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倒春寒

倒春寒

倒春寒范文第1篇

早春多“捂”别忙减衣

杨启菁主任强调,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立春”一过就急急忙忙地脱下冬装,甚至在早春就穿起了超短裙,殊不知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因为早春季节乍暖还寒,正是西北风和东南风相互交替的时候,冷暖气流经常呈拉锯状态。所以气候忽冷忽热,变化无常,若忽视保健极易得病。—般来讲,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肩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据有关资料报道,突尼斯妇女一年四季喜欢穿静子,即使寒风刺骨的冬天也是如此,因此她们中罹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别多,约占妇女总数的70%。

春寒虽不像寒冬“三九”、“四九”那样酷冷,但寒冷、干燥的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使机体自身抗病能力下降,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容易造成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以及伤寒等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大量调查资料表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早春远远高于其他季节,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因此,为预防“倒春寒”的威胁,早春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多“捂一捂”,尤其对于颈部、手、脚、膝盖等容易遭受冷空气袭击的部位。

忽冷忽热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危害极大

杨启菁主任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热平衡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在“倒春寒”期间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很不稳定,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极大,它会使原有高血压的病人和好似“健康”的老年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机梗塞。气候突变还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改变。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突然的血压升高,易发生脑出血和脑梗塞等疾病。

老年人中患有心血管病,特别是高血压的人,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30%~40%。而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病急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常好发于清晨及上午,为避免这一不利影响,老年人在气候寒冷的时候应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清晨和上午要避免剧烈的体力运动或活动。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应将体育锻炼的时间放在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减少体育活动,并在上午及时服用降压药,以避免血压渡动变化过大。

冬春交界是一氧化碳中毒高发期

杨主任说,每年冬春交界前后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期。因天气变暖,人们放松警惕,有的使用炉火时甚至烟囱破损或堵塞,居室没有良好通风,洗浴与燃气热水器在同室,这种侥幸心理为煤气中毒埋下了祸根。一氧化碳与体内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高于氧气,所以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携带氧的能力和作用,引发心肌缺氧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全身脏器微循环损伤。为此煤气中毒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送入设有高压氧医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救治,如北京积水潭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复兴医院、海淀医院、海军总医院等。及早进高压氧舱,可以减少神经、精神后遗症和降低病死率。

此外居民室内用煤火时应有安全设置,如烟囱、小通气窗、风斗等。如果知道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使用炉火,最好发信息或打电话及时提醒和“监督”。以往有冠心病、心绞痛、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要特别警惕煤气中毒后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

加强锻炼多饮水

春季气温乍暖还寒,因注意适当运动,合理饮食。

第一,平时应多参加各种室内外健身活动,不宜久坐不动。要加强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季正是万物萌芽、草长花开的好时光,也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季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假日里结伴踏青春游等,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尤其步行,是锻炼最简便、安全的运动,如果锻炼得法,其效果可与慢跑相同。生理医学研究表明,步行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如以2分钟走100米的慢速步行1.5~2小时,新陈代谢率可提高48%。步行还能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血管痉挛状态,使血管平滑肌放松。

第二,饮食方面应注意多饮水,如淡茶水,多喝姜汤、食用菌汤,多吃菇类、黑木耳等。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节制烟酒,低盐饮食。

第三,要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不要过度疲劳和紧张。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闲时还可养花、种草。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倒春寒范文第2篇

上证指数在3000点附近的争夺僵持不下,刚一突破就被空方打压。

大环境也不给力,在一系列货币紧缩和房产调控政策下,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放缓迹象,而北非和中东的政局动荡以及日本遭遇大地震和海啸又给全球经济复苏的未来蒙上浓重的阴影。

时局如此,我们对于“建仓时机”的判断依然没有动摇。2011年的春天,也是中国经济实现真正转型的春天,“两会”已经透露出明确的信号,新的经济周期即将启动。当然,“倒春寒”还会不断来袭,这是考验投资者的信心、耐心与纪律的时期。

