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稳健理财

稳健理财

稳健理财

稳健理财范文第1篇

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时期,由于物价相对稳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应当实行中性财政政策,凸显稳健特征,注重解决结构优化问题,减弱政府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这是顺时应势、及时果断、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随着财政政策由“积极”向“稳健”的转变,财政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将发挥得更为积极。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客观需要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在宏观调控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正确运用财政政策是实现科学调控的基本要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主要依靠两大工具或“两只手”来调节:一是市场机制,即所谓“无形的手”;二是政府宏观调控,亦称“有形的手”。政府宏观调控应该在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当前,正确运用财政政策,不仅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更是不断健全财政职能的重要内容。

特定的财政政策与具体的宏观经济状态紧密相联。一般来说,宏观经济运行存在三种基本状态:第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等问题;第二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需求过度膨胀,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等问题;第三种是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应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面对这三种不同的宏观经济状态,应分别实行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否则,财政政策取向与宏观经济运行就会发生错位,形成逆向调节,加剧经济波动,甚至导致经济大起大落。

在经济衰退时期,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水平,表现出总需求不足,政府应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采取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政府税收等手段,扩大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均衡水平,表现出总需求膨胀,政府应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采取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政府税收等手段,控制总需求;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时期,由于物价相对稳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则应实行中性财政政策,凸显稳健特征,注重解决结构优化问题,减弱政府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根据经典理论,中性财政政策或财政中性、中性预算都是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需要指出的是,中性财政政策并不简单以收支完全平衡作为衡量标准。国际上往往将财政收支中剔除经济周期影响后的部分保持平衡定义为中性财政政策,或者认为保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非利息支出占潜在GDP比重不变是中性财政政策。这说明,财政收支总量平衡和增量平衡都可能是中性的,财政收支完全平衡并不是“中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对总需求的现实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才是衡量财政“中性”的关键。譬如,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与欧元区国家磋商时,就认为欧元区大部分国家1999年执行了中性财政政策,而当时很多国家仍有绝对数不小的财政赤字。另据有关文献分析,泰国1992—1997年、韩国1994—1997年也实行了中性财政政策,但这些国家消除赤字同样走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经验表明:实行中性财政政策要以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物价总体稳定为背景;以合理把握财政调控力度、对总需求既不刺激也不抑制为核心;以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趋于削减或逐步消除财政赤字为实质。

财政政策及时转向是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体现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财政政策及时转向,是贯彻科学调控观和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表现。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两次宏观调控重要实践看,1993—1997年,为抑制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为刺激有效需求和治理通货紧缩趋势,实施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两次财政政策的适时适度调整均取得了预期效果。2005年,根据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宏观调控的新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又适时决定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这主要是由于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的情况相比,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财政政策运行又到了一个转折点。

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一是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二是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年均上升1.4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化率达40.5%,表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需求的拉动作用直接而明显。三是消费结构加速升级。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消费结构正处于由“吃穿用”加快向“住行游”为主转变的时期,并带来重化工业化趋势,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变量。四是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70%左右,可望跃升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较快增加,说明开放因素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一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2003年GDP增长9.3%,2004年增长9.5%,部分行业瓶颈约束或资源约束的出现,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潜在产出水平。二是物价趋于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2%和—0.1%,2004年则分别上涨3.9%和2.8%。三是失业率升势趋缓。2003年全国城镇就业增加8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四是国际收支保持盈余。2003年实现外贸顺差255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2004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到6099亿美元。

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一是“五个统筹”成为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要在优化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特别是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的4%,但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铁矿石为30%,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说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紧迫任务。三是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影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根本性掣肘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过多地介入竞争性领域的资源配置;要素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使投资的私人成本严重低估,成为经济增长粗放的重要因素;企业改革相对滞后,预算约束软化,经营行为存在扭曲。因此,支持改革,消除体制,将是财政政策优先考虑的重点。

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这是顺时应势、及时果断、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回顾10多年来财政政策由紧缩到扩张再到中性,实现了“一个轮回”和“三次转向”的历程,我们有以下体会:第一,财政政策是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对熨平经济周期有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财政政策必须随着作用环境与对象的变化而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及时相机抉择,这是财政宏观调控的灵魂和关键。第三,在积累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紧缩经验的基础上,当前又实行中性取向的稳健财政政策,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艺术更加成熟,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加高超。

稳健财政政策是趋于中性与支持发展的辩证统一

稳健理财范文第2篇

低风险产品凸显投资价值

面对QDII、股票型基金净值纷纷下跌,低风险理财产品开始凸显价值。尽管股市表现糟糕,但“打新股”产品仍是热门,不仅风险较小、流动性好,且收益相对稳定,是震荡市难得的资金避风港。A股牛市根基尚在,新股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较小。投资者应注意,由于申购新股资金量增长太快,“打新”产品收益率越来越低。如发售中的招行“金葵花”新股申购,投资期3个月,预期收益率在3%~15%之间,相比以前收益大幅缩水。

