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范文第1篇

摘要:《寻宝》节目的大众定位和公共立场,培养了大众的文化修养,促进了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寻宝》是顺应民意、顺乎时代的创新之举。正是《寻宝》的公益性和草根性,使节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创新土壤,让普通藏友走上舞台,用故事展现收藏人生,促进了文物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众性定位;公共立场;草根性;健康收藏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32-01

《寻宝》在鉴宝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最重的是《寻宝》的群众基础。“频道只是为节目提供了一个服务和展示的舞台,节目的成功还在于内容和形式。正如烹饪一样,频道提供的只是烹饪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至于怎样的取材和怎样做,就在于节目的定位。《寻宝》的食材就是8000多万藏友;那怎么做这道菜呢?我们要让由收藏的群众性活动演化而来的《寻宝》成为大众收藏的一个‘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舞台,同时挖掘背后的文化。因此,《寻宝》的节目定位只能是大众性和草根性,同时引导健康收藏和文化收藏。”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任学安这样告诉记者。

一、《寻宝》的大众性定位适应了观众的需求

(一)《寻宝》的节目宗旨是“平等交流,共同分享”,注重与大众藏友的沟通

平等交流的前提就是开放式“零门槛”准入制度。在《寻宝》走进苏州同里节目中,海选还未正式开始,2000多位藏友就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与藏友的交谈中,感触最深的就是百姓对《寻宝》节目的喜爱。

(二)草根收藏一直是《寻宝》节目鲜活的素材,增强了大众收藏意识

在收藏文化深厚的中国,普通的百姓家或多或少都有些老辈留下来的物件。在《寻宝走进盐城》节目中,一位生活并不富裕的普通百姓家里,保存了一只青花大碗,后来被专家鉴定为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并获得了盐城市的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奖,最后以300多万元人民币被人收藏,这样的故事在《寻宝》节目中经常发生。

(三)《寻宝》不但成为草根收藏互动的平台,而且设立了大众评审团,使大众成为节目的主人

《寻宝》在立足于大众收藏的同时还以挖掘当地深厚文化底蕴为主线、秉承着“以物鉴史、以史鉴发展”的创作理念,以藏品鉴定、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紧扣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题。因此,每期节目都会选择30位左右的普通藏友走上节目现场,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和藏品的历史背景,来挖掘当地的文化名片。

为了体现大众性,《寻宝》特意设置了现场观众评审和投票环节,大众评审团用自己的语言点评,最后,由现场藏友投票选出最具历史文化价奖,体现了大众是节目的主人。

二、《寻宝》的公共立场引导了健康收藏和文化收藏

“中央电视台《寻宝》作为大型公益性的电视活动,创新了节目样态,借助故事的趣味、倡导了一种健康收藏和文化收藏,理应赢得受众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博士这样解读。

纵观国内收藏类节目,《寻宝》之所以能够别具一格,作健康收藏和文化收藏的引领者,关键在于:

(一)《寻宝》是公益性的电视活动,核心是中央电视台权威的公共立场

目前搞收藏的人群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祖传的宝贝;一类是喜欢收藏,把收藏作为业余爱好;一类是看到别人收藏得利了,跟风搞收藏。《寻宝》站在媒体的公共立场,为大众提供健康的财富观念与收藏态度。

(二)《寻宝》通过寻当地“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宝物的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大众收藏

收藏的本质是高雅的社会文化。通过对文物艺术品丰富内涵的挖掘,培养大众的文化修养,促进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节目环节设置上,《寻宝》建立了文化评估体系。把《寻宝》的终极目标定在寻找当地“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宝物上,唤起当地人对本地文化的感情。

(三)《寻宝》主动邀请文物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法律法规的宣传规范了收藏市场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范文第2篇

发现线索 凸显典型

加强民族团结典型报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新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笔者从该通讯作者那里了解到,他们正是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带着这样的“问题”八方奔走,四处寻找“线索”,几经周折,踏破铁鞋,终于偶然从当地维稳部门打听到本地有位昔日的老人,并由此获知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年轻时主动,娶了位藏族妻子次仁德吉,年老后又把一双儿女送到。现在还不断帮助在汉读书的学生,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工作。

