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并在教学环节(培养过程)中切实突出体现应用型针对性特色。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既传授知识,又能培养、锻炼职业技能和其它方面的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探索求解的问题。

1999年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的旅游景区专业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北京市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三年来,该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实践,其中建设北京颐和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并在向更高层次发展。一、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四个层面的实践

1?旅游景区专业日常教学——在旅游景区专业《北京导游》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颐和园一日游”现场教学:

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团认为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此外,旅游景区专业要求学生接受景区文化内涵教育和行业技能训练。因此,选定颐和园为现场教学景点之一是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的。

颐和园现场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有关景点、景物的知识,在结合《导游业务》课程的基础上,学生熟悉了现场导游路线,实践了导游技能,并撰写了有关景点的调查报告。现场教学有着具体、形象、生动、真实等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优点,现场教学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与保证。

2?旅游景区专业实习——在一年级末进行为期两周的中英文结合的颐和园双语现场教学:

颐和园双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

第一,通过现场教学比较系统地了解颐和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以北京颐和园的旅游资源为载体重点组织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做到用较流利、正确的英语进行颐和园景点导游讲解。

第二,同时进行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在内的素质教育。

(1)课堂园林基础知识介绍,激发兴趣的产生:

在实地实习之前,借助幻灯、图片,对全体实习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园林基础知识讲解与引导,使学生掌握实习所需的知识,对实习内容发生了兴趣。

(2)现场教学时段目的明确,依景物、景点、教学对象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方式,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现场教学分为上、下午两个时段。上午的教学按照当天计划的景点、景物,由中文老师进行中文讲解,外语教学重点配合,并要求学生通过看、听、记、问和讨论正确、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当日学习内容。下午的外语教学则是在外语教师的帮助和个别辅导后,每个学生进行讲解或表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又通过学生的创意表演活跃了教学气氛。

(3)重点考核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改变考试方式,鼓励学生去求知:

此次实习考试的成绩比例为中文笔试占20%,外语口试占80%。我们的英语口语现场考试改变了常规的考试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生讲解之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可发表自己的见解来进行纠正、补充。这样做不仅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更注重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改变了由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学生被动学习的负面影响,激励了学生更加自觉自愿地去学。

3?外语专业实习——逐步推广、扩大到英语专业、日语专业在颐和园进行为期两周的双语现场教学:

北京颐和园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强化职业能力的实践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做到流利、较准确、得体地用外语进行交流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必要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此外,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结合窗口服务行业特点和皇家园林定位,颐和园准确进行综合服务功能定位,通过专项服务培训和技能演练,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技能,完善服务细节;通过国庆60周年接待服务、各种节假日游园接待工作,强化服务练兵,深化职工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做到服务热情得体、语言文明规范。“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是公园的服务宗旨,平均每年公园为职工和游客办实事20件,在接待服务工作中,颐和园不断推出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并开展了“微笑服务、亲和安保和公园之友”三项行动,使历史名园的服务品质得到再次提升。其中,九项免费公益服务为游客提供了更贴心服务,公园刷卡售票、刷卡消费系统符合游客消费的发展趋势,夜间植物打药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职工在服务过程中切实做到周到服务、热情服务,用微笑赢得游客的尊重和理解、拉近与游客的距离,切实解决游客关注问题,促进了景区的和谐发展。

颐和园特别注重发挥公园讲解服务传播文化、桥梁纽带的作用。立足讲解岗位职能,积极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满足游客求知求解的需求。合理补充导游讲解力量,从而建立全覆盖式导游讲解服务网,最大程度满足游客需求。

不断提升游客中心建设水平,做好全方位游览规范服务

积极扩充游客中心服务功能和服务力度,在原有仁寿北殿游客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新建立颐和园清外务部公所游客服务中心,使游客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面积得到全面扩展提升。游客中心有专职服务员、讲解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配备多媒体触摸屏、大屏幕影像播放设施和实物模型,为游客展示更直观的顿和园,并定点开展人文历史、动植物资源、传统民俗、历史风貌建筑和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向游客进行历史文化展示,其中“晚清外交与颐和园外务部公所”、“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两个主题展览,深受游客喜爱。游客中心还向游客免费提供景区游览信息、游览路线定制、各类信息咨询、手机充电、计算机上网等服务,并向青少年提供宣传教育材料,使游客中心的服务、展示和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加强旅游服务监管,创立颐和园特色经营模式

坚持“文化经营和特色经营”道路,增强园内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在旅游服务管理机制上,严格商品流通环节管理力度,坚持大宗食品考察和商业网点检查制度,整合商业资源,优化商业布局,使全园商业网点配置、店容陈列符合颐和园功能定位和园容景观要求。全力抓好规范服务和商业拓展,丰富产品种类,明码标价、诚信服务,不断提升公园旅游服务市场的整体档次和文化氛围。同时,将颐和园特色融入商品经营,立足文化,大力发展特色商业经营,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广大游客,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做到多形式经营管理齐头并进。