油价,全球经济的最大不确定

在过去的三月份里,可以说“天灾人祸”不断。继埃及穆巴拉克下台之后,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的位置亦岌岌可危,接着沙特阿拉伯爆发骚乱。正当人们担心这个产油大国的动荡会不会让油价扶摇直上时,日本强烈地震将油价打回到100美元以下。但谁都清楚,乱像远未结束,只不过是天灾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中东局势的动荡其实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为挽救经济,各国央行“开闸放水”,目前以新兴经济体为起点的通胀在全球蔓延。对于贫富差距悬殊、政权腐败的国家来说,通胀是一个激发民怨的导火索。中东国家既是如此,其经济大多依赖资源,并且深受国际政治势力影响,国内从未形成稳定的中产阶层。

通胀得不到缓和,中东的局势就有可能继续震荡,油价会再创新高,又进一步加剧通胀。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下,美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经济复苏被扼杀在摇篮中,美国政府考虑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抑制飙涨的油价,而不是紧缩货币政策。

影响油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需求,日本地震最初降低石油需求预期,一度让油价跌破100美元。但投资者很快意识到日本灾后重建以及核能安全问题,石油需求还会上升,油价也迅速反弹。中国经济放缓会让油价承压,不过即使GDP只有7%的增长率,再加上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和中东局势动荡,油价站稳100美元应该不成问题。油价上涨10%会拖累全球增长0.25%,新一轮原油冲击是否到来?这是当前全球宏观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

粮食,看不到缓解迹象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把美国带入“滞胀”泥潭,痛定思痛,美国加强了战略石油储备并且把石油价格和美元挂钩。正如《经济学人》杂志所说:20世纪70年代的原油冲击改变了世界经济。2011年的冲击可能会以较小代价产生同样效果。

相比于油价,粮价上涨更令人揪心,联合国粮农组织价格指数二月份达到平均236点,这是自1990年监测价格水平以来最高纪录,目前这一势头没有缓解的迹象。而货币――这个可以控制世界的工具,美国政府似乎有点玩不转了,当中东局势动荡时,美元并没有因其避险货币的功能而上涨,相反欧元则保持强势,近期欧元区就长期经济改革方案达成一致,并授权提高欧元区救助基金的贷款能力,令欧元似乎摆脱欧债危机泥潭。另外,日本地震是否会令套利资金回流而提升日元,还要继续观察。

总之,国际货币体系从一枝独秀到战国纷争局面转换的趋势没变,油价、粮价也将继续维持高位。在这个混乱的地球上,无疑,黄金、白银和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受到追捧。

春天里,老无所依

春节晚会上,旭日阳刚翻唱的《春天里》红遍大江南北,那句歌词“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令人动容。在这个春天里,“两会”上民生话题最受关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个人也需要通过积极的理财实现老有所依。

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宏观调控要把抑制通胀摆在第一位;今年再建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要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在经济结构调整别应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可以明显感受到,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大保障民生力度的紧迫感。在“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定为7%,放缓速度、提高质量是经济转型的关键,这也是四大红利――制度红利、人口红利、环境资源红利、廉价资金红利终结所必然要求的。

当然,经济结构转型是一场攻坚战,相当于企业的二次创业,知易行难。尽管我们处在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春天里,却也感到寒意阵阵。

有一组数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2月份PMI为52.2,创6个月新低;进出口出现了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8%,比2010年12月份下降3.3%。这样一组数据说明经济结构转型进程在推进――贸易逆差扩大,负面效应也在显现――经济放缓、消费疲软。

消费疲软是很多人不愿看到的结果:消费高低取决于对未来可支配收入的预期,通货膨胀和房产调控都会在短期内让预期变坏。物价上涨而工资涨幅跟不上,人们显然会缩减开支;而房价滞涨甚至下跌,再加上房产税征收与房贷负担增加,让房产带来的财富效应锐减。房产一直被视为是对抗通胀和养老保障的最佳工具,但如今都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由此带来的不安全感会抑制消费热情。