“杨昌林典型”的发现,使通讯作者如获至宝,同时也受到所在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认为对这一典型的报道宣传,与中央领导对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进步典型宣传的新要求高度契合。根据编委会的部署,很快成立了杨昌林报道组,决定以通讯形式并配发相关评论,浓墨重彩,凸显“杨昌林典型”所蕴涵的民族团结和谐的重大时代意义。

新闻是发现的艺术,所谓新闻发现,就是要寻找主客观的契合点,捕捉到它所蕴涵的新闻价值,循此线索,以小见大,以一个典型人物为突破口来表现时代的主题。报道组的记者们正是因为独具慧眼,才从看似偶然得来的线索中,找到了中华民族历史中必然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与民族大进步。

纵深掘材 撷取精华

有了重要的新闻发现,还须进一步拓宽新闻发现的思路,比如,体现在主人公杨昌林身上的“汉藏一家亲”的经历,是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这些故事的历史与现况如何?它向人们传达出怎样的信息、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等等,都需要记者去深入了解,并做出忠于客观事实的新闻表达与解说。

为了深入发掘杨昌林关心建设、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报道组不辞辛劳,一次又一次来到杨昌林家中,走进其狭小的卧室,坐在其简陋的沙发上,听其讲述求学的故事、的故事、恋爱的故事、帮助学生的故事。直至文章见报的前几天,报道组还赶赴一年一度的武汉地区学生国庆联谊会,会上会下紧张采访学生,采访杨昌林的亲朋好友,采访相关领导,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采写杨昌林的新闻素材相当丰富,围绕主人公及其家庭的一点一滴,都源源不断地涌入记者的心田,仿佛让人走进了主人公色彩斑斓的世界。

然而,这些传奇故事时间长,地域跨度大,材料纷繁,驾驭起来颇有难度,报道组经过理性梳理,斟酌再三:如何做到既能保持主人公鲜为人知的传奇性,又能突出社会主义新闻性;如何达到既有吸引读者的故事性,又有高屋建瓴的鲜明政治性和党性……反复酝酿后终于达成共识,决定着力从主人公正在从事的关爱在汉大学生的活动入手,以此将现在与过去、武汉与进行有机链接。“胸中有大局,笔下含深情”。最后见报的通讯《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一文,从立意、写作到修改,无不精心选材、精心剪裁、反复推敲,从材料中选取生动的故事,从故事中寻找生动的场景,从场景中展现生动的细节,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忠诚于党、钟情于藏的崇高精神,收到了“以小见大、凸显主题、感动读者”的新闻效应。

比如,写杨昌林夫妇将孩子接到家中吃饭时的场景,通讯是这样描述的:一张大桌子支开,几乎将小客厅占满。“有一次来了30多个孩子,大家只能把饺子放在纸上,再搁到地上,一锅锅地不停煮。有人不小心,一屁股坐到了饺子上。”

再比如,写杨昌林生活节俭而为学生却舍得花费时,这样描述:五屉柜的油漆剥落了,穿衣柜的镜子也有些磨花――这些都是调回武汉那年买的。杨昌林家里惟一赶过的“时髦”,是1987年就早早安装了电话――有了电话,和孩子们联系起来方便。电话24小时随时可能响起,每一次铃声都牵动阿爸阿妈的心。

这样的场景、细节描写,文章中随处可寻。读者读到这些,都会对杨昌林夫妇32年来一如既往地为藏族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表敬意。

标题精湛 过目难忘

这篇通讯不但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感人,而且标题精湛,过目难忘。俗话说,新闻的灵魂首先体现在标题上。一则有社会价值的好新闻,再配上吸引人的标题,就能光彩夺目,产生无穷魅力。作品标题有主题和副题。

主题――“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给人亲切温馨之感,它满怀深情地呼唤着远方来汉的藏族学生,仿佛在说:孩子们,你们的家就在这儿,这里没有寂寞,没有忧愁,是你们快乐幸福的家园,你们回家吧!标上这样的“主题”,而且用语肯定,比喻通俗形象,一下子就把来自万里之外的藏族孩子拉在了咫尺之间,使他们置身于民族大家庭的怀抱,享受到无比的温暖。