此外,严格景区票务监管。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票务价格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规定,并严格票务工作的各个流程,强化票务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以及各环节的规范运行,维护了景区良好的经济秩序。

持续加强特殊人群接待服务能力,提升景区文明便捷游览环境

颐和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基本覆盖全园主要游览线路,并在2008年进行了再次升级改造,出色完成了残奥会接待服务工作,便捷的游览条件受到各国残障游客的好评。近三年,公园继续加强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维护,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持续做好特殊人群的服务接待。在硬件建设方面,升级改造了部分无障碍设施,陆续完善调整无障碍导向指示牌,为行动不便者开启游览绿色通道,免费提供轮椅、拐杖等物品;在软件建设方面,利用“全国助残日”等重要节点,加强宣传、体现关怀,并着力加强为残障游客服务的技巧,为乘轮椅游客提供蹲式讲解服务,提高为盲人游客讲解的语言艺术性,帮扶肢残游客注意方式方法,真正将无障碍通道铺设到服务实际工作中去,铺设到游客心中,使景区文明和谐环境作用日益凸显。

不断完善游客诉求机制,促进公园服务水平有益提升

颐和园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运用社会对服务工作的监督作用,倾听多方意见,不断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在原有服务监督体制基础上,不断完善投诉管理监督机制建设,整合系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建立颐和园非紧急救助服务站,每天24小时进行投诉处理,为游客提供了诉求的一站式服务,并及时汇总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及时修正不足,相关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中外游客的称赞。

同时,公园从两个层面积极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一是每年开展全园规模的游客满意度调查、征询活动,发放200~300份调查问卷,广泛了解游客需求,请游客为公园建设出谋划策,并请义务监督员对服务过程进行全面跟踪,确保各岗位文明服务的质量和水准,使公园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岗位细节、服务技能得到有效突破。二是各服务管理部门利用节假日,通过发放便民服务卡、服务反馈表和问卷等形式开展专项调查,就公园服务、文物保护、园林绿化等工作与游客交流,针对公园游览环境、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查找薄弱环节,狠抓整改,逐步创新,使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工作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在近年所进行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游客对颐和园管理、经营、服务、景区环境的满意率平均达到94.7%以上。

把构筑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打造平安和谐景区作为服务重点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厚重的张謇文化底蕴,是常乐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今年5月,以东部张謇纪念馆、中部颐生酿造厂、西部官公岛休闲旅游度假区为主要依托的张謇文化产业园获“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东部:张謇纪念馆文化游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状元街东首,是一处纪念性的园林,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由张公祠堂、史料展示馆组成。2010年,张謇纪念馆被上海世博局列入“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被新加坡列为“中国历史文化浸润项目”。2011年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旅客20多万人次。

颇具民国建筑风格的史料展示馆内陈列了300多件珍贵文物和1000多幅图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了张謇一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成为江苏省内内容最全、设施最好、功能最佳、档次最高的名人纪念馆。

常乐镇党委宣传委员童国华介绍说,张謇的许多思想在当时都是超越同时代人的,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张謇十分关注近代南通的公益性文化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他大力兴建博物苑、图书馆、公园、剧场、俱乐部、 体育场等公共设施,为南通公益性文化产业建设呕心沥血,成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较早涉足文化产业的尝试者。同时,他还十分注重经营性和盈利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对印刷出版、刺绣、戏剧等文化艺术尤为关心,以一个企业家自觉而敏锐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文化事业的经营活动中去,对南通文化产业开发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如今,在张謇“以民为本”思想理念的熏陶和影响下,从常乐镇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负责人纷纷回报家乡,他们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建设,捐资兴建养老院、幼儿园、小学、纪念馆等项目,涌现出了一批批张謇精神的实践者。

童国华说:“将张謇纪念馆文化游作为东部发展的主打品牌,就是希望人们在参观后了解张謇、认识张謇、读懂张謇,通过旅游产业推崇他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张謇纪念馆二期工程即将启动,规划建设状元府、状元街、古戏台、国学馆、关帝庙等工程,使之成为张謇文化旅游景区的又一重要景点。