当然这种负面效应是暂时的,不加大房产调控力度的危害更大。对于投资者来说,必须转变观念,意识到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两大驱动力――房产和出口正在萎缩,而新支柱产业的形成应该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和谐增长”为核心思路,是消费制造和服务业还是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创新型产业?可以预见,未来房产创造的财富效应将弱于股市,这与上一个经济周期是截然不同的。

耐心仍是一种美德

三月份注定了未来的不平静:国际局势动荡、日本大地震,让人们的财富不安全感递增,这种不安全感会延伸到四月,容易令投资者在“倒春寒”中丧失坚守的信心。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投资与创业一样,都具有此种特性。为了不死在“明天晚上”,不妨看看下面两条消息:

一是有数据显示,温州转向股权投资的资本总额在千亿元以上,说明中国最敏锐的资本力量正涌入一级市场,力图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财富机会;二是谢国忠和龚方雄――本来处于“死多头”和“死空头”阵营的两人――同时看多A股前景。“套牢时有龚方雄做伴,踏空时与谢国忠为伍,人生无憾”――这句财经媒体圈里的戏言如今失去了意义。即使是今天,耐心也是一种美德。咬牙坚持也许才能人生无憾。

当然,坚持也要有策略。在这两个月里,股市里的板块热点频现,但好像哪个也没坚持几天,无论是水利、煤炭还是日本地震带来的防辐射、新能源(除核能)概念。盲目追求热点会让资金处于极不安全状态,更容易让你丧失信心,而等不到美好时刻的来临。

倒春寒范文第3篇

自茅台上市以来,只有2002、2012和2013年没有完成预定增长目标(分别完成预定增长目标的96%、95%和97%)。但在哀鸿遍野的白酒股中,已然是一枝独秀。正如3月23日1919董事长杨陵江向近百位研究员透露的部分后台销售数据所展示的那样:“现在买茅台的消费者,60%是以前在1919门店购买五粮液和国窖1573的消费者。从开具的发票抬头看,大量的是公司消费,个人消费有增加。现在1919买五粮液的消费者,恰恰是以前买水井坊、沱牌舍得,以及其他中高端产品的顾客。”虽然仅是一家公司的数据,但1919门店分布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全可以管中窥豹,2013年市场的真相是:茅台终端零售价的下降,抢了五粮液和国窖1573的市场。而五粮液则顺势下沉,挤占了其他中高端白酒的市场。

2013年也是茅台首次在营业收入上超越五粮液(000858.SZ)的一年。自此,茅台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出厂价、终端售价、净资产收益率、高端销量、总资产、净资产、消费者心智定位等几乎所有观测指标上,全面超越了五粮液,成为了高端白酒的唯一王者。

茅台营收从2000年末约是五粮液的27%,到2013年末的超过125%,同一期间,净利润从不足五粮液的1/3,到近两倍。这个市场竞争过程即展示了行业龙头强大的竞争力、无人匹敌的品牌拉力,也为茅台管理层的能力作了不容置疑的背书。

但这份靓丽的报表,有两处异常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一是管理层预计的2014年增长3%的数据之低前所未有;二是在现金余额继续增长的情况下,股息率从2012年的占当年净利润的50%陡降至2013年的30%。

财报数据静悄悄的告诉我们:隐藏收入已用完,2014年腾挪空间有限。市场的春天还没有来到,需要预留现金“棉袄”过冬。

令人担忧的增速和分红

1月下旬,董事长袁仁国表示,2014年,集团的增长目标为12.5%。就在“两会”期间,还是袁仁国,将集团2014年的增长目标改口为9%。依照历史数据,集团的增长主力无疑是飞天茅台。股份公司的增速,通常不低于或高于集团目标。然而,两周时间,股份公司年报出炉,预计增速居然定在3%,令人大跌眼镜。