在主标题之下,又嵌入一个数字式副题――“一个汉藏家庭与藏族学生的32年不了情”,加以补充诠释。“一”与“32”,“汉藏家庭”与“藏族学生”,两两对比之中再以“不了情”一线贯穿,突出了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其感情之宝贵深厚,真是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这个副题,为“主题”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反映了主人公32年如一日,与在汉求学的藏族大学生建立的民族感情,具有深刻的感染力,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将会长久地烙在人们的脑海中。

抢抓典型 先声夺人

《长江日报》率先发现和报道了杨昌林这一重大典型,充分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斗争不断深入。在这种形势下,杨昌林典型的宣传,必将对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起到很好的维护和推动作用。

该通讯于国庆长假上班后第一天推出,见报当天,新浪、网易、腾讯、中教网、中国新闻网、巴蜀新闻网等多家网站纷纷全文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均进行了报道,同时,又引起了中央主要领导的关注,使得杨昌林这一维护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迅速推向全国。此后,《长江日报》又及时推出通讯《孩子,到去安家》等后续报道,介绍杨昌林一家三代情牵、忘我奉献的事迹。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

“到博物馆参观,想买一个博物馆的符号或相关的一个元素,那就是你对博物馆体验以后产生的认同和收藏。”

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正在开始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正在日益成为博物馆获取社会资源的一条重要渠道。文化产品开发对于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消费时代,商品的文化传播能力大为增强,而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播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

博物馆文化产品必须承载相关的文化信息,这正是它区别于普通旅游产品的特殊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是否具备馆藏文物载体元素是一条核心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图案或符号、一种造型或色彩、一段文字说明或解读,都要在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览内容、建筑形制、研究领域中找到依据和原型。

国内博物馆界一般把除展览和相关教育、服务项目之外的文化产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博物馆藏品和展览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创意文化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第二类是文物藏品的复仿制品;第三类是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相关的书籍、电子出版物及各种纪念品。

二、成功案例

(一)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这方面的先行者。1996年,上海博物馆于新馆建成开放之际成立了上海博物馆艺术开发公司。该公司为独立法人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模式。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现有800多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文化商品2万多种,其中自主开发设计的系列文化商品400余种,占总销售额的50%。公司文化产品销售额也从当年的500万元/年,发展到连续两年(2006年、2007年)达到4000万元,自2006年起,其销售额超过了上海博物馆的门票收入。2005年公司在上海时尚文化地标“新天地”太仓路开设了精品分店,成为周边世界500强、office高级白领的时尚首选。2009年,该公司成为大英博物馆长期供货合作伙伴。

上海博物馆艺术开发公司在经营中形成了自主设计、制作和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其周围聚合了几十家加工制作企业。公司对每件产品实行跟单监管,严把质量关。尽管还没有注册商标,上海博物馆本身就已经具有品牌效应。“我们的每个商品上都有上海博物馆的标志,很多人就是冲着这标志来的。随着后续发展我们肯定要申请商标和知识产权。”

(二)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开发真正起步于2008年。这一年,为迎“奥运”,故宫举行“天朝衣冠”展览,首次将皇帝、皇后服饰同时展出。为配合展览,故宫设立了一家专卖店,商品的所有元素都从展品中提取。此后,故宫文化产品开发进入长足发展阶段。目前,故宫内设38个销售文化产品的经营点,还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开设了一个专卖店。这些店内共陈列文化商品1万多个品种,其中46%为故宫自主开发。

作为“奥运”吉祥物核心设计师之一,陈楠参与过奥运特许衍生产品开发工作,他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也应当按照特许衍生产品模式来运作:“博物馆应该对自己的愿景、定位、发展目标和产品等进行系统设计。产品上必须要有博物馆的LOGO,其中包含它的思想和元素,具有知识产权,而且是专门授权研发,生产厂家和营销商家都是指定的,事前要经过严格的审查。”