中部:颐生酿造厂工业游

1894年在“张氏老宅”,张謇创办了颐生酿造厂,厂址位于常乐镇西首,现为南通颐生酒业有限公司。

颐生酒聚百年老窖之精华,融中医中药之精髓,是名副其实的酒中珍品,闻名于世100多年。1906年,颐生茵陈酒在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这是当时中国获得的唯一的世界博览会金奖。同年,茵陈酒被送往意大利参加万国博览会。至1912年,开发的颐生酒品种达到8个之多,曾一度热销全国。1991年,颐生“人像酒”首次销往奥地利;1992年,茵陈酒系列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奥地利、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悠久的颐生酒文化,新一代颐生人规划在颐生酿造厂内建立一座颐生酒文化博物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颐生的历史、颐生酒的酿造过程,体验制酒工艺与流程。

据了解,颐生酒文化博物馆规划分为六个区域。第一部分:创始人张謇,介绍颐生酒厂的由来;第二部分:百年沧桑,介绍颐生酿造厂的历史;第三部分:独特工艺,介绍颐生酒的制作工艺与流程;第四部分:世纪荣耀,介绍颐生在国内外获得的各项荣誉;第五部分:金奖品质,介绍颐生五大系列产品;第六部分:文化传承,介绍颐生酒的历史文化,包括广告文化、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以及颐生酒厂未来的发展规划。另外,酒文化博物馆还将专设品酒区域,供参观者品鉴。

目前,酒文化博物馆策划文案与设计图稿已完成对接,计划将于8月开始动工,对酿造厂的老建筑进行翻修。预计颐生酒文化博物馆将于明年5月开馆,与公众见面。

西部:官公岛休闲旅游生态游

官公岛,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为常乐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南临官公河,北临通启运河。岛内陆域面积约200亩,一条主桥联系岛内外。岛上为原生态植被,四面环水,水质清澈,环境优美。

官公岛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将官公岛划分为几大功能区,包括生态采摘区、休闲垂钓区、观光体验区等等。

官公岛旅游休闲区的规划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农业文化,实现了本地农业的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增产。2012年12月31日下午,海门首届官公岛冬季捕鱼节就在官公岛休闲度假区的官公河畔隆重举行。捕鱼节为人们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官公河渔猎文化、淳朴的民俗民风、原始的捕捞方式和壮观的捕鱼场面,气氛热烈。2013年3月22日,文化常乐系列活动之“常乐草莓节”吸引了不少游客,与村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在草莓节上,大家不仅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也踊跃参与到各种游戏当中,草莓节更是为草莓种植者提供了一次交流种植经验的平台。

官公岛休闲园区旨在打造成为南通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环境最优、配套最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发挥好“四大功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农业旅游休闲的乐园、海门乃至南通农业农村形象展示的窗口。

官公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与张謇文化产业形成叠加优势,将成为常乐服务业特色发展的强大引擎。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思想道德教育 渗透方式

十报告强调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即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我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和个人从教二十多年工作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探讨。

一、在揭示课题时渗透德育

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学生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台湾从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祈使句、感叹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付出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通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验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三、在剖析词句处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血肉之躯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谭老师要保护好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四、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上课伊始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配以录音机播放的柔和优美的曲子,指导学生边听朗读,同时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察颐和园美丽景色,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句。当学生对“美丽”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并结合彩图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景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才能的热爱。我借此时机,介绍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同时也简单介绍北京还有一座比颐和园规模更大,景色更瑰丽的圆明园,也遭到八国联军的毁灭性破坏,这既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又使他们沉浸在“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的遐想之中。

五、在故事情节点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学生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六、在巧设问题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当学生学到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潮水一样翻滚。教师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

七、在作文教学时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给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表达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八、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从海淀区西苑小学到颐和园之间步行只需10分钟。依托园内的资源,学校自2007年开始开展颐和园小导游志愿服务活动,并于2013年申报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策略研究》市级课题。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也培养起一批又一批小志愿者。

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自主筹划并实施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搜集资料,再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编写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解说词。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

注重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为了使志愿服务教育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西苑小学开发了“红色双清”“我是小导游”“绽放在圆明园里的海棠花蕾”“绽放在颐和园里的海棠花蕾”“大手拉小手”等系列专题性志愿服务活动校本课程。为了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对小志愿者进行相关的知R培训:三至六年级分层次、分项目学习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动物园的历史文化,为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五六年级学习园林相关知识,为日后的校园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储备。

注重与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相结合。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能力。例如,通过看录像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讲解的状态;通过分组讨论明确游客想要怎样的讲解;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语言和肢体动作培训;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了使用文明用语,语言表达清楚、自然,动作举止大方得体,遇到问题也能冷静面对。

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每次活动后,学校都会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家长评、游客评,评价内容有口语表达、交际能力、自身文明行为、服务效果等方面,最后综合各项评价结果,评选出“金星志愿者”和“银星志愿者”。学校还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活动项目进行个人总结,总结的形式可以是画手抄报,可以是写活动感受。通过这样的评价与总结,学生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也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疫苗和免疫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艺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南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