管理层释放这样一个预期,究竟是希望影响资本市场,还是形势所迫呢?答案是后者。公司在2008-2011年隐藏的收入已经在2012年和2013年的“冬天”里用光了。

表1展示的是公司每年实际销售收入和报表展示收入之间的差距。最后一行中,正数为当年隐藏的收入,是当年实际销售情况好于利润表展示数据。而负数是当年消耗的隐藏收入,是当年实际销售情况低于利润表展示数据。

表1中的“销售收到的现金”,是现金流量表中,当年公司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应收款项增加”,是公司增加或减少的应收(票据和应收款)。这二者之和是公司当年实际完成的含税销售收入。将其折算为不含税销售收入后,与报表展示的收入进行对比,便可以发现公司隐藏或释放的收入。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2008-2011年供销两旺的时间段里,公司未雨绸缪,隐藏了约50亿元的销售收入,用于等待白酒“冬天”的到来。2012年和2013年,共计释放了43亿元收入,让报表不至于显得很难看。感兴趣的投资者可用同样方法统计2002-2007年收入,会发现同样的轨迹:2002-2006年隐藏了约13亿元收入,2007年释放了10亿元收入。

至此,公司的隐藏收入仅有不到10亿元,供管理层腾挪的空间已然不大。这就是为何会定出一个上市以来最低增长目标的缘由。

至于分红小气,是相对于此前三年的阔绰而言的。如果我们站在当家人的角度,看看公司的现金家底儿后,也许能理解。

年报显示,公司现金252亿元,其中约30亿元是关联公司的存款,剩下约220亿元,2014年的规划投资需要70亿元左右,还剩余约140多亿元。再看现金流量表,会发现公司2013年的原料采购、职工开支、广告运输等费用合计超过82亿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公司当家人,怎么地也要考虑留个百亿现金在手。

所以,可供分红的现金,只能40多亿元!相对上一年度66.5亿元的分红,2013年挣的更多了,却分的更少了,怎么办?送股。对投资者而言,纯属负收益的数字游戏。但市场喜欢。记得某知名投资人曾建议公司拆股,以便“让更多小投资者可以分享茅台的成长”。笔者当然反对。拿出两万元都困难的人,应该“珍爱生命、远离股市”。

高筑城、广积粮的2013年

茅台当前市值约1700亿元,是净资产的4倍。这吓退了很多只喜欢在净资产值附近购买资产的“价值投资者”。

1990年4月18日,沃伦·巴菲特在斯坦福商学院演讲时说:“如果一家企业赚取一定的利润,其他条件相等,这家企业的资产越少,其价值就越高,这真是一种矛盾。你不会从账本中看到这一点。真正让人期待的企业,是那种无需提供任何资本便能运作的企业。因为已经证实,金钱不会让任何人在这个企业中获得优势,这样的企业就是伟大的企业。”

净资产这东西,要倒过来看。经济学告诉我们,由于竞争的存在,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利润”这回事。所谓“利润”,都只是某种禀赋的租(或者简单理解为利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开创性地称,“所有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收入就是资产的利息。”而投资者要找的,便是可以持续的、不可替代的生租资产。巴菲特给这禀赋命名为“护城河”。

用茅台举例,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净资产。其一,假设某甲以现价从现有股东手上买下所有茅台股票,再以原价卖回给原股东。资产负债表上净资产会如何?会变成1700亿元,PB为1,市盈率不变。PB从4降为1的过程改变了公司价值吗?没有。其二,假设公司现在向银行贷款400亿元,向所有股东按照每股50元,发放合计520亿元的特别股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总资产为435亿元,总负债514亿元。资不抵债,净资产为-79亿元。然而,手持135亿元现金,其他资产不变的贵州茅台,创造利润的能力被降低了吗?没有。它仍然每年创造100多亿元的净利润,甚至因为税盾(贷款利息税前抵扣)的存在,给股东创造的价值更大了。可见,不考虑公司性质,简单以净资产倍数来考虑投资价值,是有重大缺陷的。