有的博物馆其实已经借鉴了类似的品牌经营策略。1997年,故宫博物院先后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故宫”、“紫禁城”商标。2006年,“故宫”、“紫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全国文博界第一个被认定的驰名商标。2009年故宫博物院向欧盟成员国和马德里成员国进行了国际的注册。今年,为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故宫还将尝试进行品牌授权运作。在生产经营中,故宫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严格选择合作企业,“我们寻找企业有两条原则:一是公开招投标;二是它在这个领域是领先的、有知名度的。我们一般与企业签订一到两年合同,合同到期后再重新考察选择。”杨晓波介绍说。

(三)湖南省博物馆

博物馆文化产品中已具有品牌效应的还有湖北省博物馆注册的以馆藏国宝“曾侯乙编钟”为主要内容的“曾侯乙编钟乐舞”商标;湖南省博物馆以马王堆养生文化为核心设计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王堆养生枕系列产品等。

三、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模式

当前国内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经营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场地出租和职工承包经营模式,多为中小型博物馆和西部博物馆采用。二是内部经营模式,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设立了内部产业经营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经营服务网点。三是内部经营和公司运作混合型模式,如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化服务中心等经营机构。四是公司运作模式,如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将产业部分与公益事业部分相剥离,成立隶属于博物馆的独立公司实体。

四、海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

台湾林荣泰教授曾提出“4C”文化创意设计观:“Cunltural(文化)、Collective(精选)、Cheerful(愉悦)、Creative(创意)”。从博物院等博物馆成功开发文化产品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好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不仅具备审美性、功能性等一般商品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

博物馆是地域文明集中展示的场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设计必须植根于其文化内涵,精确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且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把博物馆带回家”,使得博物馆文化产品肩负传播博物馆文化的任务,是真正的将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海南省博物馆的设计人员曾运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艺术风格,突出文物重要元素的延伸,对本馆的文化产品开发做了初步的尝试。如海南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2009年海南黎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绽放在世界的舞台上。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黎族织锦图案体现了黎族居民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及传说中吉祥美好的事物等等,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设计将黎锦特色图案奥雅兄弟、大力神、鱼纹、植物纹等等元素提取出来,与生活常用物品相结合,设计出来的产品色彩亮丽,经济实用。

(一)手环U盘

(二)生活用品

(二)文具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范文第4篇

2014年7月,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首次走进,开展“行”慰问演出。

随团赴藏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7月12日刚刚抵达拉萨,便不顾连日来奔波演出的辛苦,傍晚,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位于布达拉宫对岸的慈觉林,观看《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演出。作为享誉全国的资深话剧与影视两栖明星,濮存昕有着高度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戏剧经验,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他一直全神贯注,自始至终兴趣盎然。现场恢宏的气势、舞台上震撼的场面、演员们忘我的投入、藏文化的精华、文成公主的命运、汉藏和美的史诗深深吸引了他!

演出结束后,有不少粉丝在观众席上认出了他,大家惊喜地聚拢过来要求合影、签名。濮存昕一方面友好地回应着大家的热情,一方面还沉浸在《文成公主》的余韵中,他称赞说,《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为做了一件大好事……短短的话语,道出了这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对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的肯定。

在文成公主曾经走过的地方,《文成公主》唤醒历史记忆,讲述了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谱写出一曲汉藏和美的动人篇章,可谓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的大好事。在艺术表现上,提炼传统精华,沟通现代形式,运用高科技手段,整合戏剧、音乐和舞蹈元素,创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为用艺术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经验,为提升中国实景剧发展水平开辟了道路。

遥相呼应的名家点评:魅力来自特色

作为戏剧世界中的一员,实景剧固然以自然实景获得定义,以恢宏场面见出特点。可是,每一部实景剧依然各有个性。

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西湖印象》等着重再现当地自然风光或文化遗产的实景剧不同,拉萨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不仅有建立在历史依据之上情节跌宕的完整故事;还有包括藏地星空、大唐歌舞、高原藏戏等制造戏剧冲突、渲染情感的自然背景和充满汉藏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自然和人文景观,不是被拼盘似的简单再现,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展开而自然呈现。

上演一年来,本剧独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持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观众。经济学家林毅夫、相声演员牛群、国画大师史国良、军旅画家敬庭尧、旅美当代艺术家何工,以及扮演的特型演员钱金良等,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还记得,陈坤在观演过程中数次起立鼓掌,牛群在看完演出后赞扬本剧“是一场伟大的演出……绝对震撼,值得一看”,林毅夫说《文成公主》实景剧“比我想象的还要震撼、华丽、动人……它是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典范之作之一”。今天,濮存昕所给出的评价,恰与这些声音遥相呼应,可谓言简意永。