一季度股票型基金受损严重。但“基金家族”中也有不少低风险、适合稳健投资的品种,如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多家银行最近推出不少收益与债券或货币市场挂钩的产品。农行理财专家指出,在震荡市,应适度投资一些债券型基金。债券本身收益固定、且风险小,在负利率背景下,债券型基金可规避震荡行情下股市的大起大落。此外,“定期利息,活期便利”的货币市场基金,也值得关注,购买货币基金还可免税。

去年债券基金整体表现不错,平均净值增长逾15%,远高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其中净值增长最快的超过40%。尤其去年四季度震荡市中,偏股型基金大面积净值缩水,而债券型基金成为大赢家,总管理份额从去年三季度末的91亿份飙升至141亿份。

“选时”型理财产品“破壳”

如何在震荡世道下求得高收益?这也是银行理财“内核”设计的目的。市场新生了一种“选时”型产品,有望成为震荡市的“新星”。

所谓“选时”型产品,就是在精选偏股型基金、新股申购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之间波段配置。股市风险释放充分、确立上涨趋势时,增加精选偏股型基金资产配置;趋势不明显时,增加新股申购和债券型基金资产配置;系统性风险来临时,则增加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最近深发展推出的腾越计划2008年2号基金与新股组合人民币产品,就是一款类私募的“选时”型产品。

建行最新发售的“股票基金双重优选”投资计划,也是利用同一原理,择机投资股票或基金,资金闲置时参与新股申购、债券回购及可转债等高流动性、低风险金融产品投资。适合既希望获取股票投资带来的高收益,又希望通过基金投资平抑选择失误可能带来高风险的投资者。

深发展专家认为,面对近期调整局面,“选时”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当指数大幅波动成为常态,赚钱变得越来越困难,基于大势研判的“选时”型产品的重要性,将逐渐体现。

千元黄金仍具投资价值

黄金及与黄金挂钩的理财产品,也是震荡市中的必配品种。虽然3月中旬黄金期货受投资基金全面撤出的影响,暴跌6%,创近19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不过专家仍对金价中长期趋势表示乐观,因为美国经济短期内难以出现回暖迹象。

稳健理财范文第3篇

另一方面,他们还积极参与慈善捐助,这一点也同样令人动容。

对于孩子,他们也积极鼓励孩子“住出去”,充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精神,这一点也值得不少家长朋友学习。

对于这样一对让人有些敬佩的夫妇,我们还是要仔细地为他们的家庭财务梳理梳理。

从家庭周期及相应的理财目标上看,随着孩子的逐渐成熟与独立,郭先生夫妇即将从家庭成熟期迈入空巢期。未来的理财规划上,除了为孩子的婚房准备一定的资金外,更多关注点应转向为两人自身的舒适养老作出积极筹划。

从现有的家庭财务状况来看,郭先生夫妇的收入、结余、现金流状况都是不错的。 家庭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例也还不错,不像现在很多家庭那样房产类不动产“一枝独大”。

股票基金调整为稳健的品种

但是,我们更仔细地检阅他们的金融资产结构后发现,在他们的总计150万元的金融资产中,活期资金占20%,股票占66.7%,基金占13.3%,看起来,这几类资产的流动性都很强。但其实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变现损失可能还是比较大的,当然也要看具体的投资品种。

但整体上来讲,对于郭先生夫妇这样的年龄结构,以及为了达成他们想要为孩子准备100万元这样的一个中短期理财目标,我们建议郭先生夫妇可以在日常的股票和基金投资中,不妨多留意点,寻找机会,在不大幅亏损的前提下,逐步将股票资金转出,比如转为债券类基金或债券等更为稳健的资产类别。

从郭先生夫妇的收入及家庭资产状况来看,两人虽然年纪已经靠近50岁,但可承受风险的能力本身确是较强的,本来不需要像一般较低收入的准退休族那样,退出股票等积极的投资领域。但考虑到他们其实需要在未来几年内保证为孩子准备一大笔购房资金,同时现在的市场环境又比较低迷,因此还是可以转一转、动一动。

可用贷款或信用卡重修厨房

购先生夫妇另一个最迫切的家庭理财任务,就是迫在眉睫的厨房重装“工程”。

郭先生手里目前有30万元活期资金,相当于他们月支出的20倍。一般家庭紧急备用金只需要储备6~9个月,因此其实郭先生手里的20万元活期资金可以转投入具有一定生息能力的资产类别,比如银行理财产品或债券基金等。

至于厨房重装所需的资金(在10万元以内),郭先生可以考虑向银行借款,让自己手中的可支配资金更多些。因为该家庭目前负债额度为0,而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却不低,因此不妨让银行来为自己服务。郭先生可以考虑申请装修贷款,也可以考虑将存单做质押贷款等。至于无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由于利率较高,而且郭先生又不是没有可担保或抵押的物品,因此不建议使用。

