(7):1099-1106.

[6] Chenevert J,Duvvuri U,Chiosea S,et al. DOG1: a novel marker of salivary acinar and intercalated duct differentiation[J]. Mod Pathol,2012,25(7):919-929.

[7] Miettinen M,Wang ZF,Lasota J. DOG1 antibody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study of 1840 cases[J]. Am J Surg Pathol,2009,33(9):1401-1408.

[8] 刘雅妮,张海林. TMEM16A:钙激活氯通道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11):1490-1493.

[9] Simon S,Grabellus F,Ferrera L,et al. DOG1 regulates growth and IGFBP5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Cancer Res,2013,73(12):3661-3670.

[10] Berglund E,Akcakaya P,Berglund D,et al. Functional role of the Ca2+-activated Cl-channel DOG1/TMEM16A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cells[J]. Exp Cell Res,2014,326(2):315-325.

[11] Almaca J,Tian Y,Aldehni F,et al. TMEM16 proteins produce volume-regulated chloride currents that are reduced in mice lacking TMEM16A[J]. J Biol Chem,2009, 284(42):28571-28578.

相关期刊更多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卒中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现代中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