布达拉宫的凝望:一颗等待千年的夜明珠

一千三百多年前,经过漫漫征途,历尽千辛万苦,文成公主走到了逻些城;一千三百多年后,布达拉宫依然在高原的青空下静静耸立――红宫古朴沉着,白宫洗净铅华。人们从世界各地慕名前来,他们惊艳于这座宫殿的雄伟,沉吟于唐蕃路上所经历过的沧海桑田。

如果你曾爬上药王山,等待过第一缕阳光;如果你曾跟随转经的队伍,在大昭寺幽邃的通道中逆时针地穿行;或在被阳光铺了一地的八廓街,以一壶甜茶消磨过一个下午……待到日落西山,夜色来临时,你又该去哪里打量这昔日的逻些、今日的拉萨?

公元2012年,从那时起,隔着默默流淌的拉萨河,《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剧场从无到有,最终拔地而起,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从此,在拉萨河两岸,便开始矗立起两座相隔千载的宫殿,它们相互凝望,此起彼伏地传诵着文成公主的故事。如果说历经悠悠岁月,布达拉宫早已成为拉萨的守夜人,那么《文成公主》实景剧便是它守候千年,终于等来的一颗夜明珠,在山川之间、星空之下冉冉发光。它照亮了夜色,抚慰着布达拉宫的寂寞;它穿越了历史的隧道,吸引着远行者的脚步。

2013年9月,陈坤来了;2014年5月,新生代艺人、男模张威骑行数千公里,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6月,全国百家旅行社的代表也在此聚集一堂;7月,濮存昕来。林毅夫、牛群、史国良、敬庭尧、何工、钱金良都一一来过……,人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来过,因为有一道璀璨的光,将在这里划破夜空。

每当夜幕降临,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便拉开大幕。音乐声起,远山渐隐,公主告别大唐,去到远方。随着情节的推进,大明宫、长安城、释迦牟尼等身像,逻些城、布达拉宫、巨幅唐卡相继出现。白昼和夜晚、春秋和冬夏,雪山、草地、森林、荒郊、城池、倒淌河交替变幻,而公主一路向西,日月同行,步步惊心。在“去远方,去远方……”的歌声中,千转百回,她逐渐褪去稚气的娇嫩。慢慢地,另一种歌声响彻天地,消除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范文第5篇

话题展示

从2011年5月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2011年8月网爆“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

这“十重门”是:1.失窃门:2011年5月8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故宫斋宫举办的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发生展品离奇失窃事件。2.会所门:2011年5月11日,央视名嘴芮成钢微博爆料,故宫建福宫已被改建成全球顶级富豪私人会所。3.错字门:2011年5月13日,故宫博物院赠送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赫然将“捍祖国强盛”的“捍”字错写成“撼”字。4.哥窑门:2011年7月4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被严重损坏。但此事在26天后才由故宫向外正式披露。5.瞒报门:2011年8月2日,故宫爆出近年连发4起珍贵文物被人为损坏事件,故宫均秘而不宣。6.拍卖门:私自拍卖5件北宋名人书札。7.屏风门:几年前清宫旧藏木质屏风修复时被水浸泡,故宫隐瞒不报。8.封口门:内部人员勾结导游私分门票,事情败露后被知情者勒索10万元“封口费”。9.古籍门:故宫图书馆善本书库部分图书丢失,上报副院长后,此事被压下不让追查。10.逃税门:故宫午门外的端门一带开设了多处展览室,但展览实际内容较少,且票面无税务章和公司财务章。

多维解读

一、问责制度当完善。在层出不穷的闹剧中我们发现,即便是深陷舆论旋涡,舆论批判和问责的鞭子却怎么都抽不到履行管理职能的故宫身上。而这,恐怕也正是“故宫门”持续发酵的根源所在。审视整个事件,所有闹剧的造成,不仅仅是某个部门、下属公司的责任,管理的整体错位才是真正的原因。故宫之所以屡屡运用“壁虎断尾术”全身而退,关键是问责和监督的软弱和无力。