还有一个办法,其实是可以申请信用卡。以郭先生的收入水平、资产状况,虽然他还没有办理过信用卡,但也可以申请到较高额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此次厨房装修所需。此外,夫妻二人申办了信用卡以后,将来的旅游购物等都可以累积信用及积分,甚至航空里程,他们的购物旅游等费用目前来看还是不少的,因此兑换的积分可能会较多,将来旅游机票就可以用积分兑换了。虽然郭先生夫妇可能“不差钱”,但有钱人其实更可以享用日常理财带来的好处。

家财险和基础人身保障不可少

此外,在这次火灾教训中,郭先生提到, 邻居们对他们颇有抱怨,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对邻居们的房屋特别是墙面等可能有间接地破坏。

为此,我们建议在重装之后,郭先生夫妇一定要购置一份家庭财产保险。

现在市场上的家庭财产保险承保的不只是水、火、盗抢等保险责任,还特别包括了很多别的方面,比如宠物家养责任、保姆人身意外,家庭成员的人身意外保障,以及第三方保险责任(比如房屋灾害引起的对邻居的伤害和损失等),甚至包括一些过渡费用(比如火灾后房主需要暂时租房居住,这部分租金保险按公司也可以赔偿),各个方面都有各类附加保障可供选择。比如,我们在平安保险商城()帮郭先生测算了一下,如果郭先生购买一份家庭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基础保额300万元,附加室内财产盗抢综合险10万元, 附加水暖管爆裂损失险8,附加家用电器安全险8万元,附加家居责任险 8万元,附加银行卡被抢损失险5万元,附加拦车劫财损失险5万元,家庭成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00万元,附加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保障期1年,保费原价1800元,网络投保优惠价1530元。

稳健理财范文第4篇

2017年,理财市场“画风”大变。股票也好,理财产品也罢,今年的投资,少了前些年追求暴利的“燥热”,多了一份稳中取胜的“淡定”。

展望2018年,在经济稳中求进的背景下,金融业严监管将持续发力,求“稳”或仍将是普通人投资理财的主流。

股市分化明显,波动较往年小

对于搏击股市的投资者而言,永远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2017年也不例外。

上海股民郑咏琪属于前者。今年年初,她果断地买入了几只上证50指数成分股,截至目前差不多都有两三成的收益。“幸亏抓住了这一波‘白马行情’。”郑咏琪不无得意地说。

郑咏琪所说的“白马行情”,是指行业龙头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占有率、定价能力增强,支撑了股票行情的走好。

相比之下,股民郑莘就没那么幸运了,追高买入的几只次新股遭遇重挫,令他沮丧不已。“看来,坚持多年的炒新、炒小、炒高送转的思路不灵了。”

不止是股民收益分化,不同市场之间的“分化”也是2017年A股的最大特点。截至12月15日收盘,上证综指年内累计实现5.24%的涨幅,大幅“跑赢”创业板指数的-9.08%。同期,被称为“漂亮50”的上证50指数累计上涨23.32%。

监管部门权威人士介绍,尽管市场行情分化明显,但全年股市投融资功能明显增强,市场波动率明显降低,稳定性正在加强。以上证综指为例,2017年以来振幅为13.98%,明显小于2016年25.44%和2015年71.95%的振动幅度。

理财产品收益稳健,没有“大起大落”

再来看看对于投资者技术没那么高要求的余额宝、P2P、银行理财等产品,不难发现,2017年各类产品的收益率没有“大起大落”,稳健成为主题词。

今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产品的七天年化收益率普遍上扬超4%后逐步回落。目前,余额宝七天年化收益率降至3.9%附近。与几年前“宝宝”类产品7日年化收益动辄超5%、6%相比,今年“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相对稳定。

稳健理财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稳健性原则

日本的《企业会计原则》中指出:“稳健主义原则”是在有可能对企业财务产生不利影响的场合,应有所备而进行的适当健全的会计处理。它要求:为防止不确实的将来所带来的风险,必须根据适度而审慎的判断进行会计处理。”

一、稳健主义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1、风险与受益的矛盾产物

稳健主义原则是以风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大潮中,竞争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风险是个阴魂不散的恶魔;但受到风险威胁的企业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取得充分的犒赏――收益。风险与收益是密切相关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对企业而言是动力;收益越大,随之而至的风险也就越大,对企业而言是压力。

会计的稳健主义原则正是解决“风险与收益”这对矛盾的良药。由于会计职业本身就是在破产、倒闭、舞弊和争议的企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环境使会计人员时刻充满了“强烈的灾难意识”,即危机感。会计人员秉着稳健性原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驯服风险的使命。同时,相当数量的会计原则和方法,虽然不是直接由稳健原则派生而来,却始终受着稳健原则的支配和影响。