单看白酒主业,我们可将茅台的利润表简化如表3:

如果不考虑前文谈到的平滑,这算是一份寒冬里靓丽的成绩单。唯一令人担心的是三项费用的增长速度。相对于上一年度的30亿元,三项费用的增幅超过了四成,似乎有失控的表现。不过细看其构成,我们会发现,这恰恰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信号。

三项费用增加额由6亿多元广告宣传及市场拓展费用和6亿多元管理费用构成。广告宣传及市场拓展费用,从2012年的12.2亿元增加到18.6亿元,从占当年营收的4.6%增加到6%。比例增幅不大,但绝对数不小。这恰恰体现了管理层面对白酒寒冬,积极进取争夺市场的态度。这是做生意必须要花的钱,也是会给股东带来更大回报的投入。

而6亿多元管理费用增加额背后,藏着一个厉兵秣马、大举进攻的茅台兵团。2013年,正值市场低谷,茅台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招兵买马。其员工总数从年初的13717人增加到年末的16800人,新增人员中,78%为生产一线员工。同时,当年吸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整整800名。员工增加额和增加幅度均为茅台历史之最。回看2001年茅台初上市时,不过3526人,所以,仅2014年新进人员,对应的生产能力已经不低于2001年的上市公司了。

缩小万倍,体会下2013年的成就:阿茅采购了22万元的原料,花了19万元费用,卖掉收回309万元现钞。征税83万元,剩了185万元。阿茅领了差旅费、工资和奖金合计28万元,剩下的157万元就是你这个当老板的了。经阿茅申请,你决定拿47万元去消费,剩下的110万元扩大规模投入再生产,让阿茅来年给你赚更多的钱!

高基数导致的倒春寒

2013年,公司生产茅台酒基酒38452吨,系列酒基酒14035吨。当年生产成品商品酒26034吨,销售商品酒25177吨。

根据集团2014年1月年度工作总结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茅台酒的销售量增加了4.96%”,再根据年报中茅台酒成本同比上升12.4%,收入同比上升20.95%,可计算出均价提升为15.23%,制造成本上升7.1%。均价提升比例低于2012年9月2日茅台酒提价32%的比例,这是因为2013年年份酒、自营店以及计划外的高价格销量同比均有大幅下降所致。

茅台酒及系列酒合计总销量由2012年的25715吨,降低为2013年的25177吨。可知,系列酒的销量降低1200-1300吨(约12%),销售收入减少了23%,意味着系列酒真实出厂价同比降低约13%。同时,系列酒成本减少4%,远低于销量减少的比例,推测滞销的系列酒,主要是成本最低的迎宾酒。

2013年,按照819元的出厂价销售计划内茅台约1.22万吨(推测数),带来约181亿元报表收入。公司还按照999元的价格释放了3000吨计划外产品,带来报表收入约54.4亿元。茅台酒总收入290.55亿元,减去这两部分收入,再去掉使用的隐藏收入25亿元,余额约30亿元。去掉未知的、大约是很小的一笔自营店利润,就是年份酒的销售收入,对应不足300吨的销量。

2014年,管理层面对的挑战,一是对年份酒的增长无信心。年报中说到“从政策方面看,对酒类产品尤其高端产品的消费限制性政策态势将常态化和制度化”;二是无法肯定2014年能否再次向市场释放3000吨的量;三是手中没有了隐藏利润可供调节。因此,对于公司而言,民间消费的春天来了,但首先要面对的,却是因2013年高基数带来的倒春寒。