二、反思与警惕。故宫门前是非多,关键在于他们有很多分内之事没做好,才招致了公众的议论纷纷。也许,身处市场大潮中的故宫的确面临着一些体制尴尬和经营困境,但有问题就要解决,而不能以之为由忽略了日常管理,或者进行不靠谱的商业开发。

三、尊重与敬畏文化。尊重文化,不应该是口头上的矫情,而是对文化实实在在的尊重和敬畏。缺少敬畏之心,就不会懂得珍惜,管理者也就很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变成文化窃贼,大发文化财。不仅故宫如此,各地“名人故里”之争皆是如此。甚至当前的一些文化名人,和故宫的管理者殊途同归,打着为文化卫道的名义,穿着光鲜的文化外衣,表面上对文化饱含热泪,可实质上不过是为自己谋求财富和声望的文化窃贼和文化贩子而已。

故宫“门”后的阴影 黄雅雯

在有阳光的地方,总会留下一块阴影。在阳光的照射下,每一扇门后都会有一块阴影,而“故宫门”背后的那一块阴影正是阻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

故宫在经历了“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这三重危机后。本以为会随着故宫的反思和整改归于平静,却不曾料到这三重门尚未关闭,故宫又赫然洞开。有消息称,因怀疑泄露故宫修建豪华会所的机密是内部人所为,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除了所有员工。

这一场场“闹剧”让整个故宫在旋涡里越陷越深……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故宫门”后究竟还有多少秘密?秘密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令人惊异的真相?

且不说故宫之内的惊天秘密还有多少。光是这十件“门”事件就反射出中国国内的社会风气。每当一件事情发生,上属公司总会将责任推向下属,下属又反推向上属,责任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被众人推来推去,众人都只想着怎样享受权利却不懂得怎样承担责任。就正如同壁虎在遇到麻烦时会自断尾巴以求自保,透过重重“故宫门”,似乎都能够看到这种“壁虎断尾”的身影。这是国人的劣根性吗?

缺少敬畏之心。就不会懂得珍惜,管理者也就很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变成文化窃贼,大发文化财。不仅故宫如此,各地“名人故里”之争皆是如此。甚至当前的一些文化名人,和故宫的管理者殊途同归,打着为文化卫道的名义,穿着光鲜的文化外衣,对文化和文明饱含热泪,可实质上不过是为自己谋求财富和声望的文化窃贼和文明贩子而已。

将责任抛于身后,不管不顾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不能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但在层出不穷的闹剧中,我们却发现:即使是深陷舆论旋涡,舆论批判和问责的鞭子都抽不到履行管理职能的上属身上。而这,恐怕也正是“故宫门”乃至所有“门”事件继续延伸发酵的根源所在。这所有的闹剧的造成,不仅仅是某个部门,下属公司的责任,而管理的整体错位才是真正的原因。

“故宫门”洞开,各种闹剧的持续上演,正深重地侵蚀公共文化领地。要彻底地关上这扇门,重建文化信仰、回归公共属性固然重要。但根本还是要消除国人的劣根性,使权利与义务统一,让门后的阴影有灯光的照耀。

只有这样,“故宫门”才能最终关闭。

点评

“故宫‘门’后的阴影”一题,一语双关,新颖别致,彰显主旨。文中,作者面对引起热议的故宫“十重门”事件,并没有简单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对事情真相进行了挖掘和探讨,一针见血地指出缺少敬畏和利益驱使是造成事件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立意无疑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但同时也使文章闪现思维的火花,耀人眼目,彰显了作者思维的深度,也成就了这篇精彩的时评。

十重门,千重思 陈思宇

故宫,不仅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宫殿,也是最高等级的国家博物馆。朱红色的宫墙,明黄色的琉璃瓦,重重森然的宫殿群,透露出一份皇家的威严与历史的庄重。古时以高大的宫门隔绝国家最高权力中心与市井百姓。今闻深宫又增加无形的“十重门”,门门背后玄机四伏,暗藏蹊跷,惹人深思。

相关期刊更多

作文成功之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大庆教师发展学院

城市问题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低温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