企业经营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会计稳健主义原则的客观存在。可以说,稳健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稳定器”。

2、不确定因素的约束

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情况和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加以确认的会计信息。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

(1)一个是外因,即由于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在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都会引起企业资产的不断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

(2)另一个原因为内因,即指由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在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因自身业务水平或职业道德素质的限制,而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不断发生变化。总之,会计的不确定性所直接针对的就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会计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

“不确定性”这一普遍约束因素已经成为稳健主义这个传统会计概念的依据,如一般所述,稳健主义概念不是会计上的一种假设,也不是一种约束因素,但在运用上却被作为展示那些不太可靠的相关数据的一种约束因素。稳健性原则是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的一种必然反应。会计是经济、技术与人结合的产物,会计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存在着风险人们就自然会采取措施,寻找一种稳健的方法来回避风险,保护自己。会计工作中的稳健性原则就是人们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例如,面对会计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财产托管人,审计人员和投资者出于减轻受托责任,减轻审计责任,以及避免或减轻投资风险和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的不同目的,他们要求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采取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原则在企业会计应用的重要体现

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中的应用归纳如下。

1、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存货和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可采用成本与市场孰低法,即可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并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另外,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其差额先冲抵该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不足冲抵的差额部分应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损失。

2、加速折旧法的采用

1992年颁布的会计制度对加速折旧法的使用范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股份公司的会计制度中对加速折旧法的使用范围没有加以限定,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适当地选用折旧方法。

3、无形资产的摊销

按合同或法律规定的期限与经营期孰短的年限摊销,如果合同或法律没有规定年限的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而行业财会制度规定是不少于10年进行摊销。对于开办费的摊销,行业财会制度规定按不少于5年的期限进行摊销,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具体准则中改为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果开办费不大的,也可以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计入损益。

4、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按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金额,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也可以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投资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股权投资差额,国家规定应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关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以上对长期投资股权投资的增值和减值与长期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之所以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遵循了稳健性原则。

5、收入(投资收益)的确认

行业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确认做了比较简单、硬性和表面化的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的确认标准规定得比较原则化,比较注重交易的经济实质。如在商品销售的交易中,要求企业正确判断是否企业已经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转移给了卖方;是否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是否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是否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了上述四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都不能确认收入。又如,在企业提供的劳务收入的确认上,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且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对该项交易的结果做出可靠的估计,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不能对交易的结果做出可靠的估计,应按已发生的共预计能够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同时按相同的金额结转成本;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不能全部得到补偿的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金额确认收入,并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结转成本,确认的收入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确认为损失;如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则不确认收入,但应将已经发生的成本确认为当期费用。可见,《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规定的收入的确认原则更加稳健、可靠。

投资准则规定,除收到已经记入应收项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外,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应在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不得确认为当期收益。

三、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如客观性原则是反映以会计核算工作中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稳健性原则要求反映的是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费用或收入、资产等。此外,稳健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形式促使企业采取“谨慎”的行为来达到既定的目的。因此,它可能失去客观的立场。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缓解其冲突。

(1)我们应合理地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2条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稳健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

(2)要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下有所不同,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3)要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4)要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由于稳健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强的随意性和倾向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稳健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稳健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工作,防止滥用和曲解稳健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2、稳健原则运用的关键是“度”的掌握

过度运用或运用不够都可能降低稳健性原则优点的发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方面受到误导。

在现时会计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会计不确定性程度逐步提高,稳健性原则既然体现了人们对会计不确定性因素的谨慎小心的态度,就应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方案的选择时应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我们在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度”时,应将会计信息按其不确定性的大小分为“很可能发生”、“可能性极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类。在充分考虑了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配比性原则的前提下,将稳健性原则与会计不确定性的分类结合起来。即对于那些“很可能发生”的费用或负债,应加以确认,并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对于“很可能发生”和“可能性极小”之间的费用或债务,只要求在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披露;而那些“可能性极小”的费用或债务,企业可以不在会计报表中的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至于对预计的收入和资产,只有那些“很可能发生”的应在企业的报表中加以披露和说明;而对于那些“可能性极小”的,应从谨慎的角度出发,不必在会计报表中及其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不进行任何处理。但最重要的是,在按上述分类执行稳键性原则时,必须认真合理地考虑权衡相关性、客观性、配比性与稳健性原则之间的成本效益,而不能片面地“教条化”执行。

为了保证我们既体现稳健性原则,又不致于损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国家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做了如下规定:一是要研究和控制操作性较强的“适应运用”的具体标准或规范;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外部的约束机制;三是要研究和协调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税收法规之间的关系,调整现行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增强企业适度运用稳健性原则的内部动力和承受力;四是要遵循财务报告的充分披露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使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