从年报及管理层的表述看,面对上述计划外3000吨留下的50多亿的“大坑”,管理层准备了三板斧:抓市场、打假酒、推系列。

抓市场,是稳住自己的客户的同时,继续争取五粮液和1573的消费者;抓市场,是开展定制酒去创造原本没有的市场;抓市场,是不仅面对国内,也要充当中华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这一块,看见3个10亿元不难;

打假酒,是夺回以前因产能无法满足而漏出去的市场份额,至少要争取到那些想买真酒却被骗的消费者。这方面,从辨伪防伪的技术上,从购买的便利性上,茅台公司依然大有可为。这一步,1个10亿元,应该行;

推系列,是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锻炼队伍,以应对未来系列酒的产能释放。年报说,公司至少要打造两个系列酒品牌,成为全国化中高端品牌,实现中低端市场的有效扩张。系列酒生产及销售部分,拆分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运作,是非常值得期盼的动作。同时,赖茅品牌的回收启用,也许与此有关。如果用汉酱和赖茅两个品牌,来整合下属系列酒子品牌,应该是步好棋。毕竟,鱼龙混杂、有人使用没人维护的赖茅品牌,一年也能做百亿销售额。现在给赖茅品牌灌入品质更稳定可靠的王子酒和迎宾酒,再加上茅台的背书保证,应该有希望接手原赖茅的市场。这一块,潜力很大,一个到多个10亿元,都是很可能的事情。

倒春寒之后是明媚春光

说倒春寒,是认为短暂的寒流后,紧接着是明媚的春天。春天的脚步,可从以下迹象窥见。

首先,分开看2013年四个季度的销售数据可发现,无论同比环比,均可见本轮衰退已经自2013年三季度触底反弹,四季度有加速复苏迹象。

在茅台产能跟上来以后,预收款指标基本失效。但大致可以发现公司的生产,被经销商的付款推动着前进的繁忙景象。

三季报预收款19亿元,年报预收款30.5亿元。茅台的年销售额平均到每周,大约6亿元。根据跟进的部分经销商反馈信息看,2013年公司已经可以做到打款后两周左右提货。因此,三季报的19亿元预收款,大约是收款后两周内完成生产、发货到中转仓及经销商提货,而后一周左右票据返回入账。

年报预收款30.5亿元,是截至12月31日的数据。在2014年1月28日,媒体报道的关于茅台销售公司物流中心的文章中透露:“12月中旬以来,物流配送中心发货量更是明显增大……临近春节,茅台酒销售市场向好……每天经他们配送的茅台酒及系列酒净重就达180多吨。”据此推测,30.5亿元,也仅仅是十余天的款项。

茅台地处西南一隅,交通不便。从公司发货到全国9个中转仓、1000多家专卖店,通常需要数日的时间。加上经销商提货,票据返回等时间,相当于十余天销售额的预收款,可以理解为产能和市场需求高度吻合,交钱后就刚好轮到安排包装、发货的状态。这种被钱推动着生产、且能生产出来的企业,是印钞机。

茅台酒的设计产能,在十一五期间,以每年2000吨的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以每年3000吨的速度增加。2013年,公司计划基建投资83亿元,完成投资54亿元(放缓了)。剩余部分加上新增投资合计约70亿元,将在2014年继续投入。整个十二五的投资规模,合计约200亿元,产生约1.5万吨茅台酒、约2万吨系列酒产能。这将是茅台有能力靠量推动,再次进行高速增长的家底儿。对股东而言,是花200亿元买一个新茅台,没有什么并购的回报率能与之相提并论。

由于茅台酒的生产特性,根据以往年份的基酒数据,可以推算出2014-2018年,四年间,每年可供销售的茅台酒数量(见2013年12月20日本刊发表的《茅台未来三年利润推算》一文)。从量的数据上看, 2014年-2018年,公司很大概率将重演2008-2012年四年的高成长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前一个成长,主要是靠价格驱动。而接下来的成长将主要靠量的驱动。

量的增长,是否能够被市场消化,是很多对茅台心存疑虑的投资者的担心所在。

2012年以前,茅台的大部分消费来自于公款及相关消费,这使得出厂价619元的茅台,被哄抢至2000元以上。不过,作为投资者要思考的是,究竟是因为戴上官帽,才会爱茅台了?还是因为有了官帽,在抢购茅台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如果是前者,反腐无疑就断了茅台的销路。如果是后者,只是换另一拨优胜者而已。好酒,不会在竞争中剩下。

管理层在年报里称,白酒行业是中国传统行业,发展至今有四个没有变:一是白酒作为国人情感交流的载体没有变;二是白酒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之一没有变;三是白酒作为国人偏爱的消费品没有变;四是国人消费白酒的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没有变。

只要这四个因素没变,市场的容量就是巨大的。据中国烹饪协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餐饮业,尤其是高端餐饮业严重受挫。前三季度全国餐饮业收入18178亿元,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5842亿元,是二十多年来首次陷入负增长状态。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指年营收200万元以上、员工40人以上的餐饮企业。这个档次的餐饮业消费者,有相当部分是有能力进行茅台酒消费的。以2013年前三季度“严重受挫”的5842亿元计算,全年约7700亿元。按770-1100元一桌估算,也有7亿-10亿桌。而茅台酒目前的年可销售商品酒不足0.4亿瓶,尚不能满足每20桌一瓶茅台。

倒春寒范文第4篇

近期关于楼市崩盘、楼市暴跌的传言愈演愈烈,尤其是近日,随着常州、杭州等城市部分楼盘大幅打折促销的消息传出,“楼市崩盘论”再次发酵。毫无疑问,“楼市崩盘论”中所表述的楼市风险值得思考,不过在大部分房地产人士看来:“崩盘论”言过其实,他们认为2014年楼市有“变数”无“拐点”,市场涨幅或将收缩,但是发生断崖式崩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对此,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明确表示,鼓吹房价大跌是危言耸听。而保利广东公司董事长余英对于“崩盘论”则是感到莫名其妙。他的判断是,2014年楼市将在“3月起飞,5-8月火爆”。

北京 新房成交创新低

据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统计,2014年2月北京新建住宅成交面积为25.19万平方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2221套,环比降67.97%,同比降59.55%。其中,期房成交1598套,成交面积为17.11万平方米;现房成交623套,成交面积为8.08万平方米。本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继续下探,创网签历史数据以来新低。

对此,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分析认为原因有四:第一,春节前后大多数项目处于封盘状态,供应量少,直接导致2月份成交下滑;第二,近期,个别商业银行收紧部分房贷业务,房贷利率优惠减少,贷款审批期限延长,购房成本随之增加,部分刚需客群购房受阻;第三,对3月份“两会”的预期,使楼市观望加重;第四,自住型商品住宅用地供应火热,供应产品紧锣密鼓入市,价格低于周边商品房30%,吸引了不少刚需关注。

3月份被认为是2014年市场最关键的月份。业内分析认为,近期看空楼市的声音此起彼伏,市场预期发生微妙变化,加之近期信贷持续收紧对于需求释放以及市场信心的影响显著,双重不利因素影响下,3月的小阳春可能成色不足。

上海 成交翘尾

来自金丰易居&佑威联合研究中心的最新监控数据显示,今年2月,上海楼市有点冷,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41.87万平方米,不仅环比上月下跌40.94%,比去年同期也下跌了23.4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新房成交翘尾现象明显,由于春节长假的影响,2月上旬的成交量不足4万平方米,大幅拉低了整个月份的成交水平,到了中旬和下旬,成交量就分别回升至16.3万和21.58万平方米,已达到春节前的水平。

另外,价格方面,2月,上海商品住宅的成交均价高达25702元/平方米,连续第6个月上涨,再次创历史新高。据德佑地产研究总监陆骑麟分析,2月,上海单价在3万元以上的楼盘项目成交量占当月成交总量的28.1%,比前一个月高出近4个百分点,成交结构的改变是直接导致2月份成交均价创新高的直接原因。

崩盘论炒得沸沸扬扬,楼市降价风波会否蔓延到上海?对此,德佑地产研究总监陆骑麟表示,在经济下行、流动性资金偏紧的情况下,3月“小阳春”可能难以出现,个别开发商由于资金紧缩可能会出现降价跑量的情况,但对上海而言,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深圳 行情凄凉

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深圳楼市不太给力,呈现量价齐跌态势。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网站公布的成交数据显示,2013年12月深圳新建住宅成交3427套30.68万平方米,环比11月4827套45.21万平方米,成交套数大降了近三成。同时,成交均价自7月份以来实现了六连降,达到20695元/平方米。

至此,2013年深圳房价均价为21595元/平方米,不过,与2012年的全年均价18902元/平方米相比,仍上涨了14.2%。

业内人士认为,临近年底,购房者观望氛围浓厚,再加上房贷收紧,除了刚需楼盘成交较多之外,其他产品线的楼盘成交并不理想,这也直接导致了成交量下降同时成交均价小幅度下滑。

倒春寒范文第5篇

现在,很多人关心的是,2009年春突如其来的“小阳春”究竟是市场转势的开始呢,还是反弹的回光返照?

不同的判断将决定市场下一步的走势,如果是转势,那么买入就是抄底,如果是反弹,那么卖出就是套利。

买,还是不买,就是一个问题。

听专家的话就不能买,而市场的反映却说明,听专家的话的并不多。

怎么看专家的观点和市场的反差呢?

其实,所谓专家是指这么一群人,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他知道一点,而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他却往往不知道,这样在一些专业领域,专家的价值就比较突出,而如果一旦进入公众领域,专家的价值马上就要大打折扣,如果进入投资领域,那么专家观点往往就会成为反向指标,这并不是专家的责任,这是因为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专家的语境针对的是理想状态,假设对话的对象是理性的客体,而投资者则偏偏是一群感性的人。

房价高还是不高,因人而异的,已经买房的人希望房价越高越好,因为资产升水了,没有买房的人希望房价越低越好,因为房价越低,买房的成本就越低;房价合理不合理,更是因人而异,买得起房的人再高也是合理的,买不起房的人再低也是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均衡区间,也就是我们在投资上常讲的价值中枢。

股市上确定价值中枢可以用市盈率作标准,但是地产价格上仅仅用租售比是不够的,能够说明问题的还是成交量。什么区间能够形成密集成交,什么区间就是一个供求平衡的区间。根据量在价之先的原则,地量之后有地价,天量之后有天价,只要成交不再萎缩,那么指望房价再次出现50%的跌幅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中国政府看来,房地产市场要救的不是价而是量。事实也证明,政府的选择是明智的,措施是有效的,房地产振兴没有进入十大产业规划,不仅仅是网上舆论影响的结果,也是中国政府对于成交量回升判断的结果,毕竟救市是雪中送炭,不是火上浇油。

和中国股市2007年想不挣钱都不行一样,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想不暴利都不行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开发商不努力就卖不出房,消费者不努力就买不起房的时代正在来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阳春”之后出现“倒春寒”不是没有可能的,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不会像北京的天气一样,春色未浓,直接入夏。

当然,中国的楼市和股市相比,无论是调整的空间和时间都不够,也正因如此,此前一直认为楼市的复苏恐怕在没有任何新的政策刺激的情况下要在9月份才会出现,因为彼时去库存化已经持续一年,而其间新开工项目冻结将导致市场出现供需自然平衡。现在看来,必须加入一个变量,那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开发商和消费者双方的影响。从流动性的角度看,楼市的调整空间和时间也有可能被压缩。

相关期刊更多

瞭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华通讯社

农业知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